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0:28: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践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化、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阐述了优化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院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运而生,成为高校纷纷开设的重要课程。金融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信息管理与系统专业的建设领域,一直处于改革与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成为深化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对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几点建议。
二、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的清楚认识
从实际来看,金融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缺乏培养目标的明确体现,导致培养方案操作性不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一方面,疲于应付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缺乏充分的考量,在实际中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多,培养内容呈现出“拼盘式”结构,无法形成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关联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参与培养的积极性欠缺。
(二)专业实践培养构建力不足,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构建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金融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模式单一、构建力不足”的尴尬情形。首先,金融院校尚未建立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以至于培训习题不完善,出现实践培养系统性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其次,培养模式单一,是当前金融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的瓶颈。依托单一的实践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构建科学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制约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培养工作建设缓慢
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是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很多金融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及创新等工作,并且教师实践培训能力不足,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中,表现出工作能力欠缺,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指导。首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下图1所示,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实践培训体系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金融院校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扎实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完善的实践培训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实践培训的实效性。其次,师资力量是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加入,对于金融院校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多元化、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培养模式单一的局面
当前,金融院校专业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被动的培养机制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加快推进多元化、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当前金融院校深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首先,金融院校应积极改变当前被动的工作局面,强化校企合作的推进,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构建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要在培养内容、方法等工作中进行优化与调整,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实,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再次,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加强社会服务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互动关系,让培训成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应用能力的主战场。
综上所述,金融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建设的集中体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强调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关键在于:(1)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多元化、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转变培养模式单一的局面。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数据信息的膨胀,并引发了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兴起,这也成为数据管理人员讨论焦点。对于医院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而言,大数据视角下既然已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该转变其传统的管理模式。本文就以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为研究课题,对其在大数据视角下的改革和创新进行深入换的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视角 医院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专业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科研、卫生领域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数据风潮。以时下医院信息化管理为例,大数据视角下对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数据分析人才的专业水准不断提升。在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遇到了巨大的生存考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至于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还需要从其存在的缺陷漏洞出发,找出专业化的解决策略。
1 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视角下需要进行数据的集合,而且在数据的分析功能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但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类型也更加复杂,数据的存储量也更加庞大,这对于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TDWI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明确指出,现有的数据分析和检测难以满足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需求,进而拖慢了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对于医院战略目标的达成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数据视角下对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要去,这位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障。此外,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数据膨胀的时代,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必须借助于互联网操作平台,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操作管理。从医院信息管理和专业建设角度来看,大数据视角下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了一定的技能筛选,而且为医院数据的存储、整合和分析提供了相对应的硬件设施。由此可见,大数据视角下对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是一个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
2 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
2.1 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医院都已运用网络化平台,将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项应用分布于病患住院费用管理、人士管理、挂号管理和医疗器材和药物成品管理当中。例如医院采用FORTUNE及COBOL处理信息语言。
此外,在不同科室也加入了个性化管理系统,这主要是便于科室信息管理的便捷化操作。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其个性化功能日渐突出,在不同医院科室的个性化管理系统中,它可以快速进行信息数据的甄别,满足不同科室对信息数据的甄别。
2.2 采用ISO构建医院信息体系
由于临床医学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为方便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该规划当前医学专用术语,使其规范化、标准化,以此提升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编码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此外,还应该对医院内记录的各项疾病、医学操作术语以及医药产品进行一个统一的编码,然后根据各个编码对其进行更加细致化的分类。在医院医学文档的模板编辑中,应该及时的更新医院内部的文本格式,便于医生对特殊病症的详细记录。为了实现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共享,还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便于医院研究人员对医学技术的应用。
再者,经大数据时代的引导,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实现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的统一。基于大数据的管理系统在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下大数据思想,并将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朝着大数据集中方向发展,促进了医院信息数据的协同化发展。
2.3 构建B/S系统架构的医院信息数据中心
大数据视角下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数据系统。迄今为止,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是在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基础上,进行数据的采集、清洗和集中,并且采用SDM软件对医院信息数据进行优化管理。此外,建立专业化的大数据平台,便于不同科室人员进行数据交流。采用大数据视角下数据库外部链接方法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更新,借助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对元数据的管理,实现医院内部数据资源的统一化、规范化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数据信息的膨胀,并引发了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兴起,这也成为数据管理人员讨论焦点。对于医院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而言,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持,医院信息数据可实现集中化、规范化管理,这为医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持。此外,在大数据视角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医学方法、医药名称进行编码统计,然后对其进行细致化的分类,进而提升了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对信息管理提出的高要求形式下,信息资源的科学高效管理、组织、维护与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当前社会,文章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通过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定位来说明了具体该如何发展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一专业。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
