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11:12: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员工压力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从人力资源视角探讨分析了员工压力管理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工作压力的概念、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与模式,加强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在人力资源视角下,加强员工压力管理,需要从激励机制、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员工管理,压力管理,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一、引言
员工压力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员工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过多的压力不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还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对员工压力的管理,要找出员工压力的来源,并积极采取各种策略加强管理工作,以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工作压力的概念
在概念上,工作压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不仅指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还包括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指的是来自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工作压力的产生与个性、个体原因,职务等都有联系,它是人和组织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工作压力有消极的一面,它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然而,与此同时,工作压力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激发个人的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的业绩,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压力管理,创设有利的情景,以提高个人绩效。
三、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不仅能够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还能够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对于压力过大的员工,可以为他们降压,而对于压力过小的员工,能够对他们起到激励作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员工压力管理的模式
压力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由于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压力进行管理并非人力资源管理一个部门的工作。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外,其它的比如企业领导、各班组的负责人也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比如岗位调配、任务安排、绩效考核、福利分配等各项工作,都是进行压力管理的具体体现。企业的党组织、协会等等,要积极行动起来,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与员工进行交谈、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开展互助活动、倾听员工的心声等等,将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逐渐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使之成为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企业员工自己也要采取压力管理和压力控制措施,以排解自身压力,达到保护自己身心的目的。
五、人力资源视角下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做好员工压力管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做好员工压力管理工作。
1、制定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第一、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奖励工作。奖励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合理进行,并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奖励。比如,一些员工喜好工资的奖励,而另外一些员工则偏好于休假的奖励。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奖励,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第二、在企业内部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行个性化目标的绩效管理。实践证明,为员工设置相应的目标,员工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出色的完成任务,有的甚至能够创造更好的业绩,这样更加能够减少员工的压力。当员工有了相应的目标之后,他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坚信自己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从而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减少了员工的压力。此外,还要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增进员工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
3、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与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充分开发员工的技能与潜力,进而解决员工的各种困惑,释放员工的压力。第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对于不同性格特征,工作能力层次不一样的员工,要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使他们从事自己喜爱的岗位,增加员工的满意度。第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努力,并对他们给与指导与帮助,加强对员工的评价和培训工作,以拓展员工的知识技能,帮助员工顺利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4、采取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增加企业内部的互动,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减少员工的压力。领导也要注意倾听员工的心声,加强对员工利益的协调工作,妥善解决员工之间的摩擦,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安心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和压力辅导工作。及时评估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要加强对他们的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员工的压力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加关注员工,减轻员工的压力,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个性特征决定了其工作的独立自主意识性和创造性强,因而压力大。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源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期缓解他们的压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独特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压力源 工作压力
一、压力和进行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压力是指员工个体在环境中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所谓压力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和个体有计划地对压力产生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首先,企业进行压力管理,是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之一。其次,压力具有较大的经济危害和社会群体危害。最后,过度的工作压力对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绩效的影响大、导致流失率高。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
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特征:由于知识型员工的个性不同,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倾向相异,从而导致他们对压力的体验千差万别;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到知识型员工对压力的体验,成功的经历可缓解压力,失败的经历可能增大压力。2.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日俱增,在工作中,每位员工交往对象的不可选择性,会导致沟通中产生了障碍,从而带来人际关系压力;来自员工家庭中的父母、配偶、子女及亲属的压力,会影响员工的精力、注意力和工作绩效;社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构成社会压力,它包括经济环境、行业情况、职场竞争等,这是任何员工无法逃避的。3.职业发展的压力:它来源于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多少及难易程度,完成工作的时限,工作岗位的变更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多数成就动机强,压力会更大。?4.工作环境:每位员工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能体会到社会的压力,如住房、物价上涨,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压力。
三、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措施
(一)组织的应对措施
1.努力为员工减压: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员工提供一个爽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时间与休闲的合理安排,对知识型员工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提高舒适感,减轻工作环境压力。
2.引导员工更有效地适应压力:应该注重知识型员工的进修、培训,从设备、资料、相关制度上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效地疏导压力,应该开发多种发泄渠道,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帮助员工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业绩和生活质量。
3.从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在人力资源招聘中,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工作中因个性、能力不胜任工作而产生的压力;在人力资源配置时,通过科学的角色、职责、任务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降低角色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对绩效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反馈沟通,以减轻各种生活压力;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畅通的内部晋升渠道和工作再设计,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缓解其工作压力。
4.建立信任与合作的知识型企业文化:企业要增强员工间相互合作和共进的意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要加强上下级、同级间的沟通,让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平等的地位,管理者要多鼓励每个员工发言,激发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企业通过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使员工真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管理者的关怀和组织的尊重;通过向员工提供保健或健康项目,促成员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的应对措施
1.找出压力的根源
压力源分为生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源。生理压力源是指由于身体状态的变化,对员工个体引起的压力,它包括疾病、疲倦、营养等因素。心理压力源是指由于个体的不同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它包括生气、后悔、自卑感、不胜任感及挫折感等因素。
2.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针对压力源,有效地进行压力管理。第一,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在工作中量力而行,不做超人之想。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结果、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与别人的比较、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省来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确立一个适宜的成就动机水平,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避免或减轻压力。第二,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源。既然工作环境很难改变,我们就坦然接受,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源,未必所有的压力源都会成为压力。
3.个人应对压力的具体方式
个人压力的控制可运用宣泄、咨询及引导三种方式。第一,宣泄。通过某种途径把自己的压力排挤出去,其关键是让自己动起来。如通过倾诉、锻炼等方法,把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读书、练字画,看电影等活动摆脱烦恼。第二,咨询。当自己由于压力闷闷不乐时,主动去找好友或父母进行沟通,诚心征求对方的意见,也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还可通过专业的心理书籍增加自己心理调节的知识,以矫正心理偏差,从容面对压力。第三,引导。通过调整自己的发展阶段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改变自身消极的生活态度、不良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让自己在情绪体验中引起不良反应,从而缓解压力。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管理,在当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正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我国外资企业员工在跨文化工作情境下所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压力管理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该文基于员工压力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双重视角,通过对外资企业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员工压力源进行分析,并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外资企业员工的压力管理应对提出了建议。
工作压力;压力管理;外资企业;跨文化
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一份调查显示,心理压抑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在日本,每年因工作过度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在美国凯利服务公司对瑞典的一项调查中,感到工作压力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3%;加拿大的调查中有15%的人称因为工作压力大濒临自杀边缘;美国因工作压力导致的索赔、保险及医疗费用每年达到2000亿美元。在我国,工作压力问题同样严重,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与健康问题也越发突出。根据2003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半数的白领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处于心理疲劳的亚健康状态。
与此同时,逐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发展的经济为中国迎来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完善。随着外资企业群体规模在我国的不断扩大,我国受雇于外资企业的员工数目也不断增加。而这部分员工,却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外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双重工作压力。近年来发生的富士康员工12连跳事件,以及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25岁女白领“过劳死”事件,无一不给外企员工们敲响了工作压力不容忽视的警钟。超出可承受限度的工作压力对员工的生理、心理健康及工作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工作压力过大,不仅会给员工个人造成失眠、易怒、酗酒等不良后果,损害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出勤率、离职率及工作效率,从而给组织带来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经济运行。若企业缺乏压力管理的意识,还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对组织文化造成不良影响。
1.外资企业员工压力源及压力特点
文化差异冲突。我国的外资企业组织结构通常是由外方老板、高层管理者和本土员工、管理者、外方员工共同构成,组织中的成员拥有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由于价值观、文化根基的不同,外方员工和管理者可能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不适应,本土员工也会对企业母国的文化精神、行事方式产生不适应,从而在磨合中导致工作失误,给双方员工带来工作问题和压力。引起工作压力的文化差异冲突,可能主要来源于语言、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员工个体特征也有着影响,比如中国文化更重视家庭,外企中的员工很可能要面临更多工作-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冲突带来的工作压力,因此工作-家庭冲突构成了外企员工较为显著的一个压力来源。
