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业论文

时间:2022-05-03 05:0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工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论文

工业论文: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

摘要:工业品外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人追求满足物质需要基础上的更高的精神需要的产物。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利益,促进了相关法律的发展。工业品外观设计在性质上介于作品与发明之间,因此世界各国便采用了自专利法至著作权法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模式来保护它。由于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性质的特殊性,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比较而言,采用专门法模式是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可以辅之以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对于我国而言同样是如此。

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逐步摆脱自然的控制进而成为自然的主人,自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便不再主要依赖自然而进行着自身的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追求产品或商品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再是人类的唯一需求,产品或商品的美学功能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这种发展趋势不仅促使了工业品外观设计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的法律的发展。不过虽然自世界上第一个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制度-1711年法国的工业品外观设计规定-以来已经有近三百年的时间,但是至今人们也没有停止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美国学者指出,没有哪个知识产权话题比工业品外观设计(industrial design)保护问题处于立法议程上的时间更长了。起先是服装设计者支持而零售商和制造商反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立法提案,最近是外观和字样设计者支持而汽车保险商反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立法的提案。从1914年美国第63界国会第二次会议至1987年的第100界国会第一次会议,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提案也没有被通过,至1989年第101界国会第一次会议又提出了一个现代立法提案。[1]而且世界各国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也多种多样,没有统一性,这表明人们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在认识上还有待深化。本文就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进行研究,以求抛砖引玉。

一、工业品外观设计及其法律保护的发展与演变

工业品外观设计在世界英语国家一般被称为“industrial design”,直译就是“工业设计”,现今我国法律界以外的从事工业品外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人大多称其为“工业设计”。既然是工业设计,那么必然就是与工业相联系的。实际上,工业品外观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此后传于世界其他国家,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得西方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其重要特点就是机器化的批量生产。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西方开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最初发展是在纺织工业中发生的,这一方面表现在当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资本周转较快、获利又丰厚的轻工业开始,特别是从不受封建行会和政府法规的束缚、便于采用先进技术的棉纺织业开始的。著名的珍妮机就是纺织业的第一项重大发明,此后净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整染机陆续出现在纺织系统的工厂里,纺织业率先实现了机器化与批量生产。[2]法国的工业革命晚于英国,工业生产也不算发达,至十九世纪末法国也就是一个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不过法国经济虽然落后,但是其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五种轻工业行业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一半,尤其是法国的时装、化妆品、丝织品和葡萄酒非常发达,独步世界成为法国输出品的大宗。[3]因此法国的工业品外观设计也必然先出现于纺织等轻工业。英法两国工业品外观设计先发于纺织等轻工业也从它们的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产生可以看出来。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其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均是从纺织工业中开始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而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领域的。[4]不过西方工业品外观设计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长足的发展还是二十世纪的事,从20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工业联盟”对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探讨,到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校”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确立,经过了50年代功能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流行,再到60年代的波普设计及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以及今天所提倡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现代设计已发展成了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关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思想,经历了多种风格和潮流的变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5]

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地位逐步重要并且逐步受到重视,随之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也逐步发展起来。从历史上来看,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出现最初是与工业化的发展和批量生产方法相联系着的。工业化的发展和批量生产方式的产生使得产品的范围与规模均发生了很大的扩展,新产品大量涌现,从而产生了对新产品进行设计的需要。如汽车、洗衣机等,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工程师、艺术家、工匠各抒已见,产品形态设计一片混乱。英国人莫利斯大声疾呼“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有用,但你认为不美的东西”,并引发设计史上有名的“工艺美术运动”,此时工业品外观设计主要目的是解决全新产品的式样问题。自此工业品外观设计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并开始获得发展。当然,正如后面将要谈到的,无论是在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英国,还是在工业革命发生较晚的法国,工业化和批量生产开始最早的领域均是轻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因此,最早出现的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也出现在棉纺织领域。在英国,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给予保护的第一个法律是1787年的亚麻、棉布、印花布和帆布印刷和设计法,该法对“那些发明、设计和印刷,或者导致发明、设计和印刷并成为任何新的和原创的印刷亚麻、棉布、印花布和帆布的图形图案的任何所有人”以两个月的保护。因此增长中的纺织工业中,设计的重要性和贡献被认识到了。同时,对工业化扩张和批量生产方法在大多数制造领域的可能应用的逐渐深化的认识使得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逐步努力扩张到其他领域(特别是在陶瓷工业中应用于雕塑),直到形成统一的1842年工业品外观设计法,该法把保护扩展到“任何新的和原创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无论这些工业品外观设计被应用于任何制造物品的装饰,或者任何人造的或天然的、半人造的或半天然的物质上,而且不管这些工业品外观设计是多么适 合于图案或者外形、整体组合或者相应的装饰,或者任何两种或更多的如此的目的,以及不管这些工业品外观设计多么适合于用任何方式,不管是打印、印刷、绣制、缝纫、制模、铸造、浮雕、雕刻、染色或诸如此类的其他人工、机械、化学,分离的或组合的方式。”从此,工业品外观设计被看作所有生产和制造的一个基本方面。[6]法国的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类似的演化过程。1793年文学艺术产权法在某些案例中被应用于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特别是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1806年工业品外观设计特别法令的产生。1806年3月18日法国在里昂建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抚慰委员会)作为对工业品外观设计保存以及调停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制造商之间的纠纷的反应。开始是为里昂的工业特别是那些丝绸制造工业安排的,保存体系和特别委员会的调停后来扩展到了其他城市,通过司法解释,又扩展到工业活动的所有领域的二维和三维外观设计。[7]其后美国于1842年,澳大利亚于1851年,德国于1876年,西班牙于1884年,日本于1888年也分别颁布了工业品外观设计法。至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当然,世界各国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体例不一,保护方法各异,有独立立法保护的,有纳入专利法保护的,有运用包括独立立法或专利、版权、商标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权等多种保护方式多重保护的。

在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际保护方面,1883年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保护对象就包括了工业品外观设计,而且工业品外观设计是作为独立一类而受到保护的,而至1925年便建立了国际注册和申请的《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存海牙协定》,甚至早于专利国际申请和注册的1970年《专利合作条约》。至1994年,被称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典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订立,工业品外观设计仍然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被列入其中。当然,虽然国际公约把工业品外观设计作为一类独立的知识产权对象列入其中,但是无论是《巴黎公约》还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均没有对各国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具体方法提出要求,而是委之于各国国内立法。

返回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

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性质

法律是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而发挥作用的,而法律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框架,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前者的核心是主体的法律价值,而后者的核心则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可以说主体的法律价值和客体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决定了法律关系的构造,进而也就决定了规范法律关系的法律的基本构造。我们知道,无论对于任何法律和法律关系,主体均是人,在同一时期的发展阶段上,他的法律价值是基本确定的,而法律关系的客体则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行为与法律制度多样性的依据。因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对工业品外观设计应该持的态度,也决定了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基本法律原则与法律结构设计。

世界各国立法以及国际公约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看法大体是相似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一件工业品外观设计是一件物品的装饰性或美的方面。工业品外观设计一般包括三方面的特征,比如一件物品的表面或形状,或者二维特征,如图形、线条或颜色。工业品外观设计被广泛应用在从技术和医疗器械到手表、珠宝或其他奢侈品、从家具和电子器械到汽车和建筑物、从纺织设计到休闲品的工业或手工产品上。要受到大多数国内法的保护,一件工业品外观设计必须有视觉魅力。这意味着一件工业品外观设计基本上是一种美的特性,而不保护它所应用于其上的物品的任何技术特征;[8]澳大利亚1906年法(2001年修订)认为,工业品外观设计是指应用于一件物品的形状、外形、图案或装饰性特征,它指在完成的物品中能用眼来判断的东西,而不包括构造的方法或原则;日本工业品外观设计法第2条规定,工业品外观设计是指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色彩或其结合,通过视觉能引起美感的设计;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认为,工业品外观设计是指关于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等等。

