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体育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5-27 04:32: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体育心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心理学论文

体育心理学论文:论体育心理学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教育革新

摘 要:我国心理学的研究这些年发展迅速,体育心理学也随之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的革新。体育心理学促进了体育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也为体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学根据,着力于体育教育的实践服务。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心理学;改革;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积极地紧跟国际体育心理学的步伐,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融合到我国体育教育革新的实践中,积极建设有中国体育特色的心理学体系,努力地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1 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发展近况

1.1国际的体育心理学发展迅速

当今的体育运动朝更加专业化和细化发展 ,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运动本身已分化成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几大部分了。就心理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来分,又可分为体育和锻炼、运动心理学,这几方面快速发展,相互支撑,且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特点。所有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但充实了我国体育心理学领域,扩大了研究空间,而且最根本地促进了我国当代体育教育的革新。

1.2目前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发展更加成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的各大院校重新开设了体育心理学。马启伟教授于1996年主编出版了《体育心理学》,此书迅速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的体育心理学统编教材用书,并成为体育专业体育心理研究的指导丛书。随后,中国的体育心理学专家结合中国体育的现状和特色,陆续编写出版了大量有高质量和学术水平,影响广远且适合各种不同的体育人群的体育心理学相关的教材用书。比如龚坚、张新2006主编出版的《体育教育学21世纪体育教育丛书》;季浏2006年主编出版的《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马启伟、张力1998年主编出版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等等。这些体育心理学专家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结合我国的自身情况和特点,致力于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的体育教育革新和发展。

2 体育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使体育的素质教育有了可靠理论基础

2.1体育教育的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学生个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学校知识和规范的学习,还受环境的变化影响,尤其是复杂多变的环境。普通的文化教学一般处在教室里,相对而言较封闭;而体育教学一般处于开放式的露天场地或宽畅的场馆进行。体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很好地应用到体育教育环境,改善了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体育心理学促使体育运动更加稳定有效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很好地治疗身心方面的疾病。当然盲目的体育锻炼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和治疗作用,不当的话甚至会引起伤病,正确的方法加上科学的指导,体育运动才能更加有效。体育运动项目中,尤其是体育运动员的水平相当接近时,运动员心理素质已成为是否能赢取比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专家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其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研究,再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选材和训练,把运动员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和心理有效的发展结合,使体育训练更加合理有效,也为我国全面的体育教育革新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3 体育心理学能更好地指导学校对学生主体性教育培养

3.1体育心理学为学校培养学生全面性和主体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界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我国的教育专家深入地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理所当然,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理论基础,其把学生学习行为看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体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体育心理学特别重视个体之间的不同差异,讲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才能。我国的体育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分析,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和全面性得到充分发展。

4 体育心理学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挑战

4.1体育心理学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的一般智力行为包括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和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努力地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项目发展,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4.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育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人取得成功所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项,人是由身体和心理组成的,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体育教育革新的重要一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明确提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目标是刻不容缓的。我们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从而使学生不仅生活上心理健康,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能保持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

5 结论

我国的体育教育革新必须要以体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心理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满足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健身方式与性格的关系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健身方式最适合呢?成都体育学院专家田川认为,除了考虑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外,将个人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正常人拥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是表现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健身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

田川列出了几种类型的人应选择的运动项目,其中与跳水、游泳相关的有:

胆怯型

有的人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跳水等健身项目。这些健身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虚荣型

有的人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这些人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动作较复杂的运动健身项目,如跳水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万万不能骄傲。

急躁型

有的人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这些人可选择游泳等健身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大的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体育心理学论文: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摘要]体育心理学课程是基础性学科,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导致学生厌学和畏学现象较重。文章从教学改革入手,结合体育院系学生的特点,以体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为例,证明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改革的过程,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评价水平。以期通过实践,寻找到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最佳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院校 体育心理学 教学改革

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已达成一种共识。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目前,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其欠缺,教学方法又过于单调,基本上是长期维持课堂讲授满堂灌的局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多数体育心理学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体育院系的学生,又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性格比较开朗,但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扬长避短,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外,还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阶段逐步转化到“主动学习”阶段,从而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特点及其面对的教育对象特性,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的实际授课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实践中看到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评价。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一、利用分组,控制课堂纪律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体育院系的学生天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这也是理论课的课堂秩序不好维持和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心理气氛,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课堂心理气氛,十分重要。在教学之初,把任课班级的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设有组长、理论课讲授人和评分员。组长任务,主导全组工作,安排好各项任务;理论课讲授人的任务是,完成一次10~15分钟的理论课讲授;评分员的任务是,给理论课讲授人打分,作评价。教师考勤,实行公开制,每次课前把学生上一次课的考勤公布出来,按组打分。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个体以归属组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其表现最好。因为,作为组的成员时,考虑到自己的表现对整组成绩的影响,其责任心就会增强。公开考勤,在每次的考勤时间的框格内,用符号标识这一节课学生的出勤和表现情况,例如:√——迟到,×——旷课,Jh——交头接耳聊天,——事假,——病假,Sh——玩手机,考勤分数,每课一更新。通过按组进行的公开考勤,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长期维持课堂讲授满堂灌的局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演绎知识的过程,而非学生理解、认知知识的过程,更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教学中,在组长的引领下,每组学生完成两个实践任务:看课分析和理论讲授。看课分析指的是,看其他教师的实践课,要求有记录有评价;理论讲授是指本组的理论课讲授人,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一次理论讲授课。

(一)看课分析

1.学生进行看课分析的程序。教师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间分阶段安排学生进行看课分析。比如,讲过“体育兴趣”和“体育动机”的章节后,安排任务,让学生选择任意教师的课程,进行看课分析,主要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学生应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知识,以体育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实践课的看课分析。让学生明白,学到的东西应该学有所用,也就是说学了有用。

