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04:53: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就业指导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原则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指导工作 现实背景 现实做法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因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将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校园的稳定。班主任直接参与就业,本身就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
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服务毕业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全程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全程就业指导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落脚点。本文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效益上的不断提高,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出现新的特点,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1.人数众多、形势严峻
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7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而在这组庞大的数字中,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2.就业预期较高、自我认识不清
确定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范围的社会需求。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另外,学生来源中尽管不乏有可造就的精英之苗,但总体上讲,仍不可否认,生源的知识基础整体上还是较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还是相当高的。非白领不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不去的现象比比皆是。
3.就业指导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政策起,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中主要在于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即,对象上只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内容上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缺乏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更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全程指导。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模式下,这样的指导是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承担,不仅人员少,指导的专业性也不强,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4.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学生就业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球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本次金融危机,已引起更高的就业危机,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全国校园招聘计划,而今年毕业生比去年急增64万。原先,大批外贸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就业流向地。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大批被裁员工(包括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再就业和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延伸到中低端人才市场,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鉴于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需求、就业途径与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一次分配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进行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的落脚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须把解决理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人生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从新生开始推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专业化的大学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能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形成,追在眉睫。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金融危机虽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通过生涯辅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减少无谓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迷茫,看到经济危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契机,以及大学生在这些岗位面前的优势。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拓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做法
实践中,笔者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活动对象确定为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年级为阶段、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分块进行。已经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具体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工作必经的三个过程:
1.初期阶段(一年级):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中期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三年级):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后期阶段(四年级):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体系”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努力形成和依托的途径和形式,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工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主渠道。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可以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2007年 6月 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 的工作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其本质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以就业为中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他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其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指导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必须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职业 ,达到与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的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真正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工作意识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 ,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全程的全面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就某一方面开展指导,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推荐表与 自荐材料的制作、公关礼仪等内容,并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大学三年为例,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工作起点,以年级为划分的纵向线和以专业为划分的横向线两条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重点是目标分解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分析近年的就业形势,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有一种学习紧迫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 (期),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实行 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升学考研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创业指导、就业技巧、推荐表与自荐材料的制作等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介绍上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年市场需求,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引导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科学就业观 。
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到企业参观考察等。同时,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评,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 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准确定位 ,找到适合 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重点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离校活动相结合。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学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院系、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就业工作格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制;要根据 国家政策规定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下放相应的权力,使责、权 、利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健全工作队伍,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媒体洽谈室、信息查询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完善毕业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与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学科发展论坛、专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校教师要共同协作,构建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学生看作是我们 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物力、财力、制度、机制、信息、设备、场地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持,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顺利就业。
(四)应用现代网络技 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 ,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就业网站,实现就业指导现代化、网络化成为各高等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就业服务的优越性主要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经济、快速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我们要根据当今传媒的特点和资讯优势,采取网络互动、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高校就业网应涵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全面的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 查及 回访工作
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招生,如何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之一。因此,高校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建成一批稳固的、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网络及信函的方式 ,广泛向社会各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跟踪调查已经上岗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具有“售后服务”性质的跟踪调查工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结构调整和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要经常邀请用人单位的同志到校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座谈会、信息会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感情,加强合作,使就业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还应对毕业生提供 5年以上的毕业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继续提供教育,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适应工作、生活等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 、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把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年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大学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未来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是自主创业。”据国内外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就业容量在多数领域平均比大企业高出l倍以上。因此,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作用。在我 国 ,据 国家经贸委提供 的材料 ,目前 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 了大约 75%的城镇 就业机会,中小企 业也已占企业总数的 99%,其中从业者在 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约占72%,从业者在 8人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27%,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占 40%。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 ,没有创业,就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也就不会有广泛意义上的就业。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韧性,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生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创业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 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 ,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就业指导 就业观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新升本的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前提下,结合当前形势、院校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与同学朝夕相处,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以了解掌握分管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求职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一、政治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兼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就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就业指导切合实际的有效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失政治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参与度。而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同时政治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亲切感。广泛的调动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拉动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状况与就业形势,具体解决学生在就业供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迅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避免过度功利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一期间,还应帮助学生适度认清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自身不足,有选择地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以锻炼自己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相关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取证工作。让每位在校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本与专业相关或所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学生考研指导和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学习。大四年级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即让学生学好一部法律(劳动法)、抢占一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签下一份协议、工作一定年份,真正落实就业措施,抓住机遇,抢占就业市场。
