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11:49: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中学生化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做了较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兴趣;培养;情感;实验;优化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为了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注意“情感”原则,引起学习化学兴趣
常常有这种情况,学生会因为喜欢的老师而在这一门课上学的很好,因此,化学教学中注意“情感”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尽量不用指令式、问答式语言,而改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情感的谈话或语言,多用“没关系”、“大胆讲”、“谁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有补充”、“你的见解很独到”等保护学习自尊心及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加强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化学实验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教学是创造化学美的源泉。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发展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较浓的烧碱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人惊奇万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学生实验要正常开展外,还可把具有普遍性的、易于操作的、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分组实验。如初中教材《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中,研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实验,可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先共同讨论,确定两种实验方案。这样既增加了结论的真实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心观察能力,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3.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成功率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应做到准确直观、现象鲜明、可见度高、装置简单、需时短、安全可靠、利于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成功,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成就感会使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化学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育人过程,而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爱好甚至对未来专业的选择都会受到课堂教学的深刻影。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有效措施,设法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1.采用多种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记忆 化学教师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正确指导学生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和最佳记忆方法,使学生记忆的知识更全面,更广泛,能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数轴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方法。
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远不止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总结。
2.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文教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还可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④。
3.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个别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入式教学法依然在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采用“拟人法”,即用拟人手法讲解化学知识。例如,讲述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性质时,可把它们比喻成碳氏二姐妹,大姐金刚石,人长得漂亮,性格坚强,二妹石墨,皮肤深灰尘色,心很软弱,职业为传递员,可导电、可传导热。这样适时地采用一些”拟人法”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的作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长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活跃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我与学生一起开展多次课外实验活动,如茶壶除水垢、检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真假酒鉴别、自制火药等,这些小实验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而这样的交流多了,师生的关系就更融洽了。
五、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也已为广大中小学所采用,为中国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新的生机。它改变了以前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环境,它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的集成并显示在荧幕上,较好地攻克了教学中的许多难关。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项深奥的科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使中学化学教学全面走向智能化,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托。在此,本人只作一个粗浅的探索,还有待优秀教育者,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工作者进行创新的研究和探索。
【摘 要】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基础。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的重要任务。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就是培养化学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永远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良好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将获得的认知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思维;培养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为此“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而作为一个引路人就要求老师自己要有丰厚的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时展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每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和认识世界。化学思维的培养在认识化学与将化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显得尤其重要。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基础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了化学思维,在处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对迫切的情况进行积极地思维、正确地判断,从而迅速地做出结论。化学的学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初中阶段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培养学生的构建思维
化学学科思维方式指个体从化学学科视角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方式,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内含科学抽象、逻辑方法、观察联想、想象创新等丰富内容。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突破原有的视界和认识,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并生成问题意识、批判智慧与转变性经验,建构有效的学科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跳出思维的固定与局限性,将一个点串成一条线,然后发展到面。思考真正本质的问题。懂得学科交流的方式是建构学科思S方式的保证。每个学科的专业经验交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具备一定的学科思维方式能帮助人们了解这些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懂得转换视角,用多种方式研究问题,提高理解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的思维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达到对具体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目的。
二、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1)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即使学生把学过的每部分的知识依其逻辑关系系统地串起来,以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知识的推广和应用;(2)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即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之在解题中得到灵活应用。
三、要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而思维的敏捷性常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学生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四、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可感知性。不仅在传授知识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以其丰富的内涵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境,让课题充满浓浓的“化学味”,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相关问题,依次加以探究解决,由宏观的实验现象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在概念层面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实验到理论的“问题链”,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将化学实验现象转化为化学知识。通过实验引发思维火花,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是教学实验的真谛。把握好化学实验教学既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学习方法,提高其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化学思维的全面性。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比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更加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持之以 恒。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最后做到有一个目标让学生去追求;有一个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有一个困惑让学生去思索;有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有一个活动让学生去参与;有一个成功让学生去想往。回归教育本真本质
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上课的“学”与课后的“做”是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上课学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做”加以巩固。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有的教师认为这些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用于“育人”,与考试解题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可,其实这五大方面是学生应具有的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在化学解题中可以随处体现。
在此以2014年北京西城区高三理综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题目为例:
某学习小组依据SO2具有还原性,推测SO2能被Cl2氧化生成SO2Cl2。查阅资料:SO2Cl2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
(1)化合物SO2Cl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 的洗气瓶。
(4)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满Cl2,再通入SO2,集气瓶中立即产生无色液体,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和剩余气体分离,进行研究:①研究反应的产物。向所得液体中加水,出现白雾,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经检验该溶液中的阴离子(除OH-外)只有SO42-、Cl- ,证明无色液体是SO2Cl2。A. 写出SO2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检验该溶液中Cl-的方法是 。②继续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用NaOH溶液吸收分离出的气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 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B. 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阐述理由 。
在这道题的解题中化学核心素养得以充分体现,具体如下:
第一, 题(3)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 的洗气瓶。题目的解题应从资料中提取:SO2Cl2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学生应具有证据意识,能通过分析推理建立观点,即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体现。
