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

时间:2022-05-16 09:05: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素养的教育技术研究

1.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

1.1教材建设的问题首先,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所有师范类学生,不宜直接采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材。第二,教材内容陈旧,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紧跟时代脚步的学科,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教学设备的应用为侧重点转向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侧重点。第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文科师范类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感官信息,而理科师范类学生则可以更多地学习技术信息。

1.2教学手段的问题教育技术学本应是是最注重教学手段的一门公共学科,但目前相当多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仅仅采用集体授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其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用教育技术学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比较抽象地讲解一些教学原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支持下,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没有足够完善的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实践应用,例如一个教学视频的摄制课程,往往是十几个学生共用一套设备,甚至纸上谈兵应付过去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是没有办法获取足够学习信息的。

1.3学习能力的问题第一,作为未踏出校门的师范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缺乏教学实践的经验,造成了在校师范类学生生搬硬套教学技能的现象。第二,部分学生不懂得主动搜索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导致很多学生在制作教学作品时无从下手。第三,学生作品整体情感渲染效果不佳,例如作品的色彩运用不当,《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件竟然用了欢快的颜色为主色调,这样传达出来的信息与文章本来想表达的感情是相互矛盾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找到更加合适的表达方法,通过感受更多优良的作品来捕捉有效情感信息。

1.4评价反馈的问题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一种手段,是反映教育技术公共课价值取向的基本标准。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导向作用,当前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大多采用“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导致学生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生或许能够拿高分,但并不代表能够制作出优秀的教育技术作品。或者很多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师让学生在电脑上制作一个课件作品代替考试,导致很多师范类学生曲解了教育技术学的含义,分不清教育技术公共课与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的区别。

2.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

2.1建设开放性的教材系统教材选择要注重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师范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教材内容体系具有开放性。因为教育技术是动态发展的,所以选择或编制教材时,应在保证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引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例如补充最新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要给学生提供获取资源的途径,或者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这是培养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第三,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可寻找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背景材料,并将建立信息获取的渠道,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培养师范类学生的信息素养。第四,教材要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选择应与基础教育需求相匹配,不单纯讲技术,还要将教育理论与技术整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给学生分配合理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素养。

2.2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微观角度看,当前教育己趋向信息化,大部分学科都已建设了网络资源库(可理解为培养信息素养的资源库)。教育技术公共课也不例外,所以教师要扮演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基于信息素养开展探究学习,按需要给学生做必要的辅导。实践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其次,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承担一组课题;第三,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第四,教师给学生分配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由学生自由选择,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宏观的角度看,教育技术公共课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相关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或者外部信息资源库的帮助,自主解决问题,获得信息建构的方法和途径,编织新的有效信息,同时也培养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教育技术实践能力。

2.3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引发教育信息化,我们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把教育技术原理教给学生,更要把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教给学生,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目标是帮助学生克服技术操作的焦虑,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不畏惧教育技术;另一个目标则是帮助师范类学生确立理念化教育技术和物理化教育技术全面发展的教育技术观,明确现代教育装备与相关教育理念的地位孰轻孰重。

2.4完善教学评价的方式信息素养是立体的,信息素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来理解。基于信息素养的观点,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师范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信息;其次要考核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技术操作能力,例如利用媒体制作精美教学课件、有效教学视频等;第三是考核师范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的获取能力及与信息素养的培养;第四是检查师范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查看学生的电子档案、作品成果,通过访谈、调查、投票等方式收集师范类学生的学习心得,并基于此不断改进教学。

3.小结

任何课程教学改革都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根据执教班级的实际水平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局限,但随着课程教改的深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体系也会不断深化,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有效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优质师范类学生做贡献。

作者:陈文沛王培华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剖析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就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及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设想。

关键词:信息;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技术与21世纪人材培养工作早已相互渗透。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活动中、运用新技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有多种形式,包括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等,很多形式还没有固定下来,难以分类,新形式也在不断尝试之中。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活动中,不仅强化了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在应用进程本身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计算机素养。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科技的产儿,也是现代科技的孵化器。随着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理论、信息加工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等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的学习理论也已经“冒出”。现代科技中的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原理与策略,包括概念形成的理论与策略、遗忘理论及记忆策略、迁移理论及策略、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动机理论与引发动机的策略、认知风格等问题,都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精确的分析,由此产生了对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的重新认识,从而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选择和运用,也就是说诞生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场变革里,信息技术参与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以“技术”人才为本体,以“教育”人才为辅助。

