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28 11:21: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回去。”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 “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

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份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份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段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想出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等等。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从而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又如讲造纸术的发明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种书写材料,上课时就叫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有人说可以把字写在布匹上,有人说把字刻在木块上,有人说石头上也能刻字等等。我让学生分别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上写上几句话,几分钟过去以后,只有一些学生完成了任务。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一下原因,台下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人说石头太硬,没有办法流利地刻字,有的说木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说在布匹上书写相对容易,但是价格太贵。还有人表示如果把刻有字的石头和木块带走是很费力的事情。我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纸来代替。接着我让学生写50字的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还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如果没有纸 的出现,人们就无法记录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着增强。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初探

王仲孚教授说:“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校历史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为期二年的“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实验。作为实验组的一员,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寻求“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方式、方法。本文根据实验心得,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的经验,对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法作一些探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 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 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与实验组其他人员注重研究导入方式。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着。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 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 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着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 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迁移教学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青岛已实施了七个年头,这七年里,大家有欢喜、有困惑、有汗水、有收获。为了推进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工作,青岛市初中历史学科举行了 “历史学科内外迁移教学法”研讨会,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参与《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的展示,对迁移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什么是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某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二、迁移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研究教学目标,明确迁移方向

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的作用。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必须要研究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在授课时就会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将教材做了整合,划分为《同根同源》、《漫漫归程》、《情牵两岸》和《心语心愿》四大板块。将海峡两岸的关系从历史讲到现实,从现实讲到对未来的展望,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2.运用认知结构,实现历史知识的纵向迁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纵向迁移。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国、元朝、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完,这就为本节课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奠定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

3.联系实际,促进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

历史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历史课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历史知识是静止的、稳定的而社会热点是发展的、变动的,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再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迁移到社会热点中去。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联系了社会热点──2008年台湾大选,并播放新闻片段《马英九谈两岸关系》,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亢奋状态,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在第二板块“漫漫归程”中,让学生思考“是什么阻挡了台湾回家的脚步?”引出现实热点: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入联公投”等台独言论,再联系台湾岛内民众反对公投、反对台独、支持马英九的表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台独是不得人心的,实现了从知识到热点,从热点到知识之间的有效迁移。

4.注重学科渗透,实现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迁移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语文、地理、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些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比如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因此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首诗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儿女造成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源于上一知识点“台湾问题的产生”,又为下一知识点“推动祖国统一的政策”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在“心语心愿”中,一名学生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这样一首意蕴深刻的诗歌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和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历史是一个 过去的概念,而地理学科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知识。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空间概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本节课第一板块“同根同源”,学生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还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将地理知识迁移到了历史课堂。

总之,迁移教学法是新课改中的一项有益尝试。虽然它只是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它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及教学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方法

对策一: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来推进现代化进程

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不是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就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因此,要加强对新课改的学习与新课标精神的领会,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学手段而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问题二:课件越精美越好运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模式,将历史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特点,这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正是看到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优势,而片面地认为多媒体课件越精美越好。因此,在制作课件前盲目追求课件外在表现形式的华丽与优美,插入了太多的图片、视频、影视剧资料等,只是这些素材的简单叠加,而忽视了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这些素材上,而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少,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策二:课件要实现外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有效成功的课件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顺利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上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欲望。这对课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件不能只求素材的优美,而是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各种素材的选取。要选取最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增强课件本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做到既要以课件形象直观的素材来吸引学生,更要以丰富的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达到准确掌握与全面了解,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入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可以发动全校历史教师,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建立素材库,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将各类素材收录其中。这样在制作课件时便可以从素材库中直接提取。更为重要的是在制作时要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其中,使课件更具特色,更具个性,以独特的风格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赏者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的单向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将教师与学生推向了教学的对立面。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身的主导性,而为多媒体所奴役,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而学生成了课件的观赏者,教师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间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都没有了,都被多媒体所代替。教师只是埋头于电脑前,忙于操作课件、讲解课件,学生也常常是停留在精彩画面与图片的欣赏上,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与探究的空间。

