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培训论文

时间:2022-05-22 10:14: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教师培训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培训论文

教师培训论文:“案例教学”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骨干教师;培训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培训教师和学员所喜爱。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起着积极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课程理论的讲座与教师自己撰写案例相结合,让参训学员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状况,发现、追踪热点,并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做出更理性的分析,从而提示矛盾,发现并解决问题,即案例讲座型培训。这种培训,使新课程鲜活的理念回到现实中,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

案例教学的鲜明特点就是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员推向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前沿,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提高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1、案例的搜集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培训通知上就明确要求学员将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报到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员上交案例逐一进行分析、筛选、修改,从中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在案例后加注评语,然后打印成册。

2、授课的组织准备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指导教师要对学员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明确任务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学员的动员,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案例分析的工作中去。

3、学员准备案例下发到学员手中,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分析研究,把握有价值的信息,或与其他学员非正式进行讨论,交换不同意见,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初步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4、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或小组负责人是这一环节的主持人,在主持讨论时,要设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帮助学员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鼓励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观点,使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经过充分辩论后,由大家推荐一名课堂重点发言人。

5、课堂交流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由各组的重点发言人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学员汇报,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主持,主持这一环节的教师要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有个简要的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重点发言一直围绕着分析和解决案例的问题而展开,并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以讨论为中心,把课堂发言和互动探索相结合,使学员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

6、总结评价在课堂发言结束后,会形成一种或多种问题解决方案,主持教师根据发言的情况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对学员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对讨论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掌握讨论的情况,对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讨论中遗漏或分析不深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总结评价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书写报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对相关知识的领会,锻炼和培养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参训学员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搜集的发生在学员身边的事,面对案例,教师们仿佛置身其中,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制定解决对策,这就大大增加了学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讲座、调查研究、经验交流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员能够把教育教学的具体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有理论上的突破,又有方法上的掌握,对于这些从学员工作和生活中来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对学员的理论掌握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

3、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学员都有发言任务,所以每一位学员都会在课下将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解决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员的课堂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

4、案例的写作让学员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写作,学员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超前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学员撰写、指导教师分析、选编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点。

2、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案例制作阶段,教师要对学员编写的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修改,编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第二,在讨论中指导教师要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使全体学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及时发现学员思想的闪光点进行鼓励。第三。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要总结充分,分析透彻,特别是学员讨论中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要逐一指明,让学员发现案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结合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3、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时间上的保证案例教学耗时较长,首先要求学员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了解,为课上小组讨论作好准备,其次在课上要有充足的时间讨论,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培训论文:浅谈搞好入馆教育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辅助作用

论文关键词:入馆教育 骨干教师 辅助作用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可以使教师与图书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尽快认识、了解、熟悉图书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为骨干教师培训中的科研和学习服务。

入馆教育一般是指新入学的学生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启蒙教育。通过入馆教育可以使他们对图书馆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骨干教师在校时间短、课程紧,学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图书馆对其基本上没有入馆教育。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对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进行入馆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员了解图书馆,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多层面地发挥图书馆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辅助作用。

一、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现状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际了解,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培训机构往往只重视学员培训课程的设置,如聘请了多少省内外知名专家,设置了多少研讨、参观、实践观摩等,而对于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并没有重视起来。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老化,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普遍感觉需要大量充电,以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而许多老师毕业后就没有到过高校图书馆,缺乏对图书馆的了解,对于图书馆的文献、馆设、馆藏布局、文献的分布等情况都一无所知,这就使图书馆这个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骨干教师入馆教育与新生入馆教育的区别

1.骨干教师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新生入馆教育主要使学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各类藏书,从而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而骨干教师则不同,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使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提升,但这些教师所拥有的实践经验不同,所需资料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馆员在入馆教育前对其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入馆教育时将他们感兴趣的文献资料的获取方法放在前面讲解,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文献的查阅方法,从而提高骨干教师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2.更加强调科研功能。科研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又一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骨干教师到校前就对图书馆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借助高校教师或图书馆查阅一些与他们教育教学相关的较前沿的教研资料,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入馆教育中对科研功能的强调也是对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实践

1.在培训课程中设置图书资料检索课程。在培训课程中设置文献资料检索、电子图书馆使用等课程。由图书馆派馆员讲解图书馆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网页功能简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员对图书馆的总体概况、馆藏布局、图书的排架、代书板的使用、借阅手续、流程、有关规章制度、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网上查询功能等都有全面的了解。

2.利用业余时间,请骨干教师到图书馆实地参观考察。利用骨干教师培训的业余时间,将教师请到图书馆,对他们进行实地培训。从期刊、报纸阅览室开始,然后是各文献资料库,中小学教参室、教案室、电子阅览室等实地参观。首先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借阅方式、代书板的使用等一一讲解,然后发给教师临时借阅证(培训期间可以使用),模拟借阅图书,使教师们对文献资料的借阅有初步的了解,在培训期间可与在校生一起借阅图书。其次是通过对电子阅览室使用方式的讲解,使老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借阅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

3.参观中小学教参室及骨干教师教案室。我院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十分重视其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图书馆针对骨干教师培训开设了中小学教参室和教案室。每位骨干教师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他们到我院培训期间,请他们留下自己最满意的教案复印成册,存放到图书馆教案室中。近几年我院已收集骨干教师教案五千余份。

四、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在培训中的作用

骨干教师入馆教育是老师们认识、了解图书馆的开始,也是图书馆与骨干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有效沟通的起点,为骨干教师返回单位后仍能正常借阅图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入馆教育,教师们了解了图书馆的情况,同时在培训期间与图书馆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返校后,他们也可以定期向院图书馆借阅图书,很好地解决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的重新构建

这里所谓的“培训者培训”,指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专门从事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而组织的各种各类继续教育活动。

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培养从事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专门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仍然步履维艰。培训者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跟教育部提出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的师资要求有一定距离。我们所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其培训目标模式、培训组织模式和培训保障模式等方面需重新构建。

(一)培训者培训的具体目标需重新构建

与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相比,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是个更特殊的职业。不仅要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那样要有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探索者;而且,作为培训者,“教师的教师”,而且还应当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更要学会培训项目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策划。

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主要来源于:一是中小学(含幼儿园)的教育干部,二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小学学科教师,三是从职业高中或中专转岗来的专业教师,四是引进的专家型教师,五是招收大中专院校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从总体上看,他们创造性地承担培训项目的组织、策划、实施、协调和专业指导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缺失。因此,培训者培训愈来愈成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和培训品质提升的关注重点和紧迫需要。

成银生(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顾问)认为,从事培训职业人员既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课程设计者以及课件制作人员,也有培训组织实施的管理人员、培训经理、策划人员、项目主持、评估专家以及保障人员。可见,培训者可分从事教育教学和培训管理的人员两类,从培训项目开展的全过程看,培训者群体应当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群体、经理型的教师群体、领导型的教师群体。在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培训的市场化、教育科研的一体化的新情境下,培训者群体还应当成为复合型教师群体、创新型教师群体、合作型教师群体。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的目标亟待重新构建。

