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03:0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文化软实力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舆论引导
论文摘要: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趋利避害,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同时,互联网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由于网络不易监管的特征,各种分歧和挑战日益聚集,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的特征和进步作用
网络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网站达323万个[1]。
网络具有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更加热衷于从网上汲取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使人们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网络的交互功能,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们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
网络的娱乐功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网上写作,游戏,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络建设,互联网在中国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网民这个新群体的产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及时诉说自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得到网民的大力推崇,人们各抒己见,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更是齐力口诛笔伐。每年的“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在网民中间热炒。通过网络议政,网民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近年来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发现,处理,走向都有网络的参与。像南京某官员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使这些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及时得到处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2008年奥运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网民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尊严。应该说网络上的这种适度的言论自由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2]。
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互联网繁荣的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响。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使网络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欺诈和不良信息,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蒙骗。一些人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宣扬邪教,毒害青少年。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些新的手段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蛊惑群众,煽动群体性事件。
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作为一种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网络上的发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掺杂个人的喜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使一些怨恨批评的情绪发散。任何美好和真诚的事情,在网络上都可能受到质疑和诅咒。虽然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和批评的价值,但让我们感到成为问题的是,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股怨毒之气[3],而且从中国网民的构成来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良好教育,胸怀理想主义而又口无遮拦,确实容易发出过激的言论,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当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达渠道的时候容易在网络上形成怨恨和批评,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广泛性的怨恨氛围。
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相符合,越过言论适度自由的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来出现的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成为买卖的标的,人们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侵扰,人们甚至感到网络的可怕。
三、网络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实社会的影响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网络的参与者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带到网络社会中。网络参与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网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并且在执行中对某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行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处理的经验少,工作滞后,遇到问题首先是极力掩盖,造成民众对相关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运营观念滞后,很多网站的正面宣传还是一味灌输,形式单调,语言死板,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四)对虚拟世界存在误区
一些网民主观上认为网络是虚拟社会,产生不受限制的错觉,可以任意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什么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评判标准,将极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来,将在现实社会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忘之脑后。
(五)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一些网站为追求访问量,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忽视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对一些发帖和跟帖不进行审核,任由网友随意发言,是一些负面舆论和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传。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出台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维护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利,使网络法规的建设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源泉,建设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5.网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面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进行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处理,共同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4]。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出一个虚拟聚会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社区和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可以讨论,争论,辩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与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使网络文化这种大众性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软实力;企业团队;人才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企业软实力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并指出如何培育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件,也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对提升员工素质,提升竞争力,提高内部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一、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边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达到目的的能力,实现方式有三种:威胁(大棒);利诱(胡萝卜);吸引(自由选择)。其中第三种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心指向、思想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与形象等,其核心在于价值观。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设备、厂房、资本、人员、经济规模等以物化形式存在的硬实力而言,而以企业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科技实力、管理能力、品牌商誉、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公信度、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指数所构成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
“软实力”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突出体现在对内:企业文化具有较强凝聚力,充分凝聚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智慧,充分发挥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充分释放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潜能,从而达到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内强素质的目的。对外:通过大量生动形象、扎实具体的工作,对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社区和谐负责任的良好的企业社会美誉度、公信度,拥有为社会广泛认知的名牌产品,较高的产业集成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获得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公众评价环境,人际和谐环境等。在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强势持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从而达到外塑形象的目的。
二、企业培育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必然要把提高自身实力作为重要使命。在竞争过程中,根据不同竞争要素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又进一步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范畴。有专家分析过,由于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企业历来有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技术创新投入;重生产经营,轻人力资源开发;重规模扩张,轻企业文化的倾向。实质就是重硬实力打造,轻软实力建设。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把积累硬实力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而在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必须重视并加强软实力建设,否则,软实力的欠缺弱化将成为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优、走不远的“硬伤”。
重视企业软实力的打造,是由它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和灵魂。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世界顶尖企业成功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比如通用电器推崇的三个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沃尔玛的基本信仰“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诺基亚的价值观“科技以人为本”,等等。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植入到企业组织中,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意识中。硬实力容易复制和替代,而以文化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软实力却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制胜的关键。例如,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竞争逐渐由有形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服务竞争。而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力正是由企业创新力、文化力所决定的。缺乏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很难铸造出持久的一流竞争力,一流竞争力的获得和维系往往植根于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二,品牌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具体的一个企业而言,品牌即意味着竞争力。市场竞争从初级到高级阶段分别是成本、技术和品牌。品牌竞争已经是企业间竞争的高级阶段。而我们目前大多数企业似乎还处于低成本竞争的初级阶段。虽然,廉价重组的劳动力符合我国企业目前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一直满足于贴牌生产,满足于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那么,我国企业始终只能在这一水平上徘徊。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弗朗希斯·麦奎尔就曾说过,如果一个企业仅仅试图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别人贴牌生产,同样可以快速成长,赚取许多利润,但是这样做不可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也不可能塑造出一个伟大的品牌。他考察中国后说:“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最大的误区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有能力生产优质产品,缺的恰恰是品牌的塑造。”品牌意识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的品牌就是这个企业的市场名片,缺乏自主品牌,是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的致命弱点。因此,加紧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国企业的必由之路。品牌不是孤悬于企业之外的招贴,而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外化形式。从经营产品、经营资本到经营品牌,是企业软实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从创造产品名牌到创企业名牌,是企业软实力上升的必然趋势。
第三,人才队伍是企业的重要支撑。市场竞争中的比拼,说到底是在比拼人才。只要有了人才,没有实力可以创造实力。拥有人才,就拥有了实现既定目标的条件。流失人才,已有的实力也会丧失。因此说人才是企业软实力的根基。
第四,管理能力是企业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加力器,是社会关注企业实力的一面镜子,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企业竞争的武器要靠适销对路的产品、用户信得过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这些无一不同企业管理密切相关,可以说企业成功一年靠促销、十年靠产品、百年靠管理。