2.学生进行看课分析的要求。要求学生按组进行看课,组长统一管理,安排任务,每人做课的过程记录。为了实施管理与监督,要求学生所做的看课记录,必须有任课教师的签字。个人形成看课记录和评价分析后,由组长组织,全组成员最后进行综合评价讨论,形成本组完整的书面看课报告。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即让学生明白,学到的东西如何用。

(二)理论讲授

1.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程序。教师全面介绍理论讲授的意义,安排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布置任务,并给出理论课讲授的评分标准,标准共分为6部分,总分100分:(1)举止仪表。主要看举止仪表是否大方得体,能否做到身教,占20分。(2)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自如,能否做到言传,占25分。(3)列举实例。是否恰当贴切,是否充实内容,占25分。(4)学生反应。是否认真投入,能否达到效果,占20分。(5)教学课件。是否内容丰富,是否科学易懂,占5分。(6)教学时间。是否安排合理,是否恰到好处,占5分。各组的评分员,根据理论课讲授人的实际讲授情况,进行打分。打分时,要标明讲授的章节(内容),按项给分,以便分析各项得分的百分含量,最后计算出总分。

2.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要求。全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协助理论课讲授人准备理论课的课件、讲稿,并进行试听试讲,帮助理论课讲授人查找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利用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一)看课分析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和组总评的情况,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哪一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哪方面的兴趣”。例如,教师的游戏法,激发了学生的上课激情。同时,发现教师还存在哪些不足,例如,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不当,影响了学生的情绪等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讲授评价

将四组评分员所给打的分数汇总,计算单项得分、单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例如,某同学的得分情况:若四组评委分别给“举止仪表”一项打分19分、19分、19分、20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得分为77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19.25分,该项最高分为20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19.25/20=96.25%;“语言表达”一项打分23.5分、23分、25分、24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95.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23.88分,该项最高分为2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23.88/25=95.50%;“列举实例”一项打分24.3分、24分、24分、23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95.2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23.81分,该项最高为2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23.81/25=95.25%;“学生反应”一项打分19分、19分、20分、19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95.2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19.25分,该项最高分为20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19.25/20=96.25%;“教学课件”一项打分4分、4分、5分、5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18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4.5分,该项最高分为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4.5/5=90.00%;“教学时间”一项打分3.5分、4分、3分、4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14.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3.63分,该项最高分为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3.63/5=72.50%;该同学最后得分为19.25分+23.88分+23.81分+19.25分+4.5分+3.63分=94.31分。此分数为个人的总得分情况,同时也是理论讲授人这一组的总分。此同学的评语是:举止仪表、语言表达、列举实例、学生反应四项都在95分以上,很好。教学课件稍需加强。教学时间得分较低,注意讲课中的时间控制。

在对学生讲授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引领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在分析有缺点的时候,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指出理论讲授人在讲课过程中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要有具体实例作支撑。例如,他的“举止仪表”不好,是因为“他总是摸自己的头”;他的“语言表达”欠佳,因为他讲课中有太多“口头禅”;学生反应较好,因为他有提问等等。也可以让讲授人自己做评价,根据大家提的意见,总结评价自己的讲课过程。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评价后给予总评,教会学生评价的核心和价值,给理论讲授人及时恰当的反馈,使学生进步。总评要根据学生讲课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而且采用公开评价的方式,使全体同学了解评价的机理,总评价反馈应该教会学生:在分析得分时,不能只看得分多少,要看该项目的百分含量,百分含量越高,说明该项越好,查找不足,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

四、结束语

体育心理学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是一种指导性的学科,本身其应用性极强,而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小团体的学习,刚好激起了学生归属的内驱力,使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分组后的学生,在小组内部积极协同配合,交流合作,表现出良好的积极性行为,从“要我学”逐步转变成“我要学”。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逐渐增强,随着评分次数的增加,评分员们的评分越来越接近,随着讲课次数的增加,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因为学生下意识地克服着前面同学所犯的错误,对应查找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这一变化,刚好符合了理论知识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合理性。

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且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这一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效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学生从最初的“厌学”和“恐学”状态达到最后的主动学习状态,也是一个漫长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到体育院系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应用到了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去。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心理活动,并分析体育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实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体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 应用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同时也是体育大国,但是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体育的,但是却不愿意上体育课,在课后没有完全将学到的体育基础技术吸收和掌握。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授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思维活动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二、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作用

心理学现在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具体调节下完成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进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吸收到有利于身心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这在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果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考虑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那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和抵消负面情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能降低焦虑的产生。合体的利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有助于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目标的很好实现。

三、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怯懦和恐惧的心理

当学生看完教师教授的动作或练习时,因为自身缺乏的运动能力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水平完成某个动作会发生意外,进而产生胆怯和恐惧的心理。一旦学生产生这些想法,在心理上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焦虑、记忆力减退、心跳加速等症状。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当怯懦和恐惧的心理一直存在,学生肯定是完成不好教师教给的具体技术动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对生进行指导,当动作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加强保护的力度,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集中精神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的原因,那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长久坚持下去的话,学生就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最后使学生心理恢复到积极的正常状态。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

注意力主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活动,但是在这过程汇总也许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进而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没有很好的完成与掌握。在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学生的眼神等表现出来的心理折射去观察学生是否集中了注意力。教师应适时的通过一个眼神或者幽默风趣的话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再重新的吸引过来,这样也不会打扰到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这样更利于教学过程的很好实现。当教学过程进行一段时间后,这师生之间就会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存在,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用各种的方法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一堂体育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

(三)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不感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时,会很容易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动作要领,而且还能使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如果学生参与他们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就会很难兴奋起来,动作也会显得迟缓和无力,不仅妨碍动作要领的掌握,还能容易伤到自己。所以,教师在体育活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长跑练习市,教师不能一再的重复这些单调的动作,应将加速跑与放松跑结合起来,同时变换练习活动的动作和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要领和运用技术。

