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思想品德论文

时间:2022-04-16 11:23: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思想品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初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揣摩的问题。

一、环境是前提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而言,首先就要在教学中 “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与鼓励,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这也就是新课改强调的“课堂小组评价”。

二、精心设计是关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交流和评价,结果同学们兴趣高涨,思路大开,讨论积极,表达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整个课堂完全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教师是“导演”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观众,采取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即教师要成为导演。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激发兴趣是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

五、联系实际是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包括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的内容,又包括反映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内容,可以说,它与时代、社会、青少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生活结合,使得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生活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讲现在的钓鱼岛和朝鲜的核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索中成长,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

思想品德论文:浅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运用与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构成个体的心理面貌,又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实践者很难把握的一个课题。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人认为:学科教师只讲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师及班主任的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这种教学态度片面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性。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分工明确”的错误态度不仅没有看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而且把教育简单化了。

只有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统一性、差异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才会做到知识教学时,不断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带有明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也不缺乏知识运用,而做到论据确凿,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实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将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变得鲜活,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生活化

一、生活化课堂的含义及理论渊源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的结果,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措施。

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力理论。在陶行知看来, 生活无时不变, 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故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伸向大自然、大社会,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打破封闭的学校教育。

二、思想品德课呼唤课堂生活化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也往往都是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说教,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生活化课堂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这也是创建生活化课堂的内涵。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为此本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三、对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是把思想品德课中的抽象理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一)平时注意积累素材,以备后时之需。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应把课内知识的学习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并解决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就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我的做法是做素材本,自己做,同时也鼓励学生做。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我们去记下来,特别是现在有了电脑的帮助,搜集材料就更加方便、容易。对于学生,我的要求是每日一篇,可以是身边有感触的事,可以是新闻报道,范围广泛: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但不是简单的摘抄,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既可以自己加评论,也可以对这个材料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去探寻答案。这种做法,经过证明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讲授新课时,还能向大家提供材料或案例。

(二)结合社会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如现阶段学生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的房屋拆迁、物价上涨、职工下岗、贫富悬殊等问题,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腐败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学生也是关心的,但限于能力又无法搞清,如果放任不管,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意识和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好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辩论、布置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考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并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珍爱生命”时,我列举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虐猫事件”以及有人抛家舍业收养流浪猫这两个案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在讲“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时,我引用那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重庆最牛的钉子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物权法》这样一个大背景,说明我国法 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三)编排小品,创设课堂真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社会体验、生活体验,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保持教学的时代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我鼓励学生成立一个班级剧社,每周根据所学内容来编排小品,既将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实现,又为学习提供了帮助。例如,在讲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将一个学生在一天中的遭遇编成小品,而他所经历的恰恰是平时学生经常遭遇却又不注意反思的,引起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碰撞,从而学会去尊重社会中的其他人。巧妙地将这种“小我”的实际和“大社会”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注重乡土教育,引导学生爱家爱国。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可有机地和乡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在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时,要求学生首先对本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礼节、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调查,又通过网络、报刊等搜集了其他国家的民俗,不仅增进了见闻,学会了如何对待外来的文化,对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合作;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了完全知识。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当然,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不是容易的,特别是在当前考试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成绩与能力的统一对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能与学生共鸣的生活素材;不断地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要让生活化把我们难倒了。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思想品德论文: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新课导入论文

摘要:小学思品课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内容涵盖“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诸方面。每一主面的教学均须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大目标。换句话说,最终要解决小学生“该怎么做”、“愿怎么做”、“能怎么做”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习惯和思品课的特殊使命,知识讲授不宜繁难艰深,情感引导不能空洞说教,行为养成不应有名无实。而要想轻松愉悦、了无痕迹地实现目标,每堂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既能暗示即将学习的内容,又能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导入