从以上人们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看法来看,人们基本上认为工业品外观设计大体上是一种界于发明与作品之间的一种东西。比如英国法认为,专利权法是作为保护发明的发展的手段而制定的,而艺术作品版权主要是为保护在艺术作品上的权利而制定的。随着这两种制度的专业性的加强,逐步互相脱离,其结果是在它们之间有一块“无人地带”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首先出现的是工业上开展的设计。工业品外观设计指用工业的方法或手段,适用于一切产品的形状、样式、式样或装饰的特色。这些包括在产品上的特色引人注目,对这些特色单凭眼光即能作出判断。可见,工业品外观设计不是产品或制造产品的方法,是指引人注目的,从而产生对产品的吸引的美术特色。对制造产品来说,这些设计适用于制造产品,将决定产品的形状与外表,对产品的功能性作用加上美术感。有时工业品外观设计决定产品的形状的作用如此之大,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但工业品外观设计仅仅是设计,尽管是新的,也不是能取得专利证的发明。[9]因此可以说,工业品外观设计是一种“技术+艺术”或“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它是一种界于发明与作品之间的一种东西。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工业品外观设计首先是产品的一种美的东西,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作品或者具有艺术作品的大部分特点,它总是要表达设计人的对产品的一种思想或情感,即工业品外观设计总是反映设计人的思想与情感的。如著名的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就反映了一种“社会工程”思想。[10]同时工业品外观设计毕竟是用于工业品的,因此它无论如何与工业品的技术因素有关,并不是纯艺术或美的东西,并不象艺术家对艺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发挥,总是受到技术的限制,并且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汽车的外形尽管也要考虑美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必须首先考虑汽车的主要功能即行驶的速度、舒适性与安全性,工业品外观设计总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对技术的“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当然人们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性质的认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现代设计的观念史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工业化社会初期,机械的发明产生许多前所未有的产品,如汽车、洗衣机,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工程师、艺术家、工匠各抒已见,产品形态设计一片混乱。英国人莫利斯大声疾呼“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有用,但你认为不美的东西”,并引发设计史上有名的“工艺美术运动”。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全新产品的式样问题,简称为“式样阶段”;到了包豪斯时代,找到了“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明确提出决定产品形态最主要因素是功能,产品设计以功能为主线。简称为“功能阶段”;二战后工业设计在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设计与市场紧密结合,设计成为企业、商家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简称为“市场阶段”;七十年达国家开始步入高消费阶段,工业设计在促销及增加产品高附加值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如鱼得水,对高消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简称为“高消费阶段”;一家有几部车,一部汽车只因款式稍逊即被淘汰在发达国家是平常的事。人类如此挥霍浪费资源,还能维持多久?有识之士已从表面繁荣之中看出了暗藏的危机,提出“熵”的观念 ,环境破坏,材料特别是能源耗尽,地球将是一片死寂。设计活动本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在“高消费阶段”却悄悄走向反面,违背了初衷,违背了设计的根本目的,所以,保护环境,节约材料能源,成为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简称为“绿色设计阶段”。[11]这种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认识的变化不但影响到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实践活动,而且影响工业品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这大概就是世界各国法律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态度的差异是如此之大,有的用专利法来保护,有的用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法来保护,也有的用著作权法来保护,更有的采用专利或工业品外观设计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多重保护。而有关的国际公约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折中的方法,仅仅对成员提出了保护的要求,而对保护的方式则由各成员自己选择。

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性质认识的难度实际上来自一个更为广大而深刻的课题,那就是技术与艺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考量。从人类的历史来看,科学(包括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走过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而这种“分”也不过是近代的事情,著名的物理学家G.维克斯爵士在《论科学中的美学》中写道:“只是在19世纪以后,科学才具有了它现在的局限意义……”。[12]从此科学被认为与艺术成为了截然对立的两种东西:科学是求同,艺术是求异;科学是发现,艺术是发明;科学是严谨、规则、条理,艺术是敏感、跳跃、光彩夺目;科学是客观地、规范地描述第一自然,艺术则是主观地、限定地表现第二自然。[13]但是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的界限无法区分。实际上,科学与艺术也有很多共同点:科学与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同时研究科学与艺术的科学学和艺术学都同属哲学范畴的不同侧面,科学与艺术都是抽象的精神,是非物质的,所以研究科学和艺术的学问必然同是哲学的任务。[14]因此科学与艺术或者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明与作品的区分本来就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的统一也未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就存在着艺术与技术统一的学说。在法国,一切装饰性的创造,不论有多大艺术价值,既受1909年外观设计法的保护,同时也享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创造者得同时援用两种保护或援用其中之一。这种保护理论的依据就是技艺单一说,即不必区别狭义属于艺术领域的与属于工业技术领域的东西,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区别两种领域的艰难任务交给法官,要求他评定创造的艺术水平。全面实施技艺单一说的只有法国,意大利法排除同时援用两种保护,德国与北欧各国的法律只是部分第接受此说,因为按照这些国家的法律,只是创造具有明确的艺术性或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才适用此说。这种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认识或许对我们确定其法律保护模式有所帮助。

返回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

三、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

或许正是由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多重性质使得人们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法律模式,而“技艺单一说”或“艺术统一说”的提出也告诉我们,无论采用专利法、著作权法或者是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去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均有其一定的道理,这使得我们很难单纯根据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来选择其法律保护模式,而只能根据知识产权法甚至民法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并结合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其法律保护模式。

本文认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的看法是比较实用而且是较为可行的。在谈到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原因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因为由于工业品外观设计使一件商品更加吸引人和有魅力,因此它增添了一件产品的商业价值并使它适销对路。一件受到保护的工业品外观设计,它的所有人-已经注册这件外观设计的个人或法人就确切地得到了一种阻止他人非法复制或模仿该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排他的权利,这能有助于确保一个公平的投资回报。一种有效的保护体系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和诚实商业活动,鼓励创造,产生更多的美的吸引人的产品,一般也能使消费者和公众从中受益。象传统艺术和技术一样,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可以鼓励在工业和制造部门的创造,他们能促进商业活动的扩张和民族产品的出口,有助于经济发展。另外,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外观设计也能够相对比较简单和便宜地发展和保护,艺术家和手艺人个人、中小企业均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它。[16]而在谈到如何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象其他所有形式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条款一样,外观设计保护的法律体系的形成也需要一个利益平衡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提供有效的和有效率的保护,为此,该法必须实现它的促进生产中外观设计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需要保证杜绝该法向激励外观设计创造活动所需要的保护之外的不必要的保护,因此为了自由使用可用的外观设计,只能引进最少数量的障碍。[17]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看法,工业品外观设计需要保护,但是又不要过度保护。这是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并根据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的性质,本文认为,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既可以采用著作权法模式,也可以采用专利法模式,也可以单独立法进行保护,但是多重保护是不合适的,它给予了工业品外观设计所有人过度的保护,使得工业品外观设计所有人的权利有可能强于专利权人、外观设计权人和著作权人,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因为虽然从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的性质上来看,它具有发明的性质,但是无论如何,从总体上来说,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创造性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是远远不如发明的,如果给予它以高于发明的保护程度,保护就显然是过度了。同时,工业品外观设计虽然也具有作品的特点,但是总体而言它在艺术性等方面的价值显然也是与纯艺术的作品无法相比的,对其采用高于作品的保护显然也是保护过分。同样,单独立法工业品外观设计法本身已经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保护,再同时采用其他的方法对其进行多重保护显然也是过度保护,没有必要。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过度保护不仅会打破原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而且对社会发展而言也是不利的,因为它虽然保护了工业品外观设计所有人,但是却是以损害所有人以外的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法律的保护在这里失去了平衡。