四、总结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于一堂生动而又充满乐趣的体育课会很亢奋,学生往往到下课时依然情绪比较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应在下课之前让学生做一些调整性的训练,以达到放松的目的。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进一步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在实践教学中提高《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理性思考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它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1〕。《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明确学习体育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导当前的运动学习;同时运用体育心理学的原理、规律观察和指导运动实践,并灵活运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再学习、就业储备知识与能力。

目前,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知识容量大,但教学时数少;实验教学比重偏低,实验过程过于老套僵化,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过于单调,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教学比重较小,且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评价体系单一,使学生养成了考前死记硬背,考过后知识基本全忘或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的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体育心理学是在修完《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但在学时设置要求方面,各院校存在着不同的设置要求。目前,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6学时或48学时〔2〕,多数院校为36学时,2学分。以华东师大季浏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2006)为例,全教材共20章,内容详尽充实,并且包含许多本学科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将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马启伟先生指出:“社会需要永远是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最基本、最强大的动力。”〔3〕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将是我们《体育心理学》讲授的重点。为此,我们教师在重点内容的选取方面就应该做到“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反映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学者颜军也指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特色应当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即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和谐统一,注重于‘为人’和‘为师’,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素养。”〔4〕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学习基本过程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5〕可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运动技能的心理训练方法以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章节,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和介绍相关的书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知识,又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 加大实验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心理实验是《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各个专家学者并没有对体育心理实验做过多的安排,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内容,即使任课教师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时的原因或者仪器的原因,对于实验也只是简要介绍、一述而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遵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终写出实验报告,而对实验的应用并没有仔细理性的思考,导致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应使学生在充分认识体育心理实验的意义和明确实验课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体育心理实验教学过于老套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和设计体育心理学实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此外,一本权威性的体育运动心理实验指导教材的出版也迫在眉睫,除了经典的体育心理实验外,教材还应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型的实验比重,正如我国学者周君华所提出的那样“教材只指出实验目的、实验结果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本领。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无论是心理现象的演示,还是规律的验证,都应有助于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以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6〕。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而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运动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枯燥抽象的从理论到理论,摒弃罗杰斯所说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经验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觉地去寻找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索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发展为“主动探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努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鲜明、具体、直观,创设教学佳境

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较为抽象。因此,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具体化、复杂心理过程形象化、不易观察的心理活动直观化,并把抽象的心理训练方法与实际运动技能相结合,并辅助以动画、视频,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这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广大教师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学者曾提出体育心理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勿“追求大信息量,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7〕,在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由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师不用板书,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课堂节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加快,这样无疑课堂容量加大,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可能远远超过其接受能力,或者必须每时每刻全神贯注地听讲,稍加分心,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加之体育院校学生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更是影响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应容量过大,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应将课堂时间适当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还是考试,针对于专业必修课程,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而闭卷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械的考前死记硬背,考试结束便一问三不知;考试作弊成风;闭卷考试一般都是较简单的试题,而且答案都较为简单,甚至是老师考试之前特地提醒的问题。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价和过程性评价、现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心理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应利用考试这个平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 结语

教育追求迁移价值,而教师更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理念。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仅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它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其在自己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受益,而且要使其终身受益。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

摘要:在对体育心理学学科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认为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推进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是未来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学科定位;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体育学科之一。早在1942年,萧忠国和吴文忠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编译作。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由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含混、概念模糊,致使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差异性体现得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使用同一种体育心理学教材。

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学科定位是根,课程改革为末。学科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起点,课程改革是对学科定位的诠释和反映。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以认识学科属性为根本出发点。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谈起,在此基础上探究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基础之上。

1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实践形式的分野日益突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步形成。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这3种体育实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适应,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门学科的分离与独立发展,也大势所趋。这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即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里的“体育心理学”是“小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大致相当于身体教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或称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对象比“健身休闲心理学”狭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体育的诉求,除了增强体质的需要外,休闲娱乐已成为大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休闲娱乐体育成为锻炼外,大众体育另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因此,研究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除了锻炼心理学外,还包括休闲心理理论与实践,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健身休闲心理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外,还要有特定的研究方法。马启伟和张力为曾经指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不可能超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围,不过是在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不同特点,但无本质的区别。”可见,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母学科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术界,人们通常把体育心理学界定于“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下。如祝蓓里等人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身体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启伟、张力为认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不管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不是体育心理学最临近的属概念,都显得比较宽泛。体育心理学是体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心理学的交叉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属概念的两重性:第一,相对于心理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分支学科;第二,相对于体育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基础性学科。体育心理学是母学科心理学联系体育学的媒介,它既可以为体育学发展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又可以为一般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和应用基地。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用学科和体育学基础学科,具体包括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

2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2.1 按专业需求编写教材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分别分布于248、60、143、25、3、34所高等学校中。在本科专业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是体育本科专业中分布最为广泛的3个专业,且这3个专业都针对具体的体育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表现形式,可以被包含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活动中,且专业覆盖面小;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康复与健康是体育基础学科,与前几个专业不在同一层次上,且专业覆盖面小。因此,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质上只应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3个专业。然而,由于“体育教育”一词使用的逻辑错误,“运动训练”一词内涵的相对狭隘,以及表示体育工作领域的概念――“社会体育”与其它2个专业在分类学上的逻辑错误,这3个专业还需逐步规范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健身休闲专业。

身体教育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身体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运动竞技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运动竞技、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健身休闲专业以培养能够在大众体育领域里从事健身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3个本科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要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之相适应。

体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科学基础,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形成了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这3个分支学科为学生未来从事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工作提供心理学知识与指导,分别成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和健身休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对体育实践的适应性发展,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联系不同的专业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发挥得更充分。鉴于此,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呈现形式和课程内容都要做一些调整。

