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15:33: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浅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愈发重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并明确提出中职学生尚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精心引导与栽培。其思想道德水平、理想信仰与价值观情况,与国家产业发展主力军综合素养水平正相关,同时也关乎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大战略价值。因此,中职学校要经过不断努力,持续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德育课堂作为我国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其教学实效性与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高素养劳动者培育具有直接关系。所以,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是必然选择。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强调显性德育,并在各阶段学校设置德育课程,以学生为基本对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并灌输社会主流德育理念和思想,这亦是国家方面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因而,古往今来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关注并重视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体制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德育课作为中职学生群体必修的基础课程,其不仅是中职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面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创业指导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落实中职德育工作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中职德育大纲明确表示,现阶段中职德育工作及面向学生进行思想维度、法律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与道德维度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因为受到社会各领域侧重于学生智育工作而忽略德育的错误价值理念影响,使得全社会、中职及家长在德育工作方面普遍欠缺关注和重视程度,致使现如今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开展层面缺乏动力。与此同时,我国中职阶段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部分家庭德育教育缺位,加之中职阶段学生因年龄因素,其尚处于叛逆阶段,无论是思想道德观念还是情绪均具有较大波动,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并且,因为中职阶段学生个体自制力与纪律性不足,这对中职开展德育工作带来强大阻力。另外,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中涌现多元价值取向,加之现阶段中职德育教学和社会现实脱节,这些均为中职开展德育教育创造了外在问题。诚然,德育课是各中职组织开展德育活动的主渠道以及主阵地,要不断提升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以贴近新时期社会根本要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实际等形式为依托,全面推进体验式、实践性以及养成式教育工作,促进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育和个体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以德育课教学为媒介,补充中职学生群体德育知识薄弱以及基础较差的不足,通过德育课教学的深入实施,帮助学生群体明确积极三观,使学生自觉以自我完善角度不断加强综合素质,提升个体职业技能。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克服现阶段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诸多困难,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效率。由此可见,中职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对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切实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1]。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德育教育目标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一般来说,德育教育目标应基于各学龄段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加以设定,与此同时,还要以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为导向设置有关课程与内容。现如今,多数中职只是按照学生群体年龄特点与学校育人目标展开课程设置,此种课程设置模式,表面看来具有一定科学性,但实际上其并未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同时与学生群体现实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其获得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足。诚然,中职学校是我国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为社会输送生产与服务领域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养劳动者。该教育目标有效呈现中职院校教育特点,也体现出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之间的明显差异性。所以,中职学校在设置德育课教育目标层面应深入调查与研究社会领域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呈现职业教育特色,尤其要明确社会工作岗位针对人才综合素养及道德水平的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中职德育工作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加强其综合素质,让其真正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道德要求与职业素质的高层从业者。中职在设置德育课教育目标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上述实际状况,从而确定合理与科学的课程目标。然而事实上,中职学校仅把学生群体对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视为评价德育教学与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要标准,使得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对理论内容的记忆,且普遍以机械化形式进行背诵,而非借助多样性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体验与实践。此外,德育教育目标,也并未与学生群体专业学科特色充分融合,导致德育工作缺乏行业与职业特征。此种教育目标即教师采取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背离了教育部门规定的养成式、体验式与实践式教育。尽管中职学校会组织与引导学生群体参加文体活动或者安全、法治主题讲座,但此种形式缺乏较强的参与性与目的性,对于学生群体的行为训练与养成并无实效[2]。
(二)教师道德素质与人格修养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德育课教学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决定着教师在思想道德素养与人格修养层面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有着更高要求。中职德育教师要将教育内容生动清楚地传授给学生,还要面向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自身榜样与表率作用。但是,现如今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对于学生群体的认知于态度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部分教师主观层面认为其学习成绩和基础相对较差,且文化素养较低,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也亟待提升,具有叛逆心理且心理素质发展并未成熟,不但置若罔闻教师的说教,并且时常顶撞教师,更有甚者与教师产生肢体冲突,教育难度较大。部分中职教师无限放大学生缺点,以偏概全,往往只能看到学生文化底蕴薄弱、知识基础较差、自我控制力低以及纪律意识淡薄等缺点,而忽略学生群体个性鲜明、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以及思维活跃等优点,对于学生群体缺点的包容度不够。在中职德育课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且将学生成绩视作评价学生整体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标准,这在较大程度上伤害了其自尊心,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在此种状况下德育工作实效性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中职学校部分德育教师尚未端正态度,正确且科学看待学校德育课程教育,且工作热情偏低,对于德育教育敷衍了事,导致德育课教学实效性逐渐降低。
(三)德育课程教师教育能力亟待加强
