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4:54: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中国林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月4日上午, 2017“中国林业生态金融发展论坛” 暨广州交易所集团林业生态产业产权交易新闻会在京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和广州交易所集团共同主办,由中泽普惠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承办。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原林业部副部长蔡延松、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会长宣春雷等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业内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互联网+林业生态产业+金融”,共同探讨2017林业生态金融发展新趋势,共同为推动新常态下,林业生态金融的新发展进言献策。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极大地调动了金融介入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林业金融呈快速发展势头,林业产业获得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大,为林权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支撑。但是,由于当前林木资源评估难、林权抵押贷款手续繁成本高、林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缺位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制约了林业金融长效发展。如何突破上述瓶颈制约?亟待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以创新求发展。
同时,在广州交易所集团下的广州农林产权交易所将以“互联网+林业生态产业+金融”的模式,构建闭环的林业生态金融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一站式林业生态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融资担保、林权小额贷款、森林保险、林木资产收储管理、拍卖交易、政策信息等一站式服务。通过不断创新融资服务产品,不断增强融资服务功能,构建规范、专业、高效的林业生态产权交易市场,以公开、公平、公证的市场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2017“中国林业生态金融发展论坛”,既是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的平台,也是加强交流、促进合作的园地。此次坛的成果必将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新时期林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我国18亿亩耕地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31.2亿亩森林却不能满足全国的木材需求。专家认为,落后的育林理念和技术,导致森林多种效能发挥不充分。
在“重造林、轻管理”等落后经营理念、技术影响下,不少国有林场虽然是“生态建设的脊梁”,同时也成了“经济建设的包袱”。一些林业专家和国有林场负责人呼吁,为实现从林业大国向林业产业强国转变,亟需改变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强壮“生态骨架”,提高林分质量。
木兰围场:我国林业传奇 目前,木兰林管局探索出“以近自然培林理念为指导,以流域经营为载体,以目标树经营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体系。
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距北京300多公里、天津400多公里,南拱京津,北控漠北,不仅是阻挡风沙南侵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京津地区重要水源地滦河的源头。
300多年前的清初,康熙皇帝北巡塞外,将这里评价为“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钦定猎场,木兰秋A。但是,这里也曾因清末开围、民国战乱、日寇侵略,林海茫茫之地变成秃山荒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承德市森林覆盖率仅为5.8%。专家忧心忡忡:如果不予治理,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北京城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承德成立60多个国有林场,几代人可歌可泣的造林史诗拉开序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这里的山岭重新染绿,将千年前的松林传奇重新延续。
目前,木兰林管局探索出“以近自然培林理念为指导,以流域经营为载体,以目标树经营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体系。2011年以来,森林亩蓄积年均增长量超过15%,目标树单株蓄积年增长量超过20%,森林总蓄积超过600万立方米。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木兰林管局调研时指出,“木兰林管局的森林经营工作是全国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写在大地上的教科书。”
虽然木兰围场成为我国林业上的传奇和活教科书,但是我国整体林业发展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期,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但是,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而且我国林地生产力低,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亟需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潜力巨大。
另外,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用材林中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少,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与发达国家林业存在巨大差距
在德国,一棵直径80厘米的优质楸木可以换一辆宝马车;而在中国,通常十几亩地的木材也换不来半辆宝马车。
德国森林面积只有1.6亿亩,相当于我国森林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我国国有林场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他们不仅满足了国内木材需求,而且每年出口优质木材达600万立方米以上;中国拥有31.2亿亩森林面积,不仅没有实现木材的有效供给、形成应有的财富,而且林业自我生存发展能力非常有限;9|多亩的国有林场的产出,不能保证4800个国有林场的正常运转和75万林业职工的工资开支。
德国林业每年产值达到1000亿欧元以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3%以上,远超钢铁制造业的214亿欧元和矿产业的123亿欧元。
德国森林公顷蓄积量高达310立方米,公顷年生长量为12.2立方米,年采伐量为每公顷8.7立方米,达到了“越采越多”的理想状态;而我国森林公顷蓄积量只有89.8立方米,相当于德国的四分之一,年生长量为4.2立方米,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可采伐的优质木材资源几乎枯竭。
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局长徐成立曾到德国就森林经营管理进行过专题考察。看到中德林业巨大差距,他算了一笔账:“木兰林管局拥有10万公顷林地,如果按照德国森林生产率水平,我们局每年应该有80亿元的有效产出,考虑到降水等条件的差异,即使仅打一折,也应该有8亿元产值,但实际上每年可变现的产出不足5千万,只相当于德国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当然,差距大,也意味着提升空间潜力大”。
到2008年,木兰林管局林业发展遭遇“瓶颈”:林龄持续偏小,平均林龄仅27年,中幼龄林比重占60%;产材径级持续偏低,平均胸径只有12厘米,可采伐资源面临枯竭;木材质量持续下降、价值降低,森林蓄积增长乏力,多年徘徊在500万立方米左右,陷入“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瓶颈”,基本是我国国有林场现状的缩影。
经营理念落后
中国的林业教科书上说,40年的落叶松人工林已是成熟林,也就是说,到了40年,这样的落叶松就应该主伐利用了。而在德国,40年的落叶松被定义为幼树,基本到80年左右才开始主伐利用,长到100多年,树木生长量依然很高。德国资深林业专家斯匹克说,“通常情况下,树越大,生长量越大。”当他在中国看到40多年的落叶松被成片采伐时,他非常惋惜地评价说:“这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在中国林业生产中,生产单位没有把修枝当作提高木材质量的手段,所以不注重修枝工作。在德国,则特别重视修枝,他们通过修枝减少木材主干上的“疤瘌”,这样的木材加工成的板材会有漂亮的木纹,木材的商品价值大幅度提高;市场上,修枝材比不修枝材价值相差2至3倍,而且越珍贵的木材差价越大。
在中国,高校的林业专业多数在教室里进行;在德国,林业专业课堂开在森林里。用斯匹克的话说是:“你要知道树的生命规律吗?那你就走进森林,去问问森林吧!”
“我国传统林业的教科书主要是从前苏联学习借鉴过来的,几十年没有变化。”国内知名森林经营专家、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邬可义介绍说,“前苏联地域广袤,人口稀少,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他们重采伐、轻培育,与中国的国情、林情都相差很大”。
政策弊端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森林经营多采用以取材为目的的“皆伐”方式,不但破坏了森林环境,延长了森林恢复周期,还造成可采资源减少;我国普遍重视植树造林,不注重天然更新,又不注重科学抚育,使原始森林和天然林比重下降,造成森林生态功能弱化。
“要么使劲砍,要么一棵不让动,在两个极端间来回摇摆”。林业专家说,大面积“皆伐”虽然带来了即时效益,但这种“剃光秃”的采伐方式无异于涸泽而渔,如果任由长期发展,不但大径级优质木材战略资源难以实现,结果还会使森林质量越来越差,公顷蓄积量和生长量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再如,生态公益林采伐强度不能超15%。实际上,有的中幼林每公顷株数已经超过5000株,甚至上万株,伐除15%远远达不到抚育目的;而对于每公顷株数不到500株的林分,伐除15%显然是超强度采伐。不同的林分却在使用同样的政策,政策滞后十分明显。
在“重造林、轻管理,重采伐、轻培育”等“重两头、轻中间”落后经营理念技术的影响下,不少国有林场成为“生态建设的脊梁,经济建设的包袱”,不同程度地陷入“青山常在,永不成林”和“越砍越穷”的困境。
努力寻求变革
自2010年起,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取消了“皆伐”作业,聘请德国专家和国内林业专家现场指导,最终确定了以“近自然育林”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为基本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科学营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徐成立介绍说,“近自然育林”就是按照自然规律,依托自然条件,借助自然力量,通过人为干预加速林木发育进程,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备质量优良的可持续经营的森林作业体系。
“目标树”是指要长期保留、重点抚育、完成天然更新并达到预定目标胸径后,才能采伐利用的树木。
随着中国“木材威胁论”的提出,建立我国自有的大径级优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迫在眉睫,而“目标树”正是培育高质量大径木材的有效技术途径。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就是在充分满足“目标树”生长条件的同时,关注目标树以外其他树木的生长发育,提高全林生长量、价值量和中间收益的育林方法。
木兰林管局按照“近自然育林”理念,科学育林70余万亩。通过经营“目标树”和间伐干扰树等措施,“留优去劣”,使森林在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森林质量和生长潜力得到同步提高。其科学经营的成果引起国家林业局领导肯定,还吸引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林场同行前来学习。
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木兰林管局一些林业干部介绍说,主动放弃皆伐限额之初,确实一度导致林场资金缺口加大。
为缓解困境,木兰林管局实施“以苗养林”的产业发展战略,五年来建设绿化苗木基地4万亩,培育绿化苗木600多万株,苗木年利润突破4000万元。
徐成立说,“种苗产业”确实为木兰林管局弥补了因木材减产造成的资金缺口,为科学经营森林赢得了时间;仅仅五年,森林经营走上了“越砍越有、越砍越优”的良性轨道。不过徐成立认为,木兰“种苗产业”的成功具有地域性和机遇性,所以这样的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在“近自然育林”初期,确实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政策保障。
专家认为,保护和经营,生态和经济,单纯地强调一个方面都不可取,如果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种效益。“近自然育林”模仿自然又优于自然,成本最低廉,生B最稳定。推行这种理念切忌照搬照抄,一定要掌握核心,吸收其精华,因地制宜,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林情的全新技术体系、科学经营方式,从而实现森林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化,即森林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专家认为,国家对绿色GDP,不仅要考核森林覆盖率,还要加大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质量考核权重。在这些前提下,把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还给经营主体。
张家口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说,“造林是技术,管护是艺术,植树造林只造不管等于零,科学经营管理才是对森林最好的保护。”王海东和一些林业专家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几近饱和,再进行覆盖率的考核意义不大,应把反映林分质量的“立木蓄积量消长指标”作为考核项目,同时提高国有林场管理归属层级。
未来林业展望
“国有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是中国林业的‘骨架’,也是生态建设的脊梁。”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巡视员王前进说,“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强壮‘骨架’,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脊梁’的作用,从而使我国从林业大国向林业强国转变。”
河北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张书桐介绍说,河北有林地面积8700万亩,林木蓄积1.4亿立方米,其中147个省、市、县属国有林场林地面积800万亩,林木蓄积3500万立方米。“这表明国有林场以占全省9.2%的面积,产出了全省25%的林木蓄积,而且国有林场归属层级越高,林分质量越好。”张书桐说,“全省21个省属国有林场有林地面积约270万亩,占全部国有林场面积的33.75%;林木蓄积1700万立方米,占全部国有林场林木积的近50%。”
“中国的森林质量较差,但如果科学经营,30至40年后,可形成总价值约为160万亿元的立木财富。”中国林科院研究院侯元兆说,“这还没考虑这笔森林资产的多种非木材产出,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迄今中国的2.8亿公顷(43亿亩林业用地),远未发挥财富功能、福利功能和安全功能。”
专家推算认为,按照欧洲的数据,从1立方米立木到原木产品,再到一次加工产品(锯材、单板等),价值增加比例是1∶4∶15。也就是说,未来中国160万亿元的立木财富,可以变成640万亿元的原材料财富,再变成2400万亿元的一次加工产品财富,因森林平均年度产生的财富达60万亿元。
摘要:林业产业政策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产业;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业产业是集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复合产业集群,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型,战略性的特点。林业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把实现“四增”作为政策目标;把提高林业投资回报率作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林业产业政策的特征
1.1 相对稳定性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林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
1.2 协调性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产业政策会作用于同一产业活动空间。森林资源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林业产业也是由多产业组成的。
1.3 森林资源政策的基础性森林资源的培育在整个林业产业中居基础性的地位,它既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第三产业的物质基础。林业产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政策是否科学有效。
2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2.1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林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制定的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它是林业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其目标是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其中包括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化投入、科教兴林、对外开放的政策理念,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2.2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依据林业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干预产业组织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组织政策,目的是优化林业产业组织结构,协调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尽可能大的规模效益,保持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我们要采取扶持、改造、重组等多种形式,扶植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产品品牌,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林业企业。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具有明确的结构目标和企业竞争力目标,通过推动森林组合这一产业组织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
2.3 林业产业成长政策分析中国林业产业成长政策,是指有利于促进林业第一、二、三产业成长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投资扶持、信贷扶持、税收扶持等。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立了林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这只是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景,而要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成长的扶持政策。林业产业成长政策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政府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使允许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享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使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得到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这里所指的成长政策,既不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更不是对森林经营者的施舍,而是从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森林经营者应当享有的政策。特别是森林经营者在公有林地上应该享有的权利必须以法律形式稳定下来。
2.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分析林业产业布局是林业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林业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因地制宜,形成区域性林业产品合理布局。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产业;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分工合理互利协作的协调体系。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森林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林业产业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除为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所进行的适时调整,只是变动不宜过频。
