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7:15: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智慧农业发展范文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2年1月2日,中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今年是中乌两国建交三十周年。三十年间,中乌两国在各领域坚持团结协作、包容互鉴、坦诚相待、共谋发展,秉承着“上海五国”合作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1]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双边贸易蓬勃发展。2021年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进口贸易总额为2155665.06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3%。农业作为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产业,在中乌两国经济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据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综合体网近日报道,仅2021年上半年,乌对华出口农产品近3.8万吨,出口额约3100万美元,中国首次进入前三大乌农产品消费国行列。据悉,截至目前,乌方车厘子、瓜类作物等16种农产品可对华出口。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主要进口商品包括天然气、工业制品、医疗药品以及农业产品,其中农产品进口值为5.5亿元人民币,在进口商品中占比5.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3.9%。中乌两国尤其是中国新疆地区与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地区在农业资源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两国在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两国的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成互补性需求关系,因此两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有着较大发展空间。关于中乌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在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经济环境、科技发展等因素都会对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带来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乌兹别克斯坦水果农业发展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水果蔬菜生产国,水果产量居中亚五国首位。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发展方面,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制定完善农业土地法律、保护农民权益、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农业。如今,乌兹别克斯坦水果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水果种类丰富
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水果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有葡萄、李子、苹果、杏、梨、桃、樱桃和柑橘类等等。乌兹别克斯坦为中亚地区最主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出口水果产品为葡萄、瓜果、浆果等。以2020年为例,乌国果蔬出口10.22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由2019年的6.7%升至6.8%。主要出口产品有:水果和浆果出口40.23万吨,出口额约3.54亿美元;鲜葡萄14.05万吨,葡萄干4.09万吨,瓜果10.56万吨。
(二)水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
乌兹别克斯坦一直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在中亚五国中位列前茅,但是也遭到了很多限制。2016年以来,乌兹别克斯坦逐渐转变种植结构,由传统的粮食种植转变为蔬果种植,以期改变对粮食作物的过度依赖,利用本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果产量逐年增长。葡萄产量最高,2010年产量98.73万吨,而2020年已经到达160万吨;苹果产量居第二位,2010年产量71.2万吨,而2020年已经到达120万吨;杏产量居第三位,2010年产量为32.5万吨,而2020年已经到达60万吨。
(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
乌兹别克斯坦十分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在2013-2017年期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改善灌溉土地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计划。为农民提供具有优惠政策的长期贷款,用于实施节水节能的滴灌系统建设,使用节水技术的农民可以享受五年内免交土地税的优惠政策。滴灌设施和节水系统的建设使乌兹别克斯坦的节水效率大大提高,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4](四)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果蔬行业出口额为12亿美元,乌政府预估该行业有50亿美元的出口潜力。为了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促进果蔬出口水平,乌政府提出多项利好政策帮扶农业发展,挖掘果蔬行业活力,其中包括:引进外资、向农户提供优惠贷款、农业险保等。农业联合体是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发展的优先方向,果蔬行业联合体是这个优先方向中的重点,因此乌政府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果蔬行业的发展。[5]
二、中国进口乌兹别克斯坦水果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前三大主要贸易伙伴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在农业产品的出口方面,以2020年为例,中国占据了乌兹别克斯坦食品出口国家的7%,仅次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排在乌兹别克斯坦食品出口国家前五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的优先方向之一。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共发布了允许由乌入境的水果蔬菜包括:樱桃、 红辣椒、甜瓜、花生、干辣椒、石榴、李子干。以甜瓜为例,2019年11月13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进口乌兹别克斯坦鲜食甜瓜植物检疫要求的公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部长内阁下属国家植物检验检疫局关于乌兹别克斯坦鲜食甜瓜输往中国植物检疫要求的议定书》规定,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乌兹别克斯坦鲜食甜瓜进口。中国甜瓜的进口量从2014年到2019年增长了22.7%。乌兹别克斯坦甜瓜获得中国的市场准入,可以大大丰富国内的水果市场。为了推动与各国的经贸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激发本国的企业竞争力以及市场活力。2017年6月21日总统令颁布了一系列激活对外经济贸易的措施,针对新鲜果蔬领域的贸易,外国市场销售产品供应商与本国生产和出口企业具有同等优惠。[6] 2020年,乌兹别克斯坦首个乌—中出口经济活动电子平台Uzchinaexport.com上线,平台为组织出口到中国的货物提供分步指导。该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扩大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果出口,同时进一步促进中乌两国的经贸往来。为了扩大出口范围,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签署了多项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联合认证和植物检疫控制中心也正在建设中,其测试结果将得到两国的认可。发展中乌两国的水果贸易,有利于拉动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果农业发展,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丰富中国国内的水果市场。
三、乌中两国水果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贸易规模较小
乌兹别克斯坦水果农业发展比较成熟,中国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在农业贸易方面是一个巨大市场。最近几年,乌国加大了对中国新鲜果蔬的出口力度,但是相比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传统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国家来讲,与中国进行的贸易规模较小,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二)农产品流通不畅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唯一的双重内陆国,在农产品贸易的交通运输上,中乌铁路运输路线需要穿过两国中间的吉尔吉斯斯坦,吉乌两国和中国的铁路轨道宽度不一致,铁路运输过程繁琐。而中乌两国间的公路距离过长,运输成本过高,不适合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中乌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交通成本过高,导致两国的农贸发展受限。[7]
