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1:23: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职业学校培训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师信息化培训目标和内容定位
教师信息化培训目标设定要着眼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信息化的应用与操作,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设定培训内容时,重点突出培养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来。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广网络空间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法选择
实现教师信息化培训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培训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脱产式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听评课以及教研活动等形式。具体的培训方法可以选择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或是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讨论和撰写学习心得等。将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教学环节各要素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案例演示与分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训时要求教师认真参与,以真实任务为主线,反复操作、体验、反馈。在培训的后期,鼓励教师发表教学成果或者参加信息化大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巩固培训的成果。在培训中尤其要突出校本培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现有资源,及时将新的信息化手段反映到培训中,引导教师进行定期的学习、讨论和探索,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与革新的积极性。通过教研组的形式进行学习,集中教师的力量,充分体现教师集体智慧,形成研究成果。
三、教师信息化培训团队建设
创建以学校为单位的培训团队。在建设团队的过程中凝聚企业、行业、专家的力量,发挥各方不同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以讲座、到企业学习、到兄弟学校考察、专家到校点评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信息化培训。学校一把手作为培训团队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校级层面建立相关信息化组织,各系各部门推荐信息化培训骨干作为信息员,建立二级培训师团队,重点培养全校推广信息化核心组成员。以教研组为支撑,形成信息化教研团队,在信息化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研讨。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建设
学校在统筹规划相关制度时应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突出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网络环境的畅通,对使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学习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培训制度和考核体系,信息中心、培训团队作为技术支持的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服务管理,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召开。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对资源开发、知识产权等设立相关体系,使教育信息化工程常态化。
五、教师信息化培训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是信息化培训实施的基本保障。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培训内容和管理规范,在培训环节中,重视培训过程的督导和检查,加强培训后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通过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结合教师培训时的表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建设竞赛,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将信息化应用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去。通过这些方法,使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使用信息化技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摘 要】阐析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建立校内实习培训基地、加强学校与行业的合作、建立健全教师奖惩制度等策略,探讨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 双师型 培养 培训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把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中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工作的,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应符合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标准,一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教师职称的教师;二是有双职称资格的教师;三是取得重大成果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可见,“双师型”教师应该是能胜任教学科研,又是生产实践能手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其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困境
1.培养培训条件不足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广西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市共36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教师占54.6%,企业转型的教师占13.0%,事业单位转入的教师占6.6%,其他学校调入的教师占14.2%,也就是说,88.4%的教师在从教前并没有学过相关的专业技术,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目前,广西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2.9%,其中,累计培训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教师还不到40%,累计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下的“双师型”教师仅占36.6%。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平台都比较少,其专业知识水平未能通过参加培训得到应有层次的提高。事实上,部分取得双证的“双师型”教师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实践操作经验,难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真实价值。
2.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全国各类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2.9%,而且有的教师虽然持有双证,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专业课;有的教师持有的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对口;有的学校为了达到师资方面的某种要求,鼓励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增加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这种连基本操作技能都不具备的教师被称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近年,职业教育发展过快,职业学校不断扩招,“双师型”教师工作过于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修和提升专业技能,其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3.社会地位不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多职业学校都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建设,但国家法律法规缺乏健全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比较模糊、教师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双师型”教师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繁重的工作,却没有能得到相应的社会待遇。有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干脆跳槽到社会福利相对较好的单位或企业,导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流失。
4.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来看,基本是单纯的学校式培训,企业单位参与较少,这就导致了教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培养培训在时间上、质量上没有得到保证,因而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选派“双师型”教师参与培训方面,很多职业学校往往没有制定选派计划和标准,选派培训对象草率,有些被选派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为专业不对口、时间调整等问题放弃参加培训,浪费了培训的机会和资源。此外,很多学校对外聘教师的招聘缺乏一定的录用标准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很难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策略
1.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一是要求有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而无相关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培训或自学等手段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二是要求有专业理论知识而无专业操作技能的教师,必须先通过培训学习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来安排课程;三是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和新分配的毕业生,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督促其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和上岗证,才能开展教学活动。
2.建立校内实习培训基地
教育是一项产业,职业学校应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室、实习车间和生产基地,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可以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根据各学校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共同建设校内实习培训基地。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学校生产、实习、实训的产业基地,为本校乃至本市其他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好的环境。
3.加强学校与行业的合作
为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保持合作,积极探索如何与行业保持合作。有的学校以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与企业共同探讨并制订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向企业及生产车间延伸,既促进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生产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也强化了教师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知。此外,学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上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经考核合格,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上班。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例如,钦州市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英格玛(中国)有限公司、凤冠集团公司、美的集团等多家企业实行了联合办学;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联合办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建立健全教师奖惩制度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坚持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双师型”教师的切身利益,保证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外流,同时吸引其他行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的优势。例如,对聘期考核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发放教师津贴;对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按有关奖励规定给予奖励,或者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
总之,职业学校要认清“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和困境,把培养和培训一批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视为教育的大事,着眼于长远发展,要系统地、有规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
(责编 艾 阳)
【摘 要】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构建“双师”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人本特征和终身教育特性,应在顶层设计、团队协作和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推进拓展,从而更好地保障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师型 校本培训 校企合作 团队协同
一、对“双师型”内涵的重新审视
在探讨“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双师”的内涵要义。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术语,其概念定义迄今尚无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既能担任专业理论的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专业技能和生产实习的训练工作。此概念中“双”字的提出无疑对促进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双”字的提法还是值得商榷的。从字面上来说,“双”字的提法带有一定的“叠加”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教师本来即应具备的综合素养,“默认”和“默许”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片面化。而学界对“双”字的讨论也颇多关注其所代表的多种能力的叠加或多种“证书式证明”的累计,而忽略了这些能力的融合。于是,在基层“双师”培训中,将“双”字片面化为“教师+技师”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于“双师”素养养成是不利的。