对策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机械的传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所形成的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因此,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主动的构建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将全部精力与视线都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启发下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提高。问题四:多媒体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认为多媒体就是万能的,没有多媒体是万万不能的,而将其他教学手段完全排斥于历史教学之外。新课的讲解要用多媒体,习题课也要用多媒体,讲评课也是用多媒体,就算是讲解一个语言就能讲清楚、学生理解容易的小知识点也要采用多媒体,可以说多媒体无处不在。多媒体用得多了,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与审美的疲劳,甚至这种消极的情感、多媒体的负面影响会压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与多媒体的优势,而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鸡肋。

对策四:实现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非全部。在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多媒体确实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同样有着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手段的优势,用彼此的优势来弥补不足,以为学生展现一个魅力四射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路径建设

作为公民素质考量因素之一,责任是公民人格素质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责任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培养。责任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初中生的责任教育是社会赋予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并不十分强烈,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与当前我国初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历史学科通过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介绍,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但是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种种缺陷,无法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从从历史课程实施的角度谈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 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新课程不断地在倡导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靠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体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组织学生献爱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的“诵”“想”“问”

在对初中学生的历史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不足的问题:教师照本宣科讲课,学生会出现厌烦情绪;不给学生诵读课文,单靠老师的讲述学生较难记得牢;不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提高;不设计一些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提问艺术,学生就不能学会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重难点。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学中运用“诵”、“想”、“问”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一是选取教材内容让全班同学诵读。朗朗的书声有助于课堂气氛和学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组诵读。有时可用评比的方式,哪组读得好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和团结精神。三是学生个人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胆量。四是学生的默读,有助于学生在“静”中找出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内容和线索。

“想”:是在学生读书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找出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克服教师满堂灌、全面包办的现象。

“问”:是在学生“诵”、“想”的基础上,由教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或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教师解答,再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决问题。

“诵”、“想”、“问”在教学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学生学得比较活,教师教得比较轻松。如在讲初一历史第一册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历史,由第一组同学读“北京人”的史料,第二组同学读“山顶洞人”的史料。读后让学生思考。由第三组同学提出问题给第四组同学回答,第四组同学提出问题给第三组同学回答。如:“北京人有什么特征?”“懂得什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是专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网站,]?”等。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活动。这是一种由学生读书,自己找问题,提问题,分组进行的方法。在讲“秦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后,学生通过思考,教者要求每组同学分别回答一至二个问题。如:哪些是和?哪些是战?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要战?在讲到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历史时,教者提问学生:“书中说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你能在平时看到的、听到的一些史实说明其影响吗?”教者要求每组同学回答,看哪组答得多。学生兴趣起来了,在认真思考。很快从第一组到第四组的同学都积极回答。有的说《西游记》,有的和尚,有的说寺院、宝塔,有的说惠州元妙观,有的说少林功夫等等。最后教者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对一些不对的说法加以纠正。学生懂得了影响的真实性。这是一种通过读书、思考、提问,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的方法。在讲“秦汉文化”一课时,讲到“秦兵马俑”一目,采用全班朗读的方法,读后老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给学生回答:①兵马俑属于哪一门艺术?②兵马俑是用什么做成的?③兵俑和马俑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④兵马俑有什么历史价值?这是一种学生朗读,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在讲初二历史第三册第1课时,让个别学生读书,要求大家找重点、找疑问。老师问:“清朝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做了哪几件大事?学生很快回答出三件大事。学生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如:1727年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同是一个喇嘛教会有两种不同名称的册封?老师作了解答,问题解决了。这是一种让学生提问题,老师解答问题的方法。

