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03:0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土木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对策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面向二级企业、施工单位就业现在附着于大型企业施工的二级企业、民营私企急需人才,基本上能够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三金”、职称评定等问题,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错的就业方向。
当然,要提高高职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培养质量过硬、素质较高、适应性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稳步就业,实现高职土木工程类毕业生的“出口”畅通,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办好土木工程专业、搞好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问题。即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方向全面发展。专业建设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材及配套的课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走产教研结合的道路,推动高等应用型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基本思路
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瞄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在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
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首先组建了专业调查组,对有关工程建筑、工程建设及管理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将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其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施工一线及工程运行管理一线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必须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分析知识结构时,首先以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分解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其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各课程的相关性和知识的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三)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在教学计划制订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并提倡学生获取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以大专业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体现不同方向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的“能力中心模式”。
(一)认真处理好专业与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上海师大的目标定位是:成为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鲜明特色的教研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具备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二是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本依据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对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其应用性,明确其适用条件以及基本原理,不强调理论的推导过程。三是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性。课程体系是由各种可变的组合模块组成的,基本的课程模块使大专业的基础保持相对稳定性,专门化课程模块视其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而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动态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建筑工程、国际工程等专门化课程模块。
(二)认真搞好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应能够全面体现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针对教学特点,土木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积极配合兄弟院校,并广泛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种教材。目前己出版的有《AutoCAD2000》、《材料力学双语教材》、《钢筋砼双语教材》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以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广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兼顾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加强能力考核,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考核,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各种综合能力细化为不同的专项能力,并对每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核方法,明确各项技能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基本工艺理论,由学生据此进行独立学习和训练,最后以能力考核作为评定学习效果的依据。并不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根据创新成果评定成绩。如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组织设计,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实践,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实践
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否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实践教学是否完善,是否有特色。我院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为此,我系加强了院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在院内实践场所建设中,首先加强了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密切的重点实训场所建设,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满足各项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土木工程系重点实训场所主要有:建材实验室、土工地质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工程施工实验室,CAD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筑面积3400m2,各种设备总值500余万元。除满足各项实训教学要求的需要外,还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各工种上岗能力进行技能鉴定。
(2)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结合生产、科研发展实训场所。在设备添置方面坚持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设备,并兼顾生产科研设备的添置。土工及建材实验室不断结合生产实际,与生产单位合作完成多个项目的生产试验任务。
2.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住乐集团、宏润集团(著名大型民营)、香港华晨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林同炎-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上海住安建设集团、上海第一建筑公司、舜杰建设公司有限公司(著名大型民营)、大华房地产公司(著名大型民营)以及多家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二)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新路子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及合理的组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要求高的矛盾。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科学制订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能力逐级细化成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并在实践教学要点制订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原理,以便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教师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的进行练习,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能力测评,根据实训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种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克服了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带来的学习不同步的负面影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节约时间,进行其它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因此失去实训的机会,或降低实践的效果。
四、推行素质教育,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认识
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重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我院是由高职教育转为高等教育的,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多数跟不上高等发展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学院组织了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活动。土木工程系将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融于专业建设当中,采用紧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体参与的工作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组织研究组,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转变研究组成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通过两年多的研讨,大家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取得了共识,认为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①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②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线创建专业教学体系。③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色。④“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⑤产学研结合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专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在认清应用型人才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制定课程教学要点,讨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一致认为, 应用型人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在不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因此全体教师又将重点转向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研讨,提出了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在保证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多门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完成了力学、制图等课程的电子课件制作。
2.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先后将测量、建材、土力学、概预算与招投标、施工技术、制图等课程作为边讲边练或部分边讲边练课程。
3.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训场所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推广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学生假期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外兼职。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直接顶岗能力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不断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以适应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的需求。前两年的教学以大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本能力基础,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专门化技能培训,同时加开必需的理论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能力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原毕业设计题目作为课下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并将实际工程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虽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一些原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化需经历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加上教材建设跟不上,所以课程的综合和重组无法一次到位。
(二)受专业教室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实践课无法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组织教学,像CAD辅助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课程无法更快地加大教改力度。
(三)教学课件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部分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组织力量开发特色鲜明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各课程、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而组织编写各课程和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套教材,研究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
摘 要: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在进行测试实验和土建施工图绘制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设计;测试实验;土建施工图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体现,是在校期间重要的结合实际的学习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对如何在土木工程设计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缺乏经验,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使用规范规程的意识也不强,往往对规范规程中的要求理解不透,土木工程设计中常出现—些貌似细微却导致整个过程失败的错误。总结多次土木工程设计的经验,高职土木工程设计中应该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1、测试实验设计
