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5:02: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立足于教材且跳出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其主要措施为:第一,对教材仔细地研究,掌握教材所有的编排体系,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文体以及事件进行归类,并从中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将高中语文课的目录制订成一个计划表,使教材的教学目标、作者以及事件等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的编写说明来介绍人物和事件,留下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坚持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单元前的相关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文章的通读和熟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与品味语言,深入地挖掘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要素,将凸显社会规律的相关政论文、体现逻辑思维的说明文、艺术韵味浓烈的文学以及蕴含着一定生活哲理的相关散文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总结教材,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梳理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其复习,使其思维受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到启迪,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启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想象与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例,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促使其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再将其实践在自己的笔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利用其课后时间对实际生活荷塘景色进行观察,让学生来做导游,介绍自己周围的荷塘景色,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如“山水田园诗”,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了解,掌握其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几种山水田园诗,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带入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对于高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具有一定的全局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络,促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文学社、演讲团以及书友团等,或者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实践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突破传统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其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采取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思维为其教学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文理知识、课本内容和社会生活,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宽,在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教材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声音、图片以及影视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就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改善了课堂的听课效率。现代教学技术中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动画、视频等,这样增强了课堂的形象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知材料,使知识赋予了灵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教材中的难点被易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接受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三、总结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创新意识,顺应时展的需要,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个性化发展。
作者:刘吉平 单位:湖南省新邵县第三中学
【摘要】现阶段,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能够加快世界历史发展步伐的重要源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应试教育指挥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追求相对缺乏,从而使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难以很好地顺应精神文明建设与伟大民族复兴,甚至违背了教学初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期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并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第42篇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后经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二位崇尚儒学的学者整理后,从《礼记》中单独地分章节提取、整合出来。而后儒学发展到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又进一步整理、编撰出《四书章句集注》,正式地将《大学》列为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修齐治平”的智慧。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倾向,而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框架的建构。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而要学习知识,就得从根基做起,就得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观察和认知中,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个人认知的素材,这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去看待问题的,解决“如何认识”的关键。语文,不是问题教学,但是,语文却是充满想象,也充满疑问的学科。对语文而言,自由和开放是其特性,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很多时候只是认识深浅和是否合乎道德伦理之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知识开放化,就必须保证学生认识基础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师为了让学生避免模式和教条化的学习,应该让他们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生活视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认知的方向。但是,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制约。如在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把文本内容当成参考向学生进行解读,而不能以“模范”、“典范”的角度出发,这样会抹掉学生个体意识,也会让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化,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思考,观察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此确立个人生活和学习目标,确立个人认知之上的“未来计划”。
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之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而且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唯此,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语文的教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被全新的教育模式所取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目的,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变化作出分析,对于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成果做出解读,最后对于新课程改革所引起的的改革思考做出基本的研究。
关键字:高中语文 教学模式 改革
一 教学模式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之下,教学和学习都相对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本文主要选择最显著的变化作出分析,即教学模式的变化中最主要的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和灵活的教学环节。
第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伴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引进才实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影像等功能,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这不仅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高科技术进行信息搜索,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加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理解,最重要的实现了一个“形象”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充当辅助者,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阅读指导课,诗歌欣赏课、作文课等等相对来说启发式思维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教师一般都是使用PPT课件,或者是Authorware课件,借助课件丰富的图片和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使用,灵活,便捷,充分地实现教学了目的。