不过不允许存在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多重保护并不意味着不能用多种方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事实上,多种方法均可以用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只不过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必须注意避免过度保护。由于各种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方法各有特点:工业品外观设计专门立法保护和专利法保护均需要登记这一手续,因此其成本是较高的,同时其效力也是较强的,当然保护期也是较短的。而相应的著作权法的保护不需要登记,其权利取得成本是较低的,但是其权利较弱并不能阻止其他人独立进行设计并运用同样的外观设计,当然相对于权利较弱,其保护期限是较长的。因此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让当事人来进行自由选择,这样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本身也达到一种市场的均衡。当然,当事人一旦选择某种保护方式就不能再享受其他保护方式的保护。

另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为基本依据,可以起到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因此在当事人选择某种保护方式之后权利仍然得不到合理保护的时候,可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补充保护或进行利益调整。

本文并不赞成用商标发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因为虽然商 标法也被一些国家用来保护外观设计,但是那不过是一种迂回性的保护,其保护的依据以及条件均不同于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之所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是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对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而商标法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保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它虽然提供对商标的保护,但是对商标本身的价值并不进行评价,并不考虑商标本身是否有价值以及是否受人赞扬。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则要求它具有一定创造性,[18]而商标法对商标的要求则是识别性,二者是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保护基础。[19]当然,法律无法禁止人们以商标保护之名行保护外观设计之实。

在保护模式选择上,有些国家制定有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立法,有些国家则没有。本文认为,为了充分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所有人并同时保证法律保护的充分灵活性,没有制定工业品外观设计专门立法的国家还是以进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专门立法为好。对于以专利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家来说主要是从形式角度考虑的。因为大多数工业品外观设计专门立法在实质上与专利法更为接近,是否制定专门立法实质上并不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定专门立法毫无意义。因为对于已经用专利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家来说,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立法还有其形式意义。从形式意义上来说,由于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是一种“技术+艺术”或者“技术基础上的艺术”,无论如何进行工业品外观设计时既要考虑技术因素,同时也要考虑艺术因素,必须兼顾二者才行,倾向于任何一个方面均难免导致工业品外观设计上的失败,并因此对产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用专利法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可能使很多设计者以为他们的设计与专利无关而受不到专利法的保护,从而实质上是得不到任何保护。同时,用专利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无疑也会加强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技术方面因素而忽视艺术方面因素,因为在通常意义上专利法是用来保护新的技术的。

而对于仅仅采用著作权法模式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家来说,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法不仅具有形式意义,同时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法不仅在形式上避免了人们忽视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技术方面因素的倾向,同时也为工业品外观设计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著作权法的不同的保护方式的选择,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所有人来说能够提供一种虽然期限较短但是效力却很强的保护方式,能够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至于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法的具体内容,除了在名称上有些不同外,其实质内容基本上与现行的专利法的保护类似,这里不在赘述。

返回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

四、我国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与立法建议

我国现行对外观设计的保护实质上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实质上也从此时开始。因为虽然解放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过《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1932年颁布,1939年修订时规定对外观设计进行保护)、《专利法》(1944年5月29日颁布,1949年1月1日施行)对外观设计进行保护,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民党《六法全书》被废,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致使真正的专利法并没有重新建立与施行,1963年11月即便是形式意义上的保护专利权的制度《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1950)也被明令废止,专利保护被拦腰斩断。因此现行的专利法追其历史渊源也只能说就是1984年3月12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专利法》规定了三种保护对象: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正式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1992年9月4日《专利法》修订,把外观设计的保护期从“自申请日起5年到期可续展3年”改为“自申请日起10年”,2000年专利法再次修改,但是工业品外观设计方面没有大的改变。同时我国分别于1980年6月3日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85年3月19日成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于1992年10月15日成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20]、于1996年9月19日成为《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与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有关的国际组织或公约的正式成员。这些大致就是我国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法律体系。

综合以上我国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法律及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我国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可以概括如下:

专利法模式是我国现行的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基本法律模式,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工业品外观设计法;

现行著作权法对于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起着非常有限的作用。这是因为: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并没有对保护实用艺术作品与工业品外观设计作出明确规定,虽然我国参加的《伯尔尼公约》对实用艺术作品和外观设计的保护做了规定,但是,根据《伯尔尼公约》第2条之7的规定,只有在成员国没有提供专门法对实用艺术作品和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的情况下,才对其进行著作权法保护。既然我国已经采用专利法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采用著作权法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但是我国学者指出,即使对于那些专门制定了外观设计法的国家,外观设计作为一种具有美感的设计,原则上是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的。[21]根据这种看法,我国虽然用专利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但是对于当事人并没有申请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的,如果其设计符合作品条件,当然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新修改的商标法使得用商标法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成为了可能。原《商标法》第七条规定,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应当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因此在原《商标法》下,商标只能是平面或二维的。而新修订的《商标法》则把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这样就承认了立体商标。因此,如果工业品外观设计所有人欲把其设计作为商标来进行保护,只要其商标具有识别性并用于商品上便能够得到商标法的保护。当然,本文作者并不赞成用商标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而且这种保护模式下的保护与专门法或专利法对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差别是很大的,并不能完全取代工业品外观设计专门法或专利法的保护;

最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第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合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使该知名商品;……。这些规定不仅明确规定了对工业品外观设计(包装、装潢有时就是一种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一定的具体保护,而且运用诚实信用原则来概括地原则性地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提供了补充保护。

我国的这一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模式基本上满足了实践中对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要求,提供了较为适当的保护。但是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来说,由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自然属性的特殊性,采用那种模式均有探讨余地,而且从世界各国来看,制定专门法的国家不在少数,对于那些已经采用专利法来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家来说,寻求采用专门法模式来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也均从未停止过。如前所述美国对工业品外观设计专门法的争论,而实际上,由于美国法律传统的缘故,到底是什么法律在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往往与纸面上的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美国的法律传统使得美国法律的发展充满了灵活性,纸面上的法律很多情况下起的作用或许就是象征性的,实质性的主要还是判例法所构成的法律的实际规则。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制定外观设计专门法具有前述的形式上的益处,笔者建议我国制定工业品外观设计专门法,使工业品外观设计脱离专利法而成为独立的一类。同时让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法发挥辅助保护的功能,当然本文并不赞成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多重保护,即一般而言专门法优先,当当事人选择专门法来保护时就不能再享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如果当事人没有申请工业品外观设计权,那么如果其工业品外观设计能够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则可以以著作权对其进行保护。同时,在专门法与著作权法均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可利用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 对当事人提供适当的保护,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利益的平衡。

工业论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开创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代主旋律,牢牢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敢于争创一流的胆略,树立争先之志,练就落实之功,努力把阿克塞县经济社会发展推入快车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实际来看,经过建县5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__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16万元,比“九五”末增长36.6,年均递增16.9。全县人均GDP达到1965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997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8.3和21.3,年均递增21.8和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2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7元,比“九五”末增长12,年均增长5.8。经济综合指数在全省86个县市中排名第8位,在全省22个少数民族县中名列第1位,在全市县市区排名第3位。结合自身实际,我们提出在今后20年内,分两个阶段迈进,到20__年提前八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把阿克塞县建成全国一流的少数民族富裕县,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自治县的资源特点和区域发展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是适应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

