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5 11:22: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破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情景教学法中小学音乐的应用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就是将音乐情景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加之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情景教学法。

1语言导入教学情景

语言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够启发学生走进音乐王国,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尽情参与,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安夜》这节课时,因为圣诞节和平安夜都是西方的节日,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假如教学实践中又没有办法运用多媒体,那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平安夜的场景: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这一天,所有的商场、街道和家中就摆起了圣诞树,圣诞树像一个小塔,树上挂着很多小铃铛,轻轻摇晃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非常动听,树上还会缠绕一圈小灯,五颜六色的小灯好像天上眨眼的小星星,美丽极了。人们还会在教堂里虔诚的祈祷,衷心的许愿,欢乐美好的气氛充满了千家万户,就像我们国家的春节一样。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也仿佛身临其中,加深了学生对《平安夜》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的体会。

2故事展开教学情景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思维过程,不如说是一种共情过程。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有关音乐教学内容的动人故事,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音符先有感情。学生都爱听故事,精彩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能够运用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别出心裁的故事,就能唤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激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莫扎特》时,教师可先讲莫扎特的艺术生涯,讲莫扎特三岁就开始弹琴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部交响乐的音乐天赋,讲莫扎特的代表作,讲莫扎特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学生对莫扎特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内涵。

3表演再现教学情景

音乐与表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完整的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实际肢体表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教材中歌曲的角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形象,而就是学生自己,学生对歌曲必然产生亲切感。这种生动的形式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感到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表达出来,而且富有趣味性,学生自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一起来》这节课时,在反复欣赏和学唱歌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自己创编韵律操,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动作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既要有轻快活泼的动作也要有优美的动作。动作编排结束后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分小组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通过各小组之间的韵律操创编和表演,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歌曲动感的节奏,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运动协调能力。

4多媒体呈现教学情景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多媒体中生动、直观的动画情景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时,在第一单元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以及相关文化,像西藏的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西南地区苗族和彝族的民族特色,西藏的天空、草地和风土人情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欣赏《走进西藏》这首歌曲时,就仿佛置身于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旁边,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西藏草地上,就仿佛置身于西藏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学生通过学唱《走进西藏》这首歌曲,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西藏特色,进一步加深了对藏族音乐的体验。学生演唱《走进西藏》时的感情更加丰富饱满。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魅力,在发现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探究音乐的奥妙,在探究音乐奥妙的过程中创新音乐,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平台。

作者:覃宇静 单位:广西省宜州市第一小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内容摘要】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局限于教会学生唱好一首歌曲,而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节奏能力的训练。节奏训练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得以高质量的开展。文章分析了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并提出了几点节奏训练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节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教育的前提是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敏捷反应能力。①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表明,需从节奏着手展开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

节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简单来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在时间上的规范,统称为节奏。无论是队列步伐、人的心跳,还是机械运转、生产流程等均有着自己的节奏。可见,节奏为音乐的骨骼。奥尔夫就曾经说过:“音乐构成的首要要素即为节奏,而非旋律。”中小学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而节奏教学属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增强其对乐曲、歌曲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节奏学习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科学、正确的节奏训练能够确保中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多音乐知识。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较多弊端,如整个训练过于程式化,多是通过拍手、读谱的方式来完成,训练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此外,音乐课堂上节奏训练的时间较少。音乐本就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音乐课堂上长时间枯燥的节奏训练已脱离了生活。节奏训练如果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

(一)利用语言完成节奏训练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更愿意去记忆一些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东西,而童谣是他们从小就接触的音乐,非常易于记忆,通过童谣来展开节奏训练,对学生而言是相当有效的训练方式。

(二)利用乐器演奏完成节奏训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打、吹奏乐器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从而完成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感受乐器的声音(长音、短音,或清脆、浑厚的声音等),并学习碰铃、响板、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的节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引导其自制打击乐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道具,如筷子、盆、铁桶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与创作节奏。

(三)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完成节奏训练

音乐作品中的很多节奏均是音乐家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节奏,如体育课上跑步的“一二一”节奏声、青蛙叫的“呱呱”声、钟摆的“滴答”声等,生活中的这些声音也有助于完成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此外,节奏模仿训练法是中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常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和模仿这些声音,如汽车鸣喇叭的声音、公鸡打鸣的声音、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敲门声,以及下雨时的滴答声等,这些都能够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提升节奏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速度变化完成节奏训练

节奏为乐音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节奏训练需与速度训练有机结合,方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谱例2,若要使节奏、拍子与拍号不变,速度再加快一倍,将会出现谱例3的效果;再加快一倍的速度,将会出现谱例4的节奏效果。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其能够轻松地学习音乐知识。因此,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应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教师要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与运用节奏,在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但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多次反复训练,并坚持“课上练、下课也练”的原则,久而久之,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提高其音乐欣赏的能力。第二,节奏训练应多样化。中小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枯燥的学习形式很容易感到厌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内容更形象、生动。

