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5:09: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其授课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本校根据笔者自身授课经验,总结出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经验
大学语文是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母语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任,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目前,由于大学语文的地位边缘化、课时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笔者近几年专职讲授大学语文课,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各位切磋。
一、开学第一课定基调、调心态
新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语文课持有亲切、厌倦、不以为然、期待等不同的复杂态度。所以,每个班的大学语文第一堂课,笔者都是先让学生了解课程意义、课程目标、成绩考核方法等,告诉学生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不同,要接受新的学习理念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定下基调。大学语文考核注重的是学习过程,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即重在平时,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相结合、书面作业和口语表达相结合、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相结合,最后给一个综合性的成绩。
二、授课以时间为顺序,使学生脉络清晰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名目很多,大部分都是按照主题来划分的,古今中外只要主题一致的就放在一起,跨度比较大,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笔者的经验就是上课时打乱目录上的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往下讲,先把整个文学史的脉络给学生梳理一遍,把每阶段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以及名家名篇简单提一下。从文学的源头神话开始,然后是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元明清文学、近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让学生把中学学过、接触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串起来,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之后再详细讲授名家名作。
三、课前检查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人都有惰性,为了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每次下课时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比如背诵一首诗词,背诵经典段落,弄懂一个文学典故,等等。下次上课前会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查,一般不直接点名提问,而是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背诵,激励方法就是:每学期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主动背诵的在期末成绩中加分;每次背诵诗词有3到5个名额,要抢答。这个方法很好,气氛不像教师点名那么紧张,会背了站起来背诵,这次不想背诵以后还有机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授课,加深印象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实行多媒体教学,而大学语文是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利用多媒体的声光音画营造课堂情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讲授《蒹葭》一诗,先让学生听诗歌朗诵,然后播放根据该诗改编的《在水一方》,让学生品味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在讲《长恨歌》之前,选用配乐朗诵,最后让学生听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文学和艺术的契合点,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五、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演讲,效果显著
期中考核,笔者会提前布置作业题目,把全班学生按地域分成10个左右的小组,本省的按市分组,外省的学生很少,每个省为一组。课下准备关于“家乡美”的发言材料,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时间3~5分钟,介绍家乡的人文地理、美食习俗等,可以用幻灯片作为演讲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方法,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彼此间你追我赶,力求在台上的几分钟内展示最绚丽的自我,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这些活动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显著。
六、课堂讨论,印象深刻
笔者在讲课的同时,会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讲《长恨歌》,会让他们讨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有什么异同点,然后分组发言,交流思想。学生主动发言,激烈的辩论不亚于大专辩论赛的现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从现实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在讲课时把大学语文与社会实事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思和讨论。比如,结合“小月月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强拆事件”“最美女教师”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
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授课
语文是外延最广的学科,涉及文化、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因此在授课期间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授课。比如,把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放在一起讲,对比神话人物品行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把中国的格律诗跟西方的十四行诗比较,让学生加深印象。讲到陶渊明的饮酒诗,会提到中国的酒文化,或者饮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其文史知识,收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授课前还要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大学语文的授课不应拘泥于陈旧的模式,要根据时代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 要: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兴趣
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上语文三册中的《美丽的丹顶鹤》时,就先让学生从猜谜语入手,丹顶鹤到底美不美?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就集中。思维也就随着老师的引导拓展了。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梅兰芳学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男扮女装,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梅兰芳是如何刻苦学习京剧表演艺术的。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门艺术需要付出的努力。激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梅兰芳的刻苦努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其他故事,实现教材内容的外延,完成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猜谜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
如(1)十八口(杏)
(2)口十八(呆)
(3)口中有十八(困)
如果小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的结构自己进行编写,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联想,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很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此木可以烧(柴)
(3)水大好发电(淹)
(4)禾苗的家(稼)
(5)在家玩火有祸(灾)
(6)山倒在火上(灵)
(7)手拿户口本(护)
四、竞赛激趣
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就会更足了,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树立大语文观念
