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03:43: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园林设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主要阐述了园林设计行业现状,园林设计师的培育、执业制度和管理组织,行业法规完善五方面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 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 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 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 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 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 Chinese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内容摘要 大地艺术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许多大地艺术作品与景观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时间因素,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工业废弃地问题,从而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工业废弃地的处理方式,并丰富了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从而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大地艺术(Land Art)的出现,为现代艺术进行变革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艺术流派。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时的美国社会,正处在种族流血暴乱、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学生叛乱等等的剧烈动荡时期;工业化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许多灾难;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艺术也不再能够满足艺术家不断追求创新的渴望,这一切都使得艺术家开始思考逃离这个社会,寻找新的艺术出路。他们以一种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姿态,将目光投向城市之外,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进行新的艺术类型的尝试,形成了大地艺术流派。由于大地艺术常常以土方工程的形式出现,所以也被称为土方艺术、地景艺术、自然艺术等等。
大地艺术和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如极简主义艺术、概念艺术、贫穷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这些艺术派别之间,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与以往的艺术相比,大地艺术有很强的革新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因素的关注,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首要选择方向,艺术品不再是放置在景观环境中,大地本身已经成为艺术或艺术的组成部分。其次,大地艺术还力图远离人类文明,改变过去艺术品被收藏的具有商业气息的方式。作品多选择在峡谷和沙漠,或形成一种只能在空中鸟瞰的人类染指自然的记录,人们对这种艺术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片展览和录像的方式,同时,彰显降质环境(沙漠化、工业废弃地等),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批判现实的姿态。
大地艺术贴近了景观,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其触角深入到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领域,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有:克里斯托(Jaracheff Christo)、史密斯(RobertSmithson)、德·马利亚(Walter de Marl-a)、黑泽(Michael Heizer)等人森。
克里斯托,保加利亚人,1964年迁居纽约。他擅长包裹物体,被称为“包裹大师”。其宏大的作品有《峡谷帷幕》(1972年,科罗拉多州)、《奔跑的围栏》(1976年,加利福尼亚州)和《围起来的岛屿》(1983年,佛罗里达州)。1985年,他在巴黎用米黄色布料,将新桥缠绕起来。1991年,他同时在日本和加利福尼亚乡间举办了雨伞展示。1995年成功地包裹了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克里斯托所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均为暂时性的,规模庞大,需要数以百计的助手协助完成。作品不用去博物馆即可看到。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上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他的作品颇有争议,特别是受到环境主义者的反对,但是其作品大部分还是被批判地接受,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史密森,是大地艺术的一位精神领袖,他不仅创作了大地艺术的代表作品“螺旋形防波堤”,而且在理论和思想上都做了很多的探索。他从1966年到1973年意外地去世前,发表了一些文章,展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首先,他着迷于将生态进程(ecological process)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对“自然是美好的,人类的艺术应该以这样的认识来反映自然”的观点表示质疑,认为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和“如画似的景观”;其次,他认为抽象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的分离;第三,在对待自然的观念上,他认为“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与任何形态模型不相关的”。史密森对风景园林专业有很多的关注,他通过对奥姆斯特德的作品的认识,来研究自然观念,并且提醒人们,公园也是“携带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人类各层次的活动而处于未完成状态”。史密森特别关注工业废弃地的问题,作品常常切入这方面的主题。
德·马利亚以户外栅格雕塑而著名,代表作品是位于新墨西哥州一个沙漠里的“闪电的原野”(Lighting Field),艺术家在那里放置了400根不锈钢杆,组成一个1.61kmxlkm硕大的杆阵,它们的高度依据地形的高低从4.57m到7.92m不等,但其尖端排成一行,形成一个平面,平均约距地面6.10m。在这块时常出现雷电风暴的原野中,每根钢杆都可作为避雷装置。每天一早一晚,钢杆都反射太阳的光芒,形成一种精确的工业技术特征,又与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景观。
2 大地艺术的主要特征
2.1自然因素作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材料 和艺术家关注的首要内容
德·马利亚所说的“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可以看做是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的宣言。在大地艺术中,土壤、石头、木头、冰雪、砂石都成为艺术家常用的材料。沙漠、森林、农场或工业废墟,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对象。这是大地艺术对传统艺术概念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克里斯托的作品,虽然是以人工的材料作为主要工作材料,但艺术家真正关心的是自然风景的力量。史密森创作“螺旋形防波堤”(场地曾因开采石油而污染)的本意,是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进程”。
2.2原型形式
大地艺术的形式语言追求简单化,点、线、环、螺旋、金字塔是最频繁使用的形式,大地艺术家认为这些基本几何形的意义,根植在人类集体意识之中,能够通过无意识进行阅读。这种观点明显受到当时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尤其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影响。由于艺术形式上多为基本的几何形,所以从创作语言的角度来看,大地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征。
2.3用时间因素来进行艺术创作或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内容
德·马利亚在70年代初总结道:“艺术家用泥土创作的同时,还用时间来创作”。这句话不仅表明了材料与时间的关系,而且强调了时间因素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对作品在时间这个因素中发生的改变,持积极的态度。马利亚的“闪电的原野”强调的是自然界特定的时间段——闪电来临之际,而安迪·戈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的“响尾蛇”(Sidewinder,1985)源于他在一个森林周围找到的扭曲的树干,从而建造了一条大约长55m的“蛇”,在树林中蜿蜒,随着自然侵蚀而逐渐消融,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强调的是自然是一种演进的过程。以时间维度为主的“无常性、短暂性”(Transient)成为多数大地艺术家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
2.4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
许多大地艺术家都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艺术家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特别张显,对工业生产的副作用进行揭示和批判,吸引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史密森主张的“艺术可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流露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态度。
3 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意义深刻的艺术派别,大地艺术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旗帜鲜明地关注工业废弃地和工业文明的副作用,运用基本几何形作为创作语汇,对同样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的风景园林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大地艺术的存在,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对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的提高与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史密森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是许多涉及风景园林方面的内容,对风景园林师有很大的影响。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从史密森的艺术作品的那未完成的环和开放的螺旋中,看到了一种新的语言。在这种语言里,“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且影响到景观”。他在实践中多次进行尝试和运用,在烛台角文化公园(Candlestick Point Cultural Park)中营造一个缓缓伸向水面的平缓坡地,在风吹来时,它就像一个迎接风的通道。风成为这个公园的一个主题,创作出“一种使环境自我表达的景观”。在对待自然这个观念上,哈格里夫斯所创造的大地、风和水相互交融的“环境剧场”,运用雕塑地形的手段,形成一种看起来并不是“自然”的“自然景观”。这与史密森的“自然是与任何形态模型不相关的”的观念完全吻合。