四、结语

总之,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好音乐非常重要。节奏训练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节奏训练内容。教师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让学生在唱、玩、说、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知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高质量的节奏训练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其创作节奏的能力。

作者:石淑菊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利弊分析

[摘要]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一直受到很大的争议。本文主要讨论在中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利弊,通过对利弊的分析,总结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中小学;利弊

随着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影响了现在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称赞。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用黑板和粉笔,而是用电脑上影像和图片来进行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刻的变革,多媒体中教学的应用严重影响着现在的学生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两面性,应用适当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不当会误导学生,使学生学不到书本上的知识,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要用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因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中小学生学不到书上的基础知识。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集中率。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比较发散,如果音乐课上使用往常在黑板上单纯的讲述,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音乐本身的真谛。音乐课上,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和图片,会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给课堂增加很多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使很多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影像,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多媒体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上老师放入课件里的知识可以是多种不同形式的。但是在黑板上老师只能用粉笔大致地描绘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是有限的,可能很难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老师如果很好的应用多媒体,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把要学习的知识形象化,不需要老师费力地讲解,学生容易理解书上书面化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做课件的过程中老师要找很多的资料,会发现许多学生和老师自己没有掌握的其他新的知识,这样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知识点应多做介绍,介绍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学生得到的知识将更加全面,从而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缺陷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技能明显的退化,老师也养成了一种惰性。学生也不能完全的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是把上课当成了一场娱乐。上课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过度的关注多媒体的内容,会忽略学生上课的状态,而学生过度的关注多媒体上有趣的内容,会忽略老师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老师和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电脑上,因此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做的课件主要是老师的思想,并没有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不好的影响。多媒体的操作速度比较快速,可能学生还没有注意上一个课件的内容,老师就已经讲解过去了,当然学生也不能及时的做笔记。但是用在黑板的讲课中,老师讲的内容不会擦掉,学生不懂的知识,会再次提问老师,或者有时间做笔记。多媒体的讲课中,学生当时的记忆是很深的,但是不能记录下来,对以后的复习也是非常不利的。多媒体课堂会使学生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忽略了学习基础知识,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有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有利也有弊,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其不利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的讲解自己做的课件上的知识,要经常提问学生增加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问是否知道有关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不能在教学中占很大的位置,在遇到书本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握书本中的重点。老师在播放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映,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要讲解的课件上,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音乐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艺术,不能单纯靠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也需要对听觉的刺激,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课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必须的。但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盲目,不能单纯地依赖科学技术,尤其是教学,学生和老师占非常大的比重,多媒体是不能代替学生和老师的位置的。多媒体应用的利弊要分析清楚,这样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作者:莫超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广,音乐课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即将发展成为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综合型的艺术课,音乐课的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在音乐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也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有效利用学校音乐课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功效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其突出的作用。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学生宁肯听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音乐,也不愿意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让人对当前音乐教育产生怀疑。而作为音乐教师,也应该对此认真反思,反思如何将学生重新拉回到音乐课堂中来。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1]。步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不断创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随着素质教育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的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出现。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旋律的陪伴下让学习不再枯燥,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们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好的老师。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观察的时间为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左右,因此,儿童容易受其他物质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2]。特别是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3]。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在课件制作时就应该做一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操作的课件。比如:认唱音阶这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从认音到唱音。从唱音到辨音,都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教法是用阶梯图展示和教师弹琴示范进行集体教学,模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因材施教[4]。为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专门设计制作出一种使学生更为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既放松又愉快。例如,在课件展示中音阶图中每个台阶上使用不同的小动物,这些不同的小动物代表不同的音,从而用生动的小动物形象帮助学生认识音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用鼠标任意点击一个台阶上的小动物,这时小动物就会跳出来演奏相对应的音。通过使用这些画面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做到人机交互。从而使学生们通过愉快的方式学习到要学的内容。

二、培养情感,拓展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上教师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诉求,而在音乐教学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网络及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音乐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资料,设计构思各种生动形象的音乐课件,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音乐情境,激发审美想象。笔者曾在商洛城关小学观摩了一堂音乐课,这是一所在当地办学条件较好的小学,这堂课上,教师制作的课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这首小学音乐课本上普通的一首歌曲,被音乐教师教授的生动而有趣。在授课时为启发学生对妈妈的关爱,对妈妈的深情,教师从记录片中选取了两组真实而感人的画面,一组是在优美的《摇篮曲》音乐衬托下“妈妈轻摇熟睡中的宝宝”的镜头,另一组是母亲辛劳、忙碌,满脸皱纹的身影以及站在山头远望即将归来的孩子那种期盼的眼神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同时将两组镜头交替展现,从而引导学生从视觉画面进入到形象思维之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母亲对孩子体贴入微爱以及辛勤劳作、辛苦哺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母亲深深地爱。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意境,激发情绪,引入主题。通过这首歌的学唱从而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激发了对母亲的爱,激励学生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努力学习,回报母爱的好孩子。总之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抽象的音乐语言通过了形象的画面被合理生动的表现出来.学生对歌曲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时,能够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完美地表达出对妈妈的一片挚爱与真情。