一、加快培植工业经济,构筑工业强县的新框架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强有力的工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一句空话。阿克塞县的工业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工业体系趋向多元,由单纯的石棉采选拓展到矿山设备、石材加工、炸药、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10多个门类;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石棉工业集团公司万吨选厂扩建项目、神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铵锑油炸药技改项目、塞阳石棉设备制造公司选棉设备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建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西部石棉市场的建成有效地规范了石棉生产经营行为。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到20__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6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776.9万元,比1992年翻了3番;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56;全县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3430人,占县内从业劳动力总数的60;工业税收完成1568.4万元,工业直接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5。地方工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保证了自治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克塞经济要迅速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今后我县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思路是: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和培植,构建有竞争优势的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树立大农牧业观念,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加快石棉等工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加快具有民族特色轻工业的发展,以争取较大的经济利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群落优势,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以减少地区经济发展风险,提高成功率。到20__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9.6,占GDP的52,个体私营经济成份占所有制成份的80以上,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适应时展变化,树立竞争优势观,沿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经济强县。

为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亟须将比较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完善开发政策,制订竞争优势导向的跨越式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制订和战略规划,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路标,明确鼓励、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行制度安排(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和组织构建(如建立民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从而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推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加快工业化进程主攻“六个方向”:

1、以石棉为主的工业经济向股份制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石棉工业是阿克塞县的主导产业。以石棉为主的工业经济向股份制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就是各个骨干企业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本质上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选择股份制、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以资产为纽带,企业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组建专业化的企业集团,对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外成为具有相当市场竞争优势的规模较大的竞争者。组建甘肃塞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力争早日上市,募集全社会资金,发展阿克塞经济。

2、以地方特有的牧业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向工厂化方向发展。一是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群众的自愿合作,使畜牧业生产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主要是草场、牛羊以及耕地向放牧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发挥他们的特长,并把一部分劳动力从农牧业中稳定地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二是围绕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产业龙头建设,重点进行肉类、奶类和乳品系列及皮革系列等资源型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开发升级,从而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促使企业生产上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摆脱传统低效益的以畜产品原料经营为主的格局;四是强化市场开发。从育种、育肥到畜产品加工,实现规范化经营和运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畜产品

销售市场,按市场需要生产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

3、围绕石棉等工业矿产资源和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以小型企业为主的现代工业。民族自治县经济不可能单靠农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工业的兴起。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发展工业的着眼点应放在围绕资源开发和小型化企业为主。由于自然资源丰富是阿克塞县的一个重要特点,工业发展的主体不应完全绕过自然资源而寻求别的门径。开发自然资源,多层次、广范围地加工利用自然资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开展,信息知识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但自然资源的优势并不会随之而丧失。自然资源的丰度,尤其是开发利用的状况,是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将开辟自然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和利用的新领域,并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附加值。从人类社会总体看,新技术革命不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贬值,而是增加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的新手段。从现有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看,在阿克塞县工业开发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经济规模上以小型企业为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良好发端。小型企业以它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不仅易于起步,而且采用的技术可视条件多样化,既可以是传统技术,也可以是现代技术,还可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技术。以小型企业为主,并非越小越好,在战略上不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大型化,而是追求企业规模的合理化。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建立“起始规模”——不亏损的最小有效规模;二是努力实现“合理规模”——不亏有盈规模;三是尽量争取“最佳规模”——消耗最少而产出最大的规模。实现合理化的关键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克服“小而全”的自然经济倾向,实现专业化,形成“小而精”、“小而盈”的企业。同时,发展小型企业并不排斥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的建立,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借助外部力量。因此,应创造条件吸引外部投资,共同开发利用石棉等工业矿产资源和畜产品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技术、产品档次和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

4、围绕旅游业开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阿克塞县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有高原湖泊(大、小苏干湖)、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哈尔腾国际狩猎场、广阔的草场、敦德冰川旅游线和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等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应发挥这些旅游资源与敦煌的人文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把阿克塞作为敦煌旅游的一个景点,与大型旅游企业合作,启动民族旅游业;同时顺应旅游消费需求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娱乐服务业。还要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标准化,既要做到旅游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等软件的标准化,还要做到旅游设施、住宿接待、交通等硬件设施的标准化,达到一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5、实施联合开发,引导企业建立新型企业合作机制。一是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海西洲、新疆若羌联合开发畜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水平,提高畜产品档次,增加畜产品的花色品种,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与国内其它地区、企业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合作勘探,合作开发,合作设立矿产品企业。三是加大从国外特别是中亚等地招商引资的力度。我县哈族居民与中亚等地(如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国家的居民,民族相同,语言文字相同,宗教信仰相同,文化传统相同,血缘关系相同,我们可借助这种特殊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境外哈族企业家和商人来阿克塞投资兴办实业,开展经贸活动。

6、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把新上项目放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促进工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今后一段时期,着重围绕三个方面上项目,即:围绕优势资源上项目,开发建设超细重质碳酸钙、石灰岩、白云岩、蛇纹岩、氯化稀土、天然气等项目。每年投资100万元,加大境内矿产资源详查力度,合理利用和开发境内优势资源;围绕企业技术改造上项目,加强石棉精深产品的研究开发,投资1500万元,加快水选改性纤维项目、乳化炸药生产线、万吨精选厂等项目建设;围绕农畜产品开发上项目,兴办草、肉、乳、毛加工项目,开发民族特色产品。每年有3—5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投资额度达到8000万元以上,有效拉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以现代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县委、政府抓住县城搬迁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城市人居环境、文化硬件建设不断改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丰富多采,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活跃起来,城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为经济繁荣打造了宽阔的平台。到20__年底,城市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供电、供热普及率,城市天然气气化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城市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98以上,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82的牧民在新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120平方米,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集中定居,增强了城镇的聚集效应,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走上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阿克塞县人民从农牧民生活方式进一步社会化和城镇化,以及他们生产、经营、消费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不仅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小康社会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今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和目标是:以现代化为方向,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城市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政策上打破城乡界限,变牧民为市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不分城乡一起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 到20__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GDP达到4.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教育水平、人口平均寿命、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人居环境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城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乡村人口或农业人口改变其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使他们在生产上、生活上、行为习惯上和价值观上与城镇形态相融合。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市民化对传统农牧区人口在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教育、卫生意识、公德意识以及与城镇化、工业化相应的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发展和要求,我们应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1、培育城镇经济增长点,提高城镇综合经济实力。一是进行市场运作,开发利用土地。对城区内的土地,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拓宽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形成“投入开发再投入再开发”的良性循环。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方针,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外资、社会闲散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城镇经济增长点。通过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矿产品深加工,以及销售活动的地域集中,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延长产业链条。四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业、商业和娱乐业。五是加强城镇管理,降低二、三产业的进入成本。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商业园区,实现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和经营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成本;放宽各类企业经营资格、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创办成本;创造廉洁高效的政策环境和税费环境,减少“三乱”和其他不合理费用,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

2、促进城镇布局合理化。为了城镇的长远发展,在城镇布局上,要特别强调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即办公区、商贸区、工业区、文化区、市民居住区和农牧民定居区的合理布局。既要有利于生活和生产,又要便于管理;既要在视角上美观大方,又要在投资上经济合理。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县城的区域特点、社会人文环境、民族文化习俗等因素,坚持规划先行,超前规划,一步到位,促进县城高起点、高标准、统一有序的建设。

