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思考

时间:2022-11-28 15:02: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思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思考

目前“党团班”协同育人的实效来看,三者在载体融合、活动衔接、内容深化等方面存在割裂,尚未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就需要不断创新和强化“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打造教育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环节有效衔接提供助力。

一、创新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一)“党团班”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即“立德”是教育方法和过程,“树人”是教育目的和效果,大学时期是青年学子重要的“拔节孕穗期”和“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应紧密联系社会善用大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追求、法律素养等各方面素质能力同步提升,理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整体布局、沟通互联、相互推进,拓宽育人理念思路和方法手段,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三者协同育人功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然要求。

(二)“党团班”协同育人是实现“四自教育”的现实需要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大学期间,“党团班”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如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课业研讨交流、志愿公益服务、校园实践活动等,强化“党团班”三者协同育人功效,充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四自”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党团组织为依托,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骨干为抓手,带动和引导广大同学树立“历史主动精神”,进而积极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和校园环境维护,把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变为课题和项目,以凝聚和吸引学生,达到“小雨漫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浸润作用。“党团班”三者之间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对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起着积极作用,对开展大学生“四自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形成“四自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党团班”协同育人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应树立整体性、系统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将“党团班”协同育人纳入学校整体育人理念的主航线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组织育人”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将组织建设和教育引导紧密融合,强化大学各种组织育人的职责,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发挥共青团和其他组织联系服务的作用,所以解决三者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融合不深的问题,强化“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有着思维活跃、接受力强等特点,“党团班”作为大学生塑造思想道德、传播知识文化、开展学习沟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大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改变灌输式学习形式、优化学习内容体系,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妥善融合,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定位,在教育理念和手段方法上,紧跟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实际,形成“党团班”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育人实效,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当前“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党支部政治引领力的发挥需前置

学生党支部是“党团班”三个基层组织的核心和引领所在,实现不断创新高校党支部活动形式,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增强吸引力,使高校党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的目标,需要党支部对团支部和班委会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导引、工作指导和组织协调的功能。“政治性”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首要标准,所以申请入党有着严谨的程序和严格的考核,大学生年满十八岁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先撰写提交入党申请书,通过层层考核和选拔后,入选的同学进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合格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培养,再次考察通过后,发展为预备党员,预备期一年各项考察合格后提交转正申请书方可转正,从时间来看,党员入选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在大一及大二年级加入党支部的学生少之又少,随着考核时间,高年级才逐步加入党支部,因此,学生加入党支部的时间相比团支部和班委较晚。而此时,一方面班委会和团支部由学生民主选出,天然存在一种公信力,更容易让大家信服,经过两年的管理服务工作,对基本事物已全然掌握,班委会及团支部的地位与作用已在实践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其次,各学生党支部的支部委员是由支部书记主持,通过支部成员的选举产生,非支部成员并不参与选举,所以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不足。再者,学生党员在学习帮扶、生活帮助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班级事务参与度低,在班级中的影响力有限。

(二)团支部组织协调力作用需强化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的青年群团组织,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坚实后备军”,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百年来“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的坚定信仰不变,这充分展示了共青团的两大特色,一是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党建带团,不断为党输送可靠青年,注入新鲜血液,二是以青年为主,共青团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组织,这也是取决于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高等学校的团组织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永葆共青团的本色不变,积极发挥团组织教育引导、团结帮扶和沟通联系青年学子的优势,全力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贡献社会,团支部主要围绕团务工作、共青团员的发展教育和日常管理开展工作,如新入团学生的发展教育、每月不同主题的主题团日活动、为党支部储备并推荐优秀团员、完成相关交办任务等团务工作。从时间维度上看,虽然团支部与班委会一同由班级同学民主选出,但在人员数量、组成成员上相对于班委会还是处于劣势。团支部活动较为单一,如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风采展演等,教育载体不够丰富。班级同学更信赖于班委会,团支部的威信力在同学们心中处于班委之后,团支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未得到缓解。