以上事例是通过学生“诵”、“想”后的一种“直问”的提问艺术。它能使学生更好地记牢课文的知识点。通过思考和启发的问,能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教学中较常采用,学生对问题也较易理解回答。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一种“曲问”的艺术方式。在讲初二历史第三册第 2课中的有关“清兵进入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问题。在讲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先提问再读书分析。问:“郑成功及其子孙长期占据台湾与清朝对抗好不好?”“郑成功的后降归顺清朝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讲正文。这样的“曲问”,起到的作用有:一是提出悬念,以更好地引入正文。二是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历史现状的能力。三是联系了当今大陆与台湾分裂、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实际。郑成功的子孙归顺清朝,实现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今台湾当局想搞台湾“独立”,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四是使学生懂得清朝设立台湾府的重要作用。

在讲清朝的“闭关政策”一目时,全班同学朗读后,教者问学生读出什么问题来?读懂了没有?学生只回答第一是原因,第二是影响或评价。我用“曲问”的方式问学生:“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清政府把所有通往国外的关口都关闭起来对吗?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较多人不语。我说你们没读懂书,再找找书中内容、动脑思考思考。结果有同学很快站起来回答:“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这种提问方式对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效果很好。

讲完“闭关政策”一目内容后,我又给学生一种带有假设性的提问要求学生开放性地讨论回答:假如清朝不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会怎样?思考片刻后,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有的说中国是封建社会,不实行“闭关政策”也比不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的说只要中国是君主专制统治,人民照样受压迫剥削;有的说不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会很强大,中国人多,定不会受外国侵略,会打败外国侵略者等等。有些学生还用课外时间写成小文章交给老师。虽然有些学生答的观点不是很对,但这种问,有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今后探索问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诵”、“想;、“问”的教学过程中,“想”与“问”尤为重要。学生有去思考问题才能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又会使学生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想”与“问”是前提,答是结果。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样的教法,认真的思考、灵活且有艺术性的提问,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当前除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外的一种教研教改的较好手段之一。这种教学,使学生掌握了重要知识点,培养了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和个人的荣誉感。真正起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在任初中教学以来,自己在实践中感觉良好,学生很欢迎。自己把它作为教研方案在科组推行实施,老师们在探索中体会到切实可行。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论文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探究初中历史教学增强学生才能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课前要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对整节课有整体认识。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简单的学习内容,采取个人独立学习,而较综合、复杂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要把合作落到实处,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一是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训练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和次数。

合作学习把学生变为参与者,那些已经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透彻、清楚,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地阅读和分析。学困生也希望在课堂上有出色表现,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自然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如何对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信息主要来自学生当堂检测的成绩和课堂上学生的整体表现。下课前,教师要对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转化为小组成员学习的动力,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仅仅宣布小组所得的分数,或是表现的优、良、中、差,在起始阶段还行,与以往课堂相比,学生会有新鲜感,的确能起到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不过学生很快就会对教师的评价失去兴趣、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这样就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间的互相检测、互相比拼,小组内互帮互助模式效果大打折扣,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期的课堂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败。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认为对小组进行奖优罚差、奖勤罚懒,才能有效地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以小组为“家”,关心小组的荣誉,用心建设自己的小组,为本小组的荣耀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具体奖惩的办法应根据学生特点、班级特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采取奖惩措施就是在向每个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每个小组成员是坐在一条船上,必须要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小组表现差我受损;小组表现好我受益。总之,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使学生正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课堂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增长学生的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饱和”现象

“饱和”一词本来属于化学术语,如将糖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我们就说“饱和”了。学生学习“饱和”,是指学生因为长时间地学习同一内容,心理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再学习了。历史学科由于要求记忆的知识多,而且这些知识零乱、琐碎,学生学习就容易产生饱和心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如果长期采用某一种方法教学,即使这种方法确实很好而且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从而产生饱和心理。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人的大脑一般有一个抑制、兴奋的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会比较高,学习、工作注意力也就比较集中,学习工作的效率也高。但这个兴奋期是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的,一旦大脑摄入的信息超过了学习者的承受力,就会产生“心理饱和”现象。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饱和”现象的原因作一简要分析,以供方家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历史学科特点的制约