以计算机为主的课件在现代信息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课件的制作应该以计算机专业人士为主创者。因为课件的使用者要使用计算机才能接受课件内容,如果课件在操作使用上不方便,内容再好也不能吸引用户。只有通晓技术的“教师”才能调动所有技术手段,才能自如地运用“技术语言”传达教学内容,才能设计出方便用户的课件。他们有可能在语言知识的理解处理上有拿不准的地方,可以请语言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人士适当把关。对于语言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人士从事教育技术工作,要严格地要求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程度,不可以过分迁就他们的“技术语言”水准。

二、现代信息技术要有的几个观点

2.1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智能观

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它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目前,不少同志仅把教育技术看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工具,忽略了人的智慧因素。殊不知教育技术要想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最佳作用,还需要人的设计与调控。

2.2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科学、客观地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要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优势和潜在价值,不断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成果,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它们对教育的变革和影响不能单独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必须与其它因素相互协调才能产生作用,如人的因素、体制的因素、内容的因素等等。

2.3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开发,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技术硬件的“应用”这一点上,还应包括如何应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资源来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能、优化教学环境和实施先进的教学管理等。

2.4树立超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观

只有树立超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观,才能紧紧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不断把最新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技术领域,始终保持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先进性。

三、现代教育有效应用的因素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信息极大丰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是未来社会的特点,学校课程必须在实际知识的学习和概念与过程的掌握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学习过程将从信息的获得逐渐转向强调有效信息的发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有效地进行思想交流等方面,信息技术在这个转变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它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它鼓励和支持程度较深的自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标准课程之外。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且具有交互的特性,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信息技术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更加活跃,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使用教育软件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并具有鼓励自学的教学能力。

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几点说明

4.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领导者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可以直接转化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为。由于存在经费、认识、师资、软件以及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十分缓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行为来推动,十分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发展。

4.2经费投入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应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可供选择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补助、贷款等形式向中小学增加投入;

(2)通过制订企业向学校资助经费可抵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和各种设施;

(3)通过教育附加、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同时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鼓励中小学继续自筹经费,投入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4.3加强学校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

教师和学生们即将步入一个校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新时代,还要与别的(国内的、国外的以及各社区的)教育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新的学习联系将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起在这个无垠的世界上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观念。

4.4鼓励创造性思维、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的习惯;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策略将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互相协作、合理有效地判断等能力的方法。

4.5改革教育过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为教育带来改革创新的生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策略为课程设计和教育评估方法开创了新天地;另外,该规划还为学校提供了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以满足学生需求的方便;在进行学校规划的时候将考虑到尽量开发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能力。新晨

4.6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促使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有效,这将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畅通的信息在各个层面都有助于作出有效决策

结语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空前发展。要在信息的大海中,成功地建设一个教学课堂,必须要用好的形式“包装”好的内容。所谓的“好”,在于实实在在的质量,还在于新异,在于效率。教育技术应该不拘一格,在能够表现的地方充分体现个性,大胆地出新出异,以新异取胜,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中学德育教育中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

摘要:目前,我们已正式步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促使工作与学习发生了较大转变,对中学德育也提出全新挑战。应用信息技术可从不同维度有序开展德育工作。这与以往德育教育相比,更加开放、丰富、多彩和有趣。中学德育工作应依托信息技术,强化管理,加大内部整合,摆正位置,不断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笔者将结合现有经验成果,围绕中学德育教育,着重探讨信息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实践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关乎学生的成长发展。信息技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之上,可获取、处理、传送不同类型的传感信息,它的出现提升了信息传输速度、拓展了信息传输范围、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转变,为德育教育带来全新挑战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德育教育应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德育教育思想,优化德育教育手段,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推向更高台阶。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教育层面,需让德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现实生活、个人感情紧密联系,而信息技术可促进这种联系,拉近德育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一、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高新科技的主要代表,其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信息技术的提升优化了生产生活,使得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然而,信息技术也对德育教育造成一定的困扰。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与成人相比,其上网比例大约是81.2%,明显高于成人,近乎超出20个百分点。中学生高频率地上网与五花八门的信息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学生的视野。信息技术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推进中学德育,还可阻碍中学德育。以往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缺少生机,较为空洞,削弱了学生的兴趣,最终的教育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教育形式较刻板