沟通与人际交往。因为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外资企业的员工更容易遭遇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本土中方员工在和外方上级、同级乃至下级沟通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误会或沟通不畅、沟通不及时。在跨文化的工作情境中,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如西方组织文化中将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严格区分开的特点可能会给中国员工带来人际交往上的困惑,造成社交挫败感,甚至于社交压力。
工作方法、管理方式和制度。各国企业管理特色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外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需要中方本土员工更长时间的适应。比如习惯了服从集体的本土员工可能无法在提倡个人主义的外企中将自己的潜力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或者会有员工因为不了解规则的严格性而怀着侥幸心理不遵守制度,从而给管理者和自身都造成麻烦和压力。同样,因为文化背景和习惯的不同,本土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可能与企业期待的类型有所出入,而学习新的工作方式的过程可能给员工带来压力。
任务强度、工作时长和效率。与国企和部分民企相比,中国的外资企业工作强度往往要偏大一些,规则更严格,效率也更快,有时工作时长也会相对更长。在相对报酬较高的同时,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快速的工作节奏、长时间的工作会给很多员工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工作压力,这也成为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一个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也会和本土企业有一定区别,如更加关注个体的薪酬体系,更严格正式的绩效考核,更高的人员流动率,对新人才的吸引。这些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习惯了中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员工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冲击,并带来竞争的压力。
2.欧美外资企业文化与管理特点
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较大差异,外资企业和我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业更具对比效应。因为我国的欧美外资企业较多,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相比东方外资企业更大,下面主要以美国为例着重探讨西方外企的文化与管理特点。
美国企业大多具有明确的企业价值观。美国文化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点,具有明显的战争性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强调行事的目的性。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美国在组织开发中重视规章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以及职责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注重结构和制度的建设,表现为重视人员的配备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在制度方面,企业规定了各种标准和条例,把从制度上加强对员工的控制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方法。作为一个契约型社会,美国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关系都要借助合同来保障。美国的企业与员工之间更是十分注重契约关系。员工与企业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竞争,归属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很弱,企业人员流动频繁。
美国文化十分强调务实精神,重游戏规则而轻人情关系和“面子”,重实绩轻资历。美国企业以盈利为最高目标,基本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而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仅仅是单纯的工作关系,彼此间缺乏亲密的感情,忽视员工的主动性和相互沟通。
美国提倡鼓励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人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非常明显。同时,创新精神是美国企业的又一突出特点,企业崇尚进取与发展的精神,鼓励人才创新,不断变革[1]。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企员工的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企业在员工压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企;压力管理;问题;对策
一、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压力”一词已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日《中国官员自杀事件引关注,多数因心理压力轻生》文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而官方公布的自杀原因,多数为心理健康出问题。
二、对压力的基本认识
简单地讲,压力就是指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适应性转变状态;压力所表现出的常见症状或信号有:第一,生理方面:使人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血压升高,易患心脏病,头痛、掌心冰冷或出汗、心悸和胸部疼痛、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部不适、腹泻等)、恶心或呕吐、免疫力降低等;第二,情绪方面:易怒、急躁、忧虑、紧张不安、焦虑、崩溃等;第三,行为方面:拖延事情、迟到缺勤、吃镇静药、失眠、过度吸烟喝酒等;第四,精神方面: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注意力难以集中,表达能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等。从本质上说,压力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中介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始终是个体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是从压力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上分析,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感到振奋,从而增强行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个体行为的绩效,这种被称为良性压力;而那些只会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适当压力被称做恶性压力。设法在这两种压力之中间寻找其平衡点,再获得更多的良性压力的同时避免恶性压力的出现是作如此区分的最终目的。
三、国有企业压力管理措施
(1)对员工来说,压力管理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消除缺乏建设性的忧虑”。一般情况下,只要员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员工自己认为的最大问题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根本不算问题”,就能得到较大的缓解。这样,压力就自然而然的化解了。员工的压力和紧张可针对其内在机制环境、反应及个性三方面导向来进行管理。内在机制的环境就是从压力源导向入手,主要从个人对工作环境的管理和生活方式管理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只有解决了根源的问题才能做到有效的应对与管理。压力反应导向的管理主要从生理、情感以及认知三方面着手进行。压力生理反应的消除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训练,使员工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消除或减轻紧张反应。员工个性导向是通过改变某些容易产生压力感的个性因素,从而减缓压力。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压力管理的基础;二是增强信心,提高压力的承受能力;三是培养兴趣,充实生活。(2)在企业方面,压力管理主要是营造一个有适度压力但能让员工发挥其最大潜能的环境,尽量避免产生过度压力的产生。企业管理者可从工作任务、角色方面、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从而消除紧张,提高工作绩效。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一是改革、完善企业组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降低乃至消除恶劣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二是营造良好地企业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增强其心理素质,让其学会自我放松、自我释放压力;三是建立良好地规章制度,从程序和组织制度上帮助员工减轻压力;四是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建立员工身边的可以倾听并提供情感支持的人际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员工可以找到产生自身压力的原因,并能及时得到倾诉,这样就能顺利的度过压力集中地高峰期。
总而言之,现代人时时刻刻生活在压力之中,适当的压力能够让员工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进而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过多的压力却会使员工身心疲惫,意志消沉,举步维艰。现代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帮助和指导员工有效的应付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的压力,保持心灵健康、自信,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进而使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摘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员工作为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主体无时无处不处在工作、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压力之下。文章从分析压力和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浅析企业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员工 压力 压力源 压力管理
“紧张的工作,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压力不仅会危害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影响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竞争力。因此,有效地控制和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即英文的stress(压力),是来自拉丁文Strictus,原意是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后来被运用在力学上,意思是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如公路、桥梁承受的压力。 Lazar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McGrath(1970)认为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当你感觉到加在你身上的需求和你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反应。引发压力的因素称为压力源。压力源从形式上可分为:①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②工作中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问题;③恶劣的工作环境;④生活方面的压力等。
二、压力管理的含义及员工压力的现状
1.压力管理的含义
根据压力的概念,我们可将压力管理的含义分为三部分解释: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2.员工压力的现状
据研究机构统计,31-35岁年龄段的员工所面临的工作本身的压力最大,在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有更好的表现。36-45岁年龄段的面临的角色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最大,这个年龄段的员工,事业上已经有了一定得发展,期望在企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够得到员工们的认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员工的压力增加了很大,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三、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的有效方式
1.有效缓解员工职业发展压力
(1) 控制职业发展压力。企业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协调好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机会,向员工提供企业职业发展的信息,给每个员工公平的晋升机会,解决员工工作竞争困难的问题,使员工有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
(2)控制人际关系压力。企业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多组织员工活动,便于员工互相认识、了解,多为员工举行一些比赛,提高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控制人际关系压力。
(3)上级对员工工作压力管理。上级对员工工作任务期限
以及速度上的要求应尽量切合实际,不要给员工安排超出员工能力的工作,不给员工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这样就可以减少员工工作中的压力。
2.借鉴社会工作理念,提高压力管理实效
(1)人格平等的理念。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压力困扰的员工,并认为每个员工无论价值观怎样,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都必须得到尊重。改变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员工是客体,主体拥有绝对权威,客体只能处在被动服从地位的模式。尤其是要改变对某些受压力困扰的员工采取歧视、批判态度的做法。
(2)服务的理念。员工压力管理要强调一种服务的理念,服务员工,帮助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由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服务员工的理念使得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自愿成为为员工释压的主体。
(3)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是将员工看作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者为员工提供选择和机会,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员工自己解决工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压力问题。
当前,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异常激烈,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的冲击比较明显。实施员工压力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压力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多个岗位人员进行DISC行为风格分析,并通过DISCUS得出了不同岗位人员内在和外在行为风格转换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压力的状况,并提出了通过行为风格测评,动态了解压力状况和持续帮助员工积极管理好压力的观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行为风格 压力管理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个人和企业投融资也趋向多元化,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从业人员的压力也不断上升。动态了解员工的压力来源和压力状态,采取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并帮助员工保持身心的健康,对于保持金融机构的基业长青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很多的企业将追逐利益放在首位,忽视员工的身心健康,甚至为了追求短期的绩效目标以牺牲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除提供很少量的压力管理培训外,针对于员工压力状态的测评,和有效援助策略的实施都显得非常的欠缺,这也为企业健康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风险和隐患。
本文针对银行多个岗位人员进行了DISC行为风格测评和相关数据的研究,期望通过了解行为风格的转换洞察工作环境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以便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员工健康的成长,为银行人才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对5家商业银行194员工进行DISC行为风格测评,194员工中包括客户经理及主管79位,客服主管和销售40位,支行副行长及储备干部40位,分行行长级管理人员35位。然后通过DISCUS测评系统解读员工的行为风格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岗位人员行为风格的转换以及因此带来的压力。
二、员工行为风格与压力分析
DISC 提供“内在”、“外在”和“总结”三类分析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个体行为风格的变化,其中“内在”分析表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可能表现的行为类型。相反地,有时某些人处于严苛的压力之下时,也会出现这种作风。DISC“外在”分析表表示,人会依当时情况和别人的需求而做调整,选择个人觉得在他们当时环境下最适当的行为。当一个人的处境和环境改变时,“外在”分析表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有很大的转变。“总结”分析表结合了另外两者的信息来呈现对一个人实际行为的观察。
(一)DISC“总结”行为风格与压力
通过 SPSS 系统将“总结”DISC 与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客户经理的压力与“总结”D(支配型)风格成显著的负相关,与“总结”S(稳健型)风格成显著的正相关。当客户经理的 D(支配型)风格可以较高时,客户经理会表现出来积极主动、外向的行为风格。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勇于接受挑战、目标成果导向、行动积极,追求突破与改革、创新多变化。他们相对于内向和被动的行为风格的人感觉压力较小,当D(支配型)风格越高时,越能够导致压力降低。S(稳健型)风格较高时,客户经理会呈现内向、被动、喜欢稳健的行为风格,会表现出决策态度谨慎、做事按部就班、追求一致性、追求稳定有保障的环境、按计划进行的工作、充裕的思考时间和标准化作业流程。在DISC行为风格中,当“内在”S(稳健型)向下转换幅度太大时,客户经理可能会由于需要适应发展迅速的环境而产生显著的压力。
从相关性分析得出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的压力与“总结”D(支配型)和“总结”I(影响型)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结”S呈显著正相关。当客服和电话销售人员I(影响型)风格高时,会呈现积极、主动,善于说服他人、多元的人际互动、能振奋人心、乐观,因此I(影响型)风格越高,越能够导致压力的降低。
