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计算机专业论文

时间:2022-03-30 06:0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计算机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专业论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

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化效果探索

必须要明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不但教师自身要弄明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而且还必须要让学生也知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同普通英语教学的区别。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同学习普通的英语在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对于普通英语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以后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实现无障碍交流,学习的重点也是定位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但是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快速理解能力,侧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及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科学正确地选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高低还会直接受到所选用的教材的影响,可以说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可以对学习计算机英语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为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科学正确选择教材。首先,所选用的教材要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有全面的体现,要包含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最好是能紧密联系计算机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要尽可能地涵盖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的计算机英语词汇量。再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要做到用语地道规范,并且难度也要尽力符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这样才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一般来说比较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最少要包含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五个大的模块。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其他教学资源

首先,网络的发达给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而且还可以获取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最新英文文献资料,这样就不但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如果能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教学之不足,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觉得很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从而也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比如英文的计算机幽默故事或者短文,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漫画以及英文的计算机相关的新闻媒介等,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活跃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是单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义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积极采用更为高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还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通过“专题式教学法”可以就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特殊性的难点或者重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来学习到专业知识。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关键词:知识搜索引擎;计算机专业;设计课程;应用

摘要:论文介绍了知识搜索引擎的产生背景、实现原理、定义、特征和分类,阐述了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现状及改革思路,最后把知识搜索引擎应用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人们借助网络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搜索引擎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在教学应用当中,也离不开搜索,本文讲述知识搜索引擎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二、知识搜索引擎

1. 知识搜索引擎简介

对于传统搜索引擎来说,它面临着搜索结果过于宽泛、用户的查找效率低、大量信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终等弊端问题。另外,有的搜索引擎采用限制搜索框数字的形式,或者缩短搜索框来改变用户习惯,但效果并不明显。

知识搜索引擎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和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专门针对知识需求而设计的搜索引擎,是在搜索引擎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的过程,并且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上的知识整合传播。知识搜索引擎不仅可以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智能查询技术通过对输入的简单疑问词句的分析直接搜索得出答案,而且在没有满意搜索结果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创建问题,等待他人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评价。它建立了完善的互动机制,例如评价,交流,修改等[1]。

知识搜索引擎为广大网络用户创建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且实现了知识的挖掘、传播、利用、共享和评价[2]。它包括创造、评价、利用、共享、积累五个要素[3],充分体现了Web2.0特征。

2. 知识搜索引擎特征

正是因为知识搜索引擎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才能为广大网民所青睐,它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互动性。用户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悬赏公告以刺激和发动其他用户为其解答该问题。用户提交问题之后,其他用户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或是网上的资源来解答问题。提问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提交的答案进行评价处理。如果提问者对问题的答案满意,则把悬赏分给回答者。如果提问者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或是提高悬赏额度,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这一问题,直到提问者获得较满意的答案为止。总之只要把问题提出来,就会有答案。

第二、网络化。不同的知识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广大用户共同建立的知识信息库,这知识库明显是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集成化,是知识内容的提纯和浓缩,这些信息库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汇集而成。

第三、智能化。知识搜索引擎中以海量的知识库信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于用户回答过程所积累的大量知识自动详细地分类组织关联,编辑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调动网民参与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汇集了千万网民的智慧,让用户彼此分享知识及经验。[4]

第四、人性化。知识搜索引擎区别与其他商业搜索引擎,不同于 Google 的算法排名和百度的竞价排名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的搜索结果可以完全依照用户的行为和心愿进行排序,无论是从相关度、发问时间、悬赏额度还是从阅览数、投票数、正面评价等方面,都是忠于人的自然需求。[3]

第五、激励制。解答问题不仅可以获得点数回馈、功能加值,而且能带来很多无形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有关激励机制下,既可以帮助别人分享个人的经验,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知识,这也是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回答的主要原因。

3. 知识搜索引擎分类

知识搜索服务从韩国起步,经中文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应用模式扩展到了全球,并且有了英文的服务版本。它在国内的发展一日千里,目前包括百度、新浪、雅虎、 腾讯等中国主要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了知识搜索服务。