德育并非一个独立学科,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它与其他课程存在关联,应该将其和所有课程紧密相联。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德育课程来实施德育教育。由此可知,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德育形式较刻板,缺少多样性。例如一些学校仅仅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几乎不会在其他课程中探讨德育问题,进而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对德育问题的重视度。

(二)德育教育方法单一

课堂讲授是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通俗来讲便是说教,有超过90%的教师都应用此种方法,主要依赖黑板板书,即便应用多媒体,无非是增加了内容展示的独特性,具体讲授的内容并未改变。以抽象、枯燥的道德内容为核心,通过背诵、考试等实施强制性学习,盲目地把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十分不稳定,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硬性、盲目地灌输一定会让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若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不适宜,则最终的德育效果并不会很理想。

二、加强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面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而加强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的结合是践行德育工作、达成这一职责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可丰富德育内容,除文字、图片外,还包含动画、视频,可将学生带回至现实生活,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网络技术,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师生处于平等地位,积极获取有用的知识,解决实现自主教育目标,打造网络教育。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在教师层面

1.优化知识展现,增强学习成效。在中学时代,思想品德内容相对零散,主要是文字和文本,学习内容较为分散,不具有系统性。由此可知,我们应利用动态化、模块化形式来展示思想品德内容,通过直观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种知识,增强学习成效。例如学国腾飞、保护环境等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鼠标,动态、连续呈现教材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习成效。

2.丰富教学资源,增加信息量。建构主义指出,学生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活动主体,还是知识意义的基本建构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推动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以及品德教学的统一整合,不单纯是教学改进,还是将众多信息资源引入至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科学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这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还可增强自学能力、提升主动意识,全面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

3.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提升教育成效。与学科教学相似,计算机可推动德育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教师能够依托图形、视频、VCD等逐步践行德育工作,这比以往文字讲授更加合理,可促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授寻求法律帮助内容时,教师可对《今日说法》进行汇编整理,并在课堂上来播放展示,不仅包含案例过程,还涉及专家评议与最终结果,形象地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在主题班会以及德育专题讲座中融入信息技术,将事半功倍。

(二)在学生层面

1.激发德育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不管是在哪一科目的教学中,有了兴趣,便可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若无法唤醒学习兴趣,则教育效果的提高将变成空谈。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内容生动、形式独特、趣味性高的实践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采用面对面模式,如借助视频来呈现家乡变化,使其从各个层面欣赏家乡,以此来提升对家乡的喜爱。另外,学习形式更加自主,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独立思考较多,大大强化了学习动机。

2.促进个性发挥,有利于个体成长。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不仅重视自我价值的达成,而且关注个性发挥。其思想活动与日常行为便可彰显这一特点。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所需信息,也可及时表达内心观点与个人见解,在信息选择方面具有独立性,个性色彩浓厚。由此可知,围绕他们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时,依赖说教、群众性活动缺少一定的可行性。换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坚持思想品德基本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它可还原生活实例,增加德育内容的直观性,提升德育内容的认识度,进而促进德育教育。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德育教育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成才与未来发展,而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促进学生的认识理解,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我们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辩证看待德育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其次,应从学生着手,构建校园网,研制实用工具,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一)转变观念,提高网络素质

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一方面,应变堵为疏。以往大多数教师均排斥、抵制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德育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改变原有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德育手段,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借助这一优势,合理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各年龄段学生,全面发挥主导性,使其变成德育主题。当教师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引导时,应注意下述内容:指引方向,让学生落实德育目标,使其依托这一目标,借助网上资源,科学开展学习活动;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合理运用德育资源,有序学习;启迪学生质疑,让学生明确网络学习过程遭遇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指引德育行为,把德育思想践行到德育行为活动中,达到认知、感情、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二)辩证看待信息技术,科学筛选网上资源

信息技术不仅可拓展德育空间,而且还会对德育环境产生污染,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不良的东西,阻碍德育教育的开展,我们应持辩证的眼光,科学看待、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并合理运用。由此可知,务必要强化网上资源筛选与分类。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手段,其一,针对校园网装设过滤软件,阻隔不良信息;其二,指派专业人员负责信息筛选工作,过滤掉不良信息,再下载至校园网中,科学归类,合理编辑,以供广大学生参考查阅,为学生打造资源信息齐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构建校园网,扩大学校德育活动空间