第五,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活力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关键是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划分时代进步的标志,不再取决于能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生产。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工艺的过程,是科技兴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时代意识、科学素质进行改造更新和升华的过程。营造出崇尚科技、崇尚创新的良好企业风气,企业软实力就获得了生长因子。增强企业硬实力十分重要。按照物质第一性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硬实力都是衡量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标准,增强硬实力,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增强企业软实力也很重要。按照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是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做久做优不可或缺的支撑。要使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必须把建设软实力摆在重要战略地位。
三、如何培育企业软实力
培育软实力比培育硬实力更为重要和艰难。现在,许多国内大企业都有进军世界500强的梦想,但注重的往往是产值规模。与世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通过“拉郎配”拼凑起来的“企业航母”,从表面指标看差距似乎不大,但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则有天壤之别。经验表明,增加产量易,提高品牌知名度难;做大易,做强难。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打造一流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方面,须扭转偏重硬件、忽视软件,注重生产、轻视文化的传统思维惯性和做法,把培育企业文化当做企业做大做强的力量源泉和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是企业文化之树长青的根本所在。时移世异,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等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的应对策略乃至思维方式、组织方法等也需相应调整。因此,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是企业文化积累和完善所必须的。否则,企业就会落后、倒退,甚至被淘汰。
硬实力派企业之间的竞争,总是沉醉于对抗的强度,而软实力派的企业不单打独干,则更注重文化适应性,与供应商、竞争者和客户结成双赢联盟,竟而不争,和成天下。事实证明,现代商业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软实力的微妙作用
论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软实力 孝文化 家庭养老模式
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是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自身优势,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步人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人们聚焦经济数字这类“硬实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这一“软实力”。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一“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使发展不脱离民族之根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一度受西方话语掌控而被归人“封建”一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沉重的打击。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库。而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瑰宝。
一、文化全球化与中国“软实力”
对于文化全球化,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观点,即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交锋与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或者单一的文化。这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播手段上,都居于绝对强势地位,必然会对其它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生不可抗拒的向心力,从而使世界文化演进的方向趋同。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文化全球化会对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和威胁,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成为了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
“软实力”是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主权意识开始觉醒,面对咄咄逼人的西语霸权,开始追寻自身的文化防卫,注重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作为维护本民族权益的有力武器。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只是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也是以文化为主导“软实力”的抗衡。因此,人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的“软实力”,正如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所言,“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中国“软实力”的构建,目前谈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是稳定、发展与和谐,这无不得益于我国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国与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自古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才能万事兴,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它凸显家庭地位,重视个人的伦理关系与义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围绕着这一出发点而展开的。
二、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文化渊源
家庭历来是中国社会的生活重心,家庭伦理精神指引下的家庭角色的扮演、家庭成员的关系伴随中国人的一生。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一个和谐的家庭必然是有孝道、充满爱心的家庭。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家庭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定位的基点,无论朝代更替、社会变迁,养老敬老始终是人们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我国家庭养老的特点是建立在血源亲情基础之上,主要由配偶、子女、孙子女及其他亲属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和在家养老,体现出较强的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和互助。
家庭养老模式的特征:首先,家庭养老模式体现一种文化模式。养老的理念、饮食文化、护理文化、制度文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养老文化。其次,家庭养老所独有的养老理念、养老行为方式、养老职责和义务等构成了家庭养老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反映了家庭内代际间的互动,也反映了价值观和情感模式的继承。再次,家庭养老模式的核心是道义血缘。
中国的家庭养老是孝文化的体现,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孝”字最早出现于三千余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辞,《尔雅》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西周初年,孝文化开始形成,并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的道德原则。春秋末期,大兴孝文化。子曰:“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孔子明确把“孝”看作是“仁”的根本,人生道德修养的首要方面,而养老敬亲,即家庭内部的养老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中,总是把“孝”与“养”密切联系起来。《说文》中有“孝,善事父母者。”孟子在《孟子·离篓下》中说道,“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明确指出不养父母即为不孝。
三、对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再认识
早在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秘书长就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榜样!”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即是指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它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一)有利于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孝经》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决定了为人子女者不应长期远离健在的父母,即使远行也要保证父母能召之即来,以免出现父母无人照料的情况。孝是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思想的核心,家庭养老与传统社会的和谐统一,将充满令人陶醉的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幸福晚年景象。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最初的场所,老人对晚辈有意识的教导,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分享,对晚辈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父慈、子孝,仪礼、情感代代相传,家庭养老模式的继续保持有利于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的传承的延续性。
(二)有利于调节和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维护家庭稳定,促进家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家庭生活都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也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将中国传统社会称为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了与之相关的人,包括父母、兄弟、朋友等等,而这种种关系就构成了伦理。“由是乃居此社会中者,每个人对于其四面/又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对他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相互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孝不仅仅是家庭伦理范畴,也是政治社会范畴。我国自古就有家国同构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孝的指引下,个人道德修养不断地提升,以此促进家庭的和谐,而家庭的和谐又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国家社会的稳定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此外,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在我国经济水平还不高的状况下,社会养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而且会给老年人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有违伦理道德。发展养老机制并不是为了取代家庭养老,而只是作为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和有益补充。因此,分散的家庭养老不仅更适宜老人的生活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压力。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养老问题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以致国家。纵观历史和现实,中国应该继续发掘传统的养老模式的潜力,建立和完善有自身特色、适合自己国情、有利于家庭、国家长远健康发展的养老模式。置身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稳住自己而不随波逐流,关键在于具备费孝通老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意识。我们需要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其未来走向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思想价值漫天飞,何为益、何为害、接受什么、拒绝什么都值得认真思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时间数字的简单堆砌,而是悠久文化的深厚积淀,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孝文化及其支撑下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再认识意义重大。21世纪的中国,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思想仍然是处理和协调亲子关系、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所不可或缺的方面。孝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一种感恩回报的意识与行为。因此,弘扬“孝”文化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危机四伏的人类社会诸多矛盾,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前途所在。
在威海这个城市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充满朝气和活力。
2009年,威海被增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大幕——把文化作为“转调”的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创造发展新优势,使威海进入文化引领经济、经济丰富文化的新阶段。
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率先突破、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活力迸发;文艺院团改革成效显著,经验可鉴……踏着改革的鼓点,威海以灿若星辰的文化魅力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再次奏响了“文化强市”战略的最强音!
破坚冰勇创新,突破文化体制束缚
文化体制改革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是调整结构的方向,是加速威海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市各级领导的共识。
2009年4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敲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个涵盖宏观文化管理、新闻媒体、文艺院团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方案出台。
同年2月,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率先破题,由此拉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本着调优机构设置的原则,我市采用“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模式,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局的行政职能合一,以原市文化局为基础,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实行统一执法,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我市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执法职能和人员队伍进行调整归并,在原市新闻出版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循着这一思路,各市同步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荣成市把体育局并入,成立了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也有声有色,大步迈进。
———原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局)摘下广播电视局的牌子,按照局台分设、管办分开的原则,向影视媒体及相关产业挺进,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按照编发分开的原则,威海日报社增挂威海报业集团的牌子,实行报社统一管理下的事业及印刷、发行企业分别运营机制,在确保发挥喉舌作用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报媒及相关产业,并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去年1月7日,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威海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威海报业集团、威海市广播电视台集中挂牌,标志着我市的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开始按新体制运行。