历史学科是以史实为载体,阐明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脉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历史学科有很强的阶段性、综合性、延续性、文史相通性等特点。历史学科内容可谓条理多、头绪多、知识点多。比如,和其他学科相比,我们会发现历史学科本身所蕴涵的知识点很多,内容非常繁杂,历史年代、概念、背景、意义、作用及影响等这些知识,孤立起来看都比较枯燥乏味;历史知识的巩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反复的记忆、理解来达到的,这种知识的反复记忆、理解如果缺少“技巧”,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饱和”。初中生缺少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历史知识就认为是“背”,整天唱“仰脸歌”;不会整理、归纳、总结,导致历史学习效率低下。

二、学习历史的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兴趣,当然也就很难提高历史成绩。目前徐州市中考历史在总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江苏省高考把历史学科列为选考科目,成绩只划分等第而不计入总分,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和兴趣。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有兴趣的科目往往所投入的时间多,花的精力大;相反,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所投入的时间很少,花的精力也小。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甚至把历史学科看成是一种负担,从而导致历史学习进入“饱和”状态。

三、历史知识诸备不够

学生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历史学科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论语》)的精辞论点。所以新知识的习得和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诸备不够,学习新知识就如天马行空,随时都有遇挫的危险,学生的大脑也会很快进入饱和状态。而近几年的初中学生由于在小学里学的是《科学》,头脑里根本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笔者曾对某一个班级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情况作调查,(教学论文 )结果发现没有一位学生说得出我国古代王朝更替表。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看来《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力普遍不强,而这正是学生心理饱和现象产生的关键所在。这样的学生一开始以为学习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行了,可一遇到考试,一些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预想与结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这对有毅力且对历史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能会成为一种动力而去学习、去钻研,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表现出过分的颓丧迷茫,常常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这时,我们老师如果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引导,这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心理饱和现象就产生了。

五、社会、家庭的影响

在中考、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下,一些学校、老师大搞“题海战术”,死盯学生背书默写,拼命延长学生学习时间。这一系列的做法,结果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厌学现象屡见不鲜。社会的负面影响,如“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大学生还不如小学生、小学生还不如不识字的”、“工作的还没有打工的拿我多”等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信息的传播,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怀疑态度,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现象。目前的家庭教育也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不闻不问,读书无用;二是恨铁不成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庭教育的偏差,使得学生除了学校里沉重的学业负担外又多了一种心理负担,这同样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饱和。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会产生“饱和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研究这些原因,采取切实的措施,才能对症下药。同时,我们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打破错误陈旧的观念,使学生的身 心得到自然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产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④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毕业论文

一、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地提升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可以开展分角色扮演活动,在学习《外交事业发展》这一课时,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尼克松、、,表演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时的情境。同学们对这样的“穿越”游戏表现出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师生情感,提高学习动力

那么,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例如,对待落后的学生不带有感情色彩,做到一视同仁;在课下主动找学生交流,解答疑难问题等。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改进师生之间的相处方式;通过调控师生双方的互动性,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三、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一个教师在期末考试前对历史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准备了一些经典的历史练习题,然后把班级里的学生平均分成五组,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一节课过去后,教师提问“:请问二战的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各是哪几个国家?”学生为了回答问题,热烈地讨论问题,最后最先抢答出的小组获胜。通过竞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提问艺术

田堂提问是中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针对新知识,就旧知识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同时为讲解新内容作好铺垫,有利于新内容的展开、讲述;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经常就旧知识或是新知识提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三是强明主题,突出重点。教师一般就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为点化主题服务;四是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一、把握原则,突出课堂提问艺术效果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提出问题才较为妥当?下面我就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1.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就是一个适度问题。难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全班同学哗然,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也就是说这道题的难度系数过低,那这道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问题的难度系数过高也是不足取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班同学,能回答的人数需在4至9人之间。只有像这样的问题才有在课堂上存在的必要。