2.5 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分析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完善实施国有林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建设丰产用材林,珍惜树种等基地建设。健全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木材种质资源保持利用;林业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制度。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征收标准。全面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建立信贷担保机制,森林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产业开发科技支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6 林业产业服务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咨询机构,规划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探索研究林材资源多渠道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林业法律规范。
3结语
当前世界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化、多样化、高度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林业产业政策启示我们,必须实行分类经营、实施长期规划、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行扶持和优惠措施、加强国有林经营,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以31个省份的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林业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省份综合效率达到最优,其余21个省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效率损失情况。说明中国2013年林业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DEA无效的20个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情况。要想提高各省林业生产效率,可从林业生产资料浪费、合理转移各省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土地利用和科学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产效率评价;数据包络分析(DEA)
林业既是民生基础产业,又是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吸引各种资金大规模向林业产业流动,出台各种林区改革方案,其目的是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林业产业生产效率。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吸引了社会各种资本也陆续走进林业部门。在巨大的投入下,林业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不容忽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林业投入产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致力于更好地了解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各个省份的林业生产效率,改善其投入产出结构,从而使整个中国的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并且为后续对林业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一)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基于被评价对象间相对比较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把每一个被评价的同类对象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以被评价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作为可优化的变量,借助数学规划,使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各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进而对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本研究选用经典的CCR模型。该模型假设共有n个DMU需要测量,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q种产出,分别用xi(i=1,2,...,m)表示输入,yr(r=1,2,…,q)表示产出,且xi,yr>0从而构建出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CR模型。用xik和yrk分别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所对应的第i种投入的投入量和第r种产出的产出量。
(二)指标选取
本研究选取林业用地面积、林业当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林业投入之后,会相应产生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方面,林业各项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林业产值尽可能提高。因此,用林业总产值来反映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森林面积可以很好地反映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因此,选用当年新增造林面积表示;社会效益方面,可用林区就业以及林业从业人员生活状况来反映,而收入可以很好地反映就业状况,因此用林业职工全年平均工资来表示。
此外,本研究选取中国31个省为决策单元(DMU)。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各省林业生产效率分析
利用Maxdea分析软件,把2013年中国31个省的用地面积、林业完成投资、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林业总产值、新增造林面积和林业职工全年平均工资作为产出指标进行效率分析。核算结果见表1。
由表1中的各效率值可以看出,DEA有效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等11个省份,代表着这11个省已经达到在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最佳状态。而其余20个省份则处于无效状态,说明中国31个省中大多数生产效率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有很大提升空间。观察处于DEA无效的省份,只有青海和新疆两个省份是规模报酬递增,其余18个省份是规模报酬递减。根据经济学理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若以n倍增加投入,则会获得大于n倍的产出。青海和新疆应适当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比例,从而获得更多的林业产出;规模报酬递减是由于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效协调,以至于效率的降低。在这里由于18个省的生产规模过大,也就是林业投入过度,使得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因此不能仅靠增加林业投入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改善投入产出规模结构,把投入产出控制在适当的比例。
三、结论与讨论
林业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对中国31个省林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可以为各省林业生产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而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直接反映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对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进行效率核算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基于对DEA的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宁夏11个省份处于技术有效状态,而中国其余20个省份处于技术无效状态。中国整体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仍普遍较低,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广西、甘肃、新疆其综合效率值低于0.5。为了实现各省份林业生产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可从降低林业生产资料浪费、合理转移各省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土地利用和科学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着手,从而达到调整各省林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现阶段林业投入还处在“粗放式”投入阶段,实现林业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准确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产效率是充分认识各省林业投入产出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从而作为各省采取有效措施的依据,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国林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中国林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翻开刚刚出版的《中国林业市场论》新书,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倏然映入眼帘。
该书主编、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说,林业在改革中前行,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才能持续降低林业管理和经营成本;只有利用好市场,才能多方筹措资金,吸纳人才,聚集智慧,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林业发展需要市长,也需要市场。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林业事业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中国林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刻认识,刚刚出版的这部新作对中国林业市场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此书是陈建成教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之后,带领经管学院教师完成的又一部力作。
认真阅读此书,看到书中的主干由四大部分组成。先是论述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聚焦中国林业市场改革的命题,接下来重点论述了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最后探析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专家有专家特有的严谨。此书首先阐释了与林业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林业”。书中认为,“林业泛指所有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全部经济社会活动”,应该说是迄今为止较为准确的定义。书中从社会变迁出发,综述了林业的功能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林业市场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解析;从主体、客体等要素视角,阐述了林业市场的结构;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林业产权与林业市场的关系。
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谈理论不故弄玄虚、不卖弄学术、不长篇大论,而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这对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点和理论的精髓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所有制形式林业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者紧密联系中国国有林与集体林两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林业市场化,展开了剖析和论述。在国有林场管理中的市场运作机制分析中,重点分析了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的市场运作机制、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及国有林场的特色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国有林场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令人眼前一亮:引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建立多元投入的混合所有制林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开展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走向职业化;允许国有林场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跨区域重组……想必这些建议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我国的集体林业的市场化改革,书中重点则放在了制度创新的研究和讨论上。作者提出的路径是,要创新集体林经营形式,优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模式,为完善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资等,加强科学技术为集体林经营主体的服务支撑等。
“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这部分,是该书的主体内容,用了九章的篇幅。主要从内涵、现状、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视角,依次分析了林业区域经济市场、投融资市场、林业科技与专业市场、林业劳动力市场、木质林产品市场、林业碳汇市场、森林认证市场、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市场、森林休闲服务市场等九类不同林业市场。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新的视角。如在林业休闲服务市场部分,就论述了林业体验、林业养生和疗养、林业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作者提出,要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不断开发创新服务产品,努力消除行业限制,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
林业市场化的健康、良性的发育和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中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尤为重要。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聚焦这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不仅介绍了国外的实践与借鉴,还分别就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第三方导向等类型,论述了我国重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问题及方向。作者就林业税费改革和采伐限额制度的调整提出的具体建议,符合中国国情和林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林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林业市场化改革的全局视角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要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该书的作者以国际视野,展望了未来林业市场发展改革方向,在全书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忠告。
陈建成教授称,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探索中国林业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市场化的方向和掣肘,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如果阅读此书之后,能够对中国林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一些认识,能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设计与选择形成一些启发的话,对作者来说是最大的勉励。
阅读此书之后,我想说的是:书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启迪。作者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摘要: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体系得到了多次的转变,在经济财政政策的影响下,林业产业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并不稳定。林业产业有盈利与非盈利两种模式,因此在资金方面需要更加长期而稳定的投入。文章基于此点,对我国林业中的公共财政政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文章主要从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与林业中的财政体系两方面进行分析,研讨如何利用公共财政政策使林业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公共财政政策
一、公共财政理论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环境是经济发展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经济与环境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自生态建设提出以来,林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公共财政政策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下,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公共财政调配的手段。公共财政政策是以国家为主体,利用与集中社会资源,由国家政策作为分配依据,利用政府财政的支出来满足社会相应的公共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林业作为盈利与非盈利两种模式共存的产业,再加上其作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一种重要产业,其与公共财政政策所具有的非赢利性质相符合。林业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公共财政中有一定的倾斜性,并且,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与帮助。
二、将林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
林业作为现今的一种公共需求型产业,其符合公共财政政策中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要求。林业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的需求,但是同时其也具有培养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有国家经济政策上的支持才可以促进其发展,而公共财政政策适合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林业的发展。
三、公共财政政策下林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
林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林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公共财政政策作为理论,完善其现有的财政政策体系。
1、制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
林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时需要了解到林业的多效益性,体现对林业的扶持性和补偿性。纵观世界各国林业财政政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再直面我国林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构建财政政策方面必须确立合理的思路。
(1)林业财政政策必须纳入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立国之本,公共财政是实现政府政策的有利工具。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就确保了必要的公共支出,也规范了政府的收入行为,优化了财政收支结构。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的财力将主要集中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及服务保障等社会公共需要领域。