(二)DISC“内在”和“外在”行为风格转换与压力关系
用“内在”DISC数值减去“内在”DISC值,得出DISC不同风格“内在”和“内在”转换的差值。通过SPSS将DISC转换差值与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S(稳健型)转换差值与压力成显著负相关,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组的S(稳健型)也同样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客户经理、客服主管和电话销售的“内在”S(稳健型)较高,而“内在”S(稳健型)向下转换时,压力就会随着上升。
三、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商业银行中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承担营销业绩的压力相对其他部门要高,因此如果现任岗位人员的 D(支配型)和 I(影响型)风格较高,他们积极、主动的特质会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压力和挑战;如果营销岗位人员“内在”S(稳健型)风格较高,或“内在”D(支配型)、“内在”I(影响型)较低,则需要更多的给予他们关照。应留意他们对压力的承受力,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帮助他们根据岗位和工作清静的需要不断的发展D(支配型)和I(影响型)风格。
对于相对比较稳定、压力比较小的工作岗位,可以挑选S(稳健型)比较高的人员;如果现任岗位人员“内在”D(支配型)或“内在”I(影响型)较高,需要更多的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和富有挑战及变化的工作,以让他们体验到工作中不断创造和探索的乐趣。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持续保持员工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促进业务发展,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是关注高压力的岗位群体,针对核心岗位人员定期进行 DISC 行为风格测评,帮助个人和银行动态了解核心人员的压力状态,针对压力较大人员进行深度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压力的来源和所需要的支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建立系统的、有效的员工援助计划。
二是针对不同行为风格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减缓压力来源。针对S(稳健型)的人员,需要组织团队发展和情商类的培训,提升他们与团队成员互动的技能,减缓由于人际关系冲突带来的职场压力。针对低I(影响型)且工作岗位需要更多的当众讲话的人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简报技巧、沟通技巧、谈判技巧类培训,提增他们讲话的魅力和影响力。针对于低D(支配型)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培训他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行动规划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实现目标和成果的行动力。针对于低C(谨慎型)的人员,需要发展他们流程管理能力、规划能力、数据核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由于无序和风险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三是组织员工参加行为风格与压力管理技巧培训。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行为风格和压力状态,掌握压力状态调整的方法,如呼吸法、抽离法、转念法、提问法等。了解改变生活习惯对压力管理的作用,如运动、冥想等,同时培训员工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帮助减缓时间管理带来的压力。透过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好长期压力的管理,处理好压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持续鼓励员工提升自己的压力管理能力,创造健康快乐的人生。
三是培养教练型的领导者。通过培训帮助各级管理人员从教训型领导者向教练型领导者转型,缓解个人给员工带来的压力,同时运用教练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员工将压力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有力的支持员工长期成长;
四是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组织各类有助于身心成长的健康活动,积极建构快乐、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帮助员工发挥天赋特质,选择适合的岗位上发展。
五是将员工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重视、关心员工健康,是企业百年基业常青的保障,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只有银行领导、管理人员、个人三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保障个人和企业持续的健康发展,获得更长久的利益,更好的造福于社会。
(高俪珊,1968年生,北京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生、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去年底,有专业机构预计,2010年度中国全行业的员工离职率可能达到15%,个别行业会攀升到40%。因此,员工离职风险的管控,将成为众多人力资源从业者2011年度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针对员工为什么选择离职,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数据分析,不仅包含职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薪酬变化等这些能够实际评估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隐性因素,例如与直线经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等因素。在相关机构,都能找到非常详尽的数据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员工提出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找到这个职位的后备人选。那么评估员工的离职风险,适当地进行控制和准备,就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而言,我们假设,员工在离职之前,都要找到另一份工作,需要在职时间离岗面试,因此一段周期内不规则的临时申请的休假,会作为评估行为变化的一个主要依据。那是否存在一些更为前置的因素或动因,能够帮助我们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呢?让我们试着从压力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压力,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人们在仅有的工作时间里总有许多事情要做,还要有时间分给家庭和娱乐。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来自外界(工作和生活)及个体需求的压力。在我们的日常概念中,好像只有相对的坏事,比如工作量大、失业、大病等,才会带来压力,其实不然。根据相关统计,如果我们定义“亲密家庭成员的死亡为100个压力单位”,那么“轻微的交通违章就等于20”,“出众的个人成就为36”,“社会活动的改变、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为29”,“怀孕也能达到45”等等,而加总分数高于300个变化单位的人就存在健康风险。所以,当员工的压力程度累计达到一定数量时,有些人选择面对挑战,而有些人选择离开,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我们暂且忽略个体对于压力的敏感程度这个变量,仅从压力源角度进行探讨。
一、职业不满意
我们不能仅谈职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人是迫切需要被发展,对学习新技能、职位、管理幅度或薪酬很有要求,如果停留在一个岗位的时间超过1或2年,而看不到职业通道的话,就会立刻主动寻找其他机会。而有人最大的希望就是稳定在自己目前的状态或舒适区内,没意愿被培训、不求升职、不求大幅度加薪、不希望更大的挑战和工作量,最大程度上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似乎针对不同的动机,导致职业不满意的因素完全相反。简而言之,我们只愿意接受自己提出的变化,而不愿意被动接受变化。被动的变化,容易引起员工对职业的不满意,会使人产生紧迫感,进而产生压力。
二、工作环境
我们都听说过“加入公司,离开经理”的流行语。其实这一流行语意在说明员工与经理关系在员工离职动机中的重要程度。在整个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包括经理关系和同事关系,关系体系的任何变化,尤其是经理的更换,关系紧密的同事离开,可能会让员工产生对环境的不确定感,类似被动变化的过程,对压力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三、社会环境及生活状态
这是一个很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来源。员工每天至少8小时在工作岗位,除去8小时睡眠,还有1/3的时间必然是与生活相关。举个例子,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专心养育新生儿,或者是国内外的专职陪读的社会环境,是女性员工离职的新增动因之一。领导力技巧“Coaching”中也在强调,对员工全方位的了解,是教导、进而帮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的必要手段。以此类推,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例如配偶工作城市的变化、家庭生意发展、求学、个人或家庭成员的长期疾病等等,都会导致压力的增加、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工作时间分配、效率和质量,以及后续的离职动机。
从个体角度而言,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程度相差很大。但从宏观角度看,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对身体健康、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压力和离职风险之间,目前还不能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希望作为一种思考方法,供大家分享。
摘 要:80后员工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80后员工的压力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企业员工压力管理问题,找出压力源,提出压力管理的策略,科学的认识员工压力,促进员工压力的缓解。
关键词:80后 压力管理 策略
企业中的压力管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压力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内心的因素,但最终都会转化为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80后现在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80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代人。现在,80后在企业中的员工比重在不断的攀升。他们也将成为企业的主流。我们将从心理学方面浅谈下80后员工的压力管理。
1.80后的基本特点
首先,思想上越来越现实。在精神跟物质之间,这群人更注重物质。也就是说现代的80后越来越偏重功利、追求实惠、追求眼前利益、爱好物质享受,表现为个人本位、较物质、较现实的思想。
其次,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80后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其都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而使得他们傲慢、自大、自以为是,崇尚自由,追求自我,有时也表现为是非不明。
再次,心理脆弱,较情绪化。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成长中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磨砺,他们在社会上对工作对事情的期望值总是高于现实。因此,一旦踏入社会,遇到些许不如意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工作态度问题。80后员工大多以为工作并不是其生活中的全部,也不把它作为乐趣和幸福的唯一取向。
2.80后员工压力源
2.1个人因素
(1)职业生涯发展。是能够给个人带来压力的主要因素,即如何在一家企业里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曲线并取得成功;如何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并出类拔萃,这是一种无形中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对员工来说,最大的压力威胁就是失业。提升、调转和发展的机会关系到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这些机会对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但又十分不确定,80后在性格上的独立,自负让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上并不能给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让自己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它们也是80后员工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家庭及生活问题。80后年龄都是在20-30岁之间,已经或者即将脱离自己的父母而组成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形势将使得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结婚、买房、生小孩、赡养父母等每一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写事情却无情的落在了他们身上。通过电视剧《蜗居》,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有多疯狂,现在房价的不断攀升,刚出社会的80后有何能力独自支付这么高昂的经济负担。他们只有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呕心沥血的工作,面对着这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工作上、心理上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3)个性差异。压力源能否导致压力反应、能引起多大强度的压力,关键看个性的基本倾向。对某一情景,比较脆弱的人感到压力很大,总是注意现实中的负面因素。刚强的人则把压力看作挑战与机会、感觉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与命运。虽然人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并不是压力的直接来源,但它却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接受,很明显,压力的产生存在个性差异。
2.2企业内部因素
(1)工作负担。有太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被称作工作超载,这是企业内部导致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再加上不良工作条件,员工的工作压力将会更大。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2)角色冲突与模糊。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会导致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会使人无所适从,带来一些难以协调而且又难以实现的个人预期,随着80后的员工在企业中成为了主流,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角色的扮演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操作者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员工角色预期不清楚,就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权力,当员工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时,就会产生角色模糊感,便产生不安与困惑,内心情感激烈冲突时会引起抑郁。
(3)人际关系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80后的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视为全家的掌声明珠但是在企业中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在处理同事、上司、下属良好的人际关系时经常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但是同事、上司、下属可以促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缺乏则会使员工产生相当的压力感或发生敌对关系。
(4)组织变革。比如组织并购、重组和计算机化,往往能够造成巨大的压力源,因为这是组织的变化,这是职场的变化,是工作性质的变化,同时往往引起裁员,引起整个管理机制的变更。而且组织里面是否缺乏公正,组织分配制度怎么样,奖惩制度怎么样,给不给员工一种工作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重要的压力源。
(5)组织领导作风。有些公司首席执政官对员工的控制过度严格,专制作风严重,并经常解雇达不到其所要求标准的员工。这样的管理风格会导致一种以员工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使得员工在短期内产生幻觉式的压力。
2.3企业外部因素
导致员工压力的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家多德拉认为:“如果一个环境给你带来了不良症状和障碍,那么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遇到许多心理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些症状和障碍就得去认识你身上存在的冲突。”当经济不景气导致产品需求量减少或价格下跌时,企业不得不采取相应对策,常常通过裁员、降低报酬水平和工作时间增加或缩短的方式渡过难关,此时的员工将受到被解雇和降低报酬等压力。而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通过技术突破使员工的技术与知识在短时内过时。电脑、自动化、外语水平的提高及其他技术创新会威胁到许多员工,使他们产生紧张情绪和压力感。
3.对于80后压力管理策略
3.1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
(1)问题应对策略: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以减轻压力。80后可以通过专业的压力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仔细分析压力源,源头来自的主要的方向,是属于工作的压力还是经济的压力。并设法控制那些给自己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压力源。
(2)认知情绪应对策略:即在改变认知的同时,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情绪感染,以适应压力情境。在外在的压力情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应试图改变自己,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我实现的时间进程,当感觉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合理宣泄。
(3)自我强化策略: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组织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持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加强体育锻炼,规范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抗压能力。80后有着自大和过于自负的弱点,所以在自我强化的这个方面要不断的加强,要谦虚的学习,主动的学习。不断的充电。