文艺院团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方面,我市早已开始探索,很多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梦海公司就是一个成功范本。
我市将市群众艺术馆舞蹈队、民乐团、杂技团改组合并,成立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原属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威海剧院划归公司使用,并逐步对公司内部机制进行理顺和创新,使公司真正成为了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
2005年9年,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所有演职人员均为企业编制,全面实行演出签约制和人员聘用制,形成了全员聘任、市场运作、团中有团、分合自如的机构创新机制。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我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就完成了事改企。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威海印刷厂、文登印刷厂、荣成印刷厂等企业打破“铁饭碗”,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路子。
释潜能激活力,催生文化新天地
梦海剧院新排环保音乐情景剧《地球大乐园》已巡演20多场;投资3.2亿元的大型山水实景秀《神游华夏》场场爆满;纪录片《天赐》荣获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确认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近两年,是我市文化精品创作最多、影响最大、回报最高的时期,而这正是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风。
文化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撑、管理的深化、机制的保障。而文化体制改革,恰好激活了文化蓬勃发展的引擎。
“改革后,文广新局职能更加明确集中,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综合执法职能得到强化,人员配备数量增加了两倍,逐步形成了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执法体系。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育和造就了我市大批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转企改制后,梦海演艺公司生机焕发,先后推出了大型山水情景演艺《梦海》、《东海霞光》和大型音乐剧《地球大乐园》,在国内演出的同时,还应邀赴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演出1000多场,成为我市文化旅游演艺的一大品牌。
作为全省最早转企改制、最早实现全市网络整合的股份制公司,威海广电宽带网络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成绩斐然。去年,公司实现纯利润3224万元,居全省前列。
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下属的联通影城和农村院线两个股份制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70万元,成为全省市级电影发行公司转轨增效的佼佼者。
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繁荣。文化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正焕发着夺目的光彩,推动着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去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今年又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自信源自精神的力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百万石油工人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一。辽河油田的文化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根同源,辽河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历史。因此,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成果,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使辽河石油文化真正成为支撑油田发展的软实力。
一是引领完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谋略,是企业“硬”管理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显现性;企业文化则是指导企业战略制定,调动全体职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企业“软”管理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潜隐性。国内外实践充分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辽河油田在40多年的创业发展中,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玉门精神为底蕴和源头,解放军文化、院校文化、辽西南文化等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激荡,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河石油文化。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条例》,坚持企业文化“六统一”,以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为重点,认真总结“四创”精神、“家”文化经验成果,制定完善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大力推进辽河石油文化建设。通过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完善和推动油田发展战略,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助力双千企业、百年辽河建设。
二是助推经营管理升级。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来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保障企业永续发展。辽河油田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探索、实践,结合油田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管理创效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核心经营管理理念等引领和指导企业管理,大力推进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廉洁文化等专项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逐步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各项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变为企业制度、流程和标准,成为职工的行为规范、作风习惯,使文化植入管理、管理形成文化。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和凝聚作用,用宏伟的目标鼓舞人,用发展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和谐的环境陶冶人,强化内在驱动、提倡自我完善,实现制度刚性约束与文化柔性自律的统一,增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凝聚职工队伍合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把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目标激励凝聚人,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形势任务教育等多种形式,将油田制定的长、中、短期发展目标进行广泛宣讲,并把目标层层进行分解,使每名职工的个人职业规划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增强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蓬勃发展的油田事业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业激情、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不懈的追求动力。当前,油田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辽河油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方针不动摇,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实现企业持续有效发展作为共同事业,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以真情关爱凝聚人,情感管理作为当前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强调只有对职工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感情投资”,才能把情感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巨大的有形财富。始终坚持把职工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坚持以人为本,真情关爱职工,通过思想聚心、帮扶聚情、惠民聚力等途径,畅通心理疏导,展现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共享共进的情感氛
围,切实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是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企业宝贵的资产。只有发挥文化的辐射和渗透功能,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价值,才能把文化财富转化为竞争资本,为企业形象注入更多含金量,创造更大附加值。以卓越业绩树立油田新形象,面对油气资源接替不足、老区稳产难度加大、经营成本严重不足的实现困难和挑战,油田上下紧密围绕“双千”目标,全力打好“原油千万吨持续有效稳产、未上市企业解困扭亏、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管理增效与科技创新”四大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实现了油田连续27年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产。以优秀品牌构筑辽河新形象,积极培育品牌意识,坚持以精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打造辽河品牌、发展辽河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形象,并在产品和服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基因,使辽河品牌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创造产品、服务名牌到创造企业名牌的转变。以过硬队伍支撑辽河新形象,在继承企业优良传统,发挥队伍固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引导、制度强化、典型示范,使每名干部职工都树立正确职业理想,恪守高尚职业道德,掌握娴熟职业技能,遵守严格职业纪律,不断增强责任心,提升执行力,展现出广大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面貌。同时,借助权威媒体、主流渠道,采取多种手段,讲求艺术,提高效果,不失时机地加大油田的对外传播力度,不断扩大辽河油田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摘要]对长春文化软实力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长春文化软实力的调查和评估,为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积极的建议和发展对策,进而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供可能的经验,以期为我国软实力的建设贡献一些力量。
[关键词]长春 文化软实力 指标体系
如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使经济能在文化中汲取不竭动力,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内在支撑,是摆在长春面前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软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成就斐然,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长春城市软实力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是本文的宗旨。
一、长春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原则
在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在测评长春文化软实力硬件指标的同时,特别注重长春文化软实力的软性指标,并注重长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在测评项目设置上,课题组分别对长春市的公共管理、人口素质、区域文化、人居环境等四大方面,进行了逐一考量。在测评内容方面,课题组对每一大类指标涉及到的各个子指标,进行了符合实际的计算并最终确定了科学的权重。
(二)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课题组非常重视整个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对如何筛选长春文化软实力指标、如何量化主观指标、如何合理配置分值等一系列难点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测评指标体系,保证了整个测评工作的公平性,减少了主观上的随意性。
(三)前瞻性原则
在长春文化软实力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考察和借鉴了国际上关于软实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借鉴了发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城市的特色,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完善,保证了测评体系对中国以及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针对性强原则
我们要做的就是选取的每一个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某个要素,以保证其具有针对性。
(五)系统全面的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文化软实力涉及的每个方面,不能只从一点出发。
(六)互相独立原则
每个指标要代表要素每个方面的特质,而某个特质要尽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标来反映。
(七)有代表性原则
指标本身不仅是所反映要素的代表,而且必须能反映其所代表的要素特性。
(八)便于获取原则
必须确保所选指标的数据能够准确地收集。从理论上看有些指标虽然非常理想,但从实际操作考虑,可能会有成本和获得的难度大的不足,所以只能放弃。
(九)动态变化原则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注重点,会随着长春城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指标应能反映长春城市动态的过程,保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依然适用。
二、长春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长春城市文化软实力一部分是通过数字、实物和具体的状态体现出来。例如,长春市的文化产业值、长春市学校的数量、长春市的文化机构数量,都是用数字来体现软实力的。另外,长春市的图书馆、博物馆都是以物的形式体现软实力的。而长春市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态度又是以一种具体的状态体现软实力的。最为难以测量的就是人的思想、情感、动机和智慧等主观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相对客观的指标,这种指标不是完全的客观,它是在研究人员的设计下使其量化。
三、长春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是区域软实力评估的重要工具,如何将其合理利用,最关键的就是选择科学的使用方法。在区域软实力的评估过程中,价值判断的两种形式是:定量与定性,相应的评估方法应有定性和定量两种。通过数学计算得出评估结论的称为定量方法,不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区域软实力评估的基本思路。
(一)定性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使用的资料多是源于评估者主观的鉴定和评审得出的,定性评估的结论一般不是量化的计算结果,往往是描述性的话语。当然,有时也可以将定性问题作定量化处理以表达得比较明确
也就是说,定性评估结论的表达方式取决于项目评估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二)定量评估方法
综合评估定量方法的数学理论是一种最优化理论,它应用数学工具对评估项目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综合。常用的综合评估的定量方法是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用于求解层次结构或网络结构的复杂评估问题。它是采用指标成对比较的方法构造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并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权重和指标值对区域软实力做出综合评估。
引言