科学运用童话将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仍然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课文以一只普通的气球,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的童心,折射出童年真挚的友谊。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六、品读经典,明理践行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班里开展了“品读经典 明理践行”国学课观摩活动。在教学中以及自习时间等,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将原本课文中比较深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推敲,针对每一节课件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特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中明白了从小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获取有益的学习方法,从而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在课后抓课文空白点设计有效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又突破文本,抓课文空白点,让语文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形态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最佳境界。今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作业设计,将受到的启发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推广
1.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者法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1)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5)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一颗小豌豆》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了文中一个病危的小姑娘的遭遇。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宁静。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了病危中小姑娘的外貌以及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姑娘的可怜以及她病情的严重。
2.2巩固图画再现情境。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棵银杏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懂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为自己喜欢的段落作简笔画。学生迅速地默读课文后,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有的根据第一段概貌介绍,画出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环境、有的根据后文的描写分别画出了不同季节的银杏树。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每当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们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比如去年我刚接新班以后,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一部分学生心中的恐惧,也就是害怕新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很高兴今年能教你们的语文,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脑子聪明,上进心强,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感觉到了,老师不爱打听你们的过去,我只看重今天,不管以前你表现怎样,那已经成为过去,从今天开始,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进步的。"我的这番看似寻常的话,没想到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对班内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5.细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针对小学生爱动、人数过多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都以"趣"来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活跃。
因为面对的是低段小孩子,所以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尤其重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摘要:深入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过程,总结祖国传统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传统语言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通过正确的英语学习实践转化成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将技能和技巧巩固下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英语就主动、轻松、快速、高效,就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力,获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英语教学
祖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和内容,它们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点,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符合语言教学原则,值得我们研究、总结、继承和发扬。
在今天我们深入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总结祖国传统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传统语言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就更显得重要。这些经验与启示主要有:
1.集中识词,过词汇关
从古至今,集中识字都是我国卓有成效的语文字、词教学方法。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的困难并不在于语音难模仿、语法难理解、句型难掌握上,而是在于词汇难过关,然而,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关键,"词汇量的大小与事业的成就有密切的联系"。在任何语言中,词汇语义所负载的意义都远远超过语法所表现的意义。因此,应该抓住时机集中大量识词。集中识词最能反映出英语词汇的规律,最能体现出识记词汇的方法。大量集中识词才学得有优势、有气势、有速度、有效率、有信心、有乐趣。
集中识词之后还应及时巩固,古人采取的方法是诵读语句、文章,将集中识词与朗读、阅读结合起来。只要坚持集中识词,辅以朗读、阅读、多记词、多阅读、多接触,就能牢记词汇,不但巩固活用词汇,而且扩大认读词汇,每周掌握几十个单词,每年学生会上千个词绝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2.大量听读,扩大积累
学习任何语言,首要条件是多听、多读,保证语言材料由浅人深地、大量有效地输入大脑并积累储存。幼儿习得母语是如此,学生学习外语也是如此。有了足够的话语输入与积累,学习语言就有了成功的前提与保证。输人语言材料只有两个渠道:听与读。我们应尽量使学生多听英语、听录音、听广播。但要把英语学好、学通、学精,必须大量阅读有内容、有深度的书刊。在以集中识词为先导扫清障碍之后,就应组织学生开展英语阅读,并以阅读为切人点和突破口,以读为本,在阅读的基础上带动听、说、写的训练,使听力训练与阅读训练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听读领先、扩大积累的英语教学模式,既能保证语言材料的大量输人与积累,同时又能提高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还能为发展说、写表达能力打好基础。这充分保证了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原则。
3.高效实践,培养语感
学习语言,保证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人与积累是前提与条件,而下功夫实践练习则是学通语言的关键。进行语言实践练习,要讲求练习效率。我们在缺乏外语环境的困难条件下学习外语,最有效的实践练习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贯提倡的实践方法——朗读与背诵。
朗读是综合性的高效率的语言实践练习。朗读英语时,眼、口、耳、脑多种语言感觉器官同时运用,促成立体记忆效果最佳。能够同时培养辨词能力、口语能力、英语听力、记忆能力,又为今后发展阅读能力、语篇能力、写作能力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坚持在每天朗读、读熟英语的基础上,选背其中一部分范文和精彩的语句、段落、篇章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直接促使英语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而获得英语语感是学习英语成功的标志。
4.结合背景,学以致用
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英语的学习与使用,不论是理解(听、读),还是表达(说、写),其深层内容和基础都是英语所反映的文化。因此,要真正学习好、使用好荚语,就必须结合文化背景,注重内容,把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就自然能学得愉悦,乐在其中。