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用《狼来了》这个古老而又富含哲理的故事开端,学生很容易明白不诚信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个道理,再顺势探讨什么是诚实守信,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就变得易如反掌了。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一户人家,老两口一生都非常节俭,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为了教育孩子,使家业一代代地传下去,老两口特意做了一块大匾。上面刻了四个字:'勤劳节俭'。不久,老两口都去世了。两个儿子过不到一起,一定要分家另过。他们把所有的家产都一分为二,一个一半。最后剩下这块大匾,怎么分呢?只得从当中一锯两半。老大分到'勤劳'这一半,从此他终日辛勤劳动,但却忘记了'节俭',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吃光花光了。老二分到了'节俭'那一半,从此他省吃俭用,但却忘记了'勤劳',不久,便把分家时分到的东西都用光了。两个人都过着穷苦的生活。”听完后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光勤劳不节俭不行,光节俭不勤劳也不行。教师顺势总结出:“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学生对此二者必须相互依存的关系便有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有责任心》一课时,可先剖析对白求恩高度评价的作八个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毫不利已”就是一点儿都不为自己考虑,“专门利人”意即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再简要介绍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待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至此,学生一定会迫不急待地进一步阅读课文中介绍的白求恩的故事,也急切地想知道他在工作中是怎样尽职尽责的。

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剖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话:“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即成功,“破”即破败、失败;“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方面,“奢”即奢侈,也就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句话产意思是勤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而铺张浪费只能导致失败。若再列举历史上或身边的正反面事例加以阐述,学生会不明白勤俭的重要意义吗?

学习《勤劳节俭》时,若能让学生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情商较低的学生也能激起对粮食的珍爱,对节俭的认同吧?学习《敬爱父母长辈》时,请学生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向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缠绵的意境或许能让学生产生感谢母亲的共鸣,从而激起敬爱父母长辈的情怀。若让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幸福哪里找。”学生定能动感受到母爱的弥足珍贵。唱一唱:“那是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相信小学生也该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抚育后代的深情……

“有人问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你导演过许多部电影,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他说:'下一部。'有人问著名足球名星贝利:'你踢进了那么多球,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他回答说:'下一个。'这'下一部''下一个',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要学的新课题《积极进取》。

学习《自立自强》时,可尝试这样导入:“同学们,人都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当体育健儿摘取金牌,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时候;当登山队员登上珠峰,五量红旗飘扬在世界屋脊的时候;当科考队员深入南极,五星红旗飘扬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你有何感受?想过没有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取得了成功?

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引入多媒体教学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教学《为人正直》时,可播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包振大义灭亲、秉公断案、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彩片断,来激起学生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嫉恶如仇、趋真向善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思考:包公何以能如此正直坦荡?本质在于无私无畏。这样很容易就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教学《助人为乐》时,可先播放电影《雷锋》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以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踏着泥泞、冒着暴雨送大嫂回家的感人片断,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既不图名也不要利,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哦!原来他是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快乐,也就是“助人为乐”。于是学生明白了“助人为乐”的深层含义,再列举大量事例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助人为乐,哪些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助人为乐,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品德论文:谈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

道德概念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体实施思维操作的元件,是建构道德观念的 骨架。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 谈道德概念教学。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 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 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 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 ,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 —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 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 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 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 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 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 ,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 ,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 ,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 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 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 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 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 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 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 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 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 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 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 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 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 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 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 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 “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 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 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 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 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 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 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 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 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 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 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 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 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 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 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 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 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 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 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 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 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 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 B.主动学习)

通过练习,显化区别,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明确“刻苦学习”的侧重点是刻苦认真, 而主动学习的内涵则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上谈了道德概念的分年段教学水平,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概念的运用等问题。加强 道德概念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发展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论中需 要突破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为继续探索、寻觅道德概念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努力。

思想品德论文: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把握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将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使思想品德课不能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运用电教煤体教学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电教媒体、图音生动,增强实效

幻灯是小学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媒体。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可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加深理解知识。教师要利用幻灯片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看图,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从而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改革开放普新篇》采用幻灯片展示深圳高楼林立图,学生脑海中就建立了深圳城市繁荣景象,老师再从一个边陲小镇怎样崛起为一个经济特区进行描述,学生就能感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认识到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