笔者认为,所谓“双师”素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名合格教师须具备的综合素养,它应当表现为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和教育学知识能力的复合。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即可作为“双师”内涵的准确表述,即教师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及技术应用开发能力,能够将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吸收内化,并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因此,“双师”培训是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培训,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我们惟有消除“双师”“速成化”培训误区,将视阈放宽到区域职教的改革发展,将视线延伸至教师的职业生涯终身发展,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构建起“双师”长效培养机制,才能将“双师”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二、校本培训是促进构建“双师”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先生认为:“‘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具体地说,教师“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展的教师群体继续教育。它因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人本特征和终身教育特性,从而能更好地保障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校本培训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科学规划“双师”建设
目前,学校“双师”培养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或者说盲从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典型情况一:以“上级培训”代替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培训局限于参加上级发文的培训,并且在组织实施中带有“摊派任务”的色彩,采取“轮流坐庄”培训方式或者指派年青教师参加。这类培训因为涉及学校面广,培训模式和内容的“理论化”“普教化”色彩相对浓厚,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典型情况二:以“双证”培训替代“双师”培育,即以教师是否通过“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作为评价教师“双师”素养的标准,并据此界定学校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于是,就出现了学校教师盲目考证的现象,如教师考证与教授专业并不相符,甚至要求文化课教师也去考技术工种证书,从而形成学校教师“双证”持有率提高,但实训课程教师依然空缺的怪相。
上述现象即是学校“双师”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建设目标不够明晰的典型反映。回归“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培训,“双师”建设规划就会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成长规律。所以,应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双师”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明晰“双师”建设路径,构建“校本”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力。
(二)校本培训具有人本特征,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学校须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差别、术业专攻区别、发展方向不同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分层培养培训计划,促进其专业成长。
费斯勒(R.Fessler)认为,“教师的生涯是一种具有可循环的、可重生的生涯发展系统”,由“教师职前准备阶段、引导与自我调适阶段、建立教学能力阶段、热心与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但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引退阶段”八个主要阶段构成。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分别为:新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新入职的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判断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学校合理地引导;而当教师进入适应期后,也许会遭遇职业倦怠或发展瓶颈,同样需要学校提供适配的培养培训来帮助他们发展为骨干教师乃至专家教师。因此,校本培训的人本特征将满足“双师”培养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三)校本培训具有终身教育特性,将促进形成“双师”培训长效发展机制
笔者非常赞同有学者提出的建立师资培养长效机制的观点。“双师”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一两次培训、考几张证书就可以速成的,需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而校本培训的终身教育特性,则将有效保障“双师”培养的一体化发展和长效发展。
“终生学习”已成为现代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方面要应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专业知识的发展更新,就更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宽专业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校本培训即体现了终身教育特征,它将在遵循教师培养培训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把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教育与培训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纵向一体、横向衔接的学校教师培训体系,有效保障“双师”培育的长效性。
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探讨――以无锡机电高职为例
(一)重视顶层设计,引导教师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也将成为引领教师主动自我发展的标杆。以无锡机电高职为例:学校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建立完善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校本培训方案,并将之逐步体系化和制度化。同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全面负责教师专业成长考核,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引导教师主动规划职业生涯,激励教师自主追求专业发展。
(二)注重团队协同发展,构建“双师”多维培训体系
团队协同发展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的共同发展,它主要分为两类:“师带徒”形式的团队帮扶性发展和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互补性发展。无锡机电高职在设计校本培训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团队发展策略,构建了基于团队发展的多维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学校师资建设螺旋式提升的整体工程。
一是纵向梯队式培养:按教师职业生涯的时间线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帮助教师阶梯定位,实现层级培养。具体包括:通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团队、适应工作岗位;通过“青蓝工程”以师带徒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在入职三年内完成教学业务“过三关”考核;通过“二十名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选拔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通过“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45周岁以下教师进行业务成长综合考核;通过“传帮带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工程”选拔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名师后备。
二是横向专项培训:按教师“双师”成长的空间线建立多样化培训机制,注重教师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基于教学能力提升的教研室培训;基于专业岗位能力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培训和校企联合团队培训;基于研发能力提升的创新工作团队培训;基于名师成长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培训。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企业、行业相关培训,逐步形成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互补充的培训体系。
(三)坚持校企合作,探索“双师”双元培训策略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产业关联最紧密的一类教育,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1.将双师素养养成融入日常教学生活
学校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等工作,组建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校企联合教学团队。教师在与企业专家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更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修养。学校近年来逐步构建起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做学教一体化”教材数十本。
学校同时引进、转化企业的生产项目,将企业生产案例、工艺案例引入专业教学,编写实习实训项目手册,改革了学校实践教学,使教师在开发课程、执教课程的过程中提高“双师”素养。
2.探索“双师”双元培训策略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教师专业培训渠道得到很大拓展,不少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与企业相关的培训安排往往停留在企业参观或者是象征性的“顶岗体验”层面。因此总体而言,教师培训技能训练课时普遍不足,并且培训内容相对滞后于专业发展,培训往往并未能达到预期的“双师”素养提升培训成效。
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定制校本专业培训,探索了贯通校企的“双师”培训策略。以学校承办的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培训为例,培训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责的策略培育教师,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培训内容体现校企合作,培训项目由发那科公司提供有关技术资料,以数控机床的机械装调与维修、数控机床的电气装调与维修等技术工程实例为主。二是培训师资体现校企合作,培训采取学校教师与企业资深培训师轮流执教的方式。三是培训场所体现校企合作,采取学校与企业交替承担培训任务的方式完成培训。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严格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工作理论学习是重点,实践培训是关键,实施项目是核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论培训 技术培训 项目实施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困难期,办学职能仅局限在对口升学方面,导致办学萎缩。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职业学校必须突破瓶颈,拓宽办学职能,改进办学模式,才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农村职业学校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农村职业学校要想发展就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当代青年农民有学习现代化农业技能技术的愿望,有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农村职业学校要把培训农民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要传授技术给农民,帮助农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乡村产业结构特点,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切实为农民朋友创造创业平台,搭建致富金桥。只有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学到致富本领,走上致富道路,才能说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面,着重阐述一下农村职业学校怎样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一、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培训目的。农民培训目的不仅要科学合理,而且要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必须坚持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必须落实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村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办学方针。切实为农村培养一批具有中专学历、懂科学、有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进而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具体培训目标为:1.利用两年时间为县域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实用型技能人才。2.懂得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熟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专业技能。3.能够致富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二、抓好培训过程管理。农民的培训工作和对口升学的在校生培训不同,农民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管理,有很多家庭琐事需要办,他们没有整个学期的时间,不能整个学期的每一天都坐在教室里学习。所以,职业学校进行农民培训工作还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不能拘泥于一种培训方式。为此,农民培训管理应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技术理论培训管理。技术培训是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农民技术学不到手的话致富就属于空谈,会影响整个培训工程,会直接阻碍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所以,对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必须统筹规划、严格管理、教学落到实处。
1.学员第一年在职教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农学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学分积满,考试合格者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
2.组织学员开展社会调查,自定一项致富项目。技术理论学习合格的学员根据本乡、本村的主要产业和计划开发的农业经济项目,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后,撰写并提交“拟定致富项目”及可行性报告。学校针对学员的拟定项目进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论证,确定“拟定致富项目”可实施后,正式确定每位学员的致富项目。
第二部分:技术实践培训管理。这一步骤是培训工作的关键,也是在实践中检验技术时期,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只有使农民所学技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农民心里才会踏实,才会愿意接受职业培训。为此,技术实践培训管理工作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责任落实到位。
1.建立致富项目实施负责组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要由职业学校领导担任,成员分别由职业学校教师和农民学员专业骨干成员担任;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组长聘请农业中心专家担任,副组长由职业学校领导担任,成员分别由聘请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担任。