(1)《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再使用,针对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3个不同专业,使用“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种教材。

(2)“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

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帮助所教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身体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体育教学心理、体育学习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心理健康和团体游戏心理等方面。在以往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比较重视体育学习心理,而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游戏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所占篇幅相当少。例如,在晋通高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体育心理学》中,共11章,除1章绪论外,10章中有6章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关于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活动心理、体育心理健康仅各占1章。在由季浏主编的“十五”《体育心理学》规划教材中,这一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目前,颜军和邵伟德已经出版了《体育教学心理学》著作,对体育教学心理做了积极性探索,可补充到身体教育心理学教材中。体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内容还需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此外,李莱的《团体游戏心理学》可以为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补充。总的来说,“身体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3)“运动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运动竞赛心理等。目前,“运动心理学”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其分支学科现出端倪,如运动训练心理学、运动竞赛心理学、教练员心理学、运动员心理学等,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4)“健身休闲心理学”应包括健身心理学和休闲心理学2个领域。目前,健身休闲心理学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关健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休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健身休闲心理学应以“健身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充实新近的研究成果。“健身休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影响个体参与健身和休闲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健身和休闲对健身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2.2 重视实验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应用性是体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学科特性。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我们不止于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中,以解释体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为体育实践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走入科学殿堂的重要依据,是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九五”、“十五”等已有的各版本《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大都对实验内容未作安排,相关介绍有的作为辅助内容出现,有的简单呈现在研究方法的内容中。在组织形式上,大都由实验员先准备、调试好实验仪器,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目的、材料、程序等,最后让学生按计划被动地进行。季浏依据“十一五”《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身体教育专业主干课配套教材《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选编了10个心理实验和27个心理问卷(量表),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学过的心理学理论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方法和步骤,甚至把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在体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内,实验运动心理学对于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而言,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可开设“实验体育心理学”课程。

2.3 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体育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学以长驱直入之势进入体育学领域,将心理学强硬地套在体育学之上,称之为“硬着落”;二是心理学在与体育学的长期作用中,不断调适、变通、跟进、完善,使其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发展,从而推进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称之为“软着陆”。“硬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较短的时间内能产生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作用,但在学科深入发展之时会因其“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影响学科的发展。“软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效果不明显,因为它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但也因为其长期磨合而使新兴学科具有较强适应性、应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的分化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当前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来看,还存在许多“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学的痕迹比较严重,体育学的特色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既有身体教育的心理学问题,也有运动竞技、健身休闲的心理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体育种种形式和现象的特殊性认识不清,从而使心理学理论含混地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各种实践形式中。

体育心理学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体育心理学的学科使命,就是要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体育实践中,为体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可见,推进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实践领域的“软着陆”,成为当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切忌将心理学理论直接套用在体育中,必须跟具体的体育实践相结合;第二,加强体育理论研究与学习,增强心理学理论在体育中的适应性。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是体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体育心理学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定位,为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即要求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推进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和课程改革探究,对充分发挥学科价值、推动体育实践发展、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导中的实用性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全面、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全面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虽然体育心理学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促进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事实上体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的实践应用一直都存在一个落差,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其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经过反复的实践,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方法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成果,并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总结和发展一套实践性强,应用效果佳的教学实践应用方法.

本文作者:黄陆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心理学论文: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探析

摘 要 体育田径项目教学中,撑杆跳高教学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于这个田径项目,在教学中,实施比较困难。一是由于撑杆跳高的技术难度大,二是这项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若能够合理将体育心理学原理引入到撑杆跳高教学中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并能够使教学能够很好的开展下去。以此类比,若能够将体育心理学原理引入其他体育项目,则会使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构架更为牢固。

关键词 体育心理健康原理 撑杆跳高 田径运动

一、撑杆跳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不置可否的是,撑杆跳高这项体育项目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之前一直作为一种休闲游戏,并未纳入到田径运动项目中去,之后是在1896年,男子撑杆跳高纳入到奥运比赛项目中,随后在2000年,女子撑杆跳高也纳入其中。由于撑杆跳高自身的特点,让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因为顾虑到学生的生命安全的问题,并未将撑杆跳高教学放在体育教学的重心,造成了一些本具备撑杆跳高能力学生的流失。二是,不少高校或中学所聘请的体育教师,本身也不具备专业的撑杆跳高的能力,在教学中,未给撑杆跳高一个合理的平台。三是,学生在初见撑杆跳高时,都会有点怵,不敢贸贸然尝试,学生这种畏难心理一经发酵,就会造成更多的学生不敢勇于尝试。四是,学校在配备撑杆跳高所需的硬件设备时,并不达标,更有甚者,基本没有办置这些必要的设施。硬件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撑杆跳高。

撑杆跳高的运动精神,旨在培养运动员的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它在全面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去起到了辅助作用,因为撑杆跳高这个田径项目,可以将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参与活动,他要求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不能在任意时刻松懈,不仅仅是在体力方面,更是在灵活能力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另外,撑杆跳高技术难度性明显高于其他田径项目,更是它所具备的危险系数更高。教师在开展这一教学时,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方面,教师更是得尤其注重,需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而体育心理学原理则在帮助教师教学时,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帮助教师能够尽快解决教学上的难题,让学生能够勇于跨出第一步,为撑杆跳高这项体育运动,增加不一样的色彩,接下来,我们以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进行剖析。

二、体育心理原理在撑杆跳高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望

在进行撑杆跳高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撑杆跳高的起源于发展史,通过讲述有关撑杆跳高一些著名的人物和经历,使学生通过阅读、聆听或观看视频,对撑杆跳高有一个具体的意象,让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不由自主地将撑杆跳高的动作要领重复出来,激发他们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求时,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对撑杆跳高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形象,之后再思想方面,教师应该熏陶学生,让学生知道撑杆跳高不仅仅可以用来娱乐或强身健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众多像我们这样的学生,撑杆跳高也会迎来,明媚的春天,让撑杆跳高这项运动日益繁荣。