各种知识搜索引擎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在类目设置方面,有些设置二级类目,如百度知道,在搜索方式方面,有些设置了基本搜索、高级搜索、二次搜索、类目浏览搜索,如雅虎知识堂。在此,本文根据知识搜索引擎的呈现方式的不同,把知识搜索引擎分为知识呈现型和互动问答型[5],知识呈现型的有中国知网、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互动问答型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识人、搜搜问问、雅虎知识堂、奇虎经验搜索、Yahoo!奇摩知识+(繁体)。

三、知识搜索引擎的应用

在此,以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课(VC++)为例,说明知识搜索引擎在设计类课程中的重大应用。在计算机专业设计类课程改革环节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的步骤采用:成立项目组—>选题—>设计—>答辩,其中选题和设计这两步非常关键,在此就这两步的实施方法作介绍。

1、如何进行选题呢?除了教师提供一些项目外,可以充分利用知识搜索引擎进行大量地搜索,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了解到VC++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知识搜索引擎及各自的特点、使用方法,在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演示各个引擎的使用及使用技巧,如在百度文库搜索引擎[6]中,搜索“C++课程设计题目”,点击“DOC”类型,获得如图1所示的结果。本阶段提供时间是2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题,学生选题多种多样,选题的方向有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库)方面、图像方面、数值计算方面等。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表示有很大收获,因为通过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海量地搜索题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够开拓视野,能够了解到VC++所能完成的任务,了解到一个大问题要分解成各个小问题来解决,而且需要全面分析所需要用到数据结构等。

图1“百度文库”搜索

2、如何设计完成题目呢?教师固然会在上课时讲解一些相关知道,如VC++中的基本类库MFC的层次结构等,但毕竟时间有限,一周2节课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外要花更多时间去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借助知识搜索引擎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作用。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在线学习等,教师可提供有关课程信息,学生可进行在线做作业、测试、讲座等。对于利用VC++中的MFC进行系统的设计课而言,在教学平台中,使用最多的是提供交流、讨论、发通知。学生也可以利用各种知识搜索引擎,把搜索结果以通知、讨论的形式链接到教学平台,作为本课程的知识积累,起到引导激发学生的作用。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积累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平台中的知识搜索”

四、结束语

无论是教师备课时所用的专业知识的搜索,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互动解答问题的知识搜索,使用的效果是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总结,使课程的“教”与“学”更加生动、灵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创新,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其独特所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建立相应的实验项目以及对应的实验教学案例数据库,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开发对应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能够在对教学内容有直观感受到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当实验内容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时候,就应该从不同专业课程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实验失败也可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情况的存在,只要该学生的实验过程确有其可取之处。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实验室所拥有的设备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对教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最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获得最大的能力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讲解计算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的编译原理所获得实验教学改革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案例中高职院校以往的编译原理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加倾向于验证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分量,但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加的协调,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编译原理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

1内容改革与实验改革同等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中,专业理论的改革创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同等重要的,实验的改革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理论知识的更新离不开改革对其的支持,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往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需要记住,并不能够对其今后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对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将其转变成计算机的语言知识以及对其相应的处理操作,根据新的编译课程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的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都被重新激发了出来,学生在得到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对基础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

编译原理的专业实验教学项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能够直接对编译技术进行运用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另一部分是能够将编译相关知识理论与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论技术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基础性的实验项目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和操作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的实验工具。而经过合理的分解和综合之后,编译原理中基础性的实验项目可以在一定的组合下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雏形。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各种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增加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就能够有效的将基础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包括实验实训之外,还包括了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校外实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重要的环节。(本文作者:赵莉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论文:对现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0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

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 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 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论文:基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 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第一、二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企业的工程项目,并带回到学校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阶段,“岗位专门技能模块”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后,通过选中的工程项目,结合学生的就业愿望和可能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针对性,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上突出横向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此阶段的教学采用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没有学科界限,只有完成工程项目的最佳手段