语言是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使用这个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而且使用英语更是学习英语惟一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应该将学与用相结合,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只有将学习英语与使用英语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学得迅速、快速,学得轻松、有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指导学法,提高效率
古人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快速高效。学生应首先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教师也要首先教会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智力,充分调动认知能力、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效率。教给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性的传授上,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英语学习实践转化成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将技能和技巧巩固下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英语就主动、轻松、快速、高效,就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力,获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如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是教育界同仁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作出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作好课后拓展这四个方面具体解析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 学生 教师 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其在中学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界同仁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具体解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语文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要从“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选好突破口,找准角色定位,从“读者”、到“教师”、再到“学生”,多走几个来回;或是抓“题眼”,或是抓中心句,或是抓关键词,从内容文体、布局谋篇、表达手法等方面逐步逐层深入文本,解读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解读的独立性,不要过分依赖教参书。要科学地用好参考书,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文本解读。
二、作出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否则,有可能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散乱、指向性差,甚至导致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现象”。因此,怎样开发与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根据课堂现场调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重要问题。预设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关注学生需要,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在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从认识宏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出发,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研究,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分析,一层一层接近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选择和安排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情况。语文本身复合了语言文字,集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以及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就要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不能仅仅适用于讲讲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朗读、背诵、写写作文这样既单调又落后的灌输形式了。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声像兼备,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既要考虑内容本身的优化,也要考虑呈现方式的改变,使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呈现既严肃又活泼的发展局面。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只有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巧妙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要多渠道的收集和积累“教育资源”,巧妙组织教学。课上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此外,课上要巧问、拓展,曲折生姿,提供话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巩固的欲望。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四、作好课后拓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延展性。“拓展延伸”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外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最后作者用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尾。结合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我们可以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进行合理的联想。这种续写活动是有机延伸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题材相类似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特色。例如,教师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课外拓展时,应该正确设置目标及其重难点,适当控制拓展的难度,并且要控制课外拓展的量。教师不能盲目地将课外拓展变成中考选择题与阅读题的训练,而至使对课外拓展产生抵触心理。另外,教师没耐心、因势利导而加以点拨深化,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也是非常可怕的。教材是课外拓展的立足点,如果离开了教材,拓展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在向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切入口。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指导,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可以任由学生自由拓展。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确保指导的正确性。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岗位上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每一名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摘要:语文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进,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应该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笔者就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旨在为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 事项 经验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二、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一、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学生只有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才能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二、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我是一名30余年教龄的乡村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工作。首先,感谢领导同志们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有幸坐在这里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回顾30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嘀,感觉并没有什么“经验”之谈,只是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严格而灵活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经验,只能说是与领导教师们的探讨和交流吧。
