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3:42: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土地资源教学改革与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大学
摘要:GIS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技术的核心工具。因此,首先介绍GIS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土地管理人才。
关键词: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GIS,它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该系统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工程理论、信息等,对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以便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地理研究,以及地籍管理提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同时,在处理这两种数据中,主要依赖于GIS,可以说该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时间短。一方面,由于GIS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然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此基础上要求GIS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当前很多专家致力于GIS的研究,新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的深化与发展。以上两点说明GIS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更新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土地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并做好储存方面的工作,因此GIS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除了要学习专业的软件知识以外,还应该融入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充分掌握GIS中关于处理土地工作的全部技术。
3.对数据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与GIS在汽车导航、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比较,将GIS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精度。比如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中,经常因为边界的权属发生法律纠纷,如果稍微出现差错,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理土地数据、图形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误差。
4.学生个性化差异突出。由于GIS课程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基础的好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再加上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在GIS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更为明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重重,部分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土地资源管理GIS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落后。土地数据处理需要很强的技术,因此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但是与政府部门的设备相比,学校的教学设备很不充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实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昂贵的资金,然而很多高校面临经费匮乏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实验环境。2.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不断扩大了对GIS技术研究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高校在GIS课程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将新的知识、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实施GIS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
1.学校方面。首先,合理设置教学的方案。具体要求为:参考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合理设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地指导,使其充分掌握GIS的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其次,由于GIS技术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借助电子地图、操作演示等方法,降低内容难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内容。再次,除了现有教学资源外,要不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以满足知识的更新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览网上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学校应该不断投入教学资金,改善实验环境,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实验机会,不断提高数据处理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的GIS技术教师,为学生做好专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2.社会方面。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辟GIS第二课堂。国家针对GIS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相关计划中明确表示,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种有价值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更多的土地资源科研项目、教学实践地基,以及企业生产项目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强化GIS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方面。当前,由于学生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导致在GIS课程学习中的个性化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实施动态分组,以及分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土地资源管理、GIS应用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解决土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必须加强管理。国土部门在土地规划、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所以必须提高GIS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GIS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验环境落后等因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环境,引入新的科研理论、成果,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骨干。
作者:黄倩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措施。应设置好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整个学习体系中的架构,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摘要】房地产估价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本文在分析房地产估价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房地产估价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房地产估价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土地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80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房地产估价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房地产估价课程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动产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经济属性日趋突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研究方面的专业,如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内进行研究,如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之后,许多高校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里也开始了对房地产相关内容的研究。房地产是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定着物,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结合体。对房地产的研究离不开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几乎涵盖土地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此外,有关房地产方面内容的研究,在高等院校专业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分流方向,大部分分流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部分分流到工程管理专业,当然还有分流到其他一些专业(包括少数自主设置的专业)[1]。总体上来看,对房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研究房地产产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房地产估价)的支柱专业,房地产估价丰富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房地产估价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1.2房地产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之一
纵观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了房地产估价课程及相关课程。以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表1列出了华中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
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
2.1知识体系综合性强
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体系庞杂,房地产估价课程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同时还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特征。这对于在高校生源中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的课程教学对象来说,既要学工程又要学法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同的课程而且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广泛的知识内容跨度,使得我们并不能仅仅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停留在掌握这个层次上,而是还要学会综合运用。
2.2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践性
房地产估价除了具有较深的理论性,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一方面,房地产估价的实用性很强,这门课程是住建部组织认证的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两个科目的考试――“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和“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2]。学生如果能够在校期间将本课程学好,则会有利于未来房地产估价师的考试。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将需要更多的估价专业人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估价的行为有很多,包括房地产交易、抵押、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所以,房地产估价表现出来的实践性主要包括:①社会经济生活与其关联度高;②与社会上存在利益关联的部门众多;③本课程的综合性高、程序复杂[3]。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房地产估价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探讨
将房地产估价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其课程如何设置及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价行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估价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及技术学习
房地产估价课程不仅要注重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估价理论方法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估价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技术及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部分
房地产估价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雄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所必备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经验是房地产估价师在多年从事房地产估价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
对于实践环节的学习,要为学生创良好的学习条件及充裕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来强化房地产估价实践学习:(1)建立房地产估价模拟实验室,从而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还可以熟悉房地产估价的操作规程,并且可以在模拟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评估各种状况下的房地产价格;(2)与房地产估价机构建立联合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房地产估价实务中来,让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房地产估价的内涵,清晰把握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掌握其实际操作程序及现实工作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3.3课程学习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要针对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国家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或研讨会,使学生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科的发展。同时,专题讨论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可以开设有关如下内容的专题讲座:
