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儿文学论文

时间:2022-05-28 04:38: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幼儿文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文学论文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在高职院校幼儿教学专业中,幼儿语文中的文学教学是比较基础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鉴赏,再到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社会和每个家庭的重视,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逐渐都开设了开放教育的模式,为高职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提高高职幼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

二、现阶段幼儿文学教学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有所欠缺

很多幼教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幼儿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幼教生在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上也有着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幼教生很难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实例讲解,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引起学习兴趣。

2、没有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体会幼儿文学的精髓

幼儿文学的教学过程其实是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研读过程。很多幼儿文学作品都需要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审视幼儿视角中体现的世界观。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幼儿文学教学方面的学习中缺少对于幼儿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导致教学工作进展不顺利。

3、没有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理论

幼儿文学有着其特殊的创作基础和素材来源,对于幼儿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就是要学习和整理幼儿文学作品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理论依据以及基础知识。由于缺少理论支持,现阶段很多高职幼教生在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赏析讲解很吃力,整个教学过程都缺少理论上的依据。

4、幼教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少情感的交流

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幼教生在实践中往往忽略了情感交流的环节,这就导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与教师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师生关系,大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幼儿在幼儿文学的学习中无法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

三、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1、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阅读能够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敏锐,在幼儿文学的教学

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幼教生不断加大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尤其是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利用开放平台提供的优秀资源去选择适合自己和幼儿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例如下载一些新锐的幼儿文学杂志的电子书籍,或者在平台网站上了解一些关于幼儿文学发展的最新动向,这都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讲解能力。关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很多技巧和学问,首先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幼儿文学网站,这样的网站发展都比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幼儿文学杂志去筛选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幼儿文学作品。阅读量的提升能够明显提高幼教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2、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幼儿的心理学特点进行教学实践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幼教生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重幼儿心理的变化。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有大量的幼儿心理学的资料查阅,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对幼儿的学习心理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例如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一个文学作品的讲解要控制在多长时间内讲解等等,在学习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去感知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这样就能够设身处地区设计教学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任何教学工作都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教学的支撑。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利用庞大的数据平台和开放教育模式,来学习幼儿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于幼儿文学创作理论和阅读赏析的学习,去理解幼儿文学的写作手法特点和文章结构框架,继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应对地更加从容。

4、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幼教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对于教学模式的教导过于单一,在开发教育的方式中,教师应当教导学生通过开放教育平台去观摩更多的关于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加以融合,最终应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带给幼儿更好的幼儿文学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也逐渐提高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四、结语

幼儿文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研读的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进行的同时带个幼儿情感上和理论上双重的文学体验。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能力。

作者:翟红霞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视觉下的幼儿园哲学教导

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

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

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教材定位及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定位与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摘要:

发展幼儿审美情感要以幼儿园有效地组织的文学活动为基础,为了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发展从语言方面入手进行培养。本论文通过日常研究观察进行了初步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

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幼儿

文学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儿童文学表现在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启智、道德品质等方面;儿童文学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幼儿充满愉快的精神等几方面。人们对于幼儿文学的功能有许多有差异化的想法。

1幼儿文学的近况

为了使幼儿喜欢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使幼儿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了幼儿文学活动。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幼儿发展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幼儿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得到了多种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是第一层次学习。通过语言文学作品来了解四周的事物,属于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所构成,幼儿在通过学习各种语言作品来认识四周的事物。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是为了幼儿更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发展。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儿童文学活动的美体现了幼儿纯真的心灵,带给幼儿轻松快乐、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入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

2用文学作品丰富幼儿审美想象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幼儿的纯美心理,以一种完美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许多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曲折情节,总是在不完美中造就幼儿完美的心态欲望。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蒙蒙细雨,阴沉沉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种压抑的心情。一次,户外活动,李想小朋友对着天上的乌云情不自禁地说:“乌云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你为什么天天把太阳遮住呢!赶快回家吧!你的妈妈等着你呢!”从这个孩子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话语代表着所有孩子渴望阳光明媚的心理情结。之所以她会用这种完美、纯真、善良的童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文学作品给她带来语言美的提炼。这是文学作品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审美价值观。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她绝没有这种对大自然审美心态的唯美表达。幼儿的潜意识于审美情感上的定位,国外艺术家进行儿童的画作研究时,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0岁以下幼儿所作的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画之间。我们跟随上述艺术家的研究去观察幼儿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幼儿在感知客观物体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与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泛灵论原则相一致。孩子们经常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映射给客体,因为语言和形象的叠加拉开了与实体的距离,使一般的感觉和愉悦增加了审美和情感色彩。幼儿的主导活动——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审美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儿童玩游戏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意志尽情使用各种物品,离开游戏之外的各种束缚,自己组建事物和内容,借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在努力地饰演并体验的角色感情,假戏真做,相互渲染,乐不可支。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情绪的独特、虚幻、创造和超功利等特点同审美感情有相似之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情绪积累现代传播信息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们接受艺术情感熏染的机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儿童能聆听音乐;观看电视、电影、相片;阅读书本;使用玩教具对故事进行演绎和通过原始的方法——倾听成人口头陈述等,儿童体验到的愉悦变成了情绪记忆和情绪积累,不断增强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文学鉴赏中建立以审美能力为主体的功能系统策略