1 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正如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在我们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是用爱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违规而失望,虽然有时也感到累,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
何文武是我六年级一班的调皮的儿童,学习极不用功。有一次,我布置了班里同学背诵《泊船瓜州》。三天下来,全班孩子全都背了,只有他一人不会,我当时很生气,可他却毫无愧色,“脑子笨,记不住。”不对,是没有用心,很可能压根儿就没读。于是找他到办公室和他单独谈心,将该课的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教他读了三遍后,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意思,告诉他,我们要背诗,不能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并告诉他第二天上课时抽他背。第二天早读课抽他时,他满脸愁云,“好吧,背一半。”第二天检查抽背,一字不漏的通过。然后我问他:“是脑袋笨,还是没勤奋学?”他说:“是我没认真。”
2 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我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话来唤起学习的激情。比如:01年、02年、04年、我接任六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后,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一部份学生心中的恐惧,也就是害怕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语文,能当您们的班主任,早就听说咱班同学脑子聪明,上进心强,而且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同学。”通过几天接触,我感觉到了,老师不爱打听学生的过去,我只看重今天,不管你以前表现怎样,那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从今天开始,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每位同学都会进步的。我这番看似寻常的话,没想到却起了很大作用,唤起了学生激情,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指,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积极发言、专心听讲、乐于诵读、课外阅读、主动识字、认真完成作业、主动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等。这几十年我观察所得:学生的习惯养成最主要,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最主要得让学生一天之内都要有学习的自主意识。我在班上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利用每天的语文早读课,甚至课间聊天等。每天安排班干部布置许多学习任务,这样一来,班内中等学生、优生就会很自然的利用空闲时间去充分学习。也就更好的带动那些贪玩的学生。所以在外面玩耍的学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因为形成了一股风气,爱学习的学生就越来越多,总体成绩就会明显上升。
4 重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展开教学:第一、首先抓住教材语文练习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背诵、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我送学生一名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做好语文积累笔记,古诗笔记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平时很注重一些优美词语、成语、古诗、俗语、警言、佳句等等,归类进行整理成册,同时一有时间就让学生进行整理背诵。我想:只要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走越来越丰富。
5 讲练结合、提高学习实效
平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不去练习,那对知识的理解只是过眼云烟。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练习,这样学生阅读就有了目标,训练有了方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不断提高了。教师要把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对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如果教师总是怕学生摔倒,扶起他们走,学生永远还会自己走路。根据练习的内容,可安排在讲前练、讲中练和讲后练,即三练方式。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各种方式来呈现出来,注重了学生语文练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像我现在教这个六年级一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背诵、听写、默写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训练。还有就是要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注重每一个细节。
6 重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困生在同学们心中,是常遭受排斥的对象,他们对自己不有自信,常感到自悲,不愿与同学接触与交流,我对于这部分学生,平时只要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在班上表扬他们,让他们有尊严,重新找回自信,有和同学之间竞争的意识,使他们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比如:我班的熊定芬,她是班长,这个孩子诚实,责任心强,就是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她在开展工作时,班上有同学捣乱,她去阻止时,有的同学就会说:“你管我,你每天的作业都比我错得多,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如我.”让这位班长下不了台阶,愧疚的流下了眼泪,当我得之情况后,便安慰鼓励这位班长,耐心地对她进行辅导,给她自信,后来,该生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重树了她在同学们中的威信,使她对学习也充满了自信。
各位领导,教师们:作为教师是孩子憧憬的希望,是孩子心灵的天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一个教师,充满了梦想,自信心和活力。带着充沛和饱满的激情去拥抱生活、拥抱学生,那他的一切会因此而具有神奇的魔力感染学生,我愿终生站在三尺讲台上,用书本和粉笔迎来桃李满天!正如歌中所唱:“孩子总是给我们希望,如果能够陪着他们一起成长,生命里失去一些别的东西又会怎样?”总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对自己、对人生、对未来的渴望,他们是我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是人生的希望。但愿我们能给他们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摘要】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意识;建立活力课堂
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总结了这几年语文教学的看法,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
作为在农村中学教学的我,经过我这几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作为教师的我,要先深入掌握分析了解教材,才能知道怎样去教学生学习把握语文教材,让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学习语文知识。由于近年来语文试卷命题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语文试卷命题选材把重点放在课外,课内试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误观念:学生们认为不需要在语文课本上下很大的功夫。只要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就能把语文学好的观点深深的留在学生脑海中。然而,学生的语文观就很肤浅了,语文学不学都能考好的。
因此,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必须面向学生的,又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上,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要手段,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牢牢地把握语文课本这个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学以致用境界。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教材,从语文课本中的字词句短篇开始学起,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学好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吸纳了一些好文章,还可以说是文学中的精品。语文课本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很多语言优美、构思巧妙的文字、语句、语段,感受属于汉字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历史、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增长我们对于各领域的基本认识,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置身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感情,以不一样的身份体味生活的乐趣,漫游到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意境,使学生们形成自觉学习语文的良好意识。