第二、灵活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环节大都是固定化的模式,教室上课先进行字词的梳理,在课文的整体阅读之后逐段讲解,利用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手上的教学材料来进行教学,通过对于文章的分析来总结出本节课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同时在课堂上也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是听讲的和吸收知识的,没有任何的交流,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没有保证。新课改主要的就是针对教师和学生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而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通过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让学生在欢乐的教学氛围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后的教学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内容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新课改后教学方式的主要变革就是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等方式,在课堂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有音乐导入、提问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团队模拟演练、学生代表总结发言等,这些都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所以在现代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中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的课堂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就是针对现代的新课改后的课堂的教学特点来命名的。通过传统教学和新课改后的教学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有效果,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也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得具有调动学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深化学习重要意义的职业能力,以及会使用多媒体的现代高科技的能力,相信在这样灵活的教学环节的推动下,再加上教师累积的丰富教学能力,高中语文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二 变化的原因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的要求,促使教育也和社会变革一样,要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的发展演变,在不断地变革过程中对于“教书育人”终极目标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要实现终极目标,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国家的重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政策支持,因为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力量,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非常重视。
中国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里,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成绩不注重教学效果,即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等,所以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种种不良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习惯进行纠正。学生只有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才能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往往学得比较快,成绩也比较好,新课程改革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提点进行改革的,从意义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变化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学生的主要变化就是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教师每天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普遍反映都是很有兴趣。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积极有趣的课堂氛围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多的提高,学生成绩自然而然就能提高,而且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很累,学生对于新课改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期望。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轻松的学习,厌学退学现象减少了,同时教师的队伍建设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的教师岗位都是聘任制,以教师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的导向和标准,从教师资源方面进行了很大规模的改革,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高素质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整堂课教学质量的把握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学生和教师的变化是新课堂改革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最重要的变化,通过两者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课改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四 改革的思考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才能与时俱进,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根据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它与时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改革中要参照传统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不断地实践,创新,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能永远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结语: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结果、改革的思考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对改革全面的解读来提升新课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意义。
【摘 要】 创新教学这个话题,是整个教学领域中的永恒话题。它不是素质教学形势下的一个时髦口号。传统的教育思想都是灌输给学生知识,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一股脑门的将知识强行传递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思想,创新课堂教学。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方法 创新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没有守旧的教师,课堂教学日益活跃,师生关系不断改善,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逐渐形成,教学效率不断的提高。这次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发,传统死寂的课堂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环境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将课堂由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的课堂,改变传统灌输知识为学生自学学习知识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引导者。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共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包括那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课文加以解决的。整个高中语文课堂就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对问题的创新。但是由于教师在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的错误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和学生对问题的茫然,获得的知识较少。课堂中的问题设置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问题必须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不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不前进,问题要与学生原有知识有合适的距离,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探讨;这个问题必须是和课文相关的,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牵动着整篇课文的内容;这个问题必须能对整篇文章具有主导的作用、支撑的作用,能激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思考、讨论、理解和创造,最终实现对整篇文章的整体理解,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这个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首先得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的问题必须是由浅入深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实现课堂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对于问题多处理不能只重视形式,必须对问题的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出现肢解文章的问题。可以看出,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教法创新的关键因素,对设置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中,形成艺术调控课堂、艺术指导课堂、艺术点拨课堂的课堂结构,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其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采取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思维为其教学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文理知识、课本内容和社会生活,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压抑学生,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们也是受害者。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新的课程理念也深入人心。课程改革措施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其课程改革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举步维艰。各种“措施”犬牙交错,鱼龙混杂,甚至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盲目地求新、求异。不仅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且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大为降低,甚至严重地阻碍了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对策 新课改