计算机专业论文: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计算机意识 设计案例 分层教学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家庭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参差不齐,所以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所以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类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在条件优越的城市中学,计算机教学较好,家庭计算机使用也很多,相反,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是摆设,也没有条件购买家庭计算机,所以造成高校有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键盘都不认识,使用“一指禅”打字。对于这一情况,有的高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缩短到一周2学时,甚至让学生自学,也有的高校还是每周4学时。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会让另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是感觉吃力、无从下手,或是感觉无聊,学不到什么新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现阶段,大学生为了找工作的需要,陷入各种各样的考证泥潭不能自拔。故此学校越来越重视考试的过级率,教师也就只重点教授考试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一带而过。而学生也只关心计算机等级考试范围的知识点,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考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对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流于表面,不能灵活运用,不能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为了工作需要还得花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三)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计算机教学脱离社会需求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停留在职业教学阶段,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知识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途,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指标,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捆绑选课,例如:Potoshop和网页设计、C语言和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与Flash动画等。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太快,造成大学计算机教材的使用周期太短,所以我们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

(二)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本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操 作方法和编程思想。到二、三年级,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计算机课程,如:会计电算化、CAD、办公设备使用等。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和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到大四时,开设部分计算机强化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能温习提高学过的知识,也能使计算机学习四年不断线。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致使教师权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下面是在网页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1)设计案例,提高兴趣

所谓“设计案例”,就是构造一种实际案例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执行解决过程的方案。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为学生去拟定自学计划与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解决问题。例如:提出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的构想,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参考网站,然后从需求分析、网站栏目设计、网页平面设计、素材搜集、网站开发实施等各个方面教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自己的博客,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设计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网页,甚至存在连计算机系统操作都不熟练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分层教学,在备课时,除了课本上的静态网页的设计内容以外,还适量增加附加内容,如:网站数据库设计、动态网页的设计等,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完成附加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去图书馆自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学生是个敏感、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懂了,有了制作的网页成果,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

(3)渐进分析,由浅入深

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网页模板的教学中,提出对制作好的网站进行颜色的改版设计,怎么办?难道对网站的几百张网页一张一张的进行改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们只需要将模板进行颜色改版,其他几百张网页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们再具体教学生怎样来创建模板、应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网页。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要把难点分散、拆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学生就会感觉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渐进分析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4)效果比较,提高理解

“效果比较”指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教学,学生体会不到该知识点的优越性,有了比较,才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例如:网页教学中,我们使用5种以上的颜色制作一张五颜六色的网页,文本大小都是四号字。然后,我们再制作一个2种颜色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制作一张网页,让学生对两张网页进行投票打分,最后得出结论:制作网页,使用的颜色在3种以下。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体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如网页相对路径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603寝室的张三要去找608寝室的李四,他将怎么去找到他?首先张三走出自己所在的寝室603(../),再走进608寝室(608/),这样就能在608寝室找到李四了,所以李四相对张三的路径就是“../608/李四”。

(5)开展兴趣小组,以赛促学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爱好计算机操作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基础就很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网络化平台教学

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看书来自学,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效率较低,因此,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教师向网络平台上提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作业提交平台,方便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弥补课堂教学上的学时不足。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论文: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 独立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 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计算机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嵌入式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然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学关键因素中均存在若干问题。现将本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市场人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目前,智能化计算机领域就业市场对嵌入式从业人员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从高校毕业的嵌入式专业或方法的大学生中却难以真正达到嵌入式从业人员标准,甚至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的能力,即便企业录用的专业毕业生,也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再培训。市场人才要求和高等毕业生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环节训练。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多数学校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3∶1或2∶1,能达到1∶1的情况很少;一般以实验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箱配套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实验中往往选用的是基础侧重验证性实验,选用的复杂和高级实验较少。