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通常我们知道人在认知过程中,其左右脑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刺激同时刺激人的左右脑,它将抽象概念与直观形体认知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视听并举,对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比如:在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小燕子》中伴随着音乐,选用了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场景展现了初春的景象,然后展现从南方飞回的小燕子在空中自由飞翔,以及在庄稼地里吃害虫等场景。在这里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求学生边看动画边观察小燕子的动作,说说它们是怎样飞的,怎样吃虫子的,并让他们亲身模仿小燕子的动作。体会大家喜爱它的原因,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从而准确表达这首歌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形体动作的展示是来自对画面中燕子飞翔在空中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仅是学生自我创作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过程。另外,学生演唱时的动画和字幕出现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登台演唱、击掌相伴、低声相和,使音乐课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及表演能力方面多媒体无疑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知识综合,提高教学效率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音乐教育提供的学科综合应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体的多学科之间的有机综合[6]。在音乐教学中,网络教学的优势得以凸现,由于当前音乐教学更多地强调音乐与各科知识的结合,因此,每次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量就十分多,就必然需要大量的知识,而当今网络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大量知识获取变得简单易行,如笔者在观摩一所学校在教授朝鲜歌曲《阿里郎》时,就在教授这首歌曲的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了有关朝鲜的知识.迷人的自然及人文景象、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配以曾在中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主题歌《希望》,这样不仅音乐、历史、宗教、民俗、美术等多种人文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感知和领悟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做了铺垫。正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才能将学生吸引到音乐作品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来,从而使学生从中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激活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对欣赏的作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通过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必须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和特征,也只有在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这种手段,并做到将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高阳 单位: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

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验,从而使得我国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特色。所谓的民族音乐,在广义上而言它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中所创作出的所有音乐,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理解,我国56个民族中所有的音乐都可算作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古代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传统音乐以及现代的新音乐等。而狭义上的民族音乐则是指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主要可分为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歌、戏曲音乐以及说唱音乐五大类。

(二)中小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教学是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有利于了解历史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以音乐的形式体现出的是民族独有的背景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对某个时期民族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为例,此曲创作时间为1931年,正值我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忧患时期,内有各路军阀混战,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人民生活之疾苦作为现代人是无法体会到的。而刘天华的《光明行》在当时山河大地遭受蹂躏的环境下,却没有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反而以一种振奋人心、生气勃勃的曲调来鼓舞国人的士气,恰似一首黑暗、绝望中的呐喊高歌。又如古琴曲《精忠词》,表现的是民族英雄岳飞慷慨激昂的民族之爱与精忠报国的高尚信念;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英雄岳飞慷慨激昂的国家之爱与精忠报国的决心;通过《阳关三叠》可以淋漓尽致的再现唐朝诗人王维与友人临边时悲愁的情感。作为听众,在学习了类似的民族音乐的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对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2、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当前中西方文化激励冲突、碰撞的复杂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于文化的主观辨别能力是很差的,需要有专业的教育家来对其进行指点,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向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发展,从而远离商业流行音乐及电影、杂志中的一些庸俗、浮躁的误区。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作为历史沉淀出来的文化精品,其中的美学元素、价值观念都是经过几代人肯定与认同的,对于青少年思想成长方面而言无疑将会有着积极、健康的影响。如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中,作者阿炳将长年的辛酸社会生活与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在曲目中形成了统一,使得曲目整体上哀而不伤,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统一的美学观念。因此在中小学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帮助学生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念。3、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发展和成长的基石,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起到了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生当中深入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团结友善、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民族信仰,无疑是健全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力手段,更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下去的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一)校方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获得外界的认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有针对性的考试教育方面,而对于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教育认识程度淡薄,没有充分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具体体现为:①许多中小学校每周只象征性地开设两节音乐课程,而在音乐教学方面比较笼统,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学观念;②教师自身的专业音乐知识匮乏,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也缺少实际教学经验就可以上岗,这在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效率无疑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广大县城和农村地区,教育部门管理、考核制度宽松,许多学校因资金和主观意识问题,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是以语文教师“客串”,或是社会人员兼职教授音乐,导致教学质量差。③教师手中可利用的民族音乐教学资源较少,主要以音乐教材为主,形式过于枯燥、单一,缺乏对地区性民族音乐文化挖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表现出的整体专业水平较高,有的教师还在专业性的声乐比赛中获奖,但相比较而言民族音乐知识则了解的有限,尤其是传统的京剧或地方性戏曲多数人都不懂得欣赏,甚至一听到类似的声音就烦躁不已,认为那是过了时的旧文化。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有:“3-6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能够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能够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如果作为民族音乐教师自身都不会唱地方性戏曲和京剧,则新《课标》根本就无法得到落实,逐渐的我国传统的国粹文化也就会出现年龄断层现象。