“文化软实力”这一名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性概念。尤其是在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单单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更多的是文化感召力和创造力等“软实力”的较量。党的十八大不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高度来定位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对如何提升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进行了重要论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较晚,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现状不容乐观。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对受众的意识和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媒体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只有准确理解事物的内涵,才能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一)软实力的概念
简单地说,软实力(soft power)是指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能力。最早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者小约瑟夫·奈。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他认为在权力相互依赖的时代背景下,要突破只将综合国力定位于硬实力的狭隘思维,拓宽人们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视野。
(二)“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外是国家的名片,对内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个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量,它比经济、政治、军事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一个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国家,更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理解和尊重。可以说文化是软实力中最基本却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是软实力的核心。
二、媒体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信息得以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媒体,如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手机报、iptv、电子杂志,以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传播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领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一)媒体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以传统媒体的代表电视为例,《亮剑》《士兵突击》等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对唤起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英雄的崇拜,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儿女情长》《金婚》《亲兄热弟》等家庭伦理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家讲坛》《走进科学》《动物世界》等科教节目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了人们对高层次文化追求的渴望。而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不仅强烈地调动了中国人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更为国际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了一个新窗口,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外交思维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说服力。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宣传与弘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唤醒了我们对中国美食的骄傲和感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新媒体相应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媒体集中了传统媒体的各大优势,还因其及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在传播文化方面比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微博,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因其时效性强,受众广泛的特点,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视,可谓是“小微博大力量”。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名人、新闻媒体纷纷开通微博与网民展开互动。很多社会热点事件均是通过微博而广泛传播。可以说,微博引导了人们的舆论导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凤凰周刊》的编委、记者部主任邓飞认为,以前的人可以通过文字去影响社会,而现在则是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他说,“微博通过改变我,进而改变我的国家。”
(二)媒体在提升美国、日韩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目前,美国是利用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媒体来传输文化最成功的国家。美国控制了世界大部分电视和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大量的电视节目。美国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使用100多种文字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家用户新闻,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一起垄断国际新闻来源。美国之音用52种语言每周播放时间超过1200小时,每周拥有世界各地的听众8600万,成为美国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急先锋。互联网使美国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无处不在,几乎人们一进入因特网就进入美国文化的环境之中,提高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日本主要通过动漫向他国发起文化攻略,对外推销、灌输自己国家的政策和价值观。《名侦探柯南》《机器猫》《火影忍者》等一部部风格各异的动漫,不但使得动漫人物深入人心,还日积月累地影响着青少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产生对日本的崇拜。日本动漫不但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还让更多的人对日本文化产生认同感。
而韩国主要借助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传播韩国文化,提高国家的影响力。韩国政府把中国大陆看作“韩流”文化产品最有潜力的市场,他们的理念是“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以中国文化开拓中国市场”。韩国将传统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如筹划了10年的韩剧《大长今》,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喜好,在中国两岸三地热播,屡屡创出收视率新纪录,使得中国“韩流”滚滚,兴起了学习韩语热。
三、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对策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扩大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传播力的增强关键在于媒体。为了让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媒体,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
(一)传播先进文化
媒体为信息、文化传播的平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传播先进文化放在首要的位置。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从中吸取世界文明的水分,最终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例如,各种新闻报道和媒体活动的文化引领,积极影响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要想具有大众性、普遍性、实效性就必须通过媒体来实现。
(二)塑造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既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外在形象,又是国家综合国力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媒体传播。因此我们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标准、规范去追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突出个性特征、塑造国家形象。比如说,中国的白酒虽然在国内被大家所认同,但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我们可以从酒文化这一点突破,使其不断地标准化、正规化、国际化,最终达到突出个性特征、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三)引导舆论导向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对推动热点事件、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要承担起引导舆论导向的责任,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和分析热点事件,让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树立模范典型
模范典型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力树立模范典型。比如现实中“雷锋”郭明义,他带动了当今中国“雷锋”精神,并使其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要树立类似的模范典型,打造中国精神。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改革的目标指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舞蹈艺术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以它具有的娱乐性、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它强大的表现力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舞蹈艺术的从业者,更好地打开探寻各自专业领域的思路。
关键词:舞蹈艺术;文化;软实力;重要性0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内容。而文化体制改革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的改革目标。改革目标的提出,使我们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角度,认真思考本专业可以为改革目标的实现,做哪些具体的工作。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落实这些工作之前,应该客观认识到舞蹈艺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对于审视本专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专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是最为务实的选择,也为更快、更强的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供参考和探讨的角度。
1现代社会,舞蹈艺术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比如文学、电影、音乐、舞蹈、设计等等。文学是从文字的魅力来诉说,电影用光和影记录,音乐用音符的跳动来传达,设计用线条和结构来体现,这些文化类型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它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用肢体动作在传播艺术魅力的道路上不断发挥自身功能。它传达出的国家文化的特色和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舞蹈艺术娱乐性易于民众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吸收。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层次纵向是加深的。舞蹈艺术有在剧院、舞台上演出的表演性剧目,也有综艺节目中的表演性,也是作为娱乐节目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形式,都无形中传播了国家文化的概念与风格;这种特性,也影响了除本国之外别的国家与民族。也正因为舞蹈的娱乐功能,它更容易被民众所认识、吸收和喜爱。比如现在社会在青少年当中很流行的街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外来文化,但是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很迅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广场公园,从7、8岁的小朋友到70、80岁的大爷大妈,热闹非凡的跳着、开心着。虽然并没有真正探寻过作为外来文化它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表达形式。但是不约而同地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与街舞所要表达的精神是那么吻合。另外风靡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拉丁舞,也同样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各种培训机构,各种比赛层出不穷。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伴随着舞蹈动作的节奏、力度,充分张扬肢体,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这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也是别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而这影响,也正是因为舞蹈文化的娱乐性,更容易被他国的人们所认识和吸收。舞蹈的娱乐性使得我们国家的民众对于并不来源于本国艺术土壤的表达方式,展现的那么自然、和谐。通过表演者的艺术加工,他们的表现形态也在逐渐的本土化。我想任何艺术的交融是避免不了了,但是如何在交融中保持我们本身所特有的风格与特色,坚持发展我们本国家的舞蹈艺术特点,这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2)舞蹈艺术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影响着民众的意识形态。政治是思想上直接的干预,而经济是从生活的点滴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段和方式,他们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比如中国舞蹈体现出的内敛、含蓄的体态特征和美国现代派舞蹈表现出的直接、力量的体态表象就是不同政治体制下产生的不同意识形态作用后的结果。无论何种结果,艺术的感染力是同样存在的,而它所传达出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出本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会伴随着它的感染力的扩散而逐步影响他国民众。从影响得到了现实回应的过程,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过程。这个传播过程借助的就是舞蹈艺术的娱乐功能。舞蹈艺术的娱乐性直接的作用便是在娱乐的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比如说大众传播媒体的综艺节目,观看这些节目的人很多,这些节目所体现的节目内容也在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和意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舞蹈画面,很
