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探讨

时间:2022-04-02 10:3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探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探讨

教师生活在生动可感的文化图景中,其教育信念的涵养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文化为基本场域。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涉及教师精神层面的一个概念,它主要体现教师在看待教育问题时持有和坚守的内在观念。教师的精神成长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教师所持有的教育信念是在特定文化中潜移默化生成的,是文化的产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本质上具有天然的文化性格

一、何谓教师的教育信念

诠释教师教育信念的前提是要深刻理解信念的含义。信念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有不同的涵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金炳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指出,信念是指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学词典》的定义是:“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思想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信念是个体想当然地确信为真的先验性假定,它包含了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评价成份和行动意向,受不同内容情境和时间的影响而具有个体性、相对稳定性、非一致性和非必然性等特征。[3]综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方面的解释可以看出:信念强调的是对某些事情、事实或结论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坚信;信念与行动相互影响,且以信念指导实践为主。因此,信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从内心里坚信,同时指导行动。石中英曾说,教育概念的真正意义不存在于语词的逻辑形式之中,而存在于它所依托的文化语境之中,离开了一定的文化语境,我们就很难理解教育学的概念。[4]教育信念与文化密切相联,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形塑的过程。简而言之,教育信念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根据上述对教师教育信念与文化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教育信念界定为:教育信念是指处于特定文化中的教育者对某种教育观念、教育价值、教育思想的确认和坚信。具体而言,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和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

二、教师教育信念构成要素的文化性

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不仅表现在教师教育信念本质上具有文化性,同时,教师教育信念的构成要素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性。我们认为,教师教育信念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信念的价值取向、知识基础和外在教育行为三个要素。

(一)教育信念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性

教师教育信念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是教师对信念的自我理解,对教育理想、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的确认和坚信。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教师教育信念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息息相关。“教育”不是一件物,所以不可追问它“是什么”。“教育”是一种价值的引导和建构,所以我们只能问它“意味着什么”,“追求着什么”。教师教育信念在教学场域中直接支配和调控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质上也在引导教师思考对于教育观、教师观以及学生观有什么追求,因此,教师教育信念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价值引导。“大量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明显地持有不同的教育信念,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育信念。”[5]文化是一种社会公众可共同察知或共同认识的现象,按帕森斯的看法,文化是指引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周围世界的架构,就像教师教育信念是指引教师如何去看待教育场域中发生的一切,包括自己、同事、学生、领导等。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便不可避免地与文化联结在一起。文化学者格尔茨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就是这一张网,教师与文化相互塑造,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文化相互涵泳,教师教育信念价值取向的文化性体现在文化促使教师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成教育“育人”的终极价值目标。

(二)教育信念的知识基础具有文化性

教师成长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是其教育信念的依据和思想资源,笃信何种知识就会形成何种信念。波兰尼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个人知识,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就是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典型特征是它的个人性、默会性与寄托性;任何知识都蕴涵着求知者无所不在的求知热情。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观对于我们理解教师的教育信念具有重大意义。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教育信念的生成必然是教师与其所处文化环境主动互动的结果。“教师对教育事实的认识和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都只是从其个人特有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努力按照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行事,探求自己心目中确信的‘真实的教育’。”[6]作为规范教师的思想与行为的“背景”,教师拥有的知识成为他们所持守的教育信念深层的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格言、警句式的生活常识、简洁、明快的自然常识,凝重、睿智的政治常识,构成了人们日常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据……健全的常识是正常人之所以正常的根据。”[7]教师所信奉的格言、常识成为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思想和行为的根据。另一方面,教师头脑中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又常常会带有其所处时代知识范式和“意见氛围”的痕迹。正如殷海光所指出的,“从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来看,人的思想或见解是多么不易避免他所在时代的‘意见氛围’之影响。一个人要从他所在时代的‘意见氛围’中超拔出来,真正作独立的思想以始终从事独立的评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8]

(三)教育信念的外在教育行为具有文化性

行为是信念的外在表现,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育行为可以说是其教育信念的反映。人们的一切活动和问题都受人意志的指引,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一个社会或时代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另一个社会或时代恰恰是反对体罚,孰是孰非?这只能诉诸各自的文化传统,从文化身上找寻根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文化与教师教育行为休戚相关。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明显的文化性。教师教育信念对教师行为的影响是潜在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作用,都不能否认教育信念确实实实在在地渗透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日趋成熟,学者们对教育信念的研究和认知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外显行为,因为研究涉及到精神层面、价值层面、信念层面等,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心与心的交流或观察分析教师的外在行为去求索。宏观上来看,每个时代或社会的教师外在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处时代或社会的文化氛围不同,例如,孔子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信念,当弟子对自己的讲学提出质疑时,他不认为弟子不如师,而是选择与学生一起学习;而当下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会认为学生的提问毫无价值,肯定学生甚至会让自己丢失“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文化的间接彰显。