(2)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重视,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手法。史密森所认为的大地艺术最好的场所,是那些被工业化和人类其他活动严重降质(degraded)的场地,这些场地可以被艺术化地再利用(recy-cie as art),为风景园林师解决工业废弃地的处理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史密森之后的风景园林师们,正是怀着一种艺术创作的愉悦感,保留了那些废弃的厂房、机器,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园林景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s Park)、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中的一系列园林如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都保留了原有工厂的设备,并进行了再利用和艺术再创作。在对待工业废弃地这个问题上,哈格里夫斯做了很多探索,他以把后工业景观转变成优质景观而著称。前后完成有贝克斯比公园(Byxbee Park)、克理斯场公园(Crissy Field)、Tejo和Traneao河公园(里斯本)、路易斯维尔滨水公园(Louisville Waterfront Park)等多项包含工业废弃地改造内容的工程。他自称在专业的道路上,有三次“顿悟”的过程,其中第二个“顿悟”发生在他看到了史密森的大地艺术作品的照片——螺旋等作品时,由此对自然进程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贝克斯比公园设计中,在合理地处理了埋藏在地下的垃圾的同时,设计者还和雕塑家合作,创作了一种电线杆阵列的“大地艺术”景观。这些电杆顶部是平齐的,与地形形成对比,隐喻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从它的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到德·马利亚的“闪电的原野”的造型特点。
(3)大地艺术对大地的塑造,为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提供了借鉴。史密森、莫里斯(Robert Morris)都有对地形进行再塑造的作品。大地能够成为艺术的材料,这无疑激发了面对同样对象的风景园林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尤其是大地艺术常用的几何地形塑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风景园林作品中,林璎、沃克、施瓦茨、哈格里夫斯等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地形塑造的造景手段。例如林璎为密执安大学一个庭院设计的“波之场”中,只有一种植物:草坪,只有一种形式:波浪形的造型。作品简单而又生动,明显具有大地艺术的特点。地形塑造也常常是深受大地艺术影响的哈格里夫斯的造景手段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他在一个花园设计参赛作品中,运用一个旋转的草丘状地形来切应题目“运动的地面”(Moving Earth);在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庭院环境中,使用了十分有力度的丘陵状地形,造成纵横交错、起伏变化、神秘而奇异的效果;在悉尼奥林匹克体育中心(Sydney Olympics)、Dayton庭院环境、烛台角文化公园中,都使用了几何状塑造的地形,这些都与其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密不可分。
大地艺术与极简主义艺术一样,一方面,从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态和自然观念;另一方面,大地艺术的造型语言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从思想上和实践上,都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现代园林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摘要 直到80年代末,公众参与意识才被引入中国风景园林学界。 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设计理念逐步融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体系,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
I.背景
直到80年代末,公众参与意识才被引入中国风景园林学界。 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设计理念逐步融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体系,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对公众的参与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南京市民曾经以保护中山风景区的名义,起诉修建在紫金山顶的观景建筑并使其最终被拆除。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尚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公众参与的立法,制度,机构组织,还是从具体的运营方法来看,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多数法规主要注重对建设部门的授权,而公众参与方面则相当薄弱,一度出现政府强制实拖,公众被动配合的一边倒局面。中国很多园林规划设计项日的甲方(client)是政府决策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决策人自认为能够代表公众,他们指挥设计师按照他的意图工作,设计师却成了画图匠。另一方面,很多设计师认为园林规划设计设计过程是技术性的,不能为门外汉(公众)的决定所干扰,甚至认为公众参与是浪费时间的谓争吵,会降低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日前我国对公众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公众对一些基本技能,如读懂地图,理解仿真动画与真实效果之间的差异等,尚未很好地掌握,这也妨碍了公众参与的进程。
中国目前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有:
设计者为调查现状而走访群众,发放调查表,开展座谈、咨询等。
公示由专家确定的设计方案。
地方人大审批
针对某项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妨碍公众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的严重问题,公众借助新闻媒体甚至行政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但是,上述参与状况并不理想.正因如此.中国近朋作了很多努力来打开局面,正在全国多数大中城市中开展的社区建设运动的本质就是要将权利回归于社会。有些还为社区成立了由设计师与市民共同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实施“阳光规划”,这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均产生了有益影响。现阶段,中国公众参与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是风景园林规划
设计方案的公示。
II.重要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
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在中国很多城市均得到积极推广和配合,如:深圳市规定,规划法定图则草案必须公开展示30日,以征询公众意见,并对公众意见以法律形式确认。青岛市已经实行规划设计批前,批中,批后的全过程公示制度,借此加强与公众的联系。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宣布将建立新建公园,绿地设计方案公示制。首个公示的? 公园是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的该市最大的近郊森林公园三岔港森林公园。中国之所以要建立和推广公示制度,是因为其适合中国国情,有其独到的优点与作用。
1.公示的优势
·公示采用模型,效果图,电视片,实景照片等手段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广泛征求,容纳和协调社会各界意见。
·公示改变了以往设计方案由管理部门内部持有的现象,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评选过程公平,公开,公正。
·通过公示与市民接触和交流后,设计者可以对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这样的方案实践过程阻力小,监督成本少,无形中提高了效率。
·公示作为沟通政府与市民联系的纽带,使市民们清楚地了解了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思路,打算和措施;同时,市民的意见为政府提供环境管理状况和环境问题状况的信息,增强了政府管理部门监测环境问题和监督环境管理的能力。
2.公示过程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媒体介绍
良好的信息方式可以鼓励公众参与,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信息的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并行的方式。
2)公众投票
投票是迅速有效地获知公众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好恶偏爱的途径。投票的形式可以采取网上投票,而设计细致的选票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公众的意愿。
3)意见征集与反馈
为了使市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得到有效的传达,通过设置意见簿,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方式,征集、记录公众提出的建议,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是设计者、建设者与公众直接有效的沟通。
3.实例分析
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规划设计方案公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860公顷。
2003年11月17日至18日,由5名国外,8名国内著名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北京市政府代表,北京奥组委代表,业主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7件件应征设计方案进行了独立的评判和表决,选出了A01由美国易道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设计的“中国龙”,见图lA02美国萨萨基公司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体设计的“通向自然的中轴线”和A04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设计的“田+等高线”3个优秀设计方案。。
2003年11月19~2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规划设计评选中的三个优秀方案和四个提交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四展厅免费向公众展示,接受公众投票。
本次展览包括七个方案的详细设计图纸和制作精美的微缩模型,尽管这次展览只有三天,但仍然吸引了6000多
