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4:2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小学语文朗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表现出待提升的状态,所以不能单一地开展灌输式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地朗读,由此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发展中,针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一名小学生在将来都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必须将细节上的教学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在分数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将小学生的素质进行稳固。今后,必须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被占用
小学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朗读时间被占用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教师将问题归结于学生理解不充分,自己必须不断地讲解。但是,这部分教师并没有注意到,也许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并没有在教学上开展多元化的尝试,直接对学生本身的发展和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教师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当中,不考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将正确的观点、答案等进行阐述,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直接听取教师的看法,在自我学习上出现了迷失的情况。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朗读时间被占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开始进行自我规划,而教师在课堂之上的强加干预,完全将自我作为教学的中心,强制性要求学生来配合自己,导致朗读时间不仅仅被占用,更是完全地被吞并,无法在最终的教学上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例如,很多小学教师因为自身的资历比较老,所以总是通过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表现出的主观性非常强烈,根本没有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对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教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的,这对语文教学任务构成了威胁。2.对于朗读而言,很多教师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被领导审查,因此每一节课都会开展朗读教学,但这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始阶段的初次朗读,效果不佳。更甚者,在校领导巡回审查的过程中,专门做表面功夫,学生虽然朗读声音较大,但是在巡回检查结束以后,直接要求学生停止朗读,继续开始其他的教学。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对学生的朗读构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而教师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持续性的恶性循环。
(二)朗读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在朗读的目标上非常不明确,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朗读的效果,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从主观上来分析,朗读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也是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的。可是在现阶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并没有教学上的相关要求,反而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了肆意性、散漫性的特点。1.小学语文朗读的时间,教师多数会设定在课程结束的自由时间内,或者是在自习时间当中。这些时间的朗读效果并不好。小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教师给予了过多的自由时间,则很容易开始其他的学习,或者是搞一些小动作。朗读声音表面上较大,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学习效果,小学生也不会特别去记忆和学习。2.某些学校作为重点学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紧随国家的要求与标准,希望能够在教学上获得新的突破,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可是整体上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例如,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专一性的开展,表现为间断性的特点,同时还有一定的个人情绪参杂其中,促使学生的个人朗读、整体朗读,都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来开展,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均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保证朗读时间
与过往教学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导,根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有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是强制性的干预,或者是将自己作为主导,则从本质上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对小学生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弥补,甚至是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当中,必须积极地保证朗读时间,要让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1.在每一节课当中,适当地划分朗读时间,并且要控制朗读的节奏以及具体的效果。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整体上经过了较大的革新和处理,文章的选择、知识的灌输等方面,都切实地考虑到了时代的特征,对学生本身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朗读的时间上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例如,古诗词的朗读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毕竟在一两首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续的运用和理解,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针对一些文章较长的课程,朗读时间可以适当的缩短,重点以讲解为主。同时,可以布置相关的朗读作业,到第二天的课上进行抽查。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未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负担,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在每学期提前结束,从而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复习阶段当中,朗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学生都纠结于题海战术,忽略了主观上的朗读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朗读,包括个人声色朗读、群体朗读等等,利用主观上的朗读作用,缓解题海战术的疲惫,同时更加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在记忆力、理解力、运用能力上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扩大朗读参与度
朗读教学在近几年才得到高度的关注,过往的朗读教学表现出了形式化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朗读教学的落实,除了要在时间上和方法上得到较强的保证,还应该将参与度不断地扩大。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可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客观上直接覆盖了学生,这种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行为,需要得到良好的纠正处理。朗读训练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特别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自卑,他们特别害怕开口时被人耻笑,所以老师要注意鼓起这些学生朗读的信心。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做到音准固然是好,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感情读出来。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时候,鼓励班上的同学说桂林以山水著称,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很幸福的。有的同学就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他如果朗读这篇课文的话一定会有特别深的感受。同时,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朗读素材,相关朗读材料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里,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投入更多的激情和动力。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值得注意的是,朗读教学的落实,应该不断地丰富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持续进行朗读体系的更新与优化,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作者:王福生 单位:南康区朱坊乡桥头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关键。通过朗读,学生的音韵感、节奏感得到培养。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朗读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初期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训练一定要加强,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学习语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是主旋律,对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很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读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很重要,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积累。学生的朗读兴趣需要教师正确激发,要善于让学生用心去朗读。