1998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对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整合之下诞生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截止到2012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在该专业发展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只有对其发展现状与目标定位进行分析,才能探索出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发展路径。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遍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形成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加快。该专业形成的背景充分说明了其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国家为推动IT行业快速发展,扩大IT技术应用范围,提高IT技术科技水平,而开始迫切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这一需求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教育应运而生,并开始在各国家、各高校逐渐建立起来。
70年代后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我国开始正式获得发展的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教育部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等整合成一个全新的专业,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截止到2007年,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约有400多所。从这一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发展规模也正在不断的扩大,这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大量渴求,也体现出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人们对信息及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日益普遍,该专业在我国教育事业领域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 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
2.1 专业无特色
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当前培养情况来看,它没有专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业,更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岗位,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导致该专业培养目标抽象化、人才需求定位模糊化,专业特长不清晰,专业形象不突出,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这一问题在我国众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的存在给人才就业增加了一定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的质量。
2.2 学生能力不突出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三者之间无法取得有效的平衡,且缺少对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整合的主线,使得专业化的素养、思维与能力得不到系统的、有效的培养,致使学生专业能力不突出。据有关某年毕业生调查统计,有58%的学生认为该专业虽然涉及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一技之长。
2.3 专业定位不清晰
专业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文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较为宽泛。这使得很多教师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对专业理解的模糊而导致方案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偏差,不仅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难以达成培养目标,而且使该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就业方向充满了迷茫。
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该学科交叉性特点认识不充分,缺乏有效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手段。第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没有严格按照知识获取行为习惯和逐层递进的教学模式来合理安排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第三,专业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从而给学生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 如何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3.1 专业需求
3.1.1 专业定位
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并被定位在研究计算机技术等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伴随各国研究者对该专业研究的日趋成熟,国际上已达到一个共识,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类专业。由于不同院校该专业的发展历史不同,且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其对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各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难以满足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1.2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科技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明确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就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采取可行有效、适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国颁布的有关文件中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网路、信息管理学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从该专业包含课程之多、类型之杂中可以看出,多而杂是其具有的一个最为显著的专业课程特点。它与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不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通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对于这类专业,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就很可能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3.1.3 专业人才定位
根据教育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规定来看,其主要以培养两类人才为主,其一是高级系统分析员,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信息资源开发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的分析、设计、运行与评估,能够从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开发出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协调企业内外环境,改进与完善企业系统和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其二是从事信息管理行业的人才,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工作流程和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企业战略进行重组优化。
3.2 如何发展
专业定位的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或一个信息组织,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它注重的是信息的管理与组织,强调的是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性作用。虽然该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但这正体现了它的生命力与独特之处。另外,它在实践中的迅速发展,是其与社会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变化快速的当今社会,各种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必须要依赖于实践之上。因此,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情况和各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采用先进、科学、适用的分析方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
专业课程体系定位的实现。首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与渠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采用科学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构建彰显本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更新专业课程内容,确保内容实用。为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伴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也随之不断的更新与丰富。面对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一趋势,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当中,只有高校不断的将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研究的新信息技术和新信息管理理论,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时、全面吸收到其中,以确保课程内容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完善,最终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良好定位。
专业人才定位的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像会计、外语、计算机等专业那样培养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有所充分、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加强与市场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计划。
基于社会需要,通过文章对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与专业人才定位的论述,及其具体实现方法的分析,本人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课程多元化、方法高效化的形式。总之,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高校教学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文章从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与专业人才定位对这一专业的需求进行了说明,并具体说明了该如何实现这三个定位。在以后的研究当中,文章应结合相关实例来弥补现在研究的不足。
摘 要 从培养目标、办学特点、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环节设计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介绍福建江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训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色与办学实际情况,提出信管实训教学改革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训教学改革;福建江夏学院
随着全球网络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趋向采用信息管理手段的意愿也日趋增强。海西地区作为大陆与台湾联接的桥头堡,对既懂信息又懂管理的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长。目前所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在质量上与福建及周边省份经济发展的需求都存在差距。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缩小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间的差距、提升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1 确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内涵和定位