市民前去参观七个参展方案的展台前挤满了闻讯而来的观众,其中有景观设计,建筑业界,艺术界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市民。有3500多市民进行了投票,评选出3个优秀方案,分别为A01号方案,A06号方案和A02号方案。
以前市民在投票评选其他奥运场馆设计方案时,与专家的评选结果几乎完全相同。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被专家评选为优秀方案的A04号“田”方案,在市民评选中没有入选。而专家评选得票没有进入前三名的A06号方案,则获得了市民的青睬。公众能否表现出与专家一致的水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响,展览组织者在展区特别准备了许多留言簿。许多观众投完票后,认真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建议。一位名叫潘声波的大学生写道:“参展的方案都非常漂亮,让人难以取舍。感谢组织者及设计单位,他们的努力将为北京带来一个让世界瞩日的奥林匹克大花园”。中国科技馆的刘咸宜在留言中说:“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应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继这次大规模的方案公示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还为公众参与进行了一系列努力:2003年11月底,北京市规委网站分若干次有关奥运公园和周边地区交通发展的信息,公众可通过邮件向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就重大交通发展战略向公众征求意见。2004年4月29日,北京奥林匹丸公园路网道路名称在市规
划委网站上公示。截止到5月5日,市民都可通过该网站提出意见或建议。
2)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方案公示
南中轴路属于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南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南中轴路景观绿地占地约20余公顷,南北长约l00O米,东西宽约285米。2003年9月22日,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三大设计方案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展出,具体方案由专家和市民投票决定,网上投票同时进行。展览由市园林局,市政管委和市规委联合举办,展出的三个方案分别是: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的黑色方案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公司的绿色方案,以及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红色方案。
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期间,一直有北京市园林局派出的专业人员在现场对方案进行解说。据统计,共有7214人参观了展览,日平均参观人数240人左右,其中74.8%的参观者参与了投票。30天内的投票情况如下图。
经过投票统计显示,黑色方案以46.7%的支持率位列第—,绿色方案获得支持率为29.9%,红色方案得票率为23.4%,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设计的黑色方案最终入选。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对公众的专业解说引导确实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由于现场专业人员的耐心讲解,公众对方案的设计理念,实践效果都有了较深刻、专业的认识。在现场投票期间,对最佳方案的选择没有太大变动,显示出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现场投票结果与最终结果的接近程度,也仅次于专家评审结果。而网络投票方面,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助和对现场展览的细致观摩,显然与其他投票形式的结果有了偏差。
主办方在现场也设了意见簿,在展览结束后,还对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将其中建设性、可行性强的意见总结出来,并反馈给了设计方。入选方案将根据委员会整理出的市民的建设性建议,专家的建议和政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
3)方案公示过程中反映出的利与弊
(1)公示的正面效应
从这两次大规模的城市重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公示来看,公众的发动、公众的参与都是空前的,效果和影响也很好:
·媒体宣传到位社会反响热烈
两个实例中,均有多家媒体对公示进行了报道,包括:北京日报,晚报,晨报,北京青年报,首都建设报,信报,劳动午报,中国花卉报,中国建设报,北京交通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之翼杂志社及各大网站等。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市民们积极响应:有人专程坐三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看展览,投票;有人看完展览的第二天专程送来意见信;有人—趟一趟地组织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看展览。
·公众踊跃提供意见,内容呈现出多元化,整体化的趋势
两次公示共收到公众意见1460份,其中满意130份,较满意1287份,不满意43份,满意率97%。从公众意见的内容看,涉及城市性质,发展方向,交通,市政旧城改造与保护,环保与绿化,公共设施,城市特色,建筑色彩,历史风貌保护等诸多方面。
·公众参与初见成效
公众意见开始被采纳,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也加深了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专家与公众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观念。
(2)公示暴露出的问题
·方案展示地点过于固定和单一
许多市民由于不便而失去了参与的兴趣,从而使大量的潜在参与者流失,也使部分公众利益得不到体现.
·公众参与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
在公示过程中,多与反馈再参与的机制没有形成。一方面组织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市民反馈其意见与建议是否被采纳,对建议已被采纳的市民,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其作出适当的奖欣鼓励激发其再参与。公众参与往往在通过公示确定方案后就嘎然而止,具体的实施只是政府和规划设计部门的事,与公众无关。
III.结论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中国,迫切需要完善公共参与的法规与政策体系,来鼓励人们主动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运用各种社会媒介与科技手段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公众意见处理、交流与反馈系统是其中的关键程序之—,关系到顶日能否良好定位和顺利实施。
内容摘要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1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4.4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5.2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6. 街道景观透视
街道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旅游,在追求精神需求上是共通的:是人们在旅行和游览中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也是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达到在美中愉悦,在美中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增长知识和才干。
园林,是旅游的主要载体。英国哲学家培根于《论造园》一文中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旅游的动机是使旅游者对旅游的对象有吸引力,因此,以自然美学的理论来探讨和运用于造园,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重要环节。旅游资源的存在,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园林美与自然美既相通而又有所不同。园林美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自然美则是客观存在,诸如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山东的泰山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川的峨眉山、九寨沟、湖北的神农架等等。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然美的存在时,才能在欣赏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和运用,如武夷山的紫阳书院,庐山的仙人洞、御碑亭,黄山的始信峰,泰山的岱庙、玉皇顶等等。园林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以获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逐步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审美情趣来改造自然,创造主观世界,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园林美既要有“貌似艺术”的自然美,又要有“貌似自然”的人文美,是将这两者的和谐与统一的创造。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其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稳重大方、浓墨重彩,且常与苍松翠柏为伍,特具一种庄重、宁静、和谐之美,展现出北国风光的博大而崇高、富丽而堂皇。亭、台、楼、阁的檐角平稳、沉重,有异于江南园林建筑的翼角高耸,展翅欲飞。再如叠石造山,江南崇尚“漏、透、瘦、皱、丑”的太湖石,以玲珑秀丽为审美标准。而北方园林的叠石多采用浑厚的大青石或黄山石,以竣拔、雄奇为主。又江南园林多属私家园林,一般规模都较小,所以造园讲究“小中见大”,运用“园必隔,水必曲”,借自然之美,把一座园子,隔成若干个小天地,显现出委宛多姿、层次丰满,透过花墙,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讲究的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所谓“借景,就是把园景延伸到远山云际,梧竹田野,以及利用错觉等”。所以江南园林多以玲珑纤巧见胜,其色调素静、淡雅,展现给观赏者是灵秀可掬的人造景观,其间墙垣如云若龙,跌宕起伏,道路回环曲折,山峦奔趋错落,建筑檐角高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运动感,是一种静中取动的手法。游客徜徉其内,可近观细品。由此可见,由于地理条件不同,风土人情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园林美的表现手法也就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欣赏园林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水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进入更高更美的境界。因此,创造园林美,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基因,旅游的人文景观直接影响到发展旅游经济的繁盛与衰落。
一、运用美学理论指导风景园林管理经营工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准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欣赏活动对旅游管理经营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景观要有艺术性。