(三)教学技巧方面的问题

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教师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导致教学的手段只重视音乐技能,而忽视了民族音乐形式下的审美体验和丰富情感,使得教学结果流于表面化而缺乏情感深度。最理想的民族音乐教学,在于既能够使学生把握到音乐形式背后的美学观念,又能够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使学生能自主的通过音乐来表达美,抒发内心的情感。但对于中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无疑是要分清楚主次的,以笔者个人经验来讲,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民族音乐所表达出的美感刚好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因此应当先从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中蕴藏的文化和美学理念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才是专业性的声乐技能教授。但目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不仅没有缓解学生的压力,反而以考试排名、表演评奖等形式在技能方面大做文章,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与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四)学生心态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饱受诟病,新的教学观念应当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起,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老师从旁辅导、解疑”的目的应当是各专业教学的最理想效果。但在目前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民族音乐保有逆反的心理,认为民族音乐“很土”、难听,唱出来没有面子。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于主流的商业化流行音乐的冲击。流行音乐被称作“快餐式”音乐,其主题多为情爱、伤感、叛逆,这也正迎合了青春期中小学生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左右了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小学生过早地出现功利心强,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浮躁心态。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像是小树苗成长过程中周围的支架,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树苗的茁壮成长,避免被风吹歪或刮倒。

三、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有效途径

(一)加强校方和教师的重视

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从校方着手,加强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资金完善教学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用少数民族乐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课堂讲课等形式,丰富教学的手段。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民族音乐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教授经验,对于县城地区或偏远山区资金不充裕的中小学,可聘请民间艺人入校讲授民族音乐文化和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农村中小学通过教育部门的协调,实现了与城市资源的共享,即通过远程教育的手段分享城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资源。最后,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应从情感、美学、价值观等教学角度着手来予以重视,而并非要制定出严格的技能考核手段来加重学生的负担,从而避免民族音乐教学落于表面形式的现象。

(二)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育

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学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展课外教学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辅助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内涵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形式如:①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经典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演奏及戏剧曲艺等才艺表演,对参赛者全部给予口头和形式上的奖励,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带动学习的积极性;②校方可定期邀请知名民乐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内进行音乐讲座,并通过现场表演技能、口头讲授创作典故、学生参与表演等形式与中小学生展开互动,在快乐中学习民族音乐文化;③校方积极组织中小学生有规模的参加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节,民族艺人故居,民族乐器展览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改变课堂讲授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动性低的弊端,让学生各部分器官都跟着动起来,调动其活跃的思维和兴趣,这样能加深理解程度和印象。①视觉效果熏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录像等视觉材料,在课题中为学生展示,引领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小学教材《彝家娃娃真幸福》讲授时,以多媒体或图片形式展示彝族人的生活场景、服饰、特色乐器、民间歌舞活动等,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彝族歌曲有充分的文化理解。②听觉效果熏陶。以音像资料来丰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学习《草原风情》时,教师可播放《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相关背景的歌曲,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壮阔与美丽。③肢体表演的熏陶。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如学习东北民歌《小拜年》、《摇篮曲》时,教师可预备手绢、红绸等道具让学生学人转的边唱边跳风格。在学习藏族歌曲《走进西藏》时,搭配典型的藏族锅庄舞,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体会载歌载舞的融洽民族气氛。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势固然没错,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而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他们当中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改善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质量,让中小学生真正能从民族音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中的博爱与良知,应当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林冰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探讨

摘要: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整个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策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教学;目标构成;策略

引言

目的性是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人们在从事实际活动之前,总要预先制定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然后据此去实施其活动,努力实现其预定的结果。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其目的性、计划性是很强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它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又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立足点。同时,也可以把教学目标看作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和学科化,是所有学科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就是预期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教学结果。

一、教学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标具有几个特点:(1)教学目标制定之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预期和刻意追求;(2)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它的表述主要借助于行为动词;(3)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反映于学生学习后的行为方式变化。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三种功能:一是指导教学实践,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与选择。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实施者就能依据教学目标来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同一类型的学习的阶段性。二是指导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设计者可自编测验题,测量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可作出评价,评价有许多标准,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测量教学结果必须是以目标的测量为依据,如果没有针对目标,那测量就缺乏效度。要开展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提供可有效测量的教学目标,只有是客观的、科学的衡量标准,那测量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才将是科学的、客观的、有实效的。因此,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测试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指导和调节作用。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学活动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步骤上也都体现出规范的功能。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他们之间应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等,都要由制订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来决定,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实践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可促进主体对教学的控制,促进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二、音乐教学目标层构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是由一系列教学大小不等、层次不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分为教学总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各个下属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