录音机是每个班的必备品,利用录音范读课文、讲故事,能向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语言,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总之教学中在关键处,利用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教学内容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教学重点形象鲜明地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抓住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听课,使思想品德课学文明理达到实效。

二、电教媒体、加大信息, 加深理解

多媒体计算机将课前输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既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的画面的演示,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目的,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思品教学落到实处。如《保护环境》通过计算机演示,恶劣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滔滔的洪水冲毁粮田,冲垮房屋;沙尘暴侵袭北京,天变颜色,满街黄沙,人们在沙暴中艰难的行走。。。。。。实情实景促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三、 电教媒体,营造情景,最具感力

电教媒体的运用,集音画于一体,灵活、形象,情境逼真,它能揭示教材的内涵,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最具感力,往往传知、冶情、明理、能一气呵成。如《祖国一定要统一》利用电视机播放《国歌》激情,用多媒体播放《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知史,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实况录像,揭示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同时也掌握现代化学习手段。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艺术例谈

一、创境育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让学生和着《锄禾》乐曲轻轻吟唱,并配上锄禾动作,在看、听、唱、演中师生共同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在情感共鸣中,板书课题。这样,用一段音乐、歌曲等,创境育情,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二、开门见山

如教《我是中国人》一课,老师这样开头:“母亲,生育我,哺育我成长,是人世间最亲近、最可爱的人,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母亲,祖国母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为祖国母亲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板书课题。这种直截了当谈主题的开头艺术称之为“开门见山”,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一般用于新课或一册新教科书的教学开始。

三、设疑导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老师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教《真正的好朋友》一课,老师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相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朗读导入

“当你背上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当节假日你同爸爸妈妈愉快地去公园游玩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是谁日日夜夜地守卫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使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入境生情,老师板书课题。这种朗诵句段、诗文、名人名言等的方法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五、图像激趣

新教材图文并茂,我们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看图导入新课,或利用电化教学,让插图“活”起来,制作幻灯片,配上解释词,生动形象地再现插图,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在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下,板书课题。

六、直观启示

实物、实验等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实验等,有利教学,导入自然。如教《要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带来一个大包,装的都是学生平时扔掉的纸笔、本子等,一件件展示在讲台上,学生望着这一大堆被浪费的学习用品,惊讶极了。老师抓住学生内疚心理板书课题,引导讨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为什么要珍惜?怎样珍惜?平时我们还搜集自编了一些微型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里即兴表演,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气氛活跃热烈,对学生思维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故事诱导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八、温故知新

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时,让学生回忆一、二年级时学习的内容“要爱父母,听父母的话,对父母有礼貌”等,通过温习导出今天学习的课题“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敬爱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这样温故知新,自然贴切,通过回顾低年级的学习,导入新课学习,既是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了对新知的积极思维,加深道德内化。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五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深化,社会上的腐改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一些逆向影响。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坚持“五个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颇为有效。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四、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即显型),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等问题(即隐型),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

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模仿性强,意志薄弱,缺乏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他们需要适应性格发展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成人的关照。因之,班主任首先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表率。其次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衣服破了,给他们缝补,冻了让他们到房子烤火等,这样不仅能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是使他们爱教师、爱学校。

思想品德论文: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时代: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谈起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于今年4至6月进行了一次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的800名青少年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过长

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的上网时间总的来说是过长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至4小时的占18.3%,5至6小时占5.7%,7小时及以上的占4.4%,2小时左右的占21.4%,1小时左右的占21.1%,少于1小时的占29.1%。调查中,当问到您最长一次上网的时间是几小时时,回答9小时的竟占31.8%,5小时至8小时的占25.9%。

调查数据显示,一星期中天天上网的青少年占11.3%。

青少年上网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如下午放学后或晚上,而占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将近13.5%。

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过长,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2.青少年上网的内容

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呢?调查表明,“查资料/做研究/学习”的占27.3%,“聊天”占27.2%,“玩游戏”占14.6%,“收发电子邮件”占12.5%,“下载歌曲、电影、图片等娱乐内容”占13.9%,“看新闻”占1.8%,也即是说,用于聊天、玩游戏、下载娱乐内容等的比例高达55.7%,超过“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的39.8%。

