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4:05: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评价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并根据其指标的多层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用综合评判法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评判。
不论在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些单位组织有关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各种关系成效的好坏。不同人士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笔者所指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不仅能反映过去、会算“死账”,而且更能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与评价财务活动、会算“活账”的中高级管理型人才。
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客观、合理评价,可以帮助有关领导开展人才招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评,进行其他有关的考核和工作安排、岗位调整。而任何单一的指标评价都只是片面的和零星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笔者以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分析评价,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指标要素齐全适当;二是主辅指标功能匹配;三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具体来说,可将其评判指标分解为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
(一)在“德”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遵纪守法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而职业道德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等。具体到工作上,就是要掌握《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经济合同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的法律制度,对国际惯例有所了解。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办事公道、坚持准则、强化服务、态度严谨、提高技能、服从领导。
(二)在“能”方面
包括任职资格、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等内容。而任职资格又可细分为学历、职称、技能证书;业务水平方面可细分为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效率及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通过对财会专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则和会计岗位职责等;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层提供预测、意见和建议;具备各种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及与财会相关的银行、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物价等部门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三)在“勤”方面
主要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劳动纪律的情况。应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好,遵守有关工作纪律。
(四)在“绩”方面
主要指工作实绩,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奖惩情况等。能圆满地、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预算管理以及参加继续教育和其他有关财会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善于协调好单位内部及与外单位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四者中,“绩”是成果、效率、效益的统一体,是财务管理人员对社会的贡献,是“德、能、勤、绩”的集中体现和综合结果,是评价、衡量的最佳角度;“德”是“绩”的保证;“能”是“绩”的基础;“勤”是“绩”的条件。
二、评判的依据与原理
(一)评判的特点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的建立(详见下页表1)可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指标分解为“德、能、勤、绩”等一级指标,而“德”又可分解为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二级指标,“能”可分解为任职资格、业务水平等二级指标……其中“遵纪守法”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国家法律法规、单位财务制度等三级指标……同理,“勤”与“绩”的二级指标下亦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因篇幅所限,本文略)。
在该评价体系中,对单一独立指标的评价而言,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以及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不同人士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换言之,各因素及其单一评价、综合评价都是相对而言的,其本身没有精确定义的判别准则,它们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而综合评判法正是研究这种模糊现象的较为恰当的定量方法,尤其当决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直接、真实地反映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难度时,所以,笔者提出应采用多级模型的模糊评价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予以评判。
(二)评判的原理、方法
首先,请上级部门、本部门、服务部门的领导或其他有关人士分别对各层面上的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最次一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作第一级评判;然后,再由远到近,逐级进行评判,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假设因素集为u={u1,u2,…,un},评判集为v={v1,v2,…,vm}。对单个因素ui进行评判,即可得到v上的模糊集{ri1,ri2,…,rim},并由此组成评判矩阵
式中:i=1,2,…,n;rij∈[0,1]; ∑rij=1(j=1,2,…,m)
又设各因素的权重为a=(a1,a2,…,an),式中:ai≥0;∑ai=1
则评判结果为b=a·r=(b1,b2,…,bm),式中:bj=∨(ai∧rij)
根据有关定理,在实际计算中,可采用实数的加乘运算来代替上式中的“∨、∧(取大、取小)”运算,其结果仍是模糊集,且运算结果更为精细。即采用以下公式计算:bj=∑ai·rij(i=1,2,…,n)
将此结果看成是对其上一层次(图中左边层次)中各因素(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同时,给这些因素也赋予相应的权重,则可进行第二级综合评判。即
c=a′·r′=a′·[b1,b2,… ,bk]-1,式中:k表示其上一层次中因素(指标)的个数。
同理,可继续进行第三级或更多级的综合评判,最终得出对某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结果。
三、评判法的实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方法的应用,现举例如下:
(一)评判准备
设评判集为v={优,良,中,差},邀请适当比例的上级部门、本部门、服务部门的领导、同事或其他有关人士对某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评判。首先,由评估人士对一、二、三级指标分别赋予了相应的带有普遍性的权重a;然后,由这些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最次一级指标分别进行评判,得出各评判等级下对应的模糊集r(比重)。经过整理,各级指标的权重以及单因素的评判结果如表1。
(二)评判计算
1.第一级评判
根据表1的数据,对二级指标中的“遵纪守法”进行评判,得
同理,可得“职业道德”等指标的评判结果。归纳如表2:
2.第二级评判
根据表2结果,将b1、b2看成是对“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两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则可对“德”进行综合评判。结果为:
(三)评判结论
该结果表明,这类评估人员对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结论为:“优”占31.16%,“良”占47.78%,“中”占19.56%,“差”占1.5%。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最后的结论为:“好”。
四、评判法的有关说明
在实际评估中,有关指标下也可包含更丰富的指标,或进一步细分为第三级、第四级或更多级指标。应该说,指标越细,级数越多,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就越客观、越准确。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仍有一个难以操作的地方,那就是对前述参加评估人士的选择,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这些人士对各权重的选择及单因素的评判又直接影响了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所以,为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尽量多邀请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士参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状况 评价研究策略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音乐小擂台 面向全体 各展其能 轻松愉快
论文摘要:音乐是艺术学科,其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感受于体验。因此,学生音乐绘合素质的评价不能只限于结果的评价,而更应着眼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音乐小擂台”,给每位学生一个战事舞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学生的综合才艺,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变“要我唱”为“我要唱”,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偷悦和情感的陶。既达到了考查学生音乐知识和才艺能力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如何羊重别人,欣赏别人,为别人喝彩的美德,还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传统音乐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对于音乐基础较差或缺乏音乐天赋的孩子来说,传统的音乐考试是残酷的,因为它带来的挫败感是直接的。传统的音乐学习评价只偏重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完全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评价方法往往局限在老师指定一首歌曲让学生或指定乐曲有学生用所学的乐器演奏,过多的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体现创新评价思路,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也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差异的评价。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性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淡化原有的甄别于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发展。”在考试过程中学生颇感到“赶鸭子上架般的无奈”,一些学生直言“不会唱”或“太难了”。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忽略学生思维的差异,“沉闷于枯燥”充溢着考试全过程。这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样的评价手段”大相径庭;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两者的界限森然可畏。这与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提倡多元化主体”即学生白评、互评。师生互动评价背相驰。此外,新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主动的自我评价是重要环节,评价成为学生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音乐学科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发展,以及能否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音乐的活动中。在音乐学科的评价上,不能以一歌或一纸定“终身”,应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案,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定。捕捉音乐考试中当然决乐”元素,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
2.1音乐小擂台央视《梦想剧场》是一档音乐擂台节目,让老百姓梦想成真的舞台,笔者受节目的启发,基于对新课标评价原则的理解,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班级音乐小擂台”的形式,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考核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考试不再是检验,是挑战,而是展示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舞台;成了学生探究、创造、自我展示的好机会,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过程。在平时的音乐课上,笔者注重给学生一份好心情,把音乐考试设计成学生表演的平台,改考场为剧场,变讲台为舞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体验、展示自已特长的机会。笔者把这次音乐小擂台命名为“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的主题,这是考试评价的一种新尝试。教师是策划人,必须经过填密的构思,确定最佳方案。借鉴央视《梦想剧场》的节目策划,笔者将考试形式和考试对象以及考试内容做如下设计:考试规则为每月举办一次音乐擂台赛,选出最佳表演奖,然后月冠军晋级到学期末再一起闪亮登场,进行选拔,选出学期最佳表演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潜力奖等等,落选的同学一起为参赛选手出谋划策,加油打气;考试形式不拘,唱歌、跳舞、器乐、朗诵、相声、小品等均可;考试对象灵活,以往是个人演唱为主,如今个人或组合均可;考试内容丰富,可以是课内或课外,力求创新,提倡学科综合。在考试安排上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个月赛前一星期向文娱委员报名,由文娱委员负责表演顺序的抽签,整理好节目单。音乐总评成绩:由平时评价加表演评价相结合,获月冠军、学期冠军的学生将给予奖状鼓励。考试时的评委就是他们自己,大家自评和互评,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总之,以上设计方案力图在注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以及合作精神。