我校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嵌入式方向,其作为专业方向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前修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等课程。众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实验都是以系统层面为基础,每个实验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实验学时需求较大,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确实存在理论部分内容占用较多学时的问题,目前,我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较小,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然而实验学时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对实践环节进行外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3.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关课程实验项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实验项目与公司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其一,实验项目内容和市场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市场有所脱节;其二,嵌入式方向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实验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否则在校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减少,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直观性,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其办学特点,和当地相关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由教师审核指导,学生动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体系教学设置

1.嵌入式课程特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学生侧重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嵌入式系统开发和一般的PC机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统开发往往都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开发工具也是专用的开发板。学生如果不通过实际动手开发一个系统模块,就很难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因此,实际动手能力是嵌入式课程最显着的特点。

2.我校嵌入式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课程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嵌入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课程内容及时间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始,从系统开发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平台出发,依次对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以及Java程序设计基础进行深入讲解,最后对嵌入式接口技术以及高级编程展开讲解,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分别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持续性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1.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依托产品和市场,而设计的创新性决定了系统的价值,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论学时仅概要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环境搭建以及技术要点则通过实验学时完成;将学生两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选取至少一个实验模块,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对实验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代码编写,甚至存在的问题等,在实验学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全班范围内讲解,任务在学期初就进行认领,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深入研究实际系统,任课教师也对分组学生的任务完成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实验学时6学时的综合开放实验,任课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注重设计的原创性。2.以生命期为线,规划教学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教学体系,因此嵌入式教学体系按照从下往上,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三步走”思路,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和课程设置进行对应:①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对应课程《嵌入式软件开发导论》、《嵌入式接

口技术》,着重开发平台的了解和认识,交叉编译、仿真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这不但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包括应用开发和核心编写代码,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③嵌入式综合应用的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高级编程》、《Java程序设计》,包括农业移动多媒体、农业生产嵌入式图形应用、智能农业等复杂的复合型应用的开发,直接面向实际工程项目。 这完整的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全貌,对嵌入式系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硬件平台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两个关键方面。我校教学平台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通用型实验开发箱,按照厂家提供的内容来授课,实验课程初期,学生的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大多只能做些验证性实验,直接影响学生面对实际系统时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与后续开发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和厂家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通用型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成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开发板,在实践教学中,通用型和改进型开发板结合使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关系,我们收获颇多。对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部分;基于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块。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但贴近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与实际应用接轨。

4.运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极大的促进。①采取项目为载体,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每个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小项目,采取分组分工运行的方式,根据题目的具体分工进行分岗位操作,团队成员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由项目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到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项目开发。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鼓励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兴趣,能坚持吃苦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对应的项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实施项目任务,留出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支持。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的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我校参加过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而且还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论文: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课程模式 中职计算机岗位 学习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专业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法与学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本专业知识,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教和如何学”这一问题,目的是通过改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学好计算机英语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解决计算机的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专业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是培养专业技能娴熟、英语应用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计算机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成果,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笔者教授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实践,探讨在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教法与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和赐教。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使得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却明显下降。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我不学外语,只说汉语;对于英语,只有它认得我,我是认不得它的;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导致普遍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不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以后应该也没什么用。作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我认真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教法指导: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培养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也会说:Windows XP、Windows2000、Vista等词汇;你们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同样也会说:Flash、Photoshop、VB、CorelDraw等。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启迪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围绕计算机英语的某一单元主题(如: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如:专业词汇、术语表达等),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这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灵活使用游戏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针对大部分中专生基础差,底子薄,且普遍具有厌学的心理,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英语会有一定困难;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计算机英语需要掌握的单词并不多,一般在两、三百个左右,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在计算机单词教学中,我习惯使用游戏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记忆。例如:假定一个班级有52人,英文字母共有26个,指定每名学生代表1个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到听写时,说到一个单词或缩略词,就让代表不同字母大小写的学生上黑板前面组合,如果组合正确,就说明这些学生掌握了这个单词。用近乎游戏的方式取代以往枯燥的听写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锻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专业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英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计算机科技发展有力的语音支撑,所以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为就业打下能力基础。钦州是北部湾核心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自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批准设立之日起,便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媒体和巨商的目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到钦州,如: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等。这就对职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要求,员工只有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为企业服务。不少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和老师交流的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英语在他们的工作中太重要了。学习专业英语,能很好地锻炼英语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