(二)培训者培训的组织方式需重新构建

一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很好地将培训者培训纳入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大中专院校和有关研究单位及学术组织没有很好地将培训者培训项目研究视野,教师培训机构也没有很好地规划培训者培训,因此,培训者培训的科学机制、课程目标、培养规格、教材开发、评价制度仍没有和好得到实践探索,培训者培训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践架构。主要问题是:1、培训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构建。如采用普通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学)、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基本理论、各科基本理论、各科教学法、教学实践)、学科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学科目)“三三制”(各占三分之一)组织培训;一些培训者培训还建立培训者培训课程,如教师教育政策解读、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和展望、信息技术下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教师教育学概论、成人教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等。2、培训活动缺乏创新的策划。尽管有一定的培训主题,但其培训形式往往局限于集中理论讲授、实地参观考察、问题会谈交流等,“批发的”多,“零售”少,未能体现成人教育“能力本位”特征。3、学习方式缺乏合理的组织。问题诊断式学习、课题研究式学习、网络研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成人学习方式经常被忽略,而接受式学习、任务式学习、观摩式学习经常被应用等两者之间缺少有机的统一。

从实践角度来看,培训者培训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有效的学习方式的构建应当保证培训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尽可能激发培训者的主体意愿,落实知识信息的交流分享,进行师资群体的优化组合,形成“问题解决”主线、“课题研究”带动、“情景体验”训练、“自主研讨”整合、“能力本位”牵引和“网上交流”共享学习的新的组织方式。

(三)培训者培训的保障体系需重新构建

在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整合工作各地区进展不平衡,而整合却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培训者从领导层到操作层人心不定,岗位工作的专业要求不明;培训机构的发展规划、岗位编制不清,即使培训者有个人成长规划或专业发展计划,也难以有体制上的保障。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大多实施组班教师负责制,但是培训项目的指令性、培训内容的多变性、培训对象的多变性、培训要求的多变性,提高了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难度和要求,影响了培训者发展的专业性。

由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目前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模式仍然是由等级、权威构成的导致独裁的体系,培训者的个人积极性更多是去迎合上级的意愿,避免因为向上级提意见而遭到排挤,并且想逃脱上级的监督。培训者参加专业培训进修与实践学习的机会差异悬殊。有的培训者甚至一年没有一个专题、两三年没带过一个培训班、三五年没申报过一项课题,专业自主精神发挥缺少应有的能动性。所以,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培训者有一定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分享学习收获和经验,适应不断变化的培训项目和满足专业要求,负责地开展专业自主发展和实践;让领导也主动去维护和发展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的自我负责的使命感,将批评和培训实践视为学习动力与学习机会。这就要求培训者在培训机构的岗位体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基本定位,从而做好并落实个人岗位成长和专业化发展计划;要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充分地汲取科层管理取向和专业管理取向的优点,重新落实职务体系和职责要求,提供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完善组班教师负责制为项目负责制,拓展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空间。

随着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教育的国际竞争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成为有效实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的先行条件。面对培训者专业化发展自主意识亟待加强的实际,对培训者专业化发展既需要下行政任务,更需要激发培训者专业自主过程,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市场的竞争压力,引导培训者建立与机构发展趋向一致的发展愿景,改变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合力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实现培训者和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齐头并进。

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教师 培训模式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培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贵州省两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谈谈如何走出一条让教师主动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和做法。

当前,尽管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师培训,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培训陷入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境地。这突出表现在:(1)重视理论理念培训,忽视操作性培训。培训中往往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参训教师的参与互动和实际操作。(2)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的需求被排斥在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之外,教师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3)多用授课式培训,少用互动培训。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内容,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因而无法突显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为此,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以下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培训模式。

1.以学科分班制为单位的探索。采用分学科小班制的形式确保了培训的时空和课程有计划的实施,避免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聚一堂,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实质上其背后却极度不和谐的局面。班级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他们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校文化背景,能真正实现相互间经验的分享和智慧的挑战。另外,在培训班中,教师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形成了友好的学习共同体。许多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每一次的小组活动、课堂展示、专题讨论、头脑风暴中都能施展智慧和才华。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更具针对性,班级组织和教学事物上更便于管理。

2.专家与一线教师结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班采取与各类院校合作的形式,两年中邀请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省内的许多院校的专家教授,特别是有几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著名博导,如华东师大戚业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云南师大教授、EEPO创始人孟照彬教授等作学术专题报告,邀请了上海、江浙一带和本省一些有造诣、有特色、有风格的优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进行学科指导、谈为师的认识和经验,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谈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专家与一线教师渊博的知识素养,昂扬饱满的激情,丰富的实践经验等都能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为他们教学生涯指明了新的方向,让他们“走近名师”,开阔思路,成为激励他们不断求索的力量源泉。

3.举行研讨式、论坛式和对话式的互动活动。传统的模式是把教师集中起来,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要求他们成为“学生”来接受培训,缺乏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缺失了互相间的智慧与智慧的交流、知识与知识的互融。对此,我们采用“示范课”、“研讨课”、“说课”对教师进行培训。老师们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弱点、疑点等处展开共同研讨,对本课的设计理念、特色、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安排等处,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等形式,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们举行的学科高峰论坛活动中,要求参训教师用个人提供的教学案例上示范课,进行集体点评,大家踊跃发言,总结出上课的优点、长处,同时分析不足,并请来自上海市和江浙的特级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师进行初步诊断,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拓展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的思路,提高了参训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参训教师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对话,与专家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在省级骨干教师中,为使参训教师得到专家和指导老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邀请到全省各学科一线的特级教师与院校经验丰富的教授共同协作,担任各学科的指导专家,采用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方式,与学员平等对话,相互讨论,进行互动反思。先由学员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再由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指导,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在骨干班主任培训中,邀请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作主题报告,现身说法,与参训教师一道分享自己班主任工作体会和心得,受到了参训教师的热烈共鸣和欢迎。

4.参加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参训教师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系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就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校本教研的途径措施为参训教师作了专题报告。另外,通过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确立教研课题,建立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达到了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

5.面向实践,将培训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培训行动。这既体现在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又体现在从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出发,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既体现在学习的内容要能联系实际,引导教师指导实践,又体现在参训教师能运用理论省察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经验,评议自己的行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之地,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开展,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阵地。参训教师的自主与主动、自立愿景、自拟计划、自我实施、自我调节、自我总结才是培训工作顺利性、有效性的关键。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每位参训教师根据学习的知识,结合个人实际,制定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校本研修计划表、实施表和学科小组校本研修方案,并要求在培训后进行研修与实践,专家进行跟踪考察。

6.互助团队机制建设。团队建设是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参训教师按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学科委员会、或学科课题小组、或互助团队校本研修行动小组。并让指导教师、学科指导专家与参训教师一道讨论互助合作机制,既有参训教师之间横向的合作机制,也有教师们与学科指导专家和培训机构指导教师之间纵向的合作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互助团队间流动、交互。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指导,引导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

7.参加国家级培训、享受国家级培训资源。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参训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类国家级的培训。使他们有机会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名专家的指导。同时,能与全国一流学校里的骨干教师相互交流,同场竞技,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真正认识了自我,找到了差距。通过上述办法和途径,我们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员走出去,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这些交流观摩活动,使参训教师视界开阔,见识增长,获益匪浅。视野决定思维,学员视野的开阔是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差距和接受并认同新理念的先决条件。