自由宽松的表演平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声乐、舞蹈、朗诵等形式,排练各自喜爱的节目。为了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更加遵守纪律,认真学唱歌,快乐的律动。课间,同学们总是互相问问表演什么可?回答的总是神秘的微笑,脸上带着往日少有的自信。虽然放学已经很迟了,但总是有一小班同学留下来继续排练,给寂寞的校园洒下了一片欢声笑语。
2.2多彩、愉悦的考试过程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考前,笔者做了颇具鼓舞性的动员:“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虽然今天我们的表演可能还比较稚嫩,不能与电视里的明星相比,但我相信同学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希望明日之星能在这里诞生。对于个别同学来说,今天可能是平生第一次上台表演,我希望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能报以真诚的掌声,让所有的同学都能以最佳的状态展示自己的分采,同时,也将学生带人了“学会欣赏别人”的和谐氛围中。在学生欣赏的掌声中,同学们开始纷纷上台表演了各自精心准备的节目。徐游游同学善长舞蹈,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了自己精湛的舞技,博得满堂彩;葛儿畅同学(一位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女生)在一阵掌声中,在音乐中极其认真的朗读杜甫的《草》,尽管她的双唇微微颤抖,但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接下来是我班最调皮的刘若其出场了,他很聪明,选择了以指挥小组成员唱歌为考试内容,邀请笔者当钢琴伴奏,把这段时间音乐课上学过的歌都唱了个遍,其他同学也跟着唱了,班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他在表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演唱,且做法似乎有投机取巧之嫌,但他能运用简单的“指挥图示”进行划拍,准确表现节拍强弱规律,笔者认为他的这一做法颇具创造性,且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宗旨。整场表演歌声不断、笑声不断、掌声更不断,同学们沉浸在欢乐在中…演出中音高不对,速度不同步,忘了歌词等都不足为奇,难得的是同学们个个都很感兴趣,成功者自豪,失败也是一种尝试,为下个月的选拔再做新准备。
传统的考试方式,老师是裁判,学生往往带着应考的心理负担,很大程度地抑制了学生的才艺和情商。“音乐小擂台”的考试方式,老师是策划人,创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综合艺术的平台上,可以充分展现学校、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多方面才艺,使学生始终以参与的精神,喻悦的心情,展示艺术的美。变“要我唱”为“我要唱”。使音乐成为每位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音乐小擂台”彰显音乐综合素质评价的优越性
“让音乐考试快乐起来”、“让考试的感觉象春天”,这温馨的口号为我们把握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向。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考试不再是检验,是挑战,而是展示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的的舞台;成了学生探究、创造、自我展示的好机会,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过程。
3.1尊重差异张扬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的学生也不是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音乐学科是个体差异最显著的学科,在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尊重艺术体验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音乐小擂台”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表演内容及形式(唱歌、舞台、器乐、朗诵等)并允许学生自组合作形式(重唱、小组唱、歌伴舞等),尽情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平时胆小,不敢单独当众表演的孩子,在合作性的项目中表现得自信、从容,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此外.笔者还发现许多平时在课堂上调皮、玩劣的学生竟然表现出极高的兴致,积极踊跃地成为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音乐小擂台”成了他们个性张扬的一方沃土。“音乐小擂台”它还使学生知道只要去努力尝试,也会就会成功的道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千分之一的机会都会使你成功。”我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给我的是充满激情的创造。“创造”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只有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育,才能使这颗珍贵的种子生根,发芽。
3.2激发兴趣学科综合“音乐小擂台”的形式打破了学科中心的严肃面目,与其他学科加强了横向联系。例如在“音乐小擂台”中,要求学生自由布置音乐室,以营造舞台表演的气氛。学生的想法往往富有创意,他们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方式布置环境。例如,有些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制作彩球、彩带以及剪贴画等来布置小舞台;有些学生则设计精美的海报向全校师生发出邀请……这些小举措体现学生在美术、手工等学科方面的艺术审美能力。此外,一些学生选择“配乐诗”形式,创造性的拓宽了音乐学科的艺术性。
3.3主动参与加强合作“合作”是音乐存在的基础。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与存在。随着音乐教育对音乐兴趣培养的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成为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音乐小擂台”正是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合作”特性,为学生创造了合作条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音乐小擂台”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形式,例如小组唱、合唱、情景模仿等形式的创作与编排无不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他们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情感,促进共同发展。音乐使我们这班人团结得更紧密起来,不仅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让许多同学得到认识他人另一面优点的机会。
4.教师感悟
首先,“音乐小擂台”的尝试,让笔者更加明确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让笔者发现人才的同时,也进异步了解到什么是学生所许、学生所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便的更五彩斑斓,人类变的文雅和充满爱心。同样,那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节目是学生带给老师的精美礼物,它将启发老师以后的教学和节目的创编。只有尝试到果实的人,才知道那其中的滋味,别人是无法代替自己的切身感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林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小擂台”,不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才华,还锻炼了勇气,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怎样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做一个文明的观众意识。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这样的考试方式结合平时的音乐教学,较完整地实施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样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和完善评价机制。”的音乐教育理念。
“音乐小擂台”的音乐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是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收获与困惑同在。这也再一次使我社棵体会到音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改如大浪淘沙,留下的永远是那些斑斓的贝壳,供探究者一路撷取,一路品味。
一、研究目的与现状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
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
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对幼儿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促进其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应努力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本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学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动态地制定指标体系,促使其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使其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张亚婷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目的与现状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对幼儿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促进其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应努力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本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学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动态地制定指标体系,促使其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使其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张亚婷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伴随着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生根、发芽,在实施过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究其原因,主要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考试文化”的根深蒂固及“分析式”评价思路等因素所致。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既需要理论层面上的正确认识,重新定位评价的功能,又需要在实践层面上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落实多主体评价,同时还需要完善评价思路,依托大数据,体现评价的综合性。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困境 改进路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年有余的综合素质评价虽然获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阻碍着评价的深入进行,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势必会削弱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在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成果中,中学方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小学,这与中学阶段存在升学有着密切关系。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笔者对西安市不同层面的12所学校进行了调查,总体来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状况喜忧参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何去何从、走向哪里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期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表现
在笔者所调查的12所学校中,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4所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不同层次的4所学校分属不同的区域。调查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其中校长及管理人员12名,教师76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发现目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内容缺乏科学性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的效度。西安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在参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框架的基础上,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模块下又有一些二级指标。通过对指标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评价指标比较模糊,指标的设置不周全,无法很好地诠释学生的综合素质,且整个评价体系比较繁杂,以至于教师在评价时无据可依,无从下手。比如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模块中的创新能力指标,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身就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评价标准作为一个二级指标,如果学校、教师没有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者在活动中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那么就弱化了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2.过程缺乏严谨性