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分地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使得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调查发现,29.9%的青少年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与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格格不入的政治言论”,64.8%的青少年玩过网络游戏,而玩过的网络游戏中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占14.3%。

在网上,由于其匿名性,使得一些人缺乏约束力,可以在网上尽情地发泄。调查发现,27.2%的青少年在网上把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人,而在网上实行一些违规行为(如说脏话,施行人身攻击,盗用别人的用户号码或密码,进行智能犯罪等)的青少年占19%,(其中经常占4.1%,偶尔占14.9%),青少年对黑客的态度,崇拜的占6.7%,欣赏的占9.7%,无所谓的占26.7%,厌恶的占56.9%。

在上网时,50.2%的青少年曾经无意中看到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网页,39.2%的人表示没有看到过,青少年喜欢上网聊天,57.1%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网上有特别聊得来的朋友,表示没有的占42.9%,同时,19.3%的人认为自己曾经跟网友见面。他们在网上认识和交流的主要是与自己年龄相当的人。

3.青少年对上网的态度

调查中,青少年认为使用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占35.0%,“弊大于利”的占13.9%,“利弊相当”占51.1%,可见,部分青少年已经意识到了过度使用互联网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青少年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成瘾。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本人都认为自己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并且认为,因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2)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的内容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调查表明,青少年认为人们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目前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已经在毒害青少年。据了解,很多青少年是接触网络后走向犯罪的,而在押的青少年犯罪者中,有70%左右曾经沉溺于网络游戏。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大量接触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会习以为常,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会想到用游戏里的方式解决。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充斥的色情内容,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极容易受其影响,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3)网络上个体身份的虚拟性、多样性、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部分青少年放纵自己的言论,尽情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具有煽动性,使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使青少年受到影响,仇视社会。

二、面对现实的反思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和青少年工作者,值得好好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原因何在?

1.青少年为什么会长时间沉溺于网络

青少年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地在学校快乐学习,在社会快乐成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并不快乐,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1)学业压力大。现在虽然高考入学率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业压力是有增无减,在学校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家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的高期望值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就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感到苦闷,觉得生活没有乐趣。

(2)心理压力烦恼无处宣泄,因此,网络游戏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吸引青少年,在这个虚拟世界,青少年能够做很多现实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事情,比如结婚、杀人、随意骂人等,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一部分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就很容易被吸引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3)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很多都是家庭方面出了问题。有些是父母离异,在家里得不到温暖;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无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觉得孤单,因而上网打发时间,寻求温暖;有的是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与子女沟通存在障碍,亲子关系紧张等等。

(4)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弱化。在人的一生中,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城市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都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与子女多沟通,因此,他们在家中比较孤独。现在城市住的单元套间,邻里之间的孩子也不像过去那样互相来往,社区又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孩子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愿望只能在网上实现,上网交友,网络聊天,使很多人欲罢不能。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较差,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孤独时,就会寻找发泄的途径,而网络恰恰能满足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

2.青少年为什么这么容易受网络的影响

青少年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学校就向他们灌输各种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观,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这说明,我们过去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空洞,教条,没有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习惯做起,缺乏生命教育。

(2) 教师、家长不能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引导青少年,而是以一种权威式的灌输方式来教化青少年,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得亲子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们不愿意听家长“唠叨”式的教育,而更愿望听网友的意见。使老师、家长的教育无法入脑入心。而网络却能以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方式满足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

(3)成人社会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在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深受影响。

(4)缺乏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在中国大陆,学校、家庭普遍缺乏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面对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的各种良莠不分的信息,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分辨,极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总之,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观念上、具体的做法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当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各种不健康、甚至非法的东西时,缺乏免疫能力,轻易地受到影响。

3.青少年为何这么容易接触到暴力、色情等游戏

对网络缺少有效的监管是目前产生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未成年人可随意进出网吧玩游戏,一些游戏软件的开发商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为增强游戏的刺激性,不断开发出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也缺乏对网站的监管,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和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