学校应留心并明确互联网所带来的具体影响,有效利用网络的推广宣传优势,借助网络增加学生的认识,通过正确、有效、积极地信息互动,合理构建网络文化,迅速抢占网络阵地。基于校园网打造满足形势走向、宣传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教育阵地,借助这一阵地,传扬我国优秀文化,赞扬先进事迹,形成网上主旋律。同时,还可在网络平台开设新闻热点、最新政策方针、素质教育、成果学习、心理辅导、普法宣传等栏目,以此来完善网络文化,扩大德育活动空间,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体系。

(四)研制实用工具,更好地服务于德育活动

依赖信息技术,各所学校可参照德育工作要求,研制出适宜的、可行的软件工具,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德育活动。例如可开设网络评选平台,选取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模范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性和普及性,充分发挥带头感染作用,通过小视频提升德育教育的影响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光辉、绚丽、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综合来说,德育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占据着基础位置,且德育教育具有持续性。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愈发凸显,信息技术将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推动素质教育。我们应依据新课标的具体内容,积极改革,不断优化德育教育形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与学生实际的联系,全面渗透到各项内容中,持之以恒,为社会建设培育更多理想的人才。

作者:蒋理 单位: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比较

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在讲授课程时必然会侧重于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为了灵活有效地完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两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认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从而取长补短,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一、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学科特点

计算机技术(ComputerTechnology)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它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应用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于中职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能力的掌握和积累才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延伸到其它教学辅助媒体和辅助工具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

二、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点比较

1.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起源不同。计算机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产生先于信息技术课程。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浪潮,由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要测重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因此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育技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转型而来,其中仍然保留了教学摄录编辑、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以及教学软件开发等课程,并且新增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又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学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相对计算机专业在技术、原理上更深入,后者在教法、手段层面更具优势。2.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其相比,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课程目标的继承、超越并合理扬弃的结果。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前提下拓展开的,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会在无形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使用技能,而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则会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加工信息的手段,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3.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它更注重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技术原理及探究。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教育技术原理、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另外它不仅仅要求学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论,这是计算机课程所没有要求的。4.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基本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练结合的方法;教育技术课程则是以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因为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5.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评价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评价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算法推理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技巧,评价常常是量化的,老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单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功能是激励、诊断和促进教学,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教师为主但还有学生自己、同伴、甚至家长;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从多维归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力。对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应该是多层次的,不应该只追求考试或测评的结果,而是要从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6.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资源来源于计算机、网络及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技术课程的来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和非数字化资源(如报纸、书籍、期刊、录像等),所以教育技术课程的资源要丰富,计算机和网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就课程资源而言教育技术所涵盖的资源要更加广泛,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平台上获取更加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是很有必要的。7.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地位不同。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从单一的计算机技能学习向多元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在教学当中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但这种辅助教学工具绝对不是唯一的。8.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也有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时候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范畴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有所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教育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动态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多种通讯媒体、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改进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思想和方法,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解决问题,因此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要求非常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是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简单下放,而是需要综合反映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侧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的技术掌握及熟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取及筛选,为学生今后的信息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强 单位:甘肃省卫生学校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教育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全面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趋势,使得英语这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更加突出。英语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性语言。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让诸多的语言迅速在网络流行。互联网运用于教育领域,使得教师或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但是,通过互联网学习的模式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都是互联网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习效果和积极主动性得到更大的提高。1.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全方面体验英语的魅力。信息技术教育的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习,了解和接触到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2.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积极活跃的加入英语学习中。3.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后,教学模式由以往的教师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带领学生进行探索和合作。4.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使得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用丰富、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5.信息技术教育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实际用途。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见到真实的交流场景,让学生发现英语的吸引力。