3、将县城定居农牧民纳入城镇社区管理。搬迁到新县城的农牧民已经在县城长期定居,在用电、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与城区居民没有区别,但户籍关系仍隶属于各乡镇。一些按城市户籍关系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这些农牧民享受不到。例如,县城的冬季集中采暖供热等社区服务,目前只普及到城市居民户。因此,要通过户籍管理制度的创新或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县城定居农牧民的需求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围,使他们能够与市民一样同等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4、促进城镇人口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相对于分散的农牧民自然村落而言,城镇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集中及其产生的规模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城镇经济对全县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减少农村人口,增加流动人口为基本途径,适度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同时,把人口数量的增加与人口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注重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扩大引进自治县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5、加快县城建设,促进商品市场发育。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力措施。要加快城镇建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使农牧村的一部分生产力转移出来,在城镇发展加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等,以促进社会分工,完善市场组成。

6、用信息化提高县城的社会服务质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信息化也是提高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在县城建立较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政府网站定期或随时公布新信息,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各族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联系渠道,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信息化城市。

工业论文:为大工业营造良好的供电环境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瑞昌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决战大工业,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的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号召全市人民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瑞昌,以不辜负瑞昌良好的区域优势,把握住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这也是审时度势之举,是高瞻远瞩的发展思路,这将为我市的进一步快速和谐发展推波助澜。文秘站版权所有

作为我们电力行业,作为瑞昌供电人,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瑞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决战大工业,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的发展战略,用“一强三优”的工作方针(即: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即:抓管理、抓队伍、抓发展、创一流),做好“四个服务”(即:服务于大局、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电力客户、服务于发电企业),聚精会神抓电网建设,一心一意谋事业发展,以积极地姿态投身于“决战大工业,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目标中去,确保安全可靠供电,为瑞昌大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保障,营造良好的供电环境。

一、打造坚强电网,为决战大工业提供扎实的硬环境

经济要发展,电力应先行。瑞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商周铜城、港口城市、休闲花园”的目标,要举全市之力强攻工业,着力构建港口工业城市的战略部署,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增强工业综合素质,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瑞昌经济快速发展。这项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我们供电部门,那就是要为瑞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瑞昌电网经过近5年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基本达到了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市的电力网络现状仍然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及城乡居民生活的用电需要,我们将积极配合上级电力公司和地方政府做大做强输送电网络,为瑞昌的大工业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

(一)加强供用电安全管理,加强对输、变、配电设备运行的维护、预试、检修的管理和线路设备的巡视、检修工作,科学的安排计划停电,全力做好迎峰度夏和迎峰过冬工作,确保市民正常生活用电的需求。

(二)用足用好“三期”网改资金,改善现有的电网。认真汲取一、二期农网改造中的经验和教训,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并与“十一五”电网规划相得益彰的原则,建设安全、经济的瑞昌电网骨干网架,保质、保量地完成农网三期工程建设。

(三)借助江西电网“十一五”规划调整的东风,不断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好黄金工业园110kv输变电工程。

(四)结合公司创建省公司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工作,在市区实施10kv配电网络的“手拉手”工程,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工程。

二、为决战大工业培育一流的员工队伍

战略目标确定后,干部是关键,作风是保证。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扎实的工作作风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实现“决战大工业,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实干的队伍、扎实的作风关乎大开放、大发展的成败,关乎我市既定目标的实现。

第一,在公司内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环境,建设一支精干高效、作风过硬、行为规范、管理有序的干部队伍和员工队伍,为创造良好的用电环境提供人才保证。

其次,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干部员工为新阶段新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我们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新近颁布的《供电服务监管办法》,要求员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

第三,提高培训力度,增强员工的服务技能。积极组织各项技术比武活动、师傅帮带、各类业务培训和组织员工自学等,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改善服务质量,为决战大工业提供优质的软环境

“决战大工业,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战略目标。瑞昌只有实现工业大发展,瑞昌人民才能受大益。围绕着决战大工业,开展供电服务,既抓主了主题,又符合人民的愿望。当前,我们要高扬“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旗帜,把“优质服务是电网经营企业生命线”的理念灌输到每位员工的心中,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服务实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战略目标。

一是对待外商客户体现一个“诚”字。树立超前的服务意识,外商客户文秘站版权所有要求的,我们将尽力满足;外商客户没有想到的,我们要提前想到;树立全员服务意识,让外商客户走进我们公司,接触到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我们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

二是制订服务措施突出一个“细”字。对外商企业付出真心和真诚,实行“四个一”服务。即:建一份外商基本情况档案;指定一名员工跟踪服务;为外商发放一张供电服务联系卡;每月上门征求一次意见。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对每个过程、每个岗位、每个细小的环节,都制订规范,进行管理,极力打造瑞昌供电服务品牌。

三是对外商服务承诺突出一个“硬”字。进一步推行供电服务承诺,做到有诺必履,取信于商。承诺内容向社会广泛

宣传,做到外资企业一企一份。公司在《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基础上,对外商郑重承诺:

(1)凡是在工业园区办理了用地手续或已有厂房的外资企业,主动上门提供用电咨询服务,帮助制定用电方案,办理业扩报装等相关用电手续,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

(2)外商到公司办理相关业务,实行内转外不转,由一名公司领导负责协调到底。

(3)园区的外资企业出现用电故障,义务提供电力技术、电力安全、故障维修等技术咨询和服务。

四是兑现承诺突出一个“信”字。我们向社会公布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公布了“服务外商承诺”,就要“一诺千金”、“有诺必履”,提高和确保承诺兑现率,不失信于民、不失信于企、不失信于市委、市政府。“

五是在处理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上突出一个“狠”字。加大对破坏经济环境、影响公司形象的人和事的处罚力度,谁砸了供电公司‘诚信’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这句口号要常叫常响,谁违反了制度,谁不兑现诺,谁损害了客户利益,不论涉及何人,一律严肃处理直至下岗,没有人情可讲。

我们决心诚恳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对外商企业、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决战大工业工作中去,以更科学的规范管理,更可靠的供电保障,更优质的服务水平,打造一个和谐、安全、稳定的供电环境,充分发挥电力“先行官”作用,为瑞昌的经济腾飞服务,为瑞昌的大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工业论文:企业用人制度和工业设计人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企业在招聘工业设计人员时,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会使用指定的软件来说明企业用人制度方面的不足,希望企业能够在用人制度上有个正确定位。

【关键词】企业 用人制度 工业设计

似乎大家都清楚——工业设计在企业竞争生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个企业为自身的发展,都大力地引进人才和争夺人才,特别在设计这一以设计人员素质高低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行业更是激烈。但是,中国很多企业在招聘工业设计人员时,把工业设计人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作为一个准入条件来考虑,导致学校教学、学生自己和社会力量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软件。

对此,企业当然有企业的理由,但本人认为,企业在招聘中明确规定——必须会指定的软件操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这就反应了企业用人制度方面的不足,对工业设计缺乏了解,所导致的恶果也是多方面的。

一、影响企业的创新

中国企业的发展在经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企业的创新也就被提升到一个高的境界,国内许多很有影响的传统企业由于拒绝创新,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明见的。产品在创新方面,内部技术要素是很重要的,但她是隐性要素,是第二战场。而产品的工业设计要素是显性的第一要素,因此,工业设计在企业创新和效益提高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人物就是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诚合作。试想,企业要求应聘人员要精通多种设计软件,很明显,企业把软件的作用以大于人的方式量化,而没有意识到——软件的应用只不过是设计人员实现设计创新的一个手段而已,而企业正把它提升到了一个高于设计人员的位置,忽视了在创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的重要性。