2开拓视野把握语文教学方法
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学生要提高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内为数不多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中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提高学习语文水平的大道,这就要把课堂拓展开来,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的技巧,运用在课内和课外实践之中。所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在课外学习中寻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进一步增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作为教师的我在通过指导学生积极阅读方面,使他们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与锻炼:首先要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其次提高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再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因此只有开拓学生的视野,正确把握语文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3走出传统语文的格局提倡自主探究学习
在农村中学中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死记硬背”,因为记忆力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在中考和高考试题中就经常遇到文言文背诵、古诗词背诵的题型。但是现在农村中学教学中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想学生学好语文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行的。我作为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学生要学好语文,我们注重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对于出题人考察目的的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和上进心,倡导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还有创新意识,这些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
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处处都是语文课堂,农村学生学习语文内容的生活性很广泛,在很多城市里的学生是学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发现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自主探索语文学习的乐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并探索更深层次问题。
学习语文要充满乐趣,学习语文情境的合作性也很重要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不仅是为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习语文过程的还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综合性是指教学方法在被选用时,人们开始注重多种法结合,互配使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很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因此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收获更大,也是教师的教学语文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是打开教室的大门,是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是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的本源。在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时,既要利用有利的资源,又要不断被挖掘课外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运用。使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很难学好语文,通过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对学习语文充满兴趣,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然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必要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班的语文成绩大大提高了,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我的教学语文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捧读《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有哪一本语文课本能这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这样折射我们的民族文化呢?我们应该感谢教材编订者,正是他们的独具慧眼和良苦用心,才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圣的文化殿堂,走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语文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理解编者用意,尊重作者和作品,立足文本,善待文本。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正确对待文本的前提
虽然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是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为此,教师就应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渠道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更多角度去审视作品。教师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我在上巴金的《日》《月》时,就重新拜读了《巴金七十年文选》,读后对巴金先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课文的蕴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我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作家相关作品,得到许多有利于文本理解的认识体会。我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沈从文钟情于民俗风情的写作风格和民歌的文化价值都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二、重视学生认知水平,才能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
本册所选课文多为名家佳作,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但有一点缺憾:文章内容多为回忆性质,所反映的生活风貌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认识上有一定障碍,他们往往用现在的生活体验去体察作品主旨,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思想。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千万不能粗暴否定,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上。
比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分别按原文和去掉“也”、“而”字来朗读课文,以体味文章从容闲适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的设计意图是明显的——肯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来了个对立面:我不喜欢作者用这么多的“也”和“而”字,罗嗦拖沓,一点也不适合我们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学生的这一看法显然有道理,但同时也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怎么办呢?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和作者的看法有不同?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致盎然,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二者的年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历不同。一语道出我心中最想说的话,于是我顺水推舟,明确告诉学生这种语言风格更适合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郁闷中有轻松,欣慰中有遗憾。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下一教学环节: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课堂上的这一插曲非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贴近文本,真正走入了文本的内在层面。这就是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结果。