教师培训论文:试析“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

论文摘要: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具有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依“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采用与“做”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加上必要的环境保障和组织保障,可以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合一;时代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新一轮全国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呼唤

近年来,在各种培训实施的前前后后,对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愈来愈坚挺,受训教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训机构的关注程度也愈来愈高。它在宏观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微观上成为人们评价培训成败的标尺。

(一)培训针对性的价值观

怎样的培训算作针对性强?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虽然从不同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判断,但在总体上应该看它是不是符合了“三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通常表现在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三个方面。

(二)培训实效性的价值观

对于培训的实效性的评判,也会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它能否实现“三个满足”:受训教师的期待得到满足,有收获感,觉得“知了,懂了,会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得到满足,参加培训后教师“教得更好了”;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项目的实效性丰萼靠培训课程和±立训方法来实现,其效果在受训教师身上通常表现为:师德表现发生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出现改善;教育教学成效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参训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诸多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被探索、实验、提炼出来。“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它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校训。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陶行知于1931年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阐释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在“做”的实践上融合起来了。

“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施行联系生活实践的、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与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处时代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背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教学适合人的认知特点,顺应人的道德生成和知能增长规律,优化人们习得“真”知识和提高“真”能力的过程,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者按照培训目标的要求,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在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参与培训的学习活动,用撰写案例、总结反思、现场诊断、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学”,促进学员思考、认识教学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关系,使他们获得内在收获。多个地区经验表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颇见成效,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农村教师培训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培训的共性,与城区教师培训相比,还有其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差异及学校分布零散等原因,一些农村的教师培训资源相对稀有,教育等方面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教师参加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并不很多。在城市有条件安排的学习形式在农村却不一定有条件安排,在城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却不一定有。因此,搞好农村教师培训的难度更大一些,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将更多地依赖于在农村本地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来实现。在这样情况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以“教学做合一”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更为适合农村教师的特点。它利用农村教师身边的资源,贴近他们的教学环境,更多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应了他们的需要,关注了他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改善、素质提高帮助甚多。

(四)“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当时,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培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依然合拍于时代的旋律,溢射出时代的光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要“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体系,可以创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这为我们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帮助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添了一臂之力。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实现

我们所讨论的时代价值,是在新时期农村教师培训中,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价值的总和。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农村教师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升,微观上体现于各个具体项目培训效果的改善。这种价值的主要附着点是培训项目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以“会做”为根本,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反映了培训组织者的培训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离不开“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目标较为宏观,属于总体目标,体现了对教师的“期待”。据此,培训部门结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培训目标,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期待”。例如,江苏省某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使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我们进一步提出要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对学科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能在县、乡起到学科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是体现针对性的重要标杆,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目标具体化并加以落实。

培训目标要能针对学员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实际,把标高设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让学员通过培训达到“会做”的根本目的。为此,制定培训目标前要认真了解学员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实效性。

(二)以“做事”为背景,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施工蓝图,是实现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载体。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以“做事”为背景,根据培训目的需要,围绕学员的“做”与“学”来编制课程,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一方面应合理配搭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应恰当组配授课教师,注意他们的结构,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名优教师的比例适当。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模块,要注意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课程能在“做”的经验上学,实践课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以利于学员进步。

例如,在江苏省20lO年暑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在我们的课程编排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说课讨论、教学课件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二,理论性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梳理、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程的实践反思等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授课教师的成分构成是:高校专家占三分之一弱,教研员、一线名师共占约三分之二。

我们所说的“做事”,既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包括他们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动。

(三)以“做上学”为特征,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实施培训教学

培训教学是通过实施课程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过程。因此,培训教学的方法极为重要。好的培训教学方法如同好的工艺,把设计蓝图变为合格“产品”。它能引导学员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员共鸣,促进学员的感知,提高学员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以学员“做”的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理解“做事”的道理,进一步把握“做事”的规律,进一步改善“做事”的方法,从而习得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有些理论性课程是“死”的,授课教师要把它与“做”结合,教“活”起来;实践性课程本身应该是“活”的,授课教师更要设法让活课程“活得生动”,有效地转化为学员的智能。培训教学应以“做上学”为特征,将培训者_的“教”及学员相互的“教”与学员的“做”和“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培训教学中,引导学员拿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反思;用自身教学经验来梳理和提炼教育观点;在培训期间写反思日记;在教学现场开展观课议课,对教法作教理分析;学员之间互动互教;学员与专家交互活动等。

培训教学过程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授课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

四、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保障

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培训团队的努力,受训学员的参与等多方配合,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系统。

(一)环境保障

环境保障可分为物质环境保障和精神环境保障。物质环境是指,农村教师培训中可供学员享用的各类教育实践场所、设施等,如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学员所在学校)、各类课堂、微格教室、特定的场馆所、网络信息等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应拥有足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精神环境主要指与农村教师培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领导要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特点,认清“教学做合一”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价值,鼓励和支持培训工作中的创新,把“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农村教师培训中来;培训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己任,不怕“麻烦”,努力在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与方法;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坚决摒弃“只带耳朵”参加培训的落后学习方式。

(二)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由组织体系、制度文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良好的组织体系包含运转高效的培训机构、专业素养好的培训者团队;还有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培训机构与实践基地等支持单位的和谐协作。培训者团队的结构应是优化的,主要由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名优教师组成。他们应与农村中小学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善于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培训者的座右铭,形成培训者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了解和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风尚,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文化。进行培训者培训,研究和推广“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对培训的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有相关制度要求,将“教学做合一”体现于培训全过程,打造讲求实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特色。

在考核体系方面,以针对性、实效性为效标建立培训考核办法。要开展多元的培训评价。首先是学员的评价,具体分为评自己和评授课教师。如培训过程中,学员自觉参与情况怎样;取得了怎样的收获;教师的“教”是否体现针对性;对学员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等。其次是培训者的自我评价。培训者在培训教学中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收效怎样;等等。再次是培训领导者的评价。培训领导者通过听课、对培训学情的观察检查等手段形成评价意见。最后是跟踪评价。对学员参训后在工作绩效等方面面貌变化情况作跟踪观察,为培训实效的评判提供参考。

“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实惠。当然,我们在享受它回馈的价值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探索以丰富它、发展它。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英国校本培训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教育。英国校本教师培训强调以学校为教育基地,注重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探讨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校本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重视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现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形势以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英美等国,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旨在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校发生的,校本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发展,并揭示各种教育需求与不足。因此,詹姆斯小组认为,每所中小学都应把本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看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且所有教职员工都对此负责。《詹姆斯报告》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观点得到了各教育团体和中小学的赞同,同时由于英国中小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从而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改进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此外,一些教育学者也认为,要确保将学校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就需要有?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支持,进而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教学能力。英国皇家督学团也在其督导报告中指出,在各个学校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评价他们的进修政策和实践,以及界定将来要优先发展的方面,决定从何开始进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通过自主界定本校教师的培训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实施校内培训计划,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伴随学校改革思潮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在英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实施,经过多年实践,英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政策、内容与方法都变得更加完备。教师培训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来实施,并将学校教师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其中中小学校长在校本教师培训中负有重要责任,以保证校本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培训内容也要立足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英国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已将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列为?重建学校?的一部分,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实践、校本管理等工作互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

