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04-02 09:5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信息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论文:浅议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

摘要:推进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各级法院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谱写司法公开新篇章。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司法公开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司法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手段比传统媒介更具有优势,为司法公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拓宽了司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司法公开实现更透明更彻底,是司法公开的强力推手。同时信息化是司法公开的双刃剑,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通过分析基层法院应用信息化推动司法公开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保障不到位、专业人才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在其《法律与宗教》一书中如此断言道。院长也曾指出,“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树立公信的前提,公开是打消当事人疑虑的最好办法。”推进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法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向社会广开司法大门、让群众接近司法、了解司法活动、不断增强司法透明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之后,法治将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作为衡量法治发展的标尺,司法公开则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不仅是一项宪法原则和基本诉讼制度,更是促进司法民主、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的重要基础、保障和途径。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大背景下,顺应民众需求和尊重司法规律,司法公开具有必然性。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主动呼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主动打破“司法神秘主义”,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迎接司法公开春天的到来。

当司法公开成为全体法院干警的共识时,如何推进司法公开之路越走越好,离群众的期待越来越近,就成了一个现实的司法实践课题摆在了人民法院面前。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指明了一条路径: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谱写司法公开新篇章。

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广泛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社会运行方式和人们思维行为模式的改变,有力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世界各国目前都在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二十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止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俨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网络新媒体、“自媒体”异军突起。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版面等种种限制,具有自由平等、即时互动等特征。网民可随时在线自由发表个人意见、互动传播交流信息。借助网络媒介,民众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者,而且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一个事件,一旦引起网民的关注,很容易被炒作,形成一传千里、一呼百应的场面,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非传统媒体所能比。

同时网络也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关注司法活动、维护自身权利的崭新平台,群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司法活动更加关注。司法案件中存在的任何问题捂不住、也盖不住,往往被网民们以各种方式披露出来。近年来,网民对司法活动,特别是重大、热点案件的审判活动更加关注。例如,近几年发生的彭宇案、许霆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等司法热点事件看,一些法院没有完善民意沟通渠道,处理个案时,缺乏对民意的综合考量,其裁判结果往往受到广泛质疑,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动摇了司法权威。在信息化时代,此类社会“误解”被不断加重,借助网络的发酵,法院陷于被动的不利境地。这就要求人民法院更自觉、更主动地开展司法公开,不断加大公开力度,创新公开举措,拓宽公开渠道。(2)

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如果说司法公开是法院的一场“自我革命”,那么信息化建设便是这场革命的“枪支弹药”。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司法法公开,主要体现在:

信息化建设使法院、法官、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司法良性互动更加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陕西全省三级法院从2013年12月开始已经普遍实行的网上办公和网上办案,使得法官之间、法官与法院之间的关系更加互动;例如2014年1月开通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查询案件审判流程和裁判文书,以及庭审录音录像。显然,信息化建设使得当事人和公众参与司法更加方便、更加经济,既降低了司法的社会成本,又提高了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传输的即时性、便捷性和时空的蔓延性,能准确把握不同受众对司法公开需求的差异性,通过建设相应的平台,最大程度满足不同主体的司法需求。其中包括通过加强网络查询系统建设、开通法院微博等多种方式将案件审判流程及执行信息向当事人公开,方便当事人查询,为当事人提供高效的司法服务,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案件开庭信息、庭审过程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查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实现司法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化建设使得法院能够突破了传统公开手段的容量限制,极大丰富了司法公开的内容。借助信息网络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公开有关司法工作的文字、图像、声音,实现图文并茂,还可以使相关信息动态甚至互动式呈现,极大丰富了司法公开的内容。

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深化应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判过程及方式走向更加透明,更加公信。信息化建设使得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突破了传统司法公开的物理空间限制,拓宽了司法公开的展示空间;突破了传统司法公开的时间限制,扩大了司法公开的延续时间。例如:2013年8月,济南市中院对案进行微博直播,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及时、充分、客观、准确地披露庭审重要信息。其详尽程度,有人称几乎是把庭审笔录直接贴上去,内容毫不避讳,让原本以为不过是场“形式审判”的民众,完全惊叹于司法公开的魄力。在这些个案中,人民法院借助微博和网络平台,以开放化的程序安排将人们原以为会静悄悄的宣判提前公布于众,还在判决的环节上下足了透明化的功夫。这种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呈现了审判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3)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促进审判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践行司法为民的重要措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民法院在坚持司法为民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审判工

作和法院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快审判信息化步伐,规范审判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有利于人民法院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司法公信力,同时个案在信息化系统内的公开,也有利于办案人员规范司法行为,接受审判监督。信息化时代给司法公开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旦把握不好,信息网络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有可能影响到法院、法官的审判的独立性,并进而可能损害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特别是当录音笔、摄像机在我们眼前时,互联网以非理性的海啸方式集聚意见时,我们变得更加谨慎,甚至噤若寒蝉……因为,信息网络技术被缺乏理性的人群使用时,不知情者的声音和唾沫甚至谩骂会令知情者根本无力表达真相,更不可能展开理性的批评,也使得理性的判断无法进行。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信息网络技术在司法领域若应用不当时,将变成非理性的狂欢和谩骂工具。(4)因此,我们应该对信息技术在司法公开领域的应用坚持欢迎而又谨慎的态度,既要切实加强但同时也要注意其界限。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基层法院正逐步推广。以陕西省107个基层法院为例,以审判、执行、政务为核心的法院信息化建设体系已然初步形成。信息化在审判执行管理、司法政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深入,各类审判和执行案件相关受理、分案、审理等程序均在网上完成,实现了对案件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为案件质量评查和错案追究提供了准确和有利的依据,为推动司法公开奠定了良好的审判数据基础。当然,部分基层法院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司法公开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常见问题: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在基层法院的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背景下,审判工作难度日益增大,基层法院若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法院相对有限的审判资源之间矛盾的增加,定会无所适从,进而制约基层法院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一项必建工程,基层法院应着力在审判工作与网络应用的结合上下功夫,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公、办案模式的转变,提高办公效率和办案质量,从而实现管理和决策和科学化。要将深化信息化应用作为“一把手工程”,院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带头网上传阅公文和签发裁判文书;将信息化应用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将信息化运用程度记入干警业绩档案;实行信息化应用通报制度,每月通报各庭室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情况,以公开监督促普及应用。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代促进司法公开的重要工具以及法院提供便民服务的有效平台,要摒弃作秀心态、流于形式之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举措,要体现为推进司法公开提供信息化手段的要求,要体现司法为民、群众路线的思想和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信息服务的理念。同时要积极探索使用新媒体载体。当前,新媒体在我国发展异常迅速,要高度重视新媒体载体的运用,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法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建设,形成互动连通机制,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声音,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司法公开。(5)要加大信息化投入,运用信息化载体高效、灵活的特点,使用电子显示屏、便民查询电脑、触摸屏查询系统等,方便来访群众高效、轻松地查询到相关信息。

(三)强化辩证思维方式,统筹协调降低风险性

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举措,向人民群众展示了法院司法公开的诚意,无疑应该继续加强和深化。但要注意的是应以不被舆论绑架而被迫改变法官自己判断为限,如果屈从一时的非理性的舆论压力而对法律不够忠实,必将损害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权威。司法裁判的过程,是法官自由心证和理性判断的过程,越少干扰越好,法官要适度倾听民众声音,目的在于努力使个案的法律适用更加贴近时代现实和发展进步需要,这是一个主动和能动的过程,是一个令司法更加公正的过程。同时也要增强信息网络安全意识。针对本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切实需要及自身特点,制定与之相辅相成的法院网络安全标准,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强化干警的网络风险意识,使干警在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重要性的前提下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司法公开工作。(6)

