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03:38: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网络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阐述了网络文化给研究生道德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研究生道德观念;负面影响;对策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哈尔滨大学课题组2005年对该校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研究生每天都接触网络,有45.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在两个小时以上。上海交通大学调查发现,学生平时获得信息的渠道:上网占74.9%,报纸占42.3%,同学交流占24.5%。①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猎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在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研究生的道德观念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和关注研究生网络道德问题。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超越国家及民族界限的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的物质基础上,以收发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②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多样性。网络信息来源广泛,由于信息的自由,使网上信息剧增,呈多元化状态。据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③
(二)隐蔽性。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技术为我们构建虚拟世界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使网络文化几乎以一种“绝对”自由的个体或集体、采取自由的方式、以自由的心态、借助自由的工具、面向同样自由虚拟的受众进行的时间、空间、手段、对象上无限制的传播。也正因为网络的这一特点,人们可以不用像在现实中那样顾虑太多,可以畅所欲言。
(三)开放性。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都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在网上,允许任何人进入网络空间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从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四)共享性。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舞台。在网络环境下,它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将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成了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大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享、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间的互动影响。总之,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就很难形成网络文化。
(五)渗透性。网络文化自形成以来,迅速以物质形态(如计算机硬件)、精神形态(如电子信息)、制度形态(如使用网络的有关程序)的形式渗透到教育、经济、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主体化的传播形态,营造了一种平面化、标准化、形象化的“快餐文化”。通过网络技术的快捷性、同步性、煽动性,增强了网络文化的渗透性。
二、网络文化对研究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网络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冲击下,其道德观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对研究生的主导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当代研究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较浅,在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一部分研究生在思想上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或左右摇摆的矛盾状态。据统计,网上英语内容占90%以上;并且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而我国则不足1%,而且这1%不完全是健康向上的与德育有关的信息。④这对于思想上处于矛盾阶段的研究生来说,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它容易破坏研究生已经积淀在心理层次的思想观、文化观、价值观,诱导研究生在意识和行为上发生质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的诱惑对研究生道德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能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无论在道德、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其实,随着考研政策放宽,考生来源广泛,很多研究生是积攒了一些社会阅历之后重新回到校园的,他们的道德观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一些学校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有自我调控能力,对他们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得部分研究生道德意识淡化。当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时,部分自制力较弱的研究生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而无法抗拒。信息垃圾的泛滥,容易导致上网研究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淡化。
(三)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对研究生道德情感和心理的影响。研究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同学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有部分研究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后,不求上进,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之中,不能自拔。部分研究生甚至患上了网络上瘾综合症,严重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终日与电脑打交道,放任自己不去关心现实世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恐慌、忧郁、压抑、情绪低落等情绪,造成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交往,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伤害。
(四)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对研究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总体上,研究生的道德观念是较强的,但是也有部分研究生忽视道德意识的培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研究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与别人交流,不会被别人识别,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某种网络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三、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
在互联网大环境无法改变的今天,如何消除网络文化给研究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在采取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上,探索新的途径。
(一)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高校领导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消除网络对研究生道德观念负面影响的一个基本前提。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通过结合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团组织、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专兼职教育管理干部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二)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大、穿透力强等优势,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采取引导与灌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为研究生提供思想品德教育电子教材,组织学生在网上自由讨论,互相点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良好的网上教育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干部在校园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自发创办思想政治网站,推动网上集体建设的发展,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三)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沉迷于上网,疏于处于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的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据调查,研究生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上课、座谈、个别咨询或者影视教育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生活指导。也可以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网站,通过典型的心理案例教育或者心理专家讲座等形式,及时、快捷地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
(四)提高研究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在网络这个受外在干预、监督较少的环境里,提高网络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将其纳入到教育系统中,开设与网络道德有关教育的课程,如网络伦理学。引导研究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负责。
(五)加强网络监管与道德建设,实现网络文明。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吸引精通网络的高科技人才到德育工作中来,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研制“网上监控机制”、“防火墙”等,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及时对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净化网络环境,或者利用电子巡查软件来审查和监控研究生的网络行为。
总之,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研究生网络道德观教育,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加强研究生的网上教育,也要做好研究生的网下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引导;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网络的管理,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的衍生品,其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着深远影响。影响可分为正负两面,如何发扬正面影响、抑制负面影响是现如今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分析了其为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合理利用措施。旨在高效利用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思想道德;网络文化;利弊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人的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网络文化也影响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的意识渗透性,开放性,虚拟化和信息传播的强化效应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在网络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影响;对策;冲击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展开,各种文化在网络上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由于网络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趋深刻,如何处理好网络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当前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为社会提供了道德约束相对自由的环境,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了极致。[1]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对免疫力不强的人极易产生冲击,尤其是青少年,并让他们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性容易消解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带的道德责任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造成在现实社会道德的迷失。
(一)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特色等方面开辟了心的形式和方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人们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人人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渴望,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我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人可以加深自我认识,做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人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络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这对于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中的消极成分致使部分人思想道德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传统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增加了,而是不断减少了,是人际情感造成缺损。现实中许多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或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这种间接的交往,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难以现实,造成家庭成员、同学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交往技能缺乏,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二是网上的很多行为缺乏有效地社会监督,这样很容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比如沉溺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这给当代社会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在“网络社会”中个体可以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统一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或展示个性和我的一面;可以毫不顾忌地浏览暴力、色情、恐怖的信息,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原则和道德标准生活和行事。网络中人格的无限制和现实生活中人格的约束性,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具有两种人格的人,使人有可能走上犯罪飞道路。