二、英国校本培训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公众对教育质量日益关注,要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达到人们的期望,而且进一步呼吁政府制定出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自此,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把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作为政府发展教师教育的新举措,并在1988年以后,英国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

(一)校本培训计划的设计

校本培训计划是在大学、中小学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应在中小学,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学校培训计划必须与其所拥有的优势相适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程序,以便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实施机构独立承担师资培养任务,是近年来英国教师教育中出现的新趋势,也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变化说明,为了避免教师培养和训练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已成为英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理念。首先,由学校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说明培训目的,可用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的要求和程序,培训时间的安排及职责分配等,使所有教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培训政策。其次,提出年度培训计划及实施程序。分析并说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及预先计划的培训时间、方式和费用等。最后,对教师培训进行检查和反馈。作出翔实的培训记录,对培训活动取得的成效及开支进行及时监控与评价,并对教研组及整个校内外有价值的观点与实践经验作出反馈和采纳。

另外,在英国的中小学设置专业委员会作为校本培训计划的重要组织。由副校长兼任主任,成员包括学校的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的中小学总顾问、地方教师中心或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专业发展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提出年度的优先发展项目,与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合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具体内容提出建议。这使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及具体的职能组织都能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规划和补充。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必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由于英国中小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内容与组织均由各自所在的学校负责,但是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教育当局的指导方针制订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

英国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而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通常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以及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达到的一种专业成长,所以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及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管理、学生与班级管理、师生交往、学业评价、教学新技术的运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等。中小学校本培训逐步倾向于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重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所需教学技能的获取,诸如如何实施对年幼儿童的有效教学,如何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如何满足有特殊要求学生的需要等。

为使学校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英国中小学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设计校本培训的策略。其一,在设计校本培训时要处理好学校整体规划的计划与程序,学校的年度与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的具体培训活动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其二,在校本培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学校教师的整体需要,学校各工作小组或职能组织的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需要。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资源,重视学校内外的各种优势和力量,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谋求与校外的联系与合作,从而完善培训计划的设计与修改

三、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加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湖北省十堰市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状况,构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关于校本培训的界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释,经过综合比较,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其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的教师培训,从表面来看,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然而教师素质和学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大多数盲目追求学历的提高,从而出现了高学历的泡沫现象。就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与能力来看,还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感到自身的能力无法跟上新教学理念的要求,这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或进修方面,更缺少时间上的保证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培训的目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趋势。一是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更新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三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教师培训的重点转向非学历教育,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能力,并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从校本培训看我国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教育系统复杂化和教育对象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既是课程专家,又要成为技术评价者、课程顾问等,要为学校的发展前景服务,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重新发现教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要注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二要认识到对教师增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以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三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完整的继续教育。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计划是中小学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每学期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校本培训的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相关教学咨询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等。校本培训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注重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判断。此外,中小学的自治权使学校能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设计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为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显著改善,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要优先改进学校管理机制、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方面,由此加强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第一,学校应建立教师职后培训的良性管理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并将教师任职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强调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享有自治权,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培训的设计和组织要综合考虑校情、师情,依据现实需要提出培训课题并组织实施。

第二,教师培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校本培训要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密切结合实际,除了专业学科和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深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一般文化素养的提高外,还要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另外,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同时运用以老带新、假期培训、校际观摩交流和反思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教育改革已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新的取向,而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推行,让教师通过适当的校内实践经验来获得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行动研究,从而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在校本培训计划的指导下,既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在整个生活中创造知识,学会生存所需的态度和技能。这种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适应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反映了当代教育运动的重要规律,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五、 结束语

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与深入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导方向,其发展目标也呈现全面性趋向。在对过去教师教育的深刻反思下,当代教师的目标也超越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范畴,扩展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方面,并以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来培养合乎需要的教师队伍。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逐步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实践能力。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变革,特别是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使教师的培训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创新型教师培训研究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要依靠创新型教师来进行。在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面,创新型教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应在教学环境、学术氛围、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上,视频资源具有表现性强、具象性强、纪实性强、智能性强的教育优势。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优势可以提高创新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构建视频资源库、视频点播、视频广播平台是培训创新型教师的三种应用方式。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视频资源;教师培训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型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一、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善于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创新型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技术等四个方面。

1.创新型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魅力

创新型人才依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主要方式,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就应该作出表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创新型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着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自觉实践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确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创新型教师具备新颖前沿的学科知识

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上的突破,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创新的。新颖的知识更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从而加强学习的效果。

4.创新型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起到率先示范的“身教”效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体现在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就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大力精简各种名目的考试,实践素质教育,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解放出来,给教师创新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育管理机构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考评体系。

2.建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

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于教师的创新是必需的,全社会应形成奋发上进,求实创新的风气,学校要从政策上鼓励教育创新,给教师进行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3.组织教师培训,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十分不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部门应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培养教师采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育技术中,还体现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教师培训要培训教师的反思性、批判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模式,创新的理念应当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自觉和自律,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离开了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泛的,空泛的理论也就谈不上创新。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广大教师也应树立科学与技术结合,知识与经济相联系的现代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充实学科知识,实现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上大胆创新。

三、视频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优势

专业培训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主要形式,视频及其整合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与文本、图片等其他媒体元素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

1.视频具有表现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适宜呈现一些对学习者来讲感觉比较陌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方面,视频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2.视频有具象性强的优势

视频所表现的信息都是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是事物的形态、色彩的具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等抽象内容。具象性是心理感知规律、记忆规律以及注意规律的重要基础,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讲解重点的选择性和理解性,同时还能够使注意力稳定和持久,并且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准确、逼真的视频媒体尤其能够非常好地表达教学对象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运动变化。

3.视频具有纪实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内容。

4.视频具有智能性强的优势

视频资源的播放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播放自己所需的视频资源。

四、视频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要方式

视频信息的教学特性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营造教学情境、拓展知识领域、增强实践技能。视频资源在教师培训中主要有三种方式:

1.构建教师培训视频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

我国教师教育视频资源从整体上看还不够丰富,可用总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教育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库是资源共享的典型方式。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同步建设视频信息资源库,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整个信息资源的充实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比较快的,如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圣才学习网视频资源库等。

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应用不仅是视频资源的共享,还应用于视频资源的整合。视频资源的整合不仅存在于视频素材间,还存在于视频与文本、图片等媒体元素间。

2.构建视频点播(VOD)平台,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是教育创新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同样提倡教师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很难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视频点播平台可以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VOD(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是一种可以按用户需要点播节目的交互式视频平台,该平台是以流技术为核心,不需下载完视频文件就可播放,即点即播,十分方便。教师教育机构应用VOD平台,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治学能力,促进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学习者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握,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构建数字视频广播(DVB)平台,拓展教师知识领域

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多在于教师的知识领域的宽泛、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 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是一种根据需要向某一区域传送视频节目的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流技术系统,它采用的是多播方式,而不是VOD的点对点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应用DVB平台,建立新闻、科技、MTV等视频节目频道,用前沿、新颖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娱乐节目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领域,了解学科动态,陶冶思想和情操。