四、优化中乌两国水果贸易合作建议
(一)加快水果通关流程
中乌两国在质量标准认证、产品定价、反补贴、进口配额、许可证、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已经达成相关协议,合理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但是要注意农产品自身的特点。水果蔬菜这类生鲜食品与其他农贸产品不同,需要保持一定新鲜度,且要注意不同水果的温度区,因此对于运输、储存的要求较高。水果进口通关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企业申报、审核查验、检验检疫。这中间的任一环节都可能影响水果生鲜的通关进程,降低水果品质。因此要加强中乌两国的监管互认,简化通关手续,提高效率。
(二)按照两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贸易交往
海关总署于2021年8月31日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植物检验检疫局关于乌兹别克斯坦李子干输华检验检疫要求议定书》。其中规定了进口产品生产企业要求、植物检疫要求、植物检疫证书要求、食品安全要求、包装要求、运输要求等等。与乌国进行双边贸易,要严格遵守两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双边经济往来的效率。
(三)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历史机遇
继续深化两国政治战略互信,落实好《中乌友好合作关系条约》和《关于在落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框架下扩大互利经贸合作协定书》,积极引导农产品相关产业的投资,把握“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加强两国的双边合作,推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中乌两国农业合作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刘 阳单位:黑龙江大学 俄语学院
智慧农业发展研究2
近年来,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转型升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87万亩,占全区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的56%,为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落实
宁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工程、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和民生领域的示范工程,立足区情,着眼长远,谋划实施和布局建设“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将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列入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未来五年重点建设的二十个项目之中,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省级领导包抓、实施方案统筹、工作专班负责、专家团队指导的推进机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项目启动会、现场推进会,持续传导大干、快干、实干高效节水农业的决心和信心。各市、县(区)整合资源力量,层层压实责任,狠抓任务落实,强化监督管理,全区上下形成领导高位推动、部门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篇布局
科学编制区、市、县三级《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坚持分区布局,分类施策、集中投入、规模发展、整乡推进,到2025年,全区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效节水农业300万亩,全区高效节水农业累计达到650万亩以上,占灌溉面积60%以上。北部引黄灌区以节水挖潜为主,坚持农业高效用水与生态平衡、盐碱地改良相兼顾,优化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滴灌、控灌和循环利用,建设100万亩深度节水示范区。中部干旱带以提质增效为主,坚持调水与蓄水相协调、新建与改造相兼顾,重点发展滴灌和水肥一体化,建设100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南部山区以开源扩面为主,坚持库坝井窖联调联用,提高用水效率与扩大灌溉面积相兼顾,重点发展旱改水、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建设100万亩高效补灌示范区。
三、坚持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成效
制定《宁夏高效节水农业自动化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开发以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灌溉、智能化服务为重点的省级“互联网+高效节水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自治区、市、县、项目区四级管理体系和农田信息管理“一张图”。截至目前,7个县(区)20余万亩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区实现了灌溉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计划年内完成43万亩建设任务,2023—2025年每年再完成80万亩。项目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小田块,通过平田整地、拆除农沟农渠、建设滴灌、暗管排水等设施措施,形成“千亩一块”大网格农田新格局,实现省水30%~45%,省肥30%~40%,节省劳动力20%以上,机械作业效率提高30%~40%,耕地利用率提高10%~20%,亩均增产10%~20%,亩均增收400元以上,达到省水、省工、省肥和增产、增效、增面积“三省三增”的成效。四、坚持多措并举,提高建设质量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严把设计关、审批关、招标关、质量关、验收关,加强工程建设全流程、全要素管理。立项阶段,组织行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召开竞争立项评审会,对水源有保障、管护有主体、资金有配套的高效节水农业项目优先立项。实施阶段,自治区抽调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成立5个技术服务组,分区域、分项目开展全程跟踪服务,对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生产安全、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督导和服务;各项目县(区)管理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蹲点督导,在关键点位和关键环节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质量控制,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全程监督,聘请受益群众参与监督,压实监管责任,形成行业部门、社会机构、受益群众齐抓共管的监督机制。验收阶段,采取行业验收和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验收相结合、工程验收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相结合、省级抽验和县级全面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项目竣工验收倒逼工程质量提升的监督机制。五、坚持两手发力,投入保障到位发挥政府在项目投资方面的主导作用和群众在项目运行管护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推动高效节水农业健康发展。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支持高效节水农业财政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县(区)采取整合财政补助、资金整合、银行贷款、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提高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自治区财政按新增每亩补助1375元、改造提升每亩补助825元,各县区按照亩均投入分别不低于2500元和1500元的标准配套。2022年自治区财政安排高效节水农业项目资金4亿元,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到位。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明确管护主体、管护内容、管护区域、管护职责,建立政府、企业、群众齐抓共管的管护体系。大力推行盐池县马儿庄“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和红寺堡区巴庄子“社会化专业机构托管”模式,形成各方参与、人人有责的管护局面,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兴一片”。宁夏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任重道远,在水源保障、资金配套、技术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亟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始终以奋发有为、改革创新、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持续推动宁夏高效节水农业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转型升级。