诚然,信息化建设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目的在于让法院的司法行为最大限度地公开过程,让当事人更加及时地了解案件进展的过程,让社会民众更加真实地了解法官裁判说理和法院公正司法的过程。其应用核心在于促进司法的公开,进而提高司法的公正和公信。但司法公开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通过司法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营造关注司法公正的社会环境,以此保障司法公正,从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目标。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认识并注重科技的力量,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法院实现司法公开的助推器、实现法院现代化管理,无疑将成为实现法院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各级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如何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的需求,使信息化能够真正为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和廉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保障,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信息化照亮司法公开前进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信息化论文: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浅析

摘要: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的业务与银行业务相比,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主要是存款业务和信贷业务。但与银行相比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没有现金业务,二是没有自己的清算号。这两个先天的不足决定了财务公司的部分业务必须和银行合作,因此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照搬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关键词:财务 信息化建设 研究。

实事求是地说,财务公司做存贷、结算、票据业务方面,优势可能不如银行;做租赁业务的优势可能不如金融租赁公司,做担保业务优势可能不如担保公司。如果与这些机构进行同质化竞争,不但业务做不大,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政策风险。财务公司只能是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这也对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特殊、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化系统要来源于银行又要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贴近企业、服务企业方面要优于银行、高于银行、快于银行。

现就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体会:

1 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充实专业人才 ,形成对业务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带动。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充足的专业人才,细节的事情都不易于操作,总体规划无法落实。当然财务公司也没有必要建立像大银行那样的庞大的开发中心,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是应该与特定的 1- 2 家软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主要工作还是要依靠软件公司来做,但基本的人员配置是必须的。必须建立高效精干的项目经理团队,这些项目经理应该具备银行 IT 系统建设经验,最好也对企业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一方面要对业务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对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组织监督项目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将规划迅速落地,快速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并且带动和促进业务的发展。

2 要全面部署,分步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目前财务公司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公司管理变革的承受力,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充分分析、研究业务需求,对项目实际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估计,明确阶段性目标,不断巩固、强化应用,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和期望一步到位,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秩序,用全面、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来巩固实施效果和规范公司基本业务处理行为,确保该管理模式符合公司管理需要,逐步实现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保证项目整体实施效果。

3 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点带面中的“点”是紧迫要建立的业务系统,“面”既包括基础架构建设,也包括与此“点”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不足;其次必须参考银行信息化系统,对财务公司未来信息化系统的概貌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最后还需要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的同时,顺势开展基础架构建设,否则业务系统林立,底层难以融合,又步入了银行的老路。

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弱,这也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银行也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现在财务公司信息化部门的主要目标应该跨越式地经过这个阶段而不是照着银行走过的路再重新走一遍。有些步骤财务公司可以迅速跨越,而银行则无法迅速跨越。所以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理论上应该能够比银行快,也必须比银行快。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是现实的,但这些困难也必须是要克服的,否则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始终处于落后地位。

4 要加强流程、环节控制,保障网络安全性。

在系统建设、运行等不同阶段应遵守不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系统建设、规划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验证,充分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保证公司管理体系的完整和安全。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各单位还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安全策略,建立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用安全方式连接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划分管理权限,实行身份认证,形成数据库系统、数据存放的安全机制和网络备份机制。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对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措施,确保财务管理业务不间断和财务信息高度安全。

5 厘清财务公司 IT 系统与集团的关系, 建立相对独立的 IT 运作机制。

首先,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上、IT 系统建设上都要接受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相应的在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工作内容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讲,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更困难。因为之前在此方面考虑的少,并且财务公司的信息化体系内置于集团整体信息化体系之中。今后随着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和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财务公司必须迅速厘清信息化体系与集团信息化体系的关系。必须从机房建设、网络建设、系统硬件、软件项目实施等各层面将信息化体系与集团的整体信息化体系进行相对的隔离,这样才能比较好地满足相应的监管要求,并适应自身的发展。

其次,财务公司是集团的下属单位,企业集团一般都有资金管理系统,以统一进行资金的调拨和集中使用。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与集团的财务管理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关联,必须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团的财务管理系统定位于企业集团层面,重点放在资金流入 / 出预算、资金调拨 / 使用计划,它侧重于政策和指导层面,虽然也涉及资金使用的具体细节,但不能经营财务公司项下的各项金融业务。在没有财务公司的情况下,集团的财务管理一般最终依赖银行作为资金收入和支付的渠道,同时可使用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功能进行投资理财。在有财务公司的情况下,财务公司可以依据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办理成员企业的存贷款、统一向银行申请授信等金融业务,并且有自己的独立金融账务核 算体系;同时也接管资金收入和支付渠道,集团财务与银行打交道。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与集团的资金管理系统总的来说是政策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实施的关系,集团财务侧重于集团内部,而财务公司侧重于外部的独立业务和性质。但由于财务公司成立时间晚、信息化建设定位不清等原因,目前有些具体工作的实施职责还保留在资金管理系统中进行,财务公司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形成对相应业务的全面,工作界面相对模糊。从长远来看,这种状态对实际工作质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应该明确清晰区分出集团层面的工作和财务公司的工作。

总而言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的一分子,财务公司的发展与企业集团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建设以资金集中为核心的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系统,目的是为了使全集团的资金高度集中,高效运营,从而为集团各成员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因此,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绝不是简单的先进技术的堆砌,最大的困难将是如何得到各成员企业的支持。如果没有集团领导的支持、成员企业的配合,财务公司以资金集中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好的模式也是没有用的。

信息化论文:对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

【摘 要】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组织和会计系统应迅速行动起来,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反思、变革和完善。在会计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相关理论丰富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水平便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 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信息化论文:电脑信息化管理在燃气行业中的应用

电脑信息化管理在燃气行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深圳市燃气集团电脑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思路、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我公司现有十三个不同规模的区域气化站和近千多公里的燃气管线,具有75万户供气能力,现为深圳市42余万户管道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管道石油气供气服务。近几年来深圳市管道气事业发展较迅猛,用户正以6万户/年的速度向前发展,如何保证城市燃气供应系统安全稳定地供气,为广大深切沛民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深圳市管道燃气唯一经营单位——深圳市燃气集团,为了进一步搞好安全供气工作,加强燃气供应系统规范化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集团公司于一九九八年十月成功地开发了一套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电话调度管理系统,将电脑信息化管理贯穿于用户服务、燃气供应、事故抢修和生产调度的全过程之中。

1调度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管道供气业务涉及面广,除日常气站及管线巡查、维护保养、供气作业等工作外,每天还要接到500多个用户来电,来电内容有咨询、点火、户内燃气管道改装、燃气具维修、市政建设协调、泄漏抢修等,工作任务繁杂,专业分工细,工作站点多,通常我们只能靠电话及传呼机进行内部传递信息、生产调度,靠人工填单的方法完成作业记录及资料管理。由于每天信息传递量大且手段落后,信息往往得不到准确及时的传递,造成各生产部门之间配合失调,工作效率低,公司领导也只能靠听取各级基层汇报进行决策,管理难度十分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开发电脑信息化管理调度系统的设想,即通过建立一套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反馈、决策参考、信息整理归档等功能的电脑化调度管理系统来协调指挥公司运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及服务水平。

