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04-04 10:1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农业信息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信息化论文

农业信息化论文: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中介、网上农科、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数、因特网点数等。

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数、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化建设。

四、农业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 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产业。

五、利用农业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化论文:试析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信息资源整合系统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全面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3.3农业信息资源的

对信息用户而言,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而是这些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说有没有价值或者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不是简便、快捷,而所有信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只能通过信息资源的和查询来解决。农业信息资源的系统需要存储所管理的各个站点的数据,并提供信息、模板制作、系统备份、日志管理及系统的支持文件,存于主服务器上,只有管理员才具备其访问权限,一般的用户不能访问。在信息系统中,要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系统最好用统一的CSS来定义。同时,为了随时了解用户心理,得到信息使用反馈信号,需在系统中设立适时交流、用户调查和信息内容评介等模块,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业信息化论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作为产粮大省的吉林更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针对吉林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吉林 农业 信息化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吉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来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曹洁,2003)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 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中国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将在2004年之前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类降低10%—12%,在2004年农产品关税要降低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低至14.5%。(李华君,2003)这就使国外的优质粮食大量涌入我国,这对产粮大省吉林来说无疑是一场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冲击,继续发展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吉林省可以巧借东风,跨越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吉林省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开发,使吉林省有条件和能力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从而可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精神的传达,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吉林省作为国家的试点,将一步到位的取消农业税,这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金农工程”也将进一步展开。2004年1月起“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这将进一步改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吉林省农业将是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吉林的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有传统的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吸收沿海地区的发达技术

和先进经验,在较高起点上发展农业信息化。这可以使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节

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外,吉林地处平原,便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农业信息的推广和应用。

(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吉林省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新闻》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证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证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药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准确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环境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文化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成本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社会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 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调查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投资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工业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 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的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

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努力作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有效的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重视传统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经常派农业科技队下乡甚至常驻农村。另一方面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和监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远程教育。只有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在上传下递过程中的完整和有效。

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儿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另外,政府要加强立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都有完善的立法做保证。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抑制信息封锁、垄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害农的假信息。及时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修改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开放,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政府还应加大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力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要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吉林农业税减免之后,更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乡镇中学经费的不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出版社,报刊社以及广播电视的涉农栏目,并对其农业内容进信管理和监督。积极兴办乡镇图书馆和村级报纸栏,供农民免费阅读;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直接为农民带去农业科技知识。

2.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中坚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的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于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完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以农安县为例,农业人口有91.8万,而农业合作组织只有548个,参加的农民只有13万。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农资销售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夜市举足轻重的。因为农资销售点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因而要提高农资销售点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的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

信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企业是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如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来获得利润的企业组织。信息企业要尽量开发出本地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业多媒体信息产品,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企业公司还可以尝试投资于涉农传播业。公司企业的投资既可以为公司带来收益,又可以为涉农传播业解决资金问题,使涉农传播业由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民作为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农业信息化具有互动性,不但要使信息供给者不断的输出信息,而且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供需相长,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农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的获取农业信息,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积极的与周边地区搞好信息往来,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讲求联合,改变现有农业细碎化的经营方式,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扩大信息需求量,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三个关系

1.要注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造“面子工程”而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而减少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作基础,农业信息化再发达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要注意政府和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要给于政策上的指导,而不能滥用职权,用强制的行政手段干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之协调发展。

3.要协调好农业信息化与老工业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要照顾好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我们既不能在工业化中忽视农业发展,也不能一门心思的搞农业而放松了工业。目前看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我们似乎更要注意前者。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和速报系统,应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的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地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等模型 ;同时也要使农民真正的步入信息化的殿堂,能直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而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

农业信息化论文: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五、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化论文:试析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信息资源整合系统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全面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3.3农业信息资源的

