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26 05:25: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传播学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传播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及其创新路径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及其理论渊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语言失效的困境,通过探究语言失效的原因,结合传播学的知识,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认知、传播、反馈方面突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困境,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创新探寻新路径,从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路径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经历了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语言转向。之后,语言问题也成为许多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也必然受到语言转向思潮的影响,语言研究直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

西方现代哲学语言转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明确了语言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涵,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渊源

⑴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哲学之所以出现“语言学转向”,就是希望通过语言这一特殊介质、通过研究语言与思维的深层系去理解理性何以可能,探究人的内在世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为什么在语言中,尽管说话人本身、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观点看法等各不相同,人们还是可以相互理解?他首先指出了言语(speech)和语言(language)的差别。前者表示的是符号(code),是实际说出来的那些话;后者表示的是信息(message),是语言系统,来自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所拥有的可以使他们进行交流的知识。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⑵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研究置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普遍存在的语言转向大背景下的同时,也很有必要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揭示中,语言是属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有精辟的论述:“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曾这样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的。

2.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有的学者称为思想政治工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个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在一定程度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探讨语言,不只是把语言当成工具,而是将语言指向生命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言中的生存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失效及其原因

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无疑,关注青年,就必须要注重青年的话语。社会文化变迁导致的话语方式的变迁,特别是青年群体话语方式的变迁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严重影响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失效现状

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神化”“泛政治化”“单面化”为表现形式的“符号化”现象,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媒体的时候,在精英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权力话语权乃至城市平民话语权的强势攻击下,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那些几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丝毫不相关甚至有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信息。

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许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去分析、解释和解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在教育主体整体的“失语状态”下,无法直面直诉,甚至难以启齿。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脱离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脱离他们的思想、体验、情感和内在需求,从而蜕变成标语式的、形式化的信息备份和符号垃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和关注不够,目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说话”、说不好“话”的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形象地说是以“一支笔”、“一张嘴”为主,不仅在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速度方面远远无法同新媒体相比,而且更加缺乏新媒体的交互性、形象性和吸引力。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失效的原因

⑴受社会变革这个时代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

⑵受社会舆论话语体系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中存在三种话语体系,一种是网上活跃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话语体系,一种是社会上表达各种诉求的民间话语体系,一种是传递政党主张、国家意志的治理者话语体系。在三种话语体系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不能求同存异,解决最大程度地弥合分歧争端,不能引领舆论、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⑶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无人”境地。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话语的公共空间受到限制,话语长期被扭曲、误解和掩盖,甚至存在被社会主流思想边缘化的危险。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政治话语、主流话语、官方话语、公共话语遮蔽了边缘话语、个体话语,教育者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了“无人”的境地,脱离了人,脱离了它理应契合的话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和无效是必然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路径

网络技术的进步,立体式、交互式、点对点式的多向多维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样式,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使对话从人与人之间到了人机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传统特征被消解殆尽。新的对话和旧的对话同时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内涵获得了极大的丰富。面对这种变化,我们不得不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去思考对话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对话的生态条件。邱仁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革创新就是围绕说什么更有吸引力、想怎么说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怎么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合传播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应从认知、传播、反馈三个路径着手:

1.语言认知:关注受众,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变以往脱离青年生活世界,宏大化、程式化、单一化的话语方式,根据时代背景和青年需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因为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系统,每个要素的值都只是其他要素的同时存在而存在的结果。

青年人自我意识强,关心自己才能施展、目标实现的愿望更为强烈,迫切要求思想教育者的语言所载的思想信息能满足这种需要。教育者传递的思想信息吻合了他们的内在需要,思想教育就容易取得成效,反之则难以被接受,甚至产生讨厌情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化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坠入非理性的恶谷。只有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回到思想政治话语本来的社会角色中才是学科发展之路。毕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有意识形态的一面,也有非意识形态的一面,而且后者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重视并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的一面将是其发展的重要维度。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灵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准确通俗,要形象生动,语言风格要力求多样化,注意语调运用。语言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2.语言传播:突破线性,灵活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沉默的螺旋”现象。德国学者诺埃勒・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现象也就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成的观点广受观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也就会越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少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那如何让沉默的教育对象也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开放与互动不仅是对话教学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的基本特征与手段。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达到心灵的契合。