(二)培养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兴趣

要知道,要想让一个人孜孜不倦的为某一项事业做出贡献,最为核心的就是让他首先爱上这项事业。撑杆跳高同样如此。教师在进行撑杆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兴趣能够长此以往保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不能按照教学方案,一成不变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对撑杆跳高的动作要领的贯通。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最新、最火的关于撑杆跳高的体育消息,拿来与学生分享、交流。另外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可以和学生直接进行情感交流的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与学生沟通无阻碍。

(三)撑杆跳高教学中训练进阶

教师在结合体育心理学原理之后,应该更为人性化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步,教师可以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让学生在临摹时,能够有一个具体意象,也可以将整套动作分解化,让学生对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在进行训练时,做到胸有成竹。第二步,学生在进行动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在进行撑杆跳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冷静思考,之后屏气凝神专注跳高,在每一个学生撑杆跳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学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第三步,教师在设置考核标准时,应该要全方面考虑学生的每一个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点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让学生能够全方位了解自己。第四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能够对撑杆跳高的每一动作,每天在头脑风暴几次,反复记忆。深入到学生里的骨髓中去。第五步,校方应该及时配置达标的撑杆跳高的硬件设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学校也应该转专门为进行撑杆跳高教学的学生及教师,配备专门的医疗小组,给学生及教师一个安全的保障。第六步,学校也不能居于一隅,要时刻与兄弟院校进行友谊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领略撑杆跳高的魅力。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

摘要:体育心理学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紧扣体育专业的改革方向和新课改的理念。对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进行分析,提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体育心理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体现电子教材,网络文档与书面教材的协调结合;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回顾与思考

0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可塑性”“全面协调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亦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知识及思想的来源就是教材,因此,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尤为重要。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教材质量会影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好的发挥体育心理学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了解体育心理学知识及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着眼未来发展的思考,把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形势下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方向。目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

1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系列演变及总体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体育心理学从教材的编排及内容的安排上已比较系统。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应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大致有如下几个版本:马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96年4月版的体育心理学;祝蓓里,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发民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刘淑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殷恒婵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教材)。

从体育心理学教材出版时间来看进入21世纪,教材版本明显增多。这与体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及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不无关系,这是一个欣喜的局面。但是,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正常发展仅仅走过三十年,各方面研究还比较稚嫩,还需要努力提升体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的研究质量和层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启伟教材版本是最早被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版本,到现在许多高校还在使用。本人认为,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据时展和具体形势适时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进展并符合实践需要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当然,本人不提倡“卸磨杀驴”的做法。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纳凉”,过去的研究成果是未来研究的铺垫,因此,在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和创新新的知识点和研究成果是体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及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提倡的。

《体育心理学》教材新版本的不断出现,反映了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研究的走向,对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从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同版本的内容分析来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体育心理学本身依附于其母学科心理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自成体系以初见端倪,而且体育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强,有“三十而立”的气势。尤其2006年季浏主编的“十五”规划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有十四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教材的编写,研究成果及应用性有了质的飞跃,说明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这些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来看,有的教材版本“太泛”,而有的版本“太微”,并且与实践结合还是只停留在“婴儿踏步车里走的阶段”。本人认为,这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更不利于今后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活用”。

2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教材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协调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运用体育心理的方法和技术解释和控制体育行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符合体育行为发展规律的体育心理学新理论和新方法,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在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中还比较欠缺。编写教材只一味的强调“研究新进展”而脱离实践,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刚涉及体育心理学学生以及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来讲还是“过犹不及”。

2.2 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体育心理学目的功能应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即体育心理学应阐述体育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体育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的预见和推测体育行为,并且运用体育心理的手段和技术、按照体育心理规律干预、控制人的体育行为。然而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强调的大多是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体现为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而忽视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缺乏策略性知识的介绍;只有一般原理,缺乏应用指导,使学生感到学习之后难于掌握体育心理学的方法,不知如何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雾里看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3 教材的概念和理论“自我革新”程度不够目前编写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概念和理论上大多是简单的“移植”,未能很好的完成自我革新。结合新课改,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2.4 教材内容排列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出现了概念众多、知识点条块分割、借鉴的理论拼凑多、无明晰的主线组织教材、内在逻辑性联系不强。

3适应时展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设计构想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更加重视“民生工程”“人文关怀”,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重视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寻求体育带来的快感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思想越来越迫切。可以认为,体育心理学在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和休闲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立足于我国体育专业教学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确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的框架构想。

3.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内容的安排应范例在前,知识点在后的格局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大多是先表述概念和理论,在概念和理论中简单列举一个或几个小例子,有的甚至也不列举例证,这样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时费劲,学习效果差。本人认为,教材知识点和例证必须协调结合,且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点在前的惯例,改变为先列举某一体育事件,然后以设疑的方式逐步归纳总结出相关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3.2 体育心理学教材应多提倡书面教材配电子教材电子教材中可制作体育项目的动画创作,动画中嵌入体育心理学知识点,有“金镶玉”的感觉,这样在体育心理学教材教学时更具有直观性,而且,信息时代,同学们在阅读电子教材时,还能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对提高学生对体育心理学学习兴趣以及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有很大好处。

3.3 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章节应设计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断的分析比较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中设置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够寻找到体育心理学学习的脉络。

3.4 体育心理学教材章节概要应放在本章节后面,且内容应多样化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提要往往放在每一章节的前面,而且大多只是简单的对本章涵盖内容的介绍,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学习没有用处。“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提倡,章节概要放在每章章节后面,概要部分不应仅仅是章节内容的简单介绍,应包括:内容知识的概括;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结合思考;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建议;课外学习读物推荐等。这会提高学生对该章知识点的熟悉和运用程度。