2.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讲解新内容作铺垫的,不能就问题而提出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Ut.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回忆: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果怎样?每次战争或战后,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然后设问,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中国还会遭到外来侵略和奴役吗?如果会,那又是那些强盗呢?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而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对于刚讲述的知识,也可以提一些问题,为往下的内容服务。特别是在课堂总结之后,提一些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课时的主题思想,这些都需要在问题当中得到体现。

3.遵循思维性原则。学生既是发现者,又是探索者。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要就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提出问题,这样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维的天地。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一课,其中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关于这知识点看似不起眼,只是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而已。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活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两者会不会矛盾,为什么?”经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课本上找不到它的答案,学生只好自己组织、发挥,别无它途。同时,教师可以以责任心为主题引导学讨论,要以褒扬的语言肯定大胆发言、参加讨论的学生,注意对不同观点给予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二、抓住关键,促进课堂提问艺术深入明确了课堂提问的原则性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能把问题提好、提妙,我们必须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提出来才较为妥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置问题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导入新课时,针对旧知识提出问题,是为讲解新知识服务。在讲述关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之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前面学过的内容中,日本曾经制造了哪些事变?造成什么影响?”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正是通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塘沽协定》等一步一步地打开入侵中国的门户。“卢沟桥事变”是由日军精心策划、突然进攻而发生的,同时是为日军全面侵华寻找借口。引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样,既为新内容的讲解提供背景材料,又有利于新内容的讲解。

2.置问于学生疑惑处。何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决疑难问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采取的一项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把复杂、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中讲到“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方面,学生易于混淆,不易掌握,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行授课,自然引出文化认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威力的认识,也能启发学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元的民族政策,教材的内容就显得有章可循。

3.置问于教学的关键处。“牵牛要牵住牛鼻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必有它的重点内容、主题思想,针对重点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述了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先由学生讨论回答后指出:遵义会议肯定了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政治局委员,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保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继续前进。针对重点内容,适时适地提出问题,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强化主题。此外,还要把握好三个时间提出问题:即导入布疑、讲中设疑、结语留疑。这样,在以上三个地方和时间提出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创造性又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创造性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特征。它强化了主体对客观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更容易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培养素质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课前的精心设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要有准备,要能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具体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造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意识的策源地 、例如,在学习后让同学们辩论1929年经济危机的后果和影响有哪些 ? 08年的经济危机 又可能给世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如神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是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问了以后,学生们立即来了兴头,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 ,有人还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事无大小,亲自过问;自不量力,盲目北伐;盲目愚忠,实无大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涵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和谐/民主的气氛;

和谐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的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的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的美好情感,才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的内驱动力。当然,民主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不能为创造而创造,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四、竞争激励创造;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由于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等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因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集体思考讨论。几个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的找出记忆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想出了“含赵魏,处燕齐”(秦口中“含化”了赵魏两国,后来又“处理”掉了燕齐两国,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含)赵魏,楚(处)燕齐”)。结果,全班一致公认,这种方案既好记又新颖。

竞争,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不倦的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去获取优异的成绩。竞争力成为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力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征服力。另外,对于一些创造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教师必须循循善诱,认真启发、鼓舞其竞争的热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放弃创造与竞争。“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总之,历史教学也要自始自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创造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的整体性只能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实践活动,如制作各种模型、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筒车”的模型时,只告诉他们的工作原理,其他的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于是学生们找来了竹筒、竹架、竹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筒车,并在水槽中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筒车模型虽小,但是利用水力转动的工作原理体现地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显示和发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历史剧的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和表演中发挥创意。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几点体会。当然培养创造性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探索。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原则;理念;手段;关系