在试验设计前要先了解试验的目的,并加以理解,在试验时必须做好记录,每个小组必须要分工明确,要达到每个同学都能操作到仪器,并要知道原理,在实验课后要认真的写好试验报告,千万不要认为我会了,懂了,可以不写实验报告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写实验报告不仅是对数据的整理,重要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温习和确保下次使用仪器,读写数据的详细掌握。
设计前的归纳总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解释的,所以要对自己的笔记加以详细的归纳如绪论中的核心问题是:
1.1点的位置确定;
1.2点位确定的原理和方法;
1.3基准面认为平面的限度。
这样以来在实现设计的时候哪里有问题不是很明白,拿出笔记查阅一下,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这对将来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解决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实地设计就好比自我测试,从中找出自己薄弱之处,并加以强化。不理解的问题千万不能逃避,因为这是最后的理解掌握的机会。比如经纬仪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等的道理,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只叙述方法,不讲为什么的道理。
2、土建施工图设计
2.1平面图与立面图、剖面图的配合
建筑施工图关键是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之间图示内容一致,且相互补充。因为是初次绘制内容复杂的建筑施工图,学生没有全局观,造成平立剖面图的表达不一致。比如,平面图上有个侧窗,而立面图上却没有画出;立面图上有些凸凹的构造,在绘平面图时却忘记了画。在剖面上,不仅应完整表达各空间高度和楼梯间的剖面设计,也要正确反映柱子、主梁、次梁、楼板和墙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平面、立而、剖面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反映一幢建筑物的做法和特点。此外,各图所注的标高、尺寸、定位轴线等在每张图纸上都要认真核对无误,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要求高职学生务必落实做好。
2.2楼梯的平面图与剖面图设计
楼梯间首层休息平台板下如果有通向室外的门,应注意休息平台板下净高尺寸要能使人通过而不碰头,不能小于2000mm。楼梯顶层的栏杆位置高职学生也易出错。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注意楼梯设计为双跑楼梯时,首层第一跑楼梯从哪儿上,顶层栏杆就应设计在哪一面。同时还要注意楼梯间窗口标高是否与立面图上窗口位置一致。
2.3结构施工图
2.3.1基础图反映的是地面以下结构的平面布置位置、尺寸和做法。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应画在同一张图纸上,而高职学生却常把基础详图画在楼层结构平面图上,造成读图的不便。
2.3.2基础垫层尺寸不应作为设计尺寸,它只是结构构造要求,而有的高职学生所绘制的基础详图(条形基础)无论是埋深,还是基础底面宽度都包括例了混凝土垫层尺寸,使得基础底面宽度不够。
2.3.3基础平面图上应标注基础墙的厚度、基槽的宽度及其定位尺寸,而高职学生所绘图上往往只标注定位轴线间尺寸。
2.4结构施工图只是用来表示房屋内各种承重构件的位置、尺寸和做法,并不涉及它的帖面、抹灰等。有的高职学生概念不清,常在结构施工图中出现建筑标高,还有高职学生在结构施工图中根本就不注写标高,使得构件无法定位。针对这种情况,应提醒高职学生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注意定位轴线位置的准确性。核对轴线距离是否与建筑施工图相一致,保证构配件的正确位置及结构构造处理时尺度量值的准确性。
2.5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构件详图
要是配筋图,最容易出差错的是钢筋的位置。在不同的削切位置,构件剖面图中钢筋的位置是不相同的。例如,梁的支座断面图与跨中断面图中钢筋的位置由于钢筋弯起而发生了变化。
3、土木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筑设计与结构平面布置问题
在建筑设计时高职学生需要考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例如,土木工程设计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平面上力求柱网简洁、规整,柱距或梁的跨度尺寸要尽量统一,还要注意梁的经济跨度问题(有特殊要求者除外)。高职学生在进行柱网布置时,往往不注意基本要求,随意布置柱网。
3.2图面质量问题
有高职学生绘图基本功不扎实,对每种线型的适用范围不了解,图面质量较差。如钢筋线应采用粗实线,构件轮廓线应采用细实线,而有的高职学生把构件轮廓线也画为粗实线,主次不分。还有一些符号的画法不按“国标”规定,而是自己随意去画,如详图索引符号、标高符号等。
对构件编号及钢筋编号概念不清,常出现漏号或一号多示的现象,应分清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的不同表示方法.采用两种表示方式,这样就能使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区分开,从而使图面清楚.表示完整。
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在构件详图中未注明分布钢筋、构造柱未伸入到屋顶女儿墙等等。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虽属细枝末节,但关系全局,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认真把关,使学生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掌握在校所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作者简介:孙旭峰(1972-),男,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研究,(email)。
摘要: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由于结构力学实验介于材料力学和专业结构实验之间,所以长期以来不准确的定位导致多数学校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忽视实验课。文章结合结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结构力学实验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3304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列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宽口径”,以及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土木工程师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土木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结构力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也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来看,并不能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降低基础力学概念教学所占的比重。从国内外工科专业力学类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1],国内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类课程学分的比例基本上小于10%,而国外均大于10%,并且目前国际上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力学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应用型基础力学课程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结构力学课程也应如此。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结构力学实验介于材料力学和专业结构实验之间,这一不确定的定位导致其实验教学部分往往被忽视,而仅专注于课堂理论教学。正是这种忽视,造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难从对单根构件受力概念的形象理解,过渡到对整个平面结构直至空间结构受力概念的形象理解,对其后续结构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实践,乃至进一步的深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结构力学课程实验的必要性
力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来的,本科阶段学习的应用力学更是如此。作为一名长期主讲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师,笔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结构力学课程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几何组成分析为例,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课堂上已经清楚讲解了二元体的概念,但有一部分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还是不清楚。如图1a)所示,这些学生会将3-5-6当作二元体来对待。究其原因,是没有把“链杆的约束”这个概念搞清楚,如图1b)所示,他们在作几何组成分析时把2-4-6和3-5-6作为刚片,而将1-2和1-3作为链杆。又如图2所示,三个刚片间以三对平行等长链杆连接而成为几何常变体系的情况,很多学生对此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出现在对“定向支座可以约束哪些方向的位移、约束反力如何”等等概念的理解上,这都是由于没有提供实验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造成的。在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动手制作的一部分杆件以及连接件,结合课程内容当场做演示实验,或者让部分学生自己来做实验。从课程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出错率有做实验的与未做实验的相比有大幅下降,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诸如弯矩图需画在受拉一侧、刚结点处的弯矩平衡、互等定理、影响线、稳定、动力特性分析等,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象而深入理解该课程概念部分的知识。
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主要是房屋建筑、桥梁、隧道等结构体系。在理论讲授及实验中如能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与增加学习兴趣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强柱弱梁”的概念,柱端先破坏时会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梁先破坏则还是几何不变体系。这个概念一般在钢筋混凝土专业课中讲解,但如果在几何组成分析部分将其列入实验课内容,则会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形象理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单层厂房中的纵、横向支撑体系,顶点位移法计算房屋自振频率,结构抗震中的“鞭端效应”等等。但是在实验设计方面,由于学生此时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所以结构力学实验和之后的专业课实验必须有所区别,不应设置过高的难度,否则将适得其反。
结构
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而结构体系的布置是非常灵活的,所以结构力学实验还应该与材料力学实验有所区别。在实验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为目标,可以自行设计构件、连接支座装置及结构体系。以结构体系为例,不一定要限定为平面杆件体系,而可以结合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索结构、开合结构、折叠结构等)等,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除完成基本实验外,结构力学实验课程应结合学科竞赛,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二、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实践
2010年,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系列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混凝土基本理论等课程的实验整合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共1.5个学分,48学时(实验时数为学时数乘以2),分三个学期完成,并统一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及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型实验要求学生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重新验证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相关理论推导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训练其实验技能;提高型实验内容涉及该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原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创新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实验平台中的结构力学实验为新增设的模块,按照实验平台建设要求并参考相关文献[2-4]将几何组成实验、桁架及刚架静内力测定实验作为基本型实验(实验时数5,必选),将刚架稳定实验、静挠度测量实验、影响线绘制实验、结构优化实验、自振频率测定实验作为提高型实验(实验时数2,5选1),将自行加载的模型实验及其他实验作为创新型实验(实验时数2,结合结构模型创新大赛,如获奖还可取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实验课程各模块按五级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理论及预习情况)占50%,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占50%,课程总成绩以学期为单位按各模块所得成绩的平均值计分。
根据实验平台建设要求,扬州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了nhlx-gⅱ型刚架多功能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由支撑刚架、定位板、支座、加载系统、加载杆等组成,可根据需要很方便地将支座更换为固定支座、铰支座及定向支座等,可自由设置加载点位置,不仅可以完成刚架静内力测定实验,还可完成挠曲线测定、影响线绘制等实验。在实验中由学生自己粘贴应变片以及完成接线,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自主编写的实验报告中,除要求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如:“计算中是否考虑剪切变形及轴向变形有什么影响?”、“考虑支座的实际尺寸时计算简图中计算长度的取值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应如何取值?”、“计算中是否考虑支座的实际弹性刚度对结果有什么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解答都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完成的。
图3nhlx-gⅱ型刚架实验装置
在创新型实验部分,学校将结构力学实验与结构创新竞赛(包括校内和校外竞赛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三维空间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及内力计算、简单有限元软件的应用(如sap2000)等等。图4所示为学校举办结构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比赛的场景,其中左图为静力加载,右图为单向振动台试验。对于这些实验,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达到了在趣味中感受结构力学的魅力,在趣味中提升对结构整体受力的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图4结构模型制作加载试验比赛
扬州大学自2010年课程实验改革以来,结构力学实验模块的教学已在两届学生中得以实施。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感到学生对结构力学学习兴趣的增强,如课堂注意力较集中、课间课后提问较活跃等等。此
外,与实验改革实施以前的两届学生(以每届两个教学班为单位)相比,几何组成部分的卷面平均出错率从19.3%下降为5.6%,做刚架弯矩图时结点平衡概念的出错率也大为降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结构力学课程实验的教学成果。此外,学生还在各类结构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以“减小支座弯矩”为概念的“抗震楼梯”设计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初步展现了创新型结构力学实验教学的成果。
三、 结语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系列实验教学平台的专项建设,推动了结构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结构力学课程实验的教学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验教学打破了结构力学课程课堂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能真正参与课程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与课堂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2)改革前后学生成绩的对比,客观上显示了基础型和提高型实验在促进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的形象理解、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3)创新型实验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作者:张兆强 解国梁 王海波