人才培养首要问题是人才层次定位,定位要明确清晰,符合环境特征及需求是要点。福建江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定位应是立足海西,辐射东南,及时地为海西经济区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这是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据此,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质,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管理方面工作,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福建江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立在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其人员多是由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管理背景的专业人员构成,具有较强的IT技术支撑能力。因此,比较重视计算机类的课程教学,在实践环节中亦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应用性学科,其实践教学占据教学主要地位。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指导他们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信息管理问题。福建江夏学院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和毕业综合实践性教学。
基础性实践教学,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认知实践 军事训练安排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主要培养学员的纪律性;社会实践与调查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暑假进行,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特别重视专业认知实践,其内容主要有:1)调研某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管理的方式;2)调研某银行与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3)到某地区(市、县、乡镇)综合管理部门或情报(或市场)调研机构,了解当前产业构成及发展趋势;4)到教学科研管理机构或学校调研业务信息的内容及管理形式;5)对私营或其他组织形式的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调研。这些调研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中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前景、相关岗位技术需要等。
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三个部分,即课堂实践、专业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创新实践 课堂实践分别在不同的学年中与对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早期以学校的相关实验室为主,主要开设ERP课程实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实验、C程序设计课程实验、Web编程课程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数据库应用课程实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等八门课程实验。课程所采用的实验内容与同类专业课程主流实验内容基本一致,但发现效果并不好。经过反思,认为根源在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不应单纯地培养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而应当侧重于培养应用沟通交流能力主动找寻问题的能力、确定问题域能力、应用专业技能处理问题能力,还有小组协作与人际影响力的培养。为此,引入“16+2”的教学模式(即将每学期18周的教学时间分为理论教学16周,集中实践教学2周),将课程实践内容细分成课内实验和专业集中实践两个部分,课内实验以三个目的为主:对相应章节理论内容的验证;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关邻域经典问题的求解及分析比较能力。
专业集中实践,虽然是从课程实验中来的,但与课内实验往往独立完成不同,专业集中实践是小组完成。通过小组项目协作来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学生。目前将专业集中实践目标定位为要让学员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目标有较清楚的认识,能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ERP系统实施与建设与企业Web型OA系统建设)。据此设定了相关的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ERP认知实践、Web编程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等五个次序开展的实训环节。各环节的实验内容可能涉及多个已学课程,是个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求解的过程。表1简明说明实训内容[1]。
此外还建立了创业创新基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充分利用不同等级的竞赛、各种创新活动及讲座,让学生接受先进的理念,鼓励学生开办创新创业项目。每个创新项目都有专门的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并提供资金支持。学员参与度逐年提升,造就了比较好的专业学习环境,也实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二、三年级后的暑假,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实际情况,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整个信息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行重新认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习既要求能够准确把握信息管理的流程,同时要熟练地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一方面根据本专业特点及实际要求,选择一批信息管理条件较好、效果显著、经验丰富的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作为实习基地。目前,已同十余家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虽然还不能一次性地满足全部学生定岗实训的需求,但通过有目的的持续建设,将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信管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有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具体的实际工作,使学生从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中收集信息,提炼知识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综合实践性教学,重在顶岗实践与创新思维训练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者相结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1~6周)进行,学生深入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践锻炼,通过企业组织的岗前培训、岗位能力培训、实际业务处理等环节,使学员能参与实习单位的相关信息管理活动,了解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具体工作流程及不同模式,从而使学员能明确具体岗位工作的形式和能力要求,为将来能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还可根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要求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路线和方向进行明确。福建江夏学院毕业论文相关工作通常在第八学期(7~12周)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主要是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挖掘应用等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物流管理、企业经营模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性研究[2]。
3 与时俱进,确保效力
任何改革或变革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建立有生命力的制度并找合适的人来确保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这里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制度只是确保人变成组织认可、能胜任此工作的人,是选人、用人的标准[3]。具体的人员因素这里暂时不谈,认为应当至少建立包含如下内容的制度。
1)师资培训制度:每年实训项目执行团队至少要接受培训一次。
2)项目管理制度:要建立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活力,其中包含每三年更新实验项目的具体措施以及项目总结、项目点评的具体实施环节等。
3)每年增加校外实训基地1~2家。
4)继续改进和健全实践教学的专项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
5)每年要向学校申请专项的财政投入,逐步改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逐步建立完善的实训体系。
综上所述,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实现向与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相适应的方向转变,就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要发展师生多元互动模式,教师由“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形成师生相互启发、共同研究问题、共同探寻历史结论、共同切磋教学技能的局面。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生大学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最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针对医学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师资薄弱、设计时间难以保障、办学条件有限和过程监控不到位问题,论文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工作过程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3 结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尽管信管毕业设计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但学院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各自环节上的认识,精心管理,全面监控,就一定能将毕业设计这一长期的工作完善提高到新的水平。
【摘要】通过调查实证研究,统计分析了国内较具代表性的20所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按学科划分出来,从经济学、管理学、数理基础、计算机和信息学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统计出各类院校每一类学科中开设数量较多的课程。结果显示,国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其课程设置体系有待结合专业特色加以完善和调整。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设置 调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中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作为一门具备鲜明特色的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优化和调整,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而且会影响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在培养目标、学科侧重等方面较不统一[2],因此,借鉴相关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对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以及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人才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调查以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研和文献调查的方法,采集整理并分析比较相关统计数据。由于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中多数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相对其他类院校来说,其主要课程设置情况相对较为完善,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报告《2014-2015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3]作选取参考,总共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共20所,其中综合类院校10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大学),理工类院校10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结合分析综合类和理工类(以下简称“两类院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
二、分类与比较
从目前国内两类院校开设信管专业的情况来看,基本采用的是“知识点一知识模块一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两类:(1)按课程类型划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2)按学科知识划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模块和信息技术模块。由于各大学的课程名称类别繁多,因此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信息,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按学科划分出来,大致分为五类进行归总:经济学、管理学、数理基础、计算机、信息学[4]。根据信管专业主要课程内容归类,统计出在每一类中开设同一课程的院校数在3所以上的课程。