教师培训论文:浅析面向新农村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整合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 中学英语教师 培训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整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的整合;二是培训主体的整合;三是培训对象的整合;四是培训手段的整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培训与科研(教研)相结合。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论述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之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任务。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专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所占比例较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以永州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是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或其他学科的转岗教师构成,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现有的师资不仅得不到充实调整,反而挑选一些较优秀的农村中学教师到城区中学任教,使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一步弱化,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近几年,笔者担任了永州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对该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培训主体方面:以培训院校、培训机构为本位,忽视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目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通常做法是:让所有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学教师利用暑假到指定高校接受培训,实行大班上课,学完规定门数的课程即可结业。

二是培训对象方面:部分参训教师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主要表现为:重学历进修轻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仅是为了拿学分,上职称。他们在培训中往往学用脱节,被动学习。

三是培训内容方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这种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教师培训体系,虽然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忽视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整合,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单纯知识传授,脱离教学实际,较少考虑农村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不能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四是培训手段方面:师资培训多采取理论讲座的形式,课堂上专家理论指导性强。但多数培训者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培训手段:讲一听一记,重视理论灌棺,很少采取互动式、讨论式和启发式,手段单一,形式单调,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培训模式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_L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融合等意思。这里的“整合”指的是将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融入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机整体中。“一般而言,培训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培训模式整合过程,就是在某种培训目的指引下,将培训理论与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过程。

三、培训模式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训内容的整合

从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日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具有)而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训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教师培训的不同目的进行不同的公1合,建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培训内容的整合方面,应注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比如词汇、教学法、听说技能、英美文化综合知识、英美文学赏析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很多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弱项,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二)培训主体的整合

所谓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我国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致有五大类:一是大学或师资养成机构;二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三是教师专业团体包括教研、科研组织;四是教师任职学校;五是远程教育网。培训主体的整合,应注意聘请院外知名专家和优秀中学英语教师参与培训班的讲授与专题报告,采取高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优势互补。

(三)培训对象的整合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继续教育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任务应当是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完成后,还有一个很长的持续性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带有终生的性质。就培训对象而言,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涯阶段,担任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等特点。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诉求,比如需要具有学科性、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能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激发他们参与,变“要我学”为“我愿学”,能取得实效。因此,为了解决老师的诉求,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可采用分类培训的模式,突出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教师培训。例如,针对新入职教师采用“导师制”、针对一般教师采用“案例法”,针对骨干教师采用“课题带动法”等模式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师培训,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方面考虑,推行 “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这种做法,既可以培养高校的师范生,又能够培训当地的中学教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这是西南师范大学率先为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这一模式在四川、广东等省推广。一方面,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强化他们的从教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

(四)培训手段的整合

培训手段,即培训媒体、方式与方法。从教师学习方式角度看,有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交流互动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以经验提升为目的的反思学习,以发现规律为追求的研究学习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模式、研训一体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课堂观摩与教学反思模式等。

由于我国现行中学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控的“单向传递”理论型模式,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关照,满足不了农村中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研训结合是中学教师培训的一种有效模式。指科研(或教研);训,指培训。研训结合模式是指把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以研兴培,以培促研,将科研与培训有机地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培训模式。多年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关注教育实践,走入学校,开展合作行动研究,探索“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这种回归教育生活,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合作行动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培一体化模式又分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和互动式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式培训模式以专家讲座、学员参与、交流评议、典型示范、研训结合为特点,即“导一学一议一仿一研”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主体性,实现双向互动。实践证明,“研训一体化”模式是较为适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实际的,它既可缓解工学矛盾,又成本低廉,能真正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然而,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专家的专业引领。利用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够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势资源,是扩大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农村学校规模小,交通不便,培训师资缺乏,传统培训形式带来诸多矛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师培训,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给培训带来生机和活力。网上灵活的学习方式,能有效的解决工学矛盾。

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缩小他们与城区教师的差距。构建以学员为本的培训理念,采取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科研相结合、观摩与反思相结合,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适应教师学习的特点,即自我导向、经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资源共享、以提高绩效为目的,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专家教师的专业引领,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英国校本培训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教育。英国校本教师培训强调以学校为教育基地,注重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探讨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校本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重视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现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形势以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英美等国,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旨在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校发生的,校本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发展,并揭示各种教育需求与不足。因此,詹姆斯小组认为,每所中小学都应把本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看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且所有教职员工都对此负责。《詹姆斯报告》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观点得到了各教育团体和中小学的赞同,同时由于英国中小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从而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改进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此外,一些教育学者也认为,要确保将学校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就需要有?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支持,进而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教学能力。英国皇家督学团也在其督导报告中指出,在各个学校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评价他们的进修政策和实践,以及界定将来要优先发展的方面,决定从何开始进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通过自主界定本校教师的培训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实施校内培训计划,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伴随学校改革思潮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在英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实施,经过多年实践,英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政策、内容与方法都变得更加完备。教师培训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来实施,并将学校教师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其中中小学校长在校本教师培训中负有重要责任,以保证校本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培训内容也要立足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英国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已将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列为?重建学校?的一部分,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实践、校本管理等工作互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

二、英国校本培训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公众对教育质量日益关注,要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达到人们的期望,而且进一步呼吁政府制定出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自此,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把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作为政府发展教师教育的新举措,并在1988年以后,英国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

(一)校本培训计划的设计

校本培训计划是在大学、中小学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应在中小学,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学校培训计划必须与其所拥有的优势相适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程序,以便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实施机构独立承担师资培养任务,是近年来英国教师教育中出现的新趋势,也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变化说明,为了避免教师培养和训练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已成为英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理念。首先,由学校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说明培训目的,可用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的要求和程序,培训时间的安排及职责分配等,使所有教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培训政策。其次,提出年度培训计划及实施程序。分析并说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及预先计划的培训时间、方式和费用等。最后,对教师培训进行检查和反馈。作出翔实的培训记录,对培训活动取得的成效及开支进行及时监控与评价,并对教研组及整个校内外有价值的观点与实践经验作出反馈和采纳。

另外,在英国的中小学设置专业委员会作为校本培训计划的重要组织。由副校长兼任主任,成员包括学校的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的中小学总顾问、地方教师中心或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专业发展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提出年度的优先发展项目,与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合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具体内容提出建议。这使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及具体的职能组织都能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规划和补充。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必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由于英国中小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内容与组织均由各自所在的学校负责,但是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教育当局的指导方针制订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

英国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而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通常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以及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达到的一种专业成长,所以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及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管理、学生与班级管理、师生交往、学业评价、教学新技术的运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等。中小学校本培训逐步倾向于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重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所需教学技能的获取,诸如如何实施对年幼儿童的有效教学,如何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如何满足有特殊要求学生的需要等。

为使学校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英国中小学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设计校本培训的策略。其一,在设计校本培训时要处理好学校整体规划的计划与程序,学校的年度与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的具体培训活动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其二,在校本培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学校教师的整体需要,学校各工作小组或职能组织的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需要。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资源,重视学校内外的各种优势和力量,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谋求与校外的联系与合作,从而完善培训计划的设计与修改