论文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高等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备受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大约已有200多所。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而类似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这类地方性的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创建较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相对较弱,面对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如果一味仿效,走别人的老路,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区域优势,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与建筑市场的新变化
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毕业生人数都大幅度增加,截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土木工程专业的生源质量也受到较大程度影响,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对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视不足,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调整速度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速度,教育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社会(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局面,毕业生不为社会所接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类从业人员提出_厂更高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较强的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能力素质,参加工作后不需再培训就能够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科研、设计单位为主向施工单位、生产单位、管理单位为主过渡。同时,毕业后到非本行业或到相关行业的比例已开始逐步增加,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为国家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日标即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反映教育方向和教育思想,并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慎之又慎。
社会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因此,应在充分厂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生源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据统计,我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教学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仅是5%左右。也就是说,未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系应立足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竭力打造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_。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除了构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三级课程体系外,还应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二年级,以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主,为专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注重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传授学生一种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完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
大学一、二年级以基本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根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需要设置相关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通过一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操作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这样,在验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形成基本能力培养体系。高年级阶段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提供给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操作,在一定的学习时问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分析报告,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构成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建设发展实习基地,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系积极拓展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实践检验平台,以签协议挂牌、订单式等方式与建筑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辟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几项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检验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效果,同时使学生了解了行业现状及真正的工作环境。
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利措施,营造适宜教师队伍发展的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同时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而我系土木工程专业白创办以来,大多数现任教师主要来源于本校留校生和外校应届毕业生。这些年青教师的实际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工程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为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我系应立足现有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结构师、建造师等资格考试,逐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一些企业单位、科研部门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快速胜任教学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并指导相关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为本科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供师资队伍保证。
六、结束语
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提高办学质量,并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摘要]普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该进行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从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目前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向偏离就业需求、工程管理类知识较薄弱、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等有待改进之处。文章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综合能力、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 从业能力 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董艳英(1970-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张立山(1972- ),男,河北滦南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朱天志(1966- ),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整合式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gh2010002)和200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2-02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余所大学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30余万人。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国家重点发展一批重点大学,主要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地方政府重点扶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中间的教学型普通高校应该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应该进行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从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能力要求
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说明,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管理、教育、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向偏离就业需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人才市场,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拓宽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口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性不强,工作起来上手慢,毕业后至少需要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3~4年才能熟悉具体工作。通过对普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类工作,其余部分同学从事勘察设计、房地产管理等工作。而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预定为工程勘察设计方向,开设大量结构设计类课程,忽视了施工管理类课程的合理设置,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求不一致。
2.工程管理类知识较薄弱。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比较扎实,相对而言工程管理类知识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按照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过多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经济、管理、法规类管理知识的教育。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路桥建设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高升。能否顺利就业已经不再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建设行业的薪酬水平近年来不断呈现出管理岗位高于技术岗位的倾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从技术转向管理,管理知识的欠缺成为其事业上升的瓶颈。
3.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学生学完后又需要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
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能够将不同科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课程比较少,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离的现象。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主观讲授为主,还不具备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环境。近年来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各高校的实验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却未同步增长,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教学实验往往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多年来一直被教育专家所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得到落实。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停留在现场参观阶段,很少能实际参与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大多脱离工程实际,基本都是指导教师按照参考书虚拟的设计任务。目前各高校的生师比普遍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表现尤为突出,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三、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办学条件和学校的地理位置,合理把握自己的办学层次,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发挥本校学科优势,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了解相关建设法规并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复合型施工人才。建设领域相关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内容反映了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为高等院校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岩土)、造价工程师等。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按照上述注册工程师的考试内容设置满足考试需求的专业基础课程,然后按照不同类别注册工程师的具体专业知识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2.开设管理类课程或辅修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发生了明显改变,懂得经济和管理、了解建设法规知识已经成为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将工程管理类课程设置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上要学以致用,尽量结合国家目前实行的建设领域的注册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的考试内容。可以开设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总学时的限制,工程管理类课程不可能设置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比较实用、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设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这样就可以在培养方案的学时限制之外比较宽松地开设工程管理类相关课程。
3.改革并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以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技能训练、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以解决实际工程任务为最终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年培养,要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任务。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建设企业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搭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解决了学生各种实习的场地问题,基地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填补学校指导教师在实际工程经验上的空白。逐步建立学校与建设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可以与社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周末和假期到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实习,可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和企业一起通过科研实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课