3.语言反馈:及时反馈,重新调整

注重受教育者的语言反馈。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概念,198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中首次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传播过程中,反馈主要是指教育者对所发出的语言信息在受教育者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收集,并据以调整语言信息的输出。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现反馈的过程,也就是重新发现受教育者的过程。受教育者具备重新解码的能力,而且,他们也并非完全被动和孤立,在他们背后还有文化背景、社会群体归属等环境要素。也就是说,受教育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的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信息系统,建立沟通信息网络,做好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输出、反馈等各项信息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反馈,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信息传播者可能不知道受教育者是否接收到了信息,是否完整地理解了他的意图。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有反馈的需求,充分认识到反馈是送出的受教育者信息的一部分,同时带有新的信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

【摘要】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本身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动机较低,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议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重视网络语言的使用拉近学生距离,使学生被动说教变为主动接受。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学 微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微信用户已达6亿,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33.7%。在微信平台上,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过 200万个,其中经认证的公众账号超过5万个,而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3000个。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如何利用微信这种新媒体切实有效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吸收运用传播学的理论,遵循传播的基本规律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1]。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approach)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有选择的,其目的是为了得到需求的满足[2]。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传播特点是传播符号的多元化和受众参与的主动化两个方面。这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微信用户的需求及行为习惯是合适的。同时,我们针对大学生对官方微信平台微信内容的阅读行为进行了分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证性研究,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用户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会对媒介产生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娱乐性,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

一、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对官方微信的使用需求分析

研究大学生群体对微信公众平台这种自媒体的需求和使用偏好对于高校官方微信运营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晶晶、李浩、何渔阳曾经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微信这一新媒体工具的“使用与满足”情况,但是至今还缺乏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进行专门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调查。

本次调研采用分层抽样方式,于2014年11月向山东大学(威海)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随机发放问卷687份,回收68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男生占43.70%,女生占56.30%;低年级占75.66%,高年级占24.34%;学生干部占52.49%,非学生干部占47.51%;文科类占66.08%,理工类占33.92%。

调查发现, 69.00%的学生希望在学校的官方微信上看到重要通知、活动预告;53.86%的学生希望看到校园新闻;53.57%和47.16%的学生分别希望官微能提供学习服务和生活服务;其次是就业信息、志愿服务信息、学校科研创业政策、学生意见反馈和时事热点解读;只有4.37%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官微看到党的最新理论政策。

二、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下大学生对官方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度的实证研究

为研究大学生对官方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本研究调取该校官方微信平台2014年10月-2015年1月份4个月的运营数据,对不同的微信内容进行分类,截取数据包括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这三个月用户数在4500人左右,可以认为该时间段用户群体是固定的。

(一)研究假设

我们将微信用户的阅读行为套用技术接受模型并建立微信用户阅读行为模型,在此模型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与微信内容及微信标题有关,而感知易用性与微信格式有关。这三个因素会促使用户产生是否阅读的行为,而转发行为又会对阅读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逐一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由结果可知,微信的格式对阅读量没有显著影响,由此推断感知易用性这一变量对阅读量没有显著影响,微信的标题对阅读量有显著影响,微信的内容对阅读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转发量和点赞量也有显著影响,由此可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性是影响点击阅读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对学校官方微信的使用动机主要是获取校园新闻、通知及服务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是关注官方微信的主要动机。

2.实证研究证明微信的内容、标题会显著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活泼有吸引力的标题,具有原创性的图文消息更受学生的欢迎。

3.在不受权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点赞率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对微信内容满意度的一个量化标准。