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美,也就是要满足旅游的吸引力的要求。自然风景区要有自然美,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风光等等。名胜古迹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如法国的凯旋门、凡尔赛宫,北京的颐和园等等。园林景点则要有意境和特色,不同的园林景点,通过山水建筑、植物造景和布置陈设,和谐地烘托出特定意境和文化内涵,让游客陶冶情操,激发起爱国爱家的热情,从而更加珍惜生活,向往未来。
其次,要有地域特色。如西方园林,讲究方正工整,中轴对称,主题直露,让旅游者一目了然。而我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和借景,曲径通幽,小中见大,寓意深远含蓄,回味无穷。我国园林从地域上来讲,又有各自特点,如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北方园林,相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讲,高大宽敞,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典雅端庄,强调的是建筑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南方园林,其特色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玲珑精细,强调的是意境美。这些特点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要有各自的景观季象和管理特色。尤其是我国的园林行业,强调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和优质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紧密,形成了我国的园林管理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陈设一定要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当然要使旅游的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优质的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笔很大的隐藏的资源。
二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与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寄托了造园者的思想与感情,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营造出古典园林的深远意境和细腻感情。如故宫的珍妃井使游人触景生情。人伫景前,深深同情珍妃的苦难与不幸,对光绪的软弱和慈禧的专制残暴表示激愤。
三是景观构造手法的多样化。
现代公园在构造手法上,一般呈现为旅游环境宽敞,建筑高大,简洁明快,旅游设施科技含量高,旅游项目新颖、惊险、奇特且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配套服务设施前卫、齐全、舒适。
此外,尚有借景入园、旱园水做、引景、点景等造园构景手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运用美学理论,创造全方位的艺术化的风景园林,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园林美源于自然美和人文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打个形象的比方,自然美是园林的形体,人文美是园林的精神,这形与神的统一,才是园林美的极致。人们营建园林时,必须正确运用美学理论,以自然美为基础,以人文美为特色,通过人类主观能动的规划、提炼、建筑、装饰等一系列开发活动,使之适应人类生活的理想需要,符合人类人文传统和审美规范,达到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为此目的,在运用美学理论创造风景园林之美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创造一个和谐愉悦、诱人欣赏的境界。
一座园林,一处风景名胜遗存,其基本格局和主题是基本不变的,但其主题的深化,局部意境的拓展,环境的美化乃至于厅、堂、馆、榭内的布置陈设是可作调整的。上述变化,不仅可拓展主题,深化意境,而且可直接美化游览环境,改变旅游氛围,调动游人的欣赏情趣和游览欲望,从而引起游人的遐想和思维的延伸,得到旧地重游兴更浓的效果。其中植物景观布局,是园林美的发展趋势。如扬州个园北区1998年的植物造景,应是成功的一例。该区域采用40余种高低错落,不同层高的品种观赏竹,结合起伏地形,配植合适的辅助植物,构筑了竹文化观赏区,再点缀与竹文化相关的古建筑小品,与点睛之笔“竹石图”相呼应,整体布局极有韵味。扬州尚有柳文化,其与花桃相间,每逢烟花三月,各色花桃姹紫嫣红、异彩纷呈;杨花吐絮、柳丝婆娑,活脱脱一幅风情万种的“桃柳”图,使人不禁忆起“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著名诗句,进而重新激起人们“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热望。又如扬州琼花、芍药与广陵古琴、古筝可组合起春游的第二高潮,以延续春游的旺季时间,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2.必须突出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
各地均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广西的“刘三姐对歌台”,昆明的“阿诗玛”传奇故事,杭州“白蛇传”的故事等。要将这些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发掘出来,与现有的园林景点及名胜古迹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旅游点、线、面系列格局,必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必须注意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周边生态环境的统一。
如苏州的“枫桥夜泊”,特定环境里的霜天、枫林、扁舟、渔火以及隐约可见的寺庙、随风飘来的钟声,构成了一种立体美的感受,成为人们千古仰慕的胜地。
4.决不让不宜商品的宣传破坏了怡情养性的环境整体。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在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就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的各项内容。其中,如何调整好生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园林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花园设计亦不能例外。改善环境要做到:(1)在建造花园的范围以内应尽量保护未经人工破坏过的地形、地貌及原有的乔灌木、地被植物。(2)弄清楚植物本身的生态要求与它的环境效益。(3)人类的生理要求比较一致,寒暖、饥饱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人与人之间虽稍有差异,但总的测试结果出入不大。景区景点内,既有游人观赏,就应有旅游配套服务。此类服务,不但是游客之需,而且应与周边环境氛围相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都注重了商品的宣传。旅游景点,客流量大,境内外游人多,是商家传播商品信息,宣传自己产品的绝佳阵地之一。作为风景园林旅游管理经营者,必须把好商品宣传入口关,绝不能让不宜商品的宣传进入景区景点,避免“煞风景”。
三、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运作
一座价值很高的园林,一处秀美的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效益如何,其自身运作十分重要。
其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便捷程度及与所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系都十分重要,运作起来,比较复杂,受制约因素也较多,需作缜密的思考与实施。
一是理顺风景园林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关键。
风景园林部门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其次要加大内部改革工作力度,改变目前在用工、用人和分配制度上的陈规陋习,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第三,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适度经营,促进自身发展。
二是宣传,也就是告诉旅游者,我是什么,我有什么,我能给你什么的宣传。
首先是旅游资源和潜在的资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宣传。只有旅游管理经营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游人才能做出取舍。特别要注意宣传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宣传旅游管理经营者的“拳头产品”,即自己所拥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精华部分,也包括为游客提供的健康的特色旅游服务。
其次要着力抓好导游服务。导游也是一种宣传,而且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面对面的宣传,可以互相询问、交流和探讨。因此,要重视导游员的选择与培训。导游员不但要有相应的学历、必备的知识、良好的素质、气质和品质,而且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为游人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使游人在享受导游服务过程中接受宣传,欣赏美景,了解历史和现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实现旅游的经济价值。
再次,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出版景区、景点专题宣传册,也可以出图文并茂的折页,还可以在专业报刊上开辟专栏、出专版,在电视、广播上开辟专题节目。但现在人们往往运用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制作录像带、VCD光盘,既可上市销售,又可作礼品赠送,以扩大宣传。目前,最先进的宣传方式当数上因特网,宣传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宣传效果好。
四是旅游景点要与相近部门联合作战。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园林部门应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社团组织、旅游经济实体、宗教、文化等部门组成联合兵团,因时因地,因景因资源,审时度势,内招外联,想方设法,把境内外游人组织到本地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所在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园林管理经营部门,只有正确运用美学理论来设计构造园林,陈设布置园林,管理经营园林,使园林更具有自然美、人文美、意境美、建筑美、工艺美、环境氛围美,再加上正确的宣传,辅之以文明、优质的旅游服务,园林经济定当成为一支不可忽缺的社会经济力量,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是日本临摹的范本。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设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深受国际的认可和赞同。本文就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日本 现代园林设计风格 探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不断变迁,极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是日本临摹的范本。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笔者就对日本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