对信息用户而言,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而是这些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说有没有价值或者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不是简便、快捷,而所有信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只能通过信息资源的和查询来解决。农业信息资源的系统需要存储所管理的各个站点的数据,并提供信息、模板制作、系统备份、日志管理及系统的支持文件,存于主服务器上,只有管理员才具备其访问权限,一般的用户不能访问。在信息系统中,要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系统最好用统一的CSS来定义。同时,为了随时了解用户心理,得到信息使用反馈信号,需在系统中设立适时交流、用户调查和信息内容评介等模块,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业信息化论文: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五、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化论文: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五、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二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问题。可以预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三是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及服务的关系,力戒“重建设轻服务”和“重硬件轻软件”的工作作风。必须调整建设思路,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根 据信息服务需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加大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四是处理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注重信息服务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是新形势下开展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搞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优势互补。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

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南,信息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国家“金农工程”的启动,我国各级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开始加快。为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现结合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工作实践,就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等问题作点探讨,以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农业信息化的难点 近年来,大家一谈农业信息化,总是笼统地说“农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际上,这个讲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早就有一些成熟的途径,如:广播、电视、科技110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等。确切地讲,“最后一公里”问题只牵涉到网络信息。所以,在信息之前加上“网络”二字,即应该称作:“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把网络铺设延伸到村、户。而现实的情况是,既不可行也无必要。受目前农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网络普及到村、到户是不可行的;而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把网络全面普及到村、到户也没有必要。试想,一个种一亩地左右的老农民,在商品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让他花五六千元买一套微机设备上网是不很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浪费。

尽管目前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那么,网络信息究竟如何进村入户呢?

首先,我们应对网络信息作为问题的前提进行研究。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从我们烟台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我们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办法是不同的。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助性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我们总结推广了“蚕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由于该模式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切合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需加工处理老百姓才易接受的实际,因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目前该模式正在我市全面推广。

二、农业信息化的重点

关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众说不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增收增效中发挥了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农业信息化也就成了必然需要,其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相反,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佳,不能为农民增收所用,农民就不欢迎,农业信息网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呢?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就是“农民增收”。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就会受农民欢迎。如莱阳河洛镇赵家埠子村通过镇信息服务站把圆葱卖到了国外,卖上了好价钱,增加了农民收益,农民就高兴,就说信息服务站管用。

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机构,培养信息人才,形成一支强干有力的信息队伍,才能为农民提供出有价值地信息,才能搞好各项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烟台市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从业人员已达4500人以上。

三是推广一个模式,即农业信息服务的“金城模式”。我们把“金城模式”总结了三句话

“一条道路,两个载体,三个环节”。一条道路是指,围绕本乡镇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金城镇主要围绕果业和水产业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两个载体是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两个载体,都具有农业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带基地,连农户。一般而言,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即“三位一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会员为指向实现信息服务。如金城镇的果业协会就是这么运作的。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较松散地联系,前两者对龙头企业是一种指导服务关系,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向基地村和千家万户进行信息辐射。如金城镇的明波水产公司就是这么运作的。三个环节是指,产前项目、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专家信息,产后的市场行情、市场客户信息等。在这三个环节中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产后销售环节的信息服务。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因此,金城镇把网上招商和网外促销相结合,把产后销售作为重中之重。该镇生产的苹果、草莓等果品一般比周围县、乡每公斤高出0.4—0.6元,大大增加了果农收入,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烟台市把网上促销作为突破口,尽快确立了信息服务的地位,树立了信息行业的形象。2003年非典期间,全市农业信息系统抢抓机遇,全面开展网上招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4—6月份共网上招商信息830余条,回复260多条,成交80多个,成交额1.8亿元,累计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信息化发展向何处去?这是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农业信息行业“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

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

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这些信息企业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在市场上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国内信息企业正逐步扩大市场信息服务的空间,通过制作网站、为客户信息服务等来赚取利润成为新的市场走向。如中国农网、中国农商网等等莫不如此。

农业工商企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由于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是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因而企业内部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是必然走向。企业的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供、产、销各环节的信息是相对封闭的,大多是不能拿来向社会公开的,而企业开发、项目信息等更是垄断性的,因此,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队伍会不断成长壮大。烟台市牟平九发食用菌、莱阳龙大集团、栖霞天誉果品等农业企业的信息处室均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尖刀连”的角色,成为这些企业决策机构的“神经中枢”。

总之,农业网络信息行业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农业信息化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弄清楚了,我们可以避免走许多的弯路,“金农工程”建设就会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农业信息系统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相信,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光大道。