(2)应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在林业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林业的不断发展下,其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经济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但是现有的财政政策体制无法使森林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全部开发出来,因此中央财政应对林业财政有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确保森林功能发挥,进一步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
(3)坚持林业多功能性是林业财政政策的主导目标
在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林业的三大功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公益与市场、商业与财政的关系更加清晰,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是向市场型财政过渡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与日俱增,而林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林业财政政策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优化,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支持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4)必须确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财经战略
纵观各国的林业财政政策,越来越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及其补偿。我国林业财政政策也应选择积极扶持政策和补偿政策,确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财经战略。实施这项政策的改革思路是:运用税收、政府支付、贴息等财政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导向功能,以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及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林区经济的不断增长。
2、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
(1)税收政策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可以用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目标。税收政策的核心是负担问题,税收政策主要通过税种的兴废、税率的调整、减免规定等形式实现。
(2)公共支出政策是政府为提高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安排的支出,它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等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政府可以通过投资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通过支出政策来改善社会投资环境、刺激和引导私人投资增加。而通过转移支付可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
(3)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业或事项给予的补助和津贴。财政补贴在财政宏观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国家预算政策国家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政府年度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进行行财政分配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国家预算政策起主导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导向和制约其他财政政策。因为预算收支规模调整可以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5)公债政策公债是一种财政信用形式,一方面国家可以把国债资金用于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国债政策的运用,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实现经济稳定。
(6)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规定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收益分配原则、分配比例、分配方式,使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盈利管理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分配行为的规范化。
【摘要】新的文化价值观,应当是一个供需平衡,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共同发展的方式,森林是一个可以多次循环的经济产业,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分解的绿色能源,森林在一整个生态文明的工程建设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林业结构;资源研究;可持续
生态文明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它的产生能够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全面的,有序的发展,而生态产业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在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时,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提高。
1 完善生态文明产生的作用
1.1 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
作为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森林在各个方面保护着我们,释放空气中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有毒物质,美化环境,使土壤中的各类物质聚集凝固,对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帮助,树木能够存续水源,保护泥土。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有些地方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使得平民百姓没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危害到社会秩序,同时也摧毁建筑,给国家带来损失。所以说,森林对于一个地区的社会安宁和生态环境是很重要的,森林是林业部门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们应当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1.2 建出一个生态文化的高峰
我们常说,要走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单是要在政治上面不断努力,在文化上要和别人不一样,在自然资源这一块,我们也不能落下,要有自己独有的成果。我们常常说的生态文明,其实说到底是生态文化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一,它需要融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需要符合它的发展条件,第二,它需要让人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对整个社会,也要起带头作用,给人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人民作出一些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事情,换句话说,到最后,做好生态文化的工作,就是做好生态文明的工作,只有这样做,社会才能有进步,国家才能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需要法律的支持,需要立法来支持工作,体现我们是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其次,森林面积大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如果建成一个千万亩的森林,那么它获得的实际结果一定会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林业的发展便可以让生态文化的发展走的更远一步。
1.3整个生态工作的主要部分
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其中主要部分就是森林,而森林主要有这几个能力:储存最多的煤炭,被大家叫做“碳库”,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让气温升的慢一点;陆地上有十分之六的面积是森林、绝大多数的物种生活在其中,使得它能生产很多资源;同时森林能够保护土地,水源,对于风沙还能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沙漠的蔓延和土地的沙化。森林的存在对人类,对自然都是很有益处的,而他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必须加快对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们应该多去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面积,使得林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增加。
2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一些不足
2.1 林业的现实情况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在这么多年的进步与发展中,森林的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基础,大多数的人对于这个工作表示了支持,自身也参与进来,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基地。到目前为止,对于森林的保护和开发,比起早期的成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这几个方面: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增加使得资源变得丰富,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起了促进作用。在造林方面,选择的树种变多,种类增加,利用每种树木的高度不同,按高低种植,还采用新的形式进行种植,使得国家森林绿化的进度增加,扩大了森林的面积,建设了一些重大的项目来推进生态建设,加快了森林防护体系的建设
2.2 林业的不足
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结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对于树木的利用还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使得这些不足之处变的多,而且不容易解决,这样导致我们距离可持续发展还有一段路程。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林业资源还是很少的,比起其他国家,我们人均拥有森林的面积很少,而且树木的质量也不是很好;而且对于树木的开发还是比较单一的,加工水平低,而且一些投资者投资的渠道只有几种,这样导致单位没有很多的可以自由操控的资金,只能通过国家出钱,才能开始发展;现在国有经济需要大量的林业产品,但是与森林资源的提高来看,还有很大的落差,两者的分歧越来越大;而且林业部门自身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水平不是很高;在管理上,林业部门也有很多的不足,没有其他部门那样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方面还需要改正。
3 相对应的方法
3.1 建立可反复利用的系统
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林业所收获的回报很难有一些经济数字来体现。而且森林的面积有限,它的资源也是有一定的数额,这样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会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出现矛盾。建立可反复利用的系统,是把建造森林所获得的回报有经济数字来体现的一个新的尝试,对于未来的生态建设,能够有重大的影响。如何建立一个可以反复利用的系统,有以下几个措施:建立一个合理,完善,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用绿色体系,通过持续发展的手段来维持森林的生态系统。建设一个面积超过千万亩的森林,从一个大的方面来论证结论的可行性。再者,利用这个可反复利用的系统,提高自身的回报,这样能够增加收益,使得资金方面变的稳定。
因此,建立一个可以反复利用的,覆盖全国的,能够广泛普及的林业系统,可以让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完善,能够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3.2 如何建设
比起生态公益林,实行商品林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经济,环境效益,但是作为商品林业,不得不走向市场,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在财政上给于支持,让那些想投资林业开发的投资者能够更有信心的将资金投向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这样才能使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越来越好的走下去,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商品林将慢慢取代传统林,成为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新方向,将会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每个工程都比较大,像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开发面积就不容小视,而且林业因为行业的特殊原因,产品的生产周期特别的长,这样就使得自身需要冒许多的风险,而且作为一个新的项目,能否吸引到投资也是一个问题。
但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应该多花一点精力在建设新的商品林市场,例如: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能让一些国有的或者私有的森林进行商业上的转让,让它加入到市场中去。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政策上,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方便产业的运转;多建设一些有关于林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上对新的市场和产业提供基金。。
4 结语
如何建设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部门需要好好研究的一个方向,做到森林D开发D种植D森林,需要林业工作人员的参与,这种方式,是现在中国林业的一种方向,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中国的林业能够重复使用的基础上,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收,从而为未来的森林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经验。
[摘 要]中国林业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而林业生态文化又隶属于生态文化范畴。中国林业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林业文化宣传中不可以混为一谈,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反思。本文主要介绍了林业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中国林业文化的反思。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化,林业文化,森林文化
一、前言
中国林业文化与西方浓厚的树木神学色彩不同,中国林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人文色彩,以朴素唯物辩证法和实用价值观渗入人们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以不同的精神文明体现在林业科技进步和产品革新中,因此说林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而且,中国林业文化是结构完整、发育成熟且不断再生、繁衍的森林文化。
林业生态文化隶属于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出现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同时对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林业建设肩负着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加快构建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自觉保护生态的生态文化氛围,进而使森林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相互衔接和融合。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广泛的普及生态知识,不断的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构建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并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资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和垃圾,其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容量,造成了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的下降。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掠夺性地利用和耗费自然资源,不断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了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在哲学上的探索,进而催生了生态文化以及林业生态文化这一课题。简言之,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并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林业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森林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林业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自然、人与森林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大森林人格化的具体体现。林业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范畴,因此继承了生态文化的所有特征,同时兼有林业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内涵。在未来的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文化将成为文化的主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文化将成为生态文化的主体。
三、中国林业文化的浓郁民族特色和现实人文色彩的反思
中国森林文化具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实的人文色彩。一直以来,在西方森林文化中,普遍认为树木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超越自然的物体,因此西方社会就产生了树木敬畏和树木崇拜的现象,而且在宗教、神话以及民间传说中都给树木赋予了神的光环。中国森林文化中也有崇拜和敬畏树木的现象和观念,但是这与西方浓厚的树木神学色彩完全不同,而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实的人文色彩的特殊情怀。
第一,中国林业文化具有“重人世”、“不重仙界”的人文情结。
中国古代书籍和记录中,有很多描述树木神奇妙用的记载。例如,在《淮南子》中有记载说:句芒为树木之神,专管春天和生命;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说:海内有生长美玉的珠树,文玉树、]琪树和不树(炼制长生不之药),这些树木皆能令人食之不老等。而且,数千年来,中国民间一直都把桃树视为驱鬼避邪的树木。这些记载和记录,没有仅仅停留在神话的层次上让人们去一味地崇拜和敬畏,而是被人们所合理运用,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修饰,表现出生育人、护育人、养育人的宽厚而浓郁的人文情结。
第二,中国林业文化提倡以树木作为国名、地名或者村名的标志。
中国森林文化中还有以树木为媒介祭祀土地与五谷之神的活动,叫作社祀。而《周礼》规定说二十五家为“社”,因此后世的“社木”、“社林”遍及全国。再比方说,桑、杜、松、柏、栗、槐、栎、梓、榆等皆曾为古代之社树。随着古代分封诸侯的增加,封邦建国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社树由土地神的象征之木,逐渐成为郡国或地方的专有名称,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杞”、“棠”、“杏”、“桃”、“栎”、“柽”等均出自国名或地名。当然,今天仍然有许多农村保留着以社树取名的习俗,例如著名的历史地理专家史念海先生就曾在《河山集》中用社树与地名的关系来考证过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状况。