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选题环节,由指导教师以实际拟建工程或已建工程为背景,结合设计考核目标拟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和设计范围,选择常规结构形式,真题真做,严格按照工程规范进行设计,让学生学会使用工程设计软件,毕业后直接可以胜任简单工程的设计任务。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工程的角度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面试考核的重点,建设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能力单一,即使暂时就业,后期的事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校期间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生产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工地,争取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带薪顶岗实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积极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实行“双师制”,既要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工程岗位工程师证书。在保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参加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获得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评奖选优和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优先政策。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定期轮流组织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顶岗工作,掌握工程规范标准,熟练应用工程设计或管理软件,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讲授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将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作者简介:侯钢领(1973-),男,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核电站建设研究,( e-mail) 。
摘要: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中国“哈军工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大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文章从文化教育的角度,阐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文化”与核电站建设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哈军工文化”将核电站建设人才和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为培养具有“军工”文化特征的核电站建设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核电站建设;土木工程;大学文化;军工文化;人才培养
科教兴国和文化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军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德江副总理在纪念“人民军工”成立80周年时,将“军工文化”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其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国家利益至上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基础组建的,并在哈军工原址上发展起来的。哈军工办学17年期间,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为中国军事技术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仅从教育角度来看,以“哈军工”为基础,就形成了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防化兵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五所高等军事院校。“哈军工”奠定了新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基本格局,更将几代人新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光荣与梦想,凝结成赤诚保国的一座座丰碑,并就此形成“哈军工”特有的文化和历史。
“哈军工文化”是中国“军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军工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历史的发展,挖掘并发展“哈军工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哈尔滨工程大学 “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从“哈军工”特色文化的角度,探讨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教育。一、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文化”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等所体现的面貌和氛围。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的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文化的特色是其存在的根本[1-2]。由于大学的起源、历史过程、发展趋势乃至地域的不同,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3]。即使同一所大学,各个学科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冲突、变异和发展[4]。当某一个大学的文化面临消亡或者失去特色时,那么该大学也将逐渐的走向衰败[5]。
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了“哈军工”特有的文化历史[6-7]。哈工程承载着“哈军工”特有的物质文化。哈军工的建筑以飞檐碧瓦的中式建筑为主,以浮雕造型的欧式建筑为辅,构成了刚毅、豁达、开放和奋勇向上的大学物质文化。哈工程在继承哈军工历史文化的同时,根据时展的需要,结合哈军工的历史建筑特色,新校区的建筑风格,以现代的中式建筑为主,以超现代的建筑为辅,构成了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大学建筑文化。
哈工程传承了“哈军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为哈军工院刊题写了“训词”,为院报题写报名“工学”。、、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也在学校留下了视察的足迹。“哈军工”老院长陈赓睿智、豪情满怀而又平易近人的个人魅力,以及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而又灵活多变的工作作风,已深深地融入“哈军工”的血脉中,成为“哈军工”的精神财富。哈工程通过创建“军工文化园”、“陈赓院长纪念馆”和“数字与实物船舶博物馆”等载体,传播并传承着“哈军工”的精神。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侯钢领,等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以大学文化教育
哈工程从“哈军工”一路走来,发扬军工精神,保持军工特色,传承军工文化,而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超越发展。2000年,哈工程首次提出
“三海”(海运、海防、海洋)的办学特色。并将“三海”进一步发展为“三海一核”(核工业),着力建设“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以实现主体超越,整体升级。2008年开始,学校重点进行了“哈军工文化园”、“陈赓院长纪念馆”、“数字与实物船舶博物馆”等大学文化建设,目前,“哈军工文化”已成为哈工程的显著特征。
二、核工业建设的“军工”文化
中国的核工业随着原子能工业的诞生而产生,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明显的军工特征。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核建)是中国核工业唯一的建设载体,是中国核工业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核建在承担中国大陆所有核武器基地、核燃料基地等核工业建设项目的同时,还肩负着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军工行业各类国防科技工程。在履行国家赋予的保军建设重任的过程中,中核建形成了“爱国奉献,自主创新”的军工文化。
中核建把军工文化精神,推广到民用核电站建设领域。中核建完成了由中国自主设计的秦山核电站以及援外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等核电站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中核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改项目,全面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建造能力。在核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核建传承着军工文化,发扬了军工文化。
中核建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创新发展,勇当国任”[8]。“创新”就是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国家核工业建设,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开拓核工业事业发展的新领域;同时,要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广大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在市场竞争中要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发展”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发展”是第一要务,要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勇当国任”的具体内涵就是要为中国的“两弹一艇”和核电站“零”的突破作出贡献,在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担负重要使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保军建设为责,成为核工业和核电发展的主力军。 三、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文化教育
核建设人才的培养,从应用范围来讲,与核能应用比较密切。而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与土木工程专业更紧密。有鉴于此,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角度,探讨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地现实意义。
根据2008年统计数据,中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共392所,其中211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约60多所。每年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约在5万人左右。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核电站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专业性要求强,在安全文化方面的要求则更为突出。目前,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国家核电公司王炳华董事长指出:核电人才缺乏,不仅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有4年以上的建设高峰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上千人。同时,在核电运行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当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17台,装机容量1 474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8台,装机容量3 056万千瓦。根据核电发展相关规划,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5 800万千瓦,在建3 000万千瓦[9]。因此,中国核电站建设和发展急需大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根据哈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国家核电建设发展的需要,从军工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核电站建设人才的文化教育。
1.爱党爱国,服务核电。由于放射性和裂变能的存在,核电系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的一起核事故,都可能带给世界严重的后果。核安全可以概括为三个负责:为核电职业健康与安全负责,为项目和行为的质量安全负责,为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其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具有爱党爱国、保卫祖国、服务核电的军工爱国精神。
2.自觉自律,忠诚敬业。核安全文化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要我安全(被动约束);二是我要安全(主动管理);三是我会安全(自律完善)。核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的协作才能完成,需要具有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因此要求学生自觉自律,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要有心甘情愿为整体服务、为安全服
务、为核电事业服务的行为意识和习惯。
3.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做好核电安全一方面依靠制度和管理,另一方面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高效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核电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不能只依赖引进,还必须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自主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基本素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忠诚地服务于祖国核电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抱负。
四、结论
中国核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适应性强、素质高和具有较大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特有的“哈军工”大学文化,在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人才特色素养的培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 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存在问题。针对土木工程学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并以介绍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成功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 科学 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 论文 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教育过程,这其中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造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激情、好奇、乐观、容忍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一方面降低的研究生源质量,同时也使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上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几乎为零。这种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制的培养方法,难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术腐败也在时时侵蚀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研究生的影响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主要内容是1)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2)建立研究生学术 论坛 ;3)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4)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5)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6)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下面我们就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些经验体会:
