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

时间:2022-08-03 04:03: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防范:儿科临床护理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应对办法

【摘要】目的:总结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应对办法。方法:以我院儿科的护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将2007~2008年我院儿科的护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将2009~2010年我院儿科的护理情况作为护理组,通过对两组间差异的比较和分析对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及其防范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护理组绝大多数的护理风险事件要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想要真正降低护理风险,就必须要在全面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应对方案,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

【关键词】儿科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应对办法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护理安全就是指患者不受到除法律规定内容之外的机体上、身体功能上和心理上的伤害;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护理安全则进一步包括了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受儿科患者身体机能发育及提抗力、免疫力特殊性的影响,儿科的护理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为了总结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应对办法,本次研究以我院儿科的护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儿科的护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儿科共发生224起护理风险管理事件。2007年~2008年我院实行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制度之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次数为152起,从2008年实行相关制度~2010年,我院共发生护理风险事件72起。

1.2 方法: 本次研究以我院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作为分界点,将2007~2008年我院儿科的护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将2009~2010年我院儿科的护理情况作为护理组,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便通过两者间的差异对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比较与总结。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通过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组间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照组的152起护理风险事件中,有66起的原因是护理操作失误,42起的原因是意外事件所导致,2起的原因是对于严重患儿的抢救护理风险,12起的原因是职业损害,8起的原因是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过大。

在护理组的72起护理风险事件中,有18起的原因是护理操作失误,22起的原因是意外事件所导致,10起的原因是职业损害,8起的原因是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过大。

通过计算我们可知P值为0.031,即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护理操作风险: 在儿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由不可抗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例如不存在护理过错的输血过程中的感染、患儿特异性的体制所导致的问题、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过敏反应等等。除了上面这些原因,护理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业务水平的缺失也容易导致各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例如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优先、护理操作和各项业务的功底不够扎实,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等,都有可能对患儿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

3.2 意外事件导致的护理风险: 在儿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偶尔会发生一些无法被事先预见的意外事件,例如患儿的坠床、磕碰、由于抽搐所导致的患儿损伤,受喉头痉挛、呕吐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患儿窒息、诊查过程中,由于患儿病情过于严重而导致的心脏或呼吸暂停等。

3.3 抢救所导致的护理风险: 在对患儿,尤其是那些病情较为严重患儿进行抢救时,受时间紧、任务重的影响,主治医师往往没有精力开出书面形式的医嘱,相对的,口头医嘱的使用次数更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由于没有听清或将药名混淆所导致的用药错误、重复用药的可能性,进而增加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初次之外,各种医疗仪器在对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发生故障也是抢救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职业损害所导致的护理风险: 在儿科病房中,不同的患儿所写到的传染细菌及潜在疾病是不同的,这样就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时刻面临着不确定的疾病传染风险。如果护理人员自身缺乏对于这种风险的防范意识,就非常容易在于患儿的身体直接接触或血液接触的过程中,感染各种疾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尽可能降低各类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医院方面应通过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讲座或培训的方式,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手段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她们能够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有一个更加清醒和全面的认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时刻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另外,就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护理风险事件应对机制,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对我院及其它医院工作中已经发生或尚未暴露出来的各类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以便在开展风险防范教育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对于护理工作的专项检查小组也应及时成立,以便对本院以往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总的来说,想要真正降低护理风险,就必须要在全面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应对方案,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对于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与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此项工作既离不开风险管理机制的贯彻和完善,也需要广大护理工作者长期的重视与支持,只有出色的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儿科

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

【摘要】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探讨儿科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有效管理,护理人员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制定防范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维护患者利益。

【关键词】儿科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患矛盾的焦点。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关注的人较多,小儿的血管细小不明显,耐受力差,穿刺时不能积极配合。患儿家长对穿刺技术期望值较高等等原因,容易发生护患矛盾,甚至引发纠纷。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加强儿科护士风险意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保证患儿的安全以及护士和谐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1 风险因素

1.1 用药的安全性①药物配伍方面:新药不断上市,药品种类越来越多,配伍表落后于药物更新,许多用药无从查询配伍禁忌。②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临床用药只有少数药物需做过敏试验,但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由于患儿体质不同,临床使用过程中也有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的可能。

