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4:46: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精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秉承了1985年的工作方针。2014年国务院决定遵循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各地区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也纷纷进行政策的分解和落实。在2014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的发言。会议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同样要贯彻落实国家精神,积极与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二)促进区域经济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的物流企业都是原来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合并或者改制而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方向意识较差,很多从业人员还停留在物流行业就是卡车加仓库的简单模式。中国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着粗放经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行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就是整体的物流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大约在8%左右,而中国达到了15%以上,从简单的数据看出,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除了现金设施设备的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引入、资本的扩充外,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营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物流行业除了一线的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外,最急需的就是中间的管理层,这部分人才刚好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相符合。这部分人才的特征就是既懂一线操作又懂经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承担了培养地区物流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学校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物流行业的技能,如仓库的入库进库、物流配送工作、国际物流操作、商品维护、车辆调度和司机管理等等,除了这些技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财务管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物流企业的未来战略管理等等。
(三)实现岗位与毕业生的有效对接
为了和区域经济对接,需要分析区域内物流人才需求的种类和规格,然后培养这些人才,为区域物流岗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如有的地区属于特大中心城市,商贸行业发达,快递行业发展人才缺口较大,通过与区域经济对接,可以把物流管理专业细分,重点培养快递人才;有的沿海地区,外向经济发达,为了和区域岗位对接,可以培养国际物流操作人才,在课程中重点突出港口物流、航运物流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人才保证,区域经济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
二、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经过严密的调研、讨论、实施、反馈、优化,通过不断的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出现了两大严重问题,除了抄袭本科学校的培养模式外,还有很多高职直接借鉴外地兄弟院校的方案。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有着本质的区别,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侧重管理、规划以及未来学术能力的挖掘,而高职培养的是从事物流行业一线工作的人才。而借鉴其他地区兄弟院校的方案虽然培养目标可能一致,但是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必须要以学校自身条件和现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出发,通过走访区域内的企业、访谈企业从业人员等调研活动,在职业专家的引导下,制定出因地制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状况和未来趋势,为专业招生规模提供参考。其次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岗位,以及物流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把课程和岗位对应,最终形成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以及拓展能力课程。最后还要分析区域物流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状况,为学生实习寻找机会,尤其是在物流高峰期,通过输送人才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形成理论、实训和顶岗实践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师资的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虽然学历和职称都较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能力的缺乏,虽然高职院校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了很多努力和措施,但是成效一般。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区域经济内的物流企业调研,引入企业人员到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企业人员对学校师资的补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领导,他们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专题讲座展开,通过领导的现身说法,谈论物流行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一线熟练操作人员,他们在学校主要可以从事实验指导工作,如每学期空出一周时间来进行课程实训,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教会学生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技能,如仓储工作技能、物流企业工作平台操作技能、快递行业从业技能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历,而且还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职院校可以把部分课程直接外包给他们,让他们从事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如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等。
(三)教学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的对接强调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说来可以有三个模式:企业见习参观、企业顶岗实训和举办企业订单班。企业见习参观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为了让学生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某些物流操作有一个大致的思想轮廓,在课程开设前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参观或者是认知实习。如讲授国际物流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国际物流企业参观,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让学生对整个国际物流操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晓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和节点。企业顶岗实训就是安排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真实工作,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就是国家提倡的工学结合交替学习。为了让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个性化地培养学生,订单班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订单班强调公共专业课程和企业课程的平衡,在学习完物流管理重要的专业课程后,加入企业课程,把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的在职培训放到课程中去,做到物流管理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够上岗,节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也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变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四)证书的对接
国家目前在很多行业制定了从业标准并且展开了相关的考试,考试合格即可以颁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整个物流行业而言,目前也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了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相关的行业资格,学校教学要把证书的获得作为课程成绩,甚至是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很多物流企业比较推崇的行业证书有:物流师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运从业资格证书、危险货物操纵员证书、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等。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对社会开放,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内企业紧密互动,不负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区域提供人才保证,促进区域经济物流行业发展,打造一批不仅在区域内有名气,而且享誉国际的物流企业品牌。
作者:杨继唐 单位: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质量与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职业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企”字去掉上面的“人”,就是“止”,所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学校的稳定发展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是困扰当前职业院校的最大难题。职业院校如何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把产教融合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如何在合作过程中,产教双方都能受益?因此,探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实质
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作了题为《提高行业指导能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强调“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将职教园与产业园同步建设、融合发展”。所谓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依托产业,积极开办专业,与产业深度合作,互相支持和促进,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颁发了《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物流专业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学生就业层次也主要是一线操作岗位,且不受企业欢迎。其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专业定位较低,调查的物流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电商、快递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基层操作岗位,且上升空间小,而这些岗位群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农民工都可以胜任。二是学校实训条件不足,设备落后,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三是专业实训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与产业融合。四是产业和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
三、产教融合的途径
我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曾对湖北省物资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出:“研究现代物流结构要素、建设现代物流专业基地、培养现代物流行家里手、开拓现代物流发展商机”。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结合教育专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性观点,研究产教融合的突破口,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产教融合,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方面,由于物流行业起步晚,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产业、行业、企业界应逐渐认识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企业核心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更是认识到深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基石,与企业进行实质性合作,培养人才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发展能力就落到了实处,做强做优也就有了基础,思路逐渐清晰,高职发展愿景就更加美好。
(二)坚持“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合作,最终的结果都希望是“共赢”,但共赢的前提是双方责权问题。一是学校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和管理状况,引入产业中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且愿意开展校企合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双方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二是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性教学生产计划,让学生融入生产,让生产产生效益。学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同时解决了企业技术资源和人才招聘成本的问题,校企双赢。
(三)找准切入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应该是产业和企业元素有目的和方向的融入。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配套教材、专业师资、教学实训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及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动态,找准切入点,积极适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将产业元素有针对性地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四、产教融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还要受国家、企业、区域、学生等多方面的限制。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中、高端物流管理技能复合型人才。实施产教融合,根据地方区域物流企业实际,在聘请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带动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群的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区域物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物流专业方向,从而形式特色。