第三,中国林业文化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
纵观中国历史,有过从动植物图腾到姓氏的转化。这一点,既表达了人们对森林动植物的敬畏,又反映了人们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古代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某些森林动、植物与自己的祖先有种特殊的神秘关系,并以它们为本族图腾,表达了人们对森林动植物的敬畏。著名的例子有:伏牺、夏禹、共工、祝融、黄帝、匈奴等部落,均曾经以龙为图腾;少挡柯湟阅裎图腾,商族以燕子为图腾,半坡氏族以鱼为图腾,南蛮以狗为图腾,夜郎以竹为图腾;西羌以牦牛、白马、参狼为图腾等。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最初作为图腾崇拜的动植物逐渐成为民族或部落的标志,同时被转化为姓氏,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中森林动、植物崇拜现象还清晰可辨,例如牛、马、羊、虎、龙、熊、鹿等姓氏都是动物崇拜的典型代表,而杨、柳、林、叶、花、梅、李等姓氏则是由植物崇拜等上古图腾演化而来的。
四、中国林业文化是结构完整发育成熟的文化
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前人曾归纳出三个方面的林业文化形态,即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科技与精神的物化产品。中国森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地在传统思想中渗透和发展创新。上世纪末,中国有一大批林业界资深专家认为“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揉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定义实质反映了中国森林文化的属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里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浩劫而爝火未熄,一脉相承,现存的各国各种族文明中也只有中华民族绵远悠久。总而言之,中国林业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独具特色,是一门结构完整发育成熟的文化体系。
2015年11月30日,位于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附近的勒布尔格博览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当日上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此拉开帷幕。中国国家主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00多位国家元首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这届大会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
这天早晨7时许,巴黎城还被夜幕笼罩。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就领着一队人马匆匆离开了下榻的宾馆,快步赶往地铁站。前一日,大家刚刚坐了11个多小时的飞机。顾不上倒时差,他们坐6号线、转B线、再搭乘大会安排的环保车后,终于来到会场入口处。一行人很快就在196个参加国和地区的旗柱里找到了中国柱。他们争相与印着鲜艳五星红旗的国旗柱合影,心里想的是如何把中国两个林业边会开好。大家都怀着同一个心愿:利用好这个国际讲坛,讲好中国林业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碳汇工作者描绘的美丽画卷。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林业行动
30日下午16时30分,这是气候大会期间中国诸多林业边会的第一场。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巴黎气候大会期间,林业议题主要是就如何继续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进行磋商。显然,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此,各国已经有普遍认同。保护森林,可减少破坏森林而导致的碳排放;科学的、可持续的经营森林和造林,可增加碳汇;利用木材作为钢材、水泥等化石能源产品的替代品,可以减少碳排放;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森林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空气净化、防风固沙、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农业、水利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作用。“减少毁林、减少森林退化、加强造林和森林保护、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增加碳储量”的提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行动”。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主持会议的李怒云很快就发现,位置并不占优势的观察员3号会场很快就坐满了各种肤色的代表。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韩国、意大利等国。
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李怒云邀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光玉一起主持。来自中国、加拿大的政府官员、学者、慈善领域的领袖,就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进行交流讨论。
李怒云首先作了题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专题报告。她从中国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和促进公众参与林业增汇减排等3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府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特别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丰富实践,重点介绍了以森林碳汇为主的林业生态产品的生产、管理和自愿交易,促进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发育的创新实践。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荣誉主席牛根生作了“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地球家园”的报告。从他的报告中,记者了解到,老牛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是我国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非公募基金会。长期以“渡人渡己,心怀感恩;树人树木,责任天下”为宗旨;以“教育立民族之本、环境立生存之本、公益立社会之本”为使命;以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和公益推动为主要公益方向,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平等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实现“传承百年,守护未来”的目标。为顺应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近年来,老牛基金会持续加大了对生态治理公益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底,老牛基金会对生态治理和保护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近2.8亿元,占全部公益支出的40%,在其投入的生态建设等公益领域中位居第一。由老牛基金会向碳汇基金会捐资,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开展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于2013年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纳斯报告的题目,是围绕“中国低碳经济――中小城市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展开的。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重点指标、指标对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正向驱动作用,并以福建省福鼎市和柘荣县为例,报告了指标的具体运用。他提出,通过开发节能技术,运用新能源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并转变生活方式等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实现区域性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同时提出了保持经济优质适度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的具体建议。
与会专家和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推动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表示认同,对老牛基金会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善举表示钦佩,并认为中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向国际社会推荐。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碳汇城市建设
12月5日,大会的中国角迎来低碳主题日。“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边会在“中国角”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个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和加拿大UBC大学联合主办。
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因此,此次研讨会以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分享碳汇城市建设经验、传播中国林业声音为主题,通过不同领域、不同组织、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专家学者的讲解,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丰富实践及成功案例,帮助各国代表了解中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突出作用。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负责人及其合作伙伴的代表,共同讲述了怎样通过机制引领、资金投入、文化建设、社区发动等具体措施,动员和吸引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行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摩洛哥、瑞典、中国等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研讨。
据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中国国内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加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建立和完善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开展了相关试点。与此同时,还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国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研建并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
李怒云在主旨演讲中,解读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以及建设碳汇城市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她说,碳汇城市理念的提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建,旨在为贯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促进那些森林覆盖率高、碳汇增加快,而工业不发达、温室气体排放少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坚持绿色发展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培育,探索建立以生态产品市场化、货币化的生态补偿新机制,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因此,所建立的《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不仅强调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科学经营、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还考虑了诸多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为那些森林覆盖率高、绿树成荫、碳吸收量大,同时工矿企业少、空气清新、碳排放低的城市授予“碳汇城市”的生态名片,以展示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按照《碳汇城市指标体系》测评,河北省崇礼县和浙江省泰顺县获首批碳汇城市称号。他们建设碳汇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推动生态文明及绿色低碳、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加拿大UBC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纳斯教授介绍了《小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公众意识-中国案例》研究报告。他的报告显示,89.5%的民众一定程度上知道低碳经济,85.2%的居民支持发展低碳经济,74.9%的居民期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以改善环境,53.8%的居民认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成本较高。报告发现,公众普遍缺乏低碳经济方面的知识。他建议,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全面提升公众对低碳经济基础知识具体实现途径的认识。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主席牛根生表示,建设碳汇城市,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是理念、是文化,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应当进一步修复和重塑人文理念;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的选择。老牛基金会将继续支持植树造林等公益项目的建设,为低碳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满头白发的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安丰杰声洪如钟。他说,学会在推动荒漠化防治新技术新材料运用、防沙治沙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合作、科学普及宣传等领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河北省张家口市因2022年冬奥会而引人关注。该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说,张家口市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和空气治理力度,全面创优生态环境,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在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绿色发展、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筹资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办好冬奥会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彩贤介绍了北京市重视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机制;将碳汇林业发展融入流域管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为环境服务付费和建立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的经验。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玉红介绍了该会在推动低碳社区建设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温州市低碳城市研究会秘书长应苗苗和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博士陈秋夏,联合报告了温州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行动。
会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参会的北京国投盛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赠高科技产品――沸石,共同建立土壤修复和盐碱地改造等示范基地,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碳汇
气候大会期间,李怒云辗转于每一个会场、参观每一个展台。她始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绿色碳汇事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前不久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森林经营。李怒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她说,目前我国中幼龄林比例占到森林总面积的60%以上,林分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功能不强。通过加强森林经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林木生长环境,能够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同时,又能促进林下植被的健康生长,促进形成具有乔灌草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使之充分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疗养、森林游憩、增加森林碳汇等众多效益。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指出,林业碳汇已纳入国家碳交易体系中。李怒云说,林业碳汇项目是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16个专业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两个部分,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国家核证减排量属于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之一。重点排放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包括林业碳汇)抵消其部分经确认的碳排放量。
在李怒云看来,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具有特殊优势。林业碳汇项目除了产生一定的项目减排量外,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收污染物,以及更能够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怒云介绍,我国政府正在调整林业发展方式,从重视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向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转变。从而增加我国森林碳汇,注重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林木新品种和研发森林经营新技术,以科技支撑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对于促进林业增汇方面,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现在我国进入了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难度较大,需要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碳排放企业,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来,捐资造林,减少碳排放。对此,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该身体力行。现在社会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参与捐资造林,实践低碳生活,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人们可以点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站,通过网络捐资的形式,进行捐资造林。