(三)班委会管理服务力影响大

新生入校后,行政班的概念就已形成,班级是学生最为基本组织形式,班委会是班级的带动机构,执行各类班级管理实务,班委会接受党、团组织价值引领和工作指导,主要承担和从事班级日常事务处理,其职能具体又分为学风、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生就奖助勤补贷推选、班级文体活动组织、班费收支管理、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等事项。新生入校伊始,所在院系及班级均已明确,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四年的学习生活,班级的先入为主使同学们形成了天然的归属感。学生求学四年与班委会共同进步,班委会的“先入为主”及民主选举,让其拥有较高的威信,又因其承担着大部分事务性工作,从学生的学业学习到日常生活,从教室图书馆到宿舍食堂,其作用发挥在与学生相关的每一处,得到了同学们的情感认同。对班级的归属感及对班委的认同感,同学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便是求助于班委。因此,班委会便成了班级管理中职能发挥最为充分、显示度最强、动态最为活跃的组织,班委会的主导地位也由此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同。综上所述,“党团班”三个学生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协同运转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协同育人的功效还未有效发挥。一方面,班委会的先入为主部分代为行使了党团组织的职能,进而党团组织对班委会又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党团组织的号召力亟需加强。另一方面,三者在信息方面不对称,交流和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渠道不完善,党支部和团支部各行其是,融洽度不高,多数时间,“党团班”处于“三足鼎立”状态,每个组织带着自己的人,在各自系统里开展各自领域工作。更有部分班长承担着不同组织的不同职务,多数时间班长统筹、组织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三个组织的活动安排,这与实际功效的发挥相差甚远。在现有“党团班”模式及工作状态下,很难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党团班”协同运行机制的创新与构建。

三、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整合构建

“机制”一词本意是指“各个构成部分的结构维系与运作模式,即结构和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机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发展至今,社会学将其定义为“在明确特定事物各构成部分的基础上,强调协同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自协同效应的运作模式”。“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就是指以增强协同育人合力为落脚点,三者在独立运行、职责明晰、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建设,重点解决三者分离问题,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带头作用,发挥团支部的推动作用,创新规范班级建设,增强“三向联动”,使“党团班”发挥出“1+1+1>3”的效果,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支部活力、班级班风建设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方面发挥最佳功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自教育”,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强化一个领导核心:决策机制

组织育人强调“应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创新基层组织的体制机制,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高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立德为先,学生事务无小事,“党团班”三者的职能充分显示出,其均以学生教育为核心进而73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党团班”三者的组织属性不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在不同的着力点下,育人方式的多样性应紧紧围绕在“三全育人”这一目标下,加强宏观性、整体性,尽量避免“党团班”三个基层组织的重复、偏差而带来的三者之间的自我损耗,形成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的合力。“党团班”要发挥协同育人功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三者的领导核心必须强化,决策机制必须明晰。在明确三者的职能划分的前提下,三者的主导也需明确及加强,“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确定党支部的中心地位,就是以党建带动团建、班级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发挥党支部的主导地位。

(二)打造一个共同愿景:动力机制

“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党团班”三者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其实就是推动三者协同高效运转的力量源泉所在。从学校层面的各项规定来分析,“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各班级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指导构成了三者协同育人的直接力量;“行源于信,力源于心”,从三者内部而言,其实拥有一个共同目标:更好地服务班级、更好地团聚班级、更好地坚定政治立场,为国家、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中着重强调“突出创新基础制度和提升组织活力,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是高校学习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团班”三者都将政治立场和思想引导放在首位,三者共同的愿景构成了“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的强大内部动力。

(三)厘清三者职责分工:运行机制

“党团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基层组织,要形成三者协同育人合力,首先就要厘清三者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支部主心骨作用、团支部沟通协调作用、班委会服务联系作用。运行过程中,三者的基本职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班风建设、党员发展、团员推优等方面,要坚持在党支部的主导下,“党团班”协同开展部分活动,例如“党团班”共建活动、班级主题教育等,还比如在一些具体活动环节中加入党支部引导力,如新生入校,在选聘班助时,可从党支部中选拔,前置党员的模范作用得发挥。“党团班”协同育人的保障是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三者在运行过程中形成“党团班”“指导—反馈—完善”圆形机制,“党团班”三者应建立常规性交流沟通制度,固定一个议事程序,相互配合,提高工作的一致性,在具体事务性工作中,党支部对班团进行工作指导,团支部和班委会予以反馈,以“指导”—“反馈”—“发展”的方式,做到“分工不分家”,进而提升“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实效。

