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7:4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启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核心点,同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理论化、学科化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深入研究学习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基本规律以及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规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网络基础之上,把握虚拟网络社会现实特点和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现实与网络同步推进已是势在必行,但网络环境之下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探索网络环境之下的思想品德发展特点以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理论意义来讲,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能够推动学界更明确把握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运行机理以及背后的矛盾和规律等深层问题,从而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实践意义来讲,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握新的教学方式、更新教育理念,审视网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网民建立起平等的互动关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和形成过程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其中,品德认知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只有构建好个体的底层认知,思想品德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品德情感受品德认知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品德意志和品德意念的形成;品德意志是思想品德过程中的助推器,促进品德行为的转化;品德信念是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意志相互作用形成的品德要素,居于上层地位;品德行为决定了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效果。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协作的过程。
1.品德认知
人的认知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所共同形成的,由此在客观层面上人的思想认知是在实践当中获得的。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借助网络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特定内容的教育,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受教育者在参与网络社会政治、经济的活动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认知,例:在浏览网络议题,发表网络言论,讨论网络事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形成自己的认知。
2.品德情感
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对网络某一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个人对社会有选择性的情感输出与表达,建构起符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的生活圈,是个人与社会的连接。可见,认知是影响着情感发展的方向,同时情感的强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意志、信念、行为的发展。
3.品德意志
意志是情感向行为转化的力量助推器,意志的努力使得情感得以成功向行为转化。黑格尔曾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1]在思想品德之中的构成要素之中,品德意志的参与使得品德认知成功的向品德行为转化,最终使得品德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如果没有坚定的品德意志,品德认知就会停滞于认知阶段,品德认知就无法向品德行为转化。
4.品德信念
品德信念是“人们对某种理想状态、品德原则和社会规范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2]。网络环境下人的品德信念是指在网络环境之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等的认知由浅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念。它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思想品德的形成中处于较高层次的地位。
5.品德行为
品德行为是个体将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参与网络社会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按照其要求做出的行为反映。也就是个体用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品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网络社会实践生活。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思想品德没有付诸行动前,仅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不能称是完整的思想品德,只有思想品德付诸实践,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的时候,才能称得上是完整意义的思想品德。所以行为决定了思想品德的最后呈现效果。当品德行为实施以后,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及外界反馈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新的影响,从而循环往复地螺旋式前进,波浪式上升。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社会对个体的思想品德要求需要经过思想品德规范内容的内化、个体内部思想品德的矛盾斗争、个体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三个阶段。
1.思想品德内化阶段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个体在网络社会当中,将从外界教育和自我学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其进行接收、消化,将外部的知识体系内化到原有自我认知的知识体系之中。就思想品德的内化阶段来说,个体对价值观念的接受程度和心理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内化程度,品德的内化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动自觉性。首先,个体对接收到的思想观念的需要程度是品德内化的前提。其次,个体对思想品德的接受能力是品德内化的基础。
2.思想品德矛盾斗争阶段
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矛盾斗争是指网络环境下的个体在面对网络当中不同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时,内心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矛盾斗争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变动最大,差异性最强的阶段,也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阶段。”[3]但正是这种矛盾冲突推动着事物继续向前发展。
3.思想品德行为养成阶段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行为养成是指在网络社会当中,个体能够自觉参与网络社会活动,并且这种行为具有延续性。行为养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最后阶段,它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效果有直接检验和体现。但思想品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判定出来的,它需要用实践去长期的检验,只有个体持之以恒的坚持品德行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才算是最终养成。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4]关于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宋元林学者从知和行的角度说明,行是知的前提;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行到知、情、信、意的。但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性,针对不同的网民可以有不同的开端。唐亚阳学者提出了网络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轭律,认为环境与人都是息息相关联系在一起的。但关于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具体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性,探讨不够深入。笔者是从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来展开,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表现出来什么样的规律性。“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由不一致到一致、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主体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5]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规律具有新特点,本篇论文是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知、情、意、信、行来探讨,在网络环境之下思想品德表现出来的规律性。