论文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微课探讨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不断与新技术相融合,为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广泛的思路。微课以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方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实践可知,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增强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教学成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然而,基于微课的历史教学仍然处于实践阶段,其应用尚未成熟,因而需要有关人员对微课应用策略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为历史教师的微课制作提供借鉴,同时促进历史微课应用逐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一、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微课有效应用于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将微课视频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微课教学中,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学困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并深入掌握历史重难点知识。再次,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最后,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通过新的形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因此,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历史微课的制作与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制作微课,相关人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确定微课课题,使微课内容与历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为历史教学奠定良好条件。例如,在《冷战中的对峙》教学中,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且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微课主题,并有选择性的制作微课视频,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微课教学设计中,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因此,在制作微课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并设计教案,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录制微视频,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如若能够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内容,则更有利于彰显微课应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微课的同时,应关注效果,及时改进不足,积极利用微课而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微课制作过程中,要增强教学成效,教师必须注意系列事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微课设计环节中,应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信息内容和配套资源,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又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做准备。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加以掌握,如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等,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利。其次,在历史微课制作中,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课的内容。所以,教师应注重把握课题,对其的选择遵循适宜性原则。如在《冷战的对峙》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对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但教师对学生关于教学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了解少之又少,因而教师可从该问题着手,设置微课,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最后,微课视频制作的长短应有度,通常将微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内,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历史微课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微课,应保证微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贴近,以便于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该节课教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地名、知识点相对较多,如若要使学生对历史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则必须通过有效的微课设计而实现。对此,作者引导学生针对该节课教学内容而制作两个微课,一是以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为主要内容;二是以金、南宋对峙为主要内容。如此,能够帮助学生对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强化记忆。简言之,在历史微课有效应用过程中,微课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出关键问题,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如“找出政权的分布位置”等,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效应用微课,应针对不同年级而采取具体的应用策略。首先,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讲述“唐三彩”知识内容时,教师为增强学生记忆力,可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宫》的部分片段,剧中关于唐三彩的台词有错误,说“这家人这么富贵,摆的唐三彩”,其实唐三彩是唐代的随葬品,不可以摆放在室内。如此,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其次,针对初二年级学生,教师利用微课而辅助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针对初三年级学生,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微课制作,以增强其对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

(三)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应用微课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微课与历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完善微课教学,以发挥微课的应用成效。首先,教师将制作的微课资料汇总,形成资源库。基于此,在后期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对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与新的知识点相结合,能够使微课内容更为深入,更具与时俱进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微课时,应做到微课资源共享。例如,学校成立历史教学研究小组,对各个历史教师分配任务,使其能够共同完成微课制作和共享微课成果。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必须注重将学生参与其中,包括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和分享微课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微课制作经验,对微课教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若能够采取有效策略而促进微课的应用,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应用,但其应用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者认为,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于历史微课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首先,微课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其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微课教学;最后,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教学。

作者:赵玉双 单位: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浅谈

【摘要】

初中历史是学生必学科目之一,要想保障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导入方法,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进而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本文主要对几种趣味性导入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导入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入这一环节十分的重要,其会影响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就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导入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1.故事趣味性导入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故事导入法就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本身就是以往发生过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历史本身的故事性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初中生年龄较小,故事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十分具有吸引力[1]。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导入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积极采用故事趣味性导入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保障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秦始皇修筑长城》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很好奇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发生了些什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会更加的认真,进而就能通过这一故事来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提高这一节课程的教学质量。

2.图片漫画趣味性导入法

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漫画趣味性导入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漫画或者是图片来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初中生处于较为叛逆新奇的阶段,而漫画和图片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积极采用图片漫画导入法来提高导入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章节的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较为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漫画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漫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下的风气,再加上漫画本身就较为独特的特点,其自身的幽默和夸张表现方式十分符合学生性格特征,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

3.多媒体趣味导入法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趣味导入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红军长征》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有关于“红军长征”这一内容的视频资料,然后在导入教学过程中播放事先已经准备好了的视频资料,通过播放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这些较为典型的场景来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频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其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而就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章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导入教学的趣味性,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此来作为教学手段,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4.影视作品趣味导入法