李怒云希望,国际涉林谈判能够继续往前走,在新协议中体现林业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产生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从而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共同维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两次林业边会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碳足迹科技公司联合了绿色会议及碳中和平台,力图通过微信实现会议无纸化,并演示了通过微信注册、碳排放计算以及在线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等功能。参会人员纷纷通过微信平台和问卷形式进行碳排放计算并抵消碳排放。据悉,他们将通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广西平乐县的碳汇项目抵消掉会议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这些行为显然只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负责人和其追随者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采取行动的一部分。林业边会闭幕之后,他们即搭乘飞机返回北京。当日,京城又被雾霾笼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以后的路还长。还要做更多更多的努力!!
[摘 要]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作为环境再生产的主导产业,林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应对气候的变化中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加快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面临着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必须依托一条文明发展道路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什么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第一次被提出,这个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稍微成熟,贯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也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基本国策之一。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概括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对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的认知度
一是要大力宣传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发挥林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将林业科技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树立典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林业工作。
二是大力宣传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深入宣传贯彻国家林业方针政策;依托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努力宣传林业科技方面的建设所取得的新成效式宣传,增强其影响力。
三是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动相关宣传部门以及新闻媒的有效沟通合作,开展林业方面的专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的认知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开展宣传。
2.2 切实做到依法治林,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一是要努力做好林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依法对林地的管理和采伐进行监督管理,对林地的征占要做好审核和审批,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继续对林地进行清理整顿,切实加强对林地征占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征占林业用地的不法行为要严厉依法打击;加强环境监管,依靠规范的制度来保护生态。
二是要重点做好林业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在林业执法队伍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方面,要充实人员力量,提高工作能力。力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改进方法,落实载体,加强林业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的机关效能建设,抓好廉政教育和勤政教育。
三是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林业发展主力军作用。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对区域性的不加节制的乱砍滥伐、乱捕猎现象,以及违法征占林业用地的行动要严厉打击和制止,加大协同配合力度,形成联合战线,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绝不留情、严厉打击。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打击处理力度,秉公执法,依法办案,对毁林案件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公安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2.3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依靠科技的发展是事项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平衡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与资源、环境的承受力,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这种粗放式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淘汰。同时用技术推广来引导农民使用耗材低并且清洁的生产技术。继续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池和节柴灶。转变农民的生活生产观念,做好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正确引导农民使用煤炭和液化气,以节约森林资源。
要切实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一套林业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必须要依托科技。这套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体是企业,让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力发展科技为核心、以获取综合效益为最终目的,用提高生产力的方法促进林业的发展,这必将带动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数字林业”这个新兴概念,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这个重要的前沿科技手段,以其为经济依托,全面推动林业产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发展,力图做到精确化和科学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的现代化发展。
2.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一是林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必须要调整。坚持合理化、规范化的布局方法,因地因时制宜,要根据土壤的不同类型来决定林种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发展。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用材林。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拓展森林空间,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积极性。
三是调整品牌结构。把农业继续向产品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新的农产品品牌,努力打造有特色的产业,促进名牌产业的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林业产业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调整和优化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有效促进林业产业发展重要的物质保障。在三大产业发展上要齐头并进、统一发展。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按照市场的需求,推进工业原料林、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的推广种植和综合建设;在第二产业上,着力研发新产品,加快促进原料加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加快其在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的发展;兼顾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发展森林产业旅游业和花卉产业。切实调整生产布局,采取优胜劣汰机制,把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培育出新兴的、有潜力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重新组合,针对林业产业中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有效改善。对林业工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布局,有效推进深加工和精加工,将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新的发展路子,研发木材林产品新用途。同时依托林业上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的质量和信誉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抵消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总量的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环境形势将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资源将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国家经济安全无保障,因此必须重构资源能源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林业为其提供木材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林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消极影响则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同时,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要求也从木材需求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同时,林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偏远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但是,要促成这种互动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二、当前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及对策
(一)林业产权改革的分析及对策
从目前我国整个林业产权的现状来看,当前的林业产权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集体林区的产权。关于集体林区产权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林业“三定”开始,经历了曲折反复近二十年,总是面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整个改革难以有重大突破。到上个世纪末,伴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从福建三明开始的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法》诞生以后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就是切实明晰林地产权。这一轮林业产权改革是伴随着其他林业经济政策同时进行的,主要是退耕还林林地产权问题、荒山荒地造林产权问题以及其他多种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产权明晰与否成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就是落实产权。所谓落实产权就是切实地将林业产权所包括的分配、处分、收益等权利落到实处。
从目前林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实践情况来看,在明晰和落实产权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比较扎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新造林地产权明晰。
其次是南方集体林产权逐步落实。
三是国有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新思路。
当然当前的林业产权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与林权制度本身相关,也影响到林权制度的未来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林权改革执行面不高、集体林权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与林权制度关联密切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税费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相关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和进一步发展。
三是合理的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制度尚未形成,森林资源面临的乱采滥伐、管理不善的危险依然存在。
(二)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对策
自1986年森林限额采伐政策实施以来,对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发挥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目标。当然在实际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许多地方,超限额超计划采伐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林木采伐管理混乱,凭证采伐意识淡薄,林木采伐发证率、发证合格率、采伐作业凭证采伐率都较低;伐区调查设计粗放,质量有待提高;执法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地区乱定政策,与限额采伐政策相冲突等。
总的要求是,对林业资源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既要有利于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又要方便生产和经营者,使他们尝到甜头,吸引更多的林业投资。
(三)林业税费政策的分析和对策
林业税费政策与对林业的社会定位关系密切。建国以后,由于实现工业化的需要,给予林业以单纯产业的定位,忽视了林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认识也有偏差,由此形成的林业税费政策也主要是获取。计划经济时代,林业企业的利润几乎全部上缴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木材价格放开后,木材利润增加,国家又以高额的税费向林业索取积累资金,近20年来,林业税费的负担不断加重,林业收益不断流向公共部门,林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各种名义向林业伸手,各种收费名目繁多。
这一税费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资源采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管理人员的生存,自然对于资源的经营管理就会大打折扣。税费收取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林业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工资和奖金,自然就造成各级部门想方设法,设立各种名目,收取各种税费,造成林业企业和林农的负担逐年加重,基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难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最终也就窒息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对于林业的取多予少是造成林业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林业六大工程启动以后,我国林业税费改革开始了新的转机,从原则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上来讲,国家开始积极争取少取多予。目前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少了部分地方收费。但是从林业产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来看,林业税费在整个收益中的比重依然比较高,加上林业市场制度的不完善,这己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林业市场改革的分析和对策
林业市场是整个林业生产经营价值实现的主战场。从目前来看,伴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林权交易市场,以木材为主体的林产品交易市场和资产化的活立木交易市场是整个林业市场的主要构成。但从目前的林业市场化政策来看,这些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缺乏合理的林地评价制度和林权自身的缺失,使得林权交易市场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木材独家统购的管理制度尚未取消,国内林产品的交易渠道也不畅通,很难形成全面竞争的林产品市场;林价的合理测算仍处在研究试点阶段,造成当前活立木和买卖青山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这些市场改革面临着各种经济制度的制约,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对于林业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加剧,(下转118页)(上接116页)使得原有的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改革又夹杂上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体的国家投入机制的改革,两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造成目前整个林业市场处在发展的低谷,既不能保障社会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也很难达到社会对其生态市场的需求。
应该说林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和林业企业改革、国家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权改革等其他改革紧密结合。相关领域的改革不仅是自身政策改革,也同时应该是基于市场条件下的一个综合变革。林业市场化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改变现有各相关领域阻碍林业市场发展的政策,同时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一个综合协调机制。
(五)林业重点工程政策的分析和对策
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开始,逐步启动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9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87.30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325.15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每年保持在9000万公顷左右。累计完成各类建设资金510.9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78,60亿元,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际完成投资总量的93.67%。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69.57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083.92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0.72万公顷,累计兑现粮食补助2961万吨,粮食补助资金382.04亿元,累计兑现生活费补助92亿元。2005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工程成绩显著。在100多处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繁殖地和越冬地开展了2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截止到2005年,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99个,总面积达1.20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5%;建立自然保护小区45439个,总面积1474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区1803个,总面积9134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208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718个,珍稀野生植物培育基地61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5013个。2005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完成造林1.67万公顷,完成投资1.5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32万元,占3.45%。总体来看,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政策成效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林区经营格局和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根据第六次资源清查的数据来看,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快速增长。