西藏自治区全面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有四年,这次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课改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的创造性人才,这不仅是适应当前高考制度的需要,也是时代、民族的需要。那么,语文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和全新学习观的前提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1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性、活跃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要由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注重实践、展示个人才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构建和谐知识体系的参与者,创造性地开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语文规律、主动去推论语文结论。要善于创设语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结论的探究过程,给学生讲解应尽量少些,引导学生发现应尽量多些,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逐步转化为探索、研究、思考、创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2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改变了以往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加了大量的实践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意义,有的甚至需要建立语文模型,而相当普遍的应用题几乎都是学生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考验。当然,这是素质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与目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得学习充电,必须加强课外学习,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知识讲座、座谈会议、指导学习、读书活动、自发学习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符合新课标改革探究的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专心上课,课下自习,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总结,不断提高,严格学习要求,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较好的课堂效果。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记忆,通过综合、分析、整理、总结,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让学生真正应用到实际学习与生活中。
3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同时教师之间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要积极参与教研等集体活动,多听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做到教学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为提高,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与不足,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作为一名新课标的实施者,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工作和学习中得到启发,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真真正正喜欢语文。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起了各个层面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教学活动更趋有效。新型的课堂呼唤新型的教师,语文教师必须在不断求新的基础上,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实在在又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来,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语言的意义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二、挖掘文本,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内在品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指不但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唤人文精神去充实和武装学生。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所以,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就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这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三、利用文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地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和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对其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这都是学好语文的方法和途经。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学生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因此,学生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因为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在转变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南县双语学校高中部)
摘要:智能手机因其功能的强大,因其可以直接上网收索、接受和传送信息,又因其普遍被中学生拥有,而语文教学是种传授丰富知识和传递丰富信息的教学活动。所以将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既能提高语文课堂效果,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顺应现代教育教学需求。
关键词:智能手机;高中语文教学;合理利用
随着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唯恐落伍的高中学生也都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尽管很多学校都严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是收效甚微,往往是禁而不止。不难发现,与传统的"电话"相比,智能手机的功能强大:上网、游戏、短信、QQ、摄像、录音、拍照等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即使是山寨版的便宜货功能也丝毫不减。①这就是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的高中生们手机不离身的最大理由。
面对如此现状,一味地对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进行压制是不现实的,任其泛滥也是不负责任的。况且,人类社会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②作为当代教师,更重要的是结合教学内容教书育人、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不要在现代技术环境中迷失。因此,如何削减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光大其正面作用,加强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究,我认为学生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服务,其优势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得到凸显。
1.增强课前预习的容量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中学语文课本选择的文本很多和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对课文的作者、相关知识背景进行课前的预习把握。这时候,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就显示出来了。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之前,我就让同学们先查找关于史铁生的相关介绍,这样,学生在查找中不仅对作者的出身、不幸的遭遇以及他们母子之间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只要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史铁生对母亲深切怀念这一情感。甚至,还有不少同学通过此次的查找,也学会了在写作时作为论据灵活嵌入,这样,岂非一举多得?
2.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
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③当我发现学生们几乎都有在临睡前打开腾讯QQ的习惯,所以我就要求他们每天花上十来分钟浏览腾讯网迷你版的新闻栏目,达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良好效果。并让学生们自主选择有感触有积极意义的素材入库,保证了写作时候素材的鲜活性。记得2013年年底,正复习文化经典,讲到孔子"藏富于民"思想的时候,学生就谈及彼时焦点事件--瑞士拟无条件向居民每月发放人民币1.7万元。这就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绝佳诠释,师生之间还延伸到对我们当代中国之所还未能企及瑞士高度的方方面面原因。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同学们对孔子的"藏富于民"思想那是牢记在心咯。这样的智慧火花不时闪烁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尝到了甜头,就有了继续浏览要闻的动力,并持之以恒地实行下去。
