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7 10:15: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食品火锅底料加工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川人民喜食麻辣,四川火锅则是将辣椒和花椒风味完美结合的食物,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自清代道光年间起,四川火锅发展至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以牛油或清油为基质,炒制过程佐以豆瓣、辣椒、花椒、葱、姜、蒜、香料等调味料,成品火锅底料口感丰富,鲜香麻辣;其风味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食客的需求,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目前,对火锅底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方、工艺优化[1-3]、火锅中危害物质检测[4-5]以及新口味火锅底料开发[6],而对传统四川火锅底料加工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没有相关研究报道。固相微萃取(SPME)是常用的风味萃取方法,因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而被广泛运用于肉制品、酒类、调味料等样品的预处理[7-8],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萃取和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效果较好。本文主要以四川火锅底料传统工艺为基础,选择其中5个关键加工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提取和检测各加工阶段火锅底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内标法对关键气味物质半定量,并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activityvalue,OAV)探究各个加工工艺关键气味物质,以及火锅底料风味形成规律,为四川火锅加工变化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良火锅底料风味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牛油、辣椒、花椒、豆瓣、姜、葱、蒜、豆豉、盐、味精、菜籽油、冰糖、香辛料等:均由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仪器与设备
9000-5977B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260InfinityIIPrime液相色谱仪、SPME装置(30m×0.25mm×0.25μm,DVB/CAR/PDMS萃取头)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火锅底料工艺流程牛油熬煮→葱、姜、蒜炒制→辣椒、豆瓣炒制→添加香辛料熬煮→添加调味料熬煮→起锅→冷却→包装→成品。1.3.2取样信息根据火锅底料生产工艺流程,分别选取液态牛油,葱、姜、蒜炒制,辣椒、豆瓣炒制,香辛料、花椒熬煮及成品5个关键工艺(见表1),分析5个阶段火锅底料风味的形成特点。1.3.3样品预处理将火锅底料于烧杯中融化后,准确称取(1.5±0.001)g样品置于20mL顶空瓶内,加入2μL浓度为1.013μg/μL的2,4,5-三甲基噻唑作为内标溶液。将样品放入水浴锅中50℃平衡20min,SPME吸附30min。1.3.4GC-MS条件GC条件:一维色谱柱DB-WAX(30m×0.25mm×0.25μm)、等效二维柱DB-17MS(2.22m×0.18mm×0.18μm);载气为氦气,恒定流速为1mL/min;进样口温度为230℃,压力为15.74psi;分流比设置为不分流模式。梯度升温程序:起始温度40℃,保持3min,然后以4℃/min的速度升温到230℃,保持5min。MS条件:离子源温度设置为230℃,传输线温度设置为280℃,四极杆温度设置为150℃,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eV,质量扫描范围(m/z)设置为40~500amu,溶剂延迟设置为4min。1.3.5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通过以C6~C30的正构烷烃作为标准计算测试样品的实际保留指数(RI),同时通过NIST数据库检索结果与标准化合物作对比,并结合嗅闻的结果对所得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采用内标法;用质量浓度为1.013μg/μL的2,4,5-三甲基噻唑作为内标溶液来计算被测组分的相对含量。
1.4数据处理
使用IBMSPSSStatistics22和Origin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及含量变化