2调度管理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调度管理系统由三大系统(用户资料管理系统、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系统)及与之相配套的八个工作平台组成。该系统根据我公司的实际运作将各项工作纳人程序化、科学化管理,下面简要介绍该系统工作原理。

2.1用户资料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35万管道气用户使用管道气情况进行全面规范化的管理。当用户前来我公司办理开户手续时,用户的姓名、住址、编号、开户时间和联系电话等基本资料,通过营业中心工作平台输人到用户资料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然后对用户点火、维修、安全检查等服务等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反馈处理平台录人到用户资料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用户资料数据库。

2.2地下管网管理系统

该系统在最新的深切沛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输人平台将市内地下燃气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和供气等详细资料录人到地下管网数据库中,同时根据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管线等级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等级因素编制了突发事故参考抢修方案程序,供发生意外事故时调用。

2.3综合调度系统

该系统在用户管理系统及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公司的运作进行全面的科学化管理。当用户打我公司的服务电话要求服务时,我公司电话接听员在用户报上编号,或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其中之一后,就能通过电话班工作平台将从用户资料库中迅速调出用户资料,方便地解答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若用户提出点火、维修、改管、抢修等服务,接听员只要在键盘上按一下选择键就能将用户的需求自动记录下来并形成任务单,通过内部网络发送到各相应的生产部门(伴有提示音),各生产部门在几秒钟内就能收到各自的任务单,并打印出来派给工人进行上门服务。若电话接听员接到地下燃气管线抢险电话,在记录下事故地点基本信息后,立即将此信息传递给调度工程师,工程师通过调度系统快速地将事故地点的燃气管网图及预订的参考抢修方案,从地下管网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调出,并传送到离事故地点最近的抢修队,抢修队员在打印出任务单及管网图后,可快速赶到事故现场进行有效的处理。

此外,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各数据采集平台将各气化站的重要工艺参数、各仓库的材料库存量及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及时采集,随时供公司领导查看。

3调度管理系统的特点

3.1建立了完整的基本信息资料库文秘站版权所有

信息化管理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建立完整无缺的基本信息资料库,对我们燃气经营单位来说即建立用户资料、管网资料库。目前我公司管道用户已达42万户,如果用传统的手工记帐方式对用户进行管理,其后果不难想象的。我公司早在一九九三年就开始采用电脑管理用户基本资料,也就是在用户前来我公司办理开户手续时,将用户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开户时问和交费等情况录人电脑。但该资料库并没有将用户使用管道气的详细资料记录下来。为了建立完整的用户资料,加强用户安全使用管道气的管理,我公司在此次开发调度管理系统时将用户资料数据库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我们在保留了原有的用户资料的基础上,将用户家中的气表编号、燃气具规格型号、点火时问、维修记录、改管记录、抢修记录和用户来电语音记录等详细资料,对用户服务的过程中进行采集反馈并录人到用户资料数据库中。与此同时,我市地下燃气管网资料库也由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开发完毕投入使用。这样,我们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燃气企业基本信息资料库。

3.2信息采集高效化

我公司原设有咨询、维修、点火预约、户内燃气管道改装、泄漏抢修和用户投诉等八个号码十条线对外服务电话,通过这些电话采集各种服务生产信息,但由于服务电话号码太多且分工过细,用户常常分不清楚各个电话的用途,为了解决一点小问题用户需打几个电话;电话接听员在记录用户服务需求时,要从十几本记录本中找到相应记录本,然后一一记下用户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上门服务时间等信息,既费时又容易出差错。在采用调度系统后,我们对公司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调度中心,调度中心对外设立了十条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一个电话号码),每个电话接听员都配有一部电脑,用户只要说出自己的用户编号(或姓名、电话号码、住址等信息中的一个),接线员就能够快速调出完整的用户基本资料,确认无误后在电脑键盘上按一下选择键就能将用户的各种服务需求记录下来,并自动 生成工作任务单,既准确又迅速,同时所有用户来电都通过服务器中的光盘刻录机记录下来。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发来的各项生产指令信息,也统一由调度中心的调度员进行录入,确保了我公司各项服务、生产信息准确及时的采集。

3.3信息传递准确化、及时化

在记录了用户服务需求及有关生产指令后,要将这些信息形成工作任务单,传递到各生产部门并组织人员落实。以前我们传递信息只能靠电话及传呼机进行,由于用户服务站点多,通讯手段不够先进,信息难以准确及时传递,既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又容易造成各生产部门之问的纠纷。因此,我们在开发调度管理系统的同时,利用光纤将各级领导、调度中心和各生产部门的电脑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局域网,有关领导及调度中心发出的生产指令,各生产部门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准确无误收到,各部门之间也能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协调工作。所有的信息传递单上都有收发时间、操作员姓名记录,信息在传递过程出了差错,有关人员能够迅速地查出责任人。

3.4信息处理程序化

以前各生产部门在收到生产任务指令信息后,由班组长日头或写派工单,但分工是否及时、合理,工作完成情况如何,科室领导无从所道,也无法督促检查,尤其是跨部门的工作任务往往会因部门之间协调节不当而造成工作延误。采用调度管理系统后,各生产部门利用电脑进行派工,任务落实到人,各级领导及调度员能够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上及时地了解到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如发现有些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企管员或调度员会通过催办平台向责任部门发出整改通知,责令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否则公司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那些需多部门协调进行的生产作业如新区域供气作业,各生产部门能够通过电脑网络查询上一个工序的进展情况(如动火接管、地下管置换和楼宇管道置换等)并制定自己相应的工作计划,使各项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

3.5信息反馈及整理自动化

以前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后,通过填写作业单将完成任务情况记录下来交给统计员,统计员将作业记录单整理后存放在资料柜中。日常月久,资料柜内的资料越来越多,整理、查找都十分困难,特别是一些因过户、销户、迁户而拆换气表的表底数记录,一旦出错或没有送到各营业所及时修改用户资料,工作人员与用户之问将会造成争执,使用户或公司蒙受经济损失。使用调度管理系统后,电脑录人员在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后立即将作业记录单录入电脑,电脑将各类反馈信息自动归类及统计,并存入调度中心的服务器中,供各营业所及公司领导查询。

3.6决策合理化

在调度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后,公司领导在办公室内通过电脑网络查询系统能够随时掌握公司所有运作情况,包括监听服务电话、各生产部门工作量及完成进度、用户投诉和处理情况等,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决策。如若遇到重大燃气事故报警,调度工程师可从地下燃气管线资料库中迅速调出事故地点的管线图及事先制定的应急方案,通过网络发往离事故地点最近的抢修组及公司领导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结合事故现场情况,作出最佳抢修方案,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消费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良多,在技术方面有CAD、CAPP、CAM、CAE、GT等,在管理方面有ERP、OA、EAM、TPM、WMS等,在自动节制以及数据采集方面有DCS,在质量管理方面有SPC等,这说明企业信息化选型是1件触及面很广,需要全面计划的系统工程。

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信息化的内容无比广泛,不可能1下子全体实现,这就抉择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1种长时间性的投资,而不是1次性的消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必需依据每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做好信息化的长远计划,并以解决最迫切以及急需的问题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切入点。

