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10:23: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进入新时期,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战略。其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石。与农业快速发展相适应,传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变革。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考察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和思路。即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进步;成果转化;现代化
农业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刘易斯所倡导的“二元结构模式”。这种二元结构在中国特定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没有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反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乡收入拉大、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经济滞后等。进入新世纪,中国人口红利效应已经逐步释放完毕,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凸显,传统依赖土地、人口投入、粗放式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进入新时期,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包括农业增长的关键核心要素是技术。要通过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而农业技术进步只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当前尽管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产量连续攀升,这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很低,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97%,2014年提高到55.21%,尽管有不小的升幅,但与发达国家7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八大党中央提出了新的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一个重点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把科技创新摆在农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农业科技创造、生产、转化和应用纳入统一的系统网络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传统农业科技体制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与农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变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是关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安排,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从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一、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特征和框架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组合,并将新组合应用到生产体系。尽管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生产领域,但同样可以推广到农业领域,也遵循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即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转化、推广和应用。农业技术创新不是技术问题,更多是经济问题,强调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和价值创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是农业生产实践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实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科技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重大压力和挑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是支撑。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组织结构,从而提升农业竞争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是加快农业生产率提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具有多功能、复杂性、多主体特征的复杂系统。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需求和发展规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制度安排,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造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对科技成果加以实验推广,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该体系包括众多子体系,如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转化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子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成因
建国以来,我国重工轻农倾向严重,农业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科技活动滞后,加之受农村城市二元结构和价格“剪刀差”的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极不成熟,有待重构。1.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僵化滞后改革开发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战场是工业领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受到忽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长期僵化落后,农业科技管理改革的难度很大,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重管理体制,纵向看,农业科技机构隶属国家级和地方级两层,不同层级政府负责科技投入;横向看,农业科技机构按照行政区域块状分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农业科技机构条块分割,缺乏分工合作,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主体过多,资源配置低下,难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加之农业科技管理政出多门,导致农业科技活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农业科技组织考核偏重科研数量,轻质量,偏重论文获奖等考核指标,轻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考核指标,导致科技和市场脱节严重。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不足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受到传统科技成果考核体制的制约,农业科研考核偏重科技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忽视了科研成果对市场的应用价值和生产的可行性。农业科技活动和市场活动、市场需求脱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两端严重不对称,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逆向选择,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受阻,市场——科研——市场的双向路径梗阻。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到市场转化为漏斗状,每年有将近7000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只有不到40%的成果得以转化,但最终形成规模生产的不足2层。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80%的成果转化率。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期缺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就受到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人员不足,科技推广服务制度缺位,导致相当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难以及时有效扩散推广运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两张皮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推进,一方面受到资金财力的约束,完全依靠政府行为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市场化和公益性的推广主体又难以及时跟进,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乏力。尽管我国陆续建立了县乡级农业科技推广站(中心),但是这些机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与市场化改革存在较大偏差,导致其对市场反应不灵敏,运作不力。而且,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偏重农业生产环节,忽视了农业服务环节,农业产业链服务不到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知识亟待更新。另外,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内部缺乏竞争,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失去活力。4.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其他公共投资活动一样,具有排他性,存在明显的外部性。由于具有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活动容易发生搭便车现象,这一性质极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才可能克服这一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缺位,农业科技税收政策、金融扶持政策、风险分担政策严重不足,尚未有鼓励不同主体广泛参与科技活动的激励政策,导致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投入积极性不足。另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后,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发展严重滞后。5.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是衡量一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只有农业科研投入强度超过2%以上,这个国家才可以说跨入农业自主创新国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农业科研R&D支出规模不断攀升,2014年比2003年增长了4.8倍,但是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发达国家一般3%-5%,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一直维持在0.11%至0.20%之间低水平上。另外,受到过传统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比重失衡,重产前、产中环节,轻产后环节,而且主要集中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领域,加工、物流等领域投入不足。