2.抓好项目实施保障工作。一是协调乡村相关部门,帮助学员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缺的资金、土地、场地等问题,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二是职业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职能,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及时下乡指导,跟踪服务。
3.认真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相关领导要做深刻的动员讲话,强调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鼓舞农民学员创业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三、做细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节工作。用实践检验技术的过程中,每一个细枝末节问题都不能忽略,都要严阵以待。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每一位农民学员的项目,不能出现纰漏和差错,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科学严谨,才能使得整个培训工作获得成功,项目实施是整个农民培训工作的核心。
1.根据学员确定好的项目明确任务。学员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本乡产业结构及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要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蔬菜大棚,庭院经济、农牧产品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经济等所学技术确定项目。
2.学员根据自己所确定的项目,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实施。方案要注明项目实施的时间、地点、规模;项目所需生产资料及数量和来源;项目所需资金预算及资金来源;项目实施的方法和步骤;结果预测等内容。
3.项目实施时,学员要充分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场地选择、设施配套建设、品种筛选、生产资料准备等实施前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正常实施。
4.实施过程中学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跟学校或指导专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5.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经常下乡技术指导,现场解决问题,使项目顺利开展。
6.学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收集整理好每一阶段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认真写好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总结经验形成能力,并充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总之,农村职业学校要办好、办出特色、走出困境,就要改革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学校。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既充分发挥了职业学校的职能,又实现了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既为农村职业学校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又实现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宗旨。
摘要: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科化、理论化要求较低,适合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民文化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以职业性、操作性为核心特征,更易于满足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对广大农民技术素质的要求,具有适用性和预期收益的可见性。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优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农民工培训 优势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006年教育部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提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并为毕业生在非农产业、城镇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科化、理论化要求较低,适合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农民文化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以职业性、操作性为核心特征,更易于满足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对广大农民技术素质的要求,具有适用性和预期收益的可见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其自身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基地优势,就业优势以及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因此,根据我们学校(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工作实践,结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简单谈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优势。
1 政府的支持,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职教院校的实习场地已初具规模,功能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师资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基本可以满足职教人才培养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是我校不变的办学方针,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真正认识到社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培训工作视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的发展之本。学校设有一级管理部门招生就业培训处,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社会培训组织机构,具备完善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同时,作为锡山区农民工培训基地,学校大力推进农民工教育,广泛开展各类工种的农民工培训,为实现两个率先,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奠定了良好的智力支撑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2 依托培训基地,搭建成才金桥
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职工队伍技能素质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加快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今年依托锡山区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无锡市锡山中等学校)与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清华同方创新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办AUTO CAD(计算机绘图)(中级)、Ug高级造型、办公自动化(国家一级B)、电焊工(中级)、维修电工等十多个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将达500人以上。2011年12月16日,锡山区安镇街道7个村的50多位被征地农民在街道成教中心,接受了我校为他们举办的维修电工初级培训。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让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工成才的金桥”这一社会培训理念,按照“管理――组织――实施”的推进策略,加强与各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逐步建立社会教育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3 坚持按需培训,积极开发项目
学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面向农村劳动力和企业职员广泛调研,了解农民工现状及培训需求。根据用人单位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培训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总和素质相结合,解决当前农民工所急需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技能。学校坚持按需培训、学用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用工和就业、转岗、晋级、创业的学习培训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做到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同时,积极开发和实施各类社会培训项目,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全区农民工开办数控、焊接、家电维修、电工电子、机电、计算机、CAD以及家政服务等各类专业培训班,年均培训500人次,效果十分显著。
4 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学校品牌
为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化办学模式,并且突出特色或优势培训项目。学校通过对现有教师有目标、有选择、有分类的进修学习、现场实习、课题调研、兼课自修、送外培训等方式,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有力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尽快补充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缺项。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技能型、综合型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或优势的培训项目,努力打造学校培训品牌。在连续几年的学校社会培训具体工作的实践中,编写了机械制图和维修电工培训教材,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品牌。
5 校企强强联合,营造“双赢”局面
学校目前设有招生就业培训处,与多家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就业协议,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人才供需关系,能够及时搜集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这为企业与学校建立“订单式”用工培养提供契机。根据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培训,形成“需求――培训――就业”的培训机制。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来。学员的招生和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员的实习与实训,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这将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既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又调动了农民工参加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创新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
职业学校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围绕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建立一支规模较大、装备质量较高、专业突出的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实现培训和就业相结合。利用职业教育优势,不断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创新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大胆探索职业学校资源整合、重组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质量和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过红霞(1977-),女,江苏无锡人,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培训处工作人员。
摘要:职业技能培训是大有前途的“阳光工程”,要认真贯彻国家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职工培训,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各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和培训平台的作用,不断为行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学校 技能培训 农民工
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在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需求的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无论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是职业学校不变的办学方针。然而,现实中大部分职业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因受体制的约束而履步维艰。要想开创职业学校社会培训的“春天”,笔者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 领导高度重视,将培训工作视为学校重点工作
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真正认识技能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培训工作视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的发展之本,那么,思路、招法和措施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1.1技能培训的社会效益
可通过下岗职工转岗培训、在职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这些人群的职业技术能力,满足本地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2技能培训的学校效益
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搞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增加办学收益,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积累办学资金,任课教师还可增加收入。
1.3技能培训有利于扩大学校影响
通过下岗职工、在职职工培训,增加了企事业单位及受训人对学校的了解,从而口口相传,介绍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来校受训,起到 “培训促招生”的作用。
1.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的免费技能培训
依托区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定期对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失业、失地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享受国家政策补贴,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5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有长期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参加等级工取证培训,能促进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教学相长”和与学员交流中,教师随时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情况,提高对最新技术应用的认识。
2 积极主动争取,将企业、退役士兵及农民工视为培训主体
2.1企业是职工技能培训的主体