在经济学类课程中,在20所两类院校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依次是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另外,一些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管理经济学、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计量经济学等。
在管理学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与运作管理学。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管理学原理,为14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70% ,有13所院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占考察院校的65%。
在数理基础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运筹学和统计学。其中在20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了数理基础类的课程,开设最多的是运筹学,为11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55%。其次为统计学,为10所院校所开设,占考察院校的50%。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依次为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语言和操作系统。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数据库,为18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90%,有17所院校开设了数据结构,16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分别占考察院校的85%和80%。另外有14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语言,8所院校开设了操作系统。
在信息学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组织。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电子商务,为15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75%,有14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系统,占考察院校的70%。开设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组织的院校也相对较多,分别为9所、8所、7所。
综上所述,根据分析以上20所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体系的情况后,提取出各类别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课程。其中经济学类包括经济学(含经济学原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含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和企业会计学)和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类包括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与运作管理学;数理基础类包括统计类和和运筹学;计算机类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语言和操作系统;信息学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组织。具体见表1:
表1 开设院校数较多的课程
三、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结合信息技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但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其课程设置体系还需结合专业特色加以完善和改进。因此,合理制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 顶层架构的思路是关键, 课程类型的整合是基础,课程内容的制定是重点。其课程设置体系应集中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学科特色和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改革,不断完善和调整,符合专业发展的需求。
【摘 要】我国各个高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时间还不长,虽然通过我国教育学者的努力下已经步入正规,但是在课程体系、实践研究、综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然而,要想全面提高和改良信管专业,必须先对我国各个大学信管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其问题根源,为进一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校;信管专业;现状分析
信管专业是在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科技信息、信息学等多个专业的基础上产生,其分类包括理工科、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类别,并且高校在开设信管专业的时候,都是根据相关建设的背景来开设课程的。所以本文就通过对不同高校在开设信管专业时的背景与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陷,为以后信管专业的发展与专业定向提供方向的指引。
1 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反应一个学校对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作者从对16所理工科为背景与6所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高校进行研究,统计出各个高校中开设课程数大于5的相关专业课。其中管理学基础开课数最高,有20所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其次就是数据库的原理和应用排在第二,有16所;经济学、数据结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基础、运筹学、计算机相关编程语言开设数都大于10;市场营销9所;统计学与电子商务学7所;信息经济学与软件工程最少,只有6所。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高校在进行信管专业的建设时,大多都是按照“管理学+计算机”的模式,将计算机有关应用与管理学相结合,而这恰恰反应了该学科的建设方向。
各个高校因为其类别不同,在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别。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文理类院校注重在管理上的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但事实上,各个高校在制定课程的时候,都有开设计算机与管理学两个方面的相关课程,并不是按照一个方面进行学习。
2 师资力量
通过对22所高校信管专业教授、副教授、导师的人数、职称和科研状况进行统计发现,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其信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比较强。学校都设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系,开设的信管专业都已有较长的时间与学术积累,学生在考研方面的方向也很明确,并且本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系别的影响。
而以理工科为背景的学校,其信管专业的师资力量相比较弱。很多工科类高校还未开设单独的系别,一般包含在经管类院系中,教师也大多是经管专业的讲师。并且因为信管专业本身偏向文科,在理工科类学院的经管院系中,管理人员很难对该专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所以其总体水平还较低。
但是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其信管专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南开大学为例,信管专业属于商学院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单独的院系。并且信管专业的教师仅有13人,需要担任3个本科4个年级专业、3个硕士点与2个博士点的讲师,任务很重。并且南开大学很重视学术研究,5年来出版了信管专业著作15多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完成了国家与省部级别信管类专业课题研究7项。但是信管专业属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使教师很少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3 培养目标
根据各个高校网站的招生简介,我们可以清楚的从理论、应用实践方面了解到其信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并且它们的培养方向大都一致。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是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研究、管理学基础、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基础知识为主;在应用实践方面,主要是从事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分析、管理以及评估相关的工作,并且目的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大都是以培养应用能力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将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知识与管理学相结合进行管理应用。前面我们分析得出,高校在进行信管专业的建设时,大多都是按照“管理学+计算机”的模式,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步调一致。
但是各个高效在信管专业培养方向方面太过一致并不利于其人才的培养,会使专业在建设方面太过于死板,不拥有专业特色,使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很难有市场竞争力。全国管理类专业排名第一的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在进行信管专业定位时讲其设定为电子商务,并且课程大多是按照电子商务进行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内科大)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则更加重视数学有关知识在信管专业上的拥有,特别开设了有关经济金融的相关课程。
4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施密切相关,具有数量多质量高的实验室、研究室、实习培训基地的高校,更有利于培养出实际能力强的人才。通过对各个高校实验室、研究室、实习培训基地的数量进行统计,我们可以发展,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拥有研究室的数量比实验室的数量多,说明其对信管专业研究方面的关注度要高于对教学方面的关注,原因很可能是在以情报检索学为背景的学校的过程中,都是以名校为主,其研究水平位于全国高校前几名的位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工科类院校本身就比较注重实验研究。
还有对实验室与研究院共同建设的高校,但是其培养的侧重点都不同。其中西交大重视工程方面的研究,西电重视信息管理有关方面的研究,内科大重视企业管理的研究。
高校在建设实验室与研究室的过程中,都喜欢与政府或企业进行合作。例如国家信息产业有关部门在北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信管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基地;南开大学与IBM合资共建进行信管专业研究的实验室;电大与软件企业合资建立了信息化并且能够进行经营模拟的实验室。
5 就业方面
根据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相关招聘信息显示,企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现代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大型企业因为人员信息过多,所以对信息管理相关人员的需求也多。根据报告显示,近几年来信管专业本科生大多在通信类、软件开发类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软件服务等工作。
政府机构也是信管专业学生选择就业的重要单位之一。政府是整个城市、国家的中心环节,需要实时对各个地区的信息进行了解与改革,并且政府支配整个地区百分之八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大量的信管类人才。
金融机构也是信管专业学生字就业时偏爱选择的单位。第一因为受苏联的影响,我们习惯将图书与情报结合在一起进行谈论,因为两者都是为科研进行服务。但是在科学技术先进的今天,研究人员如果在进行人工查阅资料就显得很落后;第二理工科院校在制定信管专业安排课程的时候,都有安排经济金融方面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对金融行业的信息进行管理。
6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建设已经初成体系,但是总体开设时间还较短,在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培养目标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总体上还是按照计算机相关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上文中分析的现状进行研究,改变单一的培养方案,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更好更强。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就成为众多院校的重中之重。简要分析信息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力求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瓶颈,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信息产业市场需要创新型的信管人才去开拓,因此,对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融合,导致出现大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信管专业相关的职位空缺,这就需要更多掌握信管理论和实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信管专业的人才,以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因此,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因其发展经验积累较少,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培养方式固态化