3.1艺术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为主体第一,挑选以具有美感的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具有多元化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研究表明,幼儿比较能接受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中、后期的幼儿能够接纳喜剧色彩的作品,悲剧感一般不存于幼儿。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对部分有悲剧情感的作品会产生共鸣。因此,主要选择一些优雅、高尚、幽默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关爱、友谊、诚信、善良、勇敢等,还可以挑选悲而不伤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第二,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如安徒生所作《白雪公主》,幼儿可以理解欺骗的最终结局,可以深入地了解讽刺的含义,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3.2家长教师要以幼儿角度欣赏美文学活动为主体家长和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欣赏需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正确的欣赏习惯,帮助幼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审美判断。家长和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选择指导方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儿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性格爱好的不同作为挑选文学欣赏的主要条件。同时,适合儿童的文学活动易于被儿童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对培养儿童阅读趣味,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精美完整的文学作品能使幼儿提升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力提高阅读意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激发儿童在对图示观察推理时的思维能力。在文学活动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的感官与感知,可以通过课件、朗读、情景表演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王雪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总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方面的教育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逐步构建美好的情感,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作者:辛月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表演鉴赏法教学

幼师学生在入学时一般入学分数较低、语文基础较差、综合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幼儿园教育工作又急需能编会导演并在活动中进行语言教学的幼儿教师,二者构成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幼儿文学课堂上使学生文学素质和职业素质共同提高,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戏剧寓教于乐、发人深思,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天然沃土,可以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于是我设计出幼儿文学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表演欣赏法”的特点就是在“动”中鉴赏幼儿文学作品,即让学生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例如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儿歌、幼儿诗,一边引导学生比比跳跳,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除了用现成的剧本外,也可以将幼儿童话、幼儿故事改编成剧本,指导学生排练、表演,供学生观看欣赏。

一、理论依据

1.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技能型、实用型劳动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2.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能动性原理,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无个体积极参与,个体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个人发展起着决定意义.。因此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重视。

3.杜威的教育观,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4.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师范学校最大的事是“教学生变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

二、教学程序

幼儿文学各种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讲(或读)。对幼儿童话、故事、戏剧,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课前充分准备,通过课堂讲故事,把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和环境气氛立体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对儿歌、幼儿诗(叙事诗)较简单,让学生第一步按其节拍美读直至背诵出来,这一步要求人物语言要有“角色感”,做到“声如其人”,着力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要求绘声绘色,为下面表演打基础。第二步:导,即对学生把握作品角色、主题、性格不当之处进行指导、提示。充分挖掘作品的美学和情感因素,进行启发、诱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演。如《龟兔赛跑》中,兔子骄傲,说话盛气凌人,讲话声音高、嗓门大,无所顾忌,目中无人;乌龟谦虚,说话平静、真诚,语速较慢,语中含笑。注意通过语气、语调变化刻划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主题,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酝酿如何用肢体表现。第三步:演。让学生分组分角色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演者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演出来,观看者欣赏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跃跃欲试。学生亲身参与的文学鉴赏和游戏活动联系在一起,学习积极性很高。第四步:评。师生共同评析表演成败,并联系理论知识,如儿歌、幼儿诗是否读出节奏感,肢体语言是否形象,故事、戏剧是否表演到位,是否活灵活现。

三、教学特点

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

1.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变单向课堂教学结构为双向或三向课堂教学结构。一扫“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气氛,从而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活动,共同讨论。

2.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变单一的灌输知识为知识能力并重而行。由于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加速了幼师“学生”变“先生”的过程。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变生硬的说教为灵活的启发,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四、教学结果:

1.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表演欣赏法”教学不仅要学生动脑记,而且要动脑想、动口讲、动手做。同学之间无形中形成一种互相比较的竞争关系,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仅学得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幼儿文学作品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她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课堂学习、对未来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3.有利于幼儿文学鉴赏目的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在“做中学”,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讲课时增加了针对性,增强了幼儿文学鉴赏的实效性。

4.有利于体现师范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表演欣赏法”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作品、动作表演等从教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幼儿文学课不好体现师范性的难题。

此外,“表演欣赏法”教学还应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比赛相结合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刚刚开始尝试,期待的教学结果还没完全出现,只是“初露曙光”,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完善。

幼儿文学论文:意识形态对幼儿文学翻译影响

一、缘起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实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用所谓的“儿童读物”来进行儿童教育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正如周作人所说的,中国的儿童历来只能“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捡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腹,实在是很可怜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儿童读物中有很多荒诞无稽的唯心主义思想和不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荒谬东西。所以他号召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为儿童翻译和写作一些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

二、意识形态与翻译

一般意义上,“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即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的普遍观念。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翻译文化学派旗手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提出“改写”的概念,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中,意识形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过程本身,也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诗学形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学手段、文学体裁、作品主旨等,二是一种文学观念,即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到的作用。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对西方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翻译介绍。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翻译