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是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前提。根据笔者的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评价标准中虽然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同学、家长、自我的评价基本流于形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较少。通过访谈得知,班主任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多是在期末突击完成,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感觉,对学生的评语针对性不强,整个过程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并且90%左右的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方法不甚了解,基本是在摸索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3.结果缺乏关注度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考试制度改革,关注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以评价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据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民办学校的小升初入学考试,但占有的比重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则鲜有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关注,更少有学校、教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基本上是学期末评价结束后,评价手册便被束之高阁,至下次评价前再无人问津。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成因分析
1.价值取向的偏差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的自身目的与人们认识的目的存在着偏差。
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追求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却把综合素质评价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担”,认为其可有可无,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提高分数、考入一所好的学校等,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对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漠不关心、过程的敷衍,及对结果的不重视。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综合素质的本体价值被屏蔽了,丰富的内涵被湮没了。还有一些教师、家长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小升初紧密联系在一起,放大了综合素质评价筛选与选拔功能,“赋予”了评价一些额外功能,加剧了评价的功利性。为了能在评价中略胜一筹,不惜牺牲学生的自由和爱好,让其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加剧不良竞争,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也正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才导致了公众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公平性的质疑”[1]。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真实发展的呈现,如果评价流于形式,抑或有虚假的成分,那么评价又有何意义?评价的公平性又在何处?
2.“考试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尽管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一百余年,但它遗留下来的考试文化对我国当今的教育评价系统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2]。在各类考试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名次,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普遍关注评价的筛选、选拔功能,而较少关注评价的促进、激励功能。
受考试思维的影响,人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总是希望寻求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并附上分值,这样便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可通过分数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如果以考试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那么评价标准必然要求具体、统一、操作性强。但学生的成长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一种统一化、封闭式的评价标准无疑只能框定学生发展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发展的全部,并且评价一旦标准化,便会聚集人们的关注点,容易导致人们对标准之外的一些素质的忽略。通过标准化的评价往往呈现的是评价的结果,无法记录评价的过程,这也容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3.“分析式”的评价思路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思路比行动本身更具有决定性。如果仔细分析当前的高中C合素质评价可以发现,它采用的是‘分析式’的思路。”[3]这种思路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评价思路导致了我们不断分解评价指标,并赋值量化;导致了我们把学生综合素质人为地分解为各个片段,再把这些片段通过某种人为的方式整合起来。与学科成绩相比,综合素质具有内隐性,它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撑和能量。细化、量化的评价标准看似解决了复杂的评价问题,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且不说赋值的困难,就是把复杂的综合素质分解为几个片段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就很值得商榷。并且“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4]。
“分析式”思路对综合素质评价造成的另一影响是在评价结果的比较上,通过分数或者等级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更多呈现的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如果我们对不同部分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呈现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数,通过分数我们既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不能贸然地认为分数高或者等级高的综合素质就一定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量上的区别,更应关注不同主体之间质的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学生,正确地对待综合素质评价。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路径
1.在理念层面
其一,正确认识综合素质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以分数及静态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并且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及一些功利化的思想,都会给学生后期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综合素质既应包含学术素质,又不能囿于学术素质,还应包含一些隐性的非学术素质;综合素质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走出分数的误区、考试的束缚,更多聚焦到学科成绩之外的素质发展,而这些素质影响着人未来发展的高度。
其二,正确定位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对评价功能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评价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在评价过程中,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评价的功能,也是评价的真谛所在。以评促发展,既包含了对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的结果既是一段时期发展的体现,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起点。通过评价,不断认识学生、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更好的发展。
2.在实践层面
其一,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可行。评价指标应全面、科学,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在众多的素质发展中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但评价指标又不能过于抽象,这样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为使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共同参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评价有机体。
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评价的维度,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评价提供宏观指导。为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严谨性、真实性、个体性,教育行政部门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可以给学校释放相应的权力,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优势等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对学生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个性化的评价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其二,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落实多主体评价。为进行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价,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在评价执行的过程中,为改变班主任一人突击评价的状况,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层面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多主体,使每一个维度的评价都比较丰满,而且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需求所致。如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评价,需要在多种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进行,这样才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3.评价思路的调整
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路影响着评价的行为,“分析式”评价思路割裂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性、内隐性,在评价方法、思路的选择上要考虑其特点,助推评价标准的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全方面展现学生的素质发展,又要能凸显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评价思路及方法上可以依托大数据,在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活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及问卷反馈的结果,利用相关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及多种能力和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有效淡化了分数,更多关注到学生的一些内隐素质及潜在素质,呈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实然和可能状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该模式在评价方式上体现了质性和量化的相结合,依托大数据,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目前这种做法已有学校在尝试,但还没有普遍推广,其应是未来评价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中小学中施行综合素质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行,有利于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应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亦有利于转变培养人才的方式。而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在中小学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虽然我国正在积极完善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运行僵化、与实际脱节、缺乏可信度等问题。再加上由于价值观偏差和权力分配所造成的如教育不公平、抵制和阻碍改革等问题,导致我国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仍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即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为中心,探讨和研究如何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字] 中小学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 改进