3.2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作为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更加关注80后员工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他们的特点,在管理方式上要富有弹性,面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2)寻根探源,区别对待。由于导致80后员工的压力源因素众多,准确找到压力源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前提。当发现80后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存在负面影响时,应及时沟通、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应更多地从外源压力的角度为员工缓解压力。
(3)职业规划,适时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 S special(特定的、适合自己的),M measurable(可衡量的),A achievable(可实现的),R realistic(实际的) ,T timebased( 基于时间的)。同时,可以对80后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社会支持,工作再设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一方面会对过度压力起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信任支持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对问题事件的说明、理解和应对策略;社会成员身份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分担、快乐共享;工具性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而重新设计工作则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责任,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为其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机遇。
(5)健全福利,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80后表现出个性、自由的特性,也注定他们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特殊的压力,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怎么对80后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将是他们遇到的一大压力,而对于企业压力管理方法上,80后的员工在企业中已经成为了主流,从心理学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也不愧是一种新的分析、管理方法。
[摘要] 文章介绍了员工援助计划的一般内容和作用,并详细说明了其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员工援助计划压力管理
一、EAP介绍
“员工援助计划”是英文“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直译,一般简写为EAP,它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心理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以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的酗洒、吸毒和其他一些药物滥用问题影响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于是有的企业建立了一些项目,聘请心理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1917年,美国纽约梅西(Macy)百货公司所建立的员工咨询系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剧烈变动,工作压力、家庭暴力、离婚、法律纠纷等问题越来越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情绪和工作表现,EAP项目也因此日渐增多。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EAP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甚至在日本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爱抚管理模式(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也是EAP部分内容的翻版。在此过程中,有关EAP项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82年,Walsh首次正式提出“员工援助计划”概念,此后,Gooding(1987)对EAP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企业通过合理干预方法,了解、评估、诊断及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业绩的过程。Bohlander和Scherman(1992)着重强调EAP是解决员工在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目的。Dessler(1994)把EAP看作是企业内部正式系统的项目,为面临情绪、压力、赌博等问题的员工提供咨询及治疗措施的过程。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在我国,EAP的引进较晚,到2001年,联想公司才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随后,国内开始出现专门的EAP服务机构,EAP服务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二、EAP内容
CONSAD研究公司1999年出版的EAP手册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有个人问题的管理者;第二,为培训和发展提供援助;第三,为使雇员发挥最大潜力提供援助;第四,在成本控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使用福利;第五,为提高和保持高产和有效率的工作环境提供援助;第六,使组织的社会责任最大化;第七,作为一种资源为协会代表服务;第八,保证照料的质量。根据国际EAP协会的指导手册(2003版),其核心内容包括:第一,提供咨询、培训和援助给那些处于困境的员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雇员工绩效,并培养雇员及其家人了解EAP服务的工作组织和领导者;第二,为雇员和客户所关心的个人问题提供保密和及时的问题甑别和评估服务;第三,运用建设性面谈、激励和短期干预的方法,帮助员工处理可能遇到的影响工作绩效的问题;第四,为员工推荐诊断、治疗和援助服务以及案例监控和跟踪服务;第五,在工作组织与提供其他服务的供应商建立和保持有效联系以及管理供应商契约方面,为其提供咨询;第六,为工作组织提供咨询,鼓励适用医疗和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酗酒、药物滥用以及精神和情感混乱)的健康保障的实用性和可获得性;第七,鉴定为工作组织和个人工作绩效提供的EAP服务的效果。优良的EAP服务常常能够改善组织效益。对企业,EAP服务能够明显改善组织气氛,增强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降低离职率和缺勤率,稳定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绩效;帮助员工适应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增加劳资双方沟通的渠道,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改善了用人单位的福利水平,消除员工不满。对员工,EAP服务协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员工之间和谐良好的人际以及工作关系,消除员工的不良嗜好和行为习惯,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工作积极性,协助员工成长和发展。
三、EAP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援助计划针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压力诊断、宣传普及、教育培训、压力咨询等几项内容。第一,对员工心理状况的调查是有效开展EAP的前提,该工作需要心理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来评估员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二,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海报、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鼓励员工在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第三,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压力应对管理、挫折应对、情绪调控、积极思考、健康心态、自我成长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尤其需要掌握员工心理管理的技术,面对心理困扰能够及时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第四、提供心理咨询。对于那些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通过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人面对面咨询等服务,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同时,通过帮助员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结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途径来减少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最后,在压力管理过程中,如果员工心理压力问题比较普遍和严重,那么改善组织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考虑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尽可能消除诱致压力的各种外因。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企业实施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根据企业压力管理的现行措施,简要分析企业压力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初步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企业员工 工作压力 压力管理
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各种因素都是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的潜在根源,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不仅对企业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效益。
一、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而言,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压力对员工来说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压力适中可产生积极的作用,压力过大则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压力管理对提高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员工保持一种紧张感
对员工而言,企业在管理上越规范,员工的工作紧张感越强,这越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在适度的压力下产生的紧张感会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2.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
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压力过小或过大,工作效率都较低。压力较小时,人处于松懈状态之中,效率自然不高,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效率也就随之降低。所以应以一个合适的压力为标准,让员工时刻保持一种紧张感,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适度的压力可以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
企业实施压力管理,一方面不但解决了员工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造成的一些生理、心理以及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同时在组织环境的改善上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因为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屏除企业组织环境的一些弊端,营造一种全新的组织环境,即和谐的组织环境。
4.适度的压力形成系统解决压力问题的管理体制
企业在实施压力管理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压力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在管理体系建设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一套全新而系统的管理体制,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增添一个新的领域。
二、企业工作压力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压力管理的措施
业内人士初步估计,我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过大的压力往往使员工失去工作动力,工作业绩下降、员工之间关系恶劣等等不良后果,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在此情况下,一些管理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员工实施压力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员工因对工作环境的不适所产生的压力感,稳定员工的工作情况。
(2)注意员工的工作量和设置合理的时间安排。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调减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使员工的工作付出与报酬达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来舒缓员工的不满情绪,进而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保障企业的利益损失率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3)加强员工培训。企业管理者通过举办一些培训,使员工在接受培训后,会暂时忘却一些因压力带来的影响,重新投身到工作中,在短期内会提高工作业绩。
(4)注重有效沟通。一般而言,员工出现一些缺勤、业绩下降等现象,管理者都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问题员工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这是企业管理者最常用的一种减压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最具短期时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企业在压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不够。“压力管理”是一个泊来之词。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也就缺乏具体而全面的认识。
(2)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缺乏人性关怀。企业管理者一般只重视员工的工作绩效以及关心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很少关注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因此,员工在承受不住压力的重压下就会出现缺勤、离职、发生事故等等现象。
(3)企业缺乏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机制。压力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危机,如果企业员工由于压力的困扰或是由于突发事故造成极大的压力问题而无法保持或继续提高工作绩效,而企业在应对这种突发事故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急机制进行处理,那么企业在利润取得上就会受堵。
(4)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的压力管理体系。目前很多企业针对员工出现的压力问题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压力管理体系。
三、企业改进压力管理的建议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不良的,而且从现实来讲,压力并不能完全从人们的生活中根除。因此,本文所谈到的压力管理是指调查弄清员工目前所负担的压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使之达到适度。
1.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压力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在观念上强化对压力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树立压力管理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压力管理的过程之中,切实保障压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压力管理体系
(1)通过组织制度、程序的健全减轻员工压力。一是建立科学的招聘制度。管理当局应当确定选定的人员具有与职务相对应的能力要求。二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在于其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情绪表达机制。三是建立一套实效的员工危机管理机制。员工负担的压力过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2)加强过程管理。一是进行工作再设计。好的工作设计能够减少工作中的重复性、职责模糊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使得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二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心理上的上岗训练,使员工具备与岗位要求相符的技能。三是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发展计划和员工个人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帮助员工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采取具体措施改善内外环境,减少恶劣环境给员工带来的不良压力
首先,要增强员工间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意识;其次,要增强上下级间的沟通;最后,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这就要求企业向员工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
4.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能消除或者减轻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压力。降低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咨询机制,为员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二是由组织出面,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能够有效的使员工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降低压力。三是设立专门的员工谈心时间。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但可以了解到很多日常工作中无法接触到的问题,又可以引起企业管理者对压力问题的重视,并获得一些相应的帮助,有效地解决压力问题。四是针对特殊员工采取特殊措施。比如,可以为双职工提供帮助,使夫妻成为处理工作和家务的有效合作者。因为夫妻间的交流有助于增强满足感、明确长期的事业目标,使他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制定行动计划,让工作得到家庭的支持。