(四)进行多元支持指导:保障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中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之一是党团和班级建设,即“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可见,“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各项制度、各级组织的保驾护航,离不开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等的全力支持,“党团班”协同育人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同促进。校级层面可协同设计好党课和团课、主题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班会内容的重点,相同主题可联合举办、资源共享、内容深化;辅导老师应加强多“党团班”工作的宏观指导,认识到三者任一职能弱化,都会影响协同育人功效的发挥,着力打造“软硬兼修”保障环境,打造“学生组织文化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探索党建、团建、班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从人员、物资、场地等全方面保障“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的规范与健康发展。

四、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重要前提:树立高校整体性育人理念

整体原理是指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高校整体性育人理念就是要从学校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职能,达到育人效果最为优化这一目的,这一理论对于“党团班”协同育人功效的发挥有着指引作用。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高校的整体规划、认知到位,结合高校管理实际,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三者分别由组织部、校团委、学工部主管,在整体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应对“党团班”三者之间相互效用、共同发展方向和资源有效共享等方面的深化,使整体性协调、整体性育人理念的贯穿,才能从根本上使“党团班”三者相互融合、协调,发挥合力功效,所以必须从顶层设计上重视“党团班”协同育人。

(二)生命线: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行动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以“党团班”工作为载体的育人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学有所获,“党团班”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展现魅力、收获实效。当今时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变革时期,我们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国际形势波云诡谲,青年学子既拥有实现梦想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勇挑重担时代使命。因此,一方面应创新活动形式,拓展育人载体,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吸引学生;另外,坚持问题导向,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处理实际困难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关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难题、日常生活困境,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真正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使学生形成对“党团班”的认同和信赖;最后要提升“党团班”活动的深层内涵与意蕴,深挖三者各类活动的思想内涵、教育理论、实践内涵、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习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相结合,提升各类活动的育人效果,真正做到铸魂育人,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到获得感、成就感。

(三)重要保障:促进创新共享高效联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等共享模式大家已司空见惯,这种资源层面的共享,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党团班”协同育人以共享模式为切入点,在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活动中,可以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形成三者各类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为其通力合作注入新活力,进而实现真正的互通有无、“三向联动”,达到“三赢”。在“党团班”协同育人的目标下,从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两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促进三者的联动。对于工作方式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技术,不断拓展活动载体,扩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活动内容而言,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契合点拓展开来,党的理论、团的知识相互融合,满足同学们学习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个性化需求,形成良好的共享学习氛围。

(四)主要抓手:打造优秀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班级向心力及班风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打造核心学生干部队伍,是发挥“党团班”协同育人作用的有力助推器,因此,一方面要卡好“入口关”,选拔政治立场坚定、能力素质突出、道德品性优良、群众基础扎实的学生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学生中的领头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日常指导,从工作计划性、条理性、完成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力素质提升计划,有阶梯性地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形成学生干部间的传帮带良性循环,并使学生干部积极深入学生中,自觉接受监督,进而为同学服务,自身健康成长,夯实自身素能,同时,建立淘汰机制,对不作为、思想懈怠等学生干部予以淘汰,营造积极主动的氛围,确保人人用心上进;最后还需要引导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让学生干部深入同学、深入团和班级开展工作,以党建、团建、班建工作为主要载体,激励学生干部在各项活动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的有力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好时代,大学生是国家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是意气风发、勤学上进,眼界开阔,豁达自信的一代,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青年一代接续奋斗,“党团班”三者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协同育人实效发挥,需要顶层设计、整体布局,需要各方联动、统筹策划,需要各班级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等的用心指导、细心教育,形成“党团班”三者紧密联系、协调有序、各履其职、相互配合的良性运转组织,需要三者不断磨合,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大思政”背景下,“党团班”三者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学生“四自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加强“党团班”协同育人,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内容有重要意义。在“组织育人”指引下,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强化“党团班”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引导青年学子树立“国之大者”,不断成长为勇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训兵,黄新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

[2]潘庆.“党团”能否促“班”:组织性质分异情境中的建设联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12).

[3]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6-11-1)[2021-12-31]

[4][7]杨剑.“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实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05).

[5]郭俊涛,严鼎,李喆.新时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党建研究,2019,(4).

[6]单紫薇.高校“党团班”协同工作的实践探析——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2019,(9).

[8]王婷.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探索[J].文教资料,2020,(5).

[9]周铁明,赖明苑.高校党团班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协同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3).

[10]郭南,张译文.高校党团班“三体协同”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作者:许莉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