(一)音乐课程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教学总目标是教学总目标在音乐课程上的具体化。由于音乐课在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开设,还要制定出分段的目标。他是在某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通常由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小学、初中、高中),以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通过学习把提升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美感与人的思想精神深度有机融合,形成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教学进而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识谱能力,激发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熟悉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对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有一些了解、扩大视野,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协同目标两部分,主要目标指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本身必须达到的,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专门目标,即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情感力、评价力),音乐审美表现能力(歌唱、器乐演奏、表演等音乐表现力),音乐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意向等)。协同目标,指达到审美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等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

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是音乐学科教学总目标所隶属的子目标,是一学期(或一学年)音乐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音乐学期(学年)教学目标,体现在音乐教学大纲分年级要求中,是总目标在特定教学阶段的具体化。它一方面具有音乐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它只是对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因此,它的内容比总目标更具体,它的制定直接受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课程安排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其音乐学科中相对完整的组成部分,单元教学目标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具有更明确而具体的指向性,是一种近期的追求目标。音乐教学大纲是由一系列单元目标具体组成的,这些目标虽然具体,但并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四)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课时目标是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相联系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具体性;二是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三、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策略

学校音乐教学的实施应包含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而普及性质的音乐教学重点在中小学,主要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中小学贯彻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必须为目标服务。别林斯基说,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科学的,另一种是艺术的,二者是互为平行的并列关系,谁也不是谁的附属或者补充。[1](P86)雨果说到: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1](P87)学校的音乐教学还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殊性,也就是音乐艺术的特点、社会功能,否则就不能正确地、符合规律地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的说来音乐教学是为实施美育的目的和手段而存在的。学校实施美育的范围很广,始终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之中。音乐课程却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因为音乐课程能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比如《德国黑森州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就是这样规定的:1.加强和培养感官的感受和体验能力;2.支持儿童的个人艺术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3.对艺术和文化的解释;4.对媒体的了解。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巨大的促进和渗透作用,但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欣赏感受音乐,并能正确评价、辨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因此,我们在确定学校音乐教学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应让儿童、青少年接触学习(包括演奏、演唱、欣赏)具有音乐审美价值的足够数量的音乐作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的需要,应科学地安排古今中外的名作和民间音乐作品。第二,逐步教给并扩大儿童、青少年音乐审美所需要的基础音乐知识和初步音乐理论。包括音乐语言构成的要素(即旋律、节奏、和声、织体、音色等),音乐的体裁形式、著名音乐家、著名作品以及音乐常识等,第三,培养和发展儿童、青少年进行音乐审美所需要的表现能力、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包括音乐感(或称“音乐综合能力”、一定的演唱、欣赏能力等)的培养。第四,发展儿童、青少年音乐想象、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坚持不懈地引导,启发中小学生对美德的渴望和追求,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点。

四、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起着指导作用。教学目标不但要落实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要较好的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必须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音乐课课程标准是编写音乐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业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通过研究教学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所教音乐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和教学进度。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和方法联系起来理解,有时同一教学内容可能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准确掌握教学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按照教学目标还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把握,教学中注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涵联系和前后衔接。

(二)要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是在人的情感领域促使人的个性意识在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审美能力为最终目标,加大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理解、鉴别和表现、创造能力的力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唱歌加乐理,往往使音乐课变得单调、枯燥无味,也无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现在不少学校加大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比重,拓宽教学面,加强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通过这种改变,将以往的教学模式,变成唱歌、乐理、欣赏的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音乐美,从而增强了审美能力。好的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意识的反映,音乐旋律通过音响运动的形式,与人产生共鸣的同时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音乐美的产生,其实是来自人与客体运动中的协调一致,也可以这样说,音乐美在人调解自身的意识活动与音乐的同步运动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技能训练转变成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

(三)要完成教学目标,要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引导学生按实际与施教者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鼓励主动型学习,随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来,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课程认为是一种技艺课,从教学形式上它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音乐教学过程中,学校施教者往往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低层次上,即帮助学生能够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实践上着力于唱歌、识谱。但因为音乐艺术是必须掌握相当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才能表现的,最重要的是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中小学生有兴趣、有爱好、愿意学、乐意学,有感才有悟,感性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理性思维。否则,所学到的音乐技能就只能成为机械的操作,呆板的重复。音乐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性,按照教学论提出的S—O—R法则,即刺激———个体因素———反应,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鲁•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同时艺术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知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2](P35)

(四)要理解音乐教学目标,就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任务进行分析

我们一般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实现的教学任务可以理解为三个:第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确定教学任务后,对于达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性任务具体化,也就是在每一节课内不可能都实现上述三个教学任务,但可以发展实现某一个教学任务。也可以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有着多种具体内容的目标群,不仅有着音乐基础知识,也有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态度、鉴赏能力方面的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与该目标相符的教学方法。同时,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征:一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二是知识基础特征;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构成方式。总之,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心理过程也就不同,对中学生、小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会有所不同,面对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相同。