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主要栖息地生存环境大大改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成绩显著。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林业资源状况、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一)我国森林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林业发展具有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林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消极影响则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同时,林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偏远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但是,要促成这种互动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三)系统梳理了我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等。
(四)设计了包括林业产业政策、林业财政政策、林业税费扶持政策、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林业贸易政策和林业国际化政策等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
(五)提出了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操作性、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 要】中国林业发展离不开遥感技术,不过现阶段我国林业遥感技术发展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比如遥感技术在林业资源的应用调查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此外,选择使用卫星数据的分辨率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相关人员也是一种警醒,即遥感技术在林业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加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林业遥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林业;遥感技术;探讨
遥感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中国林业资源的发展,因此很多人员特别的重视遥感技术的研究,但是需要指明的是,林业资源的规划使用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因此不能一味的将重点放在遥感技术方面,比如分辨率方面,这对林业的整体发展未必有益,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北方林业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使林业发展与遥感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
1.遥感技术的调查应用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就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中,而且对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多,比如遥感技术对林地分类以及信息提取方面的应用等。北方地区是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有关遥感技术的调查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其应用调查表现如下:
1.1各地类面积
这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该项应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目前无论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没有完全的解决,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国际问题,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因为遥感技术所提供的卫星数据,不仅仅涉及到林业,还涉及到其他方面,数据中存在着大量的混杂像元,这为数据分类的精确度带来了影响,这些数据可以明确的区分出林地与无林地,但是林地内部之间的详细的区分却难以做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关人员需要依据林业自身所具备的光谱特征应用专门的卫星来收集信息。现阶段,国内林业方面的研究人员主要利用非线性比值的方法来有效的划分林地资源,这种方法优势比较明显,能够区分出各个种类的林木,比如乔木类与灌木类之间的区别等,并且这种分类方法具有智能化的优势,这与传统使用的目视判读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目视判读的主观性强,判读的结果往往会受到影响,而且如果利用主观判读的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将大大降低,完全没有出卫星数据应用优势,此外,主观判读的方法无法辨别出树种的类型。
1.2森林蓄积量估算
这是林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难点以及重点问题,当遥感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很多学者就开始从事这项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提出充分的发挥遥感技术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面样地方法进行估算,通过相关人员的实践与研究,认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符合现阶段我国对森林资源的规划。由于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森林资源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而森林资源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正确的估算出森林蓄积量,对合理的使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小班测树因子
现阶段的卫星遥感技术还不能测出森林资源中各个树种的因子,这并不是说明现行使用的遥感使用不够强大,而是遥感技术本身就不存在测定机理。遥感技术提供的卫星数据只是一个像素,即便其分辨率达到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也无法直接的测量出树种的各项数据,比如高度以及直径等。由此看见,针对我国北方森林资源来说,遥感技术功能还有待加强。
2.卫星数据分辨率
现阶段我国有关林业方面的卫星数据分辨率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初几千米,到目前的几厘米,不能不说其进步快速,分类率的提高为进一步规划应用林业资源提供了可能。实际上,分辨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主要是看其应用方面,有些方面对分辨率要求并不高。现阶段,我国很多人员都存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要卫星数据的分辨率高,什么有关问题都很好解决,因此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高分辨率的研究上面,而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依据用途的不同,分辨率要求也有所不同,片面的强调高分辨率也会使更多的人产生误解,而且在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时,有关人员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客观的分析,一项森林资源的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信息源的费用十分高昂,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的高分辨率未必会得到最佳的产出,所以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的分辨率。
3.林业研究要包含新技术、新理论,要从相关学科汲取营养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相继诞生,如:系统科学、混沌学等,并对经典科学提出挑战。在林业中我们常用线性回归,在不能准确描述客观世界时,又有了非参数、非线性估计方法以及核函数的出现。为了表述对象复杂的空间特性,提出了分形方法、空间统计学等。
而现代林业发展必须用新的科学成果来武装,有必要向相关学科学习。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先进的理念、快速的发展以及整合的思路。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被奉为信条的定律―摩尔定律,以英特尔(Inte1)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GordonMoore)名字命名,他指出计算机主板上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几十年来,计算机行业一直以这样的速度在发展,它对我们的启示是:
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林业所用。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林业遥感(林业)需要原创性劳动。20世纪我们主要关心林业资源统计量的变化,它是显示总体数量变动的;而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地方有变化,因为这个问题对我们制定规划更有指导意义。应用遥感技术这种与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数据源时,更要多使用分形(fracta1)、空间统计学等方法使成果更符合实际,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
把大型数据库的技术应用于林业。几十年来我们有很多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年复一年接收下来大量的卫星数据,都堆在一边变成了“死”材料,要通过大型数据库的技术使它们活起来,进而在时间轴上对其进行分析,就会看到以前我们从未发现的趋势和规律,利于林业发展。在中国利用大型数据库较好的领域是金融业、物流……,我们应当向这些领域学习,可以考虑引入Oracle,DB2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中国林业遥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因为我国在林业遥感方面的确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很多问题人们还存在着误区,比如北方偏远地区的人们观念相对落后,在对林业资源进行规划应用时,需要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这一点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当地民众对遥感技术的认识,便于更快速的林业发展。
【摘 要】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体现现代化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我国的林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文章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中国林业的发展进程,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丰富我国林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林业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来看中国林业发展进程
(一)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马克思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建立在实践观点上的科学的、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即物质决定意识。作为世界林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林业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森林资源的利用的问题”。无论是起初的以人类需要为中心的过度式开采,还是如今迫在眉睫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用,都要以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即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为前提,发挥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协调人类经济发展利益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例如,苏联曾提出森林多向利用论,归根结底也要建立在森林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上才能够实现,而不能够凭借人的主观随意性来臆造森林的功能。否则一切的设想也终归为纸上谈兵,甚至与实际效果南辕北辙。这也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中第一性的回答,自然界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的,而这种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森林资源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木材,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土壤成分和质量……但是其自身的生长周期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够获得的资源仅仅是森林自身所具有的,过度的开发只能是寅吃卯粮,最终森林的发展止步,经济的发展也要受到限制。例如,“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生过13次,80年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实践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看
哲学上的第二个对子就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对世界万物存在状态的争论。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中,不仅能够坚持第一个对子上的物质第一性;而且能够坚持第二个对子上的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而且进一步指出,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的意识虽然有主观能动性,但在规律面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用来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所有违背客观规律办的事,最终都将因为违背规律而受到惩罚。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都经历了“危机―恢复―发展”这三个阶段。人类最初在没有意识到森林资源的生长恢复规律的时期,进行了征讨式的开采和掠夺式的砍伐,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培育速度远远低于其消耗速度,最终招致了沙尘暴、洪水等灾害的频发。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危害到了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把握了森林生长规律和经济效益与自然资源利用必须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律后,2005年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我国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方针,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自生态文明提出以来,我国的林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恢复期。1979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目前已经进入第四期。进入21世纪以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生态上实现了防风固沙、降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在资源上实现了森林面积成倍增长;在经济上实现了“以林促牧”的协调发展;在人民生活上实现了林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实践中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造福人类,必须要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看中国林业发展进程
(一)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和关于实践的观点:人的劳动使人与自己的劳动对象、劳动本身以及劳动中的自己相对立。当然,劳动也使人的大脑各部分充分发展,使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使人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与外部世界对立起来。当人意识到自身的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客观世界的时候,人的活动和客观世界就彻底对立了;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不去了解、利用客观世界,二者又是统一的。在人类用意识的不断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感受到了意识的力量,也受到了客观物质状况和客观规律的制约。起初,人发挥意识的作用征服了自然界;后来,也是因为人做事犯了主观随意性的错误,被自然灾害吞噬,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在人的意识和客观规律的作用此消彼长的相互斗争、相互促进下,人的意识不断的发展,自然界的自然选择也在不断发挥作用。而林业的发展的进程,也体现了人类意识作用与自然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森林资源的利用原本是用来造福人类、满足人类的需求的,但是正是由于人的活动只顾经济利益、只顾自身利益,在开发森林资源的过程中,人类越来越强调自身经济利益,越来越强调眼前既得利益,而渐渐忽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导致森林资源的匮乏,招致水土流失、灾害频发。自世界气候恶化以来,人类也积极想办法解决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的问题。无论是臭氧层、水资源,还是森林资源,人类都不得不重新考量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的问题,也不得不平衡人类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因此,世界各国在经历了林业发展的危机之后,都共同将林业的保护、培育作为了林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的作用实现的。林业的发展,正是在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中国林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利用好实践与森林资源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揭露、解决二者的矛盾。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蝴蝶效应、经济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证实了唯物辩证发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都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例如,我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石油、煤炭等燃料,造成了温室气体过多;我们向大气中排入了过多的氟利昂,导致了臭氧层变薄;我们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导致土壤蓄水能力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利用率差……这些活动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得恶劣。最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使经济利益受到了制约。当然,唯物辩证法也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利用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在灾害的教训中,要吸收经验,分析发生灾害的条件,趋利避害,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利益与自然界发展利益相互协调的新局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再仅仅关注经济利益,还要关注林业发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以“三北”防护林为例,防护林区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林业自身的创收,还能够防风固沙、改善周围生态环境,能够带动林区的旅游业、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林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实现“一个工程、多种利好”。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虽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其总要受到旧事物的阻挠。在中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现代的林业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就要实现开发与培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培育并不能够给林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甚至一些珍惜树木的培育要经历几十年到几百年,面对投入多、回报慢、风险大的现实状况,林业投资者不愿意选择这种开发与培育并进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长期、永续利好的发展模式,终将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被认可、接受。这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三北”防护林区建设的展开,林区人民享受到林业发展的各种利好,人们必将重新看待林业的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道路!