3.5 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构建应做到学生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应做到学生学以致用,适用社会。因此,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有意识的设置体育运动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心理章节,如体育运动与应激等。并且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直观和通俗易懂。

总之,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促体育心理学学科与体育专业教学的和谐发展。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

摘 要: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中,仅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提高体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综合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等一些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讲解。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实践操作、并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课程 方法 改革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当中,纯粹的理论灌输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后黑板前列出条条框框来讲述,很少有老师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辅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恶、即便有些学生勉强来死记书本知识,也仅仅是将经验停留在答卷上,没有真正的将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思想僵化,无法进行创新开发的思考,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无疑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改革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法是必须的。该文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教法做出思考与总结。

1 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现状

如今,国家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从原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轻视素质培养,渐渐地向着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地实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方针,将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进行的更加彻底。

2 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的中心方略

2.1 注重科学性、前沿性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研究调查结论,及时地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消息,以此来讨论论证该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先进的理论结果。

2.2 注重理论在现实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要与体育的实际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发展体育心理学所应具有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解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中的作用,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出色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联系,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兴趣爱好。

2.3 注重讲解在学生实际当中的运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该学科的学生,又作为未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角色的代换是很有趣的。所以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和实际的情况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强烈,容易理解。

3 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的具体办法

3.1 完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节课如何来生动的导入做一个良好的构思。一个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体育心理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提问法、对比法、演绎法等几种方法。比如在讲解运动损伤与心理影响关联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比赛途中肌肉抽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避免?”这就是提问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的期待,学习目标明确,这不失为一个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将知识重点做一个规划总结,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教科书上大篇幅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不可以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讲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了解,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当今体育心理学最新先进研究成果来丰富当堂课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相对于课本上理论概述这些静态文字,学生更能接受和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就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将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特色是优先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重点着手,发挥出心理学的特点,重点进行体育活动以及竞赛中实践讲解,增加心理学实际应用与体育竞赛训练中所占比重,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以及竞赛的指导和安排有系统的规划总结。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中可以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将来就业中会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训练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建立一套新颖的考核机制,由于单纯的笔试考核很难真正的考量出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将最后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放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可以当作最后的理论考核。当然,对于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所做出的应对反映都可以当作一个评分的参考。

3.3 加强教师的职业水平素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突出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特点,一切以实践为主,培养技术应用的技巧,面对国家对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充分的适应国家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中为主动。此外,授课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如今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呈非常迅猛的势头,只有教师保证始终站在世界科研理论的前沿,才能教育出将来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有科研贡献以及方式革新的学生来。

3.4 增加考核方式的种类

由于体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驳杂,原理多种多样,同时课时有限,内容涵盖面积非常广。若同其他学科的考核模式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在考核试卷中的涵盖不全面,仅仅是填空或者问答等形式。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运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达不到考核的目的,无法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考试方法还会造成教师授课时候的压力,导致教师只能是向着考试大纲靠拢,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培养独立研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在某一方面也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与学生一种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心听讲,无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仅仅地通过考试前夕的强行背诵,硬性记忆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考试。所以在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考核方案,总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知识面的积累,扩大包含知识重点,这就要求试卷里面题目数量要大。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回答每个题目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减少。综合考虑起来,应当加大选择题的题量。因为选择题相对于问答题来讲,具有答题耗时短,对于填空题又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题数量的庞大可以提高涵盖知识点的面积,答案的唯一又能提高学生的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平衡发展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考核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到具体实践起来应变的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于理论研究有一个很深的把握能力,要注意运用体育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出题灵活,范围广阔、具有发散性,同时还要有客观唯一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在体育运动训练以及一些体育竞赛中的问题灵活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注重平时的成绩,因为要了解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像体育心理学这种学科,更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表现上。教师要积极发掘出在课堂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并且还要经常监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以便于学生可以及时地将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进而发展成发散性创新思维。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势必要对平时的表现程度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在课堂的随机提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质量,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以及成果的重要客观资料。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如何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方面入手,简单讲述了该如何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与实际心理学在体育竞技以及训练中的应用方面来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仅对于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还要将最终的考核方式做一个调整,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彻底地对体育心理学做出改革。

体育心理学论文:浅析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摘要:相关研究表明,在进行不同的体育情境过程当中,人会相应产生各种错综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所折射出的心理现象,同当前的体育活动当中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会产生互相作用与反作用之效,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除了受制于心理学发展之外也可以促进自身心理机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本文将对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不断强化心理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负面心理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心理学开始独立于运动心理学而单独存在。作为心理学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育心理学是一项致力于研究在体育活动条件之下人们心理现象发展与发生规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是我国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承担着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与技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与学生体质等多项任务。尤其是对于专业体育院校而言,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更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的辅助与支持,体育教学同体育心理学之间的有效整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体育技能。本文将对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不断强化心理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1]。

一、在体育教学当中引入体育心理学的具体作用探析

体育心理学同体育教学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与支持的,二者缺一不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引入体育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大致如下:

首先,从内心活动层面来看。如前所述,在长期对体育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表明,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将自身置于特定的体育情境状态之下,因而会产生许多错缩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状态,这些产生的心理状态同体育活动之间具有双重影响性。我们知道,内心活动的关键在于表现一个人的内在与精神修养,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人们内心活动模式以及需求已然成为了体育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所在。其次,转变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当前,我国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能力的有效遵循,来达到全面提高与开发学生自身潜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好坏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会对学生运动能力以及身心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等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综合因素也相对更为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必须对体育心理学加以重视,充分遵循学生心理规律与社会发展趋势,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

总的来讲,对于学生心理层面而言,体育活动具有对抗、宣泄负面情绪之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当中的规律与原理实现教学,有助于减轻焦虑心理以及压力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体育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参考依据。