通过对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很容易得出一点结论,很多院校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都是固定不变的、按照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在学生身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2.学校重视必修课程而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学习
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必修而轻视选修的情况。选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并且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的灵活。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影响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信管专业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课本上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队伍要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三、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其特殊性,所以,对其专业创新要结合其专业特点,培养理论性兼实用性的综合性人才,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信管专业的专业技术和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项技术的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能在工商、金融、科研和政府等多个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信管专业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创新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结合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结合企业需求培养综合性型人才,注重本专业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在课改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教学,很多技能的灵活应用和拓展都来自于选修教学内容,学生应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另一个目标,所以,要求学校重视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学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信管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企业输送更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2.创新培养人才的方法及途径
(1)结合市场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收集、整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进一步明确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经调查目前市场人才需求如下:具有较强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管理系统的分析、运用等更要烂熟于心。21世纪是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因此,学生对现代制造业、物流及电子商务的观念也要及时更新,不能局限在眼前,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部门胜任各项工作。结合上文人才培养的目标,制订一系列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市场相接轨,打造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需要的大多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就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打造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及老师都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需要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课程方面进行实验教学及见习等,更要与外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3)注重专业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在参加相关的比赛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最近几年的赛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在这些赛事中的创新作品是值得推广的,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应用系统开发大赛,社会主体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学校开展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活动,以此为基础选择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通过社会经济杠杆的形式激发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因此要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针对培养,使其形成其独特的优势。
(4)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实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信管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都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及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同步,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与社会同步。更好地促进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5)构建人才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将学生的总体水平体现出来,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而分数也不应该作为考核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以近几年的毕业生水平来看,高分数的毕业生并不一定就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建立综合全面的评价机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信管专业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在评价时对实践能力进行侧重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6)构建信管资源信息平台,建立信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网站,建立网上习题库,将教师的讲解视频上传到网站上,方便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种互动性较强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时,可以找到教师的讲解视频,进行单独的辅导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站设置在线咨询服务,方便学生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及时与老师来进行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将社会上的实时需求在网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方向。形成一个老师、学生、社会三者相联系的平台,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提供实用性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质量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愈加高涨。因此,信管专业教学单位在培养人才时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逐步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统一,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摘 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简单组合,而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通俗地讲,就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这里,我们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景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职业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就业;规划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况分析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社会背景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状况
1、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
2、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时,往往就事论事,没能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培养过程中会学到企业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学中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况且即便是学习了这些内容也大多因为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和ERP系统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观点
1、学院课程科目繁杂。信管专业所设课程达到几十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的领域。学习的知识面看起来很广,但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语言种类太多,涉及c语言,c++,vb,java等,学生不能精通每一门,掌握的均是潜在知识。
2、专业实践性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科目的考试类型为笔试,学生基本只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面临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掌握很多技术。
3、就业导向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未来就业趋势。信管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比起计算机专业在管理工程方面占据一些优势,可相对于用人单位却并不清楚信管专业的优势。而且一般企业不可能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管理级人员,就业岗位不容乐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建议
(一)对院校专业的建议
1、院校负责人应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适宜的安排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
2、院校教师应进行系统教育的模式,课程中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运用一些例子,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融洽的运用其中,体现出各学科的紧密联系。
(二)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建议
1、信管专业学生首先应有正确的态度。
(1)不能因为自己不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就认为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课程不重要,忽略学习的侧重点。学生自己应该有探究精神,多思考,多钻研。
(2)在面对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不要眼高手低,面对就业形势要积极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和推销自己,到中小城市、到企业、到基层、到急需信息化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
2、学生应该多多充实自己。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势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不会被埋没。