(二)结合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

很多学生学英语最头疼的就是背单词,学专业英语也不例外。但是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基础外语,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而掌握这些特点。如: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如单词:bridge、thread、port、bus,学生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思分别为bridge(网桥)、thread(线程)、port(端口)、bus(总线),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了解其特点,进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注重专业词汇的结构性分析,善于发现并利用其中规律

英语学习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词汇的学习记忆。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也不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都是在现有基础词汇的基础上再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构词法的掌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突破口。当我们翻开任一版本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时,会发现许多的术语词汇都似曾相识,但就是不知道其确切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1、派生词。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它是根据已有的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词(Ⅰ.前缀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Ⅱ.后缀—ware件、部件,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等);2、复合词。复合词是计算机英语中的另一大类词汇,通常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通常以连字符“—”连接单词构成。(plug—and—play即插即用,point—and—click点击);3、缩略词。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干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拼接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如:PC、CPU、RAM、ROM等。

(四)学习专业英语要持之以恒,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简单的词汇量的积累,它同样也包括了计算机体系的系统性和英语语言的系统性,培养基本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努力的。例如:屏幕英语/信息的学习,许多同学在安装或使用计算机软件时都会遇到屏幕英语/信息提示,所以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使用英语,做到见多识广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坚持使用英语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坚持日常学习,并不需要抛开其他作业,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学,而是边用边学。比如:为了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查阅英文帮助或技术资料。只要在电脑里不安装任何中文版或汉化软件,坚持用英文来阅读,久而久之,英语学习水平必然会得到明显提高;而如果我们总是喜欢使用中文版的软件,或喜欢汉化的帮助,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许多日常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机会。不可否认,读中文肯定比读英文方便,节省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弊大于利。这种对翻译的依赖会使我们失去获取一手资料的宝贵机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试图多用英文来阅读文章、了解大意,慢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教好或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去学习计算机学科、英语学科相关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必须端正自身学习英语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目标,战胜学习英语的困难,最终获取成功。

计算机专业论文:浅析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ICT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整合

论文摘要: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概述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涵盖了计算机、投影设备、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1]。ICT教学是将资讯科技融入于课程、教材与教学中,使之成为师生有效的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

基于ICT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以及ICT与计算机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将ICT应用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趋势也是必然。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ICT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ICT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的搜索、处理、重构、呈现为线索,发展了一种基于WebQuest(网络探究)的任务型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在互动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网络上搜集信息,运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在自己不断试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知识并掌握知识,通过互动多媒体展示、分享知识和经验。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搜集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若干个话题,分别对每个话题给定质询任务,即围绕计算机某一技术领域回答若干个“What”、“How”开头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Wikipedia、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而对于同一个主题,学生常常可以得到无数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达,此时,就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对于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并能够在无序信息和语言表达中找到其逻辑关系,对信息和语言材料进行取舍。该环节着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高效搜集和掌握英语计算机专业信息的能力。

2.利用网上翻译器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重构

网上词典(如维基网上词典、雅虎网上字典、海词网上词典等)中的科技词汇容量大、更新快,例句更符合时代特点和专业需求。此外,网上词典操作简便、省时、灵活,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更符合高职专业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

利用网上辞典,让学生对英语篇章进行翻译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英文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在多个文本的比对和参照下进行整合,形成学生自己的表达,进而加深对计算机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对科技英语句型、篇章的掌握。在此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需要教师更多的语言指导、专业指导和学生间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助合作,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网络协作工具交流学习成果,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

BBS、Blog和Wiki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网络协作工具。BBS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意见的场所,能提供信件讨论、软件下载、在线游戏、在线聊天等多种服务。Blog指的是具有个人特色的“网络日志”,可以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带有多种管理功能的个人主页。而Wiki是以知识内容为中心、面向所有对某一知识感兴趣的公众,译为“维基”的一种面向社会群体的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可以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和。