二、将信息技术教育运用于中学英语教学的方式

1.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可以采用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方式,用文字、图片、动画等等多种形式将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以及常用语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看图画看动画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并且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兴趣。2.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作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一个学习目标,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项任务,例如,制作一个与本单元内容相配套的ppt演示文稿,或者运用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常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PPT的制作方式,又养成了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方式。3.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要素。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运用教学、学习软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教师不仅要演示教学内容,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字、图形、信息进行处理,让学生在获得英语基本信息知识的同时,重构英语知识体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三、需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需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教师应当制作选用能够恰当反映自己风格的课件或者教学资源。在网络化的社会,网络上有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下载,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直接照搬,即便不愿意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也应当选用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课件。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信息技术教育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应当避免太大规模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错误的认为英语课就是看看课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使用课件的同时,还是不能放弃不断听、说、读、译等英语学习最传统、最基本的技能培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频率。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交替进行。避免只重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英语课变成PPT展示课。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课的特殊性要求,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是不能够完全摒弃的,因为,英语的最终目的的交流。4.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合成一起,而是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项教学要素来整合,在信息技术在配合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同时对信息技术产生探索的兴趣。让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中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让英语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此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中,教师应当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是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主体。教师要运用信息教育技术,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丁卫国 单位:张掖市山丹县二中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完美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优秀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信息系统建设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高教还是普教,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建设框架中,明确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应以网络为基础,规范、标准建设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的建设宗旨。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近年来在建设信息化系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成了包括教育收费银行代缴费,政务办公自动化和学籍、教籍、校产等不同业务使用需要的11个信息化系统,建设了成都教育网资源服务中心,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信息的共享,实施了与信息系统配套的智能化备份与恢复保障系统。日前,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下简称成都市技装所)教育网站技术服务部主任付强和系统实施方联想集团技术顾问崔利生,详细了解了该所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存储系统的建设情况。

背景与需求

据付强主任介绍,成都市技装所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包括了11个业务系统。主要是三类性质的信息系统: 一是除教育系统外,还需与其他部门共享数据的系统,如教育收费系统; 二是教育政务管理类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邮件、市教育局门户网站以及校产、教籍、学籍等数据管理系统; 三是教学资源类数据,这些资源数据基本上每天都在扩充,其中有购买的,也有自建的成都本地优质教学资源。

付强主任介绍说,教育收费银行代收系统是一套涉及到两级财政、物价、教育计财部门和工行、建行、成都市商业银行及其600多个营业网点的联动系统。该系统于2005年12月上线运行,承担着成都市中心城区(六城区)330多个中小学校,每期近35万中小学生教育收费的代收任务。该系统通过学校依据系统设定的收费标准,在系统中创建学生缴费明细数据并打印缴费通知单,学生在寒、暑假缴费期间通过银行柜台或网上银行业务完成缴费,系统与各代收银行每天晚上自动进行数据对账。该系统为成都中心城区学校的教育收费资金拨付提供了非常客观和准确的数据依据。系统最繁忙时,一天缴费能达到5万人次。因此,该系统要求数据必须准确、实时,要有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系统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并提供快速恢复的保护能力。

业务的不断开展与数据量的不断增多要求建立集中、可有效扩充的存储系统,同时,业务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需要更高级别的数据安全保护,保证实现智能化的备份与恢复。

系统实施

成都市教育收费银行代收系统于2005年12月上线运行。当时,由于成都教育网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刚起步,建设初期,相关业务数据只是单独存储在服务器本地硬盘上。为保证数据安全,有一段时间是每天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数据的备份。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入,系统中各实时缴纳、汇总数据的重要性以及系统的在线使用保证需要就显得更为突出。为有效保证系统的不间断运行,按要求做好数据保护工作,成都市技装所于2006年8月通过采用Lenovo-HDS 9520v光纤磁盘阵列,并配合双机热备软件,成功地使银行代收系统实现了双机高可用共享存储功能,保证了该系统的快速运行和可恢复能力。

在2005年到2008年的几年间,成都市技装所陆续建设了11个业务系统,并通过采用Lenovo-HDS AMS200光纤磁盘阵列以及存储光纤交换机于 2007年9月搭建了FC-SAN系统,为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以及成都七中、石室联中等本地优质特色资源提供了集中存储空间以及满足海量扩充建设的发展需要。