第二,题(4)的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情况及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出,判断SO2Cl2水解的产物是硫酸和氯化氢,其化学方程式为 :SO2Cl2+2H2O=H2SO4+2HCl ,这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科学素养。
第三,题(4)的中的② A要求分析白色沉淀的成分,若尾气中只含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吸收后滴加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不会产生白色沉淀。只含氯气也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尾气中有氯气和二氧化硫气体,白色沉淀是BaSO4。学生要能依据事实,分析实验现象,才能准确分析沉淀的组成,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科学素养。
第四,题(4)的②中的 B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上一题的结论,应大胆提出: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必然存在SO2和Cl2两种气体,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SO2+Cl2 SO2Cl2。在此解题过程中,学生应能科学地加工,提取处理题目所给的现象,判断此反应为可逆反应,此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体现,而对该现象的判断也应建立在学生树立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基础上,清楚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由此可知,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小到解题,大到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任务,它一直贯穿我们教学的始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就题论题、分数至上,而应在习题中多引导学生问为什么、怎么办,应挑战其认识角度,多概括、预测、设计、模型建构、分析、解释、评价,应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化学家,而是要在化学学习中让他们留下终身受益的知识,以后能多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和化学问题有关的社会事务。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指]棒,引导我们真正体现化学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的作用。所以,解题作为我们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应把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我们设计教学、命题、作业以及考试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摘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高效获取知识点有很大帮助。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十分关键,因此,教师要掌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的有效学习。本文就有助于调动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积极性;有效策略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求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其中一个应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环节,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升。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
为了有效调动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仅要通过外界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学生从内心对化学学习产生激情。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认为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对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高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来讲,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不仅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而且是一门对生产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学习化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部分学生则对化学学科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只知道进行化学学科学习是为了应对高考,因此,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进而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进而从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该引起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即便学生原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也会因为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变得较为低落,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的乐趣,愿意积极主动去思考,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主动的去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感兴趣,那么,他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关注该事物,主动的研究该事物,进而有更多的收获。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上,也不应该被动的对知识点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有助于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本人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化学学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学习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在没有教师催促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研究。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了有效增强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信心,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的化学成绩较为优异,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也积极性较高,而另外一些学生的化学成绩一般,尤其是一些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信心。可见,学生是否有学好化学学科的信心,直接影响到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有效性。这就启发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信心人手。
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学好化学学科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并且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学生一定能够有效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学生只有树立了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信心,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切实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五、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结果整个化学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教师自然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活跃度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本人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对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积极的展开小组讨论,学习积极性被很好的激发。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为了有效激发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势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点的学习,积极的思考,较之于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能够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通过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文中本人就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论述,希望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质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升初中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值得初中化学教师深思。本文就提升初中W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新视角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综合素质 新视角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质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升初中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值得初中化学教师深思。下面,笔者就提升初中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新视角进行探析。
一、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我们在谈促进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不管是现代教学过程中,还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注重促进学生学科全面的发展,忽视了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
化学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知识,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学科学习。为了使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也为了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促进学生有效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认真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打好化学学习基础。
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生不仅要能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应用。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学生能否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已经成为衡量学生学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学习,因此,能否具有较强的知识点应用意识与能力,与教师的引导有密切联系。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化学教师要将对学生对知识点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有效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加以分析,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在初中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不仅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科学习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也应该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引起重视。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也是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培养学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方法与技巧,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引起重视,学生只有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化学实验,因此对化学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逐渐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对实验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实验的喜好长期的延续下去。
(二)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