智慧农业发展研究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智慧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运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端进行控制,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降低农业的生产消耗。除了农业生产端外,从广泛的层面来看,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产品溯源、农村休闲旅游、农产品信息商务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面向2035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动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1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概念
如今学术界并没有对智慧农业做一个确切的定义,依据智慧农业应用内容和场景,将智慧农业描述为,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通过智能装备、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学术界认为,传统农业和数字化农业与智慧农业相比较,智慧农业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农业发展阶段。
1.2特征
智慧农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智慧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力要素整合后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智慧农业的发展包含了三大生产力的要素,其中包括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通过各个生产力要素的融合,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农业的经济特征来讲,数字化经济规模在我国已经达到了39.2万亿,占GDP的38.6%。在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起到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同时为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巨大潜力。
2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2.1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智慧农业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企业收益。由于规模化和精准化的作业方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愿,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并推动当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打通了各个环节的信息渠道,能够提前依据市场的信息和土地信息来确定种植的作物的种类和面积,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给企业制定生产和销售的计划,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进行分配水肥,智能化的监管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费用;在经营领域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了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随着智慧农业发展的深入,农用无人机、农用机械和农用电商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智慧化农业的推广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之间的价值。
2.2智慧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循环可持续的道路。随着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导致我国的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在农业生产当中我国土壤贡献率大约在50%~60%,和我国40年前土壤贡献率相比下降了10%,比西方国家的土壤贡献率下降了至少10~20个百分点。不仅是土壤,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水资源也有不可逆转的危害,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已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能够发展精准化农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土壤和作物长势进行分析,通过滴灌技术和无人机撒药技术,能够进行精细化作业,从而提高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生产出健康低污染的农产品,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健康,并且保护了我国的农业生态,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2.3智慧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
智慧农业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智慧农业将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带给了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是“政产学研商”多位一体的生产方式,因此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会智慧化的生产,还要学会现代的管理手段,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通过政府部门和互联网等渠道去接触和了解智慧农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与“互联网+专家”模式的配合,可以完成远程的农业数据信息分析和在网络上进行异地指导,在提高农业问题诊断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智慧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线上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教育的成本降低,途经变多,农民有更多的渠道去学习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2.4智慧农业带动农民致富
随着智慧农业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土壤勘探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的精细化作业,从而降低了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测算数据来指导农民的种植养殖,改变了散乱无序的种养殖状态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促使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由于自动化水平较高,从而减少了生产的人工成本,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费用,集约化生产还降低了单一农户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进行长期稳定的增收提供了支持。
3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发展智慧农业政策和机制问题
政府在发展智慧农业过程中对其投入力度不够,不管是从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层面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应用,都普遍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现在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企业税收较高,技术人才费用较高,智慧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应用费用和运营费用较高,在智慧农业技术拥有突破时的注册和申请程序比较复杂且通道不畅等问题;政府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筹集没有进行有效衔接,由于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过程中资金需求较大,政府并没有协调好各个区域和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制。智慧农业发展现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为主,另外的经济部门对于智慧农业的资金投入度不高,并没有建成多元的投资渠道。
3.2土地细碎化问题
智慧农业是精准化、集约化、大规模的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手段。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规模化土地的依托,才能够发展智慧农业,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的生产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着效率低、规模小和土地细碎化的局限性。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土地流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规模都低于人们对其的期望值,现阶段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转比例约为8%~10%,而中西部内陆地区所占比例约为1%~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耕地面积细碎化,并且土地流转的比例占地区土地面积较小,没有大规模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办法通过智能化的投入带来经济利益,从而限制了我国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农业人才资源匮乏