(一)宗教意识形态影响下最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

在中国,最早进行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们。传教士们到中国传教,常用的方式之一是兴办教育。而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要从创作和翻译儿童读物开始。由于传教士们身负的使命是传教,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对中国的儿童实行宗教的救赎,他们很自然地开始了福音小说的翻译和创作。这个过程从1846年持续到19世纪末。福音本来是基督教用语,意思是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播的教义。而福音小说是以小说为载体,传播这种教义。传教士们翻译的福音小说主要以儿童作为预设读者,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856年吉士夫人(CarolineP.Keith)翻译的《亨利实录》等。这些作品一般都是逆境中的孩子在某种情况下接触并虔诚地信仰基督教,不甘沉沦,最后被好心人解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如《亨利实录》这部小说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舍伍德(MaryMarthaSherwood)所著,讲述了一个在印度出生的英国孤儿亨利,遇到一位传教士的女儿。女孩用心教他念书,把做耶稣门徒的道理告诉他。亨利体弱多病,但凭借悟性和毅力,成了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在病中也不忘感化仆人蒲师。尽管这些故事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这些翻译作品在中国开了风气之先,把世界各国的重要童话介绍给了中国儿童,也把西方现代儿童观带到了中国。在这些作品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也开始了对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的译介。

(二)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一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以戊戌维新为中心的近代意识启蒙运动,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译介西方的思想文化。当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时,他们也看到了儿童,知道了儿童是民族命运的改变者、民族未来的建设者。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文“儿童乃为国之宝,儿童教育休草草”。重视儿童教育当然要考虑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在这种政治性启蒙的照耀下,大约从1896年开始,我国出现了近现代第一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高潮。其间,也有供儿童阅读的作品。如1900年周桂笙在上海《采风报》上刊登《国王山鲁亚尔及兄弟的故事》和《渔夫》。这是《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在我国的第一次中译。1902年,他在《寓言报》上发表了译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的15篇文章。1903年他把这些译作故事集结成《新庵谐译初编》出版。这部译作注意选择爱国御敌、弱者智胜强者的篇目。他将第一部译作献给少年儿童,抱有希望通过翻译输入西方文明以拯救祖国摆脱贫弱的意愿。1904年周作人翻译《侠女奴》(今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奚若翻译的《天方夜谭》4册,共收故事50个。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录的第一篇即是周作人翻译的《安乐王子》(今译《快乐王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作品)。1914年7月,《中华小说界》发表刘半农翻译的《迷洋小影》(今译《皇帝的新衣》)。1919年一月,周作人在《新青年》6卷一号发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1918年1月,陈家麟和陈大蹬翻译安徒生的童话,译名为《十之九》,共收安徒生童话6篇。林纾和严复的两个儿子严培南、严璩合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共收寓言298则。

(三)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二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勇们,以反帝反封建、改造社会为己任,必然会把目光投向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少年儿童。同时,提倡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必然会由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产生民主的儿童观,认识到给儿童以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致出现“凡学习外国文学的,开手不久便选择童话”。(鲁迅《小彼得•序言》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19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这个观念大大冲击了“父为子纲”的陈腐观念。可以说,“五四”时期“人”的启蒙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发现,中国的儿童问题也才得到了极为密切的关注,与此相关照的是,文学界开始大量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出现了第二次童话翻译高潮。1922年,鲁迅收集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1923年译介了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还有1928年由未名社出版的《小约翰》。郑振铎翻译了《高加索民间故事》《莱辛寓言》《印度寓言》和《幸福王子》(也就是《快乐王子》)等,还写了《安徒生的作品介绍》,对这位童话大师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LewisCarroll,1832-1898)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卡罗尔的另一部儿童小说《镜中世界》也出了中译本(陈鹤西译,北新书局,1929年)。科洛迪(CarloCollodi,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共有7种译本。