1.2 静脉输液操作本身的因素:

1.2.1 静脉输液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有创治疗,机体完整性受到破坏后为细菌进入静脉提供了直接通道,具有潜在感染与并发症危险。

1.2.2 小儿静脉细小,因脱水、肥胖、哭闹不配合以及护士专业技能掌握不熟练、穿刺技术不过关,家长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过高,希望每次都能一针见血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反复穿刺加重病人痛苦或拔针后压迫穿刺点位置不当致穿刺部位出血,使患儿血管破坏、皮下淤血。

1.3 患儿家长方面

1.3.1 儿科疾病大多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对病情不了解,对预后估计不足,总认为到医院病就能治好,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发脾气,言语粗暴,对护士无礼,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1.3.2 患儿家长对穿刺技术期望过高,不考虑个体差异,甚至固执的认为一针见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旦穿刺不成功易产生埋怨情绪,甚至暴力行为。

1.4 护士的因素

1.4.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有关护理制度。分析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事件,多数与护士在静脉输液的各个环节查对不严格有关。由于儿科患儿不能很好的配合静脉穿刺,大多需两名护士配合完成,易发生依赖对方查对,而最终发生未查对而导致出错。儿科患儿多以父母陪护为主,家长是患儿的监护人,患儿的安全主要由家长负责,从而使护士的职责发生转移,因此护士如巡视病房不及时、不主动,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如输液渗漏、提前拔针、输液不良反应等等。

1.4.2 静脉输液操作规程欠规范。主要表现在查对流程不规范。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要求护士做好三查七对。但繁忙的临床工作使护士往往简化工作流程,仅仅核对姓名来核对,操作完毕也未再次核对,为发生不良反应埋下隐患。

1.4.3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儿科护士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护士专业知识欠缺,不能及时的发现患儿的异常反应,或不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均会引起不良后果。输液前未与家长做好沟通取得配合,护士告知不到位,而引起家长的误解,造成纠纷现象。静脉穿刺技能在儿科静脉输液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穿刺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2 对策

2.1 药物方面:保证液体和药物的可靠性。药物专人管理,各类药品定位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检查,发现过期、变色、沉淀等情况应立即更换。所使用的药品由药局统一发放,不使用患儿家长自己提供的药物。加入药物的液体不超过2小时,抗菌素现用现配。使用前认真检查药物及液体的质量。输液过程中如发现前后用药接触时发生沉淀、浑浊变色等配伍禁忌,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调节用药方案,达到合理用药。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性。

2.2 严格无菌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治疗室环境清洁,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操作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配药过程中,采取1人1注射器的原则。加入多种药物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粗针头,减少瓶塞进入及微粒的污染。静脉穿刺时,穿刺部位皮肤彻底消毒待干,重复穿刺时更换针头,通过这些措施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2.3 完善静脉输液操作规程。工作流程中,突出护理安全,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对于易出错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改变护士的思维方式,摒弃依赖性思维和惯性思维,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核对患儿的身份时,首先询问家长患儿的姓名,与输液卡及药瓶签核对,护士再次询问患儿的姓名,采取反向双重核对的方式,避免环境吵闹而未听清楚或家长应付性回答等因素造成核对错误。

2.4 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熟练基本功。统计发现,输液过程出错的护士主要是工作1-4年的护士,因此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采取科内培训的方式。内容包括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输液各个环节流程,小儿常用药物剂量换算方法以及小儿输液外渗的观察及护理理方法等等。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对培训内容进行反复培训。新老护士经常在一起交流穿刺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一针见血率。

2.5 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增强信任感。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被表扬等特点,穿刺前安抚患儿,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感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差距。患儿生病,护士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以文明的语言、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取得家长的信任,遇到家长不理解发脾气时,给予耐心的解释、安慰。输液前做好宣教工作,是家长认真慎重的对待护士的呼叫查对,让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监督护理人员的查对。护士要认真的执行告知程序,输液前告知家属所用药物及其作用,不能随意调节低速,发现患儿不适应立即呼叫护士,以免由于告知不到位而造成不良后果。

3 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时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重危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质量、患儿的康复及护患关系。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及护士自身对工作的满意度,实现双赢。

作者单位: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儿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

