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15:3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路径浅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中原地区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振兴,无疑给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和新思路。中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抓住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充分利用独特的红色文化助推中原地区乡村振兴,以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开发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实现河南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让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是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更是基于现实情况提出的解决方案。新时代,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已十分明显,200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关注,此后15年间都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和关注,并提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原地区如何能够落到实际并发挥作用,当然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助力。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民,并且逐渐形成了特色文化,有了河南的文化烙印。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因此,要立足河南地区对红色文化进行多方位和全方面的考量,挖掘二者融合的契合点,最终让红色文化为中原地区的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
2中原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契合点
2.1红色物质文化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红色文化主要是以红色物质文化为核心,针对革命老区中所形成的文献资料等相关形态的文化,对其开发、利用,或结合旅游模式进行新的发展,为老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革命老区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纪念馆等为载体,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保存,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了解历史。如2019年的国庆期间,河南省政府就开展了相关活动,其中最受大众认可、欢迎的是“红色传承”等主题,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首的众多相关馆藏逐渐增多。2019年的“红色旅游”的相关搜索量和2018年相比呈现成2倍的增长趋势,尤其是文化、旅游不断融合,红色旅游市场的供给会更为充沛,红色旅游成为研学的新宠儿也指日可待。“将军县”新县到“小延安”竹沟等,这一系列的变迁所形成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比如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原儿女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自己的使命,注入了民族的精神,必然能够对中原地区的产业兴旺带来积极作用。
2.2红色精神文化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红色精神文化不仅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蕴含着朴素的道德观念,是对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呈现。红色精神文化对于乡村基层党建工作而言为其注入了灵魂,也为其提供了方向,是重要的保障。红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在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追求的远大理想,也是党印刻在党组织中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红船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敢于创新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明精神禀赋。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也为其理想信念提供了动力支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已经和红船精神紧密相连。党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知识分子为核心,其所接触的理念为其提供了支柱,能够敢为人先,让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得到发展。最开始是以“城市为中心”,但是在实际中所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了最有效的方式,引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所以敢于创新的精神禀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环境下的一种拓展。
2.3红色制度文化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党和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制度建设作保证。在现有的乡村振兴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乡村振兴建设或在制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此,必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例如,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关键,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保障,为新时代党在“三农”的领导上实现全面化、规范化和实效性。二是继续优化农村工作的党委统一领导负责制。又如,优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科技兴农机制,将农村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科技内置化”机制,促进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二是完善城乡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体制机制,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需要不断优化城乡间的公共服务机制,将城乡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普惠性,惠及普通群众。
2.4红色行为文化为乡风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支持
行为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形式主要是乡风民俗,是以红色文化制度的形态对其进行展示,通过精神状态、风貌对其进行呈现。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根据地建设时期,针对土地采取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在思想领域也对封建糟粕进行了破除,发展政治社会文化,确保社会环境的清朗,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当时红色根据地基本上是远离城市的小乡村,封建迷信已经深入人心,认为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老天爷的手中,忽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封建剥削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忍受,没有反抗,认为在来世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中央苏区在对其进行破除时主要是以加强宣传为主,通过标语、歌谣等对其进行破除,让马克思主义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无神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乡村社会风气也有了新的改变。民间大众所尊重的基本上是以革命先烈为主,之前的春联等所信奉的传统思想也比较多,但是当时基本上是以革命标语为核心,尤其是赌博等不良现象和行为得到了极大缓解,社会更加稳定,这也是政府新的工作方向。不同地区的政府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出台了不同的措施,对群众性的赌博等不良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3中原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3.1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建设富裕乡村
中原地区红色文化的规模比较大、数量比较多,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中原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在文明建设中可以以革命传统为方向,让乡村群众能够投入其中,从个人、家庭和村内开始,向美好生活不断迈进。一是要关注河南地区红色文化内涵的引导,让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呈现。河南红色文化思想对于革命老区群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可以从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在学习红色文化时,对革命文化精神进行学习、理解,二者能够合二为一,让有志青年能够在家乡发展,为家乡的发展提供支持,为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做好铺垫,让革命老区能够焕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以河南的红色精神文化内涵为主,结合革命老区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能够对其进行深切感知。三是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时,要以革命老区的革命精神为主体,对遗址进行妥善保护,但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其中的事迹进行宣传,让老区人民能够对其有所了解,能够主动宣传给周围的人群,扩大影响面。文艺创作者也可以利用其创作更好的作品,同时大众也可以通过各类视频平台等上传自己的作品,以河南特色文化为核心,让其广泛传播,让革命老区的精神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理解。
3.2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构建文化乡村
关于河南红色文化在传播上面的单一性问题和同质化问题,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解决,不同的革命老区应该立足本土,结合实际情况对传播模式进行拓展。首先,可以从地方革命历史层面入手,对于革命相关的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保存,对于口述的内容也应该进行关注,可以采取大数据等方式对其进行保存和宣传,也可以采取线上数据库的形式,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让大众能够随时随地对其进行了解和查询。其次,是对不同的革命老区在修缮维护时应该保留地区特色,一方面需要对原貌进行恢复;另一方面,可以结合5G等新技术手段,对历史情境进行呈现,可以让参观者的体验感更为强烈,让其感知更为深刻,使爱国情怀得到强化并且更有力量。最后,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模式进行扩展,利用小红书、抖音视频等多方平台,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通过直播等形式对革命老区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让更多的群体主动了解;也可以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增强和大众的互动,让革命老区的群众能够对文化进行认同,强化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3.3开展红色行为文化教育,打造榜样乡村
老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老区人民,他们是最重要的部分,老区的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和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就需要以人民利益、人民意愿为核心,让群众参与其中,这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中原地区的革命遗迹遗址和珍贵文物的数量比较多,各类英雄事迹也比较多,因此在乡村社会教育的融合中就需要进一步考量,塑造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政治立场,带动乡村教育的新发展。榜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周围人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能够带动自身的提升,因此中原地区人民认知、认同红色文化需要从树立典型开始。对中原地区的英雄模范人物进行了解,用其精神品质去激励老区人民,带动学习热情,在实践中不断践行。但中原地区的红色行为文化资源的差距比较明显,需要政府等发挥主导作用,立足实际,对群众当中的先进事迹进行挖掘和推广,为老区人民树立榜样,让其能够不断进步,向着更好的生活不断迈进。总之,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应该相统一,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引导可以选择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开展相关项目,但是一定要立足于实际,要能够发挥红色精神的内涵,带动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能让红色文化产业发挥最大价值,确保革命老区能够早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在此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王晨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