(五)要取得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就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在所确定的音乐教学目标中,课时教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所有教学目标的起点,也是所有教学计划实施的主要途径。课时计划是单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只有认真执行精心设计的课时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保证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编写课时计划是创造性的工作,要讲究实效,不能一律化、程式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设计和安排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教学要讲究艺术性,音乐教育更要讲究艺术性,在音乐课时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方法、技能、技巧达到艺术化的运用,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对音乐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处于愉快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的设计,使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沉浸音乐艺术的享受和创造之中。反之,则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对音乐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的状态。

作者:李颖玲 单位: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社会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情感,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它不需要媒介,比语言更为直接。”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教育体制(应试教育、高考等)、社会(一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不健康的所谓流行、原创音乐,充斥荧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音乐教育比较薄弱,自然导致我国青少年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偏见,真正认识到其本身的价值和内涵,使之为素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注重音乐教学的社会性

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接受方式并不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媒体的宣传与导向,各种演出团体的节目内容,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等,对音乐教育都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全国一台戏”的文化禁锢,音乐艺术得到空前普及和繁荣。但也要看到鱼龙混杂的现状,一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低俗、粗俗”甚至“恶俗”的所谓原创音乐,充斥荧屏或舞台。这些东西既无技术水平,又无艺术内涵,更起不到陶冶情操、美化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糟粕进行坚决的抵制,决不能使之进入我们神圣的课堂。只有唤起更多的人关心音乐教育,只有全社会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二、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首先要强调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网络资源要有充分的了解,学习的内容、范围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深入和拓展,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并给予有效的督促、辅导和讲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信息搜集与获取条件,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教学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课堂,甚至在家里、社会各处都可以进行音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术与实践相结合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音乐技能、艺术修养、气质、毅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但这些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经过学习与锻炼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是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每个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的重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其表演意识和兴趣,提高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鉴赏、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力。

1.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口琴或竖笛进行演奏。通过实践练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2.加强律动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学生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并且与语文课创编故事、舞蹈课动作创编相结合。

当然,要想使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根据本学校的实际,可开展一些竞赛性音乐活动、趣味性音乐活动,如歌咏会、器乐、声乐比赛等专项活动,使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练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四、多学科借鉴、互补教学

1.利用文学、美术、音乐的相融相通特质。①文学、美术、音乐本身具有的思想性、情感性、概念性、音调性、形象性与韵律性和音乐性等特征,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歌词本身具有丰富而明确的内容以及色彩性和抒情性,它是词作者主观化的认知结果,体现着词作者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旋律是声乐艺术整体构成的又一大要素,旋律本身的内涵,包括旋律线条的走向、节拍、节奏、乐句、曲式结构等,在旋律高低、长短、抑扬、强弱、快慢等变化和对比中,体现了旋律自身丰富的音乐性。“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更加具体形象。②在实施音乐、文学、美术互补教学法的过程中,就应抓住“视、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几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意境、唱意境、想内容”,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音乐的歌词、旋律内容与美术因素和谐的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

2.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①瑞士的音乐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反映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②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长明灯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③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学生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教育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他们成功的教学方法中汲取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学手法,同我们自己的音乐教学方法相融合,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近几年在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可以使音乐课堂变得声形并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各种派别的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内涵,提高艺术素养。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视觉、听觉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设置,先讲解乐理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手段太过单一,效果不好。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达到声、像、图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举行一些课外音乐活动,如文艺汇演等。为了提升文艺汇演表演效果,必须对一些音乐进行适当的剪辑和创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在歌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中,可以将歌曲中的歌词、图片以及歌曲的韵律直接展示出来,为学生创设出色彩缤纷的歌曲情境,调动身体各个感觉器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歌曲意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沂蒙山小调》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沂蒙山小调的独特魅力。然后将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到沂蒙山区的特点,加深对《沂蒙山小调》的体会。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上辅助教学。通过暂停、倒退、重放等功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又如,教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春天里大地复苏、小草发芽、一片生机盎然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突,感受春天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二)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乐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乐器的认识,但因教学条件有限,教师不可能向学生展示所有的乐器,学生只能根据书本上的图片了解其基本构造。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不仅可以看到相关乐器的图片,还可以通过一些视频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聆听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中的场景。如在欣赏《欢庆的日子》时,教师可以将陕北人民打腰鼓、扭秧歌欢庆丰收的喜悦场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陕北的风土人情,更加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情感内涵。(三)在乐理教学中的应用。音乐教学过程中乐理知识的讲解是最为复杂的,乐理知识往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乐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如《沂蒙山小调》的学习,涉及到许多乐理知识,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其音节特点,同时与相类似的曲调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体会不同的同时,能够掌握这种小调的哼唱特点,将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趣味性十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依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合理把控,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其次,多媒体技术必须与课堂教学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相适应,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切不可将其视为教学手段的主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控,要注重与课堂内容的结合,从而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李晓芬 单位:互助县教育局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研究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学生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点之一。现今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对音乐元素的训练主要在音高、节奏和旋律等方面,但在多数音乐启蒙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却较单一、缺乏体验。本文将从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进行论述,通过节拍、语言、身体动作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节奏;语言;动作;律动;节奏读音