学生通过网络质询和网上辞典的翻译、理解和整合,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网络协作工具出来,供大家分享、探讨。教师可以通过Wiki这种简单内容管理工具,创建网页形式的内容编辑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成果,并在上面对其作出评价。

Wiki等网络协作、管理工具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便捷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和形成有效反馈的平台,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4.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互动多媒体搭设师生展示平台

知识视觉化、操作视觉化可以为高职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加深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记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更加容易和方便,被认为是未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流技术媒体。

实践证明,互动多媒体与外语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电子白板的操作呈现知识,达成师、生、媒体间的互动;通过学生小组成员成果汇报的方式来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以培养他们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互动多媒体搭设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展示平台,构建了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

基于ICT 的WebQuest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打破了陈旧教材知识体系的条块分割和固定文本的局限,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提升,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而乐于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来。

同时,任务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的前沿专业资讯,提升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知识间的良性互动,并使学生最终获得了探究的体验和乐趣。

此外,ICT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改进自身对未来工作、职业、社会的理解,同时对ICT技术本身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ICT是连接学生和真实职场、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思考与总结

信息资讯技术的介入给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传统基于书本内容、单调枯燥的课本翻译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不改变,而仅仅将教学内容电子化、课堂讲演多媒体化,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2],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高职学生计算机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也无明显提高。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是教师发挥ICT教学优势、使其功能和作用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计算机专业论文:试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初探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英语词汇 信心 效果

论文摘要:“电脑和英语”被喻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两把钥匙。电脑自诞生之日起,就和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专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在课堂中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纵所周之,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个教师的教学如能让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肯努力学习,到乐于学习,并能较灵活的指导实际专业学习和实践,就是比较成功的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良好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不可少的。通过6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并且作为教材《计算机实用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参编、副主编,我一直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并能过“四结合”总结出了几点教学改革体会。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太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不说外语,只说汉语;英语啊,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此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找回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会说用Windows XP、Windows 2000、Vista等词汇;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手机,当问到他们手机键盘上用的是汉字还是英语字母,答案也是无容置疑的是后者。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已经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着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加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在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结合专业教学,让学生克服专业英语难学的恐惧心理

中职的基础版英语比较简单,以实用为主,且一般专业英语的学习都是学习了基础版英语才开始的。这样,一方面学生学习了一个至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学了一些专业课程,或多或少学了一些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但当学生大概翻阅专业英语的教材后,看到很多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截图都是用英语标识的,会纷纷发出很难学的感叹。为此,教师在开始上专业英语课的可以把专业与英语结合起来。如,可问学生之前学的专业课程中有哪些课程是用英语直接取课程名的,一边叫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一边请学生回答,他们会很流畅、流利写出和说出,Photoshop、3D Max、Windows等,这时教师要用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达不到这个能力的,以此给学生认可和面对今后学习的信心。

三、结合英语词汇特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二是指该词汇在计算机方面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出许多专业词汇的意思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得来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叫学生装他们经常用的软件,然后使用,不同的是装的是英文版,不是中文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操作。当在英语课学生能实际操作和计算机及英语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时,会比较的兴奋,但由于装全英文软件,学生又可能信心不足,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初中和上一学期的基础英语来判断其意思。例如,让学生装ICQ聊天软件,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诞生于QQ之前的流行聊天软件,目前也是英语国家最流行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热情。在学生安装前,教师可以先复习在安装过程中会碰到单词的普通意思:Next(“下一个”,专业英语中译成“下一步”),Cancel(取消),Back(“背”, 专业英语中译成“后退”),Yes(是),No(否),Finish(完成)等。通过复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很轻松地顺利完成安装,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专业英语的意思源于普通英语这种概念和思维,在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其它软件的安装或使用,如Ghost,MSN,CuteFTP等,就会很轻松的完成任务,对于想安装利于他们自身需要的英语版软件也会很容易完成,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英语词汇,包括专业术语,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技能都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和极大的提高。