【摘要】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儿科护理,由于护理对象是生命较脆弱的患儿,且疾病来势凶,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加上护理工作的繁琐,在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对患儿造成不良后果。为了防范儿科护理风险,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首先应该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关键词】 儿科; 护理; 风险因素; 防范对策

1 儿科护理潜在的风险因素

1.1 护理记录存在缺陷:当前,临床护理记录的书写常存在这么几个缺陷:(1)对患儿入院评估记录不准确。所记录的资料太过于主观,与患儿家长没有有效沟通,忽略了患儿的个体差异, 对患儿亲属缺乏有效沟通, 所写的资料主观成分多;(2)护理过程记录不完整。 护理记录不能护理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能反映患儿某一阶段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情况;(3)书写不规范。有些护理记录由于字迹不清楚、涂改严重,甚至重抄护理记录,导致丧生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1.2 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许多医疗纠纷与药品的管理与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是个充满危险性的领域。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于毒、麻、限、剧药物的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药品管理政策和程序;对于生物制剂与抢救药物,应严格遵照说明书中规定,注意低温、避光等要求;用药后,护士应仔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医生。对于危重患儿的特殊用药,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证据保全,以防发生纠纷举证。护士在给患儿用药过程中,若发现医嘱错误,应拒绝执行。上述行为一旦发生过失,容易引起法律纠纷。

1.3 护患沟通障碍:护士在对患儿护理时,由于患儿及其家长对医疗知识欠缺,容易对护士的护理行为产生猜测和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对正常的护理操作产生误解,以致产生不满情绪乃至投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在实施操作前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清楚,一些注意事项也应交待清楚,一些正常的药物反应事先应提醒患方做好心理准备。此外,由于儿童血管细小,不易看清,容易造成穿刺困难或重复穿刺的情况,家属看着孩子啼哭,往往难以接受,也容易引发护理纠纷。

1.4 生物污染引发的护理风险: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由于体质弱,身体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患儿的血液和体液,意外针刺伤是常见的感染途径,以致罹患医院感染,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常见的感染途径有:(1)锐器刺伤;(2)患儿的血液;(3)呼吸道吸入及皮肤黏膜损伤。

1.5 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儿科护理由于护理工作量较大,技术性较强,患儿病情变化快,当患儿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个别护士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随意简化了操作程序,单凭主观经验进行操作,忽视操作过程中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实时观察,存在侥幸心理。以致一些护士精力不集中,制度执行不严,不按时巡视病房,这样既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容易产生护理纠纷。

2 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护理风险伴随着整个护理过程中,既包括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也包括及其简单和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中。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培养耐心、谨小慎微的工作作风,树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在医疗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今天,护理人员应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护理行为应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既保护患儿的利益,也要学会自我保护。为了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可以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来指导护理行为。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告知病人实情、尊重病人的意愿,让患儿及其家属知道各项护理操作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问题和承担风险的权力。

2.2 强化专业培训,降低风险系数: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服务技能、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是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的优质服务和防范护理纠纷的基本保证。因此,医院应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从业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培训中应着重培养处置紧急情况的综合技能与应变能力,通过学习医疗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来拓展思维的宽度与广度,提高护理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增强了工作责任心,这也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举措。

2.3 提高沟通技巧,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护患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是防范护理风险的重要条件。护理人员要进行角色转换,体谅、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情,主动为患儿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护理人员还应因人、因事、因病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护理,在护理中注意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使患儿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特点和治疗等,让其知道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理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并对患儿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加患儿及家属在护理工作中的配合程度。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达到护患双方的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不配合治疗的纠纷就得到大幅的减少。

2.4 建立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为了防范儿科护理风险,应成立儿科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挑选两名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技能水平高的护士任组员。主要职能是制定护理风险干预措施、监督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操作、定期召开例会,讨论、分析和将讲评风险事件,共同学习风险防范知识。

3 小结

儿科护理是儿科治疗的重要一环,防范儿科护理风险、降低护理风险系数、保障护理安全是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所共同面对的课题。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儿科护理人员迎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防范护理纠纷。

作者单位:410011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药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策略

儿科住院病人自我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患儿不能像成人准确告诉医护人员不适之处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这使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增多,护士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群体,儿科病区因周转快,陪护轮换频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1],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特别重视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管理策略进行有效干预,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