三、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涵养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生动可感的各种文化图景、文化图式之中,教师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包容在其文化样式之中。[9]教师身处的复调式文化图景是涵养教育信念文化性的根基、场域和背景所在。

(一)传统文化:教师教育信念涵养的文化根基

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曾这样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0]而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习得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怎样坚定自身的教育信念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谋发展。首先,传统文化对教师构建良好的教育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师德精神,例如,“诲人不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敬业奉献的传统精神指引着当下广大教师如何构建教育信念,以及向哪个方向努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信念。传统文化中的师德精神对现代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归结为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优秀的榜样示范给学生,这既是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次,要加强传统文化对教师教育信念培养的导向作用。为确保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质量,以及培养兼具文化学识和品德修养的未来“好”老师,需要依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关注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也应给与教师教育信念、道德修养、文化涵养等精神方面的品质以足够重视。对于教师教育文化的发展图景可以从课程体系方面入手,例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比重,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来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

(二)社会文化:教师教育信念涵养的文化背景

教育信念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它还和整个学校、教育界以及社会和国家有重要的联系,它的重建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引领。所谓社会文化,就是指社会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1]社会文化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信念的学校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环境的笼罩下形成的,宽松、积极学校文化的形成需要社会文化的指引,因此,社会文化对于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首先,构建理性和谐社会文化涵养教师的教育信念。这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教育与文化休戚相关,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无论是教育变革亦或教师个人的改变都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一主要脉络。“社会文化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积极的文化可以促使教育正态发展,消极的文化则阻碍着教育前进的脚步。”[12]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影响社会文化的氛围,社会文化的样态影响教育的形式,这种影响在教师教育信念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理性和谐的社会文化推动教师积极寻变,构建理性和谐的社会文化是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另一文化图景。其次,完善社会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教师教育信念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文化的构建依托于严格的管理体制,管理力度不足或者疏于管理,社会文化极有可能会被负能量包围,这直接影响教育环境,进而影响教师积极教育信念的形成。因此,对于社会文化管理体制需严格把关,不可松懈。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形成积极教育思维、呵护积极教育信念的社会文化理念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借助于社会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加强促进全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尊重,促进教师形成健康的教育信念。

(三)学校文化:教师教育信念涵养的文化场域

人是文化的人,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总会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的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13]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文化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承载着学校和家长的殷切希望,是中小学教师建构积极的、正向的、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方向引导和重要保障。相对于传统文化、社会文化来说,学校文化对教师文化以及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影响更直接、更具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以“人”的成长为目标,为学校中的“人”创设优美的环境。首先,要构建校长精神引领的文化氛围。校长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思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整体走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学校文化的深层价值导向。杨叔子先生认为,办学实际上办的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学校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一个好的环境能引领一个人成长。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14]而学校是何种文化氛围直接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思想,可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如果校长具有积极的深刻的教育思想,那么学校也会形成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其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尤为重要。如果说校长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深层价值内核,那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则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最大阻碍就是功利性的学校制度文化。某种意义上,一种制度甚至就是一种文化,其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之影响可想而知。[15]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就是确立学校的愿景。愿景会使人产生高度认同感,促使自己做出决策、付诸行动。因此,学校通过制定明晰恰切的愿景,指引教师在自己认同的学校文化中产生真切的感受和认可,让教师在一种良好、宽松、平等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当大多数教师对学校愿景的认同感一致时,学校文化就会获得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65.

[2]林传鼎.心理学词典[Z].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07-308.

[3]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86.

[5][6]易凌云.教师个人教育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53,23.

[7]孙正聿.人的精神家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51.

[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华书局,2016:456.

[9]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

[10]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EB/OL].新华网,2017-5-29.

[11]樊硕,董海霞.社会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表征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

[12]李家黎、刘义兵.教师信念的现实反思与建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0,(8).

[13]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14]姜新生,傅瑶.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建构[J].中国教师,2011,(6):61.

[15]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3.

作者:董海霞 单位:渤海大学师范学院

相关范文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