1 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给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于2006年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一起,申请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即中南大学-湖南建工集团研究生创新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评估,正式授权挂牌。该基地每年接受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湖南省建工集团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联合申报省级科技开发项目二项,完成工法近十项,合编教材三部,共同十余篇。不仅提升了湖南建工集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了可观的 经济 效益,而且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尤其在重庆大剧院项目的建设中,获得了各方的良好评价。
2 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强调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设,学院定期每年举办一届院级研究生学术年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演,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取前辈的成功创新经验。同时还不定期地在不同学科方向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心得、交流学术思想、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2009年10月我院将承办教育部全国土木工程博士生论坛,这将又是一个良好契机,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申报、建设、管理和奖励办法。力争将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等骨干课程分批、分级地建设成精品课程系列,构成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二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6门校级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还支持开出了三门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
4 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积极参加 教育 部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每年土木工程专业有近十余名研究生通过选拔派往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获联合培养。另外,有不少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导师也积极联系国外学校,给研究生提供短期的学术交流时间。学院还制订了相关政策和基金,鼓励在校研究生参加境内外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5 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一方面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大纲,另一方面也支持研究生任课教师根据 科学 技术的不断 发展 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研究生教材。累计出版各类研究生教学用书近十本。
6 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是研究生落实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国家级实验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实验室、建筑材料和工程结构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再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的任务,全时、全方位为研究生开放。
此外,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还设立了优秀博士 论文 奖励基金、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选题基金和研究生sci收录论文奖励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对国家科技进步、 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课题研究。
土木工程担负着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高强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努力探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等各个环节的 规律 ,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份贡献。
摘要: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构建生产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细化实施要点,使生产实习效果达到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生产实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生产实习,不仅巩固了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将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对学生融入团队的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吃苦耐劳工作作风的锻炼,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此外,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有意识地学习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等项目管理内容,也是弥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方面薄弱环节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过程中,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具体特点,使得有效实施难度较大、不易组织,致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因此,客观分析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行生产实习环节的系统管理、保证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
国内普通高校的生产实习情况,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缺少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到工地实习的目的是以学习为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经验,一般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以追求合理利润为主要目标,同时考虑安全、进度、质量等管理内容的企业,基于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以及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实习生的接纳并不积极,这就使得实习单位联系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基于生产实习的特点,每个工地接收学生的数量有限,一般不宜超过五个,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对学生实习工地数量需求很大,而且各高校实习时间相仿,企业难以接纳和安排。
(二)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
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为四周时间,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接触工程部分内容,实习内容不够完整。此外,施工企业推行项目责任制,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部的负担。因此,很难对施工单位再做进一步要求,致使部分学生在工地上走马观花,缺少有效指导,或以参观者的身份去实习,或被安排在办公室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导致实习深度不够,难以达到实习预期效果。
(三)学生分散实习居多,缺乏全面、有效的过程监控
由于实习学生数量众多,大多数高校采取以学生自己联系分散实习为主、学校统一组织集中实习为辅的方法。由于实习地点分散,遍布省内外,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实习效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与自律。部分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不重视实践环节,缺少主动性、持之以恒与肯于吃苦的精神,处于被动实习状态。部分同学备战考研,无心实习。因此,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实习安全问题存在风险
一方面是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水电管线、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繁多,多工种立体交叉施工,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实习生须在工地人员带领下进行工作,否则遇到突发状况难以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此外,还包括交通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等问题,均给学校及实习单位带来很大压力。部分实习单位顾虑到学生施工现场安全,不支持学生完成大量的外业作业,对实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五)实习成绩考核评定机制存在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实习情况
由于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鉴定材料有时也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实习成绩多以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为评定依据。个别同学实习报告甚至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由于指导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有限,因此导致实习成绩评定存在偏差。基于上述原因所限,学生的生产实习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生产实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生产实习的目标,采用多渠道、多环节齐头并进的方式,系统构建生产实习教学体系。
二、生产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
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实践环节面临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了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这是非学校自身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教育模式。德国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验均有明确要求。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有3-6个月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还经常利用假期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项目研究。德国作为法制国家,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高等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德国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企业应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把参与学生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而我国这种良好的合作机制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积极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等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并且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长此以往,步入正规后进入良性循环。
(二)进一步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一定数量稳定、质量优良的实习教学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会为学生在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规范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工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规范、完善、科学的项目运作模式,使得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而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宣传,将推进过程加快。另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当前,加大力度,充分利用校友会、产学研合作、行业培训等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在科研课题、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力求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完善实习内容
基于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及部分工地施工管理不规范、施工质量较差等缺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收集、制作实践教学资料,作为生产实习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典型施工技术的专题施工录像、图片说明。利用网络资源、影像教学及软件模拟等方式进行室内模拟生产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场景体验现场的施工过程,与现场的生产实习相辅相成。
(四)完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资料
生产实习教学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内容。由于生产实习的分散性,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完善、详细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能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而又由于学生实习工地、实习内容的差异性,实习前,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因此,应针对当前常见工程类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轻钢结构厂房、砖混结构等,给出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并以分部工程为对象,给出各分部工程实习要点及思考题。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再针对工程的具体内容予以补充完善。
(五)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将生产实习质量控制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阶段
(1)加强管理,健全实习制度。规范学生自行联系工地的审批程序。学院统一制定生产实习审批表下发给学生,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填写实习单位及实习工程概况、实习内容,实习单位签署接收学生实习意见、家长签字同意后,学院最终批准。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采取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实习表现(包括日常出勤情况、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工地评价等内容)、实习工作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等方面量化指标,通常可参照实习表现占40%、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占30%、答辩成绩占30%的比例设定。