二、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应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消除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过程当中的恐惧与胆怯心理。一般来讲,当学生自我认为自身技术能力与体能水平与所需要求相差较大之时,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恐惧与胆怯心理。当然,体育学习也是如此。而对于体育学习而言,一旦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当中产生这种现象,进而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助感”。其对个人影响大致为呼吸与心率的不断加快,脸色苍白与血压升高,并伴随冷汗现象产生,破坏原有自身的动力定型。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行为以及反应。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应激”能力,使之可以控制自我情绪,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展开适应性训练,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2]。

第二,提高学生自我集中力。我们知道,注意是心理层面上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一般来讲,注意可分为有意后、有意与无意注意三种。在对注意进行提高之时,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升华至有意后注意。在进行授课之时,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来对教学进行组织,教师可实行手势、眼神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注意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尚未集中自身注意力的学生来讲,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轻松幽默的调侃、眼神的发挥等方式,都可以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不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上的注意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从无意上升为有意后注意。通常来讲,这种注意是一种无形当中所形成的默契,这种注意力可有效提学生注意力,进而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与趣味性。

第三,利用多种心理教育形式来不断调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当中的动作错误与偏差。体育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同样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比如教学小结、下节预告、批评与表达等手段,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启发性、阶段性的信息反馈。具体而言,教师可在下课之前,根据课堂学生动作情况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对他们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加以评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动作进行指导与分析,让学生能够明确动作目标,了解自身学习情况,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对他们的技能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分别给予批评与表扬,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所做动作加以调整与评定,并在课堂结束之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从而有效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的连接度[3]。

三、结束语

在当前体育心理学对于其相关教学的促进与提高作用已经早被人们所证实,但从实践层面来看,怎样更好发挥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体育心理学自身的价值,还仍是一项有待发展与完善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落差。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有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加深对体育教学的掌握力度,从而有效了解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其教学特点,无数实践表明,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尝试,体育教学才能同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相适应,二者才能更好整合,也只有如此,才能发展与总结出一套兼具实践性与科学性的体育教学之法,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与教学过程当中,广大业内人士还要加强对其探索,只有基于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得的经验才是最科学与系统的,也才能切实服务于体育教学。

体育心理学论文: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比赛中,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会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至能发挥出超水平,心理素质欠佳的运动员则往往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本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内容;意义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于运动员而言,身体训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这一影响运动状态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于有时候在竞技比赛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体育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性研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良好,利于比赛成绩的发挥。所以加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体育心理学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心理学是最近一些年从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所以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就体育心理学的概念而言,它是体育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在其中有明确阐述,指导人们关于体育的教育学习,同时它也对心理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一定作用。

现如今体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发展速度也很快。西方国家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则跟它们的差异十分明显:1.苏联等国家侧重于从理论,而西方国家则侧重于从实际应用。2.苏联等国具有比西方更为严谨和逻辑性更强的内容结构。3.当谈及运动者的心理状况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时,苏联等国家所涉及的范围较窄,西方国家则考虑得比较周全。

根据上述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应采取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学基础特点,按照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2.从身体锻炼的心理学特点进行研究。3.从心理特征对我国民族整体素质体育基础的提升上进行研究。4.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5.关于体育学习对日常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方面的研究。6.关于进行体育活动整体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7.人才培养中体育学习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等。只有把满足我国实际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明确下来,才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体育教学指导着运动训练的开展,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应首先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有一个了解,随后才能开展严格而又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运动技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以更好地在竞技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进行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不断健康的发展。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达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两不误,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

(一)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负面情绪

通常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类似恐惧,无奈,焦燥等不积极的不利情绪,这样不利的情绪如果产生,学生就会因为这种情绪无法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就无法发挥正常的的运动体能水平。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利的变化,因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一定的办法,找到产生这些不利情绪的原因,在学生的心理方面给与一定心理学方面的干预,把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疏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成学习中的动作,不断的总结,熟悉,学会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建立信心,是自身的学习过程逐步发挥更好的状态。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是能否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灵活的问答、新颖有趣的练习、机动多变的队形操练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一个关注的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以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注意力,完成教学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而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达到此目的,并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学习。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他们的学习开展

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总结,运用表扬、批评、提前告知课程内容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掌握技能的情况、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他们调整学习情况,在学生明确了课后练习重点后,要把下节课的内容简要告之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上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便于下节课的开展。

(五)掌握学生的运动负荷,保持身心健康

学生在进行基本部分练习时,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施加给机体,这不仅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必须进行放松练习,缓解肌肉疲劳,比如环绕操场走两圈,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使学生的机体逐渐恢复过来,这些舞蹈是优美的,因而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转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控制。这就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神经系统兴奋点得到转移,因而使学生的机体很快恢复过来,心理上也得到平复。这不仅是体育教学异于基础学科的一个地方,而且应该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提升运动能力;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坚实性和可靠性依靠体育教学心理研究保障。目前,我国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为此,应加快我国心理学体系的建设,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利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对运动员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为促进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心理学 心理障碍

一、前言

在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比赛结果。有的运动员训练成绩较稳定,但比赛却不能发挥、有的训练成绩平平,但比赛时却超水平发挥,这些无不与心理因素有关。体育心理学就是主要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表象、思维、记忆等,研究体育运动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赛前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以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寻找可以使运动员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的途径或方法。为此,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比赛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过于紧张或焦虑

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引起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过于强烈的紧张情绪,就会影响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一般来说,在比赛前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心理障碍反应较高,在比赛中随着心理能量的逐渐释放,该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

(二)注意力难以集中

注意力难以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在比赛的最后,经过长时间持续高强度的集中注意力后,身体和心理都已经非常疲劳,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导致精力分散。还有的运动员是由于技术要领不熟练、缺乏信心导致的过度紧张,使运动员无法正常发挥水平。