一、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教育这一决定国民素质的领域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改革。在大众观念的转变下,改革考试制度以及人才选拔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在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正顺应了这一需要,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如下几个意义:
1、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很欠缺,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其他能力如德智体美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在未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故走向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彼时,学习教育的重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以成绩论英雄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不全面。而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教师对进行评价的方式变多,于是学校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再以成绩作为评断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评价的多元化下必然要进行教学改革。
3、变更原有考试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以往的考试制度以理论为主,应用为次。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相应的考试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注重理论以书本为主转变为应用、理论不分主次。并且由于评价制度的转变,原有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成绩虽然重要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条件,而是综合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培养诚信意识,优化社会风气
应试制度下,人们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所以导致了测试时不诚信事件的时有发生。而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并且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在一定程度减少了不诚信事件的发生,间接的优化了社会风气。
二、综合评价方法
虽然当期国内学者对于怎样进行综合评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综合素质是针对之前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及片面的追求学生成绩而提出的。由于传统的笔试测试不能很好的测试学生的发展部分,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比笔试测试的成绩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当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档案袋评价以及表现性评价。其中,档案袋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法,用以评定其的成长、努力、进步。档案袋按不同的功能分为n堂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理想型五种。
第二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但是在国内该方法不如档案袋评价普遍。简单来说就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当然,在不同的标准下,表现性评价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将其普遍的分为限制性表现性评价方式和扩展性表现性评价方式。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以上两种方法最为普遍。所以,以此分析具有代表性。
三、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无论任何方法都有不足之处。对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也不例外,其主要不足有以下几点。(1)线性化操作造成了执行的僵化,造成了新的形式主义。由于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我国自二十一世纪初才引入,教师的观念跟不上这一新体制的实行,并且操作繁琐,以上原因造成了线性化的操作最终形成新的形式主义。(2)西学中用,水土不服。由于这些理论基本上是由国外向国内进行普及,所以这些理论不可避免的会不适应中国实际情况,而由于不加以改进生搬硬套最后导致了这些理论的应用与实际是脱节的。(3)可信度不高。由于教师时间、精力的问题,大部分评价并不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由于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方法越多则结果越全面越可信,所以,这些不全面的评价的可信度是不高的。
对此有以下改进方式。首先,针对执行僵硬的情况,可以适当降低其理论性,或者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使其了解该如何去执行评价机制,并且加强监管机制避免因为教师的懈怠和应付心理使该评价体系变成新的“形式主义”。其次,对这些方法进行改造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降低其“水土不服”的情况。最后,增强教师意识、转变教师观念,并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最后使教师明白只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才是可信的,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四、总结
在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地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行,有助于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基本由国外首先实行,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因此在执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适合我国社会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定会得到建立和完善。
摘 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评价难以真正落实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改进措施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法理论性强,教师的评价素质偏低
目前,在教W中使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主要是档案袋评价和表现评价两种,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能够较快地掌握班上的学生发展情况。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后,对于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翻阅学生的档案,了解他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再根据学生平时的一些表现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较为适合小学生的发展,但是它对教师的评价素养和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听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较为麻烦,理论性强,工作难度大。部分教师的评价素养过低,往往会导致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使用不当,未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价值偏差,造成评价方法运用的信度缺失
信度可以说是一切评价方法的核心,但是在进行小学生的综合评价时,由于评价方法使用的不确定性和评价方法的单独运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或是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适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越丰富,收集到的信息越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会越全面。然而,在具体的评价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教师由于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评价方式大部分都较为单一,学校在管理上也有所欠缺,使得评价的结果过于片面化,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建立完整的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约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3.评价未能紧扣学科,造成偏差
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可能会由于教学情绪和教学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存在偏差,不能紧扣学科来开展。例如,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对班上的同学都不太了解,可能是通过其他的一些教师来了解班上学生的,这样会使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先入为主,而不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不能紧扣学科。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措施
1.改进单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多元评价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们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今天学生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时候,可能还不太能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也许在明天,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已经将这些知识掌握了。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提高评价方法的信度。首先,笔者认为在倡导多元的时候,可以从师生合作制定评价方法的使用标准和细则开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参与。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也不全面,必须要进行改进。其次,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说,也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督促教师落实评价工作,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评价。
2.提升评价的可操作度,紧扣语文教学
档案袋评价和表现评价等评价方法,对于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两种评价方式也有较多的不足,耗时久、要求高。大部分的学校在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时,并没有真正地将其落实,评价效果不明显。
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必须要提高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体系。例如,在教学《翠鸟》《少年闰土》《鸟的天堂》等几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这段时期的学习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很客观公正,但是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过去的学习表现,先入为主地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子里面,在课堂上教师很难注意到一些后进生的进步,造成评价的不公。所以说,必须要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不断加强教师的评价训练,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班上的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总之,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适应时展需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要想做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要找准方法,真正地落实好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断增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目前对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还不健全,据此,建立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评价体系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析确定,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也为同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结合素质;评价
1 背景
近些年,高职院校开办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越来越多,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环境有所下滑,导致出现该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多毕业生需要参与到与本专业没有太大关系的岗位竞争,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用人单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那么学校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毕业生,学生如何在学校参照培养标准来发展自我,企业如何识别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为解决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建立了基础。
