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4:46: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类型与评价,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随着教育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入蓬勃发展、全面实践阶段。这一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更注重实操性和育人价值。本文尝试以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为基础,从课程教学评价范畴,探索建立指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框架,明确其教学评价的具体思路,旨在为当前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类型及特征
(一)国际理解教育三种课程类型
国际理解教育指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指引下,以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从学科建设来看,虽然国际理解教育属于教育学基本范畴,但在实践层面仍未形成具体的分类标准。笔者从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出发,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规定,将课程类型粗略分为三大类,即专门课程、渗透课程、活动课程。
1.专门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专门课程,是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形式。即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原则,首先筛选内容主题进行课程化开发与建设的过程,旨在以序列化系统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开放意识,了解文明进程与世界动态,学会尊重文化多元与差异,关注全球性挑战等国际理解素养。根据文件要求,成都市中小学开设国际理解教育专门课程,国际化窗口学校每学期不得少于10课时,一般学校每学期不少于4课时。专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其教学内容尚未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国家对于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主题选择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具有较大挑战,是专门课程落实国际理解素养的先决条件。
2.渗透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渗透课程,又称学科渗透课程,分为单学科渗透和跨学科渗透,往往以学科教学为主,注重不同学科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充分挖掘、科学整合现有学科课程和教材中可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内容基础上,将国际理解素养纳入日常的学科学习和学校育人单元中。与专门课程相比,渗透课程具有灵活性、整合式等优点。一般而言,渗透课程的学习重点仍以学科内容为主,以国际理解内容为辅,渗透比例原则上不应超过整堂课的1/3。
3.活动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课程,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为目标,组织班级、年级或全校学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等引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深挖活动内涵,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课程有别于一般课堂活动,具有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和深度体验等特点,活动的成果呈现多元、多样,活动设计体现出合目标性、系统性和可及性等特点。除以上三类课程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类型还包括研学课程、环境课程等,是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论述。
(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特征
从整体来看,三类课程都呈现如下特征:
1.功能定位:以育人为本
按照人、社会与教育“三位一体”的分析范式,国际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国际理解教育互动的动力来自于主体的主观需求,终极目标依然是服务于人的发展。”[1]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为落实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主要形式,其教学活动的可评价性必然指向人的发展。
2.基本理念:以学习为中心
相对于传统学科教学重知识体系、重学科逻辑等特点,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科建设的教学本质还有待进一步彰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其不同于学科课堂“一板一眼”的模块化形式,相对自由和灵活。其主题选择的宽泛与教学过程的灵活更能打破传统课堂的僵局,将“一言堂”转化为“群言堂”,将“教”为主转化为“学”为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方面来看,国际理解教育不以知识学习为主要任务,不能简单以背诵、识记、重复、积累等手段开展学习。学生的课堂活动不再以被动地听讲、模仿为主,取而代之以自主的探究、合作、分析、表达等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为主,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和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国际理解教学具有巨大的探究和创新潜质,能够留给教师足够开展教学实验的空间。其学习的探究性与生成性,打破了教师“前置”权威地位,倒逼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即时”学习参与者。3.实施原则:开放与多元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理念和运动,始终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其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和对世界各国的持续影响,呈现出开放与多元的特点。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学习行为,不会因某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其旨在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教学行为,始终聚焦育人目标的达成,真正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国际理解教育三类课程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国际理解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八个主要表现性指标之一,其主要内涵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2]。第一,价值站位:全球视野。国际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国别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何单一国家的知识性学习,都有可能导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将国际理解简单化、教条化。国际理解是文化学习过程,是以人类发展视角,将现有人类文化的总和纳入教育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多种文化的理解、包容、接纳,又有对人类整体文化发展的关切与探究。第二,态度指引:尊重差异。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与持续的关键动力在于人类充分认识到各国各民族的差异性,并以尊重和理解这一差异性为基础,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因此,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应以尊重差异、接纳差异为前提。尊重文化差异,不是以“我文化”的价值立场对“他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欣然接受”,而是在持有文化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价值立场下,树立正确的文化理解和接纳包容态度。第三,路径目标:共享共生。国际理解作为应对和处理世界全球化的必备素养,其内在逻辑要求,在以全球视野的价值站位和尊重差异的态度指引下,势必走向“共享共生”的路径目标。从时代角度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显著特征和语言表达,这一观念符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规范,是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创新与提升。从评价出发,以上三个维度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的价值界限和理论外延,将国际理解素养与育人行为融为一个整体,使尚处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国际理解教学评价成为可能。