2.强化就业宣传和信息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强大推进作用,在院系橱窗、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主要张帖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办理流程、应聘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内容的就业宣传材料。同时,政治辅导员还要充分使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就业信息。采用传统方法让就业信息栏进教室、进宿舍(公寓),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使用系部网络平台、QQ群、飞信和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让就业信息全方位地充分撞击每位毕业生的眼球。通过大量宣传和信息的让毕业生做到,政策法规明晰,就业观念正确,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信息了解及时,顺利实现就业。
3.深入调研,定向推荐
政治辅导员要对每位毕业生下发就业意向调查表,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出每位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薪酬等方面的取向及需求。在就业推荐时做到,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及时调配,定向定岗定人推荐,提高就业推荐的满意率和成功率。
4.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为其初步规划将来的职业范畴,可以使学生理性的,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可以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第二是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认清形势,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由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指导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的失误,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提供帮助。
5.重视社会实践,树立科学就业观
政治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所需要锻炼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理性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能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更贴近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结语
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学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让学校的宏观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不利因素 优势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
(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还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工作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专业设置的变化。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即实行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教改中,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网络体系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捷条件。本文阐述了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建议。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愈加突显,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要从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建设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上人手,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1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是指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个环节上.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网络化,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化。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不仅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教育课堂等,而且还包括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网络化就业指导以信息化为基础,将传统就业指导与网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更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表明,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现了全程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
3)网络化就业指导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效率。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开辟的区域,毕业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对中意的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通过学校档案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
4)网络化就业指导,改变教师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合理安排工作,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指导教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丁作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智力支持。
2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现状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指导的影响.仅是各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下作重视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设有就业指导科,该科室编制较少,主要工作是以就业信息以及学生就业予续办理,只仅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实施的主要部门,其工作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总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且没有对这些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就业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鼓励性政策,兼职教师身负繁重的工作,完成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作。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高校就、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网站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就业网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及专业介绍、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等。目前,网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仅是各种政策法规的问答,关于指导大学生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也未能实现网上招聘、视频面试。网络上所的信息都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有些毕业生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如随意更改自己的电子简历,提高学习成绩等;用人单位也夸大单位实力。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就业矛盾,人们对网上招聘的信任度下降。
4)就业信息的独享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目前.许多高校均已设置了提供不同功能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化实施有效方案,不能及时地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和其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业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业信息的、就业数据的统计、学生就业管理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
3 就业指导网络休系的建构与实施
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即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学会职业选择,顺利实现社会就业。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而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三大原则:指向性、实用性、阶段性。
指向性原则:即指课程的目标性,具体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就是着要基于大学生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大学生一生个人价值和事业的追求。
实用性原则:就业指导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即指向于大学生的发展未来,为大学生现实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都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参与性,即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理论与自我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个人实践。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各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
4)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
5)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6)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学校要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把就业指导列入到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使之常规化。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列入到全体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2)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形式要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体辅导,又要强化实践活动和个体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作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每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才道路,以及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具体的帮助。学校还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欧美等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证明,尽管职业测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为提供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方面,职业测评系统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测评系统(校园网络版),能为广大学生通过国际公认的心理测验,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行为模式、个性分析等多方面解自己潜在的素质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优劣分析、生涯规划建议、能力倾向等全面、详尽的综合报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帮助。
4)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必胜信心,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3.3 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雉题。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政工干部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教师。南于缺乏重视和投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没的范畴,从制度、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从事就业丁作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加大对大学牛隶虻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一项神圣的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门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水准高、市场意识敏锐的团队。学校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把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作好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3.4 就业指导硬件设施建设
3.4.1 就业网站的没置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紧紧把握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另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块。针对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的网站。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就业指导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新闻、就业通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个人求职(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会(可视化网上面试)、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在线答疑、毕业生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BBS公告栏、相关链接等。特别要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区”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利用现有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建立高校、企业、毕业生之间的信息联络平台或信息采集系统,如采用E—mail、移动飞信等业务,实现及时、快捷的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并开展咨询。同时还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3.4.2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的研究与建设对于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站来说,供求信息资源量越大越好,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人才市场与有形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打破校际之间就业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重复、数据更新缓慢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弊端,将各高校局域网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省市教育网、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人才机构联网.共同创办大型人才服务网站,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大家谈、人才论坛、网络供需见面等栏目,实现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招聘、求职资料与意向传递快捷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毕业生就业,为就业主体双方构筑信息桥梁,实现推荐、招聘信息公开化、过程网络化的目标。
3.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建立企业以及毕业生信息库.对企业及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扩宽道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不仅能创建数据,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也能挖掘就业信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拓宽渠道。全校动员,挖掘就业需求,鼓励全校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