2 指标建立
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特别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高度的思想觉悟,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专业素养、顽强的意志等建立了如下的二级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 层次分析法应用
3.1 方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FAHP)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3.2 指标梳理
由图可知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指标集合为:
一级指标Fn(n=1,2…n),F为First缩写=(思想道德素质F1、身体及心理素质F2、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F3、个性及人为素质F4)。
二级指标Sn(n=1,2…n),S为second缩写。
F=(思想信念S1,道德修养S2,纪律观念S3,原则观念S4)
F2=(身体状况S5,心理状况S6,意志品质S7,劳动态度S8)
F3=(基础课程成绩S9,专业技能成绩S10,实习动手能力S11,计算机外语能力S12)
F4=(人际关系S13,语言表达及组织S14,个性特长及兴趣S15,适应及创新能力S16)
3.3 权重计算
3.3.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F1、身体及心理素质F2、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F3、个性及人文素质F4共四个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构建原则,可以把以上指标两两构建判断矩阵。而判断矩阵来源于编制的问卷调查1-9标度,具体值需要采用专家调查法,本次调查的专家范围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副教授以上),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企业现场安全管理负责人,共发放问卷20份,收回18分,有效18份。按照多数人原则,比如感觉思想道德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同等重要的人数比例最高,它们在判断矩阵里面的比例就是1∶1。最后把所有判断矩阵得到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如果不通过,再请少数专家重新取值进行调整,直到通过为止。对一级指标调查后得到的权重判断矩阵如表1。
3.3.2 确定F1中各元素的权向量
F1=(思想信念B1,道德修养B2,纪律观念B3,原则观念B4)可以构成如下判断矩阵如表2。
同理计算得到对应的权向量为W1=(0.139,0.342,0.26,0.26)。
3.3.3 确定F2中各元素的权向量
F2=(身体状况S5,心理状况S6,意志品质S7,劳动态度S8)可以构成如下判断矩阵如表3。
同理计算得到对应的权向量为W1=(0.098,0.434,0.286,0.182)。
4 确定F3中各元素的权向量
F3=(基础课程成绩S9,专业技能成绩S10,实习动手能力S11,计算机外语能力S12)可以构成如下判断矩阵如表4。
F4=(人际关系S13,语言表达及组织S14,个性特长及兴趣S15,适应及创新能力S16)可以构成如下判断矩阵如表5。
同理计算得到对应的权向量为W1=(0.475,0.255,0.163,0.107)。
可以得到各评价因素指标权重表如表6,从表里面看,一级指标中思想道德权重最大,所以作为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遵章守纪、讲原则,另外就是专业技能方面要重点提高。从二级指标看,思想道德方面道德修养最重要;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最重要,因为做安全的,往往从事的是高危行业,必须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处置果断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方面,专业技能素质最重要,个性及人文素质方面人际关系最重要,做安全的要注意方法,要能使管理者理解你的工作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
6 综合评价
在对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要对二级指标进行研究,打分,具体打分需要制定统一标准,所打分数与上面表5的权重相乘相加得到同学综合素质分。比如,一个学生二级指标对应分数为E=\[85,70,73,76,80,85,81,73,88,82,80,82,76,88,85,78\],则其对应的综合考评分数为EοW总=77.69(ο取加权平均算子)。可知该生总评为77.69分。
7 结论
本文建立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结合权重和学生指标得分可以评价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一级指标中思想道德权重最大,二级指标主要重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专业技能素质,人际关系等方面。
摘要:
构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差异,研究了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最终确定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骨干力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更加重视。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素质与综合素质
从广泛意义上讲,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综合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知识、分析、处理事务的潜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工作经验丰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从实际出发。美英等西方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并大规模应用在全国所有学科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中。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要求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积极有效的社会服务输出。在这种以行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更加重视的是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指标的考察。德国研究生的培养核心是导师,导师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德国研究生入学的条件比较宽松,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性人才而且师生的关系是培养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日本研究生教育具有“宽进严出”和重视教学的特点。由于日本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相分离,研究生课程毕业了不等于获得学位,只有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获得学位。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虽然这些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鼓励作用,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考察较少。对定性指标的考察中,部分评估环节过于主观,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容易出现平均主义、印象偏差等问题。而且,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在期末进行,评价者很难记得评价对象长时间的表现,都是凭模糊印象打分,这样的评价具有滞后性。
三、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
对比国内外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考虑到国内研究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定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包含研究生应考虑的全方位素质和能力,围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出发,考察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不仅关注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评价;不仅重视研究生的共性发展还要考虑个性表现。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可以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评价,如分析研究、特殊考察等,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
2、评价过程的全程性与连续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每个培养阶段都应有严格的规定和科学的指标,通过此体系能够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进行督促和鼓励,使得每位研究生对前阶段的学习、科研工作、社会工作等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了解。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置应分层次、分类别,对指标进行整合或细化,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有重点的考察不同的评价指标群。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当前的研究生评价主体大多是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相对忽视了社会、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个体的评价。研究生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及科研合作单位都应该成为研究生评价的重要主体。社会评价主要在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合作单位共事中进行,主要评价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方面最为了解,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应加强导师的作用。研究生通过接受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之后,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促进研究生主动查找自己的不足,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善自我,调整成长方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
四、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
根据前文对国内外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对比,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本文提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如下。
1、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人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包括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大类。政治素质测评中应包含政治态度、政治学习和党团荣誉的考查,此项测评可由研究生所在党支部、团支部打分评价;道德素质测评中应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此项指标可由研究生班级、团队或个人打分评价。
2、学习科研素质。指的是研究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通过科研活动和导的指导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课程学习情况和科研能力的测评两部分。参与考察的指标应包括学习成绩,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情况,发表的论文、专注情况,获得的专利情况,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以及参加的科创竞赛情况等。此类指标容易量化,可操作性较高。
3、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包括研究生担任各类学生干部等社会职务,参加公司实习以及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情况,这部分指标应由学生干部指导老师以及用人单位考察。
4、身心素质。研究生应具有健康的身体能够承受繁重的学习科研压力,同时也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适应能力,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抗挫折能力等。
5、创新能力。指的是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发展性、创建型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评应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国内有学者使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初选指标进行识别,筛选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整体的人”的发展,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评价正是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方法,所以,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
一、从养成教育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通过学校状况、学生状况、家庭状况、社会角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深感学校德育建设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决定从学校整体出发扎扎实实开展德育工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目标体系
结合时代精神,整合小学德育目标,重新制定学年中每月德育中心。围绕月德育中心,遵循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目标,从而制定出整体化的目标体系。
(二)内容体系
以“五爱”为基本内容,二十周行为规范重点,融入时代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出系列性的月德育中心,依据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把月德育教育中心溶于各学科教学及各年级的学生、家庭、社会德育活动中,形成整体性的德育内容体系。