1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动力。朗读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们经常对朗读缺乏兴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提高提高自身朗读水平.高效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提高兴趣才能让小学生更加投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朗读的魅力和精彩,他们才会更加主动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可见兴趣对于朗读的重要性。只要学生主动积极去朗读,积极解决朗读过程中总存在的问题,不断询问最好的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营造积极朗读氛围、尝试建立朗读兴趣小组、布置相关朗读任务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的欲望,小学生对这些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握这些特点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
2教师规范耐心引导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语文学习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策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这样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很好的继承,同时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学生的朗读学习当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没有教师合适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们很容易误入歧途对语文朗读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只有教师做到规范耐心的引导学生,学生们才会像有了指路明灯一样更好地进行朗读学习。高效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对学生情感、语文语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枯燥,小学生们经常对朗读缺乏兴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而高效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厌读的现实,制定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不能任由学生丧失学习朗读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建议学生看每天定时播出的《新闻联播》。由于节目主持人朗读播音水平非常高,不知不觉对学生的朗读和言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只要坚持下去,必然收到不错的效果。其次,可以建议学生去听一些正规朗读的录音,有必要的话,可以跟着模仿。在教学中一篇课文被讲完之后,要提醒学生大声朗读其中的优美片段。同时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可以采用发奖状的方式给朗读优秀的同学热情鼓励,对学生朗读积极性的调动是很好的方法。另外,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理解朗读内容,为了达到朗读最终的效果,理解透彻才能更好抒发感情,从而更加有效果。
3丰富学生朗读形式
朗读是一种人体各个器官相互调动然后通过优美的发音进行的活动。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教师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会感到特别枯燥,课堂缺少活跃的气氛,学生们很难融入到语文朗读的氛围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于学习语文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的朗读形式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让学生更好的代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会让大部分学生感觉到朗读课堂教学的自由轻松和学习上的愉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朗读学习当中,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形式多样化意义重大,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深受学生们喜爱。采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课堂气氛应该会非常活跃,学生们的配合如果很好,那课堂效率就会非常高,进而起到相当不错的培养效果。教师可以对一些优美的片段配乐。当学生们朗读优美课文还带有音乐的话,学生们自然情绪高涨。配乐的文章教师应该自己把握,主要找那种优美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朱自清的《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应该主动观察,在学生朗读结束后,应该结合他们的朗读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音乐会让学生有一种代入感,从而产生共鸣,起到不错的效果。齐读与个人读也是提高朗诵能力不错的办法。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时要根据学生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有选择,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对他们提高朗读能力很有意义。教师还可以让他们把学过的优美文章读给家长听、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班级比赛、举办班级朗读小能手比赛等等,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朗读的魅力,进而逐渐提高他们主动朗读的热情和朗读水平,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总而言之,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地朗读,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朗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合理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对他们以后的语言朗读教育尤为重要。
作者:吴江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乡小学
摘要:语文的学习中,听读写同等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读这方面常被忽视,只注重写,以至于很多同学读的能力不足,在读文章时句子连贯性、发音、断句、节奏、声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都是朗读缺乏训练的表现。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老师在平时能注重引导,经常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锻炼,对于听写能力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朗读能力技巧
1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
1.1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在小学朗读的训练中,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一些由易到难的字词、语句、文章进行阶梯训练,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现在大部小学生朗读普遍存在句子不连贯、词语不准确、发音不正确、断句错误,语气音调都掌握不好,在朗读时要么随意加词,要么存在漏读,要么用其他字词代替,朗读时没有语气变化,机械呆板,有的声音过大,属于唱读式,有的太低甚至都听不清,有的用手指着读,还有的随意性较大,总之各式各样,各种情况都有。针对这些情况,老师们也都做不少努力,但收效都不是很明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朗读方面没有加强,虽然有训练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训练不系统,随意性太大,缺乏阶梯层次,导致提高幅度不大。
1.2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在朗读时,要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搞清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根据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意思选择正确的朗读方式,在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尽可能也表达出感情色彩,这时朗读文章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训练时,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视最根本的东西。有的文章读得很夸张,有的文章却读得很没生气,该夸张的不夸张,该自然的不自然,训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忽视根本性的实际问题。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便可;再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是自然描述,用不着太夸张,大肆地进行渲染,很多时候学生也走入一个误区,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却反而显得有些做作,有些时候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1.3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限,很多知识来源都是经过模仿得到,所以教师在学生朗读训练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对于一些文章要亲自示范进行朗读,或者采用一些录音课件进行教学训练,同时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讲解。比如,朗读时的一些感情语气,亲切语气、带有感情色彩、高兴表达、悲伤表达等,都要给学生交待明白,这样学生就知道哪里怎么读,用什么语气读。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教师让学生用感情去朗读,学生便会不知所云,什么叫高兴、什么高悲伤,总是会不知怎么去表达,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的技能。
2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研究
2.1少评价,多练读
在小学语文课的朗读训练中,很多教师都常采用让同学朗读大家听,然后再让听的同学进行评价,由于小学生朗读能力普遍都不高,所以别的同学听时也评价不出所以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收效不大,甚至浪费掉一些时间,还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多练习朗读,反复朗读,熟能生巧。初期采用的训练文章要浅显一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要求,由于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可以教师先进行示范,或者采取放录音带读的办法,掌握好文字的发音,把句子读熟练,达到自然读完的标准,然后再让学生注重一些细节,不断纠正语气、发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同时训练读到此字要看下个字的能力,将句子读连贯,基本熟练后,再加强感情训练,或高兴、或悲伤、或喜或怒等,这样有层次的进行训练,随着知识的增加,慢慢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文章进行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2解文章,读正确
在朗读文章之前,要对文章进行讲解,因为作者的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感情的,而学生在朗读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知识面的限制,很难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这就要求学生先明白作者的写作初衷,通过教师的讲解,对文章增加了解,然后在文章的朗读训练中注意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这些细节的处理,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同时教师要示范朗读或者借助录音,同学生朗读进行对比,然后重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在文字、发音、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训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个性化朗读的培养。