多是流行、时尚、动感或者性感的内容。在80、90年代,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伴舞节目中,舞蹈演员基本都是以端庄稳重装扮的。而现在打开电视屏幕,各种综艺节目中的舞蹈演员造型多是以性感为主。我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也在不知不觉中包容了这样的变化。意识形态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创作,而舞蹈艺术的传播过程也自然地表达了意识形态。如果需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形象力,则需要充分利用舞蹈艺术的传播特点。所以在传播国家软实力的途径当中,应该注意到舞蹈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舞蹈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3)舞蹈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舞蹈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调动了全身心的力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它所表达的情感冲击力是巨大的。正是由于它有这么强的表现力,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形势,达到传播文化软实力的目的。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我们国家当中产生了很多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形式。在本国的各民族之间,这种舞蹈艺术丰富表现力的展现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就产生了有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形式。这些民族在生活中的交集和文化的交流中,舞蹈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各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有很多的联系和融合。比如四川羌族和彝族,这两个民族舞蹈的动率和体态特征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一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传播过程可以看到,即使在国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舞蹈艺术丰富的表现力仍是加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国家像这样舞蹈风格表现力强、特点明显的民族还有很多。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导致文化传播闭塞,很多舞蹈风格没有被大家认识,现代社会传媒技术不断加强,更多舞蹈形式也在不断涌入我们眼睑。这么多艺术形式,占有这么强大的表现团队,通过适当的传播,我们的文化也同样会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
2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走上另一个台阶,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响亮。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从业者也应该认真思考我们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容与方向。为的是能更好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涵和实力,而舞蹈艺术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它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对本国家的文化有客观的认识,坚持本身所固有的特色,自信的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文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只要我们有信心,任何交融都不可怕,它有助于我们的发展。舞蹈艺术将会在历史中继续担任传播者的角色,和其他艺术门类一起向世人展示我们国家的实力。
摘要:目前加强公路文化建设,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支撑,它以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的发展。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发展,切合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形成富有特色浓厚公路文化氛围,使它成为推动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公路文化 切合实际 科学技术
一、公路文化的特征
目前,提升行业软实力,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公路文化建设做支撑,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更新,使公路文化建设与行业相吻合,能够促进公路事业可持续的发展。公路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对比,它更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公路文化是“网络文化”。我国不断的步入科技的时代,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大多数地方的公路建设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安全快捷,环境优美的通道了。例如:苏州阳澄湖,它的水质清澈、风景秀美,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旅游。因此为了防止阳澄湖的污染,昆山公路处实施相石公路界桥水源保护的改造工程,在2013年年底工程完工,不仅对阳澄湖的污染进行了防控,也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不但给如今文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且本身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环境文化。
(二)公路文化是“活力文化”。科学技术和人们的劳动智慧造就了公路文化的建设。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高速公路和桥梁,在技术与科技上都具有全球先进水平。这几年中我国公路桥梁建设还在不断进行完善,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道路,不但将人们的视野开阔,改变了一些老观念,促进了人们创新精神,还加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实现小康生活的现实活力。
(三)公路文化是“公益文化”。公路是每个地方的基础设施,是各个行业和每个人都需要利用。公路的作用,可以直接的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曾经有经济学家计算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四个百分点。公路是一种基础的社会公益产品。,因此公路的环境、面貌、建设都是一种无形的效益,是社会财富。
(四)公路文化是“服务文化”。服务一词是具有很广泛的概念的,在众多的服务行业中,公路行业的服务,就是保证公路的安全和畅通。在公路的基础建设中设计、施工、管理、施救等一些方面,都是必须围绕着安全和畅通来进行。公路的施工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以“畅、洁、绿、美、安、优”的理念,来进行打造,建设有特色的公路文化。
二、公路文化建设的途径
公路文化的建设,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必须要确定目标,不断的努力、探索、积累才能够将其实现
(一)突出个性,弘扬公路精神。每个公路部门在对于公路文化的建设中,都需要将自己的个性突出,加强对精神的弘扬。例如昆山公路: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和谐的大局精神,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再弘扬精神的其中,可以加强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发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感,推动公路的安全、畅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奋力助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公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始终坚持更好更快思路,率先建成现代公路样板为工作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敬业爱路意识。社会中的不良影响,使公路职工中也出现了消极的因素,因此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让职工认识到公路交通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业内树立起先进的模范人物,引导职工不断的完善自己,能够从小细节上来提升自己,向社会展现出公路职工的精神,让人民更加的理解、关心、支持公路;开创一些评创活动,引入奖励制度,提高基层职工的工作热情;利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的增加职工的收入,缩小公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重视人
才,建立培养、使用、激励并举的人才工作机制。尊重公路职工的精神,将职工参加议政的积极性提高;开展内部竞升发展模式,形成尊重知识、人才的良好氛围;对职工加强岗位上的培训,利用继续教育对公路职工中人才的知识和素质进行提高;使职工对公路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公路事业发展充分的认识,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对职工培训的工作,构建全面的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实际需求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和技能。
(四)继承传统,创新方法,进一步加强职工政研工作。要实现“三个文明”与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加强的时候,需要结合公路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公路的建设、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中都需要贯穿着职工的思想政治,为公路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精神动力和智慧的支撑。对职工思想政治加强的同时,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面,努力的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加强公路文化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将行业的软实力进行提升。加强公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以动态形式进行发展的,它没有办法一蹴就行和一劳永逸。因此公路文化的建设者们,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创新、自我提高。按照实际的需求,发展的原则,建成有特色的公路文化,提高行业的软实力,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和基石,是公司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搞好班组建设,发挥班组作用,是提升公司执行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班组建设中文化元素涵盖的形象、心理和精神三个层次。围绕“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从诚信、沟通、尊重着手,努力提升班组文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并对发展软实力的差距作了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班组建设;软实力;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抓市场、抓管理、抓质量、抓队伍的激烈竞争中,企业注重文化和自身形象影响力的策略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个实体,通过文化理念的展示和吸引来增强自身形象和影响力,向社会推介一个和谐有文化的企业的能力,称为“软实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文化理念、技术质量和管理创新必须同步加强。企业再大,总是由班组这一个个“细胞”组成的,基层班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增强其活力和执行力,是企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文就班组建设中的软实力提升作一粗浅分析。
一、班组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1.塑造形象是前提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以价值观、品牌战略、发展目标、管理标准“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建设体系,首先是塑造企业形象。在班组建设活动中,要以《国家电网公司员工行为规范》为标杆,塑造统一的员工形象。一是外在表象的约束。统一标识,统一着装,微笑服务,5s管理等。给人留下一个整洁、干练的总体印象。二是内在心态的自律。树立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抵制妖魔化的“三俗”理念;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克服浮躁、浅薄的心理取向,凸显一种积极、阳光的工作状态。
当然,自律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开展诚信教育,培育创新精神,遵守《员工守则》,规范职业行为,倡导爱岗敬业,表彰积极奉献,努力把规定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员工的文明习惯。
2.提升素养是关键
修养素质是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的核心。班组文化建设同样要抓住这一主线。如果说形象的塑造尚是注重外化于形的层面,那么素养的提升就是侧重于内化于心的层面。从心理学上讲,引导、使用、成就和赞赏更能激发人的激情和活力。人文思想、人本理念、人性化交流是营造人格魅力的不二法门。在“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活动中,提倡每月读一本经典名著、每季交流一篇读书心得。要体会到读好书的益处:读哲学使人睿智,读历史使人知荣辱,读文学使人懂雅俗。在进行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中,介绍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精髓,赋予其与时俱进的解读,培养员工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针对一些基层班组年轻人较多的特点,要多用赞赏的眼光看他们;多用包容的胸怀呵护他们,和他们一起探讨职场定位、适应环境、努力坚持的奋斗基础;多用开拓的视野引导他们,要广闻博览,兼收并蓄,储备知识,积累经验。
3.凝练精神是根本
制定班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紧扣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本单位具体要求,围绕自身工作实际,提炼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班组愿景和个人愿景。一是作为班组精神,时时对照激励员工;二是作为员工个人的座右铭,经常思考反省、鞭策自己。“涓涓细流、汇聚大海”,“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非凡的成绩”,这些浅显朴实的语句,已不是束之高阁的恢弘口号,也不仅是员工表述个人心理诉求的多样性,这就是增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的软实力。
开展争当文明员工的活动,培养文明习惯,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组织员工参加义务献血、爱心捐助等活动,使员工懂得感恩和奉献,收获知足和快乐;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搭建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班组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将提升文化理念影响力作为凝练企业精神的战略步骤。其实企业在文化影响力方面并不缺乏软实力储备,我们扎根的祖国,有着厚实的文化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无限的创造力。毫无疑问,班组建设中软实力必将转化为发展经济的生产力。
二、班组建设软实力的提升
1.诚信是内外兼修的基本功
诚信,意指诚实、守信。为人真诚、待人坦诚,恪守承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也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必亡。讲诚信、重承诺,增强责任感。
在班组建设中,倡导诚信,营造一种友善融洽的工作氛围。班组同志间心无芥蒂,团结坦诚蔚然成风。面对浮躁、功利、推诿、不负责任的人间世态,员工守着自己心中的一片宁静,勤奋踏实地做着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诚信化为班组员工的基本素质时,面对社会服务自会产生吸引力。“基础决定高度”,诚信虽是个人修为,但拥有大批诚信员工的企业必是强大而有竞争力的。
2.沟通是增强团结的黏合剂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安全需求之后,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尊的需求、社交和情感的需求。有员工会认为,自己身处公司最底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只要工资、奖金不少就行了,班组建设与己无关;也有人会觉得,除了工资、奖金等物质待遇外,自己总感到工作的意义不是太充实,人生似乎还缺乏一些应有的光彩。这些现象和心理会影响团队的执行力与创新精神,会涣散人的斗志,削弱团队的战斗力。针对这些情况,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使之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构建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首先,通过学习交心,提高员工对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营造宽容和谐的工作氛围,重视、信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员工感受到他们被认可、被赞誉,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再次,引进竞争机制,让一批素质高、事业心强,富有团结意识、热爱班组工作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搭建攀登事业高峰的阶梯。
3.尊重是为人处事的立足点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班组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心智、责任和抱负的建立健全。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把对人的尊重放在显著位置。领导尊重职工,要改变“居高临下”、“我管你从”的思维方式;职工尊重领导,要怀有对企业、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员工之间互相尊重,既体现了自身素质,更表达了友善、谦逊和欣赏的心态。同样,对客户的尊重,不仅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