(三)运作体系
围绕着教育中心,一方面学校内有序性、动态式实施;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间配合、支持,有机结合、同步作用。这样各德育途径既独立又联动,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形成良性“德育场”,从而达到德育途径的整体化。
(四)评价体系
制定出与德育整体化目标体系相匹配的整体化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激励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端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全面、整体、客观、发展地评价学生。
二、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次谈话就能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心理行为特征,所以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制度管理及评价五大途径结合进行。这五条途径各以子课题的形式分别研究,同时又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一)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与研究,旨在对通过教学内容的评价、生活课堂的营构、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研究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中加强
因为各学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该子课题首先组织子课题成员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根据二十周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排列成序,从而确定加强点。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即教单科育全人。
2.生活课堂的营构
学习环境的生活化。物化的环境以儿童生活为主色彩,每个角落都是孩子展露才华的天地,每件摆设都洋溢生活的氛围。没有高高的讲台,没有秧田式整齐划一的板块。而观念上的环境则是给每一个孩子以独特的心灵舒展的空间,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使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有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
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可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闻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
3.学习方式的革新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课题突破对课堂教学的狭窄的传统式理解,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科学地将教与学,课堂与课外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教师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合理的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等到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心之语”信箱、广播开播“心灵之约”专栏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下转13页)(上接11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心理素质。几年来,我们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两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青春期讲座”,各班每月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之语”信箱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头烦恼。“知心姐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三)家校合作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探索与规范“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与教学计划系统化,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实效,主要活动有:①每学期举办二次家长学校,每次上课两课时。②辅导教师重点研究授课内容,从家长的一些特点出发,讲授一些针对性强,家长爱听,实效高的相关知识。③授课内容按年级分块,形成系列。二是构建“家校联系卡”等信息沟通方式,主要渠道有:建立和使用家校联系卡、家访、家长来校了解、教学开放周等。三是研究家长委员会的运作方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四是让家长以教育行风监督员的身份自由出入校园,积极参加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及时反馈各种与教育相关的信息,更加合理有效的对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与时消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四)制度管理
寻找影响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显性及隐性危机,在充分讨论、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制度内容框架,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小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措施,使学校的德育及其管理工作更规范、科学、有序。目前,学校已形成一系列比较规范的德育制度,比如,在德育常规工作考评方面的制度有:学校德育计划和总结制度;团(队)组织,教研组、班主任等工作管理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学习例会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在德育绩优奖励考评方面的制度有:德育工作自评制度,文明班级、文明学生、雏鹰中队、雏鹰少年、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等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就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全程的教育教学,这是全新的教学,从事这种教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发展人、提高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的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教育和评价模式;树立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的观念,形成以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综合素质和评价途径,及“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将德、智、体、美、劳、心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学科教育之中,教单科育全人。实践证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有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有效。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人的和谐发展,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决心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拓为教育通途。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东盛小学)
责编 / 董 璐
对于新课改中的重要项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基层校长是举双手赞同的,无论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操作,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可是为什么还没有全面推开呢?除了新课改刚刚开始,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这个原因之外,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障碍就是它与高考结合的说法。
高考是什么?是家长、学生、学校的命根子,只要和高考挂钩谁还敢轻举妄动,等待、观望、试探的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是件在快乐中寻找自我的事,为什么要和所谓痛苦的高考结合呢?有没有必要结合?不结合就推行不下去了吗?
首先声明,我本人不仅认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项目,而且还要在此做好文章创造特色。但这不妨碍我思考上述问题,反倒是想清了可能还给自己思想松绑。
思考这个问题要从本源说起,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去学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丧失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以为这就是称其为发展性评价的根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再思考另一个问题,高考是什么?本质上讲,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是你上去我就上不去的一个挑选过程。高考是一种镣铐,高考是一种教师学生必须带的镣铐,高考是一种必须带而且习惯了甚至有些喜欢还可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镣铐。用高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理论层面可以说得通的事情,实践中难实现,真难。但是,高考又是不可能取消的,怎么让师生带着这种镣铐还能全面发展呢?我以为课程是最好的纽带。大家不都是在提课程的建设吗?因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们最习惯最拿手的是上课,所以,新课改在课程中大做文章就足矣。让高考引领课程,让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师也认同。这里谈到的课程是狭义上的,比如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等。高考通过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也成为一个促进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反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不唯一,不仅仅是高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手段除了高考外还有很多,我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其一。它是一个对人的全方位的评价改革,本来它可以远离高考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评价的一个手段,可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它们二者放一起呢?原因有两点: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给高校选拔提供招生信息;2.和高考结合学校就能动起来。这两点也是我的妄自猜测。
高校在高中的招生就像在菜市场里挑菜,这样高中只能不停的试探总结看高校喜欢什么,试探总结如何培养高中生,怎么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引导。按市场理论这是对的,但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机制里是不是缺乏双向性了。高校应该拿出需要学生的大致标准引导高中人才培养,而不是让高中单相思。高校有这个义务做好此事,但是又不可能全国高校一个标准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所需人才标准又不可用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就满足的,所以,高校选拔招生中这个指数只能是参考。
高校还有多种渠道找出适合自己的高中人才。国外很多大学录取也仅需要学校提供一些硬性的证明(如分数、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校最后的评价),而我们就更没有必要让高中弄一大堆学生等级让高校参考。再说,高校招生有很多渠道测试出他要找的学生的素质。又有多少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让高校青睐的,即便自主招生再扩大,也还会有被看不到的学生档案袋吧。为什么用这不合理的事给原本就沉重的高中再压一副担子呢?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结合易出现下列问题:
1.高考是选拔赛,需有分数有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就要分出等级、有分数的,这与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人的发展本质相违背。
2.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结合有失公平。学业可以有分数,即便这样还不可以公布,道德、审美能力、身心健康有分数和等级也可理解,但作为高校招生的标准就有失准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以主观评价居多,班际、校际评价的差距大,用此做高考的参照有失公平。另外绝大多数教师出于善意不会真实地填写学生的(下转64页)(上接51页)问题以免影响高考,这无异是从源头就失去了诚信。再说谁敢轻易给学生填B、C等级呢,万一家长闹起来可不好玩。在学业成绩这项填写中,平时成绩不好的放进去怕影响将来的高考,不放入无意义,只放一个期中期末的成绩又变成一考定“终身”了。
3.二者结合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小时候就爱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长中的东西,自做的小影集、小报纸、邮票,摘抄的名言,自己给自己写的鼓励信等,现在看还是非常的自豪和有趣的,这可能是成长记录袋的雏形吧?本来这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如果有办法能让学生做起来,给他们时间做起来,这是一件在快乐中发展自我的好事,但是和高考一挂钩,学生、教师神经立时紧张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动,轻易写,很多学校在说等着看吧,到高考时上面要什么再补什么吧。这虽幼稚,但是真实的。
另外一和高考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搞研究,一堆文件、表格,统一格式铺天盖地下来,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机械填表,学校的自主空间少了,发挥空间少了,没了个性。不知统一下发的手册要不要收费,再收费也是个难题,不收也是个难题,本来学生自己一个牛皮纸口袋也可能装下的快乐非得花钱买。在大家的担忧和反感中课改的进程会快吗?