农业信息化论文:试析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信息资源整合系统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全面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3.3农业信息资源的

对信息用户而言,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而是这些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说有没有价值或者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不是简便、快捷,而所有信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只能通过信息资源的和查询来解决。农业信息资源的系统需要存储所管理的各个站点的数据,并提供信息、模板制作、系统备份、日志管理及系统的支持文件,存于主服务器上,只有管理员才具备其访问权限,一般的用户不能访问。在信息系统中,要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系统最好用统一的css来定义。同时,为了随时了解用户心理,得到信息使用反馈信号,需在系统中设立适时交流、用户调查和信息内容评介等模块,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的战略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九五”期间是中国农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下,中国的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主要领域走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有些重要领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信息化问题提出之后出现的。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一样,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正像农业现代化一样,世界各国进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时期、方式、速度和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各国对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判断指标也各具特色。我国应当加快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一)农业信息化的含义

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含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流服务的网络化。这是一个狭义的信息化概念。这样的信息化确实可以包含在现代化的范畴之内。根据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当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二)农业信息化的判断和评价

对农业信息化和对历史上各个农业发展阶段的判断和评价有共同之处,主要是从经济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特征来进行判别和认识。信息农业的大背景就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进入信息社会。当农业历史开始进入信息农业阶段的时候,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的社会,物质供应相当丰富。从以上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进一步划分出一系列二级判断指标,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它的主要依据是国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于农业发展的丰富实践。这些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启示了进行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活动。

(三)农业信息化的科学实践和认识

农业信息化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可以从一个微观农业单位的生活、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如一个农场或一个规模农户,可以建立一个小型局域信息网,设置一个网络管理中心,通过信息网把农场的各个生产环节连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使农业基础设施的运转、农业技术的操作、农业经营管理运行,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全面实现自动化调节和控制。信息网就是信息农业的基础建设。有了信息网,就可以把信息农业的内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连成整体,并和外部网络连接起来,自由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还可以应用3S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调节和控制农业系统的运行。

二、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的叠加时期

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发展阶段,标志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进步。古代农业社会揭开了人类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物质生产的序幕。工业化社会越来越多地利用能源作为现代机械化大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完成了工业化以后,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革命,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产业正在上升为第一大产业,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信息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状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将会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一)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

正当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走向农业现代化的时候,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情,这是因为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对过去20年的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

(二)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

以往大量的研究把农业发展的历史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如果今后走向信息农业就可以延伸为四个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其中,一个主导判断指标是生产工具的变化,每一代新的生产工具革命,都标志着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叠加时期和叠加效应

从以上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各个阶段之间都有一个交叉重叠的发展时期,或是一个叠加的时期,并没有一条绝对的划线使各个阶段断开。在上一个阶段尚未完成的时候,下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要素已经长入并逐渐壮大,直至上升成为主导要素,这就标志着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时代出现一个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的历史机遇。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正如同志多次强调的“电子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那样,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也同样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大加快了传统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发挥出叠加效应。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提高农业现代化项目的建设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信息化带动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

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具备大专水平才能取得经营管理农场的资格证书,才能掌握新兴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才能成为信息农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信息时代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生活的改善,正在扩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生活消费领域。一些发达地区的县级文化娱乐媒体,实现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动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动态;利用这些媒体还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具有引导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活动的作用。

(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例如,在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监测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二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例如在农作物施肥方面,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其他耕作管理措施类同。三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四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信息,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五是养殖场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新加坡建成了自动化养虾工程,从饲料加工配制到养殖用水的盐度、水温、水循环和投入饵料的全部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并能自动配制适合对虾各个发育阶段的饲料。

(三)信息化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是1958年在美国首先提出的,近几年来,MIS概念的发展完善为一个基于管理科学理论,使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人—机系统,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支持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职能子系统和技术支持子系统两个组成部分。管理职能子系统可划分为生产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专门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子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和通讯技术系统。MIS输入的是数据和信息要求,输出的是信息报告和事务处理,反馈的是效率和效益。在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方面目前主要是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适合各农场自身具体情况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二是通过进入乡、县、省乃至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装备自己的农场,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