三、网络时代: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上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主体意识较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成效的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更加贴进实际生活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做法,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要求他们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品德教育的目标,脱离实际,收效甚微。在网络时代,如果我们不进行改进,还是按照以往的做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他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将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内容逐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笔者从近年来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当前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几点要着重加强。

(1)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使青少年拥有“精神家园”。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经典名着,陶冶情操。

(2)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培养。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教育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懂得遵纪守法,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生命教育。目前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尚属起步阶段,很多家长和学校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关爱身边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这样,就不会轻易伤害生命,不至于碰到一点挫折时,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轻易地受网上流行的“自杀手册”之类的东西的影响。

(4)生存教育。在应该教育的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都围绕考试的内容来开展,缺乏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等一类生存教育。家庭教育中,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和保护,使得青少年懦弱,依赖性强,缺乏毅力,缺乏合作精神等。因此,要多开展户外拓展活动,通过户外拓展活动,磨练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核心。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同时,学会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帮助青少年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大众媒介能力,促进自己健康发展。媒介教育是最具建设性的,也是最有效的防止媒介负面影响的方法。

2.在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应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1)在网络时代,开展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权威式的,教育式的方法和手段,巧用现代媒体和工具,变单纯灌输为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

(2)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既然青少年喜爱上网,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来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如大力发展青少年教育网站,以生动、丰富的内容来吸引青少年。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游戏开发商开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软件,利用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来培养他们的优良的道德情操。

3.净化社会风气,整个社会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成人社会要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改进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以及选择人才的机制,使青少年真正从应该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

4.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笔者多年来的研究经验表明,提高家长的素质,改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成长观。对子女长远的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急功近利。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重点大学,孩子将来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因此,一天到晚逼着孩子学习,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觉得生活毫无乐趣,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上网成瘾,或离家出走,或自杀等。

(2)家长应改进与子女沟通的方式。21世纪的青少年,他们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通过网络,他们获取的信息甚至已经超过了家长,家长的权威性正在逐步丧失。因此,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尊重自己的子女,以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与子女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3)家长要学会电脑,掌握网络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和孩子一同上网,引导孩子怎样分辨信息的好坏,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家长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适当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但一定要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每天不宜超过2小时,这样,家长与子女沟通时共同的语言就更多一些。此外,利用过滤软件,避免孩子接触到不良的网络内容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5.共青团等各级青少年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共青团,少先队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模拟体验多,生活体验少;间接体验多,直接体验少。针对这种状况,共青团、少先队可以 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希望工程,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夏令营等。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此外,利用青少年普遍喜爱上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编程大赛,动漫设计比赛,将青少年从单纯迷恋网络游戏引导到电脑程序设计这方面来。

6.加强社区内青少年工作,活动阵地的建设

青少年除了在学校上学的时间外,寒暑假、节假日大多数时间都在社区里,过去,我们较忽略社区的青少年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加大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力度,对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思想品德是非常必要的。在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敬老爱老活动、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社区还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开展亲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此外,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场地,图书馆等,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去运动或娱乐,而不至于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客观上可以尽量避免青少年上网过多,影响身心健康。

7.加强对网络游戏,网吧的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立法的工作,做到“以法治网”、“以技治网”。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加强信息网络方面法律的执法力度,加大对现有的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应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纪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尽量避免青少年接触到不良或有害的信息,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坚决取缔黑网吧,对现有的网吧加强监控的力度,政府或社会团体可以投资兴办“绿色网吧”,各个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让青少年在学校里就可以上网,避免他们到网吧里去,通过网络运营进一步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网络环境的逐步净化,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前言

实践教学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开展一定的活动,创造适当的活动情景,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利用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

思想品德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目前我国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情况脱节;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自身的思想觉悟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树立"德育为先"原则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消极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深受"分数至上"、"文凭至上"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更多学生在对待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上更加扭曲。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原则,坚持"教育为先",从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和精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统一原则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当提及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出现抵触和排斥的情绪,究其原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离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统一,创造性的实现适应性教育,尽快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成才目标,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自觉的实践学习内容,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3、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重视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能力上的培养。建立思想品德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1、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培养育人意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努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构建三维目标,明确科学价值取向,提升科学理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科目,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完善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核心价值。