美化工作环境,关心员工生活,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在员工过生日时,送上一盒蛋糕,寄上一张贺卡,他收到的不只是物化的礼物,更是值得珍惜和体味的关爱和尊重。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气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优秀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盐城供电公司电费管理中心凭借对信念的坚守、对工作的执着、对员工的热忱、对诱惑的抗拒,在抓班组建设工作中,通过文化和理念吸引力来获取团队所需的软实力,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升华。企业的创新发展始于员工素质的一点点提升。2010年,电费管理中心被江苏省电力公司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这是继获省“先进集体”后的又一荣誉。2009年,公司电价电费各项专业指标处于全省领先行列,同业对标所有指数均为满分。全年电力销售67.68亿元,同比增长12.81%,全年应收电费回收率达到99.997%。在这一组组无声的数字面前,使人明显感受到电费管理中心进取、奉献和超越的企业精神,明显感受到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和软实力的综合效应,更感受到抓班组建设、激励员工、提升自我、发挥才干的巨大威力。
三、发展软实力的差距
发展提升软实力,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1.长期与短期
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力,一个形象的建立和展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过程。重短期的奢华渲染而忽略长久的规划、厚重的文化储备,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软实力的。在这里,坚持尤显重要。
2.追求与追逐
在一般意义上讲,追求关乎灵魂,追逐多涉名利。当追求变成追逐的时候,理想就被欲望所代替,甚至会被物欲所湮灭。软实力的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会一蹴而就。况且,这种欲速不达的状态正是发展软实力的天然克星。
3.被动与主动
发展软实力,贵在提高自身素养。人生的魅力和难度,都在于选择太多。前者使人对生活、工作、未来等充满乐趣和遐想,而后者却使人面对时尚、流行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敏锐的目光决定你人生征途的长度,宽阔的胸怀决定你事业发展的宽度,哲理的思考决定你挖掘宝藏的深度。具有读书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不断地充实心灵、升华境界、提升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格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要通过心灵的消化和释放,才能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动只能外化于形,主动才能内化于心。正如那句广告词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品牌和载体
世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但软实力的形成要根植于厚重的文化沃土中,而且软实力的影响和发挥更要凭风借力,踏浪而行。
韩国通过釜山亚运会,用泡菜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国内多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看韩剧、穿韩装,仿佛韩国就是一个邻家小孩。美国的薯条、可乐和大片,形成向全世界展示其霸主地位的文化三叉戟。我国的中医药、武术、儒学、书画和五千年的文明史等文化元素,其质其量远超韩美,但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与其高质高量极不对称。特别是美国推出的卡通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受到青睐和追捧,使我们感到心痛和深思。功夫与熊猫,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却造就了展示美国软实力的经典之作。《功夫熊猫》让观众在视觉和悬念上欲罢不能,又能与观众心有灵犀,有效达成智慧与情感的沟通。以我国“国宝”为主角的好莱坞卡通大片,却不是我国拍摄的,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论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后金融危机时代,电影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紧张工作之余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电影票房不断创造奇迹,电影娱乐业逆市而上,由此带来人们对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的重新审视和关注。经济走低,文化被视为新的带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展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电影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美国电影协会前主席威尔·海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骄傲地宣称,世界范围内,每英尺胶片的美国电影带动了一美元的美国其他商品销售。贸易已经不再紧随美国国旗,而是紧随“电影”了。[1]我国政府出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考虑,也提出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但是,在世界电影产业呈现出全球化合作的格局下,中国电影业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如何加速提升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电影真正能够起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审视和思考。
一、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缘起
“软实力”概念是1990年3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2]并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能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3]。在2004年,他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4]概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5]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具有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电影不仅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传播语言。作为 “软实力”构成的电影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合软实力的体现,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民族精神、渗透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随之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使得众多现代国家把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6]作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媒体,电影对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民族主体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说,国家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家实力,在客观上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更离不开现代大众媒介的想象性建构,而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限,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输出开始有兴趣学习中国普通话,开始关注中国功夫、中国文化,来我国留学、工作,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可见电影作品的繁荣能有效地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电影的传播形式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一)对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软实力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当前,中国电影频繁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走出国门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应是中国电影的责任,中国电影应立足中华文化,提高自身质量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观众认可,在全球竞争中表达中华文化应有的自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和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差距,中国电影现在还不能够平等地与美国好莱坞电影进行对话。要想通过电影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中华文化神韵,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业。
中国电影只有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呈现丰富的“中国元素”,才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平等、自由、英雄、博爱等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电影传达东方式家国文化、儒道文化及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示东方文化的柔韧、博大。不过,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并与人民生活和国家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对内:学习好莱坞运作经验,努力多出优秀作品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好莱坞电影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巧妙地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和当代中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展示出美国是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的世界,世界的发展方向在于美国。美国电影既是美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也堪称美国的文化大使。它用其光影魅力为美国创造了一种独特“形象”,弘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如大卫·普特南所指出的,美国电影所创造的美国形象极其有效又极其易于辨认,是一种富足的、充满机会的、令人激动的、科技发达的、而且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都开放自由民主的,这种形象对于推销美国价值和美国商品同样成功。[7]
美国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2》全球热映,曾在国内引发大讨论,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化输出,还是美国文化入侵?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盛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正在形成发展之中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电影人守着中国文化巨大宝库,却无从下手,无法传递,这是谁的错呢?国产电影如果不反思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显然是狭隘的。当前,最不该的是盲目抵制,而应该是学习。也许换个角度来看,好莱坞其实还帮了我们。我们一分钱没花,好莱坞就免费给我们做了一个全球广告。这比拿巨额外汇去做国家形象广告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也应该警醒,《功夫熊猫》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我们丢失的“软实力”,中国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影缺乏的是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三)自身: 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需要考虑电影自身的特点,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电影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使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体现商业价值,还体现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精神性;不仅满足人们感官的享受,还给人心灵以震撼与启示,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发展电影文化产业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扶持。美国是这方面的突出案例,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好莱坞电影等创意经济产业的全球利益,发展至今,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国内,美国政府构建了一系列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设立了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在国外,美国政府不断积极促进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缔结,并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品的保护。[8]制度的支撑是规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可以学习美国经验,尽快建立完善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例如出台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查机制;调整电影制片方、发行、院线的分配比例等相关配套政策。总之,我国政府只有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为电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四、结 语
据新华社2012年2月18日消息,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中国内地观众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看到比现在多一倍的好莱坞进口大片。[9]协议的通过迅速得到不少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积极回应,好莱坞大公司纷纷计划登陆中国,设立工作室。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从当前看协议对中国电影业是严峻的考验,但从长远看将会带动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70年代的日本电影,90年代的香港电影,2000年后的韩国电影没有一个是靠封闭自拍达到辉煌的,都是学习借鉴美国经验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走向国际,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口头文章,在合作中学习,才能走向前沿。古语说 :是骡子是马溜着看。只要你有真功夫,还怕别人在你面前摆擂台?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与文化战略目标,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电影文化软实力实现路径。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论文摘要】将文化软实力界定为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的吸引力,使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总体评析,最后针对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建议,以求为当前及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有所助益。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 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为国家推行战略 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时向他国传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提升 中国软实力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将越来越频繁。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制约