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独立存在,而旋律脱离了节奏则无法存在。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节奏就像人体的骨架一样,人有了骨架才站立起来,而音乐美不美,一个人美不美,首先取决于骨架,如我很高很瘦,我的骨架结构长而细;你很胖很矮,你的骨架结构短而粗大。那么音乐也是这样,要塑造好的旋律,首先离不开好的节奏。而节奏的学习不是按照乐谱按部就班的打出来或唱出来就可以,那样是呆板的。节奏的学习往往包含了力度、速度和情感等在其中,需要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节奏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节奏,进而表现音乐的情感。

一、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中小学教材中对相应歌曲大部分有编写对应的节奏练习,但在教师教学中多数的节奏练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用手打拍子或用手划拍子,以节拍规范节奏的形式进行简单节奏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节奏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节奏模仿、节奏读音和节奏听记等练习方式。但从认知层面上讲,大多停留在数理关系上,认为音乐的节奏就是音符时值关系的组合,忽视了节奏的表现性和动力性。节奏训练的方法还较为缺乏系统性。虽然我国引进国外三大著名音乐教学法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还处于教学法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基本探索中,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还没有及时传递到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当中,从三大教学法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可以看出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是从节奏体验抓起。这需要教师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对节奏这一音乐元素有新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练习,从根本上改变节奏教学过于单一状况。节奏作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从欧洲和美洲来看,它们每个音乐教学法都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节奏训练在音乐的学习中从最开始到最终一直贯穿为一体。可以说,音乐的起点是节奏,终点还是节奏。就像音乐家们,他们最终要解决和学习的还是节奏问题。而在音乐教学当中使用最广的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体系和柯达伊教学法。这三大教学法在节奏的训练上都具有完整的教材教学设计和严谨的教学结构。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继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奥尔夫教学体系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柯达伊强调节奏读法进行节奏训练,边拍手边口读的方式,从语言的多样性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这些教学法当中,它们无不强调节奏在音乐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节奏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言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音乐中的节奏大多来自于语言,是最近于人的自然发声的,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会教我们学习说话,所以用语言作为节奏教学的起步,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本土语言文化进行教育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教育上得到保障。用语言与节奏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节奏朗诵教学,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如姓名、动物名、交通工具、地名、所学的古诗词、儿歌等,从中提取节奏基石进行训练。在新班级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有节奏的报出,以相互认识。在教学中,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说出来,对于爱表现的学生,可以让他说不出来为止。在朗诵时,对节拍、节奏出错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正确的节奏感。动作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节奏与动作包括声势和身体动作两方面。声势的基本形式包括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四个方面,代表着音乐的四个声部。因为人的双手双脚可以分开拍打,在记谱上,符干朝上代表的是拍打或跺右边,符干朝下代表的拍打或跺左边。关于节奏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开始。如在节拍内说“开始”等。在方法上,有节奏模仿,由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教学可以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四拍子开始,每小节应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一拍休止为主,尽量练习的时间要长一些,并反复练习。律动教学作为身体动作的一种方式。在律动教学中,节奏的训练需要听觉器官和身体的合作完成。听觉器官接受声音和节奏,形成音乐记忆。身体--节奏运动的载体,通过身体动作可以体验和再现音乐节奏。节奏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身体运动和听觉,通过日常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和音响的记忆,进而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能准确表现节奏。律动教学是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在律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学生通过聆听节奏音响,使学生自然集中注意力,随时做出身体反应。在律动练习中,动作包括原地动作与空间动作。原地动作包括有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和踏步等。空间动作包括有走、跑、跳、蹦、跃、奔腾和滑行等。这些身体的运动语汇,可以单一或综合使用,讲求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学生表现节奏要素的难度,如程度低点的学生做简单的动作,程度好些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互相走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三、结语

音乐节奏教学,我们首先要重视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它作为音乐旋律的骨架,从根本上决定着音乐的好坏。在节奏教学中,在语言中找寻节奏基石,能有效的把握歌唱节奏准确度;运用声势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合唱活动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和锻炼学生的平衡度;进行体态律动,把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为动作,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表现音乐和表达情感。由于笔者知识和研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多指正。

作者:阳祺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4.结语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一、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虽然国家正式将器乐教学和音乐欣赏写入教材,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仍没有摆脱以唱歌为主,以基本乐理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审美教育的初衷。在音乐教育目的上,以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单纯追求高的升学率,艺术教育现阶段在中小学中已经成为了少数人学习的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学习艺术教育也是为了升学才选择这条路的。另外,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方法上,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主的