1、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状况
日本园林最初起源于中国,然而与中国本土的园林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历经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当前,日本园林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具备完善的现代园林设计理论
纵观当前日本的园林建设逐步向着更大尺度的景观建设方向发展,而且很多城市都制定出了详细的景观管理计划,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调查,对当前的景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出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景观的形象。与此同时,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始终秉承着总体发展理念,给人们呈现出整体的印象,真正实现景观管理有法可依。当前,日本的园林设计建立起了融合民族文化精神,独具风格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亚洲园林设计的突出代表。
1.2 园林设计充分尊重自然
“师法自然”是日本造园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日本园林设计中为我们呈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日本园林设计师田芳数提出“与自然融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念,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好地将周边自然景色凸显在庭园中,尤其是自然蜿蜒的小溪,映照在水面的树木和起伏的山脉,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1.3 园林设计中融入了精神性和民族性
日本园林景观所建设的人性场所,时常会让人们感受到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气息,比如说茶道往往崇尚简朴和优雅;而禅宗往往崇尚朴素和静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园林的美并不是凭借装饰就可以展示出的,而是要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凸显出具有特色的精神和气息。
1.4 园林设计凸显出时代性和科技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机械性,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内,不喜欢谈论那些深奥的话题,更喜欢交流一些较为轻松、内容简单的话题。而园林设计师就抓住了当代社会人们的这一需求,并直接体现在园林设计的作品中。例如著名景观设计师三谷?氐淖髌 “风之丘墓园”就很好地凭借视觉的直观感受来实现设计的目的,与此同时,这种直观且感性的设计手法,非常注重视觉上的刺激,而且依托整体的氛围来渲染出日本独具特色的精神和气质。
纵观日本的园林设计,很多人们都会为精细、独特的施工技艺所震惊,为何日本的园林施工会做到如此的精细,这些与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日本园林立足于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高科技产品以及高新技艺应用在日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是经常可见的,还逐步向着新的领域以及方向发展。例如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开始研究一直到方案的最终确定整整利用了五年的时间其配套于会场建设“3r”方针(reduce、reuse、recycle)的造园设计,为了体现世博会主题“自然之睿智”而进行了会场用材的研发,并在“生物肺”和“日本庭院”等会场的一些重要设施中,对于提案、施工监理、运营等都是密切围绕着主题进行的。在21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活动中,这样的尝试属于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预示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模仿技术”和“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
2、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人种是相同的,文化也非常相近,从而在审美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处。从实际状况来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现状与起初的日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国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
展,由于发展中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再加上发展的点面非常集中,造成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协调以及滞后的现象,其中,园林设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从这个方面来讲,日本现代园林的设计为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事实上,由于中日文化传统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就要求不能够全盘的西化,也不能够盲目照搬日本的发展经验,而是应该科学地看待日本园林的发展,将日本园林的发展作为一面镜子,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便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园林设计之路。
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在继承和吸收中进行变革和发展,只有将继承和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满足当代人们对景观设计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但是由于仍是沿用传统的技术方法,从而就需要在园林设计风格中,充分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和形式。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园林形式无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技术发展的需求,从而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也是我国园林设计发展中亟待要解决的一项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已深入到城市建设以及市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观察与思考也有着众多的角度和视野,本文就简单地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探讨。在接纳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优美的形式之外,更应该注意到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就需要在今后园林设计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以便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貌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1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二是追求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三是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并能够集零为整,表现得更为精致;空间划分含蓄。中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2 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2.1 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便和风雨之苦。后如其所愿,中了举人并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通济桥”,该桥成为佛山八景之一。后来自明代开始,渐渐形成了“行通济”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民众扶老携幼,一手举着小风车,一手拿着用红纸扎的生菜,由北向南从通济桥上漫步而过,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2.2 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3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转化
指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在中山歧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歧江公园的场地原为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造船厂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留下了不少的造船厂房、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涂上鲜红的色彩,成为一个具有工业美感的巨大的构成主义雕塑作品。
3.2 重现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的一些环境状况,设计师有时会将其重现。重现的景观给园林给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3.3 借鉴
在园林设计中,对其它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借鉴是允许的,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行为,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特别是在20 世纪70~80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园林设计师对园林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如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新的园林形式和风格。城市园林设计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从一些建筑、构筑物、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
3.4 保留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而在园林设计时,场地中往往留有历史的一些痕迹,我们有时要依附它们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往往会保留场地中遗留的一些建筑物,如房屋、园林、工业厂房、牌坊、碑文、古井、桥、寺庙、雕塑、陵墓等等。如上海浦东中央绿地公园建设中,就特地保留了一座具有浓郁上海地方特色的民居,如今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陈列室。
4 结语