发挥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训的主体作用,前提是做好企业经营者的思想工作。学校领导主动走访企业或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牵线下和企业一把手加强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性人才的同时,重点推介本校社会培训服务项目及本校优势,鼓励企业办好职工培训基地,建立完善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方式,指导促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为企业量身定制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技能培训,并对受训者进行资格认证;广泛发动企业职员参加学历进修,为企业参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筹码”;加强市区服务外包企业培训力度,享受国家政策补贴。
2.2退役军人是技能培训的新生对象
实施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是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新政策。借此“东风”,学校可积极主动与区民政局联系,争取建立区退役士兵定点培训机构。每年定期分批对退役士兵进行“自选式”技能培训,通过开展退役士兵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再依托人才和劳动力职业介绍机构联合推荐就业,增强服务项目,立足本区,面向全市乃至全省,成为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示范学校。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结束后,学校可享受政府补贴。
2.3农民工是技能培训的主力军
学校作为锡山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应大力实施农民“现代化、知识化”教育培训计划,从对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失地农民以及其他群体进行各类技能免费培训。按照“管理――组织――实施”的推进策略,加强与各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妇联、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逐步建立社会教育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发和实施各类社会培训项目,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各期培训班结束后发放结业证书或通过根据需求进行技能鉴定并发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享受政府补贴。
3 形成培训机制,让全体教师重视培训工作
3.1加强专门机构建设
职业学校的培训机构没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独账户等直接对外权力,因此操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学校配备专职教师也极其有限,学校应大胆选拔善社交、肯奉献、责任心强且具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培训部中来,成立一支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培训工作队伍,在开办培训项目自主设立专业,自主临时或长年聘用招生、任教、实训、就业安置人员,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办学体制。
3.2精选培训教师
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只有不怕劳苦、不计时间、事业心强、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因此,学校要在各专业组内选拔骨干教师成立一支培训教师队伍。通过过程考核,学员反馈,培训成绩等全面考核教师的培训质量。
3.3提高培训待遇
培训教师放弃休息时间继续工作,有的还要“送教上门”,他们不讲酬劳,只讲奉献的精神难能可贵,鉴于次,职业学校应大幅提高培训费,激励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同时,在各类评优评先过程中向培训教师有所倾斜。
3.4配置专用的实训设备和教室
社会培训是常年开班的,所以必须准备足够的专用教室和仪器设备等,教室布置美观、整洁,有各类基本服务设施,为每个外来培训的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5及时召开培训工作会议,统一思想,积极工作
学校分管领导应及时召开培训会议,对所有培训班班主任及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其明确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要求每位教师明确职责,提高责任心,对自己对学员对学校负责。必要时,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强调学校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正确对待并能主动参与学校的培训工作,形成“人人想教培训课,各项培训有人教”的良好局面。
总之,职业技能培训是大有前途的“阳光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职工培训,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各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和培训平台的作用,不断为行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摘要】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师资培养是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师资培训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师资培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 师资培训 对策分析
一、师资培训现状分析
1.教师学习意识不够,培训很难有效果
教师必须得抱定终身学习的观念,加紧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自己擅长的,也要学习自己所不擅长的,不能说样样精通,最起码是样样必知。这不是大道理,作为教师,首先要晓得饥渴,有水才能喝。如果他不知渴,你硬将水灌入,一不会让他感觉喝水有用,二他也不会有所感激。无论任何人,只要在自己有需求时,再遇到机会时才会珍惜,才会努力去学。少了培训者的学习欲望,是很难让培训发挥预期的效果。
2.培训思念新,脱离实际,让教师感觉到无用武之地
现在的教师培训大多数采用讲座的形式,请来的都是知名专家学者,讲得是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带来也是先进技术,确实机会难得。培训时带给教师也是激情澎湃,但回到课堂,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现实的教学环境及实际的学情。无人知道又暂且无法改变的学校情况让培训的结束,激情也就结束。听着有道理的思想,却没操作层面上的个案,让教师感觉到培训未免有些空洞。
3.培训缺乏考核监督机制
培训没有建立完善的后续机制,老师培训结束后交一篇心得报告就算了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没有形成体系,导致培训只是培训,转化不成‘生产力’。培训结束后,应该真正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平台,建立交流机制。比如,每一期参培教师建立培训档案,结束后还要定期开展交流或教学展示活动,推广示范课,并使此项工作常规化,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另外,还缺少对培训老师的评价机制,受训者与培训者之间建立连带责任,受训教师的业务成果也成为培训教师业务考核的加分项。后续体系完善了,培训的成效才能有所保证。
4.教师素养给教师培训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是我在省级“四新”培训时所听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孩子的叫声;有大人接打电话的声音;还有老师们的议论声、呼噜声。面对这些,我不禁回想起了前几次参加培训时的所见所感,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老师们,你们是怎样看待教师培训的?想想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会听到同行们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上课时总是坐不住,总是讲小话,总是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那么,我亲爱的同行们,你们有没有想到,此时坐在这里听课的你们不就是一个学生吗?此时的你们跟你平时所说的“不像话”的学生有什么区别?在你们抱怨你的学生不珍惜学习机会、不好好学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能珍惜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让自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我觉得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心态对待教师培训。
5.追求学历忽视技能提高,培训存在误区
教师培训存在一味追求理念高度、忽视内在质量的问题,而实际上他们更需要的是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有的教师教数控机床维修,但从来没有过修理机床的经验。所以授课只能是纸上谈兵。现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导向’转化,教师专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就更突出了。要弥补差距得靠职后培训来完成,但目前的职后培训除了“量”上不足外,更主要的问题在“质”上。职教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一样,最重要的能力要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必须改革以往单纯靠课堂授课、听讲座的培训方式,才能培养出实践型的师资人才。
二、对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1.加强网络培训技术
网络培训技术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网上培训有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优势一:快捷、低成本的运作。网上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的成本小得多,课程设计者可直接在网上进行添加与删除,培训中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学习到更新的内容。
优势二:大大增加学习效率。网上培训课程中有着大量的声音、图片和影音文件,生动有趣,便于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
优势三:便于老师学习。一是培训不受到时间限制,网培可使教师在其有空闲时按照自己的进度在办公桌上接受培训。二是不受空间限制,只要有着必要的设备,他们便可以足不出户的接受培训。
2.培训的组织机构加强与高等学校、企业、行业建立实质性培训关系
利用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现有的一些实验室、实践条件以及成熟的产学研结合平台,帮助中职进行师资培训,会对计划的实施起到提升作用。对于前面所提到的学校买不起的几千万元高级数控机床,利用企业的资源,使得教师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3.加强学校对师资培训保障机制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实施方案
在师资培养上处理“舍得”关系,有舍才有得,例如在教师外出培训和下企实践,处理好在外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4.处理好学校用人机制
在引人选人用人上出现看资历不看能力,看年龄不看本领,看关系不看水平。导致一方面教师不够用、不被用,另一方面却是用上的教师不适用、不能用。只有采取多种措施,彻底解决对人才的偏见与认识误区,通过多种途径调动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加强教师品德修养
每个学校都存在工作热情不高,想要得到总比要付出多,说别人总比说自己多,考虑个人利益总比集体利益多的教师。没有安排你出去培训的时候,说学校不给机会,安排你出去的时候,寻找千般理由做推辞,领导给予考虑,反过来又说领导不是真心实意的让他去。这样的老师仔细在身边找一找,每个学校都会有类似这样的人。作为被培养的对象,要积极开展好自我批评,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一方面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提高工作热情,处理好工作与家庭关系、上级与下级领导关系、索取与奉献关系、责权利关系。学校对老师的培养的最终受益者是自己,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认真履行一名教师的工作职责。
[摘 要]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应加强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融合,形成多向化的社会服务格局。短期培训主要做好劳动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和培训学员需求三个分析,构建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设计培训实施方案,加强岗位实践培训,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短期培训 多向化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更多的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服务型人才,职业学校应具备双重身份: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融合。短期培训因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育的特色,短期培训以“实用”、“实效”为原则,讲求简明实用,并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不同类型、职业能力和学历层次灵活配置,保证办学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保持同步。
职业学校的短期培训,通过灵活的确定培训专业和期限,初、中、高级职业培训协调发展,搞好实作基地建设,突出技能训练,逐步形成占据经济发展和就业需要的主要地位,覆盖城乡职业培训的网络。重点研究短期职业教育,围绕当地地域、资源优势,特别是市场优势,拓展培训目标,形成多向化的社会服务格局。结合我校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在十堰地区及周边开展汽车产业职业培训工作的经验,个人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做好劳动市场需求分析,确定培训主题
劳动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发生关系的场所,包含企业行业需求和培训机构的供应两大信息。通过劳动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市场缺口较大的职业和工种,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和确定培训项目的主题,即“我打算培训什么?培训多少人?为谁培训?” 。
做好需求分析的途径主要有:
1.掌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调查、汇总、分析用工单位空岗信息、劳动者求职需求信息等定期公布的供需缺口较大的职业信息;
2.了解社区及街道部门拥有的本地区的劳动市场共需信息,规划针对本地区经济特点和结构的培训目标;
3.收集其他职业介绍机构的用工需求;
4.深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所得的用工需求。
注意:劳动市场需求分析受时间和数据等因素影响,在确定培训主题前做一定的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二、做好用人单位需求分析,选择培训内容
在确定培训主题后,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和岗位的素质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训内容与要求,保证培训对象符合企业对该岗位的素质要求,即“培训哪些岗位?达到什么标准?”。
确定培训内容的方法:
1.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职责要求,现岗位从业人员的不足,重点加强或提高的素质和技能;
2.了解用人单位提供实习机会的可能性,便于制定培训计划和寻找实训单位;
3.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注意:培训项目应尽可能安排较长时间让学员到用人单位去实习,保证学员接触潜在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的可能性。
三、做好培训学员需求分析,设计培训活动
职业学校短期培训要了解培训学员的现状、兴趣与愿望,融入培训方案的制定中,保证培训内容与学员实际情况、需求及兴趣相融,便于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障碍,达到培训目的,即“如何培训?”。
做好培训学员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学员个人信息、当前知识与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学习风格、影响因素和条件等。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获取到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工作和登记在册的求职者、街道和社区推荐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的老学员的相关信息,作为制定培训方案的参考。
注意:短期培训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劳动市场需求分析、潜在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和潜在学员需求分析,由于各自分析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因此在分析调查结果时,应综合考虑。