如果怕高中不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而延误新课程改革的话,可以有别的办法啊,校本课程不是也没与高考挂钩,不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吗?
笔者建议综合素质评价不要与高考结合。前面谈到课程是架在师生与高考之间的桥梁,高考是课程的导向,让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课程评价的部分,使其更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用高考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导作用,引导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程。比如,使其成为必修课或校本选修课。
说起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校本选修因为没有与高考显性结合,反倒自由,也没有上级的统一布置,也没有师生的逆反与负担,在各校开设得还不错,学校的胆子也大、步子也大,这样倒是促进了高考的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我个人建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门特殊的自我管理类的课程来开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给学校自主的空间去创造这门课程,最后用学分的形式评价,用学分控制比用高考控制好。
(作者单位: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第六中学)
责编 / 张 鹤
摘要 当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采取“指标分解――赋值综合――等级评定”的评价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考试分数”的评价思路,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题。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应该而且可以评价,要进一步明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价值,即发掘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潜能;重新设计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思路;准确收集和记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引入公示、问责和分权制,以避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沦为“另一场分数的比拼”。
关键词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问题反思 实践矫正
2014年,浙江省出台《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从评价内容、程序与方法等方面具体明确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要求,随后,各县市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办法。尽管在理论上,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许多论述,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仍有质疑。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实践中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缺少广泛的公信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澄清与矫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非但不能扭转唯分数评价的趋向,反而会加重基层学校和学生毫无意义的负担。
一、当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
1.沿用分数评价的思路
当前,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通常做法是,把学生综合素质理解为不同方面素质的总和,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各省市制定的各学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在评价内容上虽略有修订,却大体相同。浙江省《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将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维度。国家、省、市县各种版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虽不尽相同,但思路都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分解为不同方面的素质,对每一方面的素质继续分解为二级和三级指标维度。
为使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出区分度,每一个具体的指标都赋予一定的分值,依据得分或等级来评价选拔学生。这其实是分数评价的典型思路,把综合素质视同我们常说的“总分”,其分解的维度好比“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内容,将类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综合素质维度的评价结果汇总起来,就得出了类似“总分”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本意是要扭转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发挥考试评价在学生评价中不具有的评价功能,但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采取的却是考试分数评价的路径。机械地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视同知识一样,分解成一个个可观测的“知识点”,再拿这样一个框框去套用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得分来评定学生个体的等级和差异。把学生综合素质简单等同于部分相加,其实是对综合素质及其评价的误解。
2.赋值综合的实践评价方式不科学
指标分解――赋值综合――等级评定,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流程,无论从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来看,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不真实。
(1)指标分解不科学
构建一套科学公认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可能性问题。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言,首先遇到的是指标维度的全面性和指标之间的相异性问题。就以浙江省为例,省里出台的《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提出:将学生的“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维度。具体到市级层面,有的是直接搬用省指导意见的四大维度,有的则不一样,如杭州采用“道德与素养、劳动与技能、实践与探究、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六大维度;宁波采用“审美与艺术、实践与服务、运动与健康、探索与研究”四大维度;温州则套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如果放眼全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维度的版本更多,涵盖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维度,很难得到公认。
以创新素质为例,浙江省的指导意见中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在其他市的指标中没有明显体现。其次,各指标之间应有明显的区别度,否则很难界定其内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就很难区分,更像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实践与服务”和“探索与研究”也一样,存在交叉重叠的理解;“交流与合作”一定是具体体现在学生生活或学习活动中的,无法单纯来评价其素质的高低。这些问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中也同样存在。
(2)赋值综合难度大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维度指标赋值,再将不同指标维度的结果综合成上一级指标维度的评价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的评价等第或分数。分数和等第是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赋值的两种形式,但对某些指标而言,都存在赋值的困难。如常见的“品德”指标,往往分解为“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二级指标,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涉及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指标无法测量,即使用行为来衡量,也无法找出标准的答案。在学生没有重大品格缺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定一个学生为A等而另一个学生为B等。
指标综合就更难,具体包括不同维度、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综合。等级赋值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分数赋值的刻板僵硬,但带来综合难的问题,以“创新实践”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为A、“科学实验”为B、“信息技术”为C、“劳动技术”为A、“社会实践”为E(即需努力),那么合并成“创新实践”该是什么等级?不同主体和不同阶段评价的综合也是如此,如某市规定“学生自评占10%,教师评议占40%,学生互评占50%”,“七年级上下学期各15%,八年级上下学期各20%,九年级上下学期各15%”,假如学生自评为A、教师评议为B、学生互评为c;七年级为A、八年级为B、九年级为B,那学生最终的综合评价该是什么等级呢?因此,如何对等级赋值的比例进行综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难题。
(3)等级评定不真实
综合素质评价相比分数评价,主观性更强,对操作人员的道德要求更高,这还是其次。笔者讲的等级评定不真实,是指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固有的诸多问题,无法评价出学生的真实素质。原因在于综合性评价结果会掩盖学生个体的真实性差异,特别是有些省市规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各等级的比例,甚至还明确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成中考分数,计人录取总分,这无疑加大了评价的道德风险,其做法本身也是非常荒谬的。该多少学生优秀就得多少学生优秀,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采用相对性的等级比例规定是不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本意是要去考查出分数评价无法发现的、学生内在的某些素质,可是从评价思路、实施过程、结果评定都无不采用分数评价的套路,正应了那句“穿新鞋走老路”的流行语。正如有人批评的“变相应试教育观”,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综合素质评价有了等级和分数,反而会加大学生的负担和相关参与主体失信行为的可能,这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矫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是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改革要求,改变单纯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达到发掘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的目的。正视实践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种种问题,并非否认推行综合素质评价,而是要为更好地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思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止于问题的批判,应站在实践的立场,去探索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途径。
1.对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重新思考
说到改进,人们习惯性的思考是如何去提升综合素质测量的技术,然而,正如有人所说的:“如果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基本上是解决不了的。”我们要从重新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开始。从广义上说,综合素质应指一个人各方面的所有素质,而现阶段,我们主要从考试和综合素质两方面来评价学生,考试侧重于知识技能(依据所规定的学科和标准)的掌握情况,因此,实践中的综合素质,理解为除考试成绩所能反映的学科知识技能之外的所有素质。不同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出来的差异,往往不是如考试评价那种“量”的差异,即知识技能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是一种“质”的差异,即反映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是一种无所谓“高低”的差异。