(二)促进学校实训设备资源的完备。
物流企业使用ERP、仓储和运输管理等信息系统,利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全自动分拣系统、电动叉车、驶入式货架等先进机械设备进行物流作业管理,完全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和实训的要求,解决了学校实训条件不足,设备落后的问题。只要产教融合顺利,学校需要,即可安排,满足了职业教育需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学校师资资源的完善。
一方面,企业派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每学期担任专业核心技能课和实训课教学工作,还可以帮助学校联系落实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岗位,指导学校专职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让教师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挂职锻炼,获得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四)促进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提升。
产教融合应落实到实质上,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目前,物流企业多而杂,门槛低,且不同的物流行业有不同的项目特点,能提供专业学生成批量实习实训的较少。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有些物流行业也有淡旺季。学校根据企业和教学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安排学生进企业实践。起初,把企业基层岗位变成学校的教学一线,而且能做到“员工怎么工作、学校就怎么训练”,提高实习实训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五)促进学校专业技能大赛的发展。
行业企业经常进行技能大比拼,学校也有专业技能大赛,产教融合将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水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现代物流存储与配送作业优化方案大赛,企业为大赛提供实训平台,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实训,让企业员工与学生同台比拼,从而发现问题,找准努力的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步伐,促进大赛与产业同步发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人才。
五、结语
企业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搭建汇聚各种产业资源各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作者:黄丹莉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讲师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课偏多,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上课,枯燥乏味,学生认真听课的少,走神玩手机之类的多,被动学习,达不到理想效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也过于陈旧、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因此改变课程设置就迫在眉睫。
2.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
教学条件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实训场所和一些软件,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设计方面也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方法,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提高。普遍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都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纯理论知识的讲解比较多,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师资薄弱
目前很多国内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仍旧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不对口等情况。比如,根据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仍旧是从管理学、机械、电子、经济学等专业转过来的,存在专业性差、操作性差、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真正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反而欠缺。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调整课程设置,改善教学实践环境
理论课分为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基础课就是所有物流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专业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侧重点不同,那所选择的课程就不同。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全部理论教学和实操技能训练学时数比例要掌握好。实训课为完成实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建设专门的物流实训室,比如全自动演示实训室,包括立体仓库自动堆垛、输送带自动分拣、自动出库入库等功能;连锁、运输、配送实训室,包括手工分拣作业、电子标签分拣作业、超市/商场配送、接收、调度、干线运输监控等功能;信息技术实训室,包括国际货代报关填单制单、电子商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口岸、机械、装卸实训区,包括叉车、货架、集装箱的使用,完成全手动装卸货物出库入库等功能。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师资力量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内师资力量培养制度,在难以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的情况下,对已有教师进行有效培养,采取与校企合作,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也可以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通过聘任物流类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物流技术和毕业设计指导,以及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中的订单式管理,将物流类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把学生直接推入职业环境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作为项目化教训载体。另外,还可以送年轻老师去进修或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及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
3.加深校企合作,“双证”制度的实施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通过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具体的方式有:共同指导型:从大学3年级开始,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物流企业高级管理者等联合培养学生,由企业提供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和相关资料,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聘请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举行技术讲座,以此拓宽学生的物流管理的专业视野。订单式培养型:由联合培养的物流企业提出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方面具体的要求,以及所需实习、毕业生人数,校方依据企业需求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并在大三、大四开设相应方向选修课,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直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组织在校学生、未就业毕业生报考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习基地型:由企业设置一定的岗位,作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基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设计“产学研”结合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所提供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与物流业群的联系,与之形成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培养、实训、实习、就业”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建立一套能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位证”+“职业证”双证型学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建立共享资源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
构建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示范性网站,共享实习、实训资料、网络课程、项目教学以及为国内同类中心的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不但可为异地学员提供物流管理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的平台,又可起到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作者:朱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
1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趋势
1.1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具有专业性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就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摒弃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形式来引导他们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令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1.2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具有实践性
课程的内容应着眼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定向选择、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将基本能力项目组成各教学单元,遵循“基础理论以够用、必需为度,突出应用”的原则,依照工作需要性的高低顺序、工作上使用的高低频率、正确的工作先后顺序、操作简繁顺序等方式,排列成一循序渐进的逻辑教学顺序,合理配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凸显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1.3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实质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通过企业技术能手和双师型的教师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理实一体。
1.4课程考核和评价具有综合性
高职教学行为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设计课程考核和评价指标时,需参照基本能力项目,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操等三方面撰写出行为目标,作为评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从而能较为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2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2.1高职高专物流教材特色不明显
物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社会需求较大。为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各出版社近年来组织编写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教材,更新速度快。但很多教材高职特色不明显,理论性较强,在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未能较好适应项目驱动的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足。
2.2教材建设不适应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探索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及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目标。当前物流立体化教材数量较少,能力培养的特色不明显,未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采用由书商主动邀请专家学者个别编写教材的方式,教材的主编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2.3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人才,国家对各行业都建立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双证书”毕业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内容缺乏衔接,甚至缺失。
3围绕课程改革,做好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以《运输管理实务》为例
3.1结合专业课程发展趋势,确定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做好教材建设规划
做好教材建设,必须首先结合专业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梳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物流是一个具有较强实务性、操作性的服务性行业,涉及众多相关部门和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说,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活动的普遍性规律。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货物学、运筹学、物流概论、物流地理等。另一类是应用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业务运作方式,以物流的几大功能要素为主,并进而展开和融合。包括功能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支撑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成本管理、国际货运、物流法规等。
3.2建立一支体现产学结合方式的教材编撰精品队伍
教材编写队伍尽可能以产学结合的方式选聘,既要有从事教学的研究人员和“双师型”的一线教师,也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行业专家参与,并请精通该专业的专家负责主审,克服理论过重偏离物流实际工作的弊端,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牵头、我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教材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校内外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参与了进来。
3.3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思路,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材采用大量物流企业案例,以实际运输业务为主线,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模块化方式组织内容编写。《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业务的基本技能项目化和任务化,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到5个模块、17个工作任务(或情境)中。以“运输管理业务应用”为核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物流运输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训练运输业务应用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4项目、案例、习题应源自真实的工作环境,突出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特色