城市园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源泉,城市特色的形成,无疑是一代代人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从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以及哲学辨证观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渗透了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
摘要: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将推进整体行业数字化、信息化纳入其主要发展进程中,园林设计领域同样也不例外,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实践开始借助于计算机等数字化媒介,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市面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用于园林设计的软件应用等。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为相关设计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园林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条件,是一项具有前景的技术手段。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强化对该技术的理解与认识,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估。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园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会选择通过应用较为直观的设计图等进行具体设计方案的呈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设计者只能通过手绘等方式进行相关设计方案的表达,这一做法常常需要耗费设计人员较多的时间,而且方案出现漏洞或失误时,修改过程繁琐,有时甚至会打破原有设计,重新进行绘制工作。而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设计者只需要在计算机等平台上,借助相关工程软件,就能够实现对设计的表达,如果遇到有调整的情况,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既定设计要求。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引进数字化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与质量、有效降低成本。
1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概况
所谓数字化技术,具体是指通过应用二进制算法实现对相关信息的编辑与处理,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互联网与多媒体等多项先进科技之中,保证信息数字化的实现。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将其作为衡量行业发展的基本指标,并将数字化纳入整体发展计划之中。具体到园林设计领域之中,数字化技术完成突破了原始设计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园林设计之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园林设计方案与效果得到有效呈现,且保证了呈现效果的多元化。通常情况下,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设计方案采用工程设计图的方式予以呈现,一般有二维设计图、三维设计图与实际应用场景示意等。在以前,设计人员想要表达其设计理念与实际方案时,往往由于技术等所限制,只能借助二维平面图来对相关方案进行呈现,然而,一些客户并非园林专业出身,因此,会出现看不懂设计人员的方案设计图等情况,进而造成了对原有设计的理解出现偏差等现象。而在引入数字化技术之后,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往往能够以直观的三维模型以及实际场景示意图等方式得到呈现。这样在于客户进行沟通时,往往能够以图说话,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数字化技术能够对设计进行存储、修改与相关数据的分析等,在面对方案需要调整等问题,往往能够快速做出修改与调整,有效缩短设计周期。
2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实际应用分析
2.1数据信息库的创建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实地对现场的基本情况进行勘测与有效记录,为具体设计做好准备。在进行勘测过程中,常常将工程实地的自然情况,如地质地貌、周边环境等进行详细勘察,另外,对其人文方面的信息也要做好记录,主要方面为历史面貌、风景名胜、当地的人口分布、宗教信仰、特定习惯、服饰搭配等等。在对上述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的数码相机,实现对其具体内容的记录与保存。因为借助了数字化技术,即数码相机,对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相关元素进行有效存储,如园林内部的景观、动植物等,并最终集结为一套成体系的应用数据库,为接下来的设计实践做好了准备。
2.2设计效果呈现
在进行园林设计方案的构建过程中,会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将相关设计进行呈现。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园林的二维图之外,还包括三维实体效果图。制作三维效果图是在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之中得以实现的,主要应用技术有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以及遥感图像技术等,在特有的三维软件中对相关设计进行表达。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在创建模型之初,必须先将相关数据,如工程尺寸要求、工程实地地质地貌等数据进行导入,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构建对应场景;在进行三维模型创建时,要将所要表现出的细节等进行有效编辑,保证设计构思的完整呈现,这里需要借助前期完成的二维设计图作为参考,使其具体项目的数据等保持准确。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进行园林设计的三维表达时,设计者能够将其设计方案与理念进行全方位地呈现,利用相关软件,有效实现模型的比例控制、明暗关系对比、风格统一等方面的精准操作。
2.3园林设计模型渲染
在完成园林设计的三维效果呈现之后,其所呈现的效果为素模,即未进行渲染的单一色彩构造的三维模型。因此,在得到三维效果图之后,设计人员为了将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与方案进行完整呈现时,还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渲染。渲染操作主要包括:对园林设计图进行应用场景的选取、对具体园林模型进行材质的设定、对环境条件进行渲染,如:光照情况、灯光效果等,一般可以使用诸如3DsMax、keyshot等三维模型渲染软件能够有效实现对既定模型的渲染。通过对模型的渲染处理之后,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达设计方案,在与客户等进行交接过程中,也能够快速达到既定目的。
2.4模型文件的后期制作
在完成了建立模型、渲染模型等操作后,与客户、工程施工人员等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常常采用二维图册这一主要形式实现设计方案的展示。而三维软件所特有表达方式局限性等特性,使得在进行具体图像展示时,达不到最优化的方案呈现效果。这时,为了提高方案呈现效果,实现与相关工程人员的有效沟通,就需要对渲染之后的模型进行图片格式的导出,并将得到的图片导入到Adobe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平面图像处理软件之中,进行后期处理。对既得图像做光线、明暗度、色阶等项目的处理,也可以结合需要,加入一些其他元素等丰富原有图像,进一步优化其效果的表达。通常情况下,应用数字化技术,借助具体平面软件,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是整个设计工程的重要一环,它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表达效果,往往会被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视为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发展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不但有效提高了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更在开阔设计思路、优化设计理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与作用。结合具体发展情况,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迈向另一个新高度,具体表现为大量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出现、园林设计数据库的建立健全、虚拟化模型的VR效果呈现等等。总之,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园林设计工作的进步,甚至可能实现人人参与园林设计实践、将自己对于相关设计概念、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一媒介进行充分表达。
4结语
随着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方案得到落实。这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整体行业的效率,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数字化技术会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得到更为全面与充分的应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为更好地服务于园林设计提供有效保障。因此,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实现园林设计工作的与时俱进。
作者:刘晴 单位: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传统造园艺术源远流长,风格独具韵味,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长远影响。现代园林设计规划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同时又将现代设计和传统造园相互融合,这是一种已审美性为主线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让二者在实用性与观赏性中达到最大的展现。沿用传统艺术的同时,与现代人文发展需求相统一,切合实际的适应现代城市人的使用。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传统造园
社会科技日益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与美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越发的美学化。园林是生活环境中的一种艺术行为,它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舒适与惬意,让每一个人都能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美好,享受自然的纯净气氛。传统造园是一种艺术美的展现,它能包罗万象,包含了哲学思想,建筑学设计理念,美学艺术等,同时蕴含了神秘的民族地域文化气息,与现代设计理念融为一体,承载了现代风格特色。它的艺术表现别具一格,对传统造园艺术影响非凡。在整个过程中敢于以独特视角创新,采用现代的特色同时又传承传统美学理念,巧妙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的需求,给人们生活与身心健康增添无限美好!