(2)重视实习动员环节。学院、系对生产实习动员给予足够的重视,着重强调生产实习的意义、目标及实习安全的重要性,细化实习要点,以使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但实习动员不能只局限于动员大会,除此之外,尚应设置系列实习讲座,主要内容包括:a.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入门讲座。使学生熟悉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的组成,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作用,主要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内容,施工现场质量验收的程序、组织方式等内容。b.平法图集讲座。系统介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即G101平法图集系列。c.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讲座。系统介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及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要点。d.工程材料试验检验讲座。系统介绍常见工程材料如水泥、钢材、混凝土、砂浆、砌块、砖、防水材料等的外观检验、取样要点、实验室检验主要内容等。e.现场施工讲座。播放一定数量的现场施工视频,主要侧重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增加感性认识。该系列讲座也可穿插在学期中,分模块结合建筑施工与管理、混凝土结构等课程进行。做好了系统的前期准备,学生进入工地之后,能够尽快地、有条不紊地适应工地工作和生活。
2.事中控制
该阶段的理想状态是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学生生产实习予以系统指导、合作培养。但在当前形势下,多数实习单位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其中,学校未与实习单位进行很好沟通也是一大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的主要任务,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该阶段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1)规范实习教学资料要求。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实习日记,详细记录每天实习内容、工地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收获等。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强化实习报告质量要求,要求总结实习过程的精华、亮点,并结合规范、规程、标准等明确、完善佐证资料,要求按照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力求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指导教师随机抽查。学院、系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点,设定指导检查多条路线,每条路线由1-2名指导教师负责,分组指导,采取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要求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指导教师随机性地与工地项目经理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表现等。
3.事后控制学生返校后,可设置形式多样的环节检查并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1)设置生产实习答辩环节。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过程陈述后,答辩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召开生产实结报告大会。选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会上交流。通过会上交流,增进同学间的沟通,相互借鉴,增强实习效果。
(3)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结合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答辩+指导教师检查等多项内容,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
三、结束语
综述所述,针对当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多渠道、多方法,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强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规范生产实习管理,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并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丰富、完善实习内容,使生产实习效果取得实质性提升。
作者:可淑玲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摘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土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先进的认识,这对理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土木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更具实践性。实践教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要。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集实践性、社会性及群体性为一体,其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为此,除了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士[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学生接受专业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也会有所增长,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会深入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
由于实践性教学是基于理论课内容进行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只会重视理论教学。而且,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师大多不是单纯地承担着教学任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集中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2],后果就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缺少及时专业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顺利进行。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一方面缺少重视。各类实习时间不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否按照实习指导计划和考核方案进行非常关键,这对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
当前,一些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少软硬件设施,更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经费短缺;其二,实习经费短缺。由于实习和实验都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若不能有效保证其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不能完全掌握,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科基本教学实验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若缺少资金投入,将难以实现这一要求。经费少还会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不全面的状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施工现场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对部分施工工序、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和工程监理有所了解,而且在工程预决算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应该兼顾[3]。但缺少资金,就不能同时兼顾到这些。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
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土木工程实习环节是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地质、测量、认识、生产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内容。这些实习环节多且不集中,没有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内容也过于片面,不够规整。此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实和多元化。例如,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由于结构型式不够多样,造成房屋建筑设计对象主要以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为依据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层次划分并不清晰,致使基础结构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复杂的基础型式的内容。针对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其并未对其他桥型的设计内容有所涉及,只是单纯地进行简支梁桥设计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各类实验与设计,一般会编制内容翔实的指导书,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时,不多加考虑,缺少创新性。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抄袭也是阻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因素之一。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实习组织形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凸显,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影响的不只是实习质量,更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学校在考虑经费后,难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一来,学校只能以学生返校后的实习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忽视了监督最重要的过程管理环节[4]。另外,各高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总结和管理时,对实习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总结不到位,特别是审查实习场地和执行管理制度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未做好实习前的管理工作。
三、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主要目标有:第一,以创新性实验指导思想为基础,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第二,通过一切有效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确保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为此,不可忽略:首先,在教师待遇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安排课程计划时,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需要分别安排,且在计算实验成绩学分时,不可混为一类。最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量较大,若有充足的经费,将可以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吉林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兴城实习基地。除了要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学校也不能不重视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企业和生产单位能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切身参与,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须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项目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以免不能从整体上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普通教育课程上,对化学、物理和数学都有相应的实验安排。另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以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低。在课程设计、实习和生产实习内容方面,要避免各环节内容出现不统一和不连贯的现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尽量不要脱离实际工程,学生才能以实践环节中认识的知识尽快地掌握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
由于考核与教学质量有关联,所以须重视对待。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考核不仅要重视考核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不能忽略监督管理过程。针对考核重点,依据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以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准。若只主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要以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为衡量基准进行评估,否则,将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后,实习组全体教师要做好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免再犯。
四、结束语
在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等问题,必须通过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渊召 李振霞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摘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软硬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生产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实践基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程度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着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因此,笔者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一些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1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实习(为期1个月)和毕业设计(为期3个月),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同时,工程建设和设计实际通常存在时间长、时间紧的特点,因此,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现有什么内容就指导什么,哪里缺乏人手就往哪里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学生实践的时间短,加上需要熟悉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在施工工地上实习存在大量不安定的因素,企业综合考虑后通常让学生待在办公室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实践的时间。
1.2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往往要求专业学院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校方在选择合作对象建立实践基地时过于追求形式,而对后续建设规划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常也将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作为一项短线投资,并未把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通常会造成学校单方面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企业处于半推半就的局面,学校没有利用好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则在没有收到持续的收益下缺乏继续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动力。
1.3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稳定