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座谈,并与专业教师结成对子,同讨论教材编写思路。然后由主编教师提出编写大纲,交主参编人员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把关。组织所有教材编写人员到企业学习考察,搜集企业实际运作相关资料(项目、案例等),企业专家协助并提供方便。参编人员编写教材时,随时与企业专家研讨。最后编写定稿后,请教学和企业专家一起审定。
3.5教材立体化程度高
在编写系列教材时,我们就注意到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时代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网络课程,为师生提供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包括大量的媒体素材: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动画案例、应用案例、释疑解难、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以及音频录像资料等,并且可以通过超链接向外延伸。
3.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
编写《运输管理实务》教材时,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的要求,精选“管用、够用、适用”的学习内容,使其与《助理物流师》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的部分内容相融通,便于学生获得物流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职业资格。
3.7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教材各模块的每个工作任务后都附有考核标准,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进行记录,量化考核。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任务实施中的工作表现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理念发挥、完成实际结果等进行成绩评定,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出各个项目的成绩。《运输管理实务》这本教材自2009级物流专业使用以来,效果良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简练,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较强,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该教材比传统教材教学效果好,能为以后从事物流运输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作者:王伟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一、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
1、积极培养青年教学和科研骨干
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是教学团队的有力补充,他们讲师教学团队未来的骨干力量,学校应该鼓励他们继续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和科研素养水平。加大力度引进第一学历为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到校任教,实现年轻教师博士化。同时引进专业骨干教师,补充学校团队的组合,是学校专业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学校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地派年轻教师到这些院校物流专业进行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努力。也可以与国外相关院校合作,派英语比较好的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做访问,更好地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依托于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有计划的安排敬岗爱业的老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学团队中,对各位老师进行课程分工,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针对每位老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每一位老师进行科研定位,为省市物流企业发展作贡献。
2、充分发挥合作院校和企业单位
兼职教授的作用学校采取攀高战略,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师的配备,聘请知名学校的知名学者或企业家做名誉教授,充分发挥和做学校或企业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作用,加大本学校教师与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沟通和联系,使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校外资源补充本校资源的不足,同时提高了本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风建设,创建一支敬业
的教师团队建立一支有强烈责任心和良好师德的物流管理教师团队,发扬精诚合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终建立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积极向上、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团队。
二、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组建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科研团队
1、加强对资源的重新整合
构建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打破常规,冲破院系间的围墙,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以求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具有开放性、经济性、共享性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它在空间上和结构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机构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相应的平台。这里所说的平台不仅仅是科研、教学的场所、设备、工具和手段,更重要是这它是各科的科研人才聚集在一起交流信息的中心。我们建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锁研究中心,并以其为依托,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中健康快速的发展。
2、以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为依托
以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为依托,加快组建精干学术队伍的步伐。尽快建立起一支具有敢于开拓创新、勇于追求真理,乐于精诚合作的科研团队,在进行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各位老师不同的专业优势,为每位本专业的教师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帮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成果,并定期组织优秀的教室进行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选出其中的优秀代表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著名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与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的碰撞与交流中,最终创建起一套完整的学术研讨、资源共享的科研系统,鼓励和支持大家利用这套系统努力学习,并为老师们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年度科研成果评定标准。
3、精炼科研方向,大力扶持优势
科研项目的发展科研的沉淀需要强大的科学研究特色作为有力的支撑,这也就要求尽早的、科学的、精准的选定具有一定特的的专业研究方向,以求用最快的速度形成强大的群体科研效应。那么,应该怎样选择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呢?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争取的判断和分析未来很长时间内该学科发展的趋势,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处于社会发展前沿的或者是关系到生产和社会实践的重大的科研方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科研方向的远瞻性;第二,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析比较自己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然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科研方向选择中的“可行性”;第三,在选择特色的科研方向的时候,要勇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出新的知识增长点,也能够体现出科学研究工作中所一直备受推崇的创新和突破的精神。除此之外,要清楚地知道科研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的这一目的,为全省以及其他区域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服务,尤其是要以本省的支柱产业的物流发展为中心,开展深入而全面的科学研究,选择医院行业的物流、农副产品的物流等为突破口,展开全面的研究工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物流专业的特色研究。同时,还要注重将高校内外的相关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加速物流专业的科学研究速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出比较成熟的、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为将物流专业的科研成果形成系统的科研体系打下基础,并进一步为物流专业下属的各个层次的学科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使学校的物流专业学科形成优势,进而提高学校的物流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三、结语
现代高校的两大职能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同时这也是各高校的两大工作重心。这就要求构建集约型的科研创作平台,组建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科研团队,这样才能突出群体科研效应。各类组织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载体是合作团队,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支柱,本文通过对高校物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重要途径,为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钟惟钰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一、健雄学院港校联动订单培养模式下合作平台建设的实践
1.合作共建师资共享平台
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健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太仓港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师资队伍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院为培育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工程中心取代原教研室建制,依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安排教师深入合作企业、科研机构和实训基地,了解工作流程、训练环节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掌握一线的新知识,实施课程改革,研究如何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贯穿到职业活动之中;寻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建立了一批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教学团队,提高订单培养的效果。此外,学校通过教师为行业企业进行在职人员培训或参与企业相关研究项目,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服务及各类人才培训。2012年1月,顺利举办了首届“太仓物流经理高级研修班”,为太仓地区物流行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后培训,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013年5月,学院为太仓港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开展“港口码头企业如何提升优质服务”培训,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和科技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申报或参与国家、省市的课题,并将科研工作与职称评定挂钩。
2.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平台
政产学研共建基地是“四位一体”合作的重要枢纽和关键。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企业的全面融通,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健雄学院根据“订单班”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太仓物流协会的牵头下,与港区物流企业在校内共建了国际物流实训室、口岸物流实训室,拟建港口物流实训室,与已投入使用的“健雄——港区供应链生产性实训室”等其他4个实训室一起,为订单培养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学校“校中港”、企业“港中校”开放式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行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了宝贵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其次,根据港校联动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以学生岗位实践技能为标准,将技能培养目标分解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训基地条件,构建了基于政产学研多方合作的“三阶段五循环”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2011级港校联动订单班的学生曾赴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太仓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太仓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和单位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岗位操作能力,有效提升订单培养的内涵。
3.合作共建行业信息网络平台