一方面,教育内容并未充分贴近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在中职德育工作当中,首先,中职部分德育教师缺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的深入、细致了解,且德育内容设置也没有充分满足中职学生的思想认知实际,德育课堂教育,对学生群体较为关注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就业与对社会现实的困惑等问题较少提及。其次,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单纯地为完成自身德育教育任务而进行教育,课堂内容过多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和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也难以将当下社会难点问题和热点事件与中职德育工作充分联结。现如今,中职德育工作所设置的教育内容存在空洞和枯燥的弊端,难以满足学生实际诉求,也难以顺应当下社会形势,造成中职学生群体在德育教育中缺乏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弱化其学习动力,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最终使得中职德育工作实效性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德育课教育过于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德育教师在面向中职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过程当中,还要重视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重点培育学生群体思想素质及道德修养,充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自身道德问题和思想问题。但是,中职学校部分德育教师自身教育实践中并未重视学生所关注的各类现实问题以及新情况,过度重视将德育理论传播给学生,导致学生在德育教育全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在课堂中盲目接受教师所讲内容,从而逐渐忽略个体思想道德修养及能力的提升。此种现象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即教师忽视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供给与道德素质培养,使得中职德育实效逐步降低[3]。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调整德育课程目标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一方面,更新教育观念,对德育课程在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进行重新定位。我国中职学校育人目标在于为社会发展培育优秀技能人才,该目标要求学生群体,在掌握必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所谓立人先立德,各所中职学校要把德育课程置于其他课程教学的总引领地位上,最大限度发挥其指引作用,把德育课程置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位置。另一方面,突出中职学校各学科课程教学特色。学校方面在开展德育课程和目标设置过程中,应密切融合中职学生群体现实需求实施科学规划与设计。尤其要把职业岗位要求和课程内容密切融合,以此为基准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可以将其内化成个体职业行为。唯有此种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形式才能充分呈现中职学校在德育课教学方面具有的独特属性与鲜明特色,才能科学设置中职德育课程教育内容,最终推动学生群体职业素养的生成。除此之外,强化训练养成教育力度。中职德育课时效性,要以学生群体通过实际行动加以表现,而并非单纯地生成某种思想,或者掌握部分知识,所以,应强化学生群体道德行为训练力度,让其在正确思想意识导向下,通过不断训练将德育内涵切实内化成个体自觉行动,进而升华自身内在需求与根本遵循[4]。
(二)提升德育课程教师道德素质与人格魅力
一直以来,我国都崇尚言传身教。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育实践中,教师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较强的人格魅力是对于学生群体无形且有效的教育,能够对提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对学生群体人格塑造及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亦能产生较强感召力和积极影响,最大化发挥其具备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职学生群体人格塑造及道德修养。教师应在学生群体面前呈现自身深厚的知识、敬业精神与良好师德形象,持续提升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中职德育实效持续提高。
(三)重点提高德育课程教师团队的教育能力
一方面,转变教学理念。中职学校开展德育课教学的过程属于师生协同参加、协同推进、协同交流以及深入交互的过程。师生作为中职德育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促进德育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应将学生视为白板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要将其视为主动且发展的主体,让学生群体掌握德育课堂自主权与主动权。在德育课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与地位,明确平等公平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的教育主体。在德育课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信任学生,全面放权,使学生群体在确立学习目标之后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教师真正尊重与信任学生,学生势必会尊重与信任教师,从而以良好的学习成效回报教师,形成师生良性互动,切实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完善德育课教育内容体系设置。中职德育课教育内容要贴近当下社会实际、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对此,德育教师应深入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习及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掌握一手资料,充分了解中职学生高度关注的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个体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新问题,将其引进德育课教育实践中,适当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另外,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应高度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促进德育基础理论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以及生活实际的深度融合,把德育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密切融合,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群体关注的疑点与热点问题,面向学生传授理性分析、有效解决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重要观点与方法,加强中职德育课教学吸引力与针对性调动中职学生群体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强化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发挥德育工作生命力,从而使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率不断提高。除此之外,丰富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在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尝试多样性教育手段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对德育课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于中职学生群体理论基础与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但是活泼好动且实操能力强等特征,教师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应促进课堂知识讲解和问题探讨融合、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融合,积极尝试创新和改进以往德育教育手段。特别是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有着较强时代性与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勇于采取探讨辩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社会调研以及情景模拟等教育手段,从而为学生群体带来新的学习与实践体验。与此同时,德育教师应持续强化个体计算机技术与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做到熟练掌握并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有效提升自身教学课件设计与制度的水平。在中职德育课教育实践中引进计算机技术手段,最大化发挥该计算机技术所具备的信息呈现直观性和形象性优势特点,并将抽象难懂的专业理论有效转变成具有视觉形象特点,且具备较强感染力与直观性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调动学生热情、降低德育知识学习难度、扩大知识容量以及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终极目标[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不仅是强化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有效开展中职德育课教育工作,能够为国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所以,学校方面要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将其置于重要地位,而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个体教育能力,全面推动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莉.“七一”讲话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发展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2):78-79.
[2]裴文超.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模型构建与探索[J].职业,2021(18):81-84.
[3]王斌.“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21(27):66-68.
[4]尚九宾.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1,35(4):39-43.
[5]王宝龙.“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融合路径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7):4-7.
作者:张波芬 单位:舟山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