智慧农业人才队伍相对匮乏。人是技术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是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当今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现阶段农业数字化的人才、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复合型的人才及能够操作高端的智慧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人才缺失,必定会限制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农业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待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并且智慧农业的投资比较大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农民都望而却步,进一步限制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使得智慧农业人才更加匮乏。
3.4技术创新和推广不足
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科研水平不高,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农业资金方面,在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上农业占比较小,乡村的农技部门大多都缺少经费,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与国外智慧农业发展比较来看,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足,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科研机构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在全国范围来讲没有统一的组织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并且我国的农业科研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钩,很多科研的成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导致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不利于智慧农业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类人才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率只有30%~40%左右。
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宽带服务性能、空间设施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20%以上。与其余产业相比农业信息普及率较低。调查显示,种植与养殖通光纤和宽带的比率仅为27.2%,农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监控作物生长仅为13.6%,有32.7%经营主体认为网速不能够得到满足。对于数据的采集设备安装不足,区域性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匮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成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阻碍。
3.6智慧农业缺乏普遍性
智慧农业是要服务广大的农村农民,但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环节,以及实验环节,没有真正推广到广大农户的身上,现在由于成本过高、农户自身能力等原因导致使用智慧农业技术的只是一小部分农户,并未普及开来。
4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有效机制
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由政府来构建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框架,政府应该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政策性的帮助,对发展智慧农业的企业减免税收,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农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和提供农业人才的培训渠道。降低农业数字化技术的注册费用并制定一套高效的技术审批流程,使得农业技术的审批流程加快。政府应牵头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地协调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加强多体系化的建设,引导各界人士参与到智慧农业的建设当中,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当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4.2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
各地政府应出台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明确我国土地归集体所有,积极发挥村集体的作用来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建立本土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借鉴日本农业委员会、农协和市町村等类似于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的组织,减少相互查询的成本,更好地规范土地出让秩序,积极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配制。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土地流转建立评估机制,保证土地流转时价值的公平,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变得公正合理,依托政府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农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3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从而要采取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就业人员,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是由政府作为主导,在高校内设置数字农业类相关的课程为智慧农业培养人才,对龙头企业内的优秀人才进行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农业类人才。二是扩大对农业类优秀人才的招聘,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对从事农业方面的人才政府减免个人所得税和对其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福利,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对网络上的简历进行筛选,让真正喜欢农业,愿意留在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在农村扎根。三是大力开展对于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信息专员的农业培训工程及农村带头人素质的提升计划,设计新颖的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推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4.4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
政府应增设智慧农业的科研专项,出台对应的政策来深化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全方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科研水平,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智慧农业科技费用所占的比重,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的科研项目给予补助,设立农业科研成果的奖金机制和评定机构,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由国家科研机构带头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国有民营科技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协调,实现真正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虚拟现实、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孪生技术、农业协同决策技术及农业大数据云服务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大数据和农业深度融合;在技术转化方面,智慧农业对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要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度和转化率。与乡镇的技术推广站、农民合作社及地方农资站加强合作,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化能力。