去年,为了使相关业务数据获得较小的备份窗口以及可靠的恢复,同时为了消除存储设备单点故障和数据丢失可能的隐患,特别在主磁盘阵列以外新增了一台Lenovo-HDS AMS200磁盘阵列进行数据的集中备份与恢复,通过采用CommVault的备份软件,对11个业务系统中的8个重要系统实现了备份与恢复系统,保证了数据的可用性,同时提供了更大的存储空间,便于数据的存储扩容。同时,由于包括银行代缴费系统在内的11个系统的数据量不断加大,各种有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信息量迅速扩大,去年系统增加了一个Lenovo-HDS 9520v光纤磁盘阵列扩展柜。目前,整个系统存储容量(除备份恢复系统外)达到11TB,数据容量已达到3.9TB,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Lenovo-HDS AMS200光纤磁盘阵列采用双控制器,具有4GB系统缓存和4个4Gbps光纤主机端口,包括15块300GB光纤磁盘。

对于存储产品的选择,付强主任坦言,市场上能满足他们技术需求的存储产品和厂家挺多的,他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资金因素,必须保证有限建设资金的效益发挥,因此,产品必须要有较好的性价比,这是重点考虑的方面; 第二,厂商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能力以及以往是否有比较好的合作基础; 第三,通过市场调研,请教行业内的专业人士,通过网络搜索,做一些权衡比较,并咨询了一些专家;第四,过去已实施的项目所采用的产品,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由于这些产品仍在使用中,考虑到整个项目的设备兼容性、售后服务保障的协同性,在兼顾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实际,还需要适当考虑品牌上的统一问题。

付强主任认为,品牌和集成商的选择关键是售后服务、技术支持、技术培训,技术升级以及用户反馈与跟踪调研等,要切实配合用户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作为用户来说,这些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效果与启示

通过信息系统和灾备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管理,使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从认识和实践上都收获颇多。付强主任说,首先是市教育局领导很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管理工作,同时,技装所领导也积极强化保障各业务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重要性。而作为具体执行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技术服务部门,对数据的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也认识得非常清楚,对安全保障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如银行代收费系统,一旦数据出现问题,则没有任何逆变的可能,所带来的损失是相当大的。付强主任还介绍说:“目前成都教育网的各资源都是免费向全市所有教育用户开放的,这项工作也是成都市建设教育专网、积极实施‘满覆盖’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建专网也好,建资源存储灾备中心也好,目的都是围绕市教育局积极打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实现成都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别,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中心工作,认真作好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服务与保障。”

对于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系统的升级改造,付强主任总结出几条经验。首先,用户要了解这个产品是不是适合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要求,包括产品的质量、性能、功能、性价比以及在扩充升级上的应对能力;第二,适不适合,能不能兼顾到已有的基础,是否具有一定的接续性,主要是兼容性、扩展性,甚至是建设实施对现有基础有无“影响”和“伤害”,在兼顾既定建设目标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将这种“影响”和“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这对于项目的立项需求分析来说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实施可以通过几种渠道: 一是认真做好应用需求的分析与调研。按照项目建设目的和使用目标,请一些行业内的人士帮助分析、沟通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做好同类产品的市场调研,包括向用过相同产品的用户进行了解,通过网络查询收集技术资料,甚至请不同的厂商针对本地化需求做设计方案; 三是组织使用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召开专题论证会,充分分析、细化和完善技术需求。

对于正在试运行中的灾备系统,付强主任最大的希望是能找一个适当的时候,模拟一次“事故”,试验一下他的灾备系统到底灵不灵。不过,他说,这要把相关的应急方案做好、做细,要有缜密的安排,不能盲目进行;同时还离不开厂商、建设方的积极支持与技术配合保证。

链 接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主要负责全市普教系统教学仪器的配置及管理工作,负责市教育局直属单位的房地产管理,承办市教育局直接下达的工程项目的管理;负责全市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管理、应用、培训;为教育系统的实验室专委会、图书馆(室)专委会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场地及服务,统一管理全市校办企业和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负责社会力量办学评估事务,开展学校及师生对外交流的服务咨询等工作。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浅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摘要: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知的大量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并对教育信息化进程起着推动作用。本文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及重视教师技术运用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三方面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补充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推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因

随着二十一世纪竞争的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教育教学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应改进原有的不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的板书与讲解给学生传递知识内容。传统教学虽然方便组织课堂教学,但它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过程,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精神方面得不到满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自然会下降许多。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可以将各种信息媒介集于一体,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以及视频并用,可以将直观且丰富的感知材料动静结合的呈现给学生,感染教学全过程,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生动深刻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容量,加强学生的记忆效率,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定会使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以及模式的更新得到促进,从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思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硬件水平的提高