3、就业方向。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
(1)因为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偏软件方向时,毕业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程序设计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等等。
(2)由于信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也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学习时要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管理的更加有效和实用。作为还在学校学习的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充实成一个综合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才有更多的机会。
【摘 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简单组合,而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应用型培养。因此,本文通过信管专业现状分析,对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培养;教学改革;就业规划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状分析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社会背景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因此,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应用型人才是信管专业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向。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状况
1)我国信管专业的应用型培养趋于两种倾向:一种过分强调管理知识的学习,旨在提供学生面向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相关课程都传授给学生,将信息管理专业向计算机专业靠拢。
2)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于相关学科的理论教学,未能和相关课程体系有机地应用结合起来,课程体系衔接出现问题。例如,专业培养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管理、会计学等基本知识,在进行ERP系统应用学习中应适当加大相关学科的应用操作,避免导致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观点
1)学院课程科目繁杂
信管专业所设课程达到几十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等方向,属于不同的社会的领域。学习的知识面看起来很广,但学到的内容过于繁杂,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语言种类太多,涉及c语言,c++,vb,Java、JSP等,学生不能精通每一门,掌握的均是基础知识。
2)专业实践性低
信管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科目的考试类型为笔试,学生基本只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面临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掌握很多技术。
3)就业导向不明确
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未来就业趋势。信管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比起计算机专业在管理工程方面占据一些优势,可相对于用人单位却并不清楚信管专业的优势。而且一般企业不可能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管理级人员,就业岗位不容乐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调整培养方案,划分课程体系模块
针对现如今趋于紧张的就业现状,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面向应用型的系统课程规划。可适当将培养模式分方向专业培养。
1)ERP平台开发和应用方向
培养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增加ERP相关课程和实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企业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能力。
2)Android系统平台开发和应用方向
培养掌握操作系统开发和应用技术,增加web、Java、Xml相关课程和实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桌面程序开发、API开发等实践能力。
3)动态网站开发和应用方向
培养掌握静态和动态网站开发的相关方法与技术,增加Dreamweave、Flash、JSP、Java的相关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态网站开发的实践能力。
(二)加大实践教学和操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提高学生未来就业几率,将企业现有的实习培养机制整合到校内培养中,通过实践教学模拟企业实习流程,培养适合企业输出的定向人才。实践课程分模块进行,培训时间约三个月,通过分组完成大型项目,了解整体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流程。
(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
针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应强化校企合作;采用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结合校内外项目实践、职业认证、科技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服务于信息化领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建议
(一)职业规划方向明确
1)不能因为自己不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就认为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课程不重要,忽略学习的侧重点。学生自己应该有探究精神,多思考,多钻研。
2)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针对“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模式。学生应对课程体系详细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并进行系统性学习。
3)就业方向选择
(1)根据学生掌握的ERP相关知识,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从事企业ERP系统应用员、大型机操作员。
(2)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网站开发体系,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从事网站可用性测试员、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程序设计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等。
(3)由于信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也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实现应用,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并输送到企业是现如今信管专业面临的教学重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关综合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挂靠,旨在为学生指出明确的就业规划建议。
摘 要
大数据浪潮的凶猛来袭,彻底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习惯以及决策的方式。在经济、卫生、政府、商业和科研等领域,大数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 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在如火如荼地向前迈进,大数据也加快了发展步伐,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人们席卷而来。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们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转变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展潮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又叫作巨量资料,是指所涉及到的资料量规模非常巨大,以致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适当的时间内达到撷取、处理、管理并整理成更加积极地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大数据有4V的特点,即Volume(大量)、Value(价值)、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首先是数据的体量巨大。能直接从TB级别一跃而进入到PB级别;其次是数据的类型繁多。例如图片、地理位置信息、视频、房源信息、购物信息等等。然后是处理的速度快,即通常所说的1秒钟定律,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中直接搜索到高价值的有用信息,这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根本的区别。最后,合理使用数据库,正确地进行信息检索,会收获高价值的回报。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定位不明晰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数据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却停留在原地,或者改革未取得实效,因此专业的定位非常不清晰,专业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模糊。例如,理工科的学生偏重于计算机的学习,主攻计算机软件领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经济管理,这些混乱的定位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致使本专业处于尴尬的地位,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
2.2 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在信息化社会中,大数据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专业人员具备精深的系统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深入实践,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课程规划,既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培育出国家需要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校的培养方式多为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环节,即使一些高校配备了实验基地或实验室,也往往会流于形式,最终还是以分数来评定成绩,达不到切实的效果。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应对策略
3.1 明确定位培养目标
各个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使人尽其才,实现高校人才与企业的良好对接。当前社会紧缺能够处理规模庞大和结构数据类型复杂的专业人才,例如数据可视化人员、数据科学家、数据监管人员和数据架构等。数据科学家是指大数据的领导者,多处于高级的管理职位; 数据架构师是指擅于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的程序员,这些人中的大多能熟练操作统计软件,并且拥有商业智能的背景或传统编程的背景; 数据可视化人员包含在技术人员之列,其职责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进行辅助性的分析,把散乱分散的数据转变为有用信息,并且以复杂的语言阐释出其背后隐藏的信息,进而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 数据管理人员能依据数据生命的周期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而且兼具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超强的沟通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性地开拓一片新的天地。高校及相关教育专家应尽快制定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完善的培养方案,提高师资队伍力量,保障学生未来的发展。
3.2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大数据时代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努力向市场需求靠近,灵活的设计培养人才的方案,不仅需要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且还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还应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重视并扩大与科研机构和各个企业的沟通合作,深度融合产、学、研三个方面。为了达到多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机会的目的,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对接,研发企业急需解决的项目问题,并且组织学生在企业的帮助下开展研究。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能有利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有助于促进与企业的合作和创新发展。加强培养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的紧急需求,也是本专业为了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该专业还应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完善课程体系,并以实践经验分别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推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稳定发展。