(四)儿童文学翻译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

在大量译介外国童话的影响下,我国作家们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童话的因素。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人,他的童话创作成绩最突出。1921~1936年共创作43篇童话。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并标志着中国文学童话的成熟。鲁迅说《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立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它把现实世界引进童话创作,把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渔民等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构成的现实生活显示给儿童,充满着浓郁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民族生活气息。叶圣陶在其《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到:“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在叶圣陶的《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安徒生童话和王尔德童话,尤其是王尔德童话的影响的直接和深刻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不妨将作为童话集名的《稻草人》这篇代表作和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快乐王子》做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惊人相似之处:首先是童话主人公形象,一个是立于城市广场高圆柱上面的塑像,一个是立于农村田野里的稻草人;其次是由于这两个童话形象都不能移动,只能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展现人间现实的苦难,一个是城市穷人的惨状,一个是农村贫妇的悲剧;再次,在情节结构上,快乐王子因一次又一次惨状的刺激,最后铅心碎裂,塑像拆除,而稻草人也因一次又一次目击的悲剧致使伤心倒地。所以,无论是童话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所展示的社会主题,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基本方面《稻草人》有着《快乐王子》的影子。还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的倒塌而且,和其他童话中温馨快乐的结局不一样,王尔德童话和叶圣陶的这两部童话均以悲剧结尾,融凝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把生活的残酷面展示给儿童,认为儿童也不能躲在成人的庇护里。郑振铎为《稻草人》做序时也说:“再试读王尔特的《安乐王子》,燕子飞在空中所见的景象是何等悲惨的景象呀!少年皇帝(王尔德童话,现译《少年国王》)在梦中所见的景象又是何等的景象呀!没有,没有,在童话中的人生也是没有快乐的!”而译者和作者在选择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表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又是多么强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它首先借助西方传教士基于宗教意识形态而进行的译介活动才得以发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特殊的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土壤下,通过翻译家和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逐渐开花结果的。到了当代,虽然进行儿童文学出版和创作的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早期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发展历程应该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审美接受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八个字原本是在揭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文学欣赏是一个读者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并重建文本的过程,也包含了文本与读者,即“物”与“心”两个部分,欣赏的过程需要“随物”也需要“与心”,所以在这里,本文想借这八个字来描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接受。作为客体,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简单而不粗糙,夸张而不浮躁,浅显而不浅薄,是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作为欣赏的主体,幼儿也是读者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有其独有的特征。幼儿的文学欣赏的过程是“随物宛转”的过程,要体验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殊的美,同时也是“与心徘徊”的过程,要尊重幼儿审美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本文将以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为例,从幼儿心理接受的情感性、动作性、想象创造性三方面特征来欣赏幼儿文学审美接受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碰撞相融合所产生的美。

第一,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文学欣赏活动中包含了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即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作为幼儿,其分析与归纳的理性思考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所以感受和情绪成了文学欣赏的重要工具。幼儿不仅在欣赏过程中体验作品情感,也在欣赏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幼儿的文学欣赏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尊重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丰富幼儿情感。

《猫头鹰宝宝》讲述的是三只猫头鹰宝宝在一天夜里醒来发现妈妈不见后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都以三只猫头鹰宝宝的对话形式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情节、有趣的形象可能是更能吸引住注意力的东西,而心理的描写对于幼儿则是枯燥沉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心理的描写充分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三只猫头鹰宝宝有着代表各自年龄特征的心理活动,而且在对话和动作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猫头鹰宝宝》的欣赏活动是在中班进行的。老师讲了一遍故事后问幼儿在故事中听到了什么,幼儿的第一回答便是“我要妈妈”。这句话是故事中最小的猫头鹰一直叫嚷的一句话,可见这句话唤起了幼儿以往的情感经验,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要妈妈”是幼儿在离开妈妈后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呼唤,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幼儿的感受,也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已经促发幼儿欣赏动机的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利用幼儿的情感投入,再次讲述故事,并请幼儿细致体味故事情感,注意感受故事什么地方最温暖、什么地方感觉担心、什么地方感觉害怕、什么地方最高兴。第二次听故事时,幼儿听得更投入了,而且之后的回答也热烈而精彩。有的说“听到羽毛和树枝的家和温暖”;有的说“‘我要妈妈’很温暖”;有的说“猫头鹰宝宝扇翅膀跳起舞很高兴”;有的说“妈妈回来了,他们蹦蹦跳跳”幼儿的表述中的“扇翅膀”、“蹦蹦跳跳”已是故事语言之外加入了幼儿理解的有特色的表述,这充分表明了幼儿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使他们完全沉浸到了故事中,也完全把握了故事的动人之处。

虽然幼儿文学担负有教育的功能,但决非“对儿童讲一句话,眨一眨眼,都非含有意义不可”,文学作品更重以情动人,对幼儿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感情熏陶,在学习内容上更重情感和态度的学习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别林斯基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幼儿文学欣赏时,要少领悟一些,多感受一些,正是提醒注意幼儿的文学欣赏过程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

第二,幼儿的文学欣赏是一个感于中而形于外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式再现表象学习开始,经图像式再现表象学习,再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学习这样一个序列性过程。根据这个序列性原则,可以知道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伴随着动作的。事实上,幼儿文学作品中,越是“乱七八糟”,幼儿往往越感兴趣。幼儿的动作在文学欣赏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在欣赏中不利用动作是很遗憾的事,而不恰当的动作又会干扰幼儿真正进入故事。小熊温尼·菩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温尼·菩串门的遭遇》就记录了他所做的一件傻事。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两个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个是“卡”,小熊因为吃得太多,卡在兔子洞口,进不去也出不来了;一个是“拔”,小熊饿了一个星期后,被兔子和兔子的亲戚们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在中班的欣赏活动中,动作在两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加登纳说“: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进行着、保持着节拍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出现。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

在听过第一遍故事后,幼儿都觉得故事中的小熊“好玩”、“滑稽”、“调皮”。带着这样的印象,在第二次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在倾听过程中表现的专注已不是安静,而是不时发出的笑声以及在有趣的地方与老师一起重复。此时的幼儿对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笼统的理解,于是,在讲到兔子和亲戚们一起拔卡住的熊时,老师提议“:我们一起来拔好不好?”这个提议得到了幼儿异常热烈的响应,他们或兴奋或严肃,个个都认真地一边前仰后合一边喊着“嗨哟”。通过拔小熊的动作,幼儿不再只是故事的旁观者,更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与故事有了进一步亲密的接触。