该网络平台由太仓物流园区管委会、太仓市港区物流协会、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及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四家单位,分别代表政、产、学、研四方,整合现有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下设3个中心:港口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技能培训中心和港口物流研究中心,推动港校联动订单班的合作培养,也为太仓市、太仓港和太仓物流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其中,太仓市物流信息中心旨在通过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营运信息化支撑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对太仓市现有的物流企业传统营销方式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提升和再造,促进物流信息、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提升物流运作的效率和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另外,信息集成中心还能为产业研究中心获取太仓市物流业运行情况的第一手数据。物流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港口物流等园区辖内企业开展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物流技术技能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学历提升、技能更新,通过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等形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港口业务,具有跨专业综合能力的港口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全面完成太仓市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企业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对教育培训和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的机制体制保障与措施
1.政府应加快制度建设,加大引导力度
当前可以考虑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引导和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把太仓市的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2.学校需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合作对接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连接高职院校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将高职院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树立“市场导向,合作共赢”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要紧紧围绕政府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整合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结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能否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及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而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需要平台支撑。要搭建高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紧密合作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四位一体”运行机制的有效开展,需要深入分析各方的需求和驱动因素,明确各方职责,通过合作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实训基地平台、行业信息网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夯实合作基础,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和科研机构各方的良性发展。
作者:钟鸣周晓娟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一、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1.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根据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构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该专业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并依据与之对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素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模块,运用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结合校内实训设施设备,让学生体验每一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有效改善教学的活动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情操培养:多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发展专业操作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沟通、爱岗敬业、协作能力,通过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发展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自我检查的能力。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组织者”、“协调者”等角色。每一项实训任务,分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机械设备仿真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上课、实训、生活中点滴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立了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
本专业不断完善实训环境,2011年建成国家级的物流实训基地,建有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未来超市、ERP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对抗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同进也与校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了全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平台上实施“软件操作、技能训练情景模拟、信息处理”等,使其明白企业物流工作的流程,做什么,如何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实训室的设备利用率,本专业制订了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规则等,并对教学仪器、设备实训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专业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工作与学习的整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也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武汉、上海、深圳、咸宁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多个。顶岗实习,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缺乏。目前实训内容,都是以高职实训教材,校内未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编写尽可能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实效性的结合以及教学性与自学性的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来编写完成“校本教材”等,来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科研。2)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规范的考评标准和系统完善的考评体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轻于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未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教师的评定带有主观性;考评过程中没有学习小组互评参与,应柔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应在考试中加大实训考核的环节,重要让学生能交出具体的实训成果。在综合实训项目、技能考核、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即校外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考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评价、导向和调控作用。3)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升。建立学校实践资源网络平台,可将实训课程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实训作业,学生都可以上网进行查询,校网站应开展网络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学生可以了解实训实习动态,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的学生变的更主动,甚至可以了解更多的实习和就业信息。
三、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今后趋势
1.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完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内一线教材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能力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多开发院、省级实训精品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堂,进行资源共享,以网络题库的形式,为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使训练实效性得以提升,逐步形成了开放式、互动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2.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创品牌
物流管理专业就是我院的产品,需要不断对其产品进行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其质量和吸引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院重点专业,紧紧围绕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工学交替为目标,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认知对接;课程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引就业,服务社会,创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合理利用校内资源,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咸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是湖北重要的多种经营集中地。打响咸宁特色品牌战,离不开物流管理,本专业实践教学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辐射全国范围,培养物流企业所急需的各类物流人才。
3.师资业务的提升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培养职业人。需要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其提供保障。让教师有紧迫感,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业务知识,知识更新,在实训方面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将行业专家请进来,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咸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硬件与软件在不断的完善中,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突出核心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保障体系。要不断地思索专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高职教育的思想,以此引领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政府、学校、企业、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向更加璀璨的明天迈进。
作者:钦方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1.实训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实训理论研究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训研究非常欠缺,这无疑严重制约我国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中等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强调训练学生相关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关于专业实训的研究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难以保证。三是从教学环节、实训场地建设、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对实训方案设计的研究很少。
2.实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高职学校的实训设计过程中,多是由学校教学人员或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自身专业实训需要及物流企业生产模式进行设计,或是借鉴国内外一些高职学校在实训场地建设方面的先进做法,或是委托一些实训设计公司来完成。总之专业教学理论在实训方案设计中并没有被系统地落实,也不可能被落实。第二,实训设计建设过程中往往受到投资和场地的限制,高职学校一般在建设初期利用计算机机房,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购置一套或多套实训模拟软件,学生在软件实训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模拟的工作流程和业务单证处理。之后,根据专业建设及发展,配备了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建成硬件实训室,如分拣系统、物流周转箱和物流运输工具模型、物流沙盘等设施、设备并配上专用的物流管理模拟软件。最后,获得了某项政府资金支持,具备了投入资金和实训场地的条件,将实训室建成综合实训室。
3.高职学校的实训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软件实训室的实训软件种类较少、教学模拟软件良莠不齐。一般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差,涉及的理论知识界定不标准统一;二是兼容性差,很难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良好地兼容;三是扩展性差,设计的业务处理过程固定,很难进行功能扩展和业务变更。第二,硬件实训室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形成与现代物流企业模式相近的“准真实”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依据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需要。第三,综合实训设计理念方面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还是以课程为单元而不是根据课程群、岗位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这样的实训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只知理论不会实践,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差距明显。因此,高职学校面临的怪圈形成了,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获得的能力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对生产一线用人的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拒绝聘用那些没有工作经验、岗位技能不能满足其需要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第四,众多高职学校开展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仅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校企结合、工读交替、顶岗实习方面以及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并未深入开展,学生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技能实训之路并不通畅。其根本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担心接受实习学生会严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的内部信息和技术机密外泄;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接收了实习学生,却大多只是让学生草草参观,好一点的也只是让学生进行相对单一技能的实训,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岗位训练机会。