(四)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通过农业部信息中心进行交换,并连接国际互联网。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5000万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130个地面接受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查询服务,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立类似的市场信息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和正在建设的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供求信息。该系统具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农业部市场信息司还负责农业形势分析和展望,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分析。另外,农产品的仓储内部环境因素变化和病虫害状况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

(五)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应用现有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效率低。现在,应用信息技术管理资源,就可以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广了“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并且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成功地指导了区域性的营养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了肥料要素的合理流动。1999年和2000年该所推广了780万公顷,共获纯经济收入1.2487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应用这个信息系统,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明显地减少,氮肥利用率提高,有效地减少了氮肥的损失及由此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美国建立的农田灌溉自动决策系统,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投资与效益比率高达1:250。如果中国建立类似系统,据估算,仅北方冬小麦灌溉就可以节约用水约100亿立方米,节约2亿元的资金,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能源。

(六)信息化带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过去在进行林业资源调查时,要依靠大量的人力以获得数据,并用人工方法填写表格,标绘图纸,然后到室内进行加工处理。这样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现在以信息化为基础,我国先后建成了国家森林资源数据库、国家森林资源管理系统、林火监测预警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多种计算机管理系统。林火监测预警系统应用了卫星遥感技术,能在卫星过境后10分钟内发现生火点,确定火灾区的范围,输出监测图像;在30~40分钟内提供详细的林火态势图,并及时把林火有关信息传送到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这种早期预警系统显著地提高了对于森林火灾的应变能力。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强调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需要选择和实施一系列加快农业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性政策措施:①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②建设全国性的农业信息体系。③建设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区。④加强农业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管理研究。⑤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⑥实施系列化农业信息化政策。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将会起到“倍增器”的效果,显示出巨大的叠加效应。因此,在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信息化论文:当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潍坊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潍坊农业信息服务主要依赖县、乡(镇)政府的农业推广组织,处于技术人员与农民面对面口授心传的原始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随着无线广播、电视、电话等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业广电节目和咨询热线等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伴随国家及山东省“金农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的配套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农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步入网络化阶段。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截止到2007年底,潍坊市实现了固定电话村村通,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91部;开通了农业110电话语音免费服务热线;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9752个,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备,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开通宽带网络的行政村达到95%;有线电视形成市、县、乡三级大联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8%,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92%和54%;全市70%的县(市、区)电视台开通了农业信息专题栏目,平均每天播出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二)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

开通潍坊农业信息、畜牧信息、林业信息、科技信息等一批涵盖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品养殖、种子管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绿色食品、农业科技、农业气象等内容的市级官方专业网站,上与省级农业信息网互联,下与“寿光蔬菜网”等一批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网站互通,搭建了潍坊与全省公共信息网络交换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设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农村政策、农技信息、生产经营等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了全球最大的网上蔬菜交易市场—“山东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被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列为全国首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广了“‘110’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农作物病虫害视频诊断系统”、“蔬菜语音查询系统”等农业信息系统,其中“‘110’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被列为山东省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农作物病虫害视频诊断系统”现已发展省内外会员单位1500个。推广了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精准播种、精确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等信息应用技术,成为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建立起以市级平台为核心,县、乡网络为骨干,向下延伸到重点农业企业、村、户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农业信息化对潍坊市现代农业的作用分析

潍坊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3个开发区,9469个行政村,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5.3万。其中,耕地面积947.5万亩,农业人口527万。2006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508元。伴随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转变了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使“明白纸”、“黑板报”等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被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代替,复杂的农业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形式被农民接受,智能温室、滴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大量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发生了质和量的根本转变,潍坊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九五”期间不足48%,提高到了2006年的67%。

(二)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潍坊市统计年鉴等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潍坊市所属的寿光、诸城、临朐、寒亭、坊子等五个县(市、区)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上网率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44%、22.22%、7.03%、6.38%、7.99%。同时,以上五个县(市、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了4.79%、10.11%、6.35%、6.01%、7.03%。统计数据说明,农民和农业企业上网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具有相关关系。而且,通过相关分析法建立相关方程计算得出的数据进一步说明,农民和农业企业上网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具有高度相关关系。这充分表明了上网获取信息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三)加快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推进了农业国际化