二是动作帮助幼儿表达欣赏感受。幼儿的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常常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却说不出来,情动于中而无法形于言,所以身体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赏活动中,故事最后,小熊终于被拔出重新获得了自由,老师在此时放了一段《杜鹃圆舞曲》,因为《杜鹃圆舞曲》轻快的旋律一方面能够表现小熊自由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能让整个活动留有余韵。出乎意外的是,活动竟在此时到了高潮,幼儿开始很兴奋地随着音乐开始跳舞,有扮小熊爬的,有扮兔子跳的,也有两两牵着手随意跳来跳去的。此时的幼儿是真正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事的欣赏也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享受。

由此可见,幼儿的欣赏与成人的内隐性反应不同,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通过表情和动作而外显出来的。在欣赏过程中适当地帮助幼儿利用动作,其感知、理解、表达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幼儿充分想象,重建文本的过程。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丰富奇特的想象。这与幼儿的接受心理有关,一方面幼儿在感受事物时还不够细致,奇特、夸张的东西更能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儿作品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也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好运动、向往新奇的本能和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所以,优秀的幼儿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它也必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能创造比作品本身更丰富生动的情境。《太阳和月亮》是一首很简单的小诗,将白天的热闹与夜晚的安静作了对比,比起背诵来,幼儿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在欣赏中,幼儿不仅想到太阳出来后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会醒过来,还想到了汽车和斑马线也醒过来了,其想像既根据自身经验又突破常规,极好地创设了情境。

《大衣飞起来了》文本本身就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皮的大衣逃离了主人,飞到了烟囱上,猎人打枪也不能让它下来,后来,裁缝丁姆拿来了一枚扣子作礼物,大衣就乖乖地飞下来了。幼儿听完故事后,老师启发幼儿想别的办法让大衣听话。幼儿的答案不一而足,却也出人意表:蝴蝶结、漂亮的粉红的亮晶晶的扣子、风筝的线、粉红和白色的拉链幼儿不仅把故事中的大衣当成了大衣、也当成了风筝。这些想象有的合理,有的合情,有依据文本的想象,也有离开文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文本重建过程中的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在被读者阅读,读者参与再创作后,整个作品才真正完成。所以,整个幼儿文学欣赏过程,也就是幼儿接受作品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文学作品,必将使欣赏活动变得刻板,如果迁就幼儿,则会使幼儿无法提升。只有根据接受主体心理特征,关注文本的特点,做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文学欣赏才会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游戏,使欣赏中的幼儿获得难以言喻的审美快乐。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策略研究

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让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发展幼儿前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任务。作为一种文化传递行为,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是一个由欣赏主体对文学作品中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联想、理解、体验、评判、价值认同、内化的过程。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对促进幼儿语言、智能、情感、审美能力、价值观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对幼儿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创造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由于幼儿教师文学素养水平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此类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课程设计者期望的质量要求。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和功能上,过分关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却弱化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主动建构与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过多地采用单一的感知记忆,而忽略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意境感受、意义建构,更忽略了幼儿主动参与的意愿、情感的体验、合作分享与创造性想象。这些状况都表明目前的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难以发挥幼儿文学作品的多方面教育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策略。因此,探究出一套适应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成为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文本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需要我们做认真、深入的思考。

二、重建活动目标,找准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价值定位

文学欣赏活动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引导幼儿主动投入并沉浸于文学活动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是以精练、生动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感情世界的人和事物,重视意象的浮现,营造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让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促进其正面成长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能实现儿童发展的过程,它最能集中反映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体验。

文学欣赏活动的目标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作品审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突出功能是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具体包括语言与韵律美、幻想与想象美,而活动在智育、德育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在审美过程中实现的。第二,作品体验。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自然地接受情感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应由从对作品做理性分析转为运用直接感受,强调意会、体悟。第三,作品情感基调。引导幼儿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想象,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第四,激发想象,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内容。

三、依据欣赏过程,探索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对作品意境和情感的体验,是幼儿文学作品欣赏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各阶段,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前期经验的准备是加深体验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即将欣赏的作品内容,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和体验,并在活动开始时配合相关的谈话和讨论,唤起幼儿原有的经验或体验。通过教案分析、观摩课评议、录像反馈等方式,我们总结出了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在选材、导入、提问、体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选材策略

文学作品的选择是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总体上要求作品的复杂程度较低,作品应当情节简单、主线分明、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趣味性强。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小、中、大班选择的作品应当有所区别,如关于故事的选择,小班的故事简短、主线单一、角色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易懂、有一定的韵律感、循环中有变化;中、大班在选材上,应选择作品情节较复杂,多主线、语言优美、丰富而有变化的。

(二)导入策略

导入是引导幼儿为即将开始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做好心理准备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稳定幼儿情绪、启发相关经验、营造情绪氛围等方式,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不同年龄导入方式也各不相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宜多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中、大班的幼儿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活动的经验,这对于即将开始的欣赏活动是很好的基础,有助于幼儿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进行作品感知活动之前,可通过谈话启发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情感体验,以便于幼儿对作品更好的感知和理解。