我们会经常在各大企业的招聘告示上看到的设计高手,必定是已精通软件多少为标准的,之前就提到过,设计人员和软件的关系,绝大部分企业把二者关系颠倒,使设计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软件学习与应用上,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把老板的想法、审美观点用自己的工具表达出来,成为企业老板的应声虫,抄袭的坚定执行者——原因是很多精通软件的设计人员,除了会运用几个软件,别的也就知之甚少了。

二、扼杀了优秀设计师的诞生

我们知道,当前这个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们各种要求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在满足他们需求方面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也变得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变成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作为为企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设计师,其面临的压力也就显而易见,他们要在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设备等硬性条件的制约下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要求变化,除要具备各种公益、技术、材料等与生产有关的一系列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在不同年龄、地域、职业、性别、气候等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他们的审美需求。

一件产品,一个零件,看上去也许没有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个细小的部位和地方都是设计者对各种条件和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在这件产品上,观者可以找到设计者对各种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对各种条件的适应,及对消费者心理的解读。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真正算得上设计产品,只有这样的设计者,才称其为设计师。

当然这种设计师是企业所需要的,而现实中这样的设计师真的很少见了。多数设计从业者,迫于企业的要求,在企业把他们错误的定位的同时,已经不自觉地走向这条错误的道路。于是这些人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设计无关的学习上。

总之,软件只是设计者可使用的一个工具之一。时下开始盛行于国外逆向工程,就是对软件的一个大否定,因为它整个工作过程更多的是以设计创新为重心来运作的,这也是国内企业界设计者重新定位的机会,很多设计者都有此言论——中国设计没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学校创造的吗?风格有固定的标准码?显然不是,它靠的是主流和大多数的共同性,体现者当然是企业。试想,以现有的错误对待设计者角色和使用设计者为主流的企业来实现我们的设计风格,可能吗?

因此,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设计者的健康成长上看,我们期待企业能够在用人制度上有个正确定位,引导中国的各行设计者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工业论文:用科学理念规划工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

秦淮社区是由原石马村经征地拆迁建设而来,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辖11个居民小区,15983人,原石马村10个居民小组的1827名群众全部“赤脚进城”,农民变成了居民。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区实际,以盘活集体资产和推动富民工程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尝试社区发展改革,目前,初步形成了集体资产增值、社区群众增收、干群合力增强的良好局面。我们在20__年获市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荣誉称号,在20__年获省级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夯实集体经济支柱。

几年来,社区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以标准厂房为载体,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使社区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一是为工业园家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每年按时上缴租金400万元。二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平台,积极寻求投资项目,进行招商招租活动,去年我们成功引进1个千万元项目,至此社区已有大小企业23家。三是广开渠道,发展三产,创新举措,盘活资产,每年创收利润30万元,为社区经济增加了活力。同时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回收各种欠款,为社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万元。

二、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化文明城区建设

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对小区物管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百分考核,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以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服务网点为纽带,以社区志愿者为载体,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环境、治安、计生等便民利民的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清理占道经营和门前乱堆乱放,营造优美环境。

三、强化富民工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富民落到实处,一是积极寻求就业岗位,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群众就业,同时做好宣传,鼓励群众自谋职业,几年来共安置劳动力3868人次。二是认真做好合作医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5以上的同时,按时兑现群众的报销资金。三是计划生育月服务参服率达100,社区几年内无一例计划外怀孕,同时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四是切实加强帮贫解困力度,真正帮助那些因病致穷的困难群众,每年拿出120万元用于群众补贴,几年来共帮扶困难户180多户,目前有低保户15户,全部做到应保尽保。

20__年我们将分析不足、取长补短、再接再厉,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委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社区建设、招商引资、社区经济三大重点,开拓创新,自加压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全力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一、化解压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之路。

一是解放思想,增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动性。通过一“比”,跳出社区看社区,在干部群众中展开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从而增强工作主动性。二“逼”。按目标定责任办法,把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人。三“学”。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引导干部群众走出传统思维定势,使他们思想围着经济运转,眼睛盯着市场看。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增强社区经济实力。充分利用区位独特,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等优势,借助开发区和街道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做大做强社区经济。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结合实际,拟定《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工作

实施方案》,引导群众自觉把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的托带费、保养费部分转化为创业资本,成立创业发展基金,解决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成长性,创立社区发展和群众创业的经济联合体,科学确立创业合作社的投资项目。二、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富民安民工程建设。

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确保群众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心,一是确保百姓安居。完善小区内的配套设施,使小区内宣传橱窗、亭台甬道、篮球场地、健身器材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投入15万元资金进行小区美化工程。二是加大群众就业力度。确保“劳者有其业”。明确专人,强化分工,签定责任状,实行风险抵押,重点将4050人员转移到环卫保洁、园林市政、物业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15期。举办送岗位进社区活动3场,积极与用工企业办理劳务,进行劳务承包,以不同的服务形式实现劳务输出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合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6以上,按时做好报销兑现工作,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四是继续做好干部帮扶工作。完善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致富机制。五是做好民调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确保一方平安。六是深入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一是围绕社区建设与管理,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与物管的联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二是配合街道做好房屋质量维修和小区绿化管理,学习其他社区创建经验,加大硬软件投入,为创建文明城区夯实基础。三是积极开展社区文明楼幢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送科技、文化、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3次以上。

总之,我们将好好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好契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结合社区实际,不断完善提高,按照区、街道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社区各项工作,为实现社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社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工业论文:工业企业培育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强新增企业培育,对新投产项目、成长型企业逐户制定发展计划,定期进行业务辅导,督促企业完善基础工作,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季度,全市新培育规上企业25户,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5%。从工作推进情况看,规上企业培育引进企业户数少,规模小,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基础工作不完善、工作任务不落实、培训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全市规上企业培育工作进度相对滞后。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2(文秘站:)013年工业工作部署,增强工业发展支撑,确保实现工业增长“三百计划”,现就进一步做好新增规上企业培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细化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要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其中,上半年培育53户以上,3季度培育30户以上,4季度培育20户以上。各区市县和广安经开区、枣山物流园区、协兴生态园区要对照目标(详见附表)要求,制定具体培育计划,突出培育重点,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培育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实现。请各区市县政府,广安经开区、枣山物流园区、协兴生态园区管委会,于2013年5月31日前按进度将培育企业名单及相关指标报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夯实企业基础

各级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经信、统计部门要按照统计入库的要求,积极指导督促培育企业做好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报表,添置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和配套手续,确保应统尽统。要积极帮助和大力促进新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入统,建立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名录库,完善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储备机制。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对当年新入统企业要全部轮训1次。中小企业专项培训要向规模以下成长型企业倾斜。

三、加强协调配合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确保全市规上企业培育工作有序推进。各级经信部门负责做好统筹协调,各园区管委会负责督促指导园区企业推进各项工作,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新入统企业的审核上报。建立由各级经信部门牵头,统计、电力、交通、财政、税务部门全力配合的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部门会商机制,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沟通,主动服务,严禁推诿扯皮。工商、质检、发改等职能部门要完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一律给予培育企业“优先、优惠”双优政策。要将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纳入市、县减轻企业负担联系单位,定期进行监督抽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严格逗硬奖惩

规上企业培育工作严格按照2013年度工业经济综合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进行考核。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对责任单位的督查力度,定期通报。加强工作问责力度,对因工作不落实,行政不作为,服务不主动,提高审报门槛甚至存在吃、拿、卡、要行为等,影响规上企业培育工作进度的单位和个人,提请纪检监察部门严肃追究责任。

工业论文:统计局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前三季度,全县工业经济小幅增长,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57亿元,同比增长3.8%。由于受到出口疲软、资金不足等影响,下一阶段发展仍不容乐观,要顺利完成全年目标,有一定困难。