三、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加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湖北省十堰市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状况,构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关于校本培训的界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释,经过综合比较,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其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的教师培训,从表面来看,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然而教师素质和学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大多数盲目追求学历的提高,从而出现了高学历的泡沫现象。就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与能力来看,还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感到自身的能力无法跟上新教学理念的要求,这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或进修方面,更缺少时间上的保证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培训的目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趋势。一是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更新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三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教师培训的重点转向非学历教育,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能力,并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从校本培训看我国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教育系统复杂化和教育对象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既是课程专家,又要成为技术评价者、课程顾问等,要为学校的发展前景服务,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重新发现教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要注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二要认识到对教师增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以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三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完整的继续教育。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计划是中小学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每学期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校本培训的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相关教学咨询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等。校本培训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注重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判断。此外,中小学的自治权使学校能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设计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为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显著改善,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要优先改进学校管理机制、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方面,由此加强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第一,学校应建立教师职后培训的良性管理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并将教师任职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强调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享有自治权,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培训的设计和组织要综合考虑校情、师情,依据现实需要提出培训课题并组织实施。

第二,教师培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校本培训要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密切结合实际,除了专业学科和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深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一般文化素养的提高外,还要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另外,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同时运用以老带新、假期培训、校际观摩交流和反思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教育改革已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新的取向,而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推行,让教师通过适当的校内实践经验来获得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行动研究,从而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在校本培训计划的指导下,既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在整个生活中创造知识,学会生存所需的态度和技能。这种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适应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反映了当代教育运动的重要规律,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五、 结束语

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与深入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导方向,其发展目标也呈现全面性趋向。在对过去教师教育的深刻反思下,当代教师的目标也超越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范畴,扩展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方面,并以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来培养合乎需要的教师队伍。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逐步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实践能力。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变革,特别是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使教师的培训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培训论文: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

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将由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转变为终身需求知识性培训、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并重。应通过政策引导、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培训运行保障机制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和教学性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满足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关键词: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理性化

一、培训认识的理性化引导着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培训不仅仅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使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趋向理性化。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引导着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认识与需求的理性化。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逐步摆脱了由学校组织安排的被动状态,变为个人终身学习的主体需求,他们将目光投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学习。

第二,科技进步、知识更新使高校教师培训学习的热情日渐提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师素质观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时代呼唤着新的教师素质观的建立。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占有,才能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日渐提升,可以预见,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必将不断增长,培训市场亦更将广阔。

第三,现代大学观促成高校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现代大学必须全面承担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责任要求大学必须坚持人文、科学和创新的统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术责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服务社会的责任要求大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大学要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大学实现其教育、学术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实践者,正逐步将对培训学习的理性认识和热情转化为——种自觉行为。

二、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

1.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研数据和同教师访谈的信息分析,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作如下总体评价:个体培训需求十分丰富;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培训需求的目的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色彩。

个体培训需求的丰富性表现在: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

个体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均等;培训未能达到期望效果,个体培训需求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45968名教师中,最需接受培训的中级以下职务的教师每周实际授课在10学时以上的有14281人,占被调查的中级以下职务教师总数的51%。可见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他们的培训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训方式不当、培训内容先进性不够、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效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培训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0116名教师中,认为“培训效果不错”的只有16742人,仅占41.7%。

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策导向的误解,部分教师的培训需求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具有一定片面性。如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等。

2.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教师群体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承担的任务以及学校的要求的不同,其培训需求在内容、水平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就共性而言,教师都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向、优化知识结构”,是他们参与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

就个性而言,由于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学科带头人的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锤炼,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以引导和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与学科带头人相比较,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培训提高空间。他们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又是教学上的中坚。他们既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需求,又有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需求。

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不长,他们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学习勤奋、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相对迟缓,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暴露出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等毛病。他们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等。

3.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同

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文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一般说来主要靠资料的占有和信息的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文科教师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名家的指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术会议、短期研讨等较为合适。理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取得较大突破,一般建立在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他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进行科研,采取访问学者的形式比较适宜。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基础学科教师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的需求体现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比较适合的培训形式为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出国访问等。

4.不同地区教师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不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同;不同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其培训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高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深,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以“掌握学科前沿理论、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为内容的培训感兴趣,比较热衷于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交流等培训形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差,高等教育仍欠发达,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弱。这表现在:(1)学历层次较低。如甘肃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青海省具有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的比例还不足6%。(2)骨干教师缺乏。因此,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学历培训的需求格外迫切,对以“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内容的培训需求较大。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欢迎东部地区的“学术支边”,与东部地区高校联合举办学位课程班等培训形式。

三、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发展趋势

伍,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逐步减少,知识性的培训项目成为教师培训的终身需求,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

1.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

从当前我国高=淌Χ游榈南肿蠢纯矗?淌Φ难Ю?愦位贡冉系停?哂兴妒恳陨涎?坏慕淌Ρ壤?挥?1%。因此,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教师培训仍保持较高的学历培训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比例将大大提高。在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教师培训重点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战略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重点将转移到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上来,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将成为多数教师培训提高的重点。

2.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继续深入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随着教师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他们将会把这种角色的社会期望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在学历达标已不再是困扰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的情况下,在高校普遍推行聘任制以及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制的积极推动下,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责任性和紧迫性,开始重视教学工作,力求通过教学性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知识培训将成为教师个体的终身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师具有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和理念,决定了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会自主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发现其中的不利因素,促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

四、引导和满足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

应通过制定政策、加强评估等方式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在多种培训形式并举的前提下,勿忘提高教师学术、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培训的本质,防止因学历培训“热”而弱化非学历培训。现代大学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娴熟地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这些能力的提高仅靠教师的学历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科研实践才能实现。

2.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促使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是考核,通过考核调动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关键则是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为适应教师培训个体需求创造条件,实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重大转变。

3.加强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提高培训效果

当前,我国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政策。这虽然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对教师培训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培训的需求,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接受学校、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对接受学校的评估应包括日常管理,指导教师选派,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参训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对送训学校的评估应包括培训对象选择上的公正性,教师培训机会的均等性,培训内容选择上的合理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评估应包括培训期间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当前,为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乃当务之急。第一,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如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如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培训;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第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国家和学校应是培训经费支付的主渠道,要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适应教师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

教师培训论文:试析“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

论文摘要: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具有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依“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采用与“做”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加上必要的环境保障和组织保障,可以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合一;时代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新一轮全国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呼唤

近年来,在各种培训实施的前前后后,对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愈来愈坚挺,受训教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训机构的关注程度也愈来愈高。它在宏观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微观上成为人们评价培训成败的标尺。

(一)培训针对性的价值观

怎样的培训算作针对性强?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虽然从不同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判断,但在总体上应该看它是不是符合了“三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通常表现在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三个方面。

(二)培训实效性的价值观

对于培训的实效性的评判,也会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它能否实现“三个满足”:受训教师的期待得到满足,有收获感,觉得“知了,懂了,会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得到满足,参加培训后教师“教得更好了”;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项目的实效性丰萼靠培训课程和±立训方法来实现,其效果在受训教师身上通常表现为:师德表现发生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出现改善;教育教学成效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参训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诸多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被探索、实验、提炼出来。“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它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校训。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陶行知于1931年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阐释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在“做”的实践上融合起来了。