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影视作品趣味导入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家的时候,大多会观看一些影视作品,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这些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比如说,就目前而言较为热门的一些古装剧、抗日剧等影视作品,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到历史导入教学过程中,这样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清朝”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影视作品“孝庄秘史”作为教学素材,然后让学生进行找茬,寻找电视作品中和当时朝代不相符的现象。就像是:“多铎佩戴大耳环、用唐三彩做礼物”等现象都是和当时那个朝代相违背的。学生在找茬的过程中会觉得十分的兴奋,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而完成找茬之后,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而就能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趣味性导入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本文主要对几种较为常见的趣味导入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艳 单位: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因此,学校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没有很好地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依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顺从的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也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作用及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大的功能,其不但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性质,同时还包含有很强的情感作用,我国历史悠久,有非常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多才绚丽的经济,也有非常具有鲜明历史特点的历史人物,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历史上还有许多明达睿智的先人圣哲,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存在,促使我们的历史还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独特性,人文精神中还有非常可贵的真善美,这就使得历史课程呈现出非常高的教育意义,这也是很多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历史课具有非常独特的教育性质和情感性质,学习历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可以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观念加以转变,对于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品格,为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发挥的对策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素质教育中,需要历史教师对教材中的思想含义加以深入的挖掘,同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品德教育。历史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准,可以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在历史故事的熏陶中,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历史内涵和历史背景,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及启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再者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于我们近现代史的学习,一般学生会存在着比较多的困惑,但是近代史的学习则能很好的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斗争史,而且近代环境下,我们遭受了各种战争,受到了无尽的侵略,所以中国人民为此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开展了各种斗争。这些都是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素材。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一切跟表象相关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生动真实、图文并茂的环境,最终将其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通俗易懂、生动具体的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技术具有可视、直观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化技术具有资源共享性、资源获取便捷性、信息范围广和信息量大的种种优势。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跨越时空的声、像、图示等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获取信息,从而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能给学生创造开放式、多方式、多途径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初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对教学过程加以辅助,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非常的好。历史课程教学中,因为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感染性以及表现力,能够营造出一种让学生自觉参与、充满趣味性以及与学生心灵产生呼应的直观感受。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但可以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加以吸引,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格外注意学法。学法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可以获得新的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当前的素质教育的主要本质就是承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明确学习应当是快乐的、主动的、积极的。而且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也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高兴和快乐,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所收益,者应当是每一位老师都应当不断加以探索的。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效果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这样学生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4.初中历史素质教育中还能促进学生性格更好地养成。历史中有许多有正义的、能够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精神,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帮助其素质的提升和个人人格的更好的建立。但是历史中也有一些造人唾弃的民族败类,这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如秦桧等,所以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需要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国王的活动中学习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作者:王春宇 单位:青冈县第二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故事运用

摘要:

历史故事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

一、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符合初中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点

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时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够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讲故事这样的方式恰好符合初中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这个时候他们对陌生的、有趣的事物充满的好奇心。而历史故事不仅具有较强的情节,同时相比起枯燥的教材内容讲述以外,也更加生动,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的吸引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同时通过倾听故事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史实,并且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历史中的点点滴滴。

(二)更为清晰具体

之所以说就讲故事的方式更加的清晰具体,是因为,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通常会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影响进行清晰并且更有条理的描述。这样一来,通过聆听历史故事,学生就能更好的了解史实,并且梳理好历史脉络,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事件。

(三)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人类的历史,都是在神话传说中开启。可以说,故事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在故事当中,不仅会涉及历史留名的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明发展印记,同时故事也是传递人类社会在时光变迁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方法。因此,故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个人作为个体的成长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而历史课程的教学,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及其影响,并且通过学习接收人类社会文明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引出新课