1传统造园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传统造园思想是以传统美学为依托,他主要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突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让他固有的淡泊宁静与古朴神韵应运而生,整个设计中主要以情感为主线载体,在空间设计中最大化表现后,追寻着时间轴的迁移,过程也演变无穷,不断地被种种新奇的创新,碰撞出惊喜的火花,在现代化园林设计规划理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把腐朽神奇化。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探索空间,看似平凡,实则不凡,蕴藏了宇宙般无限想象意境,让人无时无刻体味美的感受。现代化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给现代人审美高度及基本功能需求打基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传统造园中的传统文化为主,因为这样会更加多元化,不同地域浓郁的文化色彩在不同的地域的园林设计中有着特别的表现,也是每个地方文化和现代城市的内涵体现,主要能表现出这个沉淀中的传统城市文化理念的同时,再加上符合时代的创意思维,使他更适应人们的生活,更符合人们心底的诉求。
2传统造园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相互结合
2.1因地制宜是传统与现代结合要点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尤为重要,运用特有的有山依山,有水傍水原则,顺应自然法则,自然是最好的鬼斧神工,调研不同地域的地势地形与环境特征是进行园林设计的必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地势条件与四周地理环境,在针对相关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方案,才能把这两者与当地实际情况更好的融合为一体,自然和谐。
2.2传统造园应进行不断创新性
木质与琉璃的相互结合是传统造园建筑中的常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看似即便特别具有美学的价值,不过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时过境迁,这样的材质形式已经不适应现在飞速发展时代人们的生活,这种形式不论是在整个布置上和现代人们简洁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传承传统造园的形式美为特色进而进行现代布局的思维方式的有效创新,明显的尤为重要,现代社会比较流行的就是用新型的仿木花纹材质,比传统的结构简洁大气,特别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现代生活中融合着传统元素韵味。
2.3民族文化特色与以人为本相互融合
多民族的国土,不同的地域,造园的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因为这是对于他们本土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种展现形式,而现代的园林设计规划是需要满足更多人的休养生息与体验的需要,那么把本土地域文化气息自然而然的融合到现代园林的设计规划理念中去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但要考虑是否与本地民族文化相协调,还要考虑是否与成熟环境相协调,更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传承古老文明民俗文化的契合度,只有把这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考虑,更好融为一体,才会更大程度适应现代人们的最深处的诉求。也才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社会。
3园林设计规划中的秉承自然与创新
传统造园中崇尚自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重要要求,与现代园林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人们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一旦没有一个优质的自然环境,人们就会生活作息失调,进而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规律性的缺失。城市化日益发展,生态破坏严重,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等等情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就更加尤为的重要,也被社会各界重视,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采用自然与生态的结合,被人们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园林设计中创新性思维尤为重要,传统思维是以自然界的山水作为创作的模板,造园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自然进行理解和体悟,把自然中独具的天然之美的精髓如何更好的运用到园林设计规划中,把这种大美展现给人们,是整个过程的要点,也是创新意识的一种最大程度发挥。这也是作为园林设计规划者的灵魂所在,“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体悟自然”。把美的本性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是秉承自然与创新的最好结合。
4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传统造园的运用方法
传统造园历史悠久,无论是空间上的布局还是叠山傍水都运用广泛,方法源远流长。(1)景观的创造要与选址的地势相吻合。在设计方面一定理清主与次关系,适应整体性理念。不能只结合地势特点进行造景作为主要点,把适应地形地貌的时间忽略掉。布局设计中一定做到原有公园与城市景观有效的融合。这样的设计出来的园林才会具有丰富的生命力、符合实际的需要。(2)在实际设计中,一定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最大的发挥作用,比如在将沙漠植物景观想更好地展示给人们的时候,可以将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其中,这样可以将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与对景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传统造园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处理手法可以把空间变得更具有层次感和无穷的变化性,更重要的也保存了景观的完整性。(3)传统造园在植物的配置上,顺承传统中的诗情画意作为侧重点,常用的方式有给予花草树木于人性特点。以这种方式方法所为人熟知的,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有很多,比如赋予富贵含义的牡丹花、赋予高傲纯洁的梅花、赋予多子多福的石榴等等。所以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常用这些植物配置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符合生态需求,还可以让这些人性化的花草树木更有情趣,吸引更多人来亲临自然,感受自然,爱护自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应运而生了园林,无论是传统的造园思想还是现代园林的设计都是适应着人类不断发展的诉求,一直传承着对纯净自然和传统古韵的遵循,这也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可。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无论时代如何的历经沧桑与变迁,有一种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直不变,将其不断融入到不同时代当中去,不但继承和传统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而且还与现代人的生活起居,娱乐休闲相适应结合,不断的打破陈旧思想,推陈出新进行创新理念,传统造园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规划理念相融相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把园林的内涵得到最大的升华与展现,把传统与现代相契度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现代园林设计艺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也无疑是一种对传统造园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的诠释。
作者:陈娟 单位:运城市知雅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
阐述了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和植物配置的原则,分析了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式,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园林设计的最优化,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重要性;配置原则
城市的迅速扩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冲击,恶劣天气不断向人们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城市建设加快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以此缓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配置相应的植物完成生态城市建设,不但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还可以还城市一片绿色。因此,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加园林的观赏性
植物配置设计后,既可以增强颜色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实现空间的层次感,使得植物的自然美得到科学搭配,增加其观赏性。同时,植物配置优化后,生态恢复作用日益加强。
1.2促进植物的生长
首先,园林设计中将植物进行空间优化,提高空间立体阳光利用率。其次,将喜阴植物配置在地表,提升地面绿化覆盖率。最后,根据地质结构和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布置,使得土壤养分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配置上的优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既美化环境,又恢复生态的作用。
1.3节约资源
优化配置植物后,节省了其它功能的土地,无法利用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而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耐旱植物、耐贫瘠植物的应用,节省了水资源和肥料投入,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资源,做到了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保护。
2植物配置原则
2.1调和原则
调和原则是生态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植物配置原则,这种调和包括植物高低搭配、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搭配、开花植物与常绿植物搭配等,还包括植物与建筑物着色、结构、材料等的搭配、植物与道路的搭配、植物与亭台的搭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搭配等。这些调和的内容使得生态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生态性,还要满足人文性,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以惬意的生活环境。
2.2韵律和节奏感原则
设计生态园林时,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将植物配置得既有韵律又有节奏感,使得植物增减得当、层次分明。比如,大空间以高大植物美化空间,小场地则以低草本植物为主,这种韵律和节奏感原则使得植物配置更为科学。
2.3统一原则
在进行美化与艺术化相统一的过程中,植物配置还要遵守统一原则,即将同一种类的植物配置到同一功能型地块上,如踊路、花坛、草坪等,使得着色均一、层次清晰,给人一种宁静美。
3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3.1科学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
为了更好地在城市中体现生态性,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绿色和增加居住环境的观赏性,满足人文情怀,需要科学搭配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使两者相互协调搭配,从而形成色彩视觉冲击,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观花植物的花色要鲜艳、整齐,夺人眼球,根据花期的特性进行适当调配,使得花期延长。观叶植物要选择颜色好、叶形漂亮、叶片丰满的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2种特色,给人永不倦怠的感觉。
3.2注重植物配置的层次性