二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认识实训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无疑已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也是高职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职学校实训建设直接决定着实训教学的质量,而实训设计工作是高职学校实训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2.科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模式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实训设计理论,科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基本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过程中,实训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实训目标的确立、实训项目的规划设计、实训设备的配备、实训场地的设计、实训设计评价等。
3.科学规划学校实训室在实训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应用为导向,科学规划学校软件实训室、硬件实训室,逐步建成综合实训室;以岗位为先导,以单项技能为起点(如货物的接运、货物的验收、货物的登记账目等),到岗位技能(如仓储作业、配送作业、采购等)。
4.科学设计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内容对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既有利于遵循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操作能力训练、应用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训练,最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5.坚持科学的实训设计思路坚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产学研”结合,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以探索“前校后厂”的实训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毕业后顺利上岗。通过以上设计思路,高职学校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达到与企业生产实际、技术水平、生产模式相近的程度,通过技能实训的毕业学生能够具备上岗所需的基本能力。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该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研究;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受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普遍坚持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是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是过程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基本手段,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关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中,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和对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研究高职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必须解决的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坚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制定缺乏科学依据
高职教育一直遵循“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方针,换句话来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高质量的在区域物流系统内就业,胜任物流系统内的物流岗位群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要与物流经营与管理工作任务能力标准相匹配。然而,很多高中院校在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时比较随意,一味的赶时髦或追求高大上,能力目标的确定没有对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没能准确把握自己培养的人才在那些岗位就业,这些岗位有哪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需要那些职业能力,制定出来的能力目标无法与工作岗位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进行高质量就业,最终出招工就业两难的局面。
1.2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定位不准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备行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还应该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应该具备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职业发展规划来看,物流职业岗位发展要经过职业初期、职业中期及职业后期三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分别为起步岗群、持续岗群和发展岗群,而且每个岗位群所具备的能力也不相同。培养能力目标定位层次偏低,主要如具备物流采购、运输、仓储与配送等业务操作能力,定位过度考虑了职业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为了就业而就业。培养能力目标定位层次偏高,如具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定位过分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功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忽视了职业操作能力,与职业教育的初衷不相符。
1.3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界定范围太笮,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等进行培养,有些高职院校能力目标仅仅界定在行业职业特定能力上,忽视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而且按照人才层次的不断提高,物流技能、商业技能、管理技能这三大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步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除要掌握物流操作及管理能力,如运输操作与管理能力、仓储操作与管理能力等职业特定能力。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谈判、法律知识、吃苦、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行业通用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核心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支撑,互成体系,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
2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对武汉城市圈内的物流行业企业进行用人需求调查,掌握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及生产制造企业物流部门的典型物流岗位,分析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归并汇总提炼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另一方面,对近5年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调查,结合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建议,对初步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正完善,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3确定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目标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的进一步分析,由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整理出典型工作岗位,并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目标,包括专业职业特定能力目标、专业通用能力目标及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专业职业特定能力目标为具有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物资计划、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报关、客服、货运等物流业务的操作运营及管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为具备商务技能、英语综合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抗压力、执行力、责任心等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备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能力。
作者:徐斌华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关注日益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的科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作为一项对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和企业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的重要策略,一直是我国积极推行的重要方针,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为此,结合实际,论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校企合作
0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服务型的专业,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产业的转变,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现今的中国社会正在高速的发展中,现今的高职院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技术水平,并不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其的要求,这是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院校中的纯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国家大力的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加快自身进入企业工作的步伐。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关注日益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的科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探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分析和总结,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1校企合作理念不同
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实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流于表面,校方只是为了应对评估的要求,没有对企业进行考察对于企业的公司文化毫不了解,就与之签订了合作的合同,而这些合同可以说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意义,也没操作性,校方在选择签订合作合同的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完全不注重企业的质量,只注重数量,签订了一大堆的毫无意义的合同,对于学生的物流管理的学习毫无意义。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方面,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是单方面的把学校里的学生当成劳动力,没有合作的意识,对于他们来说签订合同不是为了合作,只是为了给企业补充员工,他们需要的是毕业生,而不是实习生,对于学校提出关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问题,避而不谈,他们认为学校的实习生在实习期过后并不能留在企业工作,与学校签订实习合同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
1.2校企合作目标不同
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的社会效益,而企业是一个生产利益的地方,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劳动力,不是实习生,实习生在企业工作时间短,是不能给他们产生经济效益的,所以很多企业都排斥接受实习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产生经济效益没有企业那么大的需求,双方在合作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着不同的目标,因此在合作当然是磕磕绊绊,难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1.3校企合作之后的资源难以平衡
在实际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资源的平衡分配是最难以处理的,中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学生的实践场地就是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物流管理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践产地和实训基地,这些场地的建设往往需要大笔的资金,中职院校难以负担,只能依靠企业提供,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很多的分歧。在学生的教育上也是一个问题,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为主的专业,而中职院校的教师们没有实践经验,只懂理论教学,这方面又要依靠企业的员工来教学,但是企业员工也要保证工作的效率,因此这个方面又是难以平衡的问题。
1.4校企合作取法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之后的学生等于拥有了两个身份,学生和企业的员工,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校企合作想要稳定的发展,良好的运行,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绝对要建立起来,要保障管理机制下的学生要早企业的物理管理实训和学校的物流管理学习都能够共同的进步,达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物流管理的目的,从而保障学生长远的发展。
1.5校企合作缺乏政策的支持