那末,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战略转换为信息化战略,咱们无妨举1个简化的分析法子加以说明。通过“高标准定位(benchmarking)”分析,1个企业发现它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中的排头兵或者竞争对于手相比,相距甚远,影响到企业的可延续发展;必需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类状况。首先要先做企业管理诊断,分析造成销售利润率低的缘由,通常可以采取“鱼刺法”,逐层剖析,找出最深层次的本源。

销售利润率低的缘由可以归纳为“销售量小”以及“本钱高”两大类,每一1类又可以进1步分解为各种缘由,其中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粗线条的方框是可以通过施行ERP系统解决的因素,但不是全体。这说明ERP尽管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万能的。要对于各种制约因素影响力的大小估量百分比,予以量化,分清轻重缓急。

下1步要树立企业的战略目标。如果战略目标是但愿在三年内把销售利润率提高三0%,就要在增添销售额以及降低本钱两方面采用措施,同时要缩短货款回收时间。

假设企业已经经施行了CAD以及PDM系统,然而,单靠企业本身的气力依然不能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要联合其他合作火伴弄合作开发,在这1方面需要协同产品商务(CPC)的支撑。为了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还需要联合另外一些制造业的合作火伴,弄网络制造以及协同商务,这需要ERP乃至SCM的支撑。降低本钱是ERP的拿手好戏,但它需要ERP系统支撑。而缩短货款回收期请求掌握客户的信息,管理好客户瓜葛,需要CRM以及ERP。每一1种措施对于实现指望值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一样要估量百分数,予以量化。以上方方面面虽然需要ERP支撑的良多,然而同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相比,实现企业战略指望值却不必定占很高比例;这是决策时要注意的。

现在,需要CIO来决策了,是先上CPC,仍是CPC同ERP1起上。如果1起上,如何节制投资,进度又如何配合,CPC同ERP又如何集成和1系列的技术问题,都将成为选型时要斟酌的原则问题。在选型进程中,企业就是要通过这类实实在在的分析工作,把企业的战略决策转换到信息化战略,使信息化战略树立在牢固的企业战略基础上。

这里仅仅举了1个增添销售利润率的战略目标,如果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多个目标,就要分清轻重缓急,排列各个目标的优先级。肯定优先级又有各种决策原则,例如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大小为准,或者以投资大小、施行的难易程度等为准。然后逐个分析各个目标需要甚么信息技术的支撑,再进1步制定信息化战略。

选型的核心指点思想是:信息化为管理现代化以及管理变革服务,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服务。绝对于不能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仅仅是“搭建1个平台”,这是选型工作的大忌,会误入迷途,致使信息化无果而终。

这里仅仅探讨信息化管理的战略需求或者宏观需求。在软件选型前,作为战术或者微观分析,还必需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以及信息流程分析。

咱们倡导选型的“知己知彼原则”,所谓“知己”,就是在理解信息技术(如ERP系统)的基础上明白企业的管理需求;所谓“知彼”,就是明白软件商以及咨询参谋公司的特长,能不能知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先知己,再知彼。遵循这个原则,即便不是百战不殆,也会极大幅度减少决策失误,为信息化的胜利创建优良基础。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信息化论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探讨

1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全面、准确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准确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全面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 ,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准确。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3.2强化浙江农民信箱运行绩效管理

浙江农民信箱是2005年创建的面向“三农”,集电子政务与商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3,4]。3.2.1主要特点真名注册。所有用户都需凭身份证实名注册,信息可信、可靠、可追溯。手机邮箱捆绑。每个邮箱都与本人的手机实行捆绑式服务,达到即时性、现实性、高效性。网上门牌号码。就像街道门牌,每个注册用户拥有自己的位置,既方便了彼此间的查找和交流,又实现了农民与政府间的零距离沟通。农民坐等服务。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农户进行合理分类,收集相关资料并精选加工,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各级共同管理。农民信箱建立了纵向为省、市、县、乡、村,横向为各部门的农民信箱联络体系。3.2.2主要做法党政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先后召开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工作视频会议,对农民信箱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各地政府将农民信箱列入工作考核指标,通过各种推介活动,大力宣传农民信箱,为农民信箱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落实责任。农民信箱系统按照逐级授权、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建立农民信箱管理员和信息员,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负责农民信箱的管理、维护和培训,乡镇负责农民信箱的推广和应用。县级以上现已配有农民信箱管理员800多名,乡镇、村两级落实专、兼职信息员4.5万人,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农民信箱服务站(点)全覆盖。政策扶持。为提升农民信箱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各地都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都对系统平台建设、管护、用户培训、短信发送、软件系统升级等予以专项补助。为缩小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农民信箱应用差距,2008年投入256万元为577个贫困村联络点提供了配机补助,2009年起连续3年投入292万元补助贫困村宽带上网费用。整合资源。农民信箱根据广大农民、企业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分类,将注册用户按从事行业、主营品种建立了13大类、280个小类的用户数据库,有效提高了用户和接!收信息的针对性。2010年又开展了农民信箱农业主体分类集群建设,收录涉农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6大类主体用户16.26万户,成为浙江省最真实、最全面展现农业主体发展面貌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企业合作。在农民信箱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农民信箱系统开发上,实施了公开招投标,确定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的浙江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农民信箱软件开发商,实施浙江农民信箱一、二期项目开发。浙江 移动公司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民信箱的硬件平台建设。与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签订农村示范点建设、降低农民的短信费用等多项合作协议,合力为“三农”提供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3.2.3系统功能扎实推进农民信箱规范建设。农民信箱系统注册用户规范发展,建立系统管理日常监测和抽查制度,健全管护队伍,稳步推进农民信箱规范建设。据2012年12月统计结果,农民信箱已拥有实名注册用户257万户,用户规范率92.5%。2012年共发送信件5.8亿封,短信7.2亿条,政策、农情、市场等公共信息4万条。同时,综合运用信息大篷车、科技下乡、讲师团和专题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强了对乡村、集团采购用户、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基层信息员和骨干用户的应用培训10万人次。全面建成农民信箱农机、粮油等专业平台。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合作共建”原则,全力打造集粮油资讯、粮油市场、粮油110、粮油主体等于一体的一站式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粮油平台现有注册用户29627户,其中收集录入粮油种植大户23600户,粮油市场行情、粮油咨询等各类粮油信息4000余条。3.2.4积极作用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信箱买卖信息栏目已累计农产品买卖信息144万多条,网上农博会有1.8万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展,展示展销农产品5.1万多种,通过网上信息和联系沟通达成农产品交易额66.5亿元,提升了农产品营销能力,促进了农产品有效对接。农民信箱在线交易商务平台已经试运行,有100多家企业入驻。2009年5月18日起开展的“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功能,至2012年7月,省、市、县三级累计发送“每日一助”信息4万多条,接到电话、邮件等反馈信息117万余次,达成农产品交易和意向约13.9亿元。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农民信箱将手机作为个人信息终端,实现用户实名制与手机短信充分结合,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和网上诚信难题。同时,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农业学历教育、进村入户大服务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农民信箱应用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增强其信息应用能力。已累计培训用户118万人次,通过农民信箱考试达150万人次。拓展了农业信息应用范围。农民信箱在传递个人信件、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防灾防病虫害预警、农技咨询、政策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系统汇集了1.3万多个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站,按地区、按类别收集整理农技资料1.94万条,“三农”典型1.5万例,整理收录全省3.46万名涉农专家的资讯,开发、链接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专项服务不断拓展,覆盖面不断拓宽。加快了农民网上社会建设。农民信箱是政策、农技、事例的主要信息平台,也是用户之间通过网络、手机短信进行交流联系的重要信息工具,8年来系统累计发送个人信件20亿封,发送短信19亿条,累计政策等公共信息34万条,建立万村联网新农村基层网站3.78万个。250万注册用户构建起浙江省最真实、最全面的“三农”面貌,初步建立国内最大的实名制网上社会。乡镇、村基层组织和农、林、渔相关涉农部门都将农民信箱作为指导农业生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信息工具,不少地方已将农民信箱作为办公自动化的载体,提高了管理效率。3.2.5发展设想作为浙江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下一步农民信箱应把握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战略机遇,共享利用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信息资源,深化信息服务内涵,延伸服务产业链,全力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平台;拓展农民信箱系统功能,推进万村联网工程,构建各个涉农部门直接为农服务的专业信息系统,统一架构公共信息服务新平台;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服务“两区一中心”(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逐步建立集管理、组织、指导、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资源信息管理新平台,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全面构筑农民网上社会,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全面升级农民信箱系统软硬件,完善农民信箱系统平台。广泛征集服务需求,科学制定提出农民信箱系统硬件配置升级方案。系统升级后,用户承载量可达500万人,同时在线5万人,可支持10个二级平台并行运行,确保10年内能适应系统发展需要。同时,组织有关农民信箱运营商,在浙江移动公司建立系统“云平台”,并进一步优化系统网络环境,重新构建农民信箱短信平台,全面完成农民信箱系统硬件配置升级,构建起性能卓越、海量存储、维护便捷、升级快速、安全可靠、具有高负载高可用性的支撑运行体系,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应用硬件基础。制定并启动农民信箱系统软件升级方案。开展全省需求调研,拟定浙江农民信箱软件系统“浙江农民信箱系统V3.0”版本升级方案,并做好开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民信箱管理服务能力。一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做好“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活动,全年全省保质发送服务信息1万条。加强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推广,扎实开展农民信箱供求专场活动。二是加强农民信箱系统规范管理。三是以农民信箱农机、粮油平台为样本,整合相关业务管理(服务)部门,组织农业主体和农技人员,近年内再建设5个农民信箱二级业务平台。全面深化万村联网工程建设。浙江省万村联网工程是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以用促建”原则建设的全省新农村信息网站集群。该工程2007年起步,由浙江省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市、县、乡、村分级维护,为有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社区)、乡镇、经济主体、农家乐等单位或专业大户提供免费的自助建站服务,目前网站总数超过27743家,已成为覆盖全省市、县、乡、村的农村基层综合网络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今后要抓好新农村示范网站创建。制定出台省级新农村示范网站创建程序、评定办法和评定标准,严把质量关,评选出余杭区丁山社区等200个新农村示范网站。开展万村联网工程宣传推广,组织各地总结了58个新农村示范网站建设经验,以专版、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拓展信息,指导基层网站根据当地实际,质量高、有特色,贴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创信息。全年信息量达78万条,超额完成50万条的年度目标,其中年信息超过24条的网站达到15095个。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基层建站步伐,同时对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行政村及长期没有信息的600多个空白网站,及时进行调整和清理,推进乡乡联网,村村建站和规范建站。规划实施万村联网工程的升级完善,实现信息逐级推送和分级显示。