(一)品德认知的扩张规律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具有丰富、多元的信息资源。个体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自己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同时在互联网上人们接受信息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能够快速接收多样信息内容。这种双向互动传播,使得人们的认知内容大大扩展,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难题。一方面,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个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认知内容,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帮助个体认知到多元化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个体的认知交往都获得了更大的丰富性和自由度。另一方面,网络由于其虚拟、开放、交互的特点,使得网络也成为了传播错误观点、言论的介质,人们的认知也会受到带有某种倾向性思想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里,人们接收信息更加地方便快捷,人们的认知也就更容易受到各种事件、思潮的影响。人们的认知表现出交互、多维、难控的特点。
(二)品德情感的趋同规律
在互联网环境之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针对网络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个体摆脱了实体身份的限制,以对事件的一知半解和个人的好恶来评判的时候,人们的情感表现更加直接、更加猛烈。在网络社会之中,个体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能够得到快速的传播,由于情感的感染作用,人们的思想情感很容易受到群体性情感态度的影响,个体能够直接而快速做出对该事件的情感反应,寻找自我的情感归属。但是在网络环境之下群体寻找情感归属,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单个体情感聚集起来所迸发出来的群体性情感具有极强的能量,可以引起该事件迅速发酵。乌合之众对群体性的心理曾这样描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6]“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弱化了网络主体的情感体验,通过盲目跟随、模拟复制他人的规范和行为而出现思想和行为的离异,从根本上降低了道德的成本,从而导致了网络主体的情感认识偏差,也钝化了网络主体的思想情感。”[7]在网络环境之下个体情感很容易被群体性情感影响,而群体性的智力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性的行为使个体的情感体验弱化,使个体所承受的道德成本也大为降低,而群体性行为后果的好坏,就在于环境如何了。所以在网络环境之下,人们的情感表现为趋同性、非理性。
(三)品德意志的多变规律
在现实社会之中,人们的思想更具有理性色彩,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具有长期性,意志力是人们通过把控自己的思想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来使自己的行为来实现一定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之下,品德意志则是人们的思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转化的催化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之中,个体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造成群体之间相互传染的结果。在网络社会之中个体在围观网络事件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宣传鼓动而盲目地随从参与进来,这种无意识的人格支配着个体,并不是个体有意识的人格意志,道德意志的从众并不会使个体产生坚持下去不变的意志品质,当事件冷却,个体也就随之遗忘,当又会有新的网络事件激起个体参与围观并盲目跟从。个体的品德意志受到网络舆情多变化走向的影响,表现出多变性、盲从性的特点。
(四)品德信念的突变规律品德信念受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个体的信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突变,个体信念感在坚定和游移之间来回的摆动。“在任何社会,不同的人们(愿意接受者、中立者、怀疑主义者)接受谣言都有不同的‘门槛’……在这些不同的‘门槛’中,总能找到最终让大多数人接受谣言的临界点。”[8]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个体可以自发借助互联网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把控网络信念发展的导向,多会夸大渲染个人的故事,来加强其他个体的信念感,引导个体信念朝着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旦有人戳破这个编织的幻影,人们的信念感就轰然坍塌。在网络环境之下,个体的信念表现为突变性、盲从性、短暂性。
(五)品德行为的隐蔽规律
现实社会的道德行为,是人们相互之间都能够互相感知到的道德行为,彼此面对面交流的行为方式,使得个体的行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网络社会之中,网络主体的身份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传统道德对个体的约束规范功能被大大弱化了,这就需要个体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行为自律,而在网络空间当中的个体道德行为自律意识尚且薄弱,这也就使得主体的道德行为在网络空间里表现得更加开放、自由。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性社会,个体行为具有开放性,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引起群体的效仿与追捧,从而形成网络集体行动,而群体性的道德行为它所带来的行为后果是立竿见影的,群体行为的反应极为快捷。在网络环境之下,个体的品德行为表现为隐蔽性、群体性、快捷性的特点。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入互联网开发与应用系统
互联网极大地延伸了个体的认知视野,但多元价值的扰乱与主导价值的消解,使得个体产生认知迷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我们要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的精准算法为个体供给丰富且健康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将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入互联网的研发进程,重构互联网的价值旨归,精准地从源头上解决个体认知问题。一方面,要了解个体在互联网当中的喜好,根据个体对互联网中某种文化元素的喜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结合,生产出符合个体心理趣味的文化产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之中自然而然吸收。”[9]迎合个体心理,才能有助于个体主动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嵌入到整个互联网的生产领域之中,利用互联网的精准算法,帮助个体主动摘除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导互联网的开发者致力于健康向上的价值型技术开发”[10],明确互联网的育人价值。
(二)促进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塑造网络个体的道德自律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下,个体的情感、意志、信念表现出盲从性、非理性、群体性的特点,要调节这些网络环境之下思想品德,就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道德自律。一方面,要唤起网民个体的道德觉醒,培养个体的网络公民意识。这就要提高网络群体的文化素养,引导网民在面对网络事件时要保持清晰头脑,用理性思维对待网络舆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网上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在学校开设网络道德规范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上遵守网民行为规则,保持道德感。针对社会群体,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的优势,在网络空间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另一方面,要培养个体网络公民意识。让个体意识到网络也是现实社会延伸,网络也在法律的管控范围之内,个体要遵守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
知与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培养个体形成思想品德两个关键性因素。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了解个体的认知基础、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教育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选择符合个体认知特点和需要的理论内容,要兼顾传播的理论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品德修养、道德素质、思想觉悟。其次,教育者也要注重个体的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个体传播思想理论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主动引导个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当中要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个体,也要在学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将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样才有助于个体将学到的知识实现外在的转化,从而提高自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的讲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也要旗帜鲜明地讲思想政治教育。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是开展更有实效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的方法和教育规律。一方面,在网络社会当中,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专业杂志、政府网站、新媒体资讯平台等,打造特色鲜明、网络个体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平台,通过平台讲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隐性的教育方式使得个体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和熏陶,这种较为温和的方式,使得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愉悦地接受信息,更加符合网络社会当中个体自由选择地需求。教育者在网络社会当中要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内化到大众化、平民化的网络视频、网络语言等网络文化当中去。通过对个体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作者:李焕喜 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