假设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总评是优秀水平,而另一个学生是正常水平(虽然不是每个方面都突出,但存在某个优势潜能),我们就不能用考试评价的思路断定“后者比前者综合素质差”,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分出个三六九等,而是评价出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潜能。那种等级或打分式评价,面面俱到地要求学生“优秀”,反而是一种趋同性的价值引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重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思路
要实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发现学生个性和潜能优势的真正目的,就有必要重新设计当前的评价操作思路。“要求学生在综合素质的每一个维度都是优秀,这是平均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要求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都优秀是理论上的完人,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从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来说,既需要人们有共同价值观和规范,更呼唤有个性特长能创新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中,没有必要纠缠于分解成什么样的指标,或者多少指标维度,更不需要综合计分,但可以把指标维度视为一个参照,先看看有无明显缺陷,再重点去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潜能。因为“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从常识看,学生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往往是一两个方面,只要发掘出来,就说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达到了,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去评价差异不明显的素质。
3.正确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证据
学生个性及优势潜能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相应的证据,确保证据的客观公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学校或教师在记录时,应遵循“多写实、少评判”、“多记录优点和进步、少记录过失和不足”的原则。写实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客观记录,评判则是一种主观的论定。以“道德品质”为例,可以记录“某某同学从初一到初三献爱心捐款几次、帮助困难学生的某种行为”或者引用被帮助者的评语“在某某同学的帮助下,我得到很大的支持和进步”等等,而尽量少用“某某同学助人为乐、品德高尚”之类的主观评判。再比如“学习创新能力”,类似“某某同学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这种评判性记录,其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而应记录“某某同学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或活动,从事什么样的学习研究,以及达到何种水平的结果”等事实性材料。此外,学生综合性评价更多是一种欣赏式评价,应重点记录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过程,对其缺点或过失(除非重大缺陷)等,不必记录,因为初中学生本身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两次过失不能说明其某方面素质的缺陷。
4.引入公示、问责和分权机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阳光下有效运行
除了涉及个人隐私的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证据(事实或数据等),应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失信行为进行问责,从制度层面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同时,为了减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失真”甚至是“作弊”现象,可以尝试采取“分权制”,即初中只负责“记录权”,而“评判权”归高中。现在的做法是,记录、等级考核和打分都归初中,这会导致为了追求重点高中“升学率”而`规作假:把高等级或得分给予那些最有可能升入重点高中的成绩好的学生。在公示和问责制下,初中学校只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如实记录,确保真实准确;而高中学校依据自己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来决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或者加分等,其结果也要进行公示和问责。记录权与评判权的分开,一方面减少了综合素质评价与初中学校“升学率”的利害关系磨擦,最大可能得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增加了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有效发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实用效益。
总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应该而且可以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对基础教育学生素质的全面关注与培养。只有正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诸多问题,并从实践可行的角度加以矫正,才能避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沦为“另一场分数的比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评价体系也在日趋完善。但是当前我们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非常明显,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考试的分数仍是评价学生素质的绝对依据。作为青年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我们更应在课堂中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多元化;评价;发展
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学科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入手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紧扣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1.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1)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课堂中教师创建的问题情境感兴趣,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2)课堂上思维活跃,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态度积极。
(3)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当中,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并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4)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以及同学提出的不同的观点能有自己的见解,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
(5)数学来源于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表现性题目,从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表现中,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另外,我们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数学的感受,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
2.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高考是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因此围绕考纲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评价。精心设计考查内容。如通过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多种考查试题,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渐养成活性思维的好习惯。
课堂评价的方法可以通过提问、互动讨论,也可以通过板演,或练习题中的“小试牛刀”来进行。总之,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检验学习的成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而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要努力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2)作业评价。通过作业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教师通过对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作业应适度加以评价及时反馈。对作业不认真或有错误的学生,应加以提醒,能促进学生养成及时改正错误的学习习惯。并让学生准备错题本,及时查缺补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数学素养。
(3)考试与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是检验高中生所学知识技能是否过关的重要手段。考试时我们通常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如果在一次考试中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觉得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认为可允许他们再加试一次。这会使考试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并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体验成功,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3.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中,我们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知识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却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这不仅有可能导致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产生似是而非的思想,也不利于W生思维的发展,因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学生获取知识和探索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如帮助学生制作数学成长记录,记录中有自己特别的解题方法、学习体会,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自己满意的作业以及自己在某一时期的数学学习中所取得进步等。同样教师也能通过这一方式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等。
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的,但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完整性,我认为仅有教师的评价是不够的,还要有学生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等,这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指,对学生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行为观察、学生口头表述、情景测试、项目合作、学习日记、调查问卷、成长记录等。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评价,能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及行为实践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也应多元化。由单一评价学生成绩改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各方面进行考查评定,比如: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目标多元化是因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教师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的认知体系。学校不存在“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关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情况。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对每位教师来说责无旁贷,我们都应为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辽宁省彰武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