三、合理拓展延伸,才能促进文本研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课文编写者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也屡见不鲜。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成其他科目的课,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很明显,作者这种夸张的语调只是为了强调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赞美之情,并无他意。如果放任学生作所谓的创新思考,说什么“作者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作者有严重的本位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那简直是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大不敬了。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教师的设计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受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
四、有效开发其他课程资源,才能延伸文本的内涵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
比如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就由民歌而谈及武术、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并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徽州文化(古建筑、徽菜等)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又如上《吆喝》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为此,我利用一位学生提供的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惟妙惟肖进行模拟表演,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本册语文课本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每一个从业者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要有充分地认识、理解。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其筑起更深邃的思想大厦。
1 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当然还是任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基础,笔者常感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也给人有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学名著,当然是青少年最适宜的读物。
现在,语文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其底蕴,已经比较注意。所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了解,文化素养的提高,力求塑造一个完整的“人”。面对浩翰的宇宙,无尽的时空,熙熙攘攘的人生,人存在的理由的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这当然不是一门语文课所能解决的。但在对人类精神作品的大量阅读之后,在激情的撞击下,在理智的思考中,青春心灵必将有一种内在飞跃,生命也会达到一种圆融自在的境界。这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将会有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丰富学生情感和精神层面上。
2 不断拓展学生写作素质的途径
读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写作更是一门较独立的学问。在教学中,笔者借鉴前人发明的“六环节”作文教学法,深得其味,这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六环节”教学法即是“讲知识——读课文——练技能——用规律——评效果——修改提高”,简称“讲、读、练、用、评、改”。
(1)讲知识,就是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知识。
(2)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运用语文规律来达到表达的目的,把课文作为写作的“示范”。练技能,要求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指导下运用范例进行单项基本技能的练习,有口头的,有书面的。由于练得及时,学生思维活跃,思路畅通。
(3)用规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某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综合训练,自觉地创造地运用所学的有关语文知识指导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
(4)评效果,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检验实践效果,培养学生鉴别是非优劣的能力,提高学生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5)修改提高,明确了实践效果之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量使作文写得完美。
以上教学法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笔者补充一点心得,在实践中效果明显,学生也较欢迎。当然是就具体作文实践而采用的方法。在阶段作文教学中,笔者注意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多就是平时学生自己多写多练,少就是教师重点讲评。
3 讲出真我的风采
相当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太依赖教学参考书,甚至于离开它就上不了课。说明我们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还都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感悟与积累的而获得的。语文课怎么上呢?没有教参的课文怎么讲呢?其实很简单,讲出教师自己认真阅读后得到的感悟就行了,也许你的理解与别人不一样的,但这与不认真读课文而只照搬教科书结论的做法,其差距何止以道里计!
怎么才能讲出你自己呢?
第一,扔掉拐棍,自己走路。备课时一定先熟读课文,确有必要再看教科书,切忌在阅读课文之前把教参上的课文分析抄到教案上的做法。经过自己用心阅读,才能知道一篇文章会么地方需要作者有弦外之音等等,这样的课才是讲出了你自己的心得,也才能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第二,扔掉框框,独自品味。前些年盛行的“解词——分段——概括——写作特点”的课文分析模式,常常束缚了教学创造力,扼杀了师生的灵性。领会文章写作中心当然是重要的,但一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需要独自去品味,而不是拿一个标签式的结论就算完事了。
第三,扔掉枷锁,独立思考。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分数是教育史上最糟糕的发明”。现在,考试当然还是得有的,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谁能扔掉分数这个枷锁,谁就能真正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在汉语文的教学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除了字的读音与写法答案是惟一的以外,其他从解词到造句与写法分析,答案几乎都不是惟一的,都应该是开放式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独有的感受及与人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经过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即使这个结论与参考书上可能是不同的。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自已的教学。
教海无涯,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刘永波,大学本科,中教一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实行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必行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开阔教育教学视野,为了加强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略贯彻,本人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会并参考借鉴语文教育同仁的先进经验,将“个人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呈现交流,诚望赐教斧正!
一、转变观念,洗脑更新
要想贯彻好素质教育方针,完成好课程改革任务,首当其冲的行动便是转变观念,洗脑更新。这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现行的教育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虽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但是已经不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弊端较多:观念很滞后、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课程内容存在“旧、偏、难、繁”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内容相对封闭、难以反蘸现代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内容、脱离学生现状和社会实际,不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等。因此,“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去“转变观念,洗脑更新”呢?