作者简介:陈磊,男,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 要:林业碳汇制度滥觞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危机背景下,发端于气候变化大会所构建的清洁发展机制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和发展。中国现阶段的林业碳汇机制实为“立法未动,实践先行”,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引发了实践中的诸多瓶颈难题。唯有重构立法、司法、行政机制方能推动林业碳汇制度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碳汇;碳汇交易;志愿市场;非志愿市场
一、林业碳汇机制概述
近些年来,林业碳汇制度伴随着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伊始,我们需首先明确林业碳汇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掌握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演变趋势。
(一)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
我们所理解的林业碳汇,主要是从其自然属性出发来完成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造和完善,因而这一活动愈发凸显社会属性与服务功能。这也就是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的最显著区别。从概念上看,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①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在属性上的差异,森林碳汇只是简单的生态系统意义上的能量的流动,仅具有自然属性特征;而林业碳汇则不单单停留在发挥已有林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功能上,除此之外,更是强调通过减少树木砍伐与人工造林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而林业碳汇则侧重其社会特性,强调人的参与。
(二)林业碳汇的起源与嬗变
林业碳汇这一概念发端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气候大会之上,在其所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首次提出了“汇”的概念。在随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确立了“京都三机制”,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获得的减排量可以折抵其京都减排承诺。随后的《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允许将林业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2]。2003年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更是为林业碳汇制定了新规则。自此,国际社会将森林系统作为考量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林业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之一。
(三)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林业碳汇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林业碳汇概念主要是从林业碳汇的自然资源属性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有的学者认为,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被以及土壤来吸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还有的学者从自然科学角度更为具体地解释林业碳汇的概念:尽管林木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的碳源,但如果保护得当,它也能成为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浓度[4]。狭义的林业碳汇概念则是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项下的特定的名词,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5]。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视角来阐述林业碳汇的内涵与要义。
二、中国林业碳汇机制的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立法未动,实践先行”。虽然中国已在林业碳汇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总体而言,立法的缺失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难题。
(一)立法界定
2004年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强调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可谓是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细化说明与界定,它确定了中国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优先区域。2007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了《关于印发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随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基金又相继组织出版了图书《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2008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了《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要求,应努力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2011年中国又对早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的申报程序。2012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七省市将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二)实践成果
中国在京都规则和在非京都规则的志愿市场上都在积极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目前中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项目,属于非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简称“CDM碳汇造林项目”,京都规则下的碳汇项目申报时间长、审批程序复杂、要求相当严格;二是非京都规则下的志愿市场项目,主要是指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开展的碳汇项目,也包括少量的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而开展的碳汇交易项目。
截至2013年9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EB签发的CDM项目总数为3 736项,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数仅有3个[6]。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全世界首个京都规则下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项目的实施包括二年的建设期和三十年的运行管理期,这是中国开展的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践证明,林业碳汇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为中国接下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积累了诸多经验。
(三)现存问题
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发展面临诸多瓶颈难题,找到阻碍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方能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
1.林业碳汇产权归属尚不明确
明晰产权是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前提,从形式上来看,当前中国的林业碳汇似乎具备了一般产权所应具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基本权能,然而在林业碳汇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出现了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学者将林业碳汇产权形容为“残缺的产权”[7]。①在中国,森林资源归属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成为林地的所有权者,但这种共有权并不能等额地量化到每个农民个体身上,对于林农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碳汇财产,这便产生了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限制和剥夺。
2.林业碳汇市场法律机制尚未统一
如上文所述,现阶段中国尚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就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形式等做出明确界定,而仅有一些《办法》《通知》等原则性政策规定,这些《办法》《通知》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更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由于法律机制的缺失,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也没有统一适用的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特别是经济条款的约定、使用术语的解释、法律的适用、纠纷解决的途径等”[8],并无统一的标准参考。故而,统一全国性的林业碳汇标准与健全市场交易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3.林业碳汇监管与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肩负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双重目标,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理性经济人”纷纷将目光转向林业碳汇交易,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出售不合格的林业碳汇信用指标的行为,而针对这一危害交易市场良性发展的行为,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国家机关或机构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加之林业碳汇于中国而言实属舶来品,对于其重要性与积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尚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因而公众参与机制也并不完善。
三、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碳汇机制
林业碳汇制度孕生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过程之中,面对已有的立法与制度缺陷,中国应在充分借鉴他国已有经验与考量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碳汇发展机制。
(一)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的现实意义
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有益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之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实现环境公益与私益的平衡,更是中国勇于承担国际公约义务的有力见证。
1.加强环境保护,践行低碳发展
此起彼伏的全国水污染事件让我们痛心疾首,挥之不去的连日雾霾让我们无可奈何,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让我们深谙环境的日益恶化,更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社会本不可避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矛盾可谓是愈演愈烈。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破坏与伤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应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落实减排目标、加强营林造林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平衡私益与公益,实现环境公平
亚当・斯密曾说,利己性是“支配个人的一切行动、使其在某一问题上根据利害观点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则。”[9]在公众行使环境权利时,固有的利己性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公益产生冲突,据此,平衡环境公益与私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林业碳汇交易的出现可谓是雪中送炭,一方面,该制度可以使林业碳汇经营业主获得其本应享有的林业碳汇收入,另一方面,从环境公益角度而言,更是实现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初衷目的。
3.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公约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曾预言,“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10]碳汇市场存在着无限的潜力与商机。有关资料显示,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中国于2007年成为温室气体世界第一排放大国[11]。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有责任在实现减排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尽到应有之义务。
(二)林业碳汇机制的域外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存在着两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是指以欧盟为中心,符合《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机制的国家之间的交易;非京都市场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中心,基于自愿碳减排的志愿市场[12]。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欧盟排放贸易计划从2013年起,增加排放权拍卖量,2013年至少有50%的排放权用于拍卖,与第二阶段相比约增加了3%[13]。美国则通过建立集中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监督管理相应州的林业碳汇交易与运行。其中从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的机构主要有四个: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三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四是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14]。其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影响最为显著。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完善国家立法,统一行业标准,明确各方权责,规范交易行为,加强政府监管等,都为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确立指明了道路。
(三)完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与制度构想
林业碳汇机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现行立法与制度构建相结合,方能实现国家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监督并行推进,真正发挥“林业”于“碳汇”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国林业碳汇制度的日臻完善。
1.完善林业碳汇法律保障机制
在京都规则下,碳汇双方皆为国家,且适用《京都议定书》之规定,不属于国内法的调整范围。在这里笔者探讨的主要是志愿市场下的林业碳汇法律规制问题。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交易过程中凸显的产权模糊,交易规则、交易合同、计量和监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平稳运行。承认林业碳汇的私有性,明确碳汇作为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赋予林农更多的碳汇权利方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题中之义。
2.注重林业碳汇项目风险防范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申报、运行的程序复杂且期限较长,相较于普通的经济活动,林业碳汇交易并不具简便快捷的特性。加之中国现行立法鲜有对交易的程序、方式、期限等具体问题加以明确细化,因而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
3.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家监管
相较于非志愿市场碳汇交易的如火如荼,中国在志愿市场中开展的林业碳汇项目可谓是问题重重。我们并不否认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固有的弱点,但只要通过适当的监管和疏导,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缺陷,公众参与和国家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我们可借鉴京都规则下的监管模式,对林业碳汇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参与交易的组织、机构进行严格审查,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在交易进行过程中可通过构建碳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有效监测。公众监管与国家治理双管齐下,为林业碳汇交易保驾护航。