1、重点行业四增二减。水产加工、机械制造、船舶修理、水泥制品制造、电力供应和石材开采六大主要行业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42亿元,同比增长1.1%,其增量对全县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2.8%,拉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工业、水泥制品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力供应业实现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2%、14.2%、9.8%和6.3%;石材开采和水产加工业出现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2.9%和2.0%。船舶工业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海水养殖业用船的增加使行业发展良好;石材开采和水产加工业分别由于内河船舶禁运政策制约和上年库存较多,致使产值下降。

2、个私工业进一步壮大。前三季度,全县个私工业完成产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高于全部工业12.7个百分点,拉动全县工业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工业实现产值7.37亿元,同比增长5.5%,对全县工业的贡献率为76.9%,拉动全县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实现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53.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2.8%上升至30.0%,拉动全县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

3、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平稳。前三季度,我县规下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25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0.1个百分点且位居四个县区第二,总量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8.2%。根据抽样调查,一至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7%、9.2%、9.0%,显示了良好的运营状况;市级样本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7万元,同比增长13.8%。

1、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前三季度,从工业总产值看,全市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82.70亿元,我县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0.91%;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188.92亿元,我县仅占全市的0.36%;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看,全市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9家,我县仅占全市的3.5%。

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效益同步下滑。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实现产值4.31亿元,同比下降1.5%,增幅分别比二季度回落1.9个和4.9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下滑明显,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亿元,同比下降4.8%;实现利润总额764万元,同比下降22.5%;亏损企业面达75.0%,亏损企业亏损额达530万元,同比增长57.8%。

3、出口形势严峻。由于受到外贸出口形势持续不景气和上年水产品库存较多的影响,前三季度,全县共实现工业出货值2607万元,同比下降23.6%,降幅比二季度扩大3.2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出货值1507万元,同比下降22.7%,降幅比二季度扩大17.8个百分点。

4、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前三季度,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负债总额3.1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银行贷款余额为1.03亿元,同比下降0.5%,因此一部分企业转向民间融资,使资产负债率高达71.2%,比上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1、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工业经济总量。一是确立“个转企”重点培育对象,建立“个转企”培育后备库,切实完成县“个转企”、“小升规”年度目标。二是对规模以上企业逐一诊断把脉,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通过技术改造、招商引资、技术并购等方式,上项目、扩规模、提产能,实现做大做强。三是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借此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增加经济总量。

2、[:请记住我站域名/]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一是根据企业、行业所需,制定出台更多的优惠帮扶政策,以财政补贴原材料上涨差价、加强物价监管等方式缓解企业因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冲击,激励企业生产发展。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行生产奖励制度,给企业适当补助,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三是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简化操作流程,使得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支持,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加快调整出口结构,积极接轨国际标准。一是调整出口地区品种结构,逐步走向市场多元化,跟踪研究水产品和仪器市场动态,及时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二是继续帮助传统水产企业和仪器制造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参与各类产品展销会,扩展销售渠道,打开知名度。三是严格按照发达国家质量要求,加强国外标准和检测方法研究,尽快建立系统科学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

4、改善融资环境,破解融资难题。一是深入企业、深入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实际遇到的融资难题,指导企业用活、用好、用足当前各项政策。二要帮助经营特别困难或面临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尤其是贻贝库存积压较多的水产加工企业,一手保发展,一手保稳定。三是积极构建银企信息的互动平台,简化企业贷款手续,进一步加强供需双方的沟通和联系。

工业论文:对西方工业国贸易保护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西方工业国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进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在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创立之前就存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重商主义最早提出贸易保护的观点,尽管不够系统,但其理论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发展经济,实现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被当时各国政府所采纳。一些贸易保护的手段诸如行政管制、高额关税、退还税款、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特许证等被政府广泛使用。

16世纪后期的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达到高潮。从17世纪开始,一些商人、政府官员、学者先后提出自由贸易的观点,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两场着名论战:一是关于放宽与法国贸易的限制是否对英国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和主张贸易保护的两大派别分别创办了各自的杂志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尽管两派在理论上各不相让,但政府还是执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主张放宽英法贸易的条款未能得到批准。二是英、法、德等国的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是否存在内在平衡机制所进行的论战。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认为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国际经济会自然的保持平衡,因此,他们主张贸易自由;以斯图亚特为代表的学者则反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机制,主张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这场争论在理论上也是难分胜负,但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2.亚当·斯密之后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比较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然而,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并没有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各国的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在斯密和李嘉图完善自由贸易体系的同时,和其观点相对立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始终倡导贸易保护,为此双方不断展开理论较量。1860年英法两国签定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从而使西欧各国走上自由贸易道路。《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定,标志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这距离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开辟贸易自由主义政策的道路是多么艰难。

3.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尽管自由主义理论从提出到付诸实践需要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不能否认,自斯密创立自由主义体系以后,尽管也出现过李斯特和凯里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但一直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产生,在170年的历史中贸易自由主义始终占据了理论上风。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人物马歇尔时期,虽然现实中各种贸易保护的政策不断被实施,垄断也不断出现,但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仍然是宣扬自由主义,在稍后出版的《工业和贸易》一书中虽然涉及到垄断问题,但他认为垄断和竞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本质区别。只有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才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然而,现实却非如此,真正贸易自由的历史却非常短暂。自由主义在实践中获胜的同时就开始遇到挑战,因为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各种垄断组织不断出现,并在各国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进而为国家垄断奠定了基础。同时,李斯特和凯里的贸易保护理论对德国、美国的政策产生了影响。德国率先实行贸易保护,法国和美国分别于1881和1890年重新设立了关税法,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国互相用高关税封闭本国市场,互相用货币贬值及降低工资等方法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使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结束后,除美国以外的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均遭重创,美国对欧洲、日本具备了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美国此时开始倡导自由贸易,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德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日益强大,大量美元外流,致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1969年尼克松政府以保卫美元为由提出,为了保持对外军事支出,维护冷战盟主地位,美国的贸易收支经常保持盈余是必要的,为此,必须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上述历史表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不久,保护主义的政策则开始陆续在各国出现,到20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在二战以后,尽管日益强大起来的美国开始宣扬贸易保护,但60年代以后随着日、德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国又重新举起了贸易保护的旗帜。

4.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都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新的保护主义和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1)非关税壁垒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工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的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据统计,现在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手段上千种。有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法规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有些技术标准要求严格,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一些发达国家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始使用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保护。

(2)集团化和区域化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种各样的经济贸易同盟,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集团和区域内部相互取消关税,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对外推行贸易限制政策。很多集团和区域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对付外来竞争,保护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集团和区域化组织具有天然的排外性和贸易保护性。以欧盟为例,从1958年来欧盟不断排斥成员外的贸易,导致内部相互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1958年为33.8%,1971年为51.0%,1985年为57.0%,1992年为58.9%,1998年为63.2%,2000年为79.2%。

(3)在自由化掩盖下的贸易保护

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各国政府纷纷借助于 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名义来实现贸易保护,更有甚者高举自由化的旗帜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例如,近几年欧盟各国借环保为名而频繁使用的绿色壁垒,一些国家借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的各种保护措施等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开放,各种贸易组织如GATT和WTO一轮一轮谈判不断地降低关税,东京回合后,欧共体平均关税为6.0%,日本为5.4%,美国为4.9%,乌拉圭回合后,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

又进一步降到4%,但非关税壁垒不断加强,到乌拉圭回合后,非关税壁垒已达2700多种,并且借助于GATT的免除条款、利用公平贸易的借口,逐步走向双边和歧视性贸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保护制度和机制,限制的范围已扩展到劳务和高技术领域,出现了许多经济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矛盾性和欺骗性,因此也被称谓“超级保护主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与关税法案》,而1988年经里根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也有着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而且近年来保护主义议案不断增加。美国的所谓'301'、超级'301'等条款,都是贸易保护的典型代表。