(1)房地产估价典型案例分析。选择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估价案例,由老师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房地产估价师为学生作专项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房地产估价实务及有关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2)房地产估价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即使房地产估价人员很精通估价理论,有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会客观公正。评估出的价格如果不客观公注意哪些环节,并据此为自身以后学习的重点及奋斗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本文对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期望对推动该专业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课程结构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有效性,因此,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人材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对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单位及行业进行研究,以此为前提进行课程优化,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围绕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有关的内容,建设相关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除了要有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可适当加入哲学、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专业应当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课件促使授课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营造与实际工作相仿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涵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四个环节,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实践
在该环节中,教师可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并使其与课改相结合,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中,多穿插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为了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将教学地点转移到实验室中,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应当包括基础和专业等课程之外,还应当包含CAD应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等等。借助课堂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有所掌握,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专业实习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对专业实习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该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与生产实习以及相关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实习的场所为校内的实训基地或是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专业实习,除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之外,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大幅度缩短学生与社会的适应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自我的优势以及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在专业教学实习中,可将规划、评估、计算机制图、信息系统构建等专业领域作为主要内容;生产实习则是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实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专业实习深度的提升及实习效果的深化。
(三)社会实践
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实践内容:社会调查与服务、支农扶农以及科技推广等,实践的地点可以选择在城市的社区或是郊区,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对学生的独立工作技能进行训练,从而使他们提早地适应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毕业实习
该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除了与毕业论文的设计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外,还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息息相关。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专业领域当中,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锻炼。毕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中进行,也可以深入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从而使实习与就业形成有机结合。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可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习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展现自己的能力。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确保师资队伍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院校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着重于建设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改善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同时,根据土地资源专业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尤其在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生态等选修课上进行双语教学。学校既可以从公共外语教学中抽调教师,使这部分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组建外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外语水平。此外,鼓励双语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为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学校应积极推动该专业教学改革,结合市场环境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要重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运用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从而建设特色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校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从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含义、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即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完善实践体系,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改良实践教学资源,以期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路径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依据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部于199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颁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该学科体系复杂,同时该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也给缺少具体土地管理工作经验及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学习带来了不小难度。因而如何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成为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关教学有效性内涵,理论界对此有两种定义,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1]孙亚玲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2]认真分析上述定义发现,余文森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定在学生身上,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也是合适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课堂教学固然主要应关注学生,但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性学习是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者是有机统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还应包括该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材过于陈旧
我国在2000年前后组织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些著名的老专家,如王万茂、韩桐魁、叶公强等针对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时间甚至比现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龄还要大。尽管这些教材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显然一些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如刘耀林主编的《土地信息系统》中演示的软件Arc/Info、ArcView等软件,早已被更为先进的Arcgis软件所替代。学生对于旧版软件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新版软件Arcgis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2.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且不成体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将“城市规划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亦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这是课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关专业问题有难度,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本来该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该专业绝大所数大四学生尽管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不知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具体内容。
3.专业实践教学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脱离实践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空间数据编辑以及数据库的理论,若不结合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该课程没有设置上机操作部分,使得老师讲授该课程感觉异常费力,学生学习也更加吃力。
4.专业研究性教学不强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土地资源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将该领域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有关课题研究与专业论文撰写,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两者能够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实际上,该专业有些教师由于参与有关科研任务不多,对于教材理解有限,无法举出恰当的例子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理论教学领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无法通过课题实践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因而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会不会教好;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方法影响着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一心谋“第二职业”,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能维持就不错了,哪谈得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完全是我讲你听,等等。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会导致教学失去预期效果。
三、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方案的制订,应依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热点与难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把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划分为同一模块,具体遵照“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递进式分层。具体讲,首先依据各学校的实际,遴选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中可开设的备选课程,并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其次为了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本文参照吴壮金、严志强等人的研究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等六个模块,并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研究方向的差异又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四个系列。[3]
2.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激励专家教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编著新教材,并按照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或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五个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专业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培训和锻炼。[4]
3.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提出一组相关课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制订流程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甚至是共同学习者。因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拓展并检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艺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研究性”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估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体系。[5]详见图3。
4.改良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教学与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此处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软件设施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当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资源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特别是软件资金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择实验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当前一些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以封闭式学习为主,较少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校外实践,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根本搞不清楚。有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考察,如组织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校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6]最后针对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深造的机会,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定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并与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