(一)文化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软实力”( soft power)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提出。约瑟夫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其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硬实力”依然重要,但软实力的重要性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国家、民族间的交流,增进其相互了解,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我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状况来看,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尚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是:目前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政府机构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识较弱;、文化产业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的能力低下;文化产品的市场传播能力、跨文化和社会影响力微弱;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体系滞后;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繁杂且刚性不足等。但是,由于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非常重视,上述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预见,经过全国人民努力,我国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得到较大提升。
(二)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国家文化软实力属于国家综合实力范畴,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要围绕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奋斗。
跨文化传播属于新闻传播或国际新闻范畴。“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见于爱德华·霍尔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初范式成形于霍尔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学院在1951年至1955年期间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活动是我国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看,它的发展应当服从服务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因此,应当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与效果。
(三)跨文化传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它们原有的面貌。但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依然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各种文化正是在相互的吸收借鉴中去粗取精,获得新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化可能在表面上发生变化,但很难改变它深层的特征,因为人的文化认同与他们的血缘、土地和信仰息息相关。本土与外来的文化可能是此消彼长的,也可能是形成新的混合文化。”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每一种文化都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使自己的文化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得以弘扬和发展,是我们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全球化、信息化对我国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全球化、信息化对我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国际传播秩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平衡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硬政治力量和文化、信息传播优势,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渗透。他们不仅对他国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蚀与削弱,甚至威胁其他文化的生存发展。他们利用自身传播优势,攻击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制度,干涉他国内政,试图在媒体传播的狂轰滥炸下,同化他国文化、政治、思想等。例如,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主流媒体,就以其自己理解的民主、人权和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模式为标准,衡量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文化与制度的优劣,把一切不符合自己文化或意愿的国家看作“无赖”国家或敌对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加以攻击、低毁、丑化和打压,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二)全球化、信息化给我国文化带来的机遇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注人新鲜血液,才能获取持久的生命力。当今时代,国际间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为我们学习先进文化、改造优化本土文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活跃和重要的角色,例如成功地加人世贸组织,成功地举办奥运会等,这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三、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相关对策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已经被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如何构建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建设中国主流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建设中国主流文化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主流文化呢?中国资深外交官,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认为,大体上应当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来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造的许多好东西;三是中国从国外学习的好东西。
笔者基本认同吴建民先生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的理解,并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是许多事物的构成要素都有主次之分,中国文化也有主次之分。主流文化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一种影响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二是中国主流文化是指一种优秀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能够繁衍发展的基因,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那些被证明不好的文化不能纳入中国主流文化范畴。三是中国主流文化并非纯而又纯的中国人文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把它改造融合为对自己发展有用的文化,并纳人自身的发展之中,变成自己的文化。例如佛教、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优秀思想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四是中国主流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要求会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会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每个时代或每个社会发展阶段,每个国家、民族都有重构主流文化的任务,即坚持自己的核心理念和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吸收别人的先进理念,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创造新的理念。近年来西方国家兴起的政府文化再造和企业文化再造的浪潮,都反映了在新的时代促进自身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新变化、新世界、新机遇、新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中国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抛弃自己不好的东西,吸收别的文化长处,创造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建设和发展自己的主流文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五是当代的中国主流文化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传承,对人类其他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融合和对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的创造。
在21世纪,我国要成功地从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是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1988年1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巴黎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两千五百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他们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其中有着治疗西方各种社会病症的良方。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具有普适性的优秀成分,它们不仅造福炎黄子孙,也是其他民族甚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想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就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
其次,回顾历史,分析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从我们自身的实践和事业中挖掘中华主流文化因子。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既是遭受侵略与屈辱的血泪史,也是觉醒和奋斗的光荣史。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是更加深刻而实际的。正是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迎来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果实—马克思主义;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学会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我们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一切为我们在新世纪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再次,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世界是多极的扩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只有立足国情看世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把中国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自身文化,才能够开阔视野,参与到世界的文明进程中,才不会固步自封,不会因外界的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
(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注重对世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我们应当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依托,博采众长,注重对世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形成既包含我国特色又能引发异域共鸣的跨文化传播风格,以国际化的方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品牌。
(三)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很有帮助。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相形之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与传播,西方文化品牌在我国文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较多。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对于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对于提升我国软实力不可或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扬长避短,打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注重传播方式和技巧,制定完整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和举足轻重的发言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相对陈旧单一,与外部世界缺乏共同的诉求点,这使我们发出的声音常常得不到预期的回应,甚至带来反面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缺乏传播的方式与技巧,并且没有完整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作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都局限于文化交际的经验教训,而没有清醒认识到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时的定位差异,没有充分考虑其需求和心理,传播方式不够灵活。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仍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目标,形成针对性较强的系统科学的战略指导。
提要保定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文化软实力;创新策略。
近年来,保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面对文化主导的新形势、新机遇,如何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显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名城文化,无疑是保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凸显特有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利用历史遗产的文化效应。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特色体现更多地取决于历史遗留所蕴含的特有文化内涵,在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上,不仅要在原有的古建筑间修缮仿古建筑,尽可能不破坏历史原貌而尊重特有的历史风格,更要注重挖掘出保定历史文化有别于他城的特有文化,凸显保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保定老城区以明清风格著称,尤其是裕华路沿线,集中了市区90%以上的文物古迹,是保定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
在修缮老城区主体建筑的同时,应树立永久保护思想,拟定长期保护修缮计划,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使这一区域的历史原貌和周边环境越来越完美的融合,从而使其成为展示保定特有历史文化风格的重点区域。如,以西大街—总督署—古莲池—大慈阁—钟楼为轴线,可开拓富有古韵特色的“古城历史文化风貌游览黄金区”,以突出展示古城历史古迹和特色产品为主,成为集文化、艺术、建筑和景观于一体的经典游览场所。沿线从事的活动都与传统文化有关,要打出一些保定老字号招牌以弘扬保定特色,尽可能减少现代商业气息。现代商业经营、机动车流和商业购物可规划移至新区,明确区分历史古城和现代新城的城市功能,这样文化氛围分明,既可保持历史文化景观宝贵的整体性、规模性和协调性,更加突出古城浓郁的古韵文化意蕴,使游客真正感受保定独特的清末明初历史文化,擦亮保定“历史文化特色牌”,又可有效改善保定市区中心的交通压力和卫生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原则,多方恢复与开发文化名城内的可观历史文化景点。目前,城内景点开发的还少,游客来到保定一般只能参观总督署和莲池两处,城内的旅游事业远不能与满城汉墓、白洋淀、野三坡等外围相比。而事实上,城内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凡史料上记载的能体现保定文化特色的历史景观,均应努力恢复与开发。如结合总督署和正在修缮的清河道署,可开发体现保定官府中的“官署休闲文化”;结合古莲池,可开发体现保定书法艺术特色的莲池书法文化。此外,可打造老保定特色美食字号,尤其打出一些保定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美食老字号招牌,如原位于直隶总督府东边口碑甚佳的老字号“马家老鸡铺”,原位于古莲花池对面、保定历史上的名店、凭窗可以眺望莲池美景的“望湖春饭店”,还有白云章的包子、老马号的羊杂汤、白肉罩火烧等。
这些历史上曾经闻名一方的老字号,都是悠悠岁月留给保定的宝贵财富,若得以恢复名号,无疑可吸引着人们前去品味、回忆,成为古城游览的一大亮点。