四、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
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结论、详细的调查报告、培训目标、职业学校、学员及筛选、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后勤安排、质量检测与评价及预算。
好的培训项目规划围绕如何达到培训目的为中心,希望学员通过培训能理解、评价和运用培训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通过确定培养目标悬系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即选择职业学校、完善评价机制、学员筛选、选择教师、选择或编写教材、制定经费预算等。
五、设计培训实施方案
积极的培训项目不是无序的活动,而是具有严格逻辑关系的活动。如何将各个活动很好的组合在一起,对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至关重要。
培训活动的三大要素:目标、方法和形式决定活动设计的成功。在设计培训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基本问题:能否实现制定的目标,了解对学员知识技能的要求,合理设计培训周期,依据学员规模设计培训活动,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选择培训方法,布置培训环境等。
六、加强岗位实践培训
岗位实践培训是实施培训项目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员掌握实践经验,加强学员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高在培训结束后就业的可能性。
职业学校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时,应把“是否愿意接收学员在企业实习”和“是否有可能接纳合格学员在本企业就业”作为调查的一个内容,找到潜在的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并在培训开始后及时将实习计划和相应要求与企业进行沟通协调,了解企业状况与愿望。
此外,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建立联系。
不同职业领域的培训研究发展不平衡,受职教体制、教师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培训的组织实施没有统一的模式,作为短期培训的主体人物――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正确评价该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和较广泛的职业实践能力,能按职业教育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
摘 要: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员工技术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与转变,而这种提高、转变与工作前或工作中的技术学习和培训有着必然的关联。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外培训是利用资源优势做好工作,真正体现出为企业出力、为生产服务。学校坚持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过程,也是学校培训不断自我充实、刺激发展的过程。在对企业的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深感对外培训的意义重大,只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对校企双方都会有明显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关键词:对外培训;发挥所长;共同提高
企业是出经济效益和人才的地方,是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效益和动力来源的重要因素在于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表现。职业学校是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也肩负着为社会繁荣、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技能教学的艰巨任务。因此,职业学校在为企业培训人才的同时也为学校本身的提高与壮大而不断推力、加油。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很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的折旧率也越来越快,没有任何人可以回避和抗拒参与再学习和培训,没有任何真正的企业可以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许多职业学校都有对外培训的机构和部门,但如何发挥人力和资源优势,提升自己,打开思路,并切实发挥对外培训作用,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职业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就业技能作为主要目的的。职业学校的对外培训具有鲜明的特色:(1)一种岗前、岗中培训教育,是对将要就业或在职员工的一种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和学生满足、适应企业生产需要;(2)培训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比较系统和完整,重在技术和技能的熟练把握;(3)培训的教学计划合理、灵活,执行计划有依据;(4)通过培训,使员工和学生能够通过国家有关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当然,职业学校有些项目对社会的培训,有时也表现出实际操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对技术性较强的技术培训,往往受限于学校和教师的能力。但是学校可以就师资力量、培训方案制订、落实培训过程等方面,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与企业探索培训的思路、方法,达到相互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因此,完全可以说职业学校的对外培训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是能够完成“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培训任务的。
在近十年的对外培训中我们积极拓展培训方向和内容,瞄准企业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尽我们所能,从多方面开展好对外的培训工作。
一、对外培训工作的范围
1.机械类方面对外培训
我们主动与“共立精机合资”企业等联系,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为该企业年轻的员工从“机械视图”培训开始,到指派专业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具体开展理论和操作指导,进行了不定期的岗位培训,确立了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为与企业共谋合作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帮助。
积极响应市政府和市高校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号召,全面开展为大连五所大学即将毕业的数控、模具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在学校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参加培训的大学生获得了很好的岗前学习机会,提高了专业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
加大拓展对外培训与合作力度,先后两次帮助黑龙江省嫩江职业技术学校34名学生开展“数控车床、铣床”操作培训工作。培训中专业教师从基础理论和操作方面入手,悉心、全面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使参加培训的学生98%获得了由“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中级技能合格证书。培训工作结束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就业岗位,得到各方广泛的好评。
2.计算机操作维修方面对外培训
对外“计算机安装与维修”培训、“计算机操作”培训、“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对大学生的培训,一直是我们坚持做好、做大的培训项目,既欢迎企业、社会学员来校参加学习培训,也应邀上门为在职员工、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提供培训服务,使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学到实实在在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教师也多次荣获培训工作的先进个人称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成立了“网络编辑、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在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成立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高级培训基地;“计算机维修工”中级培训基地。我校也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备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之一。
3.食品生物、服装制作等方面对外培训
在坚持做好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考试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吸引社会考生和毕业生到校参加“食品检验工、烘焙工、啤酒酿造工、服装缝纫工、装饰美工”的培训和考级,并选派优秀教师走出校门,到对方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近几年来共培训校内外各类专业人才近1700人,为在校学生、在职员工的素质再提高做出了努力,为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96%获得中、高级合格技能证书,为保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维护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也是国家轻工业协会和轻工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大连设立的唯一的考级工作站。
职业学校的对外培训工作是一种适应社会和企业现状、符合企业发展和生产实际、顺应生产规范流程的培训模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并完善。
二、采取的措施
1.组建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
在校领导的大力关注下学校在专业教师队伍中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素质出众的骨干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培训队伍,这是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构建合格的培训基地
按照学生实习教学的要求和对企业人员专业培训的质量要求,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企业员工的实践能力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以职业技能练习、技术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互动,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现有仪器和设备。由于学校的培训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有时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学校的培训要注意加强实践操作性和实用性,减少与企业在技能培训方面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专业教师团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以达到满足对企业员工培训的要求。同时学校要根据能力适时更新设备和器材,免得影响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作用,这是学校对外技能培训的一个关注点。
3.制订培训计划
在培训前,通过相互沟通和了解,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符合岗位一线实践和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培训重点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
4.制订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工作需要和岗位能力为切进点,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不但要注重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题目,还要反映市场经济下企业治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内容,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技能的实践练习,着重提高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在培训情景的设置上尽最大可能按照现场的工作流程组织培训,让培训与工作缩小差距,以养成安全、规范的工作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练习,切实有利于员工技能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5.确定培训对象
可由企业根据工作需求和岗位能力需要,结合学校的培训实际(教师、场地、设备情况等),既要符合员工个人的成长需要,也要符合员工教育的特点,更要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训需求。
6.实施培训
明确对外培训的职责,技能培训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培训,因此应以行业发展为背景,以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开展培训,加强对外培训的全面管理,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标。通过校企联系,互通信息,搭建好培训平台。也可安排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企业中去边观摩、边学习,掌握第一手材料,真实体验“做中教、做中学”不断促进学校对外培训的能力和提高培训效果。
7.培训考核
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员工能否达到现场工作流程的要求和工作是否规范,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独立考试来检验。检验员工的精神状态和实际的规范操作,从现场的考试表现到完成考试的过程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8.培训评估
注重与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了解经过培训后的员工的工作情况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借此评估培训的有效性与信誉度,虚心听取领导和员工对于学校培训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的目的。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企业发展需要创新,职业学校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需要进行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结合实际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断提升培训能力,逐渐消灭企业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对学生、员工的将来、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摘 要】 电子电器种类繁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已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电子电器业中的中高级专业人才,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应适应形势的变化,对原有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改革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进行优化。
【关键词】 电子电器 中等教育 人才培训