“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施行联系生活实践的、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与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处时代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背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教学适合人的认知特点,顺应人的道德生成和知能增长规律,优化人们习得“真”知识和提高“真”能力的过程,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者按照培训目标的要求,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在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参与培训的学习活动,用撰写案例、总结反思、现场诊断、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学”,促进学员思考、认识教学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关系,使他们获得内在收获。多个地区经验表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颇见成效,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农村教师培训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培训的共性,与城区教师培训相比,还有其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差异及学校分布零散等原因,一些农村的教师培训资源相对稀有,教育等方面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教师参加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并不很多。在城市有条件安排的学习形式在农村却不一定有条件安排,在城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却不一定有。因此,搞好农村教师培训的难度更大一些,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将更多地依赖于在农村本地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来实现。在这样情况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以“教学做合一”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更为适合农村教师的特点。它利用农村教师身边的资源,贴近他们的教学环境,更多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应了他们的需要,关注了他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改善、素质提高帮助甚多。

(四)“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当时,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培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依然合拍于时代的旋律,溢射出时代的光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要“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体系,可以创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这为我们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帮助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添了一臂之力。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实现

我们所讨论的时代价值,是在新时期农村教师培训中,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价值的总和。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农村教师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升,微观上体现于各个具体项目培训效果的改善。这种价值的主要附着点是培训项目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以“会做”为根本,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反映了培训组织者的培训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离不开“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目标较为宏观,属于总体目标,体现了对教师的“期待”。据此,培训部门结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培训目标,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期待”。例如,江苏省某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使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我们进一步提出要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对学科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能在县、乡起到学科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是体现针对性的重要标杆,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目标具体化并加以落实。

培训目标要能针对学员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实际,把标高设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让学员通过培训达到“会做”的根本目的。为此,制定培训目标前要认真了解学员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实效性。

(二)以“做事”为背景,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施工蓝图,是实现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载体。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以“做事”为背景,根据培训目的需要,围绕学员的“做”与“学”来编制课程,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一方面应合理配搭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应恰当组配授课教师,注意他们的结构,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名优教师的比例适当。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模块,要注意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课程能在“做”的经验上学,实践课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以利于学员进步。

例如,在江苏省20lO年暑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在我们的课程编排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说课讨论、教学课件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二,理论性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梳理、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程的实践反思等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授课教师的成分构成是:高校专家占三分之一弱,教研员、一线名师共占约三分之二。

我们所说的“做事”,既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包括他们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动。

(三)以“做上学”为特征,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实施培训教学

培训教学是通过实施课程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过程。因此,培训教学的方法极为重要。好的培训教学方法如同好的工艺,把设计蓝图变为合格“产品”。它能引导学员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员共鸣,促进学员的感知,提高学员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以学员“做”的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理解“做事”的道理,进一步把握“做事”的规律,进一步改善“做事”的方法,从而习得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有些理论性课程是“死”的,授课教师要把它与“做”结合,教“活”起来;实践性课程本身应该是“活”的,授课教师更要设法让活课程“活得生动”,有效地转化为学员的智能。培训教学应以“做上学”为特征,将培训者_的“教”及学员相互的“教”与学员的“做”和“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培训教学中,引导学员拿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反思;用自身教学经验来梳理和提炼教育观点;在培训期间写反思日记;在教学现场开展观课议课,对教法作教理分析;学员之间互动互教;学员与专家交互活动等。

培训教学过程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授课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

四、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保障

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培训团队的努力,受训学员的参与等多方配合,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系统。

(一)环境保障

环境保障可分为物质环境保障和精神环境保障。物质环境是指,农村教师培训中可供学员享用的各类教育实践场所、设施等,如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学员所在学校)、各类课堂、微格教室、特定的场馆所、网络信息等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应拥有足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精神环境主要指与农村教师培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领导要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特点,认清“教学做合一”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价值,鼓励和支持培训工作中的创新,把“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农村教师培训中来;培训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己任,不怕“麻烦”,努力在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与方法;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坚决摒弃“只带耳朵”参加培训的落后学习方式。

(二)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由组织体系、制度文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良好的组织体系包含运转高效的培训机构、专业素养好的培训者团队;还有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培训机构与实践基地等支持单位的和谐协作。培训者团队的结构应是优化的,主要由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名优教师组成。他们应与农村中小学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善于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培训者的座右铭,形成培训者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了解和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风尚,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文化。进行培训者培训,研究和推广“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对培训的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有相关制度要求,将“教学做合一”体现于培训全过程,打造讲求实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特色。

在考核体系方面,以针对性、实效性为效标建立培训考核办法。要开展多元的培训评价。首先是学员的评价,具体分为评自己和评授课教师。如培训过程中,学员自觉参与情况怎样;取得了怎样的收获;教师的“教”是否体现针对性;对学员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等。其次是培训者的自我评价。培训者在培训教学中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收效怎样;等等。再次是培训领导者的评价。培训领导者通过听课、对培训学情的观察检查等手段形成评价意见。最后是跟踪评价。对学员参训后在工作绩效等方面面貌变化情况作跟踪观察,为培训实效的评判提供参考。

“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实惠。当然,我们在享受它回馈的价值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探索以丰富它、发展它。

教师培训论文:“案例教学”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骨干教师;培训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培训教师和学员所喜爱。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起着积极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课程理论的讲座与教师自己撰写案例相结合,让参训学员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状况,发现、追踪热点,并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做出更理性的分析,从而提示矛盾,发现并解决问题,即案例讲座型培训。这种培训,使新课程鲜活的理念回到现实中,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

案例教学的鲜明特点就是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员推向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前沿,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提高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1、案例的搜集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培训通知上就明确要求学员将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报到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员上交案例逐一进行分析、筛选、修改,从中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在案例后加注评语,然后打印成册。

2、授课的组织准备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指导教师要对学员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明确任务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学员的动员,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案例分析的工作中去。

3、学员准备案例下发到学员手中,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分析研究,把握有价值的信息,或与其他学员非正式进行讨论,交换不同意见,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初步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4、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或小组负责人是这一环节的主持人,在主持讨论时,要设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帮助学员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鼓励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观点,使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经过充分辩论后,由大家推荐一名课堂重点发言人。

5、课堂交流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由各组的重点发言人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学员汇报,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主持,主持这一环节的教师要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有个简要的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重点发言一直围绕着分析和解决案例的问题而展开,并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以讨论为中心,把课堂发言和互动探索相结合,使学员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

6、总结评价在课堂发言结束后,会形成一种或多种问题解决方案,主持教师根据发言的情况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对学员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对讨论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掌握讨论的情况,对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讨论中遗漏或分析不深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总结评价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书写报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对相关知识的领会,锻炼和培养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参训学员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搜集的发生在学员身边的事,面对案例,教师们仿佛置身其中,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制定解决对策,这就大大增加了学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讲座、调查研究、经验交流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员能够把教育教学的具体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有理论上的突破,又有方法上的掌握,对于这些从学员工作和生活中来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对学员的理论掌握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

3、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学员都有发言任务,所以每一位学员都会在课下将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解决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员的课堂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

4、案例的写作让学员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写作,学员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超前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学员撰写、指导教师分析、选编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点。

2、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案例制作阶段,教师要对学员编写的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修改,编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第二,在讨论中指导教师要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使全体学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及时发现学员思想的闪光点进行鼓励。第三。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要总结充分,分析透彻,特别是学员讨论中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要逐一指明,让学员发现案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结合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3、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时间上的保证案例教学耗时较长,首先要求学员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了解,为课上小组讨论作好准备,其次在课上要有充足的时间讨论,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培训论文:浅谈搞好入馆教育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辅助作用