5.企业应该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压力管理
“减压”的另一关键要素还在于企业如何有效地引导员工自己参与到压力管理的过程中。
(1)引导员工认识并改变自己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对压力的敏感度不一样。如A型人格的人容易感到压力、紧张。对于个体是A型人格的,那么可以建议个体把一切动作都“放慢速度”,注意劳逸结合,降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为自己的每个成就感到高兴、满足。
(2)指导员工正确使用压力释放法。个体一旦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压力,都希望通过某种渠道发泄出去。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压力管理的过程中,要指导员工采取一些健康的手段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压力问题。比如,可以采取心理咨询方式来释放心中压力。
(3)建议员工运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抗压”。人的内心冲突会让个体感到紧张不安,于是个体可能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什么东西,有何妙用。这时,企业管理者就要结合员工所需,为员工系统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一般而言,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成熟的,也有不成熟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转移、抵消、退化、幻想、补偿、升华等13种。管理者应该建议员工少用其中不成熟的心理防御,而尽量多地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压力为动力。
结束语:工作压力虽然是员工工作中的正常和必要的一部分,然而却不能失控。企业管理者应确保承担工作压力的员工不会受到伤害。当员工承受的压力变得太大之前,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员工缓解压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基本技巧。总之,搞好工作压力的管理,无论对员工个人还是企业都是有利而必需的。
2006年5月28日,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曾经振动了不止IT界的人们,25岁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紧张加班和压力下,不堪一击地凋零了。在全社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注重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和管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共识,而其中适度运用压力管理,实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
所谓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应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根据压力反应原理,适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引起个体的身心耗竭、甚至死亡。因此压力不但对人的身心健康会有影响,而且对企业生产率、企业稳定发展均有影响。
零售业作为社会基础性行业,其特有的服务性使员工的满意度与企业绩效相关度不断加大,并且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零售行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也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商场员工,由于他们直接肩负着销售的责任,所面临的压力就更为显性化一些。那么,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商场员工到底面临哪些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又有什么影响,他们希望如何缓解压力,对此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的员工为调查对象,针对销售一线的商场员工的压力现状做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在对压力的感受上,有45%的员工感到压力较大,有39%的员工感到压力很大。
在压力付诸于身心的表现上,记忆力减退、时常疲劳以及失眠是60%以上员工的选择,还有14.56%的员工认为压力带来自己情绪的急躁,11.65%的员工认为压力使自己精力下降。
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员工认为自身所感受到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工作和个人发展,其中工作方面的原因高达76.36%,个人发展占14.55%;而员工普遍认为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只有9.09%的员工选择了家庭生活对其产生了压力的困扰。
对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60.94%的员工将工作指标和任务列为首位,有17.19%的员工对企业发展而带来的新变化较为敏感;其他的压力则来自于与上级、同级的沟通,以及个人岗位的升迁;而与下级交流的不畅则不是员工所面临的主要压力。
在自我缓解压力的方式上,选择独自承受压力和向他人倾诉的员工较多,分别达到35.59%和32.0%,而对情绪不加控制、随时随地发泄的也有3.39%;员工通常还会以参加文体活动或购物来缓解压力。
通过调查,85.37%的员工认为企业在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方面有一些作为,有12.2%的员工认为企业有所作为,还有2.44%的员工认为企业作为还是较少。总体看,大部分员工对企业在帮助员工解决压力方面的努力还是认可的。
二、零售企业缓解员工压力的措施
1.建立企业压力评估预警机制
企业应每半年或一年开展一次员工队伍压力评估调查,调查可采取全员参与方式,也可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商场员工队伍的压力状况进行评估,并将压力源按照压力不足可加压、压力适度可保持、压力趋于过度应调整、压力过度应修正等四个维度进行衡量,提出压力管理的具体建议,指导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员工队伍解决压力问题。
2.完善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压力来自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许,这种需求对企业人力资源因才适岗及职业发展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尽可能地实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要实现员工个人技能与岗位工作要求的相互匹配,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喜好度”,因为员工只有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才会产生做事业的自豪感,也才会有做好工作的动力。在员工职业发展设计方面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员工的需求,切实建立起以业绩导向为主的包括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多元化多轨制的职业发展通道,并不断优化与其相配套的薪酬分配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一条凭借业绩和能力不断向上前进的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员工变职业发展的压力为创造业绩和提升自我的动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绩效的双向提升。
3.深化企业绩效管理,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深化绩效管理,确定明确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并通过沟通使员工接受绩效目标的挑战;要积极帮助员工找出完成绩效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及时解决他们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他们实现绩效,增强员工完成工作、应对压力的自信心。要强化绩效跟踪考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推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使员工体会到克服压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终达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
4.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疏通压力释放渠道
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释放员工的心理压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文化,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民主机制,让员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企业面临的形势,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做出的努力,并参与到企业发展大计的制定、推进当中,从而明确自身工作的方向和价值,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观。要积极打造创业文化,激励员工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创造业绩,把迎战压力作为挑战自我、实现成功的具体表现,从而引导员工正视压力。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通过员工技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增强员工队伍的抗压度和“变压力为动力”的转化力。要不断深化团队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压力。
压力犹如琴弦,没有压力不会产生音乐,过度施压又会绷断琴弦,只有适度的压力才会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在企业发展快速推进的今天,企业各级管理者只要管理好压力、控制好压力,注重做好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就一定能带领全体员工奏出一曲恢弘大气的企业常青之歌。
[摘 要]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组织上至管理者下到员工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压力管理,使员工正确地应对压力,适应和缓解压力,这些已经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管理问题。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 研发人员 压力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和唯一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但伴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作为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沉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个人绩效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因此,高技术企业应当采取多渠道的压力管理策略以缓解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期达到完善组织管理,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一、压力与压力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2005)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对压力的定义,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而且个体感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压力总是与限制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前者阻碍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后者是指丧失了一些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潜在压力转化成现实压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活动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个结果必须很重要。无论条件如何,当个人在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排除限制因素和能否避免损失这些问题上无法确定时,压力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重要性也是个关键因素,如果是否拥有这份工作或者是否获得晋升对员工来说已经无所谓的话,员工就没有理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感受到压力。
二、压力的潜在来源
将压力的潜在来源分成三类: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体的。
1.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组织环境不断变化,大量的商业交易以不断加快的节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对组织的绩效、内部竞争、技术更新、组织灵活性、低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员工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例如全球化造成大量员工冗余,裁员与降低成本使得给留下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竞争力,很多公司采用了层级式结构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等方式。
(2)技术进步除了全球化的冲击,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工作环境造成了影响。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工作自动化,从而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并且对员工的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们还发明了技术压力一词,已表示在高科技工作环境中员工所承受的困惑、紧张、非人性化以及失落情绪。
2.组织因素
(1)任务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研究应该更关注员工与工作之间复杂的甚至微妙的关系,而不应将两者独立起来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型关注人-职匹配的问题。例如,人-职匹配模型指出个人会寻找工作环境中与他们自身一致的特点,会寻找那些允许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工作环境。当个人的技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时,会带来一种满意感,当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就会带来高满意度。反之,当个人与工作环境有任何程度上的不匹配时,压力就产生了。
(2)角色要求在一些工作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严重的组织中,员工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也会更明显。角色模糊是指个人缺乏有关他自己工作角色要求的信息,不知该如何达到角色要求,也不知道评价流程以致不能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很多研究证实角色冲突会降低个人自信度,让人觉得无助,紧张和压抑。
(3)人际要求对于某些员工来说,工作矛盾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很多压力都是因为工作矛盾处理不善,同事间关系紧张或者对决策不满造成的。
3.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导致研发人员压力出现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的负荷量,分别占到了14.3%和10.8%。这是由于高技术企业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研发人员的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负荷量,因此,这两方面是研发人员本身压力潜在影响因素的主要两个因素。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研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和影响研发人员的潜在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大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Yerkes和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图8所示)。企业应设计合理的KPI考核体系,研发人员的KPI应由以下四层指标构成。第一层:研发人员的绩效首先分成项目业绩汇总和工作负荷率两大块,即“研发人员的业绩=工作负荷率的KPI×负荷权重+项目业绩汇总×项目业绩权重”(负荷权重与项目业绩权重之和为100%)。之所以考核工作负荷,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研发几乎都依赖于团队的分工协作,并且研发工作又总是充满挑战,如果单凭项目业绩考核员工,势必形成“拈轻怕重”的氛围。第二层:项目业绩汇总等于各项目业绩的加权之和。每个研发人员在一个考核期内可能担任多个项目,可以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核。第三层:每个项目的业绩等于该项目各KPI评分的加权之和。项目的KPI指标分成项目范围、完成时间、完成成本和完成质量四项,并分别应对项目管理的STCQ四个关键模块。第四层: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部分绩效考核中,又分别细分若干项具体指标。范围划分为难易度和枯燥度,时间考核中有计划合理度、目标达成率、攻关速率、延迟合理度等,成本考核有成本控制和独立完成度,质量考核则作为考核的重点。以上述四个层面建立企业的研发人员的KPI考核体系,有助于合理的评价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从而培养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能最大限度的缓解员工由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必须予以重视。因此,该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分析其压力源,并探讨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策略
一、压力及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现状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早在2003年4月,北京零点调查公司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对北京415名20-50岁的公司白领(其中男性45.8%,女性54.2%)进行了一次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显示,41.1%的白领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同时,在知识型员工聚集的高校,相关调查也显示:认为有压力的占78%,认为没有压力的只占2%。由此看来,压力广泛存在于知识型员工身上,为有效地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有必要对其压力源进行探讨与分析。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及其影响