从笔者当前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进行新的历史课程学习之前,教师一般都只会对上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或者是进行几个相关提问后就直接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于新课程没有一个前期印象,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很好的接收新课程的内容。然而,在这个时候,如果能用历史故事来引出新的课程,那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新的课程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同时还能够设置悬念,对学生提出历史故事相关的问题,并且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寻找答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他们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在讲述“贞观之治”时,可以挑选唐太宗李世民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同时还可以提及隋唐英雄传中有名的人物和事件。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隋唐英雄传的英雄事迹,还是太宗的“玄武门事变”都能很好的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穿插历史故事

在当前的历史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历史课程学校效果提高的一大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过于的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也很容易忘记。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故事当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会活跃其中,人物形象也更加的丰满。学生在记忆时不再是面对单纯的白纸,而是更为丰富立体的人物和有趣的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记忆历史课程中的内容。比如说讲述秦末汉初时期,“鸿门宴”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学生在了解楚汉争霸这个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够对项羽和刘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历史故事在课程结束时的应用

在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时,许多教师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易收尾难。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在历史课程的开头都会进行一些较为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希望以此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然而,在吸引了学生兴趣之后,教师却很难保持学生的兴趣,在收尾的时候也是较为的潦草和仓促,这样一来就会给学生虎头蛇尾的感觉,而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通过历史故事,则能够很好的进行历史课程的收尾工作,以此来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在进行“开元盛世”的教学时,可以以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乱”收尾,这样一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引出下一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下一个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能够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开篇、中场还是结尾都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才是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

作者:张燕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建议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教学是必然趋势。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都已经被广泛应用,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更新缓慢,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等等问题。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1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20世纪末期,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尤其是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建设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促进了教学发展。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占有主体地位。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形式展开的,一问一答或者是一问多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的频率比较高。在互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容易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适当的鼓励的话语或者是眼神,都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响应,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阻碍了这种交流。

1.2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通过对图片的认识,图片都是静态的事物,故事的发展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每一个同学对图片的认识都不相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内容限制在了某些特定的方面,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悟。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置缺乏想象力的空间,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描述内容,而没有让学生自己描述图片,或者是没有让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展开想象,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挤压了学生想象的时间和表达的时间。

1.3信息技术开发力度不够:

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已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简单的图片堆叠,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在学生与以前的学生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见识到的新鲜事物比较多,比较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原有的信息技术已不能满足教学的目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致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热情脱轨。只是简单的多媒体应用,未能将多种信息技术进行组合应用于教学,而且未能根据教学内容,改善和创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发展力度不够。

2信息技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创新

2.1高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将一些不适合课堂的图片、画面做成多媒体课件,偏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有的老师的课件内容形式过多,加大学生对学习恐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视力,也会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信息技术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符合教学内容,还要增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趣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寻找与之对应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教材资源,让历史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变迁。譬如,教师在教授《太平天国》相关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赏同名电影。针对课本中所提及的相关知识点在电影中寻找答案、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2.2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缺乏深刻认识,提到现代信息技术,大部分老师的反应就是多媒体技术,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要达到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目的,需要强化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外出参观等方法,使教师充分认识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网络技术、显示技术等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对于历史课来说,如何教会学生让学会的知识“活”起来是每一位老师所应积极研究的课题。教学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清晰的时空概念,要让他们了解历史长河的整体脉络、进程,可以为学生设计、制定一个视频,将事件、时间结构分类归总。这样学生凭借视频,就能对历史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2.3丰富现代信息教学资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更新快,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跟着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接触多样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合理利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在增加一些多彩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传递多样的信息。教师要结合不同的现代信息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现代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认清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通过展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历史意境,化抽象为具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作者:周庆龙 夏龙森 单位: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合一定的初中素质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学生课堂主体性作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都有着不可以取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以精神上的放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教育阶段,好奇心是初中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初中生对周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旦对一个问题产生质疑,就一定要弄个明白。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多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质疑,促进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问题思考之后依旧没有进展时,学生可能会向教师求解,这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适时地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在初中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外活动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教学,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多读一些历史故事和典籍,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借鉴其中的精髓,指引现在的学习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简单的判断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化”到课外活动中,还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王春梅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