目前,电子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中级、初级的基础人才。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实训室实习上做足文章,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就业的人数已达620万人,加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收的社会劳动力,数量已达l600万人,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其中工人约占60%,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推动了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例如,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技术工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有1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4%,与企业的需求相差10个百分点。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必要性。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属。⑵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应用型的人才。可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专业或专门化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
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按专业性质组织课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及终身教育的需要,并留有充足的选修课时。首先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模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基础;核心模块:无线电、电子工艺;其它模块:自动化基础、传感器基础;建议认证课程:单片机原理、PLC基础。其次家用电器应用。基础模块:小家电的原理与维修、收音机的原理与维修;核心模块:制冷原理、冰箱与空调的原理与维修、彩电的原理与维修、楼宇自动化;其它模块:数字产品的原理、电路板制作方法;建议认证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安全。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电子电器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社会需求很大,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面对社会需求,中职教育既要适用社会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现状,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既适应中职教育现状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一批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初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电子电器教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2、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论。是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职电子电器的许多实际操作课程,如《微波炉的维修》、《楼宇自动化的安装》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⑴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必须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⑵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总之,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发展的整体结构,全面反映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本质与特征。
【摘要】论文首先对笔者所做的一项研究进行结论的总结,提出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可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衡量体系进行完善;接下来对双环学习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论文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双环学习对教师培训衡量体系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衡量体系;论文最后简要阐述了培训衡量体系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培训衡量体系 实施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学校的不断发展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为更好的了解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在雷蒙德.A.诺伊(2007)提出的培训体系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培训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提纲,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
1.教师培训率是衡量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分解开来是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培训结果考核的及格率、年培训总费用以及人均费用、以及教师自动深造的人数等指标。学校也以这个指标作为对学校培训工作的考核;2.学校现有的培训衡量体系的学习系统是单环学习模式:人在遇到行动障碍时,往往会反思行动本身,即加强行动的频率或强度,而不去反思行动逻辑背后的假设和价值观。从而这个阻止了组织发现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降低了组织学习的能力。
大量研究显示由阿吉里斯所提出的双环学习理论是一种促进组织学习的有效工具(Deborah Blackman, James Connelly, Steven Henderson, 2004)。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把双环学习理论应用于各种组织学习中的研究,他们认为双环学习理论是组织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推动组织的学习(陈国权、马萌 2000,肖冰2007)。
本文拟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结果衡量体系进行研究,以发现支持培训结果衡量背后的支持假设和价值观,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衡量体系。
二、双环学习理论
阿吉里斯(1974)用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的例子说明了单环学习到双环学习的逻辑转化:
图1 单环学习模式
图中显示的是支配的假设决定了行动策略而行动的策略导致了一定的结果的逻辑结构。当对结果不满意时,人们会转向行动策略,通过升温或降温使温度保持在华氏76度。这个反馈学习的环,阿吉里斯称为单环学习。
当外部变量产生变化时,如外部湿度增加,再保持华氏76度的温度将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时我们不仅要调整行动策略,还要调整支配的假设,即华氏76度的温度是否还会带来舒适感,这样我们的学习反馈环就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图2 双环学习模式
因此,双环学习理论不仅反思行动策略本身,通过升温或降温以保持这个目标温度,而且还反思这个行动策略背会的支配假设,即目前的华氏76度是否适当,如果不适当,则会调整这个温度,把它调整为华氏73度。
三、教师培训结果衡量体系的建立
1.基于单环学习模式的教师培训率衡量模式必须纠正
学校采取的是如下图所示的单环学习模式:
图3 培训活动衡量的单环学习模式
在这种单环学习模式下,负责培训的领导即使发现了目前培训活动衡量指标有问题,但是也只是反思这些衡量活动本身,继续加强如何提高培训指标的那些活动,如图中所示,而没有反思支配目前培训衡量活动的假设和价值观,所以培训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2.建立基于双环学习模式的教师培训结果衡量体系
如果学校对培训活动的衡量进行双环学习模式的反思,学校就形成了如下的新的培训活动结果衡量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培训活动衡量的双环学习模式
通过对培训结果衡量体系进行双环学习模式反思,就会发现培训结果衡量背后的支配假设是转化率、培训满足个人职业成长的程度(接受这次培训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何帮助)、工作能力提高的程度、学生满意度的增加等。
在这样的支配假设下,学校对培训结果的衡量所开展的活动及其对活动的衡量就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为确保工作环境支持学习和培训成果的转化的活动及其衡量
只有把培训中所接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具体工作方式、手段,不断在工作中加以使用,培训才是有效的。学校要为培训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时间、制度上的各种支持;要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大量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以利于教师的培训交流和分工合作,以利于新思路的产生和应用。
(2)培训应有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所进行的活动及其衡量
职业生涯管理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基于教师职业成长培训活动衡量时可考虑如下因素:
①为新进教师组织社会化而安排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学校的行为策略和学校采用的常用语言、学校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②满足教师双重职业生涯要求的程度。行政成长路径和教师职称成长路径一直都是学校教师的传统职业路径,但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变化,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增强,组建科研团队、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增加、参与项目等都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方式。为此,学校要提供这些职业路径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师在这些路径成长中所需的知识、技能。
③在教师达到职业高原时,应提供适宜的培训。当教师达到职业高原时,学校应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并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拓展路径,可以使其在现有的职位上接受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者使其通过培训发现在本专业之外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④在教师技能老化时提供培训。教师在到达职业生涯的某个点,会因为忙于日常教学和家庭等因素,而疏于学习,从而发生技能的老化或退化。或者外部发生重大的技术革新,也会导致员工技能快速老化,这时应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相关培训。
⑤培训帮助教师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程度。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些处理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技能。
(3)培训后受训者跟踪调查
教师培训后应加强对其使用培训技能的跟踪调查,以发现教师对培训技能的使用情况,以便提供教师使用技能所需的帮助。因此必须制定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应考虑对以下内容的衡量:
①使用培训技能的教学情况的衡量。
②通过培训科研能力的提升的衡量。包括受训后教师承担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层次、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公开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与同人在不同时期的指标相比较,以衡量培训的效果。
③受训后教师的影响力增加的衡量。教师的影响力包括内部影响力和外部影响力。对受训者在以下指标中的变化进行跟踪: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帮助学生成长以及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内部影响力方面;对受训后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增加程度、社会影响力提高程度等外部影响力方面,这些指标与同人前期指标进行对比,以发现培训对影响力的影响程度。
四、构建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培训衡量体系的实施对策
根据阿吉里斯对双环学习理论发生的前提性分析并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实施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培训衡量体系时,应采取如下的实施对策:
(一)建立宽松的质疑环境
塑造一个鼓励质疑活动、质疑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质疑潜规则的环境是学校开展双环学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
(二)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是学校的战略规划、培训政策、相关奖励措施等信息的公开,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后跟踪所得的信息进行公开。
(三)完善自我负责的培训机制
必须建立培训活动自我负责机制。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负责培训的领导必须有足够的权利能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来决定学校的培训策略,并按照这一策略由始至终进行管理和实施。第二是学校的教师在熟悉学校发展战略和培训相关政策后,结合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就参加何种培训与学校进行沟通,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
(四)建立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监督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激发内省的动机,通过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增强个人自我管理问题的追查能力。
(五)增强培训团队意识
建立培训团队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形成讨论的友好氛围,使知识的传递更为快速,而且有利于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
摘 要:双师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质量,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针对石家庄市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立体化”
一、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这需要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这就使中等职业学校迫切要求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础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形成促进职教教师资源有效开发的合理机制。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为地域性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了比较典型的个案材料。
二、石家庄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设置专业180余个,每年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5万余名,打造出装备制造、电子电工、信息技术、医药化工、纺织技术、餐饮旅游等为品牌的一大批骨干专业。石家庄市中职学校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社会经济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一部分初、高中逐步完成转型开办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2002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后,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随后几年中职学校连续扩招,招生数量年年创下新高。据调查统计: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多在48岁以上和38岁以下,其中48岁以上教师绝大部分来自转型学校,38岁以下教师大多来自于高职院所和师范院校。石家庄市部分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38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从总体上看,中职学校教师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其中专业课教师多来自于文化课教师转型,这样的教师多有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教师不能定期到企业单位去实践,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观念作祟使之认为技术、技能是雕虫小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性体现不明显。