(一)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分析
所谓的工作压力源是指知识型员工在其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各种对身心活动产生一定作用,并形成一定心理负荷的刺激因素。这些刺激既有源于社会环境的,也有源于组织的,还有的源于个体自身。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研究并不多见,研究者大多是以普通员工(或是广泛意义上的员工)为对象来研究压力管理问题。知识型员工作为一般员工的一部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探讨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蒲德祥、杨卫星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10个主要因素:竞争加剧、低适应性、低文化素质、机构调整、人际关系紧张、薪酬不公、技术变化、角色模糊和超负荷工作量、身体健康条件等。结合我国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以许小东的分类方法为蓝本,将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按压力构成分为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工作内源压力主要是来自工作本身的,由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要求等因素构成;工作外源压力来自工作活动以外,由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
(二)压力对知识型员工的影响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是矛盾的综合体,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过度的压力也会带来极大的负作用,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描述了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当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映能力。这时候,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并且个体也更具有工作热情,有利于个体用较多的能量应对困难,还会迅速而适当地表现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使个体的身心状态与外部压力情景达到良性适应。当压力感在最佳阈值之外时,压力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利影响。
三、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对策
因为工作压力不仅关系到知识型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人和组织的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压力进行有效管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的理论基础
1.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在企业中,以知识为资本,以创新为源泉,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并不断进行知识创造和运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与其他型员工相比,他们在个人素质,个性心理、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⑴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⑵自身需求多元化,尤其是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⑶劳动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劳动过程难以监督,劳动结果难以衡量;⑷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并蔑视权势。
2.对知识型员工的实证研究
以往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压力对个体和组织的消极影响,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化解压力或消除压力,但对知识型员工压力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不仅仅是减压。浙江大学学者许小东曾通过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状况20个项目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状况说明他们的工作压力总体而言是偏高但不过高,但知识型员工的内源压力明显高于外源压力。
(2)现场访谈调查的结果是:许多知识型员工都表示,在承受工作高压力的同时,紧张的工作也为他们带来了较高的工作成就感、荣誉感、受尊重感与受信任感;他们普遍具有一种对工作压力不回避、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的态度。
(3)知识型员工工作内源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工作外源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压力管理策略
1.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
(1)问题应对策略:即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景以减轻压力。个体可以通过专业的压力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仔细分析压力源,并设法控制那些给自己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压力源。
(2)认知-情绪应对策略:即在改变认知的同时,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情绪感染,以适应压力情景。个体在外在的压力情景无法改变的时候应试图改变自己,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我实现的时间进程,当感觉有不良情绪反应时应及时合理宣泄。
(3)自我完善策略:即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组织的前提下,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撑下,持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中,加强体育锻炼,规范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抗压能力。
2.组织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
(1)以人为本,加强沟通。作为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员工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针对他们的特点管理方式上要富有弹性,面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
(2)寻根探源,区别对待。由于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源因素众多,准确找到压力源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前提。当发现知识型员工所承受的压力存在负面影响时,应及时沟通、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应更多的从外源压力的角度为员工缓解压力。
(3)职业规划,适时培训。在职业规划中,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改变认知,适当调整期望值,建立现实客观的SMART式的发展目标:S-special(特定的、适合自己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chievable(可实现的),R-realistic(实际的),T-time-based(基于时间的)。同时,可以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其在时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4)社会支持,工作再设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一方面会对过度压力起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信任支持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对问题事件的说明、理解和应对策略;社会成员身份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分担、快乐共享;工具性支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而重新设计工作则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责任,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为其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机遇。
(5)健全福利,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福利能有效减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外源压力,企业应主要从薪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员工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通过营造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则有利于到达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制定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平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真诚和谐的企业氛围也必不可少。
因此,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时应形成这样的理念,即: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具有强内隐性,工作总体压力与满意感之间无显著相关。在准确掌握不同压力源因素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强与保持工作内源性压力,尽量华解或消除工作外源性压力。
摘 要:文章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了企业员工的压力源,从扩大化和丰富化、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工作安排、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强化组织沟通、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压力缓解策略。
关键词:企业员工 压力源 压力管理
压力在本质上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引起的个体焦虑性反应。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为工作压力,它是工作中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到工作要求之间不相称的反应。压力作用过程是动态的,而且呈现出多重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适应能力是不相同的,按照个体适应能力可把压力分为过度压力、适度压力、匮乏压力和潜在压力。过度压力是指超过个体适应能力达到极限时,对组织和员工都有危害的压力状况;适度压力是指既不会出现过度焦虑和紊乱也不会感觉到缺乏自我实现的理想压力状态;匮乏压力是指因长期静止、单调乏味或感觉剥夺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缺乏自我实现的压力状况;潜在压力是指个体目前没有明显感觉到但将来会面临的压力。{1}一般而言,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可用耶基斯―多德森法则的倒U型曲线来表示:当压力过小或过大时,工作效率都比较低。{2}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压力过大会引起员工精神上的过度紧张,情绪烦躁和焦虑,对工作逃避、厌倦,放弃追求,对个人前途失望,严重的会让员工颓废甚至丧失工作能力,因此工作效率也就随之降低。压力不足和压力太大势必会起消极作用,特别是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也带来负面影响。
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减轻员工过重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压力,从而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企业关注员工的压力问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助于实现企业员工共赢,共同发展。本文尝试从压力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和论述压力对员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压力缓解的策略。
一、我国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员工压力管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在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甚至还没有员工压力管理的一席之地。而发达国家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就对员工压力管理进行理论上的研究,80年代以后,压力管理有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不少企业实施了压力管理方案。①由于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思想等诸多原因,我国企业对员工压力管理重视不够,只有少数企业开始注意员工的压力管理,多数企业很少关注员工压力, 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关管理人员认为处理压力是员工个人的事, 并认为不能处理好自身压力是个人能力的问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会讥笑员工,同时常常批评责骂甚至开除那些因压力太大而导致业绩下降的员工。总体来说,企业和员工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②
1.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个体是压力及其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大多数个体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具体表现为:其一,尚未迈出正视问题的第一步。这是面对压力最为普遍的个体心态,感到自己压力感沉重,甚至不堪重负,但以为这是人人都一样的必然状况,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需要而且能够干预的问题来对待,多数人硬撑着、强忍着。对于压力的缓解而言,主观上的正确认识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往往很困难。其二,当压力后果全面显现时,不知所措、措手不及。这是不能正视问题的必然结果,压力的叠加效应使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并导致疾病产生。其实,即使是到了这种地步,适当的干预措施仍存在,但由于此时个体缺乏知识和心理准备,理智的判断受到严重干扰,应对能力也大大衰减,往往不知所措,使疾病迅速加重。
2.组织:压力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吞噬组织有生力量的压力,组织层面还没有恰当而有效的决策和行动。其一,在观念上,压力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某些人压力更大是其个性使然,组织没有必要干预。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二,即使认识到压力的危害和组织有必要进行压力干预,也因无暇顾及而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绝大多数组织一门心思提高运营效率,只看数字代表的经济结果,不看以牺牲员工身体和精神健康为代价的隐形成本。其三,企业创始人在创业阶段形成了拼搏、高强度抗压的工作习惯,并以此要求全体员工,殊不知,抗压不是能够以统一的模式来强求的。其四,相当一部分企业提出的人性化管理只是停留在漂亮的口号上,从观念和措施上有时甚至和人性化管理南辕北辙。
二、员工压力源分析
(一)压力源的涵义
压力管理研究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压力,但是要想缓解压力,必须首先找到压力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社会环境压力源和组织压力源以及个人因素压力源。构成压力源的各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其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
(二)压力源分析
1.环境压力源。我国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变化是压力的诱因,它迫使个体需要努力去适应变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员工压力的来源之一,它包括经济、文化思想和技术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形势也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为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和过体面生活而倍感压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如果员工的思想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就会有压力感;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诱发压力的第三种社会因素,技术更新会使员工的技术和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落后。③IT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员工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社会环境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分析员工的压力,但是一般来说,它们是企业无法直接改变的,所以压力管理策略不直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2.组织压力源。(1)沟通障碍。在组织中(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沟通障碍的存在,往往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造成同事之间的误解、隔膜和不良工作绩效。这些障碍主要是:信息传递层次过多导致信息失真、语义模糊、缺乏信任、职责不明、个性冲突、拒绝倾听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据迷雾(data smog)的影响。当员工每天面对传真,语音信箱,电话,手机及电子邮件等过度的信息负载时,往往难于工作,身心俱疲。④(2)组织公平感。公平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预想到组织公平感有减少心中感到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控制的能力。组织不公平是一种压力源,它会引发员工对自己应对工作需要的能力的质疑。Greenberg(2004)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证明了认为自身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会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这种不公平经历很可能是一种压力源。同时他也指出不公平对于工作压力的作用是件复杂的事情,判断清楚不公平是如何激发工作压力源对于缓解工作压力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经历过不公平报酬的人会因此而生气,进而压力增大。有实证研究表明,与受到公平报酬的工人相比,受到不公平报酬的工人感知到更高水平的情感耗竭。当个体发现他们处于不公正的关系中时,他们变得痛苦,这种关系越不公正,他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⑤(3)工作本身的问题。{1}工作负荷过重。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组织尽量精简人员,加大工作量,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工作负荷过重成为许多人普遍面对的问题。员工必须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的工作任务,不切实际的时间期限压力导致员工超长时间工作,他们肩负的生产需求和责任不断增加;由其他人或机器控制的工作速率变得更快;工作难度加大;可利用资源缺乏或分配不均;加上工作需求中的高峰和低谷现象的影响,所有这些都会造成员工工作负荷过重,不得不经常加班工作。{2}工作缺乏意义、缺乏变化和挑战。如果员工无法感觉到工作的挑战或刺激,或者不相信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员工就会体验到冷漠、厌倦、士气低落,以及自我价值的缺乏,其结果给员工造成很大的压力。(4)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在工作场景中,角色是指其他人期望一个人在工作时完成的一系列的任务和行为。当一个员工面对与工作任务相反的需求或矛盾的目标时,他会感到困惑,这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一个人如果必须完成被认为不属于自己工作角色要求与规定的任务时,就会导致与角色冲突相联系的压力。角色冲突是组织范围内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当工作需要个人与组织外部的人进行接触,或组织内部的个人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或者部门权限责任范围分界不清时,角色冲突就会发生。如经理既要服从上级的要求,又不得不考虑下属的实际情况,当两者相互矛盾时,角色冲突就形成了。角色模糊与一个人的工作角色或所需的任务缺乏清晰度有关。当员工不能理解,或不能认识工作的期待、需求或者角色的范围时,就会出现角色模糊的情况。缺乏培训或缺乏信息也会导致角色模糊。研究表明,工作中的角色模糊容易导致紧张感和疲惫感,使人产生尽快地离开工作的意图,产生高度的焦虑、生理和心理的损伤和缺勤的后果。当员工感觉到工作中缺乏管理人员或督导的支持,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景就可能加剧。当工作与家庭或社会环境之间产生冲突后,员工可能感到无法实现他人对自己工作角色的期待,也会加大角色的压力。