山东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全国蔬菜生产、加工、储运、出口提供了蔬菜中远期交易、网上采购与拍卖、在线交流与洽谈的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了蔬菜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衔接和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化解了价格变动风险。截至2007年底,该市场交易商开户已过6000家,完成交易额216亿元,其交易运行情况曾被国务院《昨日要情》三次刊登。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潍坊了解了世界农业,也让世界认识了潍坊,从而推进了潍坊农业的国际化进程。据统计,潍坊市目前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直接或间接地进入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05年禽肉出口量占全国的30%,蔬菜出口量占全国的10%。

(四)提高了农民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信息化使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各环节,促使农民能够运用各种智能仪器,全面控制生产过程,并在利用信息资源、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受益,有效缩短了农民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据统计,2004年潍坊市农村住户人均支出比2003年增加929元,其中,交通和通讯支出增加63元、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增加138元,分别占了支出增加值的6.78%和14.85%。此外,2004年农村住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汽车的数量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5,1.3和0.01。数据变化表明,潍坊市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产生了充分认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随农业信息化发展而明显改善。

(五)推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信息引导既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又是微观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在蔬菜产业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成功推动了蔬菜产业上档升级。目前,潍坊仅寿光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到80万亩,产量40亿公斤,蔬菜品种2000多个。其中,有97种农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20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使寿光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蔬菜产业上档升级,不仅推动了蔬菜生产而且还带动了冷藏、仓储、装卸、运输、制冰等仓储业、加工业和餐饮娱乐业发展,进而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镇职工劳动就业。体现在潍坊市农业结构调整上,则形成了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临朐大棚果、潍城和奎文特种动物养殖等各具地域特色和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结构链条,形成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以林业渔业生产为辅的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加快潍坊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作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信息化应根据信息技术密集程度高、更新周期短等特点,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瞄准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率先发展。具体到潍坊市则需要:

(一)继续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推广“三电合一”(电脑、电话、电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多网融合”,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合力;密切注视和跟踪国外信息技术发展动向,加强国际化功能,促进潍坊市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与国际接轨。

(二)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首先,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再加工,包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及系统化、逻辑化。其次,及时更新、维护,使已有的信息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从点、线发展为平面、空间。最后,立足潍坊农业经济与日本、韩国等我国东南邻国农业经济关联度日益增强,竞争日趋激烈的实际,积极开展国际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与合作,在从国外引进先进信息技术资源的同时,把潍坊市的农业信息资源推出去,促进信息互动,实现互利互惠,为潍坊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具有一定市场经济观念和法律规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稳定信息员队伍。三是充分利用驻潍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

(四)支持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重点支持大型公益型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商用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对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维护、信息增值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开辟银行信贷渠道,并在财税政策上按高新技术产业予以优惠。同时,要研究制定农业信息服务业的价格政策,制定合理的农业信息服务收费标准;制定支持农业信息服务企业走分工协作、联合发展道路的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实现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五)制定出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性文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密结合潍坊市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并出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以进一步明确潍坊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全面指导并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农业信息化论文:绿色农业信息化创建

一、绿色农业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

虽然绿色农业生产在我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到目前为止,对绿色农业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果我们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所谓绿色农业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既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都市农业等各类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模式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容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绿色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绿色农业发展较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信息化也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说,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政策法规信息化;(2)农业经营信息化;(3)农业市场信息化;(4)农业科技信息化;(5)农业环境信息化;等。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2)相互渗透,具有开发性;(3)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4)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绿色农业的技术创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还是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及绿色农业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都要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农业信息化为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增强农业积累;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积累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农业信息化是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也逐渐起步。经过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目前的状况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绿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农业信息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但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中国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经历了研究探索(1990—1996)、试验示范(1996—1998)和应用推广(1998—2004)三个历史阶段,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开发了“863”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200多个网络农业专家系统可供农民直接使用。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已具雏形。