3.3发展全 省农业电子政务

3.3.1主要成效建设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基础网络。组织市县完善农业电子政务内网骨干光纤建设,开展局域内网端口布设[5]。现全省共布设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端口3435个,实现省、市、县三级级联组网。保障全省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正常运行。完成与农业部、省政府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对接,实现部、省(厅)、市、县四级全面联网。组织各市、县保障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管护,做到系统运行正常,声音和图像效果稳定。2012年累计召开视频会议26次,参会人员2.93万人次,并实现全省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习进行全省全程高清直播的新突破。加强浙江省农业厅厅本级电子政务内网软件平台建设。一是正式启用厅本级办公自动化系统。2012年发文2058个,其中厅发文1634个,举办厅各单位工作人员系统操作轮训,受训390人次。二是试点建设厅本级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现已实现厅领导和行政处室主要领导的移动办公。三是保障内网稳定运行,落实厅各单位内网管理员30人,并进行专题培训;协调软件开发商提供驻点服务。加强农业门户网站规范建设。一抓信息。2012年浙江农业信息网共各类农业政务、技术、政策等信息90790条,其中农业动态、省厅动态、产业资讯、各地信息等重点栏目自主编发信息共9150条。二抓重点宣传。紧贴“三农”热点、焦点,新增“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惠农、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业科技促进年”、“农业两区建设”等12个热点专题栏目和信息。三抓网络宣传绩效。浙江农业信息网在省直属单位门户网站绩效每月排名均名列前茅。做好农技110咨询栏目管护工作。通过严把咨询审核关、紧抓催办环节,提升了咨询流转效率,据2012年12月20日统计结果,共受理咨询410条,答复402条,答复率超过98%,其中按时和提前答复的占86%,实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为农服务理念,树立了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深化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根据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系统运行以来的问题,组织软件公司对省级农业门户网站绩效运维测评系统进行完善,使之更符合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市级农业门户网站测评子系统试点建设,为全面推进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夯实基础,据2012年12月20日统计,浙江省公用模块共各类农业信息22807条,同比增长71%。3.3.2发展设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本级为主,兼顾系统”的原则,建立完善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提升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水平,为提高各级农业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效能提供保障。一是健全厅本级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新建厅本级农业电子政务内、外网数据交换平台,提高信息运转效率。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流程和功能,保障厅本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二是根据提高厅本级办公办事效率的需要,逐步扩大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范围,及时配置、部署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终端。三是将厅本级自行开发、网络安全要求高、适宜在政务内网运行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内网运行、管护,推进厅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四是建立面向市、县农业部门应用的电子政务内网门户网站,指导各地完善农业电子政务内网,推进全省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切实提高全省电子政务水平。规范管理浙江农业门户网站,强化浙江农业信息网运维。以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与管理为抓手,提高农业网络信息及时性,增加信息总量。争取全年各类农业网络信息6万条以上,农技110咨询答复率95%以上,浙江农业信息网在省直属单位门户网站年度综合排名争取前3名。同时,根据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做好农业信息网络公开,全省公用模块平台搭建和技术支撑等建设工作。积极推介浙江农业信息。一是强化厅内联合维护、全省农业系统并联运行的模式,紧扣全省农业中心工作、农业热点和农事季节,开展系列化、专题化的信息和报送,努力形成统一宣传口径,上下一个调子的网络宣传格局。二是精心筛选,及时向农业部、省政府、农民信箱、浙江在线等网站推送一批成效好,典型性、代表性强的信息。三是积极与大型涉农网站、浙江在线等网站互链互通,扩大网站社会影响力。指导各地农业门户网站规范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基础薄弱的市、县农业门户网站的建站指导和组织管理,扩大市级农业门户网站绩效测评机制试点范围,健全各级农业门户网站信息采集、和审核机制,推进全省农业门户网站集群建设。推进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组织对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平台建设,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统一安全监管的要求,研究提出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草案,逐步实现信息服务一网化、电子政务一站化、现代农业管理可视化。