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在校企合作政策的推行方面不遗余力,但是现阶段的政策只是指导性的政策,实质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推行政策并没有颁步,地方的教育部门没有很好的措施来在指挥校企合作项目的完成,没有完善政策进行监督与推行,合作过程中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对于校企合作中的学校的支持政策和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政策。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化策略探究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对校企合作中出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推动校企业合作向纵深处发展,也为学生提高其职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2.1优化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合作讲究的是优势互补,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的帮助,企业要充分的抓住校企合作的机会,完善企业自身的问题,在合作中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的教师团队给物流企业的基础员工进行专业的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的教师团队就是物流企业运行中的专业顾问,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专业的物流管理教师们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物流企业完全可以将物流管理的学生带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经济的价值,通过以上互惠互利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水平有了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能力有了提升,企业也有了短期的劳动力。
2.2校企双方合理的分配资源,共同建立实训的平台
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的建立上,可以让企业出资建立,相对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可通过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为企业带来经济的收益,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大规模的宣传,使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了解到与校方合作的企业,等于为企业进行了一次良好的企业宣传,学生在毕业之后寻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便是与校方合作的企业,等于免费的为企业打了一次招聘的广告,而且在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内进行过实训的物流管理的学生们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内容了如指掌,他们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就不用经历新人这个过程,直接就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3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可持续的发展
校企双方的合作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长期的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好处,高职院校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做到了知行合一,推进了课程的改革,优化了人才的培养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方在合作中找到了共赢点,这样就可以推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2.4推行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建立法律的监督和保护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只是学校和企业两方面都获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从而使许多的社会问题从根源上得到了解决,政府应当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优待,例如给企业进行补贴,给学校的招生宣传等等,在校企合作上地方政府应当出台法律进行监督和保护,维护校企合作的进行,保障校企合作不被破坏,也要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是它不会成为有心人的敛财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和企业合作虽然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通过相关的优化与解决后,可以使从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实现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校企合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甚至对于地方政府都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校企之间的合作应该大力推行,通过寻找双方的共赢点,可以真正的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送进企业中学习成长。
作者:杨学梅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衔接不畅、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衔接的基本思路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紧密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了“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更多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广东省于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即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1]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的宗旨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通道,使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有递进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现在方方面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要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但主要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依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层次不同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二者各自为政,我国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乃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导致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缺乏依存性和互补性,成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之一。[2]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又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在文化理论知识上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即高中生来说要弱一些,这就导致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三二分段”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现代物流业、生产制造业需要的一线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则重点培养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物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联合中职学校和合作物流企业,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搭建起中高职课程开发沟通平台。在调研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前提下,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上的要求,准确定位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高职应用数学、高职实用英语、计算机等,是对应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则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比如“仓储管理”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仓储基础业务知识和日常仓储管理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学生仓储作业管理、绩效考核和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学段培养“物流员”,主要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日常管理的能力,使其达到“高级物流员”国家职业资格水平;高职学段培养“物流师”,主要培养学生物流综合业务处理、管理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使其达到“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水平。紧紧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规划、研究制定“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段课程,将围绕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物流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而高职学段课程,则以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物流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性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进行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由一线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转变。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四、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内容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为了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学校一起开展研讨会,共同研究商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等课程衔接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训设计和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以避免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的重复和断层等问题。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学段课程内容。从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以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2)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学段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并能有效衔接;(3)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五、课程体系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编制。中职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和技能实训,其中,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系统等岗位群的能力。[3]在完成中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通过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考核,可以成为叉车司机、仓管员、理货员、分拣员、采购员和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中职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注重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运输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中心主管、采购主管和营销主管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2年的课程业经营模拟、ERP选型与实战等专业综合课程,更加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通过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考核。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需要中高职院校进行系统、联动、精密的设计,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做到独立自主、分工协作、递进深入,做好各种衔接工作,从而实现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汤宇曦 李朝晖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跨世纪以来,伴随着时代互联网经济的空前繁荣,电子商务也呈现一派春季盎然的景象,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购物也引领时尚的光环不断丰富人们多彩的生活,物流企业作为时代的幸福使者,给世人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空前的繁荣发展。为满足、推进市场深度发展的需求,有关物流专业如何应对市场管理人才战略物的话题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瞩目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教学纠结、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对策思考两个层面,给予粗浅的探讨与思考。对专业教改与物流管理人才战略市场应对探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市场人才培养;应对探究
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物流管理专业重在突出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尤其在市场应对面前,对综合能力的综合培养寄予学生较高的期望,而学生受管理知识领会潜在狭隘的理解所限,而结果导致物流管理教学工作问题不少,纠结不断。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教学纠结
(一)专业教学的实践纠结
尽管存在资金、场地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我们主观重视不够的因素影响,是导致实践性教学未落到实处的直接原因。综合而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较为复杂的一门项目课程,对多领域涉学科知识均有涉猎,如,交通学、财会学、管理学以及决策学等多领域知识,之所以多有涉猎,其目的性就在于培养市场物流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生致力物流生产与管理的市场应对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胜任企业的重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性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课题,位列是教学工作之首。然而,实际教学当中,却未让我们得偿所愿,实践教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关门教学,凭老观念,不是与社会需要链接,导致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刚毕业就失业,学无所用,难以满足市场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观念的滞后纠结
重点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作为课堂的育人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甚至一言一行,对教学成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管理要求高、专业性的一门学科,抛开教学管理姑且不谈,而市场的需求性与应对市场的紧迫性,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反思,我们的教学成果与市场在一步步拉大差距,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目前,国内众多专业学校对此项工作的落实行动迟缓,甚至尚未起步,长此以往,专业教学工作必定大打折扣,不堪回首。因此,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可小觑,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须施以重手,重点加以解决。