4.5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减少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成本,应加强对农村基础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农业应用系统基础性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结构,搭建集实时感知、自动控制、精准作业、智能决策和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提升农业数字化的设施和核心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大型农业设备、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平台,提高农用机械的整合能力和运作效率,加快农业全自动化的进程;解决农村网络等问题,将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变得简单,使传统农民也能够进行操作;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搭建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基础性设施,建立智慧农业生态系统。
4.6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降低智慧农业设备的成本,加大对智慧农业所需设备的研发,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本的降低,农户才能够有能力去开展智慧农业,才能够使智慧农业真正推广开来。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与私人企业多种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来降低智慧农业的制造成本,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来促使智慧农业更加的节能增效,从而起到推广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在各领域的应用,我国的农业也迈入智慧化的阶段,虽然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智慧农业的发展迎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动力。
作者:岳修瑞 倪建红 路遥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
智慧农业发展研究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于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宏伟目标。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我国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出现质的飞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划时代意义。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农业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1.1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农”问题既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发展问题,同时又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各种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积极推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效,为振兴民族经济、完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学习借鉴西欧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农村城镇化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推动下已具备了较突出的发展优势。同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缺乏持续保障,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尚弱,城乡差距仍较大。要采取积极可操作可落地的措施强有力推进乡村振兴,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导思想,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针对农业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促进农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上下协同、多方联动,有效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的解决[1]。
1.2乡村振兴助推“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范围并不仅
仅是指城市经济以及工业的发达,同时还必须涉及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都市产业发展与社会服务业发展,同时也应该重视偏远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乡村振兴正是以推进“中国梦”为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2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存主要问题
2.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指服务于农业振兴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它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础设施、农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和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近年来,为缩小城乡差异,让广大农村居民逐步享有优质的社会服务,国家虽然继续强化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但是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较单薄,无法适应当前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2.2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
我国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大部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只具备价格优势,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缺乏对目标市场目标人群的调研分析,不能很好满足和匹配国外消费者群体需求,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其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水平已有了长足提升,但创新不足,加之加工技术设备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外国一些成熟的农产品技术,加工及深加工与国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国仍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因缺乏先进加工工艺和知名品牌,其附加值都被国外商家挤占。
2.3农村人才缺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水平高超、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新农人”专业人才。因种地效益低,许多农村青壮年选择远离农村,进城务工增收,这就导致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而现在生活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岁已高的老者以及体弱妇女,他们缺少劳动能力,同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面较窄,无法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去发展生产、增加产出效益,青壮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
2.4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农村经济壮大发展
随着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地流转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效处理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推动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土地流通管理不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加之农业生产投入多见效慢,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旧损,抗灾能力薄弱,无法形成土地耕地流转规模效应,从而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影响比较效益,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2]。
2.5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当前农村仍严重存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一二三产业没有充分融合发展,农民大部分仍然依赖我国传统种植业。虽然我国一些地方在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布局、培育农业经营优良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对区域化的整合力度仍然不够。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还有提升空间,不具备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出现断链现象,尤其是产业链没有提升价值链,农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2.6农业科技推广成效不理想