3.4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3.4.1农产品商务信息化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每日一助”服务指乡镇以上各级农民信箱管理人员通过农民信箱短信系统每天帮助一位农民一条农产品供销信息。“每日一助”主要为有农产品买卖需求的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服务,重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供给信息,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购销专业大户、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宾馆等农产品需求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农产品专业协会举办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务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农产品保护价格、绿色通道等政策信息。“每日一助”服务特点明显,一是突出服务时效性,结合农时及时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农事生产预警信息。如2012年台风“海葵”来临前,积极编发预警信息,及时提醒全省农业主体做好台风应对措施。二是提升服务影响力。在浙江省省政府主页醒目位置,开设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网络专题。三是促进服务规范化。加强信息采集、信息核实和信息3个环节,规范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职责,签订服务协议,保障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用户投诉率接近于零。“每日一助”2012年共发送服务短信14161条,反馈信息37万余次,达成农产品交易和意向约9.24亿元,新发展农产品集团采购单位用户4999名。网上农展会。农民信箱于2007年推出了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以农民信箱的广大会员为基础,借助举办浙江省农展会的契机,将农民信箱会员企业信息及个人产品信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按参展地区、参展摊位、参展产品类别等不同方式展示出来,为广大农民信箱用户创造了一个永不闭馆的网上农展会。通过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许多国内外客商可以直接查询农业企业和产品的情况,开展网上询价、报价、洽谈等商务交流和企业产品推广活动,也可以通过参与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的竞拍功能参与优质产品的竞买活动。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将实地农展会放大了10倍。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吸引了许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销大户利用农民信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开店“吆喝”,使得农民信箱用户拥有一个永不落幕的展会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3.4.2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实现交流洽谈、网上订单、在线支付交易、客户管理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功能。2012年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通后,通过省、市、县农业部门联动,广泛征集各地优质农产品,并实地走访杭州、绍兴、湖州、金华、丽水等地涉农主体企业(合作社)400多家、登记产品1400多个,并选中117个企业的418个商品开展网络销售。同时选取遂昌嘉禾果蔬合作社生产的黑番茄,试点推广农产品团购活动,短短1个月成交订单1000多单,销售额近30万元。3.4.3发展设想围绕衔接农产品供需服务,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对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成效显着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主要包括营销信息渠道、供应链服务和成效的综合调研,系统掌握各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情况,深入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地位、作用及应重点支持的环节,探索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3.5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

围绕云计算、全球卫星定位、遥感、传感器、智能控制、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成功应用的案例进行针对性调研,着力研究“两区一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品种选育、农田质量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畜禽饲养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农业专家系统的调研力度,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一要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二要制定标准。三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四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实际,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农业生产最佳解决方案,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信息化论文:浅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档案信息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必须要建立好、管理好、才能发挥其档案信息的作用。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着档案标准化程度低,缺乏高级管理专业人员,档案管理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档案管理标准化, 实现管理现代化,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等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管理;数字化信息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十五”期间,国家开始把档案工作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明确指出各级档案部门要抓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在政府上网,建立数字政府中的作用。2012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令计划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由此可见,档案信息作为公务和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息息相关。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档案信息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必须要建立好、管理好、才能发挥其档案信息的作用。

一、档案信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手段的落后

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专业的管理软件。在手段上,也是采用古老的手工查找的方法,存储的方式也一般都是卷柜的方式,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容易丢失,破损。

(2)档案管理中的非专业人员居多

档案管理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档案管理团队中的非专业人员占比较大的比例,这样,很多时候档案管理者就不能及时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技术,新知识。对档案管理和存放的基础知识也不够了解,秉承老一辈的古老档案管理方法。因此,不能对以后的管理工作有新的创新和突破。

二、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

打破原始的档案管理方式,首先要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依靠网络,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实现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全面覆盖。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档案自动编目、检索,档案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等等。

在实现计算机全覆盖的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的高容量。随着各单位档案数量的增加,档案部门一定会面临沉重的备案压力,这就需要使用大容量的档案存载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

(2)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要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工作的环节和步骤,而且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档案管理标准包括:档案整理标准、统计标准、服务标准、各项技术标准等等,它是衡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尺度。

(3)树立档案工作的新观念

打破“档案管理理论不强,业务技术要求不高”的旧观念,使档案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的观念,成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成功的基本保证。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尽快掌握新的档案管理制度。信息时代需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档案管理人才,面对多变的未来,档案管理人才应能抓住机遇,形成迅速应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必须建立好、管理好、才能发挥其档案信息的作用。

(1)是全社会最大的共享资源

档案是信息,信息是资源,档案管理使社会信息有序化,是全社会最大的共享资源,没有档案管理就谈不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信息管理,保存中心和档案部门保存大量历史真实记录,是各类档案信息的集藏地,是社会各界了解政策形成、工作考察、学术研究的重要来源地,档案信息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均有相当的利用价值,与公民权益息息相关。

(2)在现代化经济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

如今,在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中,档案信息能够在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起到关键性作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经济决策中,一个商家不仅掌握自己生产工艺技术中的档案信息,而且还要掌握市场及同行业的档案信息。而同行对档案信息通常是互相保密的。一条档案信息有时可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扭亏转盈。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档案部门逐步引进新的管理理论,引进高级档案人才。其工作范围也逐步的扩大,扭转以往那种传统的档案管理状况。要使得这一整体能高效率的运转起来,就必须把信息化管理利用起来,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管理的方法。因为这种新管理方法运用的得当与否,关系着档案信息化的成败。

信息化论文:浅谈畜牧信息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形势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以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又将人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国际化的竞争,迫切地要求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现有的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畜牧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积极推进畜牧信息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可使饲养户了解市场信息,产销结合,使需求与供应之间保持平衡,避免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加强服务,必须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依靠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改造现有的产业,才能使之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并融入其中参与竞争。

信息化论文:试论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和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管理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带动着我国各项工作信息化进程。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对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给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的建设都是朝着这个目标方向不断努力的。人口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各项工作不断改革、进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实现了突破。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做好人口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将会给计划生育部门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有很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体制和策略等方面深化人口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就是在人口管理的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人口资源,完善人口管理服务的职能,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人口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的过程。

二、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的创新而出现的,其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其是在现代化的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挂历方法、手段等。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从公安部门组建“金盾”工程以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认真的贯彻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坚持“抓创新、树亮点,强基础、建机制,高起点、快速度,重发展、促应用”的原则,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组织,根据每个地区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度和水平评出优秀市、县,以积极的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例如能够准确的了解管理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婚育状况,为人口计生管理和相关人口工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不断的提高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可以召开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汇报会。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是以全部常住人口为管理对象,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涵盖公民身份信息的大型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针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等因素,市人口计生委专门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部署。各区县人口计生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定“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安排和部署信息采集、审核和录入等三个环节工作。 四、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是计划生育部门管理中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推动。

1、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的信息化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普遍化,也就是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管理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还是很有限,其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有些地区缺乏足够的经费与人才保证。

2、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是实现:

第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计生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因此,要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保证这方面工作的完善性。