(三)提问策略

提问是利用作品引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体验作品情感、评价作品形象及其行为,从而提升幼儿欣赏水平的重要方式。常用提问方式有:事实性提问(如故事里面都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某一个角色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果关系分析提问(故事里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评价性提问(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个故事美吗?美在哪里?)。

针对不同的年龄,提问的方向应各有侧重。小班多用事实性提问,且不要求幼儿按照角色的出场顺序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回答,只是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给以归纳;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应强化因果分析提问关系,引导幼儿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要强化评价性提问,引导幼儿对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

(四)体验策略

角色行为扮演是在幼儿对作品和角色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幼儿重复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语言、表情和神态,促进幼儿体验相关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从而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表现和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如在欣赏故事《小蜗牛看姥姥》时,对于“小动物的游行、爬行、飞行速度”,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扮演小鸭子游泳、梅花鹿奔跑、大雁飞行来让幼儿加深体验。

(五)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欣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发展文学想象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逐步减少多媒体的使用,以提高幼儿依靠听觉和想象力理解的能力和欣赏水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顺序依次为:动画故事课件、静止画面课件、声音课件。如《笨狗熊的故事》中,播放课件时让“笨狗熊”提问:“你觉得我哪里最好笑”“为什么说我是一只笨狗熊”,然后再完整欣赏故事课件。其中,在小班多可使用完整的动画故事课件,在中班多用核心片段课件,而大班则多用静止画面课件或者不带画面的声音课件.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育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在幼教资格证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适当增加幼儿文学阅读、讲解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总之,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学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发掘文学中的趣味性,提升其对于文学认知的水平,增强其对于哲理探究的能力。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同时以合理的教材以及适宜的主题情景,不断提升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最后,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为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黄爱琴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章郭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戏剧教学综述

西方研究认为,戏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治疗作用,戏剧作为教学的重要媒介,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幼儿园孩子喜爱,也同样深受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欢迎。但由于幼师生学习戏剧内容时仍采用传统的教法,教师介绍幼儿戏剧基本知识、改编创作方法,学生看看剧本就完事,课堂气氛太平静,学生主体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过后学生的从业技能没得到提高,师范性在教学中更没得到体现。针对这种情况,为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对幼儿文学中戏剧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灵活改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幼儿文学理论部分若“照本宣科”,对学生从教能力的指导必然会显得过于“纸上谈兵”。根据陶行知说法“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它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我对教材进行灵活地改编、整合、再创造。学生掌握幼儿戏剧表演技能,不仅可提高幼师生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帮助其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此能力具备对幼师生今后教学实践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把课定位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上。由于教材中没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便结合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学生参加幼儿戏剧表演的经验,从幼儿戏剧三大特点里挖掘出幼儿戏剧表演的技巧,即:幼儿戏剧活动的游戏性特点要求表演时———空间模拟要逼真;幼儿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的特点要求表演时———表情语气要鲜明;幼儿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特点要求表演时———动作语言要同步。让学生在这些补充的理论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运用科学教法“:理论———实践综合型”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独角戏”式的课堂,特别不适合幼儿戏剧这一章的教学。我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理论———实践综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拟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理论;到开始上课时,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观看表演片断,使她们观赏的同时,直观对理论知识有准确认识;接着,分组讨论,自我发现表演技巧;最后,进行练习指导。这样,学生讲讲、练练、说说、做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又在优秀幼儿戏剧的示范下,把握作品很到位,学到的理论得到及时消化。例如学习《幼儿戏剧概说》一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一上课我先提问学生练表情、拟声摹状训练。接着,让学生看幼儿戏剧表演视频《海的女儿》、《自作聪明的小花猫》,再让学生归纳概括戏剧、幼儿戏剧的概念,并根据体会说幼儿戏剧的作用。最后,分角色演张继楼的《“我知道”》。这样,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看看、玩玩中,增长了知识。

三、大胆创新学法,成效显著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即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对幼师生学得太死、太被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欣赏水平,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是积极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提问我设计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特色训练:表情训练、拟声摹状训练(即幼儿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然后师生共同唱着儿歌练表情:开心,微微笑;着急,跺跺脚;伤心,撅撅嘴;生气,哇哇叫,气死我了;我开心的不得了,又拍手,又大声,哈哈哈,笑得我肚子痛死了;难过得不得了,你的眼泪鼻涕一把找,哭得爸妈皱眉毛,哭得男女老少谁也睡不了觉。我从网上下载了《十二生肖体操》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模仿。再让学生演《小熊请客》、《“妙乎”回春》,就逼真多了。这对提高学生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使多數学生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心理障碍。二是为避免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我把理论与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如配合表情语气训练,我设计了“双簧”练习,如果表演不到位,课外组织学生看网上下载的大兵、赵卫国演的“双簧”;配合模仿能力训练我设计了“十二生肖跳舞”的游戏;配合综合训练,我设计了一个演(有提示的情况下)、一个猜的游戏,找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带头做,起示范作用,其余学生跟着学。师生共同学学、练练、评评、点点,在轻松愉快中,情绪高涨,自信心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四、将幼儿戏剧教学延伸、拓展