3.加强作业布置的趣味
仿照QQ说说功能,让学生在每周上交的素材积累本子里也附带"说说":内容字数不限,谈谈小事,发发牢骚,抒抒感慨……以此形成一个"互动平台",学生敞开心扉,我亦乐在其中,或评注或留言。比如:有一学生在考前写了一小令--今日作业无数,学习无比痛苦,兴趣早已无踪,只为大学门府。残酷,残酷。看到这样的说说,我亦了然,学生们在临考前的不稳心态,先修改如下:作业无计处,细胞死伤无数。兴趣已无踪,只为大学门府。残酷,残酷,何人能知吾苦。后来觉得这样的修改建议只是对内容的简单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心态达到疗治效果,所以,再改如下:作业早无订处,细胞死伤无数。兴趣仍存吾心,只为大学门府。苦读,苦读,何愁无好前途?这位学生收到作业反馈后,马上就调整好心态,并取得不小的进步呢。这样的互动,不仅利于学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发散学生思维的能力
在智能手机的辐射下,同学们对于马年的到来,那是多了一份独特的期待。自从"马上有钱"在网络走红之后,学生们在素材积累本子上留下的各色妙解,着实让我为他们的绝佳想象力拍案而起,陆陆续续的有"马上有对象"、"马上有一切"等,甚至春晚主持人调侃的"马上见福" "马上卿" "马上有礼"早就见诸学生笔端了,他们通过选取同学名字中的字来表达意愿,譬如 "马上(倩)"(当然是女同学的企盼)、"马上新(鑫)"(该同学希望换一部新手机)、"马上付(富)"(同学,该掏腰包啦)、"马上成(龙)"(同学,还需要努力)……何止这些?关键是有才的同学们还大力地发扬他们善于思考的作风,对同一个现象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说吧,就"马上有钱"一说,一同学解说为"马拉个币"(请注意谐音,组成不文明的话语了)。再如"马上有一切",也有同学说别忘了马的身上是长毛的,所以理解为"马上毛(没)一切"也是可以的……确实如此,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在这一事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将自己的思维扩散了,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5.增加德育工作的外延
相信不少的语文教师都兼有班主任一职,作为班主任,不可避免的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规范引导。如果只是单纯滴进行干瘪的说教,自己都觉得没有说服力,更妄谈学生能够吸收了。所以,我就经常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主持,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让每个人都融入其中。当然,这个时候,智能手机又闪亮登场了,它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在活动过程中畅所欲言。
比如,曾经有一节关于防火安全教育的班会课,同学们上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由火灾事故到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再到如何在火灾中的避难逃生都有同学谈到,甚至,还有一同学为大家演习了消防栓的正确使用方法。我觉得这样让他们参与其中的德育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6.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们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智能手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缝对话,只要一个班级QQ群就可以实现。我在课后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班级QQ群里,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动态,关注着他们的所思所言,就更容易和他们在交流中有共同话题实现交流的有效性。我发现平时在教室里沉默、不善表达的某同学,一到网上,就把他的睿智思想和敏锐洞察力表露无遗,难怪该同学说智能手机让他实现了老师的伙伴关系。除了个体交流,还可以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甚或有紧急通知的话,只要在我们的群公告里面一通知,很快就人尽皆知了。这,难道不足以显示出智能手机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合理地运用智能手机,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感官冲击、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智能手机的运用是为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服务的,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教师仍有必要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和优秀教学教法,将学生这个主体激活,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教学工作注入活力。
摘 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本文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谈一下看法。
关键词:初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断层;衔接
初中生进入高中,对于语文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做好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总的来说,初中语文学习和高中语文学习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同时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又层级式递升。
一、初高中教师教学观念分析
由于初高中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教师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2.加强学法指导。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语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
二、初高中教师教学要求分析
所不同的是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同样主题的单元,哪怕是同一篇课文,选在初中跟选在高中,学习要求上肯定不一样。比如初、高中都有“亭台楼阁”单元,初三(上)第七单元“亭台楼阁”单元所选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还有米芾的《望海楼》、陆游的《登拟岘台》等,主要强调的是背诵,积累些名句和重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表达特色,而高一(下)第五单元“亭台楼阁”单元则要求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去感受我国丰富的亭台文化,比如《阿房宫赋》,我们要通过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去感受历代王朝“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古往今来,多少亭台楼阁寄托着文人雅士的赤子心怀,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需要我们通过学习细细体味。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
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是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的,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有这样那样的影响。这就是课题研究的心理学依据。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作者单位:河南省郸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在过去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重视的是认知教育与应试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培养。虽然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其成效一直不是很好。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是当前教师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笔者就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思维
一、立足于教材且跳出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其主要措施为:第一,对教材仔细地研究,掌握教材所有的编排体系,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文体以及事件进行归类,并从中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将高中语文课的目录制订成一个计划表,使教材的教学目标、作者以及事件等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的编写说明来介绍人物和事件,留下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坚持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单元前的相关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文章的通读和熟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与品味语言,深入地挖掘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要素,将凸显社会规律的相关政论文、体现逻辑思维的说明文、艺术韵味浓烈的文学以及蕴含着一定生活哲理的相关散文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总结教材,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梳理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其复习,使其思维受到启迪,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启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想象与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例,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促使其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再将其实践在自己的笔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利用其课后时间对实际生活荷塘景色进行观察,让学生来做导游,介绍自己周围的荷塘景色,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如“山水田园诗”,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了解,掌握其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几种山水田园诗,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带入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对于高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具有一定的全局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络,促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文学社、演讲团以及书友团等,或者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实践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突破传统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其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采取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思维为其教学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文理知识、课本内容和社会生活,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 口才交际能力在当今社会日益被重视,可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却没有把培养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关键词 语文 教育 口才