要在现有的条件和技术下,将媒体技术于合理应用在教学之中,将媒体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注重多样化,配置要合理,要将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投影、录音、录像等技术的应用发展结合起来。成立教研室专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紧抓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制作室及综合电教室。配备各办公室电脑并联网,此外,还要建立校园网,并丰富校园网,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更快捷。

(二)教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大力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认识,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掌握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自己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重视教师技术运用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在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的同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也应提到日程上来。重视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快更熟练的掌握这些技术,适应时代的需求,更优的作好教师这份伟大的工作。培训工作还要取得有关部门积极的配合,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并且按步骤进行。教师们通过培训,互相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共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有效的培训之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工作效率也会明显的提高。从而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四、结束语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新知的需求,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必然的趋势,并且对教育信息化进程起着促进的作用。进一步讲,是硬件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重视教师技术运用的培训促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让远程教育技术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补充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信息技术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具有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基础,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可以适时抓住学生的兴趣利用网络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远程教育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

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有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角色逐渐产生转变,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训者、人生的引路人。但这些对于信息技术科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由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学的开设只是每周一至两节的课堂安排,因此除课堂教学外,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很少,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培养缺少持久可行的措施。现代远程教育能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很好的手段,能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设定信息技术交流平台,让学生把疑问和问题放到平台上,这不仅能实现学生之间互助,还能实现教师的及时辅导,促进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再不是遥不可及的名词,而是随时随地在学生的身边。

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资源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技术这个新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教科书和一些配套资料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但网络却能提供跟随社会发展的资源,充实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充足的网络信息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多媒体的模拟功能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让教学“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可以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教育资源,如金太阳新课程教学资源网等教学资源网,为教学提供教学案例和资料。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可把一些精品课程制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进行点播学习。第三,把每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补充资源放在教师的主页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有利于教育的全面开展

远程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其他学科能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为其他学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远程的视频教学已不再是同城化,而是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手段。例如,在合作交流的学校之间,就可以通过实时的视频教学进行授课和研讨学术问题;又如在出现天灾时,在学生没办法到达学校上学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远程教学使教学得于持续。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时代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在远程中,学生接触的不仅是学校中的同学,还可以是不同学校的同学,也可能是不同年龄阶层的同学,这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交际与合作能力的增强。

远程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还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教学 ;教学

K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 、 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我认为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 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两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录像的形式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图像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他们仿佛跨进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置身于茂密的树林里,徜徉在野花丛中,看到美丽的鹿,笨重的熊,机灵的松鼠,尽情采摘香脆的榛子,吃着酸甜的野果、、、、、、学生此时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抓住实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不但理解课文的内在意蕴,而且积累了语言运用。这样,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现代教育技术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

二、 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例如《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用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的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眼前的利益”与“身后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悟“恍然大悟”的道理,促使他“打消了他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 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时机上。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刺激引导,晦气开学上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慰问灾民、关心警卫员、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以及总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头为总理送行的场面,学生从中了解到胸怀人民,进一步激发起对的敬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来历及意义,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又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使用电教手段,来演示翠鸟叼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这里电教手段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总之,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特色的语文教学。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

摘要: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由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制定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培训。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 教育技术创新

如今的教育技术不仅仅是通过PPT、白板与视频开展教学。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互联网、电脑等信息化的到来,教师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信息素养是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

素养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信息素养在素养的基础上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稳定的基础性因素。首先,教师应对充分理解信息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资源,专心的投入到教W工作当中。其次,教师要对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有较强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丰富了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对零散的课时整合成主题单元设计,设计的目标以学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有了新的任务后,会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教师应具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将两种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较高,既要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以便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发掘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中找到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

二、创新素质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作用

当教师为学生设计主题单元后,学生拿到问题该如何对其解决?当然学生有能力寻求一定的办法完成。但是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工具及达到的效果。如此,学生在有目的的自主探索以及创造性的主动完成任务。 主题资源一般以网站的形式出现,载体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这些大量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有评价量规,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利用这种评价量规,能够有效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够对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有效的判断。上述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对社会的需求工作有更好的适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学生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注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受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能力将明显提高。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信息化教育主张早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 加快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具体包括了解基本知识、拥有信息文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现代观念、熟悉应用方法。教师具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途径就是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对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对一些基本技能要进行实际训练,以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使得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整体提高应用教育技术水平。

