时间:2022-12-05 14:38: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模块化与精准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万扩招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成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教育厅要求,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扩招生试点院校,在2019年和2020年共招收扩招生1803人,在“百万扩招”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扩招生人才培养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培养类型,为此在教育中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探索生源复杂多样的扩招生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开展各项教学组织与管理成为必然。本人所在学校就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模块化、精准化、多元化”的扩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扩招生现状分析
1.1扩招生生源来源呈现多样性
对于高职院校,扩招生降低了入学门槛,因此扩招学生组成呈现出的多样性(见图1),其中在职员工和社会人员占比较高。
1.2扩招生年龄结构呈现差异性
多来源的生源途径带来了年龄结构的差异性。从图2可以看出扩招生以20-40岁的人员为主,但同届学生年龄差高达34岁。
1.3扩招生学历与专业呈现复杂性
来源与年龄的差异导致扩招生生源基础的复杂性。从图3可以看出,本次社招学生的学历起点从初中毕业到本科跨越了4个不同层级,因此不可避免将面对因为其学习基础差异明显而带来的教学困难。1.4扩招生学习需求呈现个性化由于扩招生来源的不同,特别是企业生源的学生,由于不同企业的管理、产品、工艺、技术等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此外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的学习需求也有明显不同。因此,哪怕是相同专业的学生,其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较大。
2重构课程体系模块,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虽然扩招生生源情况复杂,但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生存压力感,求学目的十分明确,迫切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学习技术技能,更好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学校制定了《扩招生教学管理办法》,在扩招生中推行完全学分制,实行2-6年的弹性学制,将实践教学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创新了课程模块,形成了基础教育模块、公共平台模块、专业平台模块、专业选学模块、拓展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等六大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专业背景及学习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形成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对于高职后的学生,允许通过学分兑换等形式认定其以往的学习经历,从而更好开展针对性学习。以“四个充分”为依据调整专业课程模块以适应在职人员比例达81%的特点:即充分吸收企业人力资源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充分尊重生产一线对员工技术培养的要求,充分对接员工所在企业生产、工艺标准,充分考虑员工在企业的后续发展需求,使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实用性、实效性、操作性,实施“一企一方案”。
3搭建校企协同平台,实施精准化组织与管理
要精准地实施扩招生的个性化培养,就必须在源头进行区分,对入学的扩招学生进行“合并同类项”操作,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3.1资源重组,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
扩招生来源主体在企业,其他来源学生也是为更好适应地方产业发展而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殊途同归。为此,学校牵头与地方产业园区、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扩招生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如成立了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产教联盟,组建苏州、常熟、如东等工业园区的政企校协同产业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实训平台共建等,充分依托园区产业学院和企业实训平台设置办学点实施送教上门。校企协同培养中学校实现了人才培育,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企业找到了合适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形成了扩招生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
3.2队伍重构,形成校企“双导师”齐抓共管新局面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扩招生“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接轨,教学过程实施校企协同,学生教育推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组织优秀的专业教师和企业选拔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共同组建“专业双导师”,依托企业(或工业园区)形成“师徒结对培养”的新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校依托校企党建共建平台,由学校思政教育教师和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共同担任“班级双导师”,进行班级管理和思想引导,实现“德技双馨、匠心传承”。
3.3标准迭代,形成精准化教学实施新模式
改革课程标准规范。将课程标准与学员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每门课程编写一份课程导学手册,明确课程学习要求和考核评价方式,精准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改革课程教材。企业学员教材以自编讲义、活页式教材为主,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使用设备和工艺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将生产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引入教材,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达到培养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4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展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扩招生源面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三重压力,其完成学业的难度远大于在校全日制学生,为此我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扩招生教学与评价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育之路。
4.1线上线下,赋予职教新动能
以专业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常工金课”建设为特色,采用“网络+实践+面授”三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开展教学。以我校自主研发多端集成与共享、互联互通智能化校园云平台为主题,以微知库、智雅、尔雅等平台为补充,运用“工程云平台”实施线上教学;利用校企的协同育人平台实施线下实践教学,通过周末送教上企形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组建扩招生教学督导组开展导学和督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督学,确保教学质量。
4.2课前课后,创新考核新规范
通过平台实施教学数据、学习轨迹的实时采集,利用大数据分析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有效性,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准化诊改,保障教学目标达成。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更重视过程性考核,其成绩由课堂互动、学习记录、测试与作业及结果性考核成绩四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综合考察了学员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果。
4.3学分银行,更新评价新模式
将扩招生的过往学习经历和工作业绩通过“银行系统”实现“零存整取”,全面推进“学分银行”,开展学分认定、兑换。通过建立扩招生个人学习账号,追溯其学习成果,特别是对中职起点学生和部分其他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可根据其以往学习经历对相同或相近课程进行学习成果和学分认定。有序开展技能证书及“1+X”证书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支持用职业技能证书与专业课程互换;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增加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及综合技能的操作等培训;校企协同将企业常规培训、安全培训、专项培训与安全课程、实习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互认互换,使其在完成规定学分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我校积极相应国家“百万扩招”计划,率先在江苏省内开展扩招生人才培养试点工作,面对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类型的复杂性,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扩招生中推行“模块化、精准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第一课堂对受教育者学习时间、场所的限制,合理解决好不同群体在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问题,注重在扩招生人才培养中的先进性、针对性与实用性,探索了一条扩招生有效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鲁玉芬,张雪武,檀秋芬.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2):161-164.
[2]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
[3]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4]李茂林.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0,8(2):86-90.
[5]韦庆昱,吴玉剑.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通讯,2020(11):41-46.
[6]张宏亮.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结构变动与职业教育调适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56.
[7]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10.
作者:杨小林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