(三)个体差异压力源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导致员工间的个性差异,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压力源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如个人行为类型和个人控制点不同的员工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和感知就会差异甚远。⑦(1)个人行为类型。A型和B型行为方式的模型被广泛用于帮助理解行为方式和压力的关系。具有A型行为方式的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做事迅速。A型人经常给人具有攻击性、竞争性和野心勃勃的印象。具有B型行为方式的人的特点是对待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态度。B型人趋向于做事不紧不慢、富有耐心、比较随和且放松随意。当一个人所在的组织文化并不与他本人的个人习惯合拍时,为这个组织工作将是十分具有压力性的。B型人将发现,他很难适应那种不断受到驱策、进取性十足的环境,而A型人则会发现,一份轻松的工作很令人灰心丧气。(2)个人控制点。控制点是一种人格特性。一些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被称为内控者(internals),另一些人认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被称为外控者(externals)。有事实证明,持内控与持外控观念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认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较轻。当内控者和外控者面对相似的情境时,内控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可以对行为后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他们采取行动以控制事件的发展。外控者则更多地倾向于消极防守,他们不是采取行动来减轻压力,而是屈服于压力的存在。因此,处于紧张气氛中的外控者不仅易于产生无助感,也易产生压力感。
2.个人期望。员工除了对组织承诺以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个比较高的潜在期望值,而组织也对员工有个期望值。但在实际工作中,两个期望中只要有一个期望没有实现,就存在期望冲突。而对一般员工来讲,组织总是强势的,自己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当个人期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并且又逃离不了这样的环境时,员工就会有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人具有社会性,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人际关系就是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非正式关系。在组织中,人际关系是影响员工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在正式的管理过程中,上下级间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因为人际关系中往往体现了一种信任的意味。组织中的资源不可能均匀分配,资源的分配不均必导致冲突和争斗,因此组织本身就成为一个斗争的场所。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给员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自我认可感。如果一个员工与其同事的人际关系僵硬,其工作往往得不到其他同事的支持,工作成绩也很难让同事认可。被孤立的感觉必然会给员工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员工心情畅快的保证,也是获得较高工作绩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4.生活工作经历。有人说,经验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器。情境的陌生和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压力感。但当有了经验以后,这种压力感就消失了或大大减少了。经历坎坷的人和生活安逸的人相比,前者对于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要远高于后者。这种规律对工作也适用。也就是说,工作经验与工作压力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三、员工压力缓解策略
(一)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
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压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工作进行再设计,有四种可以选择的方案: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及职位弱化。
工作轮换是指当员工觉得现在的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就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要求相近的另一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改变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扩大化是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丰富工作内容,在克服专业性过强、工作多样性不足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的纵向扩展,可以增强员工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使员工所做工作具有完整性,提高员工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并及时提供工作反馈,以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并加以改进;职位弱化是扩大企业工作的职责,鼓励员工而不用其职位说明书的内容去限制他们,这种弱化的方式一般有组织结构扁平化、团队工作、流程再造等。⑧
(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工作安排
从组织因素看,降低压力水平的努力始于对员工的甄选,企业应确保员工具有与职务要求相适应的能力。通过识别员工的人力资源特点、职业锚类型和所处的压力环境,使三者合理匹配。在个体所处的不同职业锚阶段,或者针对不同职业锚类型的个体,需要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或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做到人岗匹配。
工作安排是指根据具体工作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工作安排可以缓解过多的压力。先做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再做喜欢的工作的整体效率要比先做喜欢的工作,后做不喜欢的工作效率高。进行工作安排时,需要对雇员工作偏好等级的性质加以确定。首先,可以询问员工喜欢做什么工作,不喜欢什么工作;其次,就是观察员工的选择,了解其工作偏好后,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缓解员工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冲突,从而缓解角色冲突给员工带来的压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帮助员工确立其在组织内的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条件和机会,协调员工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的趋同性,实现二者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员工的职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组织的雇佣关系呈不稳定性、短期性的关系。但企业仍需主动介入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管理,以求员工和组织的协调发展。
企业与员工直接“点对点”式交流,获取员工发展意向,结合企业需要,根据双方认可的发展计划,与员工一起制定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明确员工发展的通道、时间、速度以及各方责任等。⑨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质上是让员工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轨道,让员工参与到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这样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就有一种可预见性的期待。这种期待让员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在为企业工作,更是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因此员工在职业发展通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避免因角色不清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明确的目标也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预见性的职业发展也让员工有了工作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这些都可以减少因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员工带来的茫然和压力。
(四)强化组织沟通
角色的模糊性和角色冲突会增加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因此加强组织内的沟通是压力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二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交往。组织中可以形成两类社会支持体系,一类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通过承诺、信任和合作有效地帮助员工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提供应对压力的支持;另一类是团队建设,高结合性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使员工产生更少的压力,取得更好的绩效水平。持续的双向的沟通,在免除或减轻员工不必要的期待性压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员工与组织共渡难关。如组织可以经常做工作满意度调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降低和缓解员工压力。⑩
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与员工的沟通, 传递信息来影响、甚至改变员工的认识。联想集团在缓解职工压力方面就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如在每周二的“C-Time”(coffe time and communication time)员工可以与公司总裁室成员一起沟通,并设有“进步信箱”,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与企业一起进步。这主要是从工作本身和组织结构入手,促进任务、角色的清晰化和丰富化,增强工作自身的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压力产生的可能。⑾
(五)增强薪酬及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
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往往是通过与他人所受待遇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即一个人会把他所认为的个人所获收益与他所认为的个人投入两者之比同作为参照的其他人的统一比率来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到公平对待。⑿因此,就薪酬问题而言,员工常常是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得到的薪酬,即使管理层或其他同事认为某位员工所得到的薪酬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作为当事人的员工却不一定持同样的看法。只是因为员工本人所掌握的信息或所做出的比较与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的同事可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公平性包括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⒀不管是那种公平感缺失,都会造成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长时间得不到弥补时,往往就会造成员工的心理压力。
绩效考核对员工来说,是对其工作成绩的一种评价和承认,如果是由于考核人员不公正性或考核体系的不公平性所造成的评价低于员工的实际绩效表现或结果,员工就会感到自己的不公正待遇。⒁
(六)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
培训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开发员工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公司在缓解员工压力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心理培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活动之中,以便更好的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意志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员工心态得到调适、心态模式得到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潜能得到开发等。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⒂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以下方面的心理培训:
1.认知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和压力源的剖析,减轻压力反应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认知训练、运动和呼吸训练等。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聆听自己的压力信号,审视自己对每日生活中面对压力付出的代价,注意可能引起高压力的个人嗜好、特殊生活习惯和工作情况,找出压力来源――人物、地点,并积极地减少或消除压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运动放松和呼吸训练来减轻压力。
2.应对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时,如何通过工作和时间的调整,使自身从过分紧张状态恢复到乐观放松心态的技能。有效的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也就是将任务根据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分类。时间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列出每天要完成的事情;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对事情进行排序;根据优先顺序进行日程安排,努力确定所有任务中最关键的20%;了解自己日常活动的周期状况,在自己最清醒、最有效率的时间段内完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3.支持性自我管理技能。这是指个体在面对较大压力时,通过寻求外部支持性途径排遣压力的技能。建立并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它使个体之间可以交流挫折和不满,得到建议和鼓励,并体验到情感上的联系,提供应付压力事件所需的共鸣和支持。
4.保护性自我管理技能。这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过度压力反应的机会。这些措施包括精神构想、放松技巧、合理膳食和运动调节等。个体应注意自身良好的心态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如知识、技术、人际交往等技能,可有效减少因自身能力不足而体会到压力的可能性。掌握运用各种放松技巧,如自我调节、催眠、生物反馈等方法;注意科学、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营造舒适放松的生活空间,坚持定期运动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
(七)实施员工辅助计划(EAP)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企业为帮助员工及家属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由组织出资为员工设置的系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员工生活和工作两大方面,员工个人生活问题,如健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等;员工工作方面,如帮员工平衡工作―家庭关系。
员工辅助计划对压力管理的意义, 可以通过对员工个体直接作用和对组织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直接作用。员工辅助计划专业人员通过向个体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及行为的测评、咨询辅导和治疗服务,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体,帮助他们习得处理压力的方法, 减少或降低由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消极影响,并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的能力。