二、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1.贸易保护的规律性

(1)它经常出现在这些时候:当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或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当一国原有的优势面临威胁或即将失去的时候;爆发战争期间。(2)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基本是交替进行的,而且自由主义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60年代末实施自由贸易;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3)谁变成强国谁就率先打破贸易保护而提出自由贸易。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的强国英国率先提出和实施;20世纪4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强大的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4)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易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世界经济面临或处于萧条阶段易实施贸易保护措施。(5)理论上自由主义占据霸主的地位时间较长,在现实中真正的贸易自由发生却很短暂。自由主义更多时候是宣传的口号,可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表达:自由贸易只是高高举起的旗帜,但在这面旗帜下没有更多的国家跟从。

2.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

(1)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2)保护的手段时而透明、极端化(关税、政治、军事等手段),时而隐蔽化(各种非关税壁垒)。(3)新的保护手段不断应势而生(各种技术和绿色壁垒)。(4)整体保护增强(更多贸易组织会不断出现)。

三、贸易保护给我国的启示

(1)以史为鉴,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历史证明,自由主义理论上发展和实践中的推行是大相径庭的。从规律看,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而且,往往是口头高喊自由主义,而暗中搞贸易保护。事实上,没有超国家利益的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斯密自由主义的提出是为了实现英国利益的最大化,李斯特、凯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理论的提出也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之首位。(2)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如前文所述,一些国家配合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创新。(3)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妥协中求保护。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推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把政府和企业放之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展。为了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国际规则,但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遭到迫害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政府应尽快掌握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

工业论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栖霞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大力发展“农”字号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__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__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__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 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__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三)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产基地1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四)壮大了工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作为栖霞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栖霞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实现了工农业的“双赢”。20__年,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可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6500万元,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的11、9.6、8.7和33。

工业论文: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因与有效避免措施

财务信息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工业企业中更加需要做好财务信息的处理和统计工作,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及时的获取较为准确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那么必将会使得企业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以便于尽快的做好改变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确保公司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当前工业企业中对于会计信息的统计和处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的避免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确保企业获得有效的会计信息成为当前工业企业会计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且极具现实意义。

一、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当前工业企业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 而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就不得不先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哪,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 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体制不合理的问题和监督机制缺位的问题。

(一)体制不合理

体制问题是导致所有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在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中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尤其是企业对于自身管理的权力越来越大了,相对而言,国家对于企业的管理力度就小了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就会存在以权谋私的现象,因此,财务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也就会出现大量的失真现象,并且在这种会计信息上的造假行为极为简单,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成本投入,只需要更改一些数据就可以为自身捞取大量的利益, 这也进一步促使了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争相效仿以更改会计信息。 具体的弄虚作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认为更改企业成本价格,在企业成本上做文章,人为的少计成本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开假发票,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出假发票的方式来对于会计信息造假;对于增值税进行造假,这种造假方式是最为恶劣的,这种造假方式不仅仅会虚增收入 ,还会因为不额外收取税收而造成更多的资金损失。这些造假行为的存在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监督机制的缺位

体制不合理导致出现的各种造假现象以造成的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因为监督机制的缺位,正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才使得工业企业中会计失真现象的大量存在。

虽然在《会计法》中很久前就有了明确的规定指出相关部门要针对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正是因为现在关于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这种监督机制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即使是有些部门做到了一些监督工作也很不全面,没有很好的把监督工作做全面,监督检查的力度也不够,尤其是随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管理的自主化也正在逐渐增强,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当前企业获得监督的可能性更低了。

二、有效规避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导致工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规避。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 ,尤其是业绩评价考核机制

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当前的企业业绩评价考核机制来说, 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多的注重了结果的呈现而忽视了在业绩获得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往往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也更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这就是当前我们在企业内部需要进行整改的首要内容。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

的建立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 对于当前的监督机制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职责不够明确,具体的工作落实程度不细致,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职能部门确保其不同的监管内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监督工作的有效合理的运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还应该从具体的会计人员入手,不仅仅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能力, 还应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训,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确保规范工作,杜绝弄虚作假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存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工业企业中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改变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的整改,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工业论文:农场工业经济发展实施建议

本文作者:翼 文秘站原创投稿

垦区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十二五”规划对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相对城镇工业来讲,农场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涉农企业为主,农场经济的相对不发达,影响到垦区的综合竞争力。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场县共建 坚持工业强场

实施场县共建,加大工业生产能力。城镇工业可以发挥工业领头羊的作用,逐步退出一般资源加工业、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传统产业向农村的转移,选择自己的重点发展产业,减少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与城市形成合理的结构分工,促进县域工业和垦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垦区工业有自己的结构:拥有比城市工业更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的供给,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离资源产地近,运输成本低。为此,农场工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资源型加业工,生产半成品、初级加工品;尤其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填补城市工业空隙。保持劳动替代资本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

经研究显示,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轻纺工业、资源密集型的某些原材料工业、建材加工业、为城市工业配套产业、农产品工业、农用生产资料工业是农垦工业的重点选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关系农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种植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这些产业空间,农场应采取具体的优惠政策引导投资。

二、明确产业优势 转换工业结构

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换过程。调整的关键是选择主导工业,因为它代表农场工业的发展方向,决定农场工业的发展程度。

就农场工业而言,首先要正确认识农场工业的比较优势。若按大的行业类别划分,则区分不明显,比较优势不突出,小行业的比较优势往往被大的行业类别所掩盖。故行业的分类越细,行业的类别越小,则比较优势越明显。其次,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根据增加值所占比重、与场内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强度来筛选主导工业。但是主导工业是随着工业化阶段而不断变化的,当主导工业停滞时,整个农场工业也随之停滞。为了使农场工业持续发展,必须在现行主导工业出现衰退时,大力扶持潜在的主导产业,使之成为下一时期的主导产业。

三、调整工业新式布局 加快绿色产业集群

企业变邻居,可以共用水、电、气、通信、治污等基础设施,可以面对面地磋商管理经验和交流市场信息,还可以节约交通运输等交易成本。所以工业聚集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提高农场工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场工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工业布局,走工业集中之路。曾有学者提出,在小城镇建立工业小区,很多城镇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农场工业的实践来看,成功的范例不多,千人工业区的企业很少,工业小区并未成为企业的聚集地,“星星”式工业布局不能改变现状,反而闲置了大片土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业小区本身选址不当,有的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或是收费过高、管理不善。为此,首先要对农场工业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小区要将有关联或基础设施共用性强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以增强外部经济效益,力图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家将“生态工业园”作为实现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按照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将某企业产生的废料、废气、废水、余热等循环综合利用,形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工业区,这些成功的例子应该多去学习借鉴。

四、外引技术理念 内转业务水平

垦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异很大,且受当地资源和财力的制约,需要引进和转化技术,以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对先进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农场自然资源、劳动力文化素质、工业基础等条件,选取适用技术。但技术选择要避免资金密集型,要发挥农场周边劳动力众多的比较优势,并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其他产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选择环保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从末端治理转为全过程控制,减少污物排放。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高耗能的设备和技术,对那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作坊要坚决查封。

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工业化的不利因素,促使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强化工业的后发优势。垦区工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管理水平。要有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持续的政策。过去很多农场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执行下去,随着领导班子的变更, 便提出工业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新战略、新口号。这便影响了农场的发展。同样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企业,给予企业的政策多少年内不变更,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谱新章!

粮食科党支部 翼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