(二)评价路径:注重导向性与操作性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施有以下四个关键步骤:第一,确立主题目标。根据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界定,将国际理解素养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主题及目标,形成评价框架的价值导向。第二,设置评价基准。按照评价框架,分解国际理解教学维度,分别从主题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转化为可操作的观察评价要素,设置权重,形成评价基准量表。第三,确定评价任务。依据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设置评价任务,结合评价任务,对评价基准量表进一步具体细化。第四,对照要素评判。对照观察评价要素和基准量表任务,对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活动予以评判。该评价路径指向国际理解教育具体教学过程,将素养导向与教学呈现相统一,排除了一般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师基本素养、课堂基本形态的因素。同时,评价路径既关注了对教学过程的诊断性评价,也注重了对师生活动的形成性评价。
(三)评价设计:兼顾个性和共性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类型的多种多样,并不影响其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即有效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结合探索实践,在设计评价维度时,我们首先考虑了课程主题与目标的一致性。各类型课程主题统一界定为,世界不同文化的比较理解或解决跨文化、全球性问题等,以突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特色,体现国际理解教育本质内涵。同时,各类型课程目标聚焦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国际理解素养等方面,体现中国本土特色。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两个维度进一步分解为若干评价要素。根据不同课程的侧重点,对要素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梳理。
1.专门课程评价设计
专门课程评价设计,聚焦国际理解教育核心价值理念,将其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评价要素。在主题目标方面,将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培养摆在首位。在学生活动方面,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注重了学生思维方法、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应对跨文化交流、全球性挑战的能力贯穿评价的始终。在教师活动上,注重了教师课堂地位的重新阐释,将原来的“教学者”转化为“导学者”,特别注重了情境创设、引导介入、学习指导和方法手段,将国际理解教育专门课堂打造为“师生共学、共研的课堂”。在教学评价上,减少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以开放式的过程性评价为主,激励教师以评价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深度学习。
2.渗透课程评价设计
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深度学习。渗透课程评价设计,聚焦学科学习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衔接与融合,将学科学习作为主要目标,以国际理解教育内容作为辅助手段。在主体目标设计上,将国际理解渗透与学科学习统一在一个学习主题下。在学生活动方面,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学科学习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任务。在合作参与过程中,注重“正确认识国际理解渗透内容与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能以全球意识把握国际理解渗透内容”。在教师活动方面,注重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强调了与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内容的衔接和课堂节奏的把握。学习指导上,则特别关注了“提升学生对国际理解相关主题的兴趣和认识”。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运用,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体验,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活动课程评价设计
活动课程评价设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在遵守国际理解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注重跨学科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主题目标上,强调了国际理解核心价值理念的凸显和培养,将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区分开。在学生活动方面,聚焦学生的参与性,从活动准备、参与实践、体验过程和目标达成四个方面,将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主题贯穿始终。特别关注了学生“对活动涉及的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解”,“主动创建符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活动场景”,最终“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在教师活动方面,分别从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三个角度,引导教师注重活动的全程参与和指导,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持续关注主题的兴趣和热情”,“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对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引导,激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及深入思考,明确学生以国际理解为核心的素养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评价框架设计与实践范式[J].中国考试,2021,(10):51-60.
[2]熊梅,王敏.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之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12):112-12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4,75.
[4]郑彩华.教科文组织视域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08):1-7.
[5]姜英敏.全球化时代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87-93.
[6]李毅,杨春园.国际理解教育新的历史方位[J].教育现代化,2020,7(45):110-114.
[7]高维.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J].基础教育,2017,14(04):89-102.
[8]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
[9]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10]徐玲玲,刘徽,曹琦.评价连续体: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22,(01):19-24.
作者:张伟亮 李全 徐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