由图1可知随着工艺进行化合物含量及种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加工阶段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226,109,233,302,232种。随着火锅底料加工工艺的进行,A~D阶段各类化合物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C~D阶段显著增高,各类化合物含量均达到最大值。而随着工艺进一步进行,由于高温等影响部分化合物挥发损失,到E阶段各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2.1.1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阈值较低,多提供辛香、药香和果香风味。在炒制前期(A~C阶段),烃类化合物含量均较低;A~B阶段主要是牛油的熬煮,随着熬煮温度不断升高,牛油中的气味物质大量挥发,到B阶段烃类化合物浓度最低。烃类化合物含量在香辛料熬煮结束后达到最大值68407.75μg/kg;相较于C阶段增加约23倍。其中桧烯、D-柠檬烯、β-水芹烯、异松油烯、γ-萜品烯、β-蒎烯、β-松油烯、对伞花烃、β-石竹烯被大量检出。D-柠檬烯提供柠檬清新香气,γ-萜品烯、β-蒎烯、异松油烯、β-松油烯具有松节油气味、松木香味[9];以上烃类化合物为月桂、小茴香、豆蔻等香辛料的主要风味物质,在进一步低温熬煮中存在部分损失,即火锅底料成品中辛香、松木香主要由香辛料提供。2.1.2醛类化合物醛类物质主要来源于脂肪氧化,气味阈值较低,对整体风味贡献较大且挥发性强[10]。王丽金等[11]对所有老火锅牛油样品进行风味检测,得到己醛、庚醛、壬醛、辛醛、(E)-2-壬烯醛含量均较高,是老火锅牛油的关键气味物质;此外,黄玉坤等[12]对不同香型牛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发现,戊醛、庚醛、辛醛和壬醛相对含量与牛油香气强度呈正相关变化,壬醛、戊醛呈牛油脂香风味,庚醛和辛醛分别呈腥味和蜂蜜香气。随着加工工艺进行,庚醛、壬醛等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牛油中脂肪酸进一步氧化,且部分小分子醛类挥发损失。D阶段检测到高浓度的苯乙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桃金娘烯醛、5-甲基糠醛、糠醛,呈辛香、肉桂香和烤香。2.1.3酯类、醇类化合物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主要提供酯香、清香、果香和醇香风味,其气味阈值较高,对整体风味贡献较小[13];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是花椒的关键气味物质[14],在D~E阶段同样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提供花香和甜香风味;苯乙醇、α-松油醇和香叶醇在E阶段浓度较高,可能是由于香叶等香辛料风味在后期熬制过程中溶出。2.1.4酸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气味阈值高,且在整个熬煮过程中含量均低于其他类化合物,即酸类化合物对火锅底料风味没有显著贡献[15]。但酸类化合物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油脂的氧化程度;乙酸和丙酸主要呈酸味,丁酸、己酸和辛酸有浓郁的汗臭味,癸酸表现为不愉快的酸臭味和脂肪氧化味;丁酸、癸酸和辛酸在加工后期含量较高。2.1.5其他类化合物2-乙酰基吡嗪、2-乙酰基噻唑、2-羟基吡啶、乙基吡嗪等吡嗪、吡啶、噻唑类化合物主要由美拉德反应产生,在长期高温熬煮过程中,通过羰氨反应和Strecker降解,产生烤香、肉香风味[16]。
2.2加工过程气味活度值变化
气味活度值(OAV)指芳香化合物在样品中浓度与其感觉阈值的比值,能评估某种香气物质在样品感官特征方面的重要性[17]。各加工阶段OAV>1的气味化合物见表2,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到42种对火锅底料风味贡献较大的化合物。E)-2,4-癸二烯醛、芳樟醇、草蒿脑、茴香脑等烯烃类、醇类、醛类和酯类化合物的OAV较高,提供辛香、花香和果香风味[25];即在整个加工过程中D阶段火锅底料关键气味物质的OAV达到峰值。在加工末期由于高温、冷却、脱模和包装等工艺的影响,导致E阶段风味物质部分损失,仅月桂烯、D-柠檬烯、癸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芳樟醇、茴香脑的OAV>100,组成了火锅底料成品的关键风味。
3结论
本文基于全二维SPME-GC-MS对四川火锅各关键工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检测,并结合特征风味物质的OAV,研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由结果得到在火锅底料整个加工阶段,共检测到58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加工初期,(E)-2-壬烯醛、庚醛、(E)-2-辛烯醛、1-辛烯-3-醇等呈牛油特征脂香、奶香风味的化合物提供主要风味。B~C阶段牛油特征风味大量散失,而呈豆瓣、辣椒风味的苯乙醇、苯乙醛、(E)-2-壬烯醛、D-柠檬烯、1-辛烯-3-醇、芳樟醇等化合物大量溶出。在D阶段由于各种小料的添加,关键气味化合物浓度达到峰值,为整个加工过程中风味最丰富阶段。在加工末期因冷却、脱模、包装等工艺,部分风味物质损失,最终形成成品火锅底料的特征风味。而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因持续高温作用发生美拉德反应,不断生成呈肉香、烤香和坚果香的吡嗪、吡啶、噻唑类化合物。综上所述,四川火锅底料随着炒制工艺的进行,风味不断丰富,各阶段风味组成和特征风味化合物均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川式火锅底料工业化生产及工艺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作者:王浩文 王传明 王红强 叶丹 吴晓霞 单位: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