林业的发展始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是保持社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我们还要在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现代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积极思考、分析、探究,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1.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1.1林业发展总体成绩显著,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我国林业经过近60多年来的发展,总体成绩相当显著。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森林面积1.95亿hm2,同时森林面积还在逐年增加,现在每年大约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因此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林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的背景下,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1.2新兴林业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林业发展的亮点
近几以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竹产业、森林食品与药材、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苗圃花卉以及森林公园旅游等。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1.3城市林业发展备受关注,成绩显著
城市林业属于林业的单独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潜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主要目标是城市树木绿化的种植以及管理,主要任务是设计城市栽培的树木。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着城市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当前其发展也逐步被人们关注。同时,像一些高新技术在城市林业的建设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
1.4林业发展的社会贡献日渐显著
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目前林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充分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约有近1.70亿hm2的集体林地,如果每户经营3.3hm2,那么可以为农民提供2.5亿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林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几个问题
2.1重视不够,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林业能够发挥调节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功能所体现的效益。社会效益的重点是指林业可以为广大群众与社会提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美好的休闲、旅游条件与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里所体现出来的效益。虽然国家始终强调林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出台了很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到了林区就表现监管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常常发生。同时森林质量不高,低效防护林占有比重较大,森林的人均占有面积低,还有因为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低价值的残次林区,林木稀疏。这些都严重地遏制了林业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2.2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面临着科技含量比较低,成果转化很慢的问题。我国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据统计,从事林业工作领域里的专门性人才只占到职工总数的1/4,而且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更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近50%水平。同时林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没有对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开发利用,在林业产业上的科技贡献率只有20%,远低于其他行业。而且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本行业的资本密集型与科技型产品生产上受到外国企业的严重排挤,不少企业仅仅是原料与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商,无法走向国外的大市场。所以,总的来说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3林业的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我国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达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全;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还未形成;第三,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第四;当前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会对林业信息的需求还不相融合。
3.我国林业发展的趋势。
3.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将推动快速发展
我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逐渐增长的社会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林业发展。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大力建设,林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木材消费量的大量增加。在这个重大时期,生活水准的提高将促使人们的消费重点由以前的吃与穿转向住与行上来,对住房面积需求的加大、对装修标准与家具标准的提高等都必将极大地提高对木材消费量。第二,绿色林产品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林业市场中那些源于自然、无污染的绿色林产品会不断增加,主要包括森林食品、苗圃花卉、经济林产品以及竹产品等。关于林业的健康食品的需求会随着保健观念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第三,森林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精神生活的提高,促使更多的人想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因此森林旅游绝对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3.2加强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21世纪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化,我们的世界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目前信息化已作为了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大标志。我国林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再到现代化的三大阶段,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是我国林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3.3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良好的环境以及林业产品的持续生产等方面,体现了现代林业发展的价值观,而且对我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的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往往有冲突。所以,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大对林业科研经费投入,要建立长久研究的机制。企业每年可以从盈利中按一定的比例作为研究资金,提高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单位需要大力合作,注意在合作育种以及新品种引进上强强联手,实现科技创新。
4.结语
林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不得不对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的探讨,想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运行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就如何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林业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说,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由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的。说到经济能力,就是资源、资金、能源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资源储量、人均收入和资本可替代性等;说到社会合力,就是公共意识、文化道德、人口容量、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说到生态支持力,就是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生态自我调节能力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的,它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这种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某种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同时,这种功能的维护也不单单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这也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二、如何实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主要可以从几个一个方面入手:
2.1.1首先,要提高对林业科持续发展的认识、统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营造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
2.1.2其次,要认真掌握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加深对林业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乡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以此对林业地位给予肯定;
2.1.3增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
建议根据每年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增大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加大我国林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保证林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2.1.4加大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可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林业发展意识,努力打造一个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2.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林业科技攻关,攻克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提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实施《“百县千村万户”林业科技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到2015年,力争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完善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建立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林产品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体系,推进林产品数量计量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评估。四是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强化林业知识产权管理,推进林业认证体系建设。
2.3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区在林业发展综合评价实践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就这些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2.3.1形成规模化造林
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以提高景观效果、生态效应、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成片造林,形成造林规模化;
2.3.2造林多样化
要形成造林多样化的格局,建议可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朋友还可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林禽结合等方式,以提高林地产出,增加经济效益;
2.3.3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5加大森林法制建设力度
中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就是依法治林。如何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5.1加快林业立法工作
1)首先,修改现在实行《森林法》的第5条 关于“永续利用”的规定,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取而代之;
2)其次,遵循林业保护的市场规则,修改现行《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对于属国家所有的林木可由具体的代表者根据林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律行使所有权,无须通过行政许可,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经营国有、集体所有的林木依法按照合同行使林木所有权; 对于具有生态价值的林地,政府可以通过整理济手段如给予补偿收购归国家所有;对于属集体、个人所有的林木实行自主采伐制;
3)再次,修改现行《刑法》对偷盗、砍伐林木罪的规定,使其与盗窃罪的处罚相同;
4)最后,制定或修改有关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5.2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及时地查处林业犯罪案件,认真解决有案不查、查而不判、重罪轻判、以罚代刑等问题,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业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结束语
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目标。通过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生态;社会
1.中国林业现状
改革开发30余年来,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最近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林地面积43亿亩,比1978年多8亿亩,增长了44%;森林覆盖率18.21%,比1950年的8.6%多10%;活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3;人工林8亿亩(5300万公顷),为世界第一,占全球的1/3。但是,截止2008年中国人均森林面积0.22公顷,居全球134位;人均森林覆盖率均0.13公顷,居世界130位。为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工程使森林面积逐年增加,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林业总量不断增长,人均排名依然很落后,同时我国依然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等诸多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频繁的水、旱、风等自然灾害,可以说我国林业任重而道远。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林业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反映了现代林业的多重价值观[1]。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为人类生存提供自然环境,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生态优先,三者兼顾。
随着对林业可持续理论的深化和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林业的正确发展方式。自2000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绿色增长,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当前我国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林业经济以传统的粗放式发展为主,多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造林模式老化,缺乏科技创新
近年来通过义务植树、工程造林等措施增加了部分森林面积,但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造林科技含量低; “科技兴林”、“发展立体林业”等口号喊得响,实际实施的少。
3.2为发展经济,过度砍伐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为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长期陷入过度砍伐与利用之中,造成了我国林业资源的短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森林经营粗放,没有科学管理
我国大部分森林为粗放经营,集约经营水平低,致使林木单位产量低、生长量不高、材质差、利用率低。我国森林残次林相较大,生产处于低产值、微效益的状态。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通过林业科技进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对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资源与环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林业科技发展要作好三点: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而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二要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培养多层次、各专业的林业建设人才,全面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整体素质[2]。
4.2通过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3]。
4.3通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之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上的又一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是消除林业发展体制障碍的根本手段,是体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是保护和改改善生态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山区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了林农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激活了林农的创造性在体制上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4.4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环境
通过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森林环境,进一步健全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队伍。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水土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林业经济、林业环境不受破坏。
4.5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机制。对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集中使用资金,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效益[4]。
5.结束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目标。通过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