(三)教学方式的无助纠结
概括而论,就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在国内物流管理实际教学当中,偏执于传统、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教师安于充当教学的教育主体,热衷于课堂的教学主导地位,高满堂灌,“讲多讲少在我,听与不听由你”的观念表露无疑。这种填鸭式教学,以老师问中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对策思考
(一)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对多领域广有涉猎,倘若每门课程均皆无巨细详细深入,徒增教学压力,也让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恐惧心理,失去全面学习的兴趣。通常来讲,专业学生的学业应重在专业,物流专业学生应突出物流管理学科的学习,辅助性学科可以辅助性地学习。因此,基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考虑,必须对物流专业教学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切实保证实际教学成效,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学科内容改革。
(二)强化实践课程落实
物流管理科目专业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打基础,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切实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积极为提供、创设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在时间的基础上仅以完成认知过程的蜕变,通过实践不断巩固专业理论,逐步锻炼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入社会打好理论与实践双基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顺应市场需求的合格物流人才。同时学校要走出去、引进来,多同大型的物流企业联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实践机会,要带着问题下车间,进仓储,把课堂的心得即时嫁接到业务当中。并让学生及时掌握到物流企业的时代性变化,及时更新应有的专业知识储备。
(三)夯实教学方法改革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韩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实践让学生上讲台,让市场教案登课堂,全面开展问答式、讨论式、案例式于影视类教学方法改革。问答教学在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才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并基于小组讨论展开课堂大讨论,让课堂动起来,让死知识变成活教材,让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案例教学就是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带领学生进企业、下基层,让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的对接起来,在具体业务一线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全面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针对性;影视教学及时通过图像与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课堂,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接受,打通阻碍理论与实践链接的绊脚石,从而有效融会贯通于专业实践活动当中。
作者:邓攀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实践教学已然是教育界共识,物流的实践属性又加强了高职物流教育中实践教学部分的重要性。如今物流行业日新月异,学校与企业相互需要,其中心便是学生。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校方“一头热”的情况,让企业主动推进这一过程,京东集团携手各高校开展的“京苗班”便是很好的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协同;物流管理;高职
“协同”源自希腊文synergetics,意指共同工作,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学培养系统中,即诞生了“校企协同”的理念。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校企协同视角,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1.职业教育属性
实践表明,相对于纯理论学习,高职学生更愿意接受有实际操作情景下的学习,并且对于能够动手实操的课程内容的主动性更强。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包括运输和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基于“动作”的连续性设计。物流的职业教育要令学生首先熟知这些环节操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进入到现实的语境。物流信息与技术日新月异,尽管相关书籍更新不断,但传统依据课本进行的理论课程几乎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物流知识及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难以匹配目前对于物流人才业务素质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的实践环节的设计重要性不言而喻。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岗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大块内容,及竞技创业等环节。教育部于2001年就发文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对教学实验、岗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引导。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行业及教育环境推动下,院校均意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现实制约条件。例如物流实训配备跟不上时代要求,软件上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跟不上社会需要,物流所实训项目及操作与实际相差甚远,不少高职学校寻求解决之路,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但所谓实践教学仅仅限于物流园区实地参观走访,或是挂名企业兼职导师,更多情况下依然是走形式。笔者认为,究其根本原因,作为校企合作一方的企业并没能真正投入到物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导致校方一头热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
校企协同指学校和企业以某种实质性的合作,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培养方式。根据协同效应,会带来1+1>2[1]的效应。对于院校而言,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方,长期感觉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企业来说,处于校企合作的被动方,没能切实感受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实惠,同时目前招工难以及员工培养成本高等问题让所有发展中的物流公司头疼不已。以往的合作流于表面,根源在于企业没能真正在合作中得到实惠[2]。故提出的校企协同,即校企之间结成联盟,协同育人来填平各自的“缺口”[3]。如上图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有三大主体,分别是学生、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该体系将原由学校为主导的情况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选择进入该学校的同时也可选择入职的企业,学校给予学分认证,物流企业则给予岗位认证和相应工作报酬。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大一主攻理论学习,参与讲座或走访以实现对企业的认知,大二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参与课程对应的轮岗实训,大三时在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定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一方面校方将学校指导老师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企业将企业指导老师的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以确保该体系能落地。
三、以京苗班为例探讨校企协同实践教学
京苗班指的是京东集团与各职业院校合作,建立起的校企协同培养的班级,主要是在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进行选拔的京种子育苗计划下的订单班。从2014年开始,截止目前开展京苗班的学校总共有五所,包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商学院以及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实施的措施:把企业的课程植入到学校的课堂,利用企业“低峰时段”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提供两个岗位供学生选择。该模式下,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形成的较为对等的关系,学生成为主导,最后毕业的时候同时能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及企业的技能认证,如能通过企业考核,还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完成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企业也能够把员工培养前置,三方利益均能达成,是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有益实践。
作者:胡丽艳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
摘要:在电子商务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合力下,我国物流产业在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多要求,传统高职院校重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重视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都难以单独满足我国物流产业在当前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物流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研究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衔接策略
1物流高职人才培养与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以物流岗位要求为准培养实践型人才,并且一般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遵循基本技能传授、专业技能传授和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内容是按照物流活动设置的,并且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为了提高培养效果,大多采用了“双师型”教育模式,同时学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是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进行无缝对接,其所培养的人才侧重于业务员和仓库管理工作人员等一线职工。
1.2本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在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种学科的完善性和理论教学的体系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培养为辅,以培养专业层次较高的人才为目标。本科院校在对物流人才培养时采取四年学制,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将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和自主研究进行结合,教学的重点为理论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却存在明显不足。通过教学工作,本科学生在物流理论知识以及物流方法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通过学习和工作,学生能够了解基层岗位工作,但是,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趋向于为基层管理岗位培养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要比专科高。
2高职与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衔接的目标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对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才培养存在明显问题,难以满足物流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在学生掌握科学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物流技能以及物流管理能力。在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将高职物流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本科教学经验进行融合,使高职物流教学工作和本科物流教学工作能够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并且又相互独立的教学体系,努力拓宽与创新以能力为本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将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工作和本科院校物流教学工作进行衔接的主要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通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互沟,要明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受到电子商务产业的诸多影响,因此,学校要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培养“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首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育相互衔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根据企业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其次,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通过分工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对双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构建起与物流岗位紧密相关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2理论教学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并重,综合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通过文中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在高职院校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学生物流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能适应物流产业的基础岗位,而缺乏管理知识,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而本科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则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导致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能力但是具体的实践工作却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将高职物流教学和本科物流教学进行结合,能够将两者教学中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职物流教学与本科物流教学衔接的策略