第一,专心学习理论
重点学习“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用新时代的多元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束缚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尽其心、尽其力、尽其能、尽其广、领会各方面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在头脑中形成教育教学理念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行动。如此方能高屋见瓴,形成适合时代所需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明察最新动向
教育形势发展较快,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要求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快速反应,所以明察最新动向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向较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可以从书刊影像中吸取营养;可以参与教研活动发展身我;可以投入教育教学信息网;了解中外教育观念,为我所用,提高自我。
总之,要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不断发展、提高、丰富、完善自我。强化内功,拓宽外功,全线出击,综合提高。
第三,注重积累总结
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如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不能不注意积累总结。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地否让土竟其厚,人非厌学才八斗。足见积累总结之功效。可以经常把自己的所得与体会整理收集起来,以便备用;可以经常在探究中总结积累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宽延观念等。
总之,“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有法无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探究。
二、付之行动,实践检验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是转变了观念还不够,必须去寻求能体现新观念的方法、策略与行动。用教育教学实践去检验转变观念的功效。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那么,怎样去行动,才能体现观念的转变呢?
第一,吃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该学科的指南,是该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导引,是该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尺子,是该学科教育教学达到水平的依据。故此,必须吃透“课程标准”。从科学文化知识的整体性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全面地、发展地、宏观地挖掘师生的潜能,开阔师生的视野。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精心研究教材
教材是该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根据学科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系统地、扼要地、准确地表述学科内容,它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注重教材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教材与科学发展状况的关系:教材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教材与师资力量、教学物质设备联系的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时代生、针对性、时效性操作等方面。
第三,耐心了解学生
学生是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是木头人,甚至当成物;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特殊的身心特点和不同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的属性;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对象。所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必须特别有耐心。耐心了解学生不但要掌握其发展规律,还要掌握共性以外的特征(个性差异);采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积极乐意接受;收到的效果既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真实、准确的了解学生实际。
第四,活化讲课艺术
一部收视率较高的影视作品,不但要有其很强的思想内容,而且更在于其有较高的艺术形式。一堂课想收到圆满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活化讲课艺术是不行的,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大胆开拓。教师必须克服以往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如满堂灌、填鸭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活化讲课艺术。
活化讲课艺术,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尽最大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形式上,要多角度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多层次地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多是童话故事。我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排课本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并且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明辨是非,向课本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学习。并且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孩子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在思维训练上,要“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语言恰当,体态适宜;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的生活画面。每个学生所描述的都不一样,但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那就是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在教育教学手段上,要力求自制教具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既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不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我安排每个学生自制一课的生字卡片,在讲到这一课时,由这名同学展示出自己的卡片,让大家评价一下他的卡片做得好不好,接着让这名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还要说说这个字的字形特点。再告诉大家我是怎样记忆这些生字的字形的。学生在亲手制作卡片时,对本课生字的字形特点和字音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再满怀信心拿着自己做工精美的卡片,当一名小老师教学这些生字时,学生的心里非常自豪,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制作和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转化,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厌学到乐学。还必须要在实效上,要常规化教育教学与特殊化教育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相结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特殊重大节假日思想言论,政治形势相结合。比如在清明节时会带着学生到烈士墓前悼念,对学生进行传承美德的思想教育;在六一儿童节时,会送给学生真心的祝福,并组织学生搞好庆祝活动;国庆节激励学生书写爱国方面的讲演稿等等。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课文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提出了“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 交互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语言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语言表达提到第一位,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文学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表达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1]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方法为主,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语言、体验语言、审美语言的方法技巧上,如何去做?下面,我们便以三篇课文为例剖析、体会与反思。
一、《四个太阳》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通趣的课文。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通过教学,我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按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课堂上,我多运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语言,并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诚的微笑等鼓励性评价共同作用下,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投入活动之中。学习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定教,各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各段落,从而突破难点,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