1 儿科病房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施风险因素:病人的特点决定了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庭的欢迎[2],但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的开放式,小孩喜欢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病房的设施如:管道供氧、负压吸引、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h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加床和倒换床位增加了差错几率:儿科季节性的加床,尤其楼道加床,增加了倒换转床的次数,床位的改变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种表格转换时的差错几率。

1.3 看护人员不能固定:儿科病房部分患儿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轮流看护,陪护的年龄、文化程度、带孩子的方式等的差异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带来难度和风险。

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护理人员配备没有增加。

1.5 治疗方面:

1.5.1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长情绪激动,形成纠纷等风险因素。

1.5.2患儿的不合作:输液时多数患儿的不合作,不但在输液操作时加大难度,而且输液过程中部分家长看管不到位患儿随时可自行拔出针头,重新输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纠纷的风险因素。

1.5.3输液过程的流动性: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5.4小儿血管的特点: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2 管理策略

2.1 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进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种引导标示,多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阳台封闭,窗户向上斜开。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护理人员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降低加床和倒床带来的差错。

2.3 看护人员的相对固定:让最了解患儿的家长多看护患儿,把患儿的习性告诉管床护士,或在床头放一记录小本,记录患儿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相关信息,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看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照顾患儿,减少看护意外。

2.4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需要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儿科护理人员配备和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护理操作有时需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2.5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5.1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加强护士技术训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操作中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

2.5.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方面:儿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境平和面对各种不合作的患儿和易激动的家长。

2.5.3培养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

在儿科病房医护人员随时会面对各种预料不到的不理解、责备、纠纷等,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绪应对好当下发生情况,这需要日常不断的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有不良情绪和纠纷苗头时及时找出原因,将事端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护士应加强巡视,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过识别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管理对策,使护士能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安全始终放在首位,明确只有病人安全,护理质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使护理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分析儿科临床护理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应对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儿科护理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以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儿科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风险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风险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采用风险护理后,发生风险低于对照组,P

结论:儿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风险,采用风险护理可以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风险护理措施。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风险护理护理

儿科护士是容易发生各种风险的科室,护士的平均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加之儿科内患儿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操作较为困难,更容易导致各种风险的出现。我院在儿科护理中采用了风险护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儿科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儿住院时间在1周以上,无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

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为7.98±1.55岁;实验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为7.54±1.47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且符合方差齐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士完成诊疗性护理工作,并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实验组患儿给予风险护理措施,方法为:①分析风险因素:科室内成立风险因素分析小组,由专业性强的护士组成。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的方式,结合科室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1]。主要风险因素为:护士的护理查对不严格,护士服务态度不好,对患儿的病情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护理记录不全面。②加强培训:针对我院儿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制定风险护理措施。要健全对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网络,成立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风险防范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护理操作培训,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及时修订临床护理内容。对低年资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进修护士要加强培训[2],尤其重视安全教育。让一名年资老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对新护士的带教,帮助护士尽快地适应临床工作;组织竞赛时鼓励此护士参与,使这名护士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给予鼓励和表扬。③对高危环节进行管理:儿科中,医护耦合环节、查对、交接班是高危环节[3],围手术期患儿、危重患儿也容易发生各种病情变化引起风险发生。护士要对以上环节进一步完善,规范环节管理方法。例如我院细化了儿科护理的交接班,由交班护士、接班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制定交接班表,完成后画对号。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的风险和患者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由护士进行统计录入,双人核对,避免误差的发生。家属满意度使用选项法,在“满意”“不满意”两项中选择。

3讨论

风险护理是在评估风险后,改革临床护理措施,以更好地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儿科护理是容易发生护理风险的一个科室,需要护理工作者高度重视。

从风险评估方面看,我院儿科护士主要的风险因素为护士的专业措施不够、服务态度不佳、护理记录不全面等。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措施给予预防。因此,在风险防范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重视培训和高危环节两个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4],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能力。重视高危环节则可以加强对护理薄弱环节的重视,让护士了解到哪些时间、哪些患儿容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水平,预防风险的出现[5]。

从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患儿的风险发生少,患儿的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风险,采用风险护理可以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风险护理措施。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