3、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在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应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还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形成指导小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努力为思想品德实践教学提供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制定相应的实践形式、实践成果、成绩与学分等具体的规定,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运作机制。

思想品德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的问题和策略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广大的青少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理念为目标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教师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就是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例如,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因为只有发挥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创新的教学环境,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思想品德论文:对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策略分析

每个学生都是处在人的社会化的特定阶段上,已不是一张白纸。由于先前的各种影响(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教育、自身实践),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已经形成某种固定的、往往不被注意的心理准备状态。积极的态度定势使学生对教学抱有欢迎、信任态度,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的知识、理论和道德规范;反之,消极的态度定势则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和厌恶感,形成对教育的顽强的抗拒心理。

初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校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形象认识事物仍占重要地位,学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了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但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会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污染;(2)社会上不良事物的影响;(3)家庭教育不力;(4)师生关系障碍;(5)教育中的权力主义;(6)逆反心理;(7)教育体制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有一定的困难了,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这些负面影响是可以克服的。

一、造就全社会的大德育环境和大德育氛围

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某些消极现象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上,根子却深植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有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关心和配合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学校只有在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在这个大环境中,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施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形成,与早期的家庭教育关系极大。一个人早期受到的教育如何,对其一生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经验证明,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只要方法得当,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但一旦在早期教育中养成某种恶习,进入学校后再进行纠正,则需要付出数倍的劳动未必有效,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能真正取得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必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中,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方向走偏,升学教育统治着大多数校园,德育下降到从属地位,并被狭隘化了,在这个格局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认识,轻情感,重强制,轻人格,升学机器无情的压迫着老师和学生们,也强化了教育传统中的权力主义。只有端正办学思想,向素质教育转轨,才能使学校教育更全面、更科学、更和谐。

四、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说理性

经验证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的说理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比较信服。说理与说教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说理,科学的体现、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材料、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方法、雄辩的论证能够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实现由知到信得转变。

五、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性

逆反心理和学生的某些消极的情感体验有关,因此,情感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教育实践中,情感教学的思路有:(1)以理育情。即用高质量的说理教学培育学生的信任感以及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激情。(2)以情育情。教学不应是冷冰冰、留声机的。教师不仅要用舌头说话,而且要用感情说话,教师把对下一代的爱倾注到教学中,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3)以境育情。教师应能够巧妙地利用和积极地创设教育情境。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容易被激发。教育情境是十分多样的,它可以是各类活动,如参观、调查、演讲、辩论等,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个道德两难问题、一句发人深思的警句。如何恰当的选择教育情境,要靠教师的教育机制。(4)以美育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造美、表现美、是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力量加美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逆反心理。(5)以真育情。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理要真、情要真,要能够真实现实,敢于剖析生活,越是这样越能取胜,相反,粉饰生活会使学生产生判断事物的教条主义,禁锢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产生怀疑主义,不再相信崇高的思想和原则。(6)培育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造诣高深、平等待人的有威信的教师,即使他走上讲台尚未施教,学生以对他抱有某种信任,一种对他将要讲述的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的信任,而缺少威信的教师受到的逆反心理的抵制就会较多较强些。(7)改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放任型和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民主型是唯一可取的师生关系。

六、社会实践启迪法

即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分析社会上活生生的事例,及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性。当前德育教育的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某些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效应,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待外界的影响。运用此法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调查实际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拟好调查提纲,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所调查实践项目提纲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方向性。其次,调查实践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最后,调查实践,务必认真组织交流,做好总结,使学生真正有收获。

总之,上述几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动态体系方法。有机的结合教学,恰当的运用,能够使德育工作最优化和德育效果最佳化。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的概述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

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3.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导教导学。

4.力戒零效应、负效应及形式主义。

思想品德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最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现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地灌输,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

一、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实录: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着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三的着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 “快乐”教学。

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此外、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初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初中,不亦乐乎!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