4 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专业,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社会学、网络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等较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更新与发展的速度较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机遇,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应积极进行创新,灵活应对大数据的来袭,在不断积累中增加自身实力,以变革的眼光审视大数据的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定位及核心课程设置,分析我院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实现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专业。2004年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数量为251所,到2013年共有上千所院校开设本专业。由此看出本专业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然而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却并不理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深厚的基础,怎样才能把信息管理专业办出特色,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分析,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的思考
1.现状及问题。广西财经学院是2004年才组建的一所本科院校,从2006年开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本专业的定位是为现代企业、各机构部门培养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人才,即培养管理理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管理者。从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来看,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是管理类与计算机类课程并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广、兼顾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特点。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往往对管理理论理解不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这样的状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很少有企业组织在招聘人才时直接明确专业需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使信息管理的毕业生只能去竞争管理类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类的岗位,而他们被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认为管理理论及素质不如管理类专业,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单位认为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及计算机专业。形成尴尬局面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比如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占比重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提到日程中。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由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统一归并而成的,是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些课程是将信息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管理中的建模以及分析解决信息管理与开发信息系统的问题,也是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对信息的处理全过程的认知。把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一条主线,将管理类、计算机类课程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管理过程、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竞争的问题。围绕这部分课程我们开设大量的实践,组织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模拟过程。同时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加强实用性,适应社会需要。为使学生具体认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还开设了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ERP系统等课程及实训,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能力。
我们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衔接方面做了规划,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改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类似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混淆不清的现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口径较宽,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技能,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思维发散,创新性较强,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整合协调外,给予学生学习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介绍、学习规划、选修指导等,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导师制,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跟随导师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做到“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学校也应该向社会企业宣传信息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专业的特色培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为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调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学生满意度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在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高校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兴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满意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医学领域,培养医学信息管理类人才既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信息科学发展的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一门新型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发展起步晚,专业知名度不高,学生普遍对其了解不够。通过调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为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建议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有积极意义。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以滨州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四个年级,五个班级,其中2013级分为两个班级。以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全体学生为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有效回收问卷219份。大一年级学生占总人数的36.53%,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分别占22.38%、21%和20.09%。其中男生95人,女生124人。
2.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满意度调查表》问卷,问卷包含了基本信息、满意度调查两个部分,共设置问题20项。
第二,文献资料法。在问卷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还应用了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近年来关于医学生压力与就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SPSS软件分析。使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7.0,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选核对后,统一录入,运用描述统计、图表等方法作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满意度
将满意程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层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很满意的共42人,占19.18%;比较满意的有109人,占49.77%;满意度为一般的有53人,占24.20%;不满意的有11人,占5.02%;表示很不满意的有4人,占1.83%。统计结果显示有68.95%的学生对专业的总体满意程度达到中上水平,31.0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超过半数学生总体上对专业比较满意,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满意度偏低。
第一,不同年级对专业满意情况。
表1 年级对专业满意度的差异
此次调查显示,大一年级中有71.3%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在三个年级中满意度比重最高,其满意度较低的仅占到3.8%,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较高满意度所占比重与大一年级相比较低,大二与大三年级学生满意所占比重相差不大,但大四年级学生满意度明显较其他三个年级低,且不满意度明显较高,满意度仅为66%,低于大一年级约5个百分点(见表1)。
由年级对专业满意度差异表得出,大一到大四学生总体满意度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大一新生刚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面对一切都是新鲜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节奏较高中缓慢。另外由于刚入学不久,对专业相关情况等并不了解,对专业前景及就业等问题考虑较少,因而满意度较高。大二、大三学生对于大学的新鲜感已经减弱,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学习上容易产生困惑,同时随着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加深,已经需要思考工作、就业等问题,对专业的满意度略微下降。对于大四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对于所学专业的认识加深,加上他们面临毕业和找工作,逐渐认识到所学专业并不能完全满足以后就业需要等,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大,对专业感到迷茫,满意度下降。
第二,不同学生来源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表2 学生来源对专业满意度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户口类型的不同,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依次呈递减趋势。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对专业满意度最高,为75.9%;来自县城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达到了71.2%,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在三者中最低仅为65.1%。
学生来源对专业满意度的差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中城市及县城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信息较多,思想观念跟得上潮流,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好,所以他们对本专业较满意的占到大多数;而农村户口的学生承担的压力更大,他们更看重专业的知名度,认为小专业没有前途;另外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近年来的新兴专业,没有传统专业实用,学生和家长不太能接受,因而满意度较低。
第三,性别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表3 性别对专业满意度差异