3.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和本科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想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则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的工作,使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能够有效结合。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倾向性以及本科院校综合性、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倾向性,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的衔接上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二者都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为了满足物流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强二者在人才培养中的沟通工作,使二者的人才培养方向一致,呈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是实现二者人才培养衔接的重要前提。
3.2课程体系相互衔接
无论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工作还是本科院校物流教学工作,都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物流教学中之所以难以进行有效衔接,也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的课程体系缺乏衔接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但是二者却是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这也导致了二者在进行教学时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而使两者的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同,虽然在部分课程设置上相同,但是教学重点却有不同的侧重。这使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在所学到物流知识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也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同,难以实现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衔接。因此,要实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培养衔接,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加强沟通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有效衔接。
3.3课程评价相互衔接
在课程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从整体上看,在进行教课程评价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因此课程评价一般是以课程性评价为主的,将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以及具体项目的实施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从本科物流教学来看,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评价时甚至学生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上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就难以得到学校的认可。这就是两个层次学校的课程观以及评价观不同导致的差异。课程评价的不同标准会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衔接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双方必须协调课程评价标准,摒除偏见,才能实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而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支撑,这要求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在物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都要具有一定水准,并且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掌握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从整体上看,当前社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都不符合这一要求。要将高职和应用本科教育相结合,则能够对问题进行解决,为此,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需要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认真探索。
作者:许迅安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抓好品牌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托人才市场,创出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文中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品牌专业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
1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有较多的研究:林燕认为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2013);潘瑜等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2010);朱利荣认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等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根本,并以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案(2012);黄家兵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2011);郭秀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专业的发展策略(2008);朱中华认为品牌、特色体现质量、水平和竞争优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院初期必须抓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并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但应用型本科专业品牌建设研究不多。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
3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过去的积累和精心打造,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本区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转型试点建设之中,其物流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3.1整体思路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建设正处于试点建设过程中,很多课题需要探索。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还没有理顺,整体建设思路不清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在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和高校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明晰,措施切实可行,方案科学合理,效果目标实现等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专业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物流业创新、融合和跨界发展,“互联网+物流”风起云涌,智慧物流深入发展,传统物流寻求突破,快递电商异军突起,物流业态的不断创新和物流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等,打破了物流业过去的格局,推动了物流业的创新,催生了新业态的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必须紧跟物流业的发展变革,在转型试点建设中部分高校一时难以应对,认为机会很多,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实际,已忘初心,追求新颖,专业定位不准确。
3.3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水平和专业特色是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不强、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特别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快、变化大,部分学校定位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发展、服务对象不明、专业积累不够、影响不大、对接地方产业不理想等,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3.4配套体系不完善
品牌专业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配套体系,如体制、机制、观念、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品牌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就业等不完善以及配套协调不够等,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
3.5师资结构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师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又要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操作经验足、管理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教育背景、理论与实战等方面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即便是到企业挂过职,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同时企业的师资由于机制、时间、课时的安排等,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
3.6服务社会不到位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专业、接触社会、校企深度合作、锻炼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其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平台、重视程度、社会影响、实践经验、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保证和社会服务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很不到位,接触社会、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偏少,认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物流业的变化受到限制,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不够,社会影响有限等,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在科技方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确立起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拓宽学校生存空间。
4.1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理念,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
树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理念对于建立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和团队成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认真研究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达到的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理清思路,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专业品牌、引领专业发展。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设计、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应遵循企业需求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通过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与渲染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个性化特色。
4.2完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配套体系,塑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建立支持的配套体系,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之路;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从体制、机制、观念、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和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完善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成果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专业建设条件,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4.3形成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品牌专业核心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应根据行业竞争环境,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办学积淀,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意识与老本科、重点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在内涵、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二是与同类本科院校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在专业发展方向上遴选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依靠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四是结合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率先引领物流专业发展形成相对先行先试的比较优势。
4.4完善物流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拥有较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挂职,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通过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彩虹学者”、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打造本校“双师型”专职教师、重点院校专家学者牵头引领、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兼职“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4.5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长期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竞争的法宝,为物流企业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第一要求,也是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能长盛不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一步锻炼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全员努力、多方支持、共同发展、开拓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熊文杰 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