为将“动”的课堂成果不断发扬光大,我还将此法不断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一是向幼儿文学其他体裁拓展,让学生边表演边欣赏领悟作品。如学习儿歌《数鸭子》时,我让学生边念诵儿歌,边跳跳、玩玩,结果在歌舞组合中,学生学会了儿歌内容;学习幼儿诗时,我让学生边背诵樊发稼的《说话》,边做出相应动作,对小鸡、小鸭、小黄狗、小青蛙拟声摹状,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幼儿诗的三大特点。尤其是幼儿故事、童话,在教师启发下引导学生改编成剧本后,再让学生表演出来,如童话《小马过河》,学生演出过程中理解了作品主题、童话特征及表现手法,同时锻炼了排练能力。在教学中形成了表演欣赏法,使幼儿文学课堂由“静”走向“动”,学生在动态中欣赏了作品,提高了从业技能。二是向课外延伸。将幼儿戏剧教学成果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并与舞蹈课、体操课、听说课、写作课加强融合,保证有充足时间进行练习。在幼儿戏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做做、玩玩中学知识,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是新课改中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为探讨方便起见,姑且分而论之。

一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

(一)在认知中走近科学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启迪认知的关键与发端。幼儿正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求知的触角伸向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着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寻。于是,解读幼儿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幼儿文学作家和幼儿文学作品必然的责任与内容。考虑到幼儿识字有限,可以让幼师、家长读给他们听,朗读时,神态、语气要以文中语境相呼应,使幼儿听时容易集中注意力。三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让幼儿自己看一些彩图配文的故事书,在锻炼、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幼儿识字和认识自然世界。在讲述与朗诵作品的同时,关注培养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学会朗诵的技能。幼儿科学文学,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以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它是以介绍科学常识和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颂扬科学业绩为主要内容。其中,吴城固的《转呀转》,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高士其的儿童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幼儿在感受认知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二)语言智能是认知的前提

首先,幼儿文学在认知作用上有和语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语言功能就是它们的交叉点。严格的讲,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智能中,培养语言智能应列在首位,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们交流、思维的工具。通过口语,相互交流思想,积累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幼儿时期是掌握口语的主要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求知欲很强。有研究表明,四岁以前的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幼儿有超强的记忆力,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为幼儿尽快掌握语言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正常的幼儿都具备的,并非天才的灵光。年龄超过十岁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差些了。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

其次,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的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除朗诵诗歌外,还有复述故事、猜谜语、看图说话等等。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与情节,可以于学习中收获大量的新的词汇以丰富其语言。还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编故事以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言语质量——即发音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言语的功能,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先生指出:“言语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借助于言语,使思想的交换成为可能。固然在社会关系的沟通方面,图画、文字等也非常重要,但最简单而最基本的工具,还是要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会经常遇到问题,在思考并提出问题时,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如:“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那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等等,有时弄得成人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语言发展越好的幼儿,求知欲越旺盛,知识积累越快,智力发展也就越好。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好的幼儿,往往具有活波开朗、思想活跃、交往能力强等优点;语言能力发展差的则相反。这表明幼儿口语能力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目前社会,精神健康已经超过身体健康而成为人类健康最大最棘手的问题,造成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来自语言障碍或语言能力差的缘故是其原因之一。因此,语言教育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儿文学对道德品质的启蒙

(一)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

幼儿文学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启蒙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儿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童话、故事、寓言中存在着大量能够启蒙道德品质的材料。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对故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会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为。这是德育的巨大推动力。其次,作品里出现的爱国精神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很明显的影响。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要在幼儿期就要培养的,年幼的心不可能自然生成国家概念与民族意识,因此幼儿期的爱国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也须借助幼儿文学的作用,从小培养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等品质。再其次,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禁于未发”。在幼儿茫然的时候、疑惑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则故事的启发而获得帮助。一部好的幼儿文学作品是可以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的。

(二)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首先,北师大著名的儿童文学教授金波先生曾指出:“想象力是儿童所特有的潜质”“尊重儿童,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对孩子们的想象力,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尊重、肯定和赏识。”“小读者也许对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更感兴趣,但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它不以知道一个情节为满足,它引发的是故事之外的思考——让脑筋转个弯儿,或扩展思维的空间,或举一反三进行再创造,等等。”所以,选材恰当,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更受小读者的欢迎与青睐;也是培养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失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坚实基础的最佳途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什么?其实,最大最完全的爱——莫过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幼儿虽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声“尊重”的问询,都会让幼儿感到莫大的满足与欣慰,也将变成继续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兴趣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培养兴趣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之一。任何教育机构如果唤醒或培养了受教育者的某种兴趣,不论这种兴趣是否达成未来的功利价值,受教育者都会因此有充实感和期待感,并愿意为此投入智慧与热情。兴趣可为我们终身的心智生活奠定基础。没有兴趣的支撑,光靠廉价的鼓励与苍白的说教,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难以以较好的效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的,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热忱投入活动、沉浸其中,才能够主动的学习、提高,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都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也就无从发展。因此,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同时,兴趣又是一个标志,是判断我们的教育做得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那些好动性强的幼儿来说,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幼儿配合着诗歌做一些动作,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专心的习惯。那些“好动”的幼儿被吸引到正确轨道,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久而久之,在幼儿的言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幼儿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但审美能力却是因人而异的。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因此,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形成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幼儿文学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语言美。符合幼儿天真、纯洁心灵的审美接受能力的干干净净的文字,以快活的节奏轻松自然地流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滋润心田的清泉。儿歌,是一种凝练的文学精品,简单质朴的文字里诉说着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内容的文学形式。