(三)身心过于疲劳

在训练中,如果训练方法失当或练习过度就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两方而的疲劳。生理上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肌肉疼痛或痉孪、感觉迟钝、嗜睡等,心理上则出现厌恶、惧怕、精神涣散、紧张不安、反应迟钝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运动负荷过大,运动员在高强度状态下持续运动产生的神经性疲劳;此外,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的单一化,以及训练环境的恶劣,如天气炎热、高压缺氧、场地器材不规范等都会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

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中,完善、可靠地完成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对运动员的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它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采用外部言和内部语言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一)意志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要忍受很多一般人不能承受的辛苦,因此,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体育心理学,意志支配行动的过程首先是动机的产生,其次是行动目的的确立,再次是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最后就是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根据以上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二)情绪的自我调节

在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小可避免的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心理状态要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那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助于运动员的行为适应。但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是对运动员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设法避免或减轻它们对运动员的影响。

1.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对运动员的身心是非常不利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兴奋或愤怒时大声叫喊就是这个原因。情绪的宣泄途经分为自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运动员应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宣泄途径。

2.适当控制

对正常的情绪需要宣泄,而对不良情绪则要控制。一般情况下,运动员控制不良情绪的手段有:(1)以自己的理性认识来控制个人的情绪。(2)当产生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3)用一些自我调整法控制情绪,用心理过程来影响心理过程,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使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解除。

(三)自信心的培养

运动员参加比赛小可能总是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免会受到挫折和失败。如果运动员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话,情绪上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这必然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教练员要用多种方式如评价激励、心理暗示等来肯定运动员的表现,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子表扬,使运动员增强信心,提高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四)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

一些运动员在大赛前由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对于这些运动员,听音乐可以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心情,也可以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不同的乐曲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可根据不同的心情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音乐。

2.注意力调节法

在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时,运动员应主动采取措施,强迫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紧张的事物上转移到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应多贯彻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回忆法

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欠佳时,要保持头脑清醒,稳定自己的情绪,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和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觉,进而积极找回正确感觉,以增强信心、恢复自己正常的水平。

4.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肌肉渐进放松、闭目养神;音乐放松、情景放松、语言暗示放松等,但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加强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运动员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通过这些具体放松动作,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减低心理压力,提高肌肉感和能力,增强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进而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信心十足地准备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训练与比赛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解析

摘 要:主要围绕体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况,提出几种解决的措施,从而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发挥出最高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训练;比赛;体育心理学

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二、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措施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体育心理学论文: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无论是对大学生今后成就事业还是走好人生之路都起着至关常重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女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也磨练了意志,这对女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使之能与未来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心理学;心理素质;意志品质

1、前言

目前女大学生在人数上占高校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进入工作岗位女性同样将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同时将承担起家庭重任和生儿育女的责任,将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这就对现代女性提出了更高的心理素质要求。体育对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学习、训练的同时很好的利用体育心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育心理学的相关介绍

2.1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关于体育心理学的定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观点。在体育心理学的初创阶段,体育心理学被简单理解成是一门体育加心理学的学科,人们往往用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体育中的有关问题。近些年来,体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体育心理学者认识到,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体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应尽快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体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指出,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体育心理学被理解成是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总之,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体育锻炼等情景中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2.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体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水平; 怎样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充分发挥最大潜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3、体育与心理发展

体育对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实践和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表现、训练和发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影响有所差异,如在集体对抗项目中,学生的互助合作、默契配合、顽强拼搏的意志性格得到发展;高难、惊险的技巧项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和顽强的个性品质;通过激烈紧张的比赛,可培养学生控制自己情绪和意志的能力,发展运动智力和品德。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其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

一般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意义:①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②提高独立性;③消除紧张;④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⑤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卫生主要是因为:①坚持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格强健、耐心持久,提高身心适应能力,从而增进热情积极、勇敢坚强等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②体育运动常以竞赛形式开展,竞赛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并争取更高的目标,可以得到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经受挫折考验,保持社会心理平衡。③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它具有社会性、公开性等特点,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培养形成健康的群体心理。④参加体育运动可缓解或转移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某些持续而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还可以减缓或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另外,体育对开发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4、根据女生心理状态科学的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指导

人的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总的特点,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对人的活动、心理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体育心理状态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总的特点,呈现出健美性、适应性、竞争性、价值性、厌倦性的特点。

按照心理活动的性质,可将心理状态划分为:动机状态;认识状态;情感情绪状态;意志状态四种。应当说明,由于心理状态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且具有完整的性质,它们之间可以是重叠的、联系的、渗透的。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可以将体育心理状态氛围六种类型。理想型:兴趣动机较高,认知能力较好,情绪稳定,意志力强,善于人际交往。认知型:兴趣动机较高,认识能力较好,情绪稳定,意志力尚好,善于人际交往。意念型:兴趣动机、情绪态度、认知能力均高于一般水平,意志力和人际交往稍差。情绪型:兴趣动机一般,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稍差。情绪型:兴趣动机一般,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稍低,但情绪态度和意志尚好。淡漠型:动机兴趣和认知能力低,情绪态度和意志力不够,不爱人际交往。厌倦型:兴趣动机、认知能力、情绪态度、意志力、人际交往很差。

女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共性;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积极;健康、娱乐和减肥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上明显不足,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不良的外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行为弱化的关键所在。

身体的发育状况与体育心理状态类型密切联系,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在意志力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引导、调整、调控,促进女生体育心理状态的转化。

5、总结与建议

科学的利用体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实际教学运用上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有利于更好的起到作用:

(1)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的研究,探索符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形式,开设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选项课,注重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德育,引导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优秀品质。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女体育教师要为她们做好榜样。在体育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她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使她们深刻体会体育锻炼带给她们的良好改变,强化体育意识。

(3)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学年要积极组织开展多项目、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尤其要照顾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鼓励和创造条件,为使更多的女大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中提供良好的体育氛围。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