四、加强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并且具备网络条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合理的分配课时,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更多知识,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对主题单元设计慢慢熟悉。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不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杜绝孩子上网。所以教师改变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看法,进而为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推动学生终身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中心小学)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中学政治教学要把重点落在学生“三观”的自我形成与塑造之上。在传统政治教学基础上,中学政治教育需要整合信息化教学技术,发挥其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优势、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大力推广信息化教育技术。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中学政治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育技术指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背景,以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为基础开展教学,设计、开发、利用与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最终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互联网时代的中学政治教学核心在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自我形成与塑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整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优势

1.增大信息容量,提升教学成效

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让比较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动态画面呈现出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系统地归纳、归类教学内容,让知识更加一体化。

2.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应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加工处理信息后,再现与播放信息,并辅以模拟仿真与动画故事,向学生呈现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课件。可以把平时教学中仅依靠挂图或黑板却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造出悦耳、悦目与悦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步入中学课堂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学政治教学中,就有着更重要的现实作用。

1.在课堂上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首先,把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上,可以把传统授导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建构式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与学生的接受水平,教师所挑选的课堂互动模式。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营造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良好教学氛围。将信息化教育技术作为新型教学载体,结合传统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师生互动的模式。

其次,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整合中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较为丰富且翔实的知识背景材料,凭借PPT、视频与音频甚至网页等计算机技术,对知识进行编排,让具体多样化的知识较为直观地呈现在课堂当中,整个课堂内容也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了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师可更方便地挑选不同的课堂形式,如视频课、案例分析等。

2.在课堂外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首先,在课外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通信软件、网页与电子邮件等形式引导与拓展学生的学习。而学生也可以灵活地利用互联网把个人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及时反馈给老师,实现双向信息的互动。

其次,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巩固与拓宽课堂知识。政治学科教学囊括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的教学,单凭课堂内容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依托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师优化与整合网络资源,指引与掌握学生课外学习活动。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教学面的宽广度,又能了解与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再次,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除了要求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之外,也要求学生之间要互动,即学生间学习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如,通信软件、博客、论坛等,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间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学发展趋势要求中学政治教师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提升政治课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门学科中的教学融入越来越多,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效,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吸收,锻炼与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方面都能够发挥不错的效果。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充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二者的良好融入会让知识教学的整体成效更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也更容易得到充分锻炼。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种越来越实用的技术手段与辅助工具也慢慢进入各门学科的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良好整合,要透过二者间的有效融合来推动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知识实践能力的过程,能够让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一、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导入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和很多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融合,首先,在教学导入时就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教学导入环节不仅要有效引入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也是一个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这样的教学预期。比如,可以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和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大家在观看的同时也可以慢慢融入到教学主题中。也可以首先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一些开放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首先对于即将学到的内容有一个初步体验,这些都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有效教学导入形式。

例如,在上《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刘翔获得奥运会田径110米栏项目金牌”和动画“赤壁之战”,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透过这种方式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又比如,在上《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这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时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检索信息,我事先提供各种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并给出相应网址,让学生在竞赛中选择展开,从而吸引学生对神奇的搜索引擎产生兴趣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新课的导入环节时可以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最显著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很大程度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提升,这往往也会在知识呈现上、知识的剖析上更加清晰直观,进而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吸收相应的知识要点。教师要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功能、使用方法都非常了解,并且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这会让学生更乐于融入教学环节中,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积极性也会更高。

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网络化的成长环境。学生随时都可以浏览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专题学习网站,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学习文本加工的基础知识,通过观看学习支持里的动画教程获得学习帮助,针对操作水平程度较高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在网站上看到各种他们并不熟悉的信息加工以及表达的方式,并且会学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这种形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很大程度丰富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体验都更多。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元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同样可以为教学评价的展开提供辅助,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方式通常很单一,学生也很难真的从教师的评价中领会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不断融入,这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理念等都发生着更新,这自然也会影响到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模式上。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很大程度规避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中的一些局限与不足。比如,在学生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模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创作的电子作品如电子板报、统计表、多媒体作品等上传到学习评价系统中,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也可以进行评语认定。这样就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随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视和自我反思,学生的主体性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