论文关键词:入馆教育 骨干教师 辅助作用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可以使教师与图书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尽快认识、了解、熟悉图书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为骨干教师培训中的科研和学习服务。

入馆教育一般是指新入学的学生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启蒙教育。通过入馆教育可以使他们对图书馆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骨干教师在校时间短、课程紧,学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图书馆对其基本上没有入馆教育。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对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进行入馆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员了解图书馆,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多层面地发挥图书馆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辅助作用。

一、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现状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际了解,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培训机构往往只重视学员培训课程的设置,如聘请了多少省内外知名专家,设置了多少研讨、参观、实践观摩等,而对于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并没有重视起来。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老化,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普遍感觉需要大量充电,以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而许多老师毕业后就没有到过高校图书馆,缺乏对图书馆的了解,对于图书馆的文献、馆设、馆藏布局、文献的分布等情况都一无所知,这就使图书馆这个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骨干教师入馆教育与新生入馆教育的区别

1.骨干教师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新生入馆教育主要使学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各类藏书,从而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而骨干教师则不同,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使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提升,但这些教师所拥有的实践经验不同,所需资料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馆员在入馆教育前对其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入馆教育时将他们感兴趣的文献资料的获取方法放在前面讲解,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文献的查阅方法,从而提高骨干教师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2.更加强调科研功能。科研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又一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骨干教师到校前就对图书馆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借助高校教师或图书馆查阅一些与他们教育教学相关的较前沿的教研资料,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入馆教育中对科研功能的强调也是对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实践

1.在培训课程中设置图书资料检索课程。在培训课程中设置文献资料检索、电子图书馆使用等课程。由图书馆派馆员讲解图书馆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网页功能简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员对图书馆的总体概况、馆藏布局、图书的排架、代书板的使用、借阅手续、流程、有关规章制度、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网上查询功能等都有全面的了解。

2.利用业余时间,请骨干教师到图书馆实地参观考察。利用骨干教师培训的业余时间,将教师请到图书馆,对他们进行实地培训。从期刊、报纸阅览室开始,然后是各文献资料库,中小学教参室、教案室、电子阅览室等实地参观。首先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借阅方式、代书板的使用等一一讲解,然后发给教师临时借阅证(培训期间可以使用),模拟借阅图书,使教师们对文献资料的借阅有初步的了解,在培训期间可与在校生一起借阅图书。其次是通过对电子阅览室使用方式的讲解,使老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借阅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

3.参观中小学教参室及骨干教师教案室。我院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十分重视其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图书馆针对骨干教师培训开设了中小学教参室和教案室。每位骨干教师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他们到我院培训期间,请他们留下自己最满意的教案复印成册,存放到图书馆教案室中。近几年我院已收集骨干教师教案五千余份。

四、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在培训中的作用

骨干教师入馆教育是老师们认识、了解图书馆的开始,也是图书馆与骨干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有效沟通的起点,为骨干教师返回单位后仍能正常借阅图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入馆教育,教师们了解了图书馆的情况,同时在培训期间与图书馆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返校后,他们也可以定期向院图书馆借阅图书,很好地解决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培训论文:提升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师培训路径的探索和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信息素养 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1.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2.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实践证明,有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信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会信息的应用,要探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够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此外,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需要对自己关于信息应用的看法进行反思,思考信息在社会、在学校教学、在自己的13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教师可以节省大量学习时间,可以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资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得信息获取与分析加工成为厚积薄发过程。但每位德育课教师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技术基础,整齐划一的培训会使教师产生厌烦情绪。自助式培训可以使培训内容与他们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教师解决问题及适应发展的实际能力。我们学校有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内讲师队伍。每学期,我们根据需求开列培训项目“菜单”,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这些培训项目不一定以讲座的形式,有的就是以网络资源的形式,让教师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很多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能够多渠道寻找信息,并能制作个人、班级网页以及开通博客信息,有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Moodle课程推广德育课程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的过程,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创新型教师培训研究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要依靠创新型教师来进行。在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面,创新型教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应在教学环境、学术氛围、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上,视频资源具有表现性强、具象性强、纪实性强、智能性强的教育优势。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优势可以提高创新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构建视频资源库、视频点播、视频广播平台是培训创新型教师的三种应用方式。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视频资源;教师培训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型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一、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善于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创新型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技术等四个方面。

1.创新型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魅力

创新型人才依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主要方式,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就应该作出表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创新型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着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自觉实践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确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创新型教师具备新颖前沿的学科知识

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上的突破,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创新的。新颖的知识更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从而加强学习的效果。

4.创新型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起到率先示范的“身教”效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体现在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就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大力精简各种名目的考试,实践素质教育,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解放出来,给教师创新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育管理机构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考评体系。

2.建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

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于教师的创新是必需的,全社会应形成奋发上进,求实创新的风气,学校要从政策上鼓励教育创新,给教师进行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3.组织教师培训,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十分不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部门应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培养教师采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育技术中,还体现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教师培训要培训教师的反思性、批判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模式,创新的理念应当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自觉和自律,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离开了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泛的,空泛的理论也就谈不上创新。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广大教师也应树立科学与技术结合,知识与经济相联系的现代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充实学科知识,实现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上大胆创新。

三、视频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优势

专业培训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主要形式,视频及其整合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与文本、图片等其他媒体元素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

1.视频具有表现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适宜呈现一些对学习者来讲感觉比较陌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方面,视频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2.视频有具象性强的优势

视频所表现的信息都是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是事物的形态、色彩的具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等抽象内容。具象性是心理感知规律、记忆规律以及注意规律的重要基础,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讲解重点的选择性和理解性,同时还能够使注意力稳定和持久,并且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准确、逼真的视频媒体尤其能够非常好地表达教学对象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运动变化。

3.视频具有纪实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内容。

4.视频具有智能性强的优势

视频资源的播放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播放自己所需的视频资源。

四、视频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要方式

视频信息的教学特性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营造教学情境、拓展知识领域、增强实践技能。视频资源在教师培训中主要有三种方式:

1.构建教师培训视频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

我国教师教育视频资源从整体上看还不够丰富,可用总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教育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库是资源共享的典型方式。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同步建设视频信息资源库,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整个信息资源的充实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比较快的,如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圣才学习网视频资源库等。

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应用不仅是视频资源的共享,还应用于视频资源的整合。视频资源的整合不仅存在于视频素材间,还存在于视频与文本、图片等媒体元素间。

2.构建视频点播(VOD)平台,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是教育创新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同样提倡教师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很难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视频点播平台可以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VOD(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是一种可以按用户需要点播节目的交互式视频平台,该平台是以流技术为核心,不需下载完视频文件就可播放,即点即播,十分方便。教师教育机构应用VOD平台,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治学能力,促进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学习者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握,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构建数字视频广播(DVB)平台,拓展教师知识领域

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多在于教师的知识领域的宽泛、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 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是一种根据需要向某一区域传送视频节目的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流技术系统,它采用的是多播方式,而不是VOD的点对点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应用DVB平台,建立新闻、科技、MTV等视频节目频道,用前沿、新颖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娱乐节目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领域,了解学科动态,陶冶思想和情操。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国教师
    刊号:11-4801/Z
    级别:部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