再比如,西大街两侧房子多建于民国时期,是最具老保定特点的商业文化街,若把西大街原汁原味的民国特色加以修复,重现历史风貌,保存延续其鲜明的时代建筑特色,考虑建造成“中国保定西大街影视城”,兼或开辟以展示保定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古城传说、名称来历等主题的古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借此开发民国特色旅游专线等,可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游览亮点。同时,整顿所有与其历史风貌严重背离的商业店铺,进行合理商业开发,多打出一些老字号招牌,如有百年老字号之称的“槐茂酱园”、“万宝堂”、“稻香村”、“乐仁堂”等,还有曾享誉古城、肉香味美的“六味斋”、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各自成派的书法名家题写的各种商业牌匾等,这些老字号招牌既体现了西大街历史上商业文化的特点,更是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显现其独有历史文化内涵很重要的方面。若考虑加以恢复光大,即可成为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又一特色对外窗口,进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文化效应转换为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创造条件。
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重点打造保定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品牌带动效应。
就保定而言,当前要重点打造好三张文化特色品牌:第一张文化特色品牌———“中国生态电谷,全国首座新型低碳”之城,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的示范城品牌。确立“生态电谷、低碳新城”特色品牌,建设节能低碳城市,是保定建设文化名城进程中的重要举措。目前,保定在实现特色发展之路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板,高新区所有的辅路路灯采用太阳能发电,所有的路口采用太阳能交通指挥信号系统,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电站式酒店———电谷锦江国际酒店等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生态电谷,低碳新城”的理念正与当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相契合,顺应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潮流,预示着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城市建设所面临着的重大发展机遇。一个好的机遇对于建设文化名城的长远发展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保定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名城,就要凭借自身独有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抓住机遇,继续打好节能低碳的特色品牌,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向着更高层次加快发展。
第二张文化特色品牌———“冠军摇篮”之城,打造大型体育活动特色品牌。保定被形象地誉为“体育冠军的摇篮”、“体育之城”。保定成功举办的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说明,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型体育特色活动是展示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策略。一要全面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注入保定特有的体育文化精神,突出展示保定作为“体育之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彰显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美誉度;二要把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文化节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节庆的长效发展机制,牢牢扎根于古城,常抓不懈,同时汲取经验,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开拓更新更完善的文化节庆品牌项目;三要加强国内外体育项目交流,建立高水准综合性能的“中国保定体育活动交流中心”,成为国内外进行大型体育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冠军效应”,邀请保定籍冠军或国内外知名运动员参与大规模宣传保定、推介保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活动,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保定体育特色形象;四要加大各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风气,定期展开各种体现保定体育文化特色的全民健身节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规划建设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多种体育场馆,重点健全学校、社区、广场等配套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真正形成全民健身运动的风潮,突出名副其实的“冠军之城”特色。同时,成立多种体育项目高水平培训基地,普及体育技能,建立选拔、培养、输送配套体系,为“冠军之城”储备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第三张文化特色品牌———“中国优秀旅游”之城,打造全国旅游中心特色品牌。
保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中国优秀旅游城”之称。保定要建设文化名城,就要打好特色旅游的文化品牌,在“四个不断”上做文章。一是不断打造以弘扬保定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争创全国优秀旅游线路;二是不断推出和精心策划富有保定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文化艺术节知名品牌,除推出“中国保定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华北白洋淀旅游文化艺术节”之外,还可结合总督署文化内涵开发“中国保定官署文化艺术节”、结合易县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纳士和荆轲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以及涿州“桃园三结义”的三国文化,开发“燕赵传统美德文化艺术节”等,多方位地展示保定文化独有魅力;三是不断提升旅游点的文化内涵,在各旅游点建设有保定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组织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进行策划、经营和管理,提高保定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四是不断挖掘历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新思路。对于未开发的或开发力度不够的特色景点,要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努力提升海内外知名度,增加旅游前景发展空间。对于位于一些保定县区的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却至今仍然处于飘零无闻状态的旅游景点,如同样作为长城重要关隘的紫荆关却远不像八达岭、居庸关那样闻名海内外,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对于保定丰厚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深入挖掘,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定县平民教育实验、高阳勤工俭学运动等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有旅游价值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可开发成“中国保定近现代旅游文化”专线,增加新的旅游亮点。
三、关注文化民生建设,注重发展古城特色大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关注文化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民生的建设和实现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一)市民对建设文化名城的自觉参与意识是建设名城振兴保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文化政策宣传、电视专题、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强认知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意义,普及古城历史文化,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热爱保定、献身保定、发展保定的自觉思想,提升整个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加快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兴建种类齐全、布局合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百姓需求的公益性文化场所。保定是著名的长寿之城,要特别关注建设老年人晚年精神需求的场所,如太极剑类健身馆、书法音乐艺术馆、花鸟鱼虫养殖馆、棋类娱乐馆、茶艺养生馆等,打造特色夕阳红休闲文化,使敬老爱老思想蔚然成风,成为保定古城特色文化一大亮点。
(三)大力繁荣大众文化,组织举办各种特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丰富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尤其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大众特色文化要大力扶持,倾力打造让百姓当主角的真正属于古城百姓施展才艺的“百姓文化舞台”,使名城文化具有百姓特色。
(四)重视社区文化,使弘扬保定文化活动走进社区。如举办文明规范进万家活动、社区彩色周末健身娱乐活动、社区读书角、编唱保定文明道德红色歌曲会、戏曲票友会、消夏老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聘请专家顾问为社区举办健康养生、法律咨询、理财投资等各种主题的专题讲座,举行花卉种植、剪纸刺绣、围棋象棋、绘画书法等技能切磋交流活动。组建社区居民文艺队,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树立典型社区,以点带面,推动社区间相互学习交流,区区联合共同打造和谐社区,兴建居民幸福生活家园。
(五)发展保定地方特色的夜文化。以弘扬保定文化底蕴为主,丰富夜文化内容,提升夜文化质量,摒弃“酒吧”、“迪厅”“、网吧”之类的传统模式束缚,而发展集知识、健身、艺术、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领域,如学习研究型、健身养生型、修身养性型、艺术娱乐型、社交沟通型、购物休闲型,等等。适时延长各大商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体育馆、游泳馆等公共场所的开放时间,为夜文化创造充分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夜文化发展经济圈。
提高各大文化广场的利用率,举办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保定文化广场活动特色,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保定悠久灿烂文化的纽带。
四、加强文化创新理念,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增强特色文化活力。
创新是建设特色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着力在文化的内涵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传播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做文章,构筑保定特色文化创新体系。
(一)融文化创新于文化景观中,提升文化品位,于细节处凸显文化个性。城市个性显示城市的竞争优势,也是城市的魅力。建设文化名城要着意于细节中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首先,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上要避免千城一面,可在造型、图案、用材、色彩上寄寓保定某种独特文化意蕴;其次,通过增设各类文化景观,如文化雕塑、文化长廊以及文化墙等,把保定特有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纪念性事件、民间传说、典故由来、名胜古迹等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重点增设一批高品位、具有文化象征的经典标志性雕塑,使之成为文化名城极具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保定历代名人层出不穷,也不乏重大历史事件,在城市的主要路口、主要建筑、文化广场增设反映保定重大历史事迹和文化名人的纪念性雕塑,突出历史文化意蕴;在图书馆、博物馆、校园增设励志性名人雕塑,突出学术文化氛围;在街道社区、超市商场、公园增设现代性雕塑,突出现代文化气息。此外,还可在城市环境景观上,比如在各道路绿化带栽种保定市花,配以四季花卉加以点缀,而不是千城一色的长青灌木,这样既美化环境,又凸显保定特色,加深对保定的了解和热爱。
(二)促进文化创新元素与经济的融合,加快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发展以创意为核心引擎的创新型特色文化产业群,增强文化软实力。一要加强文化创新理念,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使各类文化要素结合经济思路,加快向经济领域的渗透,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品文化,走具有创新模式的产业化道路,开辟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要开阔发展思路,制定保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结合保定文化产业现状,依托高新区中国生态电谷国家级开发区的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建设保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办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三要以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建立文化产业改革试点,鼓励文化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其为龙头,汲取成功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相关资源的最优配合利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从而打破各自为营的孤立局面,降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本,以提高保定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可以以县域文化产业为依托,加大科技含量,深入融合文化元素,促进产业升级,把安国的“中药之都”、容城“中国男装名城”、白沟“中国箱包之都”、留史“中国皮毛之都”等优势产业整合创建成既传承历史传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新文化元素的大规模县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信息经验交流和互利合作,拓宽发展途径,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利用各种优势合力做大做强保定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共同维护好保定文化产业主权和城市利益;四要发挥驻保定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业联合打造的“创意-生产-应用”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链,将创意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增加创新文化的份额,保持保定“老字号”招牌活力。对于一些现存的保定“老字号”招牌,要注重在产品的生产、包装、风味等环节上都要增加诸如“老字号”的来历、文化涵义和历史积淀等创新文化份额。如,在产品的生产上,融入富有象征意义的特有文化内涵,使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在包装设计上,设计各种包装材料、图案、色彩、造型,有意识地把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赋予产品不同的风格。在产品风味上,在主打风味的基础上,设计多种适应不同地域的风味,拓宽“老字号”消费市场,从而产生文化附加值,发展壮大保定老字号招牌。
(四)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必须以创新型文化人才为根本,促进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育有文化素养、懂文化经营、会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注重保定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建设,充分依托各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和优势,以校促城。积极构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高地,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为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建设储备充足的中坚力量,努力做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实现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大发展,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构建特色文化建设创新机制,促进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各级政府部门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要整合资源,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文化共建的合力,实现文化建设与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