2.3讲技巧,作指导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者在读文章时也是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读好文章必须要深入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想情感,当然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些难度,但是能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学会是会明白的。同时朗读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的掌握,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掌握,加上一些朗读技巧,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多读一些朗读有关的资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要注意学生的不同阶段,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学生都处在学习阶段,主要是以跟读为主,使学生达到读标准,能连贯就可以了,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开始进入熟练阶段,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讲解,比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控制,感情色彩的表达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2.4加强朗读兴趣的培养
朗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不断努力才能慢慢提高,这其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们深入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和探索。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心强,成就感也强,但是自控力相对较差,所以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高兴的参与到朗读训练中来。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先问同学们都喜欢哪个季节,然后根据喜好把学生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分完组做什么呢,要文中具有本组特点的描写找出来,然后进行朗读,这样同学们的喜欢得到满足,又熟悉了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特点,增加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放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结语
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同时也是增强听写能力的补充,通过朗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增强了记忆,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在朗读中能更加深刻体到文字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内涵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自由发挥,展示自信,体现个性。
作者:吕雅芝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东风小学
摘要:朗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引导小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感悟课文,更好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古人早就对朗读的益处做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大声地朗读可帮助其正确地发音、识字,同时有助于其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蕴含的中心思想,领会作者当时的情感,领悟语文基本的表达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辅助学生识字、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高的良好途径。朗读,作为一种师生创造性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
一、注重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其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口授耳听”。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水平有限,教师的精准、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不仅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也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再能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贯穿于其中,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则更能使范读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首先,以声传情,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精彩的范读,往往能够透过声音传递情感,形神兼备,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达到与教师、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会表现出一种情感冲动,产生了一种也想朗读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向老师学习如何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其次,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深情地范读,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有声画面,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尽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二、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奠定朗读基本功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朗读技巧,才能进一步地展开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技能的指导,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础技能,培养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速、停顿、重音、情绪四大方面,不同类型的文章在朗读过程中其技巧的把握各有不同,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及控制。朗读技巧包括速度、停顿、重音、情绪等四个不同方面,文章的类型不同,朗读技巧也会不同,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后能够灵活运用,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活学活用。首先,学生朗读一篇文章之前,先要通过全篇默读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从而避免朗读过程中再产生磕磕绊绊的现象。学生在朗读训练时,教师需要注重纠正字词的正确读音,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掌握好语速和停顿。必要时,教师可有选择性地节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是最具情感特色的段落,让全班学生逐字逐句重点朗读,并给予技巧指导,从而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为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作好必要准备。
三、深入教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目前,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有一部分教师只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使整个朗读教学效率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也无法有效结合感情将课文朗读出来。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流畅、准确的语言把课文里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尤其是要注重对课文中的情感节奏要准确有效地讲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感情的把握,是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掌握,只有教师深入地剖析文本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予以总结,然后经过语言修饰才能将其完美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叙述,较好地掌握课文内蕴含的情感。
四、丰富朗读的形式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辐射效应,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情感朗读进行有机结合,采用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集体朗读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朗读效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可以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做个别指导,帮助解决朗读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遇到的朗读障碍;还可以让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理解能力、听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轮流读某段文字,只有集中注意力,听其他同学朗读,才能及时准确地接读下去,养成边听边想边记的好习惯,并学会正确客观地相互评价;对记人记事体裁人物较多的课文,还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形式,让学生热爱朗读,善于朗读,从朗读中得到感悟和收获。朗读教学方法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总结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陈启裕 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心小学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挑战、竞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了一片畅想的天空。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弊端,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就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位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综合性学习:快乐的“六一”,对于“六一”这个话题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都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怎么把活动场地布置的漂亮一点?都有那些人来参加呢?安排什么样的精彩节目来庆祝节日?班内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说一说每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集体总结制定一个合理的,大家都满意的活动方案,并按这一方案去欢度“六一”。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让他们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有创意的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很显然,这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和实践的余地。让学生切实履行由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以前老师们不敢放手的顾虑,因为他们已经看到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因为在感兴趣活动的指引下,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了一方乐土!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小学生杂志》2015年第Z1期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以往的小