(二)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渲染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新要求课堂中,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来的四个美丽的季节,特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来营造气氛。如第一小节:一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的图片配有知了烦躁不安的叫声,在一瞬间变为绿太阳图,让学生体会绿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清凉。通过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孩子们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快乐识字新课程告诉我们应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式,先整体读文,在对各段文字做不同侧重的练习(绿太阳段里的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对比识记;红太阳段里的生字重点在于偏旁归类识记;彩色太阳一段中的生字侧重在方法识记;金色太阳段里词语的认读、运用)然后再让字、词、句回到课文里,这样有了语言环境的烘托,学生认识生字也就更容易。本节课中,无论用词说话,或是我问你答的游戏和学生自编的记字方法,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游戏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合作学习。
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现的教学内容。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借助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
我采取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感受颇深:
1.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
2.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
三、《司马光》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司马光》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本组课文的编排主题是: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合本课特点及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第一次试讲时,我将预先准备的教学设计调整为:第一课时: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会写2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烘托气氛的导语,极力渲染。结果,学生似乎只是把体验当成游戏,这样感悟人物品格也就变得有点虚了。我感悟到,在语文课堂上,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积累语言。此外,我还认识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而要让他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做到专心听讲,不仅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应在课堂始终贯穿教师精心、有效的组织。
于是,我再次调整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从文章的中心人物司马光为切入点, 直接进入到重点段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样的朗读,感悟人物品格,然后再引出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与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加深对人物的感悟,这样不仅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也能较好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采用变序方法教学本课,比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较为成功。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要教什么,还要体现学生学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学。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的训练与指导,并加强课堂的动态交互性,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总之,充分利用“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
【摘要】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四大支柱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平凡的也是幸运的,我们的幸运是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更大程度的集“人性”“灵性”“活性”“诗性”于一身。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经验
一、坚守中创造精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到热爱自己的事业,不管组织安排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做宏大的事业。因为热爱语文,所以我们才能做到对内外结合、双向互动的“大语文”“大课堂”教学理念的不懈追求;因为热爱自己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课程才永远是师生激情创造的释放过程、本真生命的演绎过程。
站在了语文教学这个讲台上,我们就要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培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同时也要在各种各样的社会诱惑面前依然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广学博蓄,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勇于实践,把那些创新的理念不断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我们人生的花朵就在这无悔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中绽放,灿烂夺目,精彩纷呈!
二、在思考中镌刻人生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教好语文,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思考者。只有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教育的潮头,也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葆事业的青春。
在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我们要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而且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比如我所推崇的陈胜良老师得“六部教学整体模式”和“人格作文训练模式”。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考,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视角一步步触摸到教学教育的本真。
思考是需要底蕴的。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语文教师不能光懂语文,他应该是一个杂家,应该与书打得火热。”我们应该随时与最新出版的图书、报纸、刊物保持接触,不断学习。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极喜欢独居但又喜欢群居的人。独处时的凝神冥思,沉静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群居时的妙语连珠,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灵感的火花。只有这种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活水源源不断,长流常新。
我们从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减负提质为主旋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探索。我们正努力实践着“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教研活动的教学模式。
同时,我们还提倡进行重大课题的研究,比如“课堂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实践研究”“教学规范的构建和操作实施研究”“农村高中语文学习策略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我们相信这些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课题,可以高效的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生命化教育。学生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体培育的过程,必须以生命化的方式促进其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教育应该是农业化而非工业化的。“基于课堂,基于校本,基于群体”使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我们在不断尝试用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总体思路引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三、在奖掖中散发光芒
“老师就应该像是一位挖渠者,用辛勤的汗水引导着一条条小溪绕过岩石,漫过荒漠,逐渐变宽,最终汇入更加广阔的海洋,向着语文更诗意的领域挺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奖掖后人。而且我们应该把这当做自己的一种的责任而乐此不疲。
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概括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从理论学习中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在教学交流中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区别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犯错误,而在于是否能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每一次痛苦的反思,都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而教师也势必在一次次的反思中,逐渐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的教育层面。
同时,我们老师不应该只有教艺,更应该有师德。只要你跨上三尺讲台,你便置身于一片真诚的信赖和殷切的期待之中,于是一切烦恼、疲惫和杂念都会离你远去。心中荡漾着被需要的幸福和振奋,你就成了几十双眼睛中的百科全书。这时你就会感到一种无言的神圣和庄严,你就会情不自禁的燃烧、释放。语文老师,就应该像春蚕般默默吐丝作茧,像蜡烛般发光发热,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勤耕不辍。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