表3显示,性别对专业的满意度差异性较小,男女满意程度相差不大,这与马利军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个主要是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构成的,男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主要侧重信息系统方面;而女生则侧重信息管理,对信息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方面比较擅长,她们在这方面的学习中比较占优势,因此男女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良好的优势互补,增强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专业的满意度差距也因此较小。
2.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表4 学生对培养方案满意度差异
由表4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66.7%的学生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表示较为满意,这一数值低于同类其他方面的满意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调查显示,此方案能够基本满足专业学生的要求,但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效果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与专业的需求,有待完善。
3.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
图1 对实践环节满意度 图2 对专业学习氛围的满意度
根据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满意度饼图(图1)可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实践环节达到满意的学生所占比重高于65%,多数学生对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较低,反映出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专业的实践方面较为不满,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方面有更大的期望和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较低,是由于高校往往重视主流专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投入尤其是在实验器材与设备上的投入较少,导致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设备落后等,因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满意度不乐观。
4.学生对专业学习氛围的满意度
由图2可知,多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学习氛围较为满意的占到68.49%,但与专业总体满意度相比比值略低。这是由于该校为医学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于临床等专业人数较少,且学习课程较少,压力较小。与临床等专业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相比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感到学习氛围不如临床等专业,因而满意比重略低。这一情况在其他类院校也普遍存在,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小专业,而不是高校的主流专业,因而在学习氛围等方面往往不如其他专业。
三 对策与建议
1.增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资金建设投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前沿性学科,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和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然而,现今情况下高校往往将该专业作为辅助型学科,忽视该专业的更新与建设。因而希望相关高校能在发展基础性学科的基础上,增加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
2.根据社会与就业需要,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部分学生认为培养方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与就业的需要,对就业感到担忧。因而,立足于学生这一心理压力,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应着眼于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3.提高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生专业学习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不断重视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提高教师引导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4.增强实验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以后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对实践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在本科期间,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很有必要。
此次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略低于理论教学等同类满意度,这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在教学中应增加实验内容,多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结束语
专业满意度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现今,很多高校已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是专业建设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较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面临尴尬境地,如何提高该专业满意度,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引起高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视,加大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直到1998年才初步得以确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摸索,该学科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该学科的学科定位,尤其是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着就人才培养定位的方向,对此进行探索。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 职业定位 人才 发展方向
1.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目前的发展状况
该学科实际上是由由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以及信息学专业发展合并而形成的。从解放前一直到90年代,这门专业的名称并不叫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的院校称之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21世纪初期上海财经学院、南开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湖北财经学院等都曾开设这一专业。还有的称之为信息学或者是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专业,80年代初期的代表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等等。
国家政策的调整突出表现在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调整规定,将各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学专业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一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其中复旦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院系,是我国该专业学科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历史沿革,该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各大院校常设的本科专业管理专业。每年,其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管理学科中的重要课程和发展支柱之一。
2.目前该学科定位遭遇的问题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2.1学科逻辑定位内在的冲突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兼具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两项教学任务及培养目标。而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基础的学科设置,在逻辑层面,属于典型的管理学科思维设置;而计算机学科的理科知识背景,则是需要典型的理科逻辑思维为支撑。
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与思维逻辑的冲突,使得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在两者当中来回跳跃。这种冲突,并不利于严谨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实验方式的培养。一方面,管理学科从属于人文学科,需要大量的案例、感性思维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则是建立在严谨的数学思维之上,在课程设置上,纯理性思维遭遇感性思维时,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和困惑。这种困惑,往往让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承受着巨大的差异化的思维冲击。这种影响不仅仅会一直贯穿持续于整个学习阶段,往往也对其日后的思维习惯产生巨大影响。
2.2课程设置及教师队伍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不仅仅在学科内部设置的逻辑对接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内部的课程设置及教师队伍方面也有着其天然的缺陷。
该学科正式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其成立时间非常短,其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规律的探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该学科是基于现实需要而产生,并以服务现实的工作需求为定位,但其本身仍然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学理论和计算机是其基础课程。而作为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本科阶段要求完全掌握的理论基础数据是相当大的。作为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需要四年的学习才能完成。而这一学科,要同时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便要涉及到学科内容的取舍,而在目前的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做到准确取舍,仍然是目前该学科存在的重大问题。
3.关于提高专业人才素养的思考
3.1把握学科特点,促进思维模式的交融与转变
首先,学科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取决于思维定位的正确和合理。提高人才素养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正确合理的学科思维,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这种思维模式并能适应于现实的需要。使被培养对象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快速地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中转变,打通其天然的思维隔断是提高专业人才素养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教育者应当深深把握这一规律,进行思维模式的创新,推动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而教育者也应该积极把握现实中快速变化的人才需求,尽快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学科定位的理解,促进帮助学生实现这种转变。
3.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师评定制度
目前,大多数任课老师并非具有专业素养的专门的教学人才。他们往往只具备专业的知识,而缺乏对整个学科思维逻辑的把握能力。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学科的发展后劲儿。因此,要着力改变现状,一方面努力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授课。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一定注意向这方面人才倾斜靠拢。另一方面,在教师评定的制度上,注重向具有创新精神和改善教学内容的方向上引导。
3.3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应与社会需求结合
该学科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植根于社会需求,这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工作岗位的。因此,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其社会实践技能,将社会实践列入考核当中,提高其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