4 结束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使就业指导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开展网络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对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专业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夯实就业工作的主阵地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形成提供了机遇;以上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成犄角,这一切均有力地护航了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此外的学生就能水平、社会的就业环境、企业的劳动待遇等,都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
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蕴育过程,是个多渠并行、立体推进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众志”活水来。
论文关键词:技校 职业指导 就业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职业指导以及指供一定就业信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机遇,在校期间加强学习,为自己就业创造机遇。本文就从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来阐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目前经济体制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技工院校走向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方向,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针对目前的经济危机及大学生扩招等相关问题,我们的技工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让他用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发挥个人优势已成为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重要工作,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技校生基本是16周岁未能升学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很多人来自是农村。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蓝领中具有高学历的优势群体。他们在企业就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就业岗位知识含量高,工资待遇好。可以说他们在就业中是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如何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必挥个人优势是我们职业指导者要考虑的问题。
2、发展潜力大,就业方向不明确。技校生有着专业的优势,职业取向是考虑职业身的发展和今后长远的发展机会,所以其就业也就向发达的中心城市。所选择都是实力强的企业,但介于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职业指导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走出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等周边的优质企业中发展个人专长,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同专业、性别影响就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分得更细。企业分工细化要求专业水平高,而技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就晚几年,教材老化不适于新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技能的操作。对于技工毕业生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的相对就少5个百分点。
4、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他们的就业能力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在没有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其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是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所以他们不能很快进人市场实现就业,要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得于实现。
5、就业预期非理性化。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的标准与现有的技校生实际能力有差距,而学生对企业的薪酬要求往往高于市场水平,所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两方的共同需求点。
针对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信息系统,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需求,对个人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完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稳定就业等等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在学校中开展取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1、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能性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人将个人民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
2、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通过职业指导,可为学校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同样,经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我们要努力推出一个新形象,认真做好培训,时刻想就业,为市场需求作好准备。
4、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郊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以我们将讨论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学样职业指导是长期的、滴水穿石的工程,我们要防止临时报佛脚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就要从他们进人校门的那时刻开始,结合所学的专业,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并要针对就业观念等主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中和各种障碍因素,防止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职业指导工作预防工作,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安排。
2、实施公开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种全员参与,还争取在学校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导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教师有专业和职业指导师知识,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能够结合社会实践应用到职业指导教学当中去。将个人工作与就业紧密相结合,主动学习,开创职业指导新事业。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其对自己的以后的作用,主动参与训练,总结,反馈,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为自己就业创造机会;家长的参与就表现在能够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主动配合,支持和敦促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训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就在于联合其它中介职业机构,信息最大化,争取了解社会资源,从中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调整,改进;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就业通道。最后就是建立学校职业指导平台,要由学校相关领导作为主要班子,将这个管理工作上下联接,融会贯通,各尽其责,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上下联动整个系统才能将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
3、要联结职业介绍和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要发展作用,他要结合职业介绍所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将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4、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的、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工作方式。这种培训和指导是一种长期的思想教育、要融合于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指导方式来支持。不能只是上几天的课程,就可以得实现。
5、职业指导采用活动实践形式来进行实施。我们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目前最多的一种是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听得最多的是说教,我们要让他们全身的参与,就要引起兴趣。通过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人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技校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职业指导者,如何在工作中发展更大的作用,不仅要我们上下的全体努力,还要我们职业指导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这个低迷的经济时期发展最大作用。
论文关键词:技校 就业 效果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提出了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具体原则。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技校生越来越感受到就业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就对各级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扎实、有效地进行,就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技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意分析和调节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即做到合理分析、有效控制,构建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有助于技校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准确、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校生自己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会盲目、缺乏动力、涉猎知识范围狭窄,导致知识结构失衡、适应社会能力弱化等不利结果。所以,应从技校生人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职业发展。
有利于达成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要求的和谐一致技校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职业潜能、职业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只有让学生尽快明白自身能力、职业倾向与想要从事职业的适配性,才会培养出合格、适时的技术人才。实践表明,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体有三种类型:(1)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2)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而选择了某种职业;(3)说不上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都小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技校生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技校整体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激发技校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技校生有效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对他们步人社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即针对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施一整套辅导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助其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外,应开展一些情境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进行一段时间有关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缩短角色适应周期,尽快适应就业后新社会角色。
科学开展职业心理刚试与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职业通过开展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还要辨析和认清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评估和诊断自身生涯发展和成熟状况,以寻求最佳人职匹配。通过开展职业心理训练,开发技校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其中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竞争合作、交往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生涯辅导在指导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和不同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在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认知、职业价值观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努力实现目标。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即通过对技校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合理分析,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精确控制。技校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心理偏差(主要包括择业认知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趋于功利、择业动机失度、择业技巧缺乏和择业患得患失等),帮助学生察明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上该工作的基本情况,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理智性和灵活性。其具体指导原则主要有:
适宜原则:即选择与本校学生实力相当的职业岗位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推荐就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单位。其次。要考虑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就业单位推荐失败,要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要客观、准确评价自身因素,对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和劣势要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扬长避短,为学生找到较满意的就业去向。
适度原则:即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他们。从而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面对就业困境,鼓励学生采取“先就、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强原则:即强化信心教育,心理适应性教育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以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学会面对失败。只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间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客观规划,才能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激励原则:即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就业半途而废,很多时候可能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成功,但往往由于缺乏毅力和执着,没能克服困难。所以,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要学会在逆境、困境中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学生的就业之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就会取得成效。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土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使学生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不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总结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复杂性,并对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鼓励、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我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素质、爱好、学识、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并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用正确的思维和心态面对就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开拓美好未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帮扶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自主性创业实践活动。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友创业网络等办法,建立一大批校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开设大学生创业网站、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专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创业设计能力;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良好条件,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