四、结合中职生特点,应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对中职生如果只是以卷面成绩来定,那么,学生就会以课本为本,以考试内容为主,以达到合格分数为完成任务,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与学生在初中为了升学而进行的学习方式基本一样,教学效果也会不好。实际上,中职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有:兴趣广泛、善于交往、渴望独立等良好性格,同时他们又有缺乏自信、心态浮躁、做事容易半途费等不良表现。针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为他们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服务,使他们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此时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方式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态度、英语竞赛、平时作业、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在一开学就通过部分规定,部分讨论等的方式规定相关内容,当要学生讨论和自己成绩息息相关的内容时,会在一开始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也因此会定出与学生专业相关、性格相符、对他们今后就业有用等特点的内容和评价方式。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来进行综合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学生掌握专业英、提高计算机技能应用的过程,既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又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

通过以上体会,我个人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特点及联系,加上中职生自身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今后社会对其英语素养的需求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方式,以此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论文:浅谈职业资格认证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双证书 计算机专业 职业资格认证

论文摘要:要在高校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阐述了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是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

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高校专业教师中推行“双证书”制,势必会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双证书”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双证书”制的含义

1.1学生“双证书”制

高校学生“双证书”制,指的是学生既要有高校的毕业证,还应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而后者是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目的。

1.2教师“双证书”制

高校的教师“双证书”制,指的是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后者标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推行“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推行“双证书”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开始推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即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因此,在高校教育领域推行“双证书制”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项目中对高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有明确的要求,而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获取双证书是大多数没有工程背景教师的必选条件。

3目前高校教师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经过家门—大学门—高校门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三门”教师比例甚至高达96%。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然而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像网络互连技术、网页开发、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等专业课程,更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工程背景、独立开发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

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共有46人,其中具有“双证书”的教师有20人,占整个专业教师人数的43.5%,而教育部试点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双证书的比例达到了97.5%,数字显出了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4全国计算机认证分类

4.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大体分为五类,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是对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它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考试级别分5个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每个专业、每个层次还设置了若干个级别。

4.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考试)

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目前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桌面出版、多媒体应用、因特网(Internet)、局域网和会计电算化11个模块,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增设新模块。

4.3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该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考试共分八个模块,即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因特网应用模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计算机速记模块、专业排版模块、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考试合格颁发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等级划分为五、四、三、二、一,对应职业资格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称为初级操作员、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操作师和高级操作师等。

4.4IT厂商设立的认证考试

这类考试是由软硬件开发商举办设立的培训认证,目的是证明学员对该公司开发的软硬件的掌握程度。主要有微软认证产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微软认证软件开发专家(MCSD)、MCSA(微软认证系统管理员)、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网络的教师认证)、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华为-3COM认证、MCDBA(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RHCE(RedHat认证工程师)、SCJP(SunJava认证软件工程师)、CISSP(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以及美国Autodesk认证考试等。

5如何对专业教师实行可操作的职业资格认证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制定一套符合本专业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考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它对促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的观念;让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不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不熟悉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师是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也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

5.2根据专业方向取得相应证书

目前,高校生师比一般都比较高,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那么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如果要求教师什么证都学都考,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以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为前提,有选择地进行专业主攻,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把计算机专业大致分为五个方向,即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多媒体应用技术。对以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师,可以选择参加软件考试中的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认证网络设计工程师)、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等的认证考试;以讲授多媒体课程为主的教师为例,可以选择参加IT厂商认证的如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动画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认证考试。

5.3按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教师可以按初级—中级—高级(或者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使考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可行性。

5.4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IT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因此,高校应该在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上给予实质性的政策倾斜。比如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制度,对取得证书的教师在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激励教师积极考证。同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利用假期送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培训,到生产一线、实训基地学习,为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较宽阔的外部条件。

6结束语

高校教师被时代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鼓励高校教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推行教师“双证书”制,是高校推行学生“双证书”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