从目前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际运作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主要在于校企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等。一旦双方合作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在不及时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导致双方的合作热情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合作名存实亡。另外,现有生产实习环节原则上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并不一定会选择签署协议的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性。
2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2.1完善课程体系,融入企业需求
(1)实践课时设置。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虽已形成大学四年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但在课时安排上较理论课尚有一定的差距。可在充分调研学生意愿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利用寒暑假等适当延长相应实践课程的实习时间。提前规划和启动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准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基地实习。
(2)企业参与教学。
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等方面多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建议,甚至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可适当地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另外,开设由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讲座,让企业真正全过程地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更好地反哺实践教学。
2.2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局面
(1)建立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机制。
实践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学效果。学校要勇于打破实践基地建设片面追求数量和质量的机制,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根本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学校智力和技术优势,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有较高社会责任感、有意愿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2)增强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双赢意识。
企业要合理、清晰地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破除过度聚焦于在实践基地建设人、财、物等方面的付出。扩大视野,科学配置,将接受学生实习作为缓解用人紧张的重要措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将学校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作为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3)加大校企双方师资交流力度。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尤其一些青年教师通常是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科研经验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而企业技术人员常年在工程一线,科研工作则相对滞后。校企双方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借助实践基地安排青年教师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学校则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科研项目等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通过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坚实的师资保障。
2.3强化校企交流,稳定实践基地
(1)加强校企双方交流,完善实践基地管理。
学校要设立专门分管实践基地建设的人员,定期联系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双方关于实习计划、要求、岗位等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也要进行积极、合理地反馈。健全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保证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定期表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创新实践内容和文化,稳定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要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新概念、新想法的尝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推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宣传创新实践成果,扩大实践基地的影响力,用实践项目和企业文化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从而稳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3总结与展望
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工学类专业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尤其是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更是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要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交流、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随着土木工程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实践基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将是今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土木工程人才的关键和方向。
作者:缪海锋 姜秀英 单位: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土木专业旨在培养道路、桥梁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各方面工程建筑领域从事设计、规划、研究、管理以及施工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和扩宽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方式,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从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在建筑领域中属于重点的基础性学科,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1]。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以及应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些分析。
1.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
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指的是授课老师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准备好有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工程案例教学是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与纯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案例的选取来自实际的生活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在便于就地取材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更加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
2.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案例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本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合理地选择案例,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而言,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不高,甚至非常的陌生,刚开始接触本专业需要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因此授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较为简单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比如在《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现状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概论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案例,比如地铁的修建、城市已建成或者在建的一栋栋高楼、隧道建设、桥梁建造等均是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学生对这些建筑也都比较熟悉,通过回忆和联想就会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课程进入到技术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取身边的例子或者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比如城市高楼建设的结构、反震系统设计等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总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合理、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由易入难。
2.2工程案例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还应该以教学大纲作为参照依据,结合课程的进度选取和分析案例[3]。这和前面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由易入难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需要老师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度,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选取一个案例,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采取工程案例教学是为了使更好的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而不是用来替代专业理论的教学。同时进行工程案例分析时避免盲目的扩宽知识范围,比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分析工程案例时应着重从本节的知识点去分析探讨,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的构造要素、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作为重点分析项目,等到学习该知识点的具体课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等现象。总之老师在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时要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把握好工程案例教学的度,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进行教学。
2.3工程案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兴趣才报的志愿,可能是调剂或者其它原因,也有的学生原来带着浓烈的兴趣报考本专业,但是接触后觉得与想象中的有出入而失望,渐渐地失去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差,学习的效率不高,最终就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授课老师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4]。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桥梁的内容时,可以选取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过7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大桥的7号桥墩受到一艘载重万吨的游轮撞击,只留下擦痕并无其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该大桥采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工艺。学生在听到案例时会被大桥的坚固所震撼,被整个案例吸引,渐渐地就会对相关得知识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样化的形式进行,不仅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本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工程案例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以小见大、由易入难,工程案例的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作者:罗少云 赵会艳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关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探索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为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弹性力学;土木工程;教学;探索
弹性力学是高等学校土木水利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目前各高校很多学科根据本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减少课时和精简内容。另外,土木类专业所面临的现代工程结构设计问题大多为非杆系的复杂结构体系,所以许多高等院校要求开设弹性力学和有限元课程,其目的是加强土木类本科生对复杂结构数值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现代结构设计的能力。然而学生普遍认为弹性力学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远不如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而且弹性力学理论抽象,数学推导麻烦,课程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现有的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增大信息量,减少教学时数,又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弹性力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弹性力学教学现状