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自身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在正常的音乐课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老师说了算。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所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许多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虽然在时间上比较长,但是对于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则还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去。在中小学中,音乐的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各项基本素养,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帮助。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所有的学校对考试成绩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而对于音乐这种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不够重视,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老师都会要求中小学生学习与升学有关的学科,甚至一些学校还会将音乐课取消用其他的主要课堂进行代替,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音乐教育十分不利。不过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一些学校也开始进行音乐教育,从而为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今后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研究

(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好的意义

众所周知,兴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我们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一定要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自身的认识上就愿意去学习音乐。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向的天赋,加强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让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起音乐的学习性格,把音乐真正的与每一位学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改革,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此来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对于音乐的热爱。

(二)有助于面向学生,发展全体学生个性

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能够在整体教育系统中建立起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注重考试。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音乐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支持,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的领略音乐世界的美好,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在中小学中的教师进行音乐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制定出相应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学生的天赋好坏,都要进行耐心的教导,帮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认识音乐,引导他们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的性质决定了该门学科是一个十分注重操作的学科,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很强的音乐表现方式,比如创作、舞蹈等,都需要演出者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过就传统的音乐教育来看,我国所采用的方法把实践教学与识谱知识等进行了分享,这样一来,就把原本十分生动的音乐课变成了十分死板的识谱课,造成了音乐教学质量的下降。音乐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真正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从原来的主角转变成配角,学生则成为主角,以此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美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不应当在音乐课上还使用那些传统的说讲式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教学要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音乐材料,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逐渐培养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审美和情感内涵的能力。

作者:韩雅楠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论文

摘要:为什么中小学的音乐课总是没什么孩子愿意上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很多老师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就此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兴趣;教学模式

高校毕业后,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走上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遇上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使得他们的课程很难开展下去。经过我的一番了解,发现他们大多数是不会运用教学模式而导致的,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模式与大家分享。

一、趣味模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其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并乐于学习。

基本过程:引趣一激情~愉悦~主动学习

这类模式在中、小学各年级都能运用,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

二、和谐模式

特点: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和谐、轻松。

基本过程:诱导~共鸣~探讨一获得共识

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使教学中各种关系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文环境是使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初中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老师刻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通俗歌曲《二泉吟》,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让生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欣赏到那熟悉而又喜欢的通俗歌曲《二泉吟》,不由得和着音乐唱了起来:“风悠悠,云悠悠,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那凄美的歌声唱出了阿炳的情、阿炳的梦、阿炳的恨、阿炳的愁、阿炳的忧,歌曲与画面营造了与乐曲《二泉映月》相融的一种特定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合作模式

特点:学生间互教互学,技能知识互补,潜在目标是培养乐于助人及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基本过程:引导~讨论~演示~共同评价

适用于创造性较强的音乐教学环节或有点难度的知识性教学中,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示唱、奏、演的创造成果,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四、探索模式

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与研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基本过程: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

指导—发现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探讨、总结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为基础,反过来去解释与发现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有一例是识谱方法的探讨。上海有一位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地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这一方法,他总结了四点:一是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目标并不矛盾;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可以降低识谱难度;四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上唱歌课时,他不急于马上解决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识谱知识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美并逐渐熟悉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识谱,这时学生就有了似曾相似的感觉,识谱就顺畅多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虽然它具有便于管理、便于传授等优势,但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有明显欠缺。将课内与课外优势互补,是当今教育提倡的方式。

无论哪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普遍适用的。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学习任务的性质、特定学习场合的需要来优化组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上的生动有趣。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因素论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不仅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音乐教师把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上,这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有悖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初衷。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让学生从音乐课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音乐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首先,对全册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分析,力求吃透教材,明确渗透德育的着力点,达到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预期目的。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教材内容为研究对象,确定渗透德育重点主要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然后,做好德育渗透的单元备课:依据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设计每一个单元德育渗透的侧重点。最后,在课时备课中体现德育渗透点:每节课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课时备课过程中确定德育渗透点及渗透方法等都要体现出来。如在教唱《江河万古流》(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话说长江》的音乐画面,再欣赏《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塔里木河》,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之中。此时,教师再用优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学生介绍作品,那么学生对《江河万古流》的美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在学唱过程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德育的渗透点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接纳,并化为自醒自悟。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因素

德育的实施,应该在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中体现,喜欢参与的活动是学生愉悦身心的乐园、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1、在唱歌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中以“太阳”“花儿”

“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这首歌曲活泼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虚度年华。中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首歌曲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小鸟,小鸟》(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电影《苗苗》的主题歌。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抒发了对小鸟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在这个单元里选材都与动物有关,其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教唱这首歌时,要把亲切深情的感情教进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

2、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公务员之家

三、在教师自身形象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师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乐记》中也记载:“乐也者,施也。”因此,教师要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总之教学探索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最实质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但使学生学到作品知识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加倍努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破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