学语文朗读课堂上,教师只是为学生布置一下朗读的任务,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他们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小学生的课文朗读需求,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篇文章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了解长江的状况以及流经地区,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观看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到长江的宏伟,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课文的朗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长江奔腾不息的景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之歌》中对长江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通过长江来认识自己的祖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作
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心较重,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结合他们的心理,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朗读情景,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首先需要教师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比如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浙江潮》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向他们展现一些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视频影像,帮助学生去想象文章中描述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江面上风平浪静,过了一会,隆隆的声响传来,并且声音越来越大,突然一条白线出现在水天相连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小组之间进行评分,让他们认识到朗读过程中的不足,找到更加科学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提升他们的课文朗读水平。其次,教师要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朗读技巧大比拼、诗歌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目标,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朗读,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做好朗读形式的引导小学语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该要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去进行语文朗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解相关课文时,可以先为学生朗读该课文,让孩子们感受语文抑扬顿挫的魅力。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古诗歌入手,它的韵律相对较强,节奏变化也比较明显,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最终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标准朗读音频,让他们进行模仿,并逐渐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达到语文朗读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朗读课堂上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语文的魅力,感悟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小学生爱上朗读,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周中才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周家小学
一、重视领读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学生,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升,就要对教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珍珠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教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珠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调皮,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护和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教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掌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掌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
读书是不能慌慌张张、急于求成的,一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慢慢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味,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机勃勃。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后再进行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入,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有哲学家认为,模仿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模仿也就是依据前人经验进行发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能力创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经验,并对前人研究路线进行模仿,省掉不少麻烦。同样,增加阅读量,对自我文化底蕴进行丰富,积累经验,利用自身阅历与理解,对其意蕴进行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理论。对小学生培养语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讲解是很有限的,其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修养。课本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课文中选取的文章只是文学海洋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部分必须要长时间进行积累,并反复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量,从中吸取风格不同的文化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的形成要有语言积累,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如果语感培养成功,学生就会终身受益。
作者:陈芬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一、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要想把课文读好,必须打好基础。首先要把课文中的字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好朗读基本功课。即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教育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如果能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具备了读书能力,假以时日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掌握朗读的基本功后,如果能正确的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就能让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朗读技巧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1.停顿要合理。停顿一般分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强、调停顿(弱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的结构关系。朗读时常依据标点符号的要求来停顿。一般情况下语法停顿的长短可这样区分: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结构停顿是指由文章的层次结构决定,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等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则是指句子中特殊的间隔。或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故作朗读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时间,给听者以思考的余地,便于理解、接受,从而增强朗读的语言效果。又可叫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无论哪种停顿,都必须合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闹笑话。2.语速快慢适宜。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在朗读时,语速太快,会对听者的大脑皮层造成不间断的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由兴奋转向抑制;语速太慢,会造成大脑思维状态的疲软,导致听者注意力的分散。只有快慢适宜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抑扬顿挫。抑:降调,声音前高后低,语气渐降、句尾低沉。杨: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升,句尾上扬。顿:停顿。挫:转折。在朗读时,声音不应是一个调子读下来,那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而应该是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只有这样朗诵的效果就会悠扬动听。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准那个字该抑,那个字该扬,那个字该停顿,那个字该转折。