第二,人才和制度的保证。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实现,对现代技术信息要求的水平比较高,因此,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在人口管理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等来建设一支具有高技术、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人口信息技术的工作与日常的工作进行整合,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结语: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各级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我们更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推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论文: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免疫系统功能建议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无疑应该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以审计信息化建设带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转变,系统解决那些不适应、不符合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种种难题。通过建设“国家审计信息系统”(gais),逐步承载起越来越多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夯实“免疫系统”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逐渐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深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变革,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成为承载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同时,由于资金、技术、开发周期、管理、经验、知识产权等原因,这些信息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威胁国家财政、金融、国有资产和资源、民生、生态环境及国家信息等系统安全的潜在爆发区。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事业的新发展,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以数据审计为基础,以发现大要案线索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我国审计机关自建立以来,计算机审计经历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的两个阶段。通过多年的数据审计实践,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总结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数据审计软件,成为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审计的有效工具。在对银行、海关、电信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审计中,这些经验、技术方法和审计软件对发现大要案线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迈出了由以手工审计为主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关键步伐。应坚持以数据审计为基础,逐步使其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基础审计方法,加快完成由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的跨越。通过开展数据审计,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及时揭示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二、以信息系统审计为高地,重点揭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将逐步整合,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也将逐步融合,“信息孤岛”的现象将逐步消除,审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必须逐步从转向一般特殊、从“细胞”转向组织和系统。只有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统筹兼顾相关信息系统的总体和具体情况,才能够充分扩展审计的视野,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进而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点,并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三、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前移审计关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基础网络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处理业务、从事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借助网络建设和应用开发,以部门的预算跟踪及联网审计为试点,逐步探索各部门、各地方的预算执行及其他常规业务的联网审计工作,通过植入相应审计模块或软件,建立起预警机制,及时或实时发现违法违规事件,做到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结合信息化工作,改革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为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组织保证

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机关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搞不好,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的转变和树立、信息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必然收到限制,必然影响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影响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因。因此,应站在审计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本着对事业和队伍负责的态度,首先应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保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为顺畅开展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审计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在环境测量站中的实用性

选用成熟产品方式比较简单,即直接采购软件公司的功能稳定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适用性差,不能兼顾到各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但是办公软件可以选择这种建设方式,而专业的环境监测业务软件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式。自主开发模式能够实现需求方和实施方的完美结合,提升信息化建设效率,然而,目前多数基层站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当然,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将来一些有能力的基层站可以考虑这种方式。委托开发模式由基层站提出需求,由相应软件公司实现功能的监测和技术难题的解决。由于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不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那么选择委托开发方式较好,但一定要做好环境监测信息的保密与协调工作。遵循适用原则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要盲目求大求全和求新,太过盲目要求人有我有,强行加入无用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就要求基层环境监测站能认识到自身实际,考虑到项目建设时长和有限的资金投入,清楚定位建设项目要达到的目标,防止信息化建设需求不明确,这样能防止资金不足、需求的变化性导致的延长项目建设周期的情况发生。所以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适用原则,选择适宜的开发技术,适合的开发方式,能满足当下的建设需求即可。

注重用户体验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给用户使用的,所以必须满足用户要求。但是许多基层站工作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若软件功能过于复杂而让用户不愿使用,而没有数据积累,那么开发出来的环境监测软件就会失去利用价值。配备专业信息化人才进行项目管理信息化项目运行包括需求分析、调研、确定技术方案和推进计划,产品选型,软件开发,上线测试,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此外,信息项目运作需要基层站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基层站和软件开发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因此信息化项目建设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不管选择委托开发模式还是自主开发模式,都需要有信息化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行。所以基层站首先必须在资源设备配置上给予保障,录用计算机专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全程参与,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并且在项目验收后,能继续发挥作用。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基层站信息化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参与和贡献,这就要求基层站能重视并积极录用信息化人才。基层站属于事业单位,职称对于基层站工作人员来说十分重要,而一些信息化专业人员在申报职称时会面临较多阻碍。例如,计算机专业硕士在信息化行业只要工作一年就能申报工程师,但在基层环境监测站却需要5年才能申报,这就使一些经验丰富的信息化人才不愿在监测站工作。所以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信息化人才则应该创新并完善人才使用机制,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那些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到基层站工作,并服务于基层环境监测事业。

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仍存在许多难题,我们要加强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意识,并吸引信息化人才长期进行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当然,也需要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并且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这样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才会得到较大提升。

信息化论文: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创新

摘要: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工会宣传工作的内涵分析、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提出创新工会宣传工作的必须从理念创新、渠道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特色创新等方面入手,才能在创新中找到新的突破,在创新中谋求新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工会、宣传工作、创新

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是知识,信息是商机,信息是财富,信息是成功的源泉。在这个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社会,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创新尤其显得重要,已经引起了高校工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内涵分析

(一)工会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工会的性质决定了两者的紧密关系。从横向上看,工会是协调缓和教职工与党政领导班子矛盾冲突的“稳衡器”和“安全阀”;从纵向看,工会是党政领导班子与广大职工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与学校党政的宣传工作相比较,高校工会的宣传工作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坚持为教职工群众办实事,把宣传工作同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是高校工会开展宣传工作的主要特色。坚持为教职工说实话,及时了解、表达和反映教职工的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是高校工会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工会宣传工作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工会工作要围绕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心,增强各级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全校教职工的凝聚力,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会的宣传工作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高校工会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职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技能素养的活动,从而使工会成为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大学校”。树立教职工奋发向上的良好形象,打造学校品牌,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会宣传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阵地

宣传工作是高校工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工会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宣传工作抓实了,工会工作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使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主力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工会代表和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好地实现。

二、信息化背景下创新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等方面来考察,不难看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拓展和创新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凝聚力。

加强工会宣传工作,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发挥工会作为高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工会依法履行各项职能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高校工会要通过工会的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手段,把党委和行政推进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举措,向教职工进行通俗易懂的有说服力的宣传解释工作。同时,也要旗帜鲜明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向党委和行政反映会员的要求,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种双向沟通式的宣传工作,必然会提高党委、行政领导与广大教职工之间的亲和度,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凝聚力。

(二)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全面改革发展。

现阶段,高校正在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 特别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必然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调整。加强高校工会的宣传工作,着力宣传高校改革的必要性,宣传高校工会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改革,尤其是涉及教职工劳动权利、经济利益等改革方案的制定;宣传工会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反映广大教职工的呼声、建议和意见,促进改革方案的修订完善;有效化解各方矛盾,保持学校的稳定等。

(三) 有利于全面发挥工会的职能。

高校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项职能。加强工会宣传工作,就要全面宣传工会的四项职能,宣传工会发挥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情况;宣传工会适应新形势, 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工会四项职能的宣传,必然会改变高校工会只是“福利工会”、“娱乐工会”的旧形象,从而树立起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形象。

三、信息化背景下创新高校工会宣传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宣传理念创新

工会干部具有强烈的宣传意识是做好工会宣传工作的前提。如果缺乏强烈的宣传意识,自然会放松对宣传工作的研究与重视。因此,工会干部应当树立这样一种理念: 工会开展任何工作, 如果忽视了宣传环节, 就不可能正真做好这项工作。当然, 要增强宣传意识, 就必须与实践活动紧密 结合。要抓住每项活动的机会, 认真研究如何发挥宣传效益: 活动之前,多考虑如何充分宣传发动群众, 组织更多的人参与;活动之中,如何通过宣传来激发教职工的拼搏精神,促使参与者振奋精神,发挥最好的水平;活动之后,多研究如何吸取经验教训,让更多的人受到教益。工会干部养成这样的习惯,工会宣传工作就会生动活泼,就会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宣传渠道创新

应大力拓展工会宣传渠道,使工会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党政牵头、师生共建、全员参与”。