为了提高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相关教学水平和研究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2006年工作会议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14年10月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各高校在每次会议中都对弹性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交流,对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和资源积累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北京工业大学在弹性力学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弹性力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与国内其他高校具有类似特点与问题。2006年之前弹性力学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或必选课,学时一般为40学时左右,使用教材以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在2007版本科教学改革之后,弹性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中仍然设置为学科基础必修课,但学时改为16学时,考试时采用闭卷考试,对学生学习要求较高,较多学生仍然认为太偏重于理论,理论抽象,数学推导烦琐难以理解,并且其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远不如结构力学。在2012版教学计划后,课程性质以及学时都没变,但考试时采用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公式推导要求降低。改为16学时时,教师和学生的感觉都是时间太紧张,学习压力大,所以在刚完成的2015版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弹性力学进行了很多变化,首先课程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学科基础必修课改为学科基础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其次学时增加为24学时,让选修弹性力学的同学能真正学习到弹性力学的主要内容。所以目前在现有的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增大信息量,减少教学时数,又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中关注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弹性力学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许多高校和研究者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和研究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多有益成果,尽管如此,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在以下几方面尚有待研究与改革:(1)教学对象上,弹性力学通常主要在工程力学专业开设,需要充分考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2)教学思路上,仍然偏向工程力学方法,在内容选择上较偏向数学,主要是理论上的教学,对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结合对比方面缺少。(3)讲课内容中未能充分引入弹性力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与土木工程结构相关进展,因此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对弹性力学教学中的普遍与特殊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将促进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力学教学的发展。
二、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理论水平
根据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及2015版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需要考虑在既有学时下,使学生的理论水平能达到当今土木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1.重点突出弹性力学分析思路和概念。
在教学中,在分析思路上,一般重点讲授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相关问题,并且对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基本理论采取精讲的形式,对空间问题基本理论采取和平面问题基本理论相对比方法进行讲解。如果根据实际,直接从实际工程的三维问题,再到讲授二维问题可能更符合思维过程以及实际工程问题,使得思路更加自然,并且能节省教学课时。另外,在讲授方法思路中应突出思路、概念与结论。如弹性力学中的概念问题:弹性力学中应力的方向以及正负号的定义,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的区分,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处理局部边界条件的圣维南原理,等等,这些都是讲述平面问题基本理论中要熟练掌握的概念。
2.结合具体土木工程实例教学,附加一些分析程序和工具的介绍,拓宽学生分析方面的应用能力。
在介绍分析思路时,需要结合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工程算例来分析,这样可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理论分析完成后,还可以介绍相应的数值分析方法,介绍Matlab计算程序或有限元分析工具,对理论分析过程数值化,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分析结果。最后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学会运用,可以结合一些设计规范进行学习,如: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建议采用弹性力学数值方法—有限元法计算围岩的隧道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等,通过在理论分析结果和数值分析对比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规范要求进行验算。
三、根据当今土木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编写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就目前而言,对于土木类本科生的弹性力学课程,各高等院校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选用的教材均存有不同。换言之,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教材均没有统一的指定,仍处在各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目前已出版的弹性力学教材有很多种,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弹性力学简明教程》,徐芝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较多、较全面,也比较深刻,对概念思路的解释较为简洁,但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1)基本上从平面问题到空间问题最后到板壳一些特殊问题,分析讲解思路可以变化,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理解。(2)理论讲解较多,实际土木工程案例的分析较少。(3)理论推导比较多,数值分析对比较少,数值分析工具的应用较少等,另外学生学习的课余指导用书比较少。为此,编写更加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以及教材指导用书是有必要的。
四、改革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研制《弹性力学》的CAI电子教案
作为一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课程,仅以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明显不足。例如,本课程中复杂的理论推导数学演示,这些均可通过CAI电子教案的教学来表述。此项教改工作的目的是在教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就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而为之。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要求及依据更加丰富的教材,可以编制本门课程的CAI电子教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预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学生能给出较好的评价。另外,课内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本门课程在土木专业上的应用性较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均会遇到实际结构问题的数值分析,对此需要课外指导,因此建立教师学生互动平台和窗口也是有必要的。
五、结语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关问题,并探索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1.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理论水平,使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达到当今土木类专业的培养要求。2.根据当今土木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编写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3.改革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研制《弹性力学》的CAI电子教案,并建立教师互动平台和窗口。
作者:陈适才 彭一江 彭凌云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在校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以及教师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好专业英语是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等的必备前提。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解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看法和认识,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为土木工程专业的8个班级,人数238人,共收回有效问卷230份。然后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淡薄,认为专业英语没有什么用处
在问卷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用处的调查中,有45.45%的学生认为现在说不上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有什么用;16.69%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用处,但也不能说没用;3.03%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处;34.85%的学生认为有比较大的用处。同时,还对学生选择的理由做了调查,其中认为现在说不上有什么用处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就目前的水平及现实情况还用不上专业英语知识;②如果只在国内工作,基本用不上;③对专业还没有深入地学习,现在接触不到外国专业方面的文献,所以没觉得有用。认为没有太大用处,但也不能说没用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自己的英语太差了;②现在并没有用上什么专业英语,阅读外国期刊比较少,感觉以后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不是很多;③对学习普通英语有一定的帮助。认为没有用处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以后工作可能用不上,至少在本科层次上是这样;②不打算继续考研。认为有比较大用处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及外国科技的最新动态;②社会需要多元的人才,要和世界接轨英语就更加重要,并且对专业技术有较大的指导作用;③继续读研究生的话,专业英语非常有用。
(二)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上不阅读英文的科技文章
在课余时间,对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的调查中,71.21%的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英文专业文献,27.27%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仅有1.52%的学生大量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是不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
(三)对专业英语的重视不够
在对“专业英语在你所学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中重要吗”的调查中,69.7%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不重要,有30.3%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比较重要。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可以不开设这门课程。
(四)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正确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够正确。有很多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翻译,多懂些专业词汇就差不多了。虽然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能够达到熟练阅读和翻译的水平,但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的学术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英文科技文献的检索能力等。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技术信息,而并不仅限于翻译那么简单。学生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一是因为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重点多放在学生阅读和翻译能力的训练上,而对于比较实用的专业英语口头交际能力以及土木工程领域内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十分薄弱;二是因为基础英语阶段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英语是以阅读为主,可以说学生学得是“哑巴英语”[1-3]。
(五)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中碰到的难点较多
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中,65.15%的学生认为主要困难是专业词汇太多,单词不认识;39.39%的学生认为对相关专业知识不够了解;33.33%的学生认为长句较多,较难理解;19.7%的学生认为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学习的困难;43.94%的学生认为不能准确、通顺地翻译英文文献。
二、教师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课上往往因此出现一片尴尬的沉默,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仅有6.06%的学生选择了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有81.82%的学生选择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而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方式。
(二)教材的选择不当
有些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仅仅是专业技术文献的阅读与翻译,这不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形势的需要,并且教学内容陈旧,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前面提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不重要,而教师又没有正确引导他们改变这种看法,这样很多学生上课就会漫不经心,课堂气氛沉闷,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
三、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而且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经历,从相关国际土木工程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从今后工作可能要接触专业英语的情况,从我国大型工程如奥运会的场馆设计、招投标建设等按国际惯例操作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土木工程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好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只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教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发现:81.82%的学生选择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中,每堂课都让学生自己把一小段文章翻译在作业本上,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及时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讲解。对于这种方式在问卷调查中,有75.48%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比较好,通过自己练习再结合教师讲解印象比较深刻。另外,在对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科技英语写作特点及翻译要领进行讲解后,文章的阅读和翻译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引导和纠正完成的。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教材
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教材陈旧、单一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阅读文献为最新的前沿文章,而且除了文献阅读与翻译外,还应包括土木工程领域内涉外业务应用文的写作和听力与会话的内容,配合音频、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课外自学。另外,还应包括专业文献的检索内容,让学生至少了解如何进行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的检索。
四、结语
如何开展好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文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把对专业英语的兴趣与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作者:卢春玲 刘均利 王强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