但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严重脱节;二是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尚停留在低水平的开发状态;三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此外,人才激励机制也不健全,不仅难以把既精通现代农业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门人才吸引到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就连农村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壮年也涌向了大中城市,而不愿留在家中务农。加之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导致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队伍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绿色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具规模,但是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薄弱

农业部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3100多家农业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其日均点击率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农业部。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有4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上网的计算机有1.7万多台。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农村产品检测预警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三个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各地农业部门的政务工作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行政效率显著提高了,有的还实现了办事程序、过程及结果的三公开,强化了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人大胆预言,未来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并列的三元经济模式,足可见信息化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不少农民和农村干部对信息化特别是绿色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强国”的意识和信念。部分农民及农村干部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凭个人经验操作,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对市场反应迟钝,信息意识较为淡薄。由此造成对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且资金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错误。据有关资料表明,2002—2020年,我国初步实现信息化,大概需要经费128.95亿元人民币。而现有的资金投入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用于硬件建设、网络运行、软件开发和信息采集、加工、的资金短缺。同时,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计算机设置、传递、处理等设备陈旧,网络速度慢等弊端。

(三)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不断加强,但机制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疟疾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内部信息共享机制。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适时对国内外市场供求走势进行分析预测。从2003年开始面向社会推出《农业部经济信息日历》制度,定期各行各业信息,目前全国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济人都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一站通”供求信息联播系统覆盖全国93%的县,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

同时,绿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机制尚不完善。首先,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网络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利用,更新速度慢,信息开发性和共享程度低,数据库的利用率有待提高。其次,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互通互联性不强,出现了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再次,信息资源的开发推广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对于全国的广大农村来讲,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科学指导的程度,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还没有引起农民的积极响应。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而适应性差。

(四)绿色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但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履行政府信息服务职责,全面探索信息服务模式,并逐渐走向制度化。农业部建立了信息日历制度,220多项信息通过部属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农业部面向全国的数字广播(DVB)系统,定期向社会;在全国推广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入户项目,建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检索化、立体化、形象化。各地创造出“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下乡”、“农报110”、为农服务热线等多种信息服务模式,这些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为打通我国绿色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和农村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方面进展缓慢,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进一步增大,信息化服务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体制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部门与信息化建设部门因利益问题难以融合,导致各信息媒体之间难以集成整合,缺乏一个宏观调控体系和统一整体布局。绿色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网络发展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能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而且农业为主的城市倾向严重,地域分布不均,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信息传输链条短,难以深入农村地区,部分地市县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建立起来,不少乡镇村和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的沟通手段。信息化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第一线,致使农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十分严重,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被阻断,难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发展既要使绿色农业产业信息化,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科技进步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业信息化水平。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强化各级政府在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只有在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的正确指引下,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杠杆,首先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尤其要保证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立法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信息化立法工作,使绿色农业信息服务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挥政府的权威规制作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金农”过程建设,健全和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不断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我国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大力培养绿色农业信息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期实现对信息化农业的有效运营和维护。其次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再次,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科学研究。在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应用信息系统和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进行先进信息技术的系统组装、技术集成和应用开发。同时,要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更需要多方面、高质量的信息支持。而目前农业信息网站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且已有的信息中,缺乏丰富、时效、多样的信息。因此要在农业信息的质与量上进行改革。一是要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集中力量开发推广精品库和应用,使得网络能真正吸引用户,进而成为农业用户生产、销售的依赖。二是开发信息要有行业标准,采用标准数据库浏览器。三是要扩大信息数量,促进信息多元化。农业生产者不但需要产中的科技信息服务,还需要产前、产后的市场信息服务,需要政策法规信息及农业相关信息。农民只有全方位掌握信息,才能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其生产经营活动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统筹兼顾,扬长避短,游刃有余,才能做出正确的生产和销售决策,从而获得较好的效益。

(四)培育和完善绿色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绿色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传播、扩散、采用工作,充分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信息覆盖面的要求。鼓励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化,建立并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依据市场需求,充分运用价格杠杆作用,调节供求关系。加强对农产品主要品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国际国内市场行情、产销形势的分析预测。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策略及建议