(二)建议

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的研究结论对于高校微信运营者更好地运用传播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参考价值。

1.转变管理者教育观念。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度较低,甚至有“逆反”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媒介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时代元素。方可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了解学生需求,维护学生权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表明,解决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同时也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要想使学生更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微信运营者要采取思想教育与服务学生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对微信平台的认可度,从而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思想政治教育。

3.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研究表明,原本枯燥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改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效果会有显著改观,而结合学生时下关注的社会热点和兴趣,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则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内容,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传播学领域,媒体传播、市场传播、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涉及范围更广、传播载体以及形式更多元化,信息传播更具实效性,对人们的思想意R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越来越模糊,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加强教学内容的传播力度与范围。因此,文章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实效性

一、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全面体现中国精神,有效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顺应国家发展形势,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其民族信仰,积极运用传播学的教育理念,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传播更具实效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效。

二、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逐渐呈开放性特点,对西方的节日与文化更偏爱,崇洋媚外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对中国历史文化却了解甚少,民族精神有所欠缺。此外,很多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意识,注重自我感受。第二,高校大学生群体都为年轻人,他们讲究时尚、追求新潮,各方面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很受家长的溺爱,享受别人对其的关心及重视,不懂得分享,在吃穿住行上,注重品牌与价格,享受别人的羡慕,但却没有体会到家长的艰辛,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

三、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1.培养学生带头人,扩大号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高效传播,产生积极效果,就应充分注重学生对学生的影响与号召力,加大培养学生带头人的力度,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号召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性格活泼好动、开朗热情、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他们呈现在外人面前的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极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青春与朝气,活力十足,在学生当中有很好的人缘,拥有这些性格的大学生可能是校园学生会成员,也可能是班级某个职位的小组长抑或高校党员,许多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喜爱并信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善于发现拥有这样性格的大学生,选取部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利用他们在学生之间的号召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立民族信仰,助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丰满的理想目标,对未来发展有具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然后通过他们掌握现代大学生的主要思想变化,从而让他们与教师共同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到学生当中。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带头人不仅是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者、传递者、号召者,引导他们自发产生传播行为,在学生之间通过日常对话,潜移默化地进行有效传播,起到积极的影响效果,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根据传媒影响论,引领学生思想

所谓的传媒影响论,具体指的是媒体传播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媒体人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虽然传媒不能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传媒的影响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据这样的效应,来引领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重视与关注,从而有效提升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不同时期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到校园每个角落。在大学生开学之初,重点为学生讲明校内各专业的优势与高校的特点,宣传本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特色课程,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用积极的态度投入高校学习生活中。在校期间,高校要多组织“爱心活动”“争创文明人”“义务劳动”等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向上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寒暑假之前,高校应加强学生考试时的规范性、自觉性思想教育,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假期时间,锻炼自己,主动兼职,到实际工作岗位中,体会挣钱的不容易,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懂得珍惜父母给予的一切,学会感恩。社会实践能有效激发大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运用传播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加强完善校园各宣传硬件设施,比如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改革创新宣传内容,多加入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可以将微博中热议的社会事件或是具有深刻思想教育意义的时事添加到校园报刊中,对其他校园传播媒介也应积极创新,从大学生兴趣入手,先引起他们的关注,才能更好地影响其思想。可以成立校园媒介的学生会部门,让学生会成员进行设计、编写以及排版校园报刊或是宣传栏内容,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并对校园报刊每期的内容产生期待感。此外,高校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力度。可以创建高校官方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培养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网络教育工作,积极与学生展开讨论,突显出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亲切交流。网站及相关社交软件要确保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也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网络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被他们所接受,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各方面,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我国未来发展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就要用传播学角度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有效传播,积极通过实践活动、校园传媒以及网络软件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使教育渗透进校园每个各角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建立社会荣辱感与责任感,坚定报效祖国的民族信念,从而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为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