三、范读领路,有“摹”有样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就要开始用范读领路。范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天生爱模仿,范读则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甚至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教师。摹仿久了,日积月累,那么朗读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当然只有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在平时也要经常修炼。
四、设身处地,意境引领
朗读其实就是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用心灵相互沟通。要达到这种境界,只有通过创设情境实现。通过意境的创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与景、人物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领悟课文。朗读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想,当我们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那么一定能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作者:周晶单位:湖南省长沙县星沙实验小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获得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感悟能力。所以,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讲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读书、背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对于具体的问题,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不要胡乱停顿。
(二)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训练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一)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一篇文章当中不管作者描写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变化如何发展,文章的中心思想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中心,以中心思想为依据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如《桂林山水》一文通过优美的语言主要描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学生时应一种清新愉快的语调和心情来朗读;再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在长安街上最后送别时的情景,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送别场面,人们的心情是沉痛并且悲壮的。在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悲伤的心情,读出人民对的崇敬和惜别之情。
(二)在朗读过程只能够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意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其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对此,教师可以配以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庐山瀑布的景色当中,运用惊叹和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使学生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子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朗读兴趣极高。
(三)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洪玲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榆关学区榆关小学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作者:张志东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王道寨乡西汪小学
一、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1.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指导其对字词的规范化读音。遇到读错的字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读的通顺,掌握好断句,停顿的位置。因为在朗读中,增加了与生字接触的机会,熟能生巧地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强化了字词能力,又增加了语感。这些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虽然语文考试中,没有直接考到朗读,但朗读却可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语文课文的选材几乎都是美文佳作,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朗读,渐渐可以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其写作文时,不会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学生们的交流对象多为同龄的孩子,而小学学生的日常对话中,几乎用不到语言修辞和句式,无法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而对课文的朗读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帮助表达情感方式的有效渠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火烧云》一课,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孩子们通过对这节课的朗读,大大加深了对这些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这些不但可以使语文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还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更完美地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美丽事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大兴安岭》、《观潮》、《五彩池》等。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中国汉字音意情结合的画面感等特点,把一个个景物,通过文字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们便会被这些文字引人到文中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感悟。学生们再通过自身朗读,借助文字的力量再次感受到自然美的画面感,培养出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使其感受没得同时,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同时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诗歌等多种诗歌形式,每一首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朗读,进而增加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品味诗歌。从而从诗歌中陶冶情操,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文化积淀,并且被其文化内涵所感染,爱上朗读,爱上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民族自豪感并且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实施朗读训练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身却没有朗读的兴趣,朗读只是源于听从老师,那么学生的朗读,将只流于形式,不具有真情实感,没有进人学生的内心,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朗读,这也是保证朗读训练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1.利用好奇心,引出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引出话题,例如人教版课文《狐狸和乌鸦》之中,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图片。第一个图片里乌鸦叼着肉,狐狸在树下流口水。第二个图片,狐狸开心地拿着肉,乌鸦却没了肉,看起来很伤心。与此同时就引出问题。“狐狸是怎么从乌鸦那里得到肉的呢?那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们都会争抢着举手朗读这篇文章了。在准备进行《雪孩子》课文的朗读时,先对学生发问,雪孩子是什么,是雪的孩子吗?之后拿出图片给学生们展示,起火的时候,小兔子正在睡觉,那小兔子会不会安全渡过吗?如果小兔子没有事,那又是怎么安全渡过的?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势必会积极主动的抢先阅读。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这一天性,便可以顺利地进行朗读训练。
2.角色扮演
除了引出问题,还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训练。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可以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不同的同学分别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和旁边的角色,并让其朗读的时候,带人角色的感情。如松鼠劝小马不要过河时要表现的很激动,说朋友昨天被淹死的时候,还要加人悲伤的语气。老牛说水浅的时候,要加人不屑的态度;老马要有语重心长的慈祥态度;朗读小马的部分时要带有天真浪漫的感情特点等等,同时还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选举出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种如同表演节目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再加上小组评选,可以更激发学生们以更饱满的感情带人到阅读训练之中,从而更能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三、结束语
首先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有高度重视,要明确虽然朗读不占分值,但朗读训练将会给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表达,道德情操培养等多方面带来哪些好处,进而有充分的认识,加大对朗读训练的重视力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对当今朗读训练模式实行优化改革,使朗读训练可以切实有效地进行,使学生在语文的字音意情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最终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初衷。
作者:李慧工作单位:海港区大乐安寨小学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作者:马延婷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公务员之家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
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门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标准、规范地朗读课文,是经过自己精心地备课,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在对课文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道文章的丰富内涵。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备、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五、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当然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