1、党政牵头。学校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工会的宣传工作,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宣传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充分调动工会宣传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校的各项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宣传队伍配备必要的宣传工具,并享受相应的待遇,确保工会宣传队伍的稳定性。

2、师生共建。要大力宣传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所有师生活动,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工会工作的宣传活动,扩大工会工作的影响力。一是积极宣传师生文体联谊活动。如迎新晚会、毕业典礼、校运动会、师生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达到加强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二是适度宣传师生学术联谊活动。校工会应关心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不仅开展师生之间的“结对子”活动,让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三是宣传师生互助活动。教师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教师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搞好学习,学生也帮助退休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等。

3、全员参与。一是要大力宣传教代会源头参与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反映教职工的呼声和要求。二是要以教代会为载体,坚持民主监督,促进校务公开,认真做好“校情民意”等信息反馈工作。三是要利用教代会的职权,建立和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推进干部评议工作,形成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通过不断拓展和创新依法治校的形式和渠道,保证全体教职工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宣传手段创新

要加大工会的宣传力度, 在建设工会自己的宣传阵地的同时,还必须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借鸡下蛋”。例如,通过学校宣传部门的校报、广播、有线电视,通过党政主办的信息简报以及上级部门的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来宣传工会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好工会网站应是重中之重,实现宣传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网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它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学校工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宣传工会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传达职代会精神、公开校内信息及展示教职工在教科研等方面的成果。其它,校工会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OA系统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努力适应教职工精神文化方面的多层次需求。

(四)运行机制创新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要搞好工会宣传工作,不仅要解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还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学校工会到分工会至少要有一名同志负责宣传工作,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按照上级工会和本单位领导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计划完成宣传工作任务,要防止无领导、无计划、无分工的现象。

2、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一定素质并热心宣传工作的队伍。所以在竞聘该项岗位时,要选择有一定专长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要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为他们创造条件提高业务水平;

3、建立工会宣传工作的激励机制。宣传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工会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对宣传队伍必须要有一定的奖罚制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把宣传工作业绩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宣传特色创新

高效的工会宣传工作, 既要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又要具有自身特色, 不能雷同于党委宣传部门的宣传工作。应坚持以职工为本, 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新时期维权观。工会的宣传工作, 就要突出维护, 就要为工会担当的特殊使命摇旗呐喊。工会干部要敢于出面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敢于为教职工说话办事, 同时也要善于正确处理这类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支持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创新工会宣传工作,要在创新中寻求新的出路,在创新中找到新的突破,在创新中谋求新的发展。要从信息化社会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工会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开展工会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要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载体,增添新亮点,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新的实践中开创新的局面。

信息化论文:县统计信息化建设浅析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统计信息化是为了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交换和共享,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全面提高统计效率,更好的为统计工作服务。

一、南县统计信息化的现状

县级统计局是政府统计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公民联系的纽带,是采集统计数据的第一线。因此,县级统计信息化是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也是信息建设的关健所在。

1、省、市、县重视统计工作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__]8号和《进一步加强工作意见》(湘政发[20__]8号精神,以及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益政发[20__]15号),省、市两级政府明确指出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统计专网建设,实现省、市、县网络线路开通,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联网直报。乡镇微机配备经费按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负担。县人民政府对统计工作有关要求也进一步明确。

2、统计基层,基础情况

从县统计局看,县统计局在职人员16人,平均年龄42岁 ,统计师2人,懂统计与计算机复合型人员不超过一半,现有微机13台,笔记本1台,人平0.8台,针式打印机3台,激光打印机1台,局内全部联接internet网。

从乡镇看,全县12个乡镇,统计人员暂为经管系统编制,县政府、编委正就统计人员定编定员问题进行研讨中,就乡镇微机配备事情,经费由省、市、县按3千、2千、2千比例已经到位,对乡镇统计站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已进行政府采购中,5月底可以全部配备到基层。

从企业事业部门看,向统计局有报表报送任务的单位317家,其中规模企业41家,商业 37 家,房地产建筑22家,服务业17家,县部门95%都拥有电脑,八成接入宽带,统计人员基本由财务室或办公室兼,持有统计上岗证不足20%,企业单位统计人员由会计兼,电脑接宽带情况只有90%,但统计上岗证持有约有30%。

从信息化交换信息情况看,县对市基本实行电子化办公,通过市级内网“ftp”进行数据传输,企业部门中除规模工业企业德盛纺织、德兴纺织、汇源麻业、湖南拓普进行联网直报外,其他均进行电话、传真、报表等纸介进行传输。县统计局对县域经济数据及主要经济指标主要通过统计年鉴、南县经济数据月度卡、南县调研分析向外传送,在20__年底,县统计局建立了南县统计信息网,县局的有关工作及统计数据在网站上向外公布。

二、制约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1、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不少的干部与公众对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部分单位领导对统计信息产生、传递、服务、作用认识模糊,对计算机使用仅停留在文件打印上,认为信息化是高新技术,还不知如何着手来抓信息化,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投入有限

统计部门的本身业务经费就有限,如果从有限经费中挤的话,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在设备更新、网络升级、网站更新上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

3、统计软件更新较快

现在县级在处理统计数据使用sarp系统,有的使用的foxpoe系统,一套表制度的epras,普查版本的apras,再到抽样调查各类新程序,县统计局的统计专业人员使用起来尚需摸索中求发展,更别谈乡镇、部门、事业单位了。在对报表单位布置工作时,月季、年报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汇总,统计软件的快速更新使得报表单位也有些应接不暇。

4、统计信息网管理落后

南县统计信息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少、更新慢、数据少、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少、版面也不美观,点击率十分低,网站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对外宣传,公布的作用。

5、专业人员缺乏

县统计人员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有5人,特别是懂统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少。懂计算机的人员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操作计算机、录入、汇总操作上,而网络技术的方面几乎空白,精通业务与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统计网终化建设成败。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对策

对于我县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有利条件,实行扬长避短,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1、要以省、市、县《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通知》文件出台为契机,大力宣传统计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利用好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南县统计信息网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宣传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让公众了解统计信息化工作,支持统计信息化工作,参与到统计信息化工作来。

2、办好南县统计信息网,构建互动开发的信息平台

统计信息网是统计信息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发挥统计服务功能,展示统计工作成果的阵地和窗品,在丰富网站内容、美化网站版面的情况下,更好的考虑谁在观看我们的网站?用户需要了解哪些统计内容,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服务格局,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服务。发掘和捕捉企业、部门和公众需求,推动统计业务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3、大力度进行统计信息化硬件建设

统计局的电脑设备是最多、最好的,因为计算机就是工作人员的工具,报表录入计算汇 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先进设备,先进系统,工作效率才能提上去,才能让统计工作者既“勤奋”又“聪明”地工作。

4、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信息化建设,人是关健,有了设备和系统,还需要操作员,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培训班,对在职工作者进行充电,针对网终技术空白,更要找时间找机会让操作者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较深层次的知识。通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造就一批精英统计员,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采用分步分块策略推行联网直报

统计联网直报是统计信息化过程的必然趋势,目前,市统计局对统计联网直报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我县的规模工业企业也已有4家,通过联网直报向国家统计局报表,对统计报表单位可以就水平、层次及状况进行分类,逐步实现统计资料联网直报。

统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必然,我们统计部门要抓住机遇,按高标准要求,通过统计信息化带动统计工作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