(二)教师的双师素质亟待提高、结构亟需调整
石家庄市部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教师获得中级技能证书平均为60%,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仅为21%。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陕西省西安市在2010年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已达到80%。位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嘉兴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取得中级技能证书达85%以上,取得高级技能证书达50%以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双证书合格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距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能力结构也不太合理,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能力较弱。从师资结构上来看,存在着紧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年轻、高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高等情况。
(三)部分学校及一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小、兼职教师比例偏小。
三、“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的主要对策
截至2011年,石家庄市共建立了10个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培训骨干教师和转型教师700多人,经过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接近50%。同时,石家庄市每年选派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近三年接受国家、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300人次,选派教师出国培训20人次。石家庄市在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建设方面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行业)参与、个人积极响应”的培训体系。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中职学校“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一)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
1.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办学格局上,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此,鉴于企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大职教投入方面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偏弱的现状,应建立政府统筹,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主管部门牵头,共同创设促进企业有效参与中职学校双师培训的政策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由上述部门牵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
2.资金上的保障。国家建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一方面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同时号召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单位赞助,建立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金,用于重点支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依据能力和需要,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基金,专门用于本区域职教师资培训。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培训必须立足实际,坚持政府、社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为主要路径,加大校际间、学校和行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1.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明确规定双师型的标准,严格把好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关,只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尤其要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把好资格审核关。
2.建立“立体化”培训网络,开展系统化培训。在培训层次上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远程培训、暑期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常态培训(业余)等方式;在培训的专业选择上可按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与薄弱专业等分类组织;在参训教师的选择上坚持选拔、推荐、轮训有机结合;在培训类别上把岗前培训、在职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有机结合。
3.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中不乏双师型人才,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企业等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的必然选择。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比例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自企业行业等一线的兼职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兼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加强其聘用管理与培训,也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4.构建完善的激励、保障与考核机制。完善责任、荣誉和物质等激励机制,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继续健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尤其是把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并为教师培训提供时间保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切实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强化督导、检查与考核,把提升双师素质变成中职教师的自觉行动。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难点,又是着力点,是中职学校永恒的重要任务。
【摘 要】双元制职业培训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成功的标志是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引发了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培训;经验;启示
综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德国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乃是其经典模式,被人们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企业员工队伍,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十分优良,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成功的双元制职业培训。2011年9月3日至10月2日,笔者有幸随上海市优秀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赴德国柏林进行为期29天的职业教育培训考察,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双元制职业培训概况
所谓双元制职业培训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由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2.双元制职业培训成功的经验
在德国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聆听了柏林州职教委员会、联邦职教研究所、联邦教育部等多位专家介绍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拜访了柏林州工商业行会(IHK)、手工业行会(HWK),对西门子(SIEMENS)企业培训基地、柏林州水务局(BWB)职业培训基地、ABB能源与自动化技术国际康采恩集团柏林培训基地等多家企业培训基地和多所职业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与考察,对双元制职业培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2.1 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双元制职业培训保驾护航。
作为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律——《职业教育法》,该法律制定于1969年,并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各有关职能机构的具体职责,以及保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组织关系,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等。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使德国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德国所有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关均要按照培训章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职业培训,违反这些原则则要按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质量和造就具有资格的职业人才。
2.2 企业的参与为双元制职业培训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企业占主导地位,德国的企业承担着2/3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开支,《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不但对学生实施技能实践教育,而且还要向学徒支付工资。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企业是生产单位,也有能力出资支付职业教育经费,而原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拥有的经费用来支付处于从属地位的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支出,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大大多于各级政府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这样必然大大缓解经费紧张状况。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有了企业的参与,不仅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使培训的内容与要求更适合企业的需求,实现了“双赢”目的。
2.3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及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双元制职业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
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除具有学历和资历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职校教师大多能一专多能,身兼数科,能完成二门及以上专业课的任务。正是有这么一支责任心强、爱岗敬业、认真工作的师资队伍,推动着双元制职业教育高水平的持续发展。
双元制职业培训的课程设置其核心就是打破学科体系,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培训课混合起来,按照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实现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始终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的。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3.1 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从教师本人,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注重学生掌握得如何,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未来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与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与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领路人,是“导演”,是“主持人”而不是“演员”。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参观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卡片法、项目教学法等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
转变教育观念是根本,改进教学方法是基本途径。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我们对机电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收集信息。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学生根据自己领到的任务收集相关信息。(2)制定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分析与比较,确定项目完成的计划与方案,由师生共同认定。(3)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内容制作工艺草图,完成实物图,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与原理进行精讲与点拨穿插其间,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对基本技能进行反复训练,巩固提高,最后形成产品。(4)检查与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评价上应适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通过检测纠正学生理解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5)布置适当的作业。设计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并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较高。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3.2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加强产教结合、校企联手的办学模式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国家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多次提出了政策依据,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等。
职业教育的很大一个困难就是职业学校无法投入足够的教学设备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设备的更新日益加快,偏低的使用率无疑是一种浪费,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担,企业的加入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已初步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通过建立企业冠名班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初步已形成了企业参与的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6%以上,学生顶岗实习的对口率和有效性较高。目前我校已初步将各重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正逐步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具体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