2.间接影响。员工辅助计划在直接帮助员工处理压力的同时, 也会对与组织相关的层面起到间接影响的作用。员工援助计划通过间接作用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缺勤率和离职率等因素,能帮助减少工作压力在组织相关层面的负面影响,提高组织效能。
综合上述两方面,员工辅助计划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技巧方面的辅导,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体以减少或降低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消极影响,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能力,从而间接对组织绩效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八)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体现了员工与组织之间责任和义务交换关系的态度与理解,是稳定雇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契约是指,对那些书面合同没有明文规定或无法明文规定的内容,每个员工在自己心里都有一定的标准,对于自己应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什么回报等等都有明确的认识。当员工感到组织没能履行心理契约或心理契约遭到违背的时候,常常会通过降低工作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在心理上实现交换关系的平衡。⒅
员工工作压力与心理契约都属于员工的精神范畴,并且,两者的管理都是追求精神上的平衡。工作中压力的出现可能会引起心理契约的破裂,而心理契约不能很好地履行也会给员工造成压力。良好而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可以减轻员工在工作中的压力感受。要减轻员工在精神范畴上的压力感,心理契约关系的平稳不容忽视。只有在管理方法与精神上都达成了协议,才能真正达到在减轻压力的同时又起到激励作用的压力管理目的。
(九)建设合作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和道德风尚等内容。⒆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交心联谊等方式,合理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和员工服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整合功能上,即企业以其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来积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整合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与员工压力成“U”型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文化整合既可以降低员工压力也可以增加员工压力。当文化整合程度过低时,企业内部就会盛行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涣散的企业氛围使员工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松弛,工作除了能获得金钱外便没有其他的任何价值,员工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员工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安慰和支持,相反却受他人的嘲笑和讥讽。在这种私利争斗格局中,不论胜方败方都会充满心理压力,因为人人都没安全感和稳定感及信任感。反之,企业文化整合力过强时也会给员工带来压力。高度的文化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员工被期待完全服从企业的需要和利益,个人的尊严和利益因而也受到轻视,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会出现利他型心理压力,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众心理,如果自己与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就会遭到他人的排斥甚至是打击,因此个体不得不压抑自己而和群体保持一致;另一种是负疚心理压力,它发生在企业所要求实现的任务难以完成的时候,如果执行者对企业和任务的认同特别强烈,那么失败的经验会导致严重的情绪低落,使当事人负有很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只有企业的文化整合程度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才能使员工之间既充满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严肃团结。这种文化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或伙伴文化,在企业中无论是雇主、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保持自己独立的尊严,大家是采用同一种手段来实现各自的合理利益,追求的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和社会变迁,组织因素以及个人差异因素都能给员工带来工作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心理、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要缓解员工的压力,组织就必须先分析压力源的性质然后再制定和实行预防和缓解措施。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员工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有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有来自员工家庭或个人生活方面的,也有来自组织工作方面的,另外员工的个性差异使得员工对压力的承受感知不同也能造成对员工不同程度的压力。轻度的员工压力可以使员工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但压力在更多的时候给员工带来的却是负面影响。诸如对工作的不满意,感到厌倦,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甚至是人际冲突,员工的身心疾病。因此,员工的压力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有利于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提高,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健康保障,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工作来对员工压力进行管理:进行工作再设计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强化组织沟通;增强薪酬及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实施员工帮助计划;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以及创造合作上进的企业文化等策略。
摘 要:企业界和学术界已把员工压力作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将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好地生存产生重要影响。从压力的概念、来源分析了员工压力的具体情况及现代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提出员工压力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压力;压力管理;社会工作
1 压力的概念、来源
(1)压力的概念。英文的stress(压力)是来源于拉丁文Strictus,原意是被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后来被运用在力学上,意思是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时,物体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如公路、桥梁承受的压力。
Lazarus等学者认为“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承受压力与否与他对待压力的看法是紧密联系的,它是由人的认知系统所反映出来的,而这种反映的结果就是人对工作压力的认知评价。McGrath(1970)认为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他认为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应对能力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压力体验,恰当估计自我应对能力的员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而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能力的员工容易受挫失败。
(2)压力的来源。引发压力的因素称为压力源。现代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实施员工压力管理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楚导致员工压力的起因即压力源。压力源从形式上可分为:
①没有工作安全感或失业。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会因为担心公司倒闭、被兼并、收购或者组织结构重组而失去工作安全感。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上司、同事、下属关系紧张、政治斗争等会比以往更加激烈,员工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常常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薪酬、减少福利要求,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失业比没有工作安全感所造成的压力更大。失业的员工比一般人更有可能会抑郁、自杀、犯罪。金融危机持续一年来,美国枪杀公司同事之类的公司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就与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②工作中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担负一定职责,扮演特定的角色,这是产生压力的重要的来源,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或过轻等。比如老板要求部门经理开除某员工,但这样做却有违于经理的价值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办事员在工作中收到让人混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这就产生了角色模糊;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③恶劣的工作环境。
权威的健康机构曾指出,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样可以制造工作压力。危险的办公地点、混乱的办公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办公设施等,都会加剧员工工作压力的产生。工作中偶尔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比如“9.11”恐怖袭击就是造成最大负面影响的工作灾难,至今仍有不少美国白领担心类似袭击会再次发生对在高楼中的工作产生了压力。
④生活方面的压力。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赫姆斯(Helmes)列出了43种生活危机事件,按对压力影响程度主要有: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拘禁、家庭成员死亡、死伤或生病、结婚、解雇、复婚、退休等。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成为生活压力源。而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生活方面的压力比以前大。比如,生活费用的来源渠道及数量都较之以前有所减少。
2 压力管理的含义及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1)压力管理的含义。根据压力的概念,我们可将压力管理的含义分为三部分理解: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2)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必要性。据研究机构美国职业压力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估计,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每年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目前在中国,虽然还没有专业机构对因职业压力为企业带来的损失进行统计,但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于2006年对全国14123名各类组织员工的调查发现,3%的员工表示压力极大,13%的员工压力很大,42%的员工称压力比较大。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员工的压力增加了很大,业内人士初步估计,中国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上亿元人民币。
另外,曾有专家们计算得出,压力造成的问题将会使一家公司的利润减少多达5%到10%。压力问题会在组织生活发生弥散,产生各种不良影响。特别是如果是销售人员或客户服务人员压力过高,还可能会恶化与客户间的关系,不但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员工压力管理不一定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潜在的、具有推动力的行为,将会在企业生命的延展方面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企业的良好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由此可见,压力是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核心,而对员工进行压力管理则势在必行。
3 借鉴社会工作理念,提高员工管理方法的实效
(1)人格平等的理念。社会工作要求尊重当事人,帮助者与案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人格上的地位是一样的。
当前的员工压力管理应借鉴这一理念,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压力困扰的员工,并认为每个员工无论价值观怎样,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都必须得到尊重,一视同仁地对待。应该改变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主体,员工是客体,主体拥有绝对权威,客体只能处在被动服从地位的模式。尤其是要改变对某些受压力困扰的员工采取歧视、批判态度的做法。引入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有利于员工满足员工自我表现、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调动员工克服压力的积极性。
(2)服务的理念。“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只能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正常生活和发展”。
员工压力管理要强调一种服务的理念,服务员工、帮助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员工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由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管理者和服务者双重角色。服务员工的理念使得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主观上自愿成为为员工释压的主体。
(3)助人自助的理念。助人自助,是将员工看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管理者为员工提供选择和机会,挖掘和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员工自己解决工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压力问题。
4 社会工作方法对员工压力管理的启示
(1)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协调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
传统的员工压力管理通常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忽视员工的内在需要和个性差异。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员工的压力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员工压力管理除了要考虑所有员工共同的需求外,还应该考虑个别员工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员工压力管理过程中应采用个案方法开展员工压力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现状,然后在工作之余,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压力管理,也可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员工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流露出一种支持和接纳,使员工说出压力的来源,以便提供服务解决员工所遇压力的问题。
(2)小组工作是指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员工群体的成长。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压力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工作方法利用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带来组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管理者利用这些资源,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引领组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解决员工压力过大的目的。如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将员工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来讲授压力的来源,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小品、喜剧等形式表演如何进行自我压力管理,这有助于培训形式多样化,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员工压力管理的目的。
(3)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大范围内开展社会工作,促进员工压力问题的改善,帮助员工在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释放压力。
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区工作充分挖掘员工所在社区的资源,实现员工压力管理的社会化和开放性。通过走访的方式,对员工所在的社区进行深层次的调查,找出员工来自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来源。然后通过与社区联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解决员工的压力问题。例如,企业连同社区开展帮扶活动,利用适当的时间,组织企业的其他员工对有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的冲击比较明显,员工压力管理非常必要。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的独特理念和专业方法运用于员工压力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员工压力问题,提高员工管理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