层次搭配可以减少眼球的疲劳,给人清晰、通透、层次感。主要是指空间层次设计、色彩层次设计、艺术造型层次设计等。有了层次性,园林设计更接近生态美的效果。而且将层次性运用到花期上,还可以延长观赏时间,使得园林设计的观赏价值大幅提升。
3.3注重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植物生长有季节性,在设计搭配时要注意季节性特征,将不同季花期进行调配,将冬季观叶植物穿插于观花植物场所,使花、叶、空间纵横等错落有致,避免单一性现象出现。在设计生态园林时,可将季节性变化规律作为艺术调整的基点,使春、夏、秋、冬都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给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个放松、写意的环境,舒缓心绪,缓解工作压力。
4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尊重自然生长和植物生长规律。缺乏配置的条件时切不可求新标异,以免后期生长不利,弄巧成拙。此外,要以本土植物绿化为主,因为其环境适应性强,生长管理可控。若引种求新,要做好相应研究,以防植物死亡,耗费资源。第二,以实际环境条件为基点,不可好高鹜远,做到生态恢复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引种要做好与本地树种的搭配,保证本地树种不被破坏,引种成活率要高,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品种。第三,生态园林建设是为了人文情怀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因此,有必要规划开放性草坪场地供人游戏与放松,保证园林的基本功能性。受社会综合环境影响,在自然环境中痛快呼吸是人们进行心理疗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园林设计中不可忽略。第四,生态园林养护、更新和延续,要以生态手段为主,不可造成二次污染或二次破坏。除草、杀虫等要尽可能选用物理防范措施。
作者:付向飞 刘智绍 单位:洛阳华润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空间艺术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园林的视角效果和利用程度意义重大。良好的空间艺术的运用,能够充分利用景观园林的自身优势,凸显园林特点,并对观赏者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指出运用空间艺术的作用,后探究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接着对具体应用原则进行阐述,最后重点分析了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具体应用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艺术;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作为城市绿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景观园林的主要空间构成元素包括基本活动区域、景色观赏区域、娱乐休闲场所等,而空间艺术在其中的应用就是将这一系列基本元素进行设计,以充满美感并兼具实用方便的特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保留了景观园林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美,并展现其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同时,还给人们提供更舒心的生活休闲场所。将艺术的美和魅力加入到景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是未来城市绿化工作的必然趋势。
1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作用
1.1增添园林景观类型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注重空间艺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增加景观类型,让园林在整体上更加丰富多彩。景观的空间设计一般是由2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园林中的自然要素,例如,植被、河流、岩石和花朵等,另一部分则是亭、宇、楼、阁等硬质铺装。二者结合,才能够形成浑然一体的园林景观空间。空间艺术形式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将2种要素融合,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致的效果。
1.2主观人为原因
景观园林设计属于空间设计的一部分,与二维平面图不同,它不光需要有柔和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更讲究立体的层次感,这样能够更好地强调景观的美学性,提升空间艺术感。如框景,利用建筑的不同形态边界,利用透视原理框住独特的景观,给人一种立体画的感觉,空间艺术的应用是要实现无论从哪个面进行何种方向的切割,都能够得到一幅别样的风景画,提升园林艺术感染力。
1.3提升观赏游玩的娱乐性
景观园林的一大用处就是供人们居住、游玩和观赏,因此,为了增添游逛时的趣味性,进行巧妙的空间设计也是必要的。众所周知,北京皇家园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由于象征权利和财富,在空间艺术设施上多采用开阔式的设计,人们在观赏中大多能感受到宏伟和壮阔。江南苏州园林则不然,在空间设计上选择了小家碧玉式的艺术方式,遮挡和相互衬托的设计较多,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探寻自然的绝妙乐趣。
2景观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2.1客观自然条件
景观园林中的空间艺术设计是一项与自然关系密切的设计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景观园林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影响因素都有自然环境条件。一般来说,阳光、水体、大气、植被种类和分布等是常见因素。在进行空间艺术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实现人为设计与自然之美的巧妙结合。同时,关注自然条件的变化,随时对相关的空间设计结果进行调整,以取得更有吸引力的景观园林设计。
2.2主观人为原因
空间艺术设计是一项人为的艺术设计形式,与设计者本人密不可分,景观园林设计一般会留下空间艺术设计师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个人偏好和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痕迹,对整个空间设计工作影响较大。在设计中,需要将流行趋势、他人建议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并对景观园林的自然风貌有准确地把握,才能实现较高层次的空间艺术应用。
3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应用原则
3.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应用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这里的“地”含义广泛,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历史文化变迁、城市建筑特色、风土人情和传统特色等。在布局空间艺术时,要充分展现园林特色,让人们漫步其中,不止惊叹于精妙的空间构思,更能感受到园林的人文底蕴,这才是运用艺术的目的所在。
3.2丰富园林景致的原则
将园林中的花花草草进行简单的摆放和排列,人们看到的只是这些单一的植物,至多则是大量雷同的景色,而加入空间艺术的应用则是要实现“1+1>2”的目标,因为有了空间层次感,景观园林的布局变成了彼此相衬托的画卷,呈现出了更多的景象,让园林更加丰富多彩。
3.3生态环保的原则
城市内部景观园林的设计本身就带有绿化城市环境、装点城市的作用,运用空间艺术加以改造,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个原则。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美感,给人们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休闲享受。
3.4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一项原则可以算是空间艺术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基本原则。打造景观园林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在其中观赏居住的人们更好的视觉享受和居住体验,增加便利的同时,增添了生活趣味,为人们营造了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4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应用探究
4.1地形中的空间艺术应用
园林作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地形上的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们大多采用步行方式进行游览,因此,如何将地形设计的充满艺术感直接影响人们的观赏感受。这一部分的空间艺术应用主要把握2个关键点: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景观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景观,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融入艺术的别样美;另一点则是考虑人们休闲体验的需要进行注重细节的空间布局。以我国广西柳州花果山生态园区为例,柳州花果山生态园位于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江湾村永安屯旁,占地面积约为33.33hm2,是国家3A风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园区利用周围的云岭林为基础,建设出仿古城墙小青瓦园林式建筑的园区大门和亭台长廊。这里是我国南方连片栽种三角梅花面积最大的景观园区,为了让生态园区内部的各式花朵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将园区内部的地形设计成封闭迷宫样式的大型生态园林景观,通过地形的改造,让不同季节盛开的花朵在空间上的布局更有层次、更加合理,同时,让游客在园林内部观赏时能够感受到在迷宫中探寻的乐趣。
4.2建筑中的空间艺术应用
园林建筑是造就园林整体景观的重要部分,其不同的造型、功能设计对整个景观园林空间艺术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对于凉亭类建筑,一般设计成四立柱或六立柱、独立顶面形式,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而且外表美观,能够增加景观园林的空间美和视觉美。对于景观亭,一般设计成带有古代韵味的亭台楼阁,也有现代设计风格的景观建筑,不论设计成古代风格还是现代风格,该建筑都能够提升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效果,增加景观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对建筑进行空间艺术设计,能增强整个园林的观赏性和层次性,也有彰显园林主人地位和气势的作用,以我国皇家园林的建筑景观为例,皇家园林有着接近3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是权力和地位的重要象征。皇家园林一般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连,环境优美。皇家园林对权力地位的彰显一方面是通过红黄等基本亮色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建筑的空间布局。考虑到整体宏大的气势,在空间艺术运用时安排了相应的、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就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者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了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北京皇家园林标志性特征是讲究对称,这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引用较多,园中建筑和景观对称铺展,呈中轴对称环抱之势,凸显出皇家园林的庄严和气势。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设计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呈现纯粹的自然之美,为人们提供美好舒适的生存空间与绿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三重目标。空间艺术的研究与融入,能够让景观园林的整体视觉效果有较大提升,并逐步凸显对美的布局,营造截然不同的体验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说,景观园林设计就是一门深奥的空间艺术。将空间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方式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设计师在布局空间时: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景观园林本身的特点,争取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以保留原始自然布局之美;另一方面时刻关注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对时代的发展有清晰的把握,坚持生态、协调、人性化的原则,才能实现景观园林与空间艺术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