农业科技推广,是让全国广大的农业生产者通过学习、实践,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先进科技运用于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践性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户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科技兴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原动力,也是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农业科技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当前农村人才缺乏,缺失具备学习能力的青壮年劳动者和生力军,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弱小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也缺乏学习新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接受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有限。二是投入资金不够,造成农业科技引进工作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有关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困难较大,制约着农业科技引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现有的基层农业科技引进体制与推广体系与对农户的基本科技要求不相符,导致农业科技引进工作实施不接地气,无法适应广大农户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的需要,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和农村生产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发展策略
3.1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耕地多为块状分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承包,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利用,不利于挖掘耕地利用潜力、提高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青壮年劳力大多离乡务工,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加剧。因此,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既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又能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规范有序推动土地资源流转经营,主动吸纳有条件、有资质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经营,这既可以整合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增加流转农户收入、增加就业,又可以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农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对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者的管理,确保农田种植流转耕地不能用作他途,确保“良田粮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2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农田水利、公共园林绿化、道路、农业饮水安全、文教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当前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工程成效也是国家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针对广大农户的日常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统筹规划、精准发力,推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和美好宜居农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民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指数。首先,地方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制度,防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有建无管”和“重建轻管”现象的产生。其次,国家财政部门要加强支持力度,优先建立农村区域内迫切需要的基本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通过积极开展农田灌溉等高效节水工程以及相关的综合配套工程等,促进各种高效节水科学技术手段普遍地被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实现对农村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
3.3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实现农村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提高。从食物方面来说,人们已经由以往“吃得饱”发展到如今“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农业生产经营也必须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消费转向进行适当调节。过去,我国农作物在生长栽培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饲料添加剂等是增量、增产的最常见手段,但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面源污染等问题,不但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也危害着农业生态环境。因此,可持续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策略便成了必然的选择,绿色农业种植方式注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特别注重土壤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培育,尽可能采用有机肥作为主要养分资源,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这样既能提高粮食作物的生长质量,又能提高农作物单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态化还反映在生态农业观光建设中,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渴望回归农村、体验乡野生活,给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重点建设精品水果、精品茶园、农产品旅游种养基地等,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进一步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路子[4],助力乡村振兴。
3.4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农村、工业与服务业的高度融合与发展,要主动吸纳广大农村劳务人口,创新创业[5]。许多农村位置偏僻,人口也很少,因此要立足实际,发掘农村潜能,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产业集成,充分运用农村文化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载体,充分发挥乡村绿色生态体系的资源优势,通过着力带动农村相关企业尤其是在乡村农产品商品化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产业扶贫,有效带动产业结构建设[6]。
3.5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大部分取决于当地是否有一些“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技专家引导,他们通过为土地“把脉治病”、加强技术指导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带活农村产业,一个手艺能带活一项产业,一条手艺链也能带活一个村庄。因此,在农村人才振兴中,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高技术人才,更要就地培养本地人力,实现农村人才振兴,励资金、科技等资源流入农村建设中,如此农村在振兴中才有生气[7]。
综上所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当前农业发展,应遵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妥善处理化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通过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从多方面提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乡村经济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必定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巨大力量。
作者:鲍怀杰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