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路径和对策
1.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战略联盟是当今组织战略发展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延伸产业价值链,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产学研联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能有效实现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拉长创新价值链,进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协同参与的产学院联盟组织。不同创新组织通过创新价值链形成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为了保证联盟的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在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协调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动力。另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需要人力资本支持,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储备,培育新型农民。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开发需要合适的平台和载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科技与生产、市场的有机体,是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窗口,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将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集科技、生产、信息、物流、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综合体。构建不同利益主体(农户、科研机构、农业企业、金融、中介服务)合作交流机制,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另外,积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科技示范区有机融合,有效整合园区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实现农业科技向农业产业有机转化,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提供技术支持。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缺失。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面临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下降,投资无法收回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激活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尤其是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要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多元化投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参与农业企业创新活动,提高农业企业创新的抗风险能力。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加强信息交流,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便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让科技人员参与共享科技成果。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科技推广是农科技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长期缺位的弊端,需要构建三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即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和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进一步加大科技特派员进驻农村工作,实现科技推广与农业创业的良性互动,以科技促创新,以创新激发科技。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90%以上的县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超过70万,极大了帮助了当地农民增收创业。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户推广工程建设,探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和经验。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以此打破传统农业均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具有排他性,其创新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为了克服搭便车问题,需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加大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中的财政支持。成立政府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前沿技术的科技攻关,发挥农业重大科研成果的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另外,根据国际经验显示,私人研发投资和公共研发投资具有互补性,应加快出台各项激励措施,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农业企业涉足农业科技领域,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和投资格局。最后,改进农业科技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农业科研成果学术性,还要评价其可行性、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实现农业科技链和农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6.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包括农业基础研究人才、农业生产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农业中介服务人才,同时加强不同人才之间的合作协同,共同加快农业科技生产、开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另外,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以农业科技项目为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重点联合培养高素质、领军式农业科技人才,并优化农业科技人才的资源配置,建立畅通的人才流通渠道。而且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满足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领域的农业科技人才。最后,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等指标,同时构建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激励方式。
作者:钱福良
摘要:阐述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关健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几年来,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
近年来,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1.3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2.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2.2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构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作者:余辉1 罗海军1 万生根2 单位:1江西省丰城市农业局 2丰城市蕉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发展首要问题是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才能得到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如果定位模糊、不准,就会浪费资源、贻误良机,更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文章着重从功能作用、产业发展、运行管理三个角度对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基地;功能作用定位;产业发展定位;运行管理定位;思考
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园区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和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现实平台和重要阵地,还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科普培训、实习体验以及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现代农业技术引领的“试验田”和“实验室”[1]。现代农业园区模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需求、不同基础条件和不同发展定位的园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发展定位的区别[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由农业科研单位主导、建设、运行、管理,是以农业科技为对象、以农业科技为主体、以农业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其突出的优势是科技人才聚集、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成果集成、科技产业集约,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与推动作用[3]。
1功能作用定位