其次,意境美。幼儿文学在优美的语言中为小朋友们描绘的是一个个美好的意境。尤其是童话,以其丰富而充满生趣的离奇幻想为儿童呈现新奇的意境。像《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优秀作品。它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幻想意境是神奇而优美的。

再次,人格美,主人公的高尚风格是小读者美化心灵的主要途径,作品中的人物令人赞赏的品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正义感,这个主题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如《哪吒闹海》、《葫芦娃》等,小朋友们都想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为正义的化身。最后,幼儿文学的美育效果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听、看、做、谈等形式去感受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刘绪源先生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时,指出“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春天来了》的情景:湛蓝的天空中,漂动着几朵白云和几只刚刚放飞的风筝,嫩绿的柳丝倒垂着且极富节奏地随风摇摆,小燕子于柳树行中飞来飞去,小朋友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沥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并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审美能力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不会迷失于低级趣味的贪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美的影子。老师的关怀,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帮助,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认真的眼睛还有那专注的眼神……而儿童文学恰是生活中这些美好事物的浓缩版,是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放大。特别是童话和儿童小说,你可以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发现美的事物,发掘人们内心深处所珍视的东西。学会感恩、知善知恶,成为有良知的人。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四结语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

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则也是“虽不中,不远矣”。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程教育考虑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儿文学论文:培养幼儿语文学习能力之我见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现代社会中幼教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阔,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去认识幼教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在幼教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是幼儿最基础的教育启蒙。

关键词:情感;多媒体;阅读;自学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化知识,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幼儿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的起点,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力,思想得以启迪和升华。在幼儿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个性特点,以注重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感情为出发点,授予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作为幼教老师,如何使天真活泼的孩子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语文呢?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的看法。

一、寓情于教,增强儿童学习的情感

儿童在学习时,心理接受能力有限,无定性,容易情绪化,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是必要的。教师给予儿童亲切的关怀和呵护,犹如春雨和阳光洒在了孩子的心田,他们能拥有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有愉快的心境乐于接受教师的教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将爱心给予每个孩子,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沟通双方的感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的孩子性格活泼、调皮、胆大;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孤僻。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爱护他们,不能摆出一副死板的说教面孔,这样就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对孩子要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又要像慈母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谈心,与家长谈话,掌握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交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弟妹。付出就有收获,孩子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能感知教师的关爱,他们一定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老师的讲课。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习变得活泼生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单一的书本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方面比较被动,显得枯燥无味,程式化的教学让老师在孩子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教师的教学更加苍白无力。幼儿年龄小,在学习中容易受兴趣、情感的影响。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以及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强化了孩子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十分旺盛,经常会问老师各种问题,喜欢看内容丰富的图书。利用计算机将书本制作成声情并茂的读物,拓宽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看图书或边看边听录音,或者看计算机等。丰富了孩子阅读经验的同时,还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孩子的学习插上自由翱翔的双翅。

三、阅读教学是幼儿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早期阅读包括的内容广泛,幼儿不识字,翻看图画,听老师讲故事,描述图书内容等都可称为阅读。早期阅读不是单纯的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让他们接受各种信息和整体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早期阅读教育非常有益。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建立一所丰富多彩的阅读乐园,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真情实感,激发阅读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们就喜欢看动画片,对周围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突出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与日俱增。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不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图书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三五成群地在坐在秋千上、草地上,或围坐在老师周围阅读优秀的图书。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了人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等的发展,与大脑思维有密切关系。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传统模式多是注入式,教学中单纯地去看和读、听和写,孤立地看待和处理相互的关系,只有把它们整体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比如,开展故事大会,让孩子们把看到、听到的人和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交谈,建立感情,使他们愿意说话,愿意表达,当孩子出现用语不当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图画读物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比较形象,色彩鲜明,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和家长同时要指导孩子正确的看书方法。教给孩子按顺序看,观察图画中的动作和形象,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即便幼儿不认识字,但是,通过看图就能讲述自己的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比如,让孩子描述天气、花草树木等方面,孩子会积极地思考和观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中又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识等。比如,让孩子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学习习惯,把身边的事物写在纸上,体现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灵。通过看到、听到的,经过思维活动把这些写出来、说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幼儿提高了知识,自学到很多方面内容。教师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在表扬中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更加自信、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引导。

总之,幼儿教育是学龄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育,学到知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中心校大葛村幼儿园)

推荐期刊
  • 神州
    刊号:11-4461/I
    级别:部级期刊
  • 电影文学
    刊号:22-1090/I
    级别:北大期刊
  • 山东文学
    刊号:37-1032/I
    级别:省级期刊
  • 南风
    刊号:52-1016/I
    级别:省级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