1杭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杭州市着力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系统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1杭州市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杭州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从系统平台建设起步,涉农政府部门、科研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相继建设了农业网站,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以“杭州龙网”为龙头,层级分明、功能互补、广泛覆盖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平台的信息涵盖了政务、科研成果、技术和品种、市场、人才、教育和培训、农业科技文献等信息。同时通过链接等多种途径,对全市主要农业网站进行资源整合,各区、县(市)的农业信息网站可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1.2农业信息化资源建设

在建设农业信息系统平台的同时,各涉农部门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按照杭州地域和农业产业特点,建设了特色明显的数据库、农业信息建设应用系统和特色栏目。市农业局开发了农业标准、种质资源、农资市场、生产资源、农业科技应用、农产品种养户等八大数据库。市农科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建设了杭州农业专家系统、农民网上教育培训系统、珍稀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利用业已建设的CNKI系列数据库镜像站、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农业文献资源,建设了杭州市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平台农业服务分中心,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市委组织部建设的杭州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充分发挥优势,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拍摄制作农民培训课件,内容日益丰富和完善。

1.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杭州市十分重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有关部门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市农办成立了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市农科院信息中心承担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职能,并建立了杭州市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平台农业服务分中心。各区、县(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分中心,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目前已有2000多个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点,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缺信息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2杭州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信息资源缺乏,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平淡雷同;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原创信息少,转载信息不规范;信息加工整理不够,真伪难辩。

2.1农业信息资源缺乏

对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的供求、价格、未来价格预测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内容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不强。同时农业信息资源分散,网站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2信息化人才短缺

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但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相当缺乏。在农村,虽然懂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但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需要。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2.3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依然存在

近年来,杭州市的组织、科技、信息、农业、气象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多管齐下、百花齐放的同时,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就是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有的部门,信息网络建得很完善,甚至专线到村,但缺乏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队伍。据分析,现有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80%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而这些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各行业、各部门的网站和各类系统中。不同的地域各自为政,资源建设盲目无序,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没有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达不到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已成为制约杭州市乃至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3以农业信息化促进杭州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农村信息化主体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对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承担起主要责任。政府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加大宏观管理力度,制定统一规划,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和资金保障,积极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发挥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针对杭州山区信息化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综合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①完善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农业市场、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②要明确各地区的投资需求,根据地区资源差异及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投资的合理分配,并加强投资监督和跟踪管理,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资金浪费;③加强对边远山区及落后乡村的投资力度,促进杭州农业信息化整体发展;④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和科学研究,在分析杭州山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优先领域和项目等。

3.2优化农业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业数据库的研制和开发,开发多种信息产品。注重农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不仅要让农民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增强信息的通俗性和实用性。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卫星无线通信网络和电话网络“多网合一”集成运行,真正实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3.3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是推动杭州全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场经营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要通过人才培育、人才利用、人才管理等多个层面,加强农村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农民的信息化培训,从而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明确信息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出台人才激励制度,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基层人才队伍。

3.4加强科研、教育与农村和农业的结合

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加强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相互结合、紧密协作,为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保证。目前,多种农业网络(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正成为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农业部门获取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实用技术,进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使上述信息与农村、农业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开发适农信息产品,开发低成本且宜于在农村推广的信息终端与软件系统,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民用得起、乐于用。还要通过信息引导,使农民学会多种经营,除了农业生产信息外,还应注重及时传播农民务工,二、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与市场信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管理发展

一.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曹洁,2003)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中国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将在2004年之前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类降低10%—12%,在2004年农产品关税要降低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低至14.5%。(李华君,2003)这就使国外的优质粮食大量涌入我国,这对产粮大省吉林来说无疑是一场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冲击,继续发展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吉林省可以巧借东风,跨越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吉林省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开发,使吉林省有条件和能力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从而可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精神的传达,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吉林省作为国家的试点,将一步到位的取消农业税,这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金农工程”也将进一步展开。2004年1月起“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这将进一步改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吉林省农业将是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吉林的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有传统的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吸收沿海地区的发达技术

和先进经验,在较高起点上发展农业信息化。这可以使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节

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外,吉林地处平原,便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农业信息的推广和应用。

(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吉林省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新闻》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证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证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药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准确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环境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文化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成本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社会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调查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投资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