1.1满足科研试验功能科技创新基地是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命脉和基础,它面向科学研究,服务对象是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其第一位的功能是要满足科研试验需求[4]。因此,创新基地从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设计到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优先服务、服从于这个功能,要考虑到作物用地的多样性要求、试验安排的特殊性要求、灌排用水的季节性要求、学科结合的配套性要求、参观展示的环境性要求、生产管理的方便性要求等,而不能本末倒置,把创新基地等同于其他园区,片面追求形式化、高端化、商业化,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高大亮”上,破坏优良的自然环境。
1.2满足成果展示功能农业科技不仅要解决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更要解决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创新基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载体,更要满足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功能[5]。如果没有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创新基地就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也无法产生辐射力,更谈不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可以是本地的、自主创新的,也可以是引进的、消化吸收的,绝不能拘泥于形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努力把适宜的各类科技成果以最直观、最简洁、最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展示示范,让科技成果进入野外超市,让优劣评判变为自由搏击,让农技推广部门心里有底,让农民朋友放心选择,让现代农业科技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
1.3满足科普培训功能创新基地以科研单位为依托,不仅拥有学科较全、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更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在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农业科学思想、倡导科学兴农方法、弘扬农业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天然优势。因此,创新基地既要成为行政主管部门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的重要阵地,也要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培训的窗口平台,还要成为涉农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现实课堂,通过广泛地开放交流合作,把社会服务做好、做强、做优,把社会影响力做大、做广、做深。
1.4满足休闲观光功能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发展休闲观光园区不仅丰富了旅游观光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基地来说,休闲观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创新基地,要立足于持续、生态、安全的理念,其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专业群体、管理群体和教育群体,要结合当地的田园景观、山水条件和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发挥科技优势、体现科技价值,以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展示创新基地的独特性、前瞻性、垄断性,将知识性、科学性、自然性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在休闲观光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享受文化,而不能盲目扩大社会化、市场化,应尽可能地减少对科研试验的干扰影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尽可能地保留一片蓝天、碧水、净土。
2产业发展定位
2.1发展科技转化产业产业是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是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生命。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农业园区的生命力[6]。因此,创新基地在产业定位上首先要考虑发展方向和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在首位,突出“精”和“专”,不求“全”,以可控、前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为核心,以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化产品、配套服务等为主导,打造科技示范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稳步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去引领市场、引领产业、引领消费,达到以基地养基地、良性循环、可持续的目的,而不能盲目地招商引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跟着市场跑,受制于人,始终做市场的追随者、配角、买单人;也不能片面追求完整的产业链,在不熟悉的加工、经营等环节大包大揽,结果或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或为他人作嫁衣裳,或沦为资本的牺牲品。
2.2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既是科技成果的创新源,也是科技资源的聚集地[7]。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研究示范项目较多、现代农业要素齐全、仪器设备先进、专业人才队伍完备等优势,以农业科技文化元素为纽带,大力发展以现场会、展示会、研讨会等为主题内容的科技交流产业,以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为主要对象的科技教育产业,以博览会、文化节、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培训产业,这些产业风险小,影响大,竞争力强,方便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不仅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科技服务职能的需要,也容易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还能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社会普遍赞誉。
2.3发展科技观光产业创新基地的主题是现代、农业与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做现代科技的典范,要举科技旗、打科技牌[8]。创新基地就是要利用现有的优越生态环境、先进的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要素,把各种稀缺的、齐全的动植物品种资源、生产方式、栽培模式和现代控制技术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果园、花园、草园、茶园、动物园、水稻区、旱作区、水产区等建设,在满足科研试验需要的同时,自然形成百花齐放、百果增色、百鸟齐鸣的天然景观,使创新基地真正成为科技观光的乐园,使科技观光、生态休闲成为市民享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现代农业的生活方式,在休闲观光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运行管理定位
3.1实行多元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差异化,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的多元化[9]。创新基地既要管理好自身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公共安全,保持良好高效运转,又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工作生活、科研项目研究实施、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搞好服务,也要全面组织好各级主管部门和合作单位的检查指导任务、交流培训任务,还要切实对接好与公司企业、社会群体的产业开发和参观休闲需求等。因此,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决不能搞一刀切。对公共研究、公益服务、公务接待等要由基地管理部门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对专业性任务、个性化要求、社会性服务等则由基地公司实体实行有偿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针对不同对象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运行机制。
3.2实行功能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其独特性,在管理理念上要力求统分结合、宏观把握,在“整体规划、统一协调、保障需求、留有余地”的原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工负责,论功行赏。作为科研单位的研究试验平台,试验区域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理、维护使用,从田块整治、水系灌排到作业区布置、种养安排都要由研究所、课题组来自行决定、组织实施,这些区域及其相关资源就需按功能分类,由各个实施主体自行管理,园区管理部门主要进行考核考评;而一些诸如实验场所、生活场所、交流场所,以及环境卫生、道路绿化、安全保卫、水电保障等公共区域、公共资源就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良好的、良性的、有序的、高效的管理系统。
3.3实行绩效管理就整体而言,创新基地的投资建设大多以土地资金、项目资金、平台资金,即国家投资为主体,这也是由科研单位的公益性地位、公益性性质和公益性服务所决定的,体现出明显的计划投资的特性[10]。这也决定了利用这些资金开展的投资建设,主要是满足科研创新示范要求、满足科技推广服务需要,不可能也不允许完全进入市场,有的科技种质资源圃自身维护存在困难,还要靠持续投入进行弥补。因此,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本质上就要依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计划实施。创新基地的创新成果是要走向市场,体现市场价值的,需要创新基地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对象对接,按市场规律办事,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在推广应用中有所收益。同时,一部分公共资源、休闲资源、品牌资源也要通过与公司合作,让专业队伍来运营,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反哺创新基地试验研究平台、环境条件改善的不足,使创新基地越来越秀美、越来越有竞争力、越来越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资源条件各异、类型千差万别,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11]。创新基地作为各地区的科技军团,其发展定位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创新基地的定位十分重要、十分关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作者:徐宏 杨群 张灿权 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