3.3 重视师资水平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水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弱化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瓶颈。教师在从事几年的教学工作后,他的知识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而且很容易出现僵化的教学方法。要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就必须重视师资水平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认真总结我们国家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国家经济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体系。不但要严格把好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关,而且也为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提供了保障措施。
其次可以采用内培外引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专业教师坚持继续教育制度,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在职研究生的职业资格培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工作实际,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求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出台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通过这些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在和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第三,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聘任、评估、奖惩办法和编制管理办法。在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同时要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教职工岗位职责考核范围,制定科研工作量核定和计分办法,并对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技术服务为主的全面跟踪考核,逐步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量化指标,在工作量统计、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时作为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健全有关的考核机制,有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后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中有较多优势,我们不仅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更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兼采众长,立足现实,锐意进取,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职业教育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从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剖析了民办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优势,对其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指出未来民办职业教育应在政府统筹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质量,增强品牌意识,组建职教集团,逐步做大做强。
关键词:民办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发展方略
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望,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都在呼唤民办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民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民营资本为发展教育服务,而且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旨在提高办学机构的教学教研能力,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工程,不断推进社会力量办学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特点、任务、培养目标等项规定,对部分民办职业学校就教学教研方面进行了专项调研活动。
一、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办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方面意义重大;民办职业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充分发挥形式灵活的办学特点,专业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可操作性强,在人才培养中拾遗补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民办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优势
民办职业教育通过中短期培训,使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再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部门设置齐全 专业设置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民办职业学校普遍设立教务处、教研室以及教学科室,有分管教学校长;在专业建设上紧跟市场步伐,专业设置较为灵活,特色明显:如千峰职业学校的中式烹饪、美容美发;南方设计职业学校的室内外装饰设计;三桥职业学校的服装定制、插花、中式烹饪;新华电脑职业学校的电脑;希望职业学校的挖掘机和装载机等专业都各具特色,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并与深圳、上海等多家公司实施“定单培养”,年培训量均达到千人以上规模。成杰职业学校利用机车厂优势与其进行合作,电工、数据机床、焊工专业在实训实操、学生就业等方面优势明显。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民办职业学校在“阳光工程”(主要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雨露计划”(主要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扶贫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卓越的工作。
2.师资力量较强 教材使用得当
民办职业学校教师大多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计算机、美容美发、烹饪、装饰陈列等重点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方面能力较强;在教材使用上,大多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统编教材,有些学校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使用了校本教材,如三桥学校的插花专业,千峰学校的烹饪专业等。
3.学制弹性灵活 教学效果明显
民办职业学校实行科学弹性制教学模式,随到随学,包教包会,毕业经考试合格颁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毕业后推荐就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新兴技能人才,学生就业率较高,如南方设计学校以“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为校训,通过内部整合调整,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向培养等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4.围绕资格证书 突出技能培训
民办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前全部参加省或市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主要分为专业基础理论部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以实训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学校实行“复式教学”,随到随学,教学计划实行滚动修改,特色明显。有些学校对学历教育也很重视,如新华电脑职业培训学校与太原工业造型学校合作办学,实行“代学制”,学生毕业后可根据各自的需要,获得中专(大专)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三、民办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民办职业学校大多属于中短期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而且职业教育对实训要求严格,因此投资较大,需要大力扶持。
1.生源素质偏低,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民办职业学校生源80-90%来自农村,他们中大多初中毕业,少部分高中毕业,极少部分属于大专或本科学历。因此生源素质偏低,这便导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难度加大。
2.资金投入不足,设备亟待更新
民办职业学校由于投资有限,加上职业教育对于实习实训设备投资要求更大,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尽可能选择短、平、快的短线专业为主,对投资较大的挖掘、数控等专业投入不足,实训设备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办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3.前期投入偏高,教学设施不足
民办职业学校招生对象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招生宣传途径主要通过媒体宣传,另外发放招生宣传资料、报纸宣传等广告费用较大,加上租用教室、宿舍等费用,前期投入偏高,后期用于教学设施改善、教学设备更新、师资培训的资金就会相对不足。
究其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人们传统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形成长期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城市学生宁可选择就读职业高中,也不去选择民办职业学校;个别民办职业学校过去在招生宣传、学校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存在夸大其辞、蒙骗行为,造成社会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偏畸认识。这便形成民办职业学校学生生源大多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而且学校声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媒体宣传的费用;其次,一些民办职业学校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相对偏低,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最后,有些民办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加上教师年龄梯队、专业结构等不尽合理,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有些学校聘请退休教师和新教师较多,其新技术应用和知识积累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民办职校教学管理发展方略
当前,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非正规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我国应当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在继续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发挥好公办职业教育作用的同时,大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抓好学校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推动职业培训和非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务院早在2005年10月28日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足够重视。
1.营造社会氛围,加快学校发展
为加快民办职业学校发展,必须形成一种社会认可、政府支持的氛围,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待遇、建设用地审批和资金筹集、学生待遇与招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统筹兼顾。特别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并在税收、贷款、土地征用、建校场所、师资设备、就业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2009年1月4日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教育改革中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资教育,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教育投入,加快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培训质量
民办职业学校的品牌是民办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创立的,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凝聚的体现;民办职业学校品牌标志着一种精神、理念或价值追求,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以质取胜的理念、一种令用人单位满意至上的价值追求。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要独具特色,形成拳头专业,精品专业,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大实训比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民办职业学校应成立由企业、学校、各方专家共同组建的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督导、评估等活动,促使民办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3.组建职教集团,整合职教力量
由于个人投资力量有限、专业重复建设、管理难度加大,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管部门可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教学资源,避免专业重复设置,根据职业教育为区域建设服务的特点,重点培养职业教育龙头学校和旗舰队伍,在资金、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发挥积聚作用,形成辐射效力,带动民办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在“第一产业做长、第二产业做强、第三产业做宽”的发展方向下,民办职业教育要向新型专业延伸,如高级家政、绿色食品、家庭护理、西式餐饮等,彰显民办职业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办职业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一流的师资力量,要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举措,切实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请进来”,吸引优秀教师现身说法,感染、传授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加入民办职校教师队伍;也可以“送出去”,让现有教师走出去接受先进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更为关键的在于培养一批办学思想新、领导能力强、决策效率高的民办职业学校领导者队伍,形成教学管理团队,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民办职业教育虽然是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办学管理经验较为欠缺,相对于公办职业学校而言又是弱者。鉴于此,在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时,应将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与公办职业学校统筹协调发展,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