二、加强道德建设,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
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抢占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如何改革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挑战,是每一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加强管理,保证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加强对新时期文化管理模式和方式的研究和实践,是建设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环境的紧迫任务。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把对网络文化的管理纳入社会文化管理的范畴。其次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网络文化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依靠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才能奏效。在这方面,网络公司、信息管理部门、网络安全部门、文化主管部门,都要切实承担网络文化管理责任。并在实践中努力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当前,特别是要加强“网络警察”的力量,强化对网站和网吧的管理,清源正流,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把网络文化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之中思考;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管理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道德宣传体系的建立,强化思想道德工作
在网络环境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思想道德工作,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工作,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思想道德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巩固传统思想道德阵地,进一步发扬德育工作前辈们在长期斗争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以网络为平台,德育工作者在精心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系统。把思想道德工作规律由和网络媒介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功夫,提高思想道德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道德建设者网络水平
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能是“网盲”,教育者应当转化角色,[2]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起来。一名合格的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素质,要具有“走出去”的开放性战略眼光,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开辟“思想道德教育”课堂,利用网络中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对人们是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要主动研究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哪些适应网络社会是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之中。
(四)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如何有效的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工作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重视的内容,而做好网络心理调适便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尽量克服对网络过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倾向,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可利用网上心理咨询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在实际运作中,可以通过多种网络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空间进行法制管理。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3]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行为规范,法制是社会外在强制力量。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的行为,使大部分人可以在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在网络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网络空间的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首先,要制定切合实际可行的网络政策法规,根据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其次,要做到针对网络犯罪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从而促进网络信息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六)提高社会道德素养,道德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社会是人类整个社会的一个分支,是人类社会的子社会。无论网络社会如何,其行为主体不外是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社会行为的文明程度,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已经严重存在,并产生着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对现实社会公民应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公德修养和规则意识,是防止网络失范发生的前提。作为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只有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提高了,那么,在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水平也随之提升。同时网络以其所具有的特点又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促进现实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前进。
[摘 要]文章论述了目前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感官享受、个人主义甚至利欲熏心代替了健康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价值;消解;建设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由此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虽然网络文化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在:
1以感官享受代替理性思索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来注重人格修养的塑造,注重人的精神的升华,因而,孔老夫子会“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苏武会北海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中国人虽然不善理性,但从来不会把感官享受摆在第一位,总是希望追求形而上的价值。而现在物欲横流,人文价值失范,虽然和社会转型有关,但是,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浪,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毕竟,Email、网上交友、聊天室的铺天盖地,使得人们的交往天涯若比邻。而网络上色情文化的泛滥成灾,西方强势文化的日益渗透,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由对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感官享受。人们沉迷于色欲诱惑、热衷于一夜情,成为网络上的耀眼“风景”。因此,道德品质低俗化、审美趣味庸俗化就成为这个社会让人忧虑的事实。
2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
虽然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但是,网络文化却是把这点强化了。因为,网络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恰恰是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消弭了道德评判标准。它仿佛在暗示网上冲浪者,网络上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要愿意,个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事物的评判标准,只在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必顾忌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网络上随意的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人们的利己心理,也会大大地消解人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放弃了个体和集体的协调以及对社会的奉献意识。而这,恰恰背离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标准。
3利益至上原则导致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目前,网络犯罪形式多种多样,手法五花八门,犯罪行为涉及各种领域。据报章上披露的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入侵,即利用电脑网络非法侵入他人网络,窃取他人的资料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程序;网络盗用和网络诈骗,比如盗用他人资源牟取非法利益或信用卡诈骗等;非法盗版;电子商业间谍活动、网络虚假信息等等。虽然犯罪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因为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手段更为隐蔽,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给侦察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现有财力物力和法律法规的缺乏,因而其后果就更为严重。网络犯罪所以日益严重,主要和人们缺乏道德自律、将物质和个人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有的年青人甚至因为自己的高科技犯罪得逞而沾沾自喜,而根本没有任何廉耻、罪恶之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等思想的颠覆。
4盲目西化甘愿沦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奴隶
互联网正日益严重地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压力。因为网络文化产生于美国,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特网上约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以英语为主的网络语言的优势,在通常的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头是瞻的倾向,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给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也必然带来当代人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
正因为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路、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更好地维护精神的神圣呢?
4.1诚实守法,倡导健全的网络人格
虽然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的隐匿性,人们在网络中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背负道德的责任。但这不是说在网络当中就可以放肆放纵,而恰恰说明,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网上监管还不够有效的状况下,人的自我约束即诚实守法的重要性。这里的诚实守法,一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二以诚待人,绝不欺诈。所谓诚实,决不是毫无原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而是,在网络交往中,应竭力杜绝虚情假义、坑蒙拐骗,而应该加强道德自律。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网络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社会和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早在2001年11月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就明确地要求广大青少年网民“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说为网络秩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2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气氛
虽然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但是,在网络文化越来越模糊了道德界限、越来越助长人的私欲的膨胀的今天,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网络监管,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回越来越严重,社会的道德水准势必下降。尤其在网吧这种鱼目混杂的地方,更是应该用技术的手段来规范它的经营,营造出一种文明的气氛。具体说,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手段剔除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网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流传;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运用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侦破、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积极为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强化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核、管理与流通,做到在源头上把关;以法规形式来规范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使之合理有序。只有加快发展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完善网络的规章建设,善于引导网络消费行为,网络文化才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
4.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破文化霸权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已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有种西化的态势。尤其是,在世界大局趋向和平、稳定的前提下,西方通过输出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来进行“和平演变”,更有种不容忽视的威力。虽然世界的融合是个必然趋势,但这种融合应是多元并存而不是简单的一体化。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化,以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权势所必然。
4.3.1建设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
4.3.2积极开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软件,改变原有的色情、暴力及西化模式;
4.3.3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实用功能,使人有畅通的排解渠道,等等。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日益主宰人的生活的时代,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注重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