语文知识重在积累,想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贵在平时的训练。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在此,谈谈自己一点浅见。
一、口才训练的必要与紧迫
(一)从社会发展需求看,口才训练“势在必得”
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上各行各业,哪不需要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事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对口才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从社会需求上看,口才的训练与培养“势在必得”。
(二)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才训练“义不容辞”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方面能力。一线教师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还它一席之地。这是一线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迫在眉睫”
在高中实践教育教学中,从接触的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瞄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忙于记答题技巧,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经不多。即使老师点名,也是为回答而回答。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很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口才训练中的目标与关键环节
(一)普通话语音训练
在口才训练中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们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思维训练
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训练也是口才训练中重要的一步。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惯了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还要重视即兴说话训练,即兴说话,是口才训练中的高难度训练项目,它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极其清晰的思维,因此,即兴说话训练也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训练的台阶。
(四)语文课堂上的口语综合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本人每节语文课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口语训练时间。每节语文课前,有一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讲台进行口语训练。对于训练内容每一轮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是即兴话题小作文,可以是名言名句赏析,甚至可以是字音字形辨析。在讲台的几分钟,学生得到的是综合训练。语音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训练都涵盖其中。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摘 要:实际的教育教学的现状表明,现在的高一学生很难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分析并研究该问题,对于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深入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成为极为重要的事件。
关键词:初高中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教学; 衔接; 方法
一、现在高一学生教育教学的现状
现在学生的语文视野和阅历比较广阔,但是语文的基础却越来越不扎实了,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和作文,在文言文学习上,初中的教学沦变为极端功利的教学:“只学不考”变成“不考不学”;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学习机构和家长对语文处于一种“鸡肋”状态,弃不能,食无味。以上的现状主要是结合苏北地区尤其是淮安地区的实际状况的一个总体表现。
二、高一语文教育衔接的原因分析
1.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误区
“语文”这一名词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化,这些评价其实都带有片面性。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当从汉字讲起,到词、短语、句子、语病,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这样在基础阶段才能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初高中在学与考的要求上区别迥异
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的阅读是从课本上的原文截取的,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中考不考,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再次,高一节假日多,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或者故意出高难度的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最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比较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松则一落千丈,紧则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随便应付。
三、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对才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其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误区,初高语文的教学要求不同,初高中在学与考的要求上区别迥异,还是非智力因素和学生思维和心理层次的差异。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在教育与教学上取得更高的效益,对初高中的教育教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1.前引后连,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初中语文学习处于中等的学生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教师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应针对入学新生,注意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呐喊〉自序》,不妨总复习一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借此对鲁迅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可先复习《春》,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又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结合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进行《左传》知识点的讲解,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教学,以旧带新,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发展
2.重视实践,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即使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内容,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往往不能灵活运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认为,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只有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度、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什么书籍都应有所涉猎。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
多说。传统教学多强调先生讲,学生听。学生明白了,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换一篇文章,又不知所云。
多听。不光听教师讲,听教师泛读,听课文朗诵录音,也要听广播,听别人谈话。
3.及时总结,调整学法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其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及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也可让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一周介绍一种学法,大家讨论,取长补短,从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教会学生分析考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从考卷中分析出自己的弱项,弥补之,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捷径。
做法一:回归字词,重视听写。
做法二:文言教学,引入语法。
做法三:课外阅读,重视摘抄。
做法四:作文训练,回归文体。
总之,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通过弥合从初中升高中语文教学“裂缝”现象,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并树立起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最终为其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