教师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的同时,还要对实验器材的教学引起重视。进行实验活动离不开实验器材,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一些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器材,学生只有掌握了简单的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才能通过对器材的应用,去完成不同的化学实验,一旦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实验器材,那么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泡影。教师既要准确的对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教学,同时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的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为学生有效展开实验活动奠定基础。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为了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教材上要求学生到实验室做的实验,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通过学科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较为基础,但是也能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学生在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对学生的学科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为了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有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管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为学生留出一部分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是教师通过课堂科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义重大,就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进而取得更好的学科学习效果。就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本文就新时期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展开了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探索,找出更多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的方法与技巧。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的小窍门 ,在下面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实验能力 有效方法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板块,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借助于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只有借助于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高中阶段正是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对实验教学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就有助于提升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有效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
实验作为一个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较高要求的知识板块。想要使学生有效进行该知识板块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为了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验能力。
就目前高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能力而言,虽然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师不注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那么,将难以跟上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的提升自身的实验水平,学校也要积极的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及时掌握与实验相关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二、化学教师掌握有效展开实验教学的方法
不仅要注重提升化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水平,还要注重提升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教师掌握硬的专业技能十分重要,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就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而言,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能力,进而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帮助。而部分教师虽然个人的实验水平很强,但是由于实验教学能力不强,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要注重提升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化学教师为了有效提升自身的实验教学水平,就应该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出发,虽然现代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但是对实验教学不一定都奏效,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应该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学习理念
学生的学习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化学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实验理念。就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理念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实验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及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本人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依然受传统学习理念的影响,认为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最为重要,实验学习会耗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会影响到有效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进而影响到成绩。
(二)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心理
一些学生对实验存在这样的理解,既实验学习的难度过大,自己很难学好实验这一知识板块,进而对实验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这种心理,使得学生失去了学好实验板块的信心,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实验学习的有效性。
除了上文阐述的目前学生存在的不良化学实验学习理念之外,还有其他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实验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将实验学习与理论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学好化学学科,进而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于实验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实际操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较之于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实验不仅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的水平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对一个细小的环节疏忽大意,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实验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而言,对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结合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经验,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培养学生要从理论上把握实验的良好习惯
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实验就是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操作并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因此,学生只有在实验前从理论上对实验有全面的把握,实验才能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有效把握理论知识点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观察习惯
学生不H要在实验前对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有全面的把握,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很多问题,其中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与观察习惯。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观察的重要性,并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思考与观察,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与观察习惯。当然,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对化学这门自然学科而言十分重要,也正是因为创新的存在,化学学科才得以更好的发展。就化学的各个知识板块而言,实验板块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创新反过来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了通过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积极进行思考,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就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的有效方法与技巧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希望对教师的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相信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更多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
一、指导学生有目的性地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途径.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以至于课堂上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要使预习有效果,教师就要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上新课前用 5~10分钟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前,教师应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碳的几种单质”时,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预习提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槭裁唇鸶帐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也得到相应提高.
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验,仍有不少中学生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例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容易导致认知中的无序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学生不容易理解,就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些概念伴随学生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的学习.教师要在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实验这一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感知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将学生的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概念和原理.“化学源于生活,一切生活皆化学”.根据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理念,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会学生归纳和记忆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如,归纳与整合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在讲“原子、分子”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在讲“溶液”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审题是关键”.在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在解题时,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在解题后,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等等.同时,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循序渐进地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摘 要】本文以课改精神“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指出课堂参与度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化学教学实践,提出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堂 主体性 课堂参与度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这种主体性教育观念已经获得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可。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判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程度的主要指标,又是衡量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其中教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参与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一部分学生虽然通过考试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素质还没完全达到21世纪公民所要求的标准。一些学生为了考试拿高分,大多数采取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样导致创新意识薄弱。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学生参与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所以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参与是学生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主体参与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才艺。学生在主体参与过程中,能体现“主人翁”的角色,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二、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的问题
(一)主体参与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没能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导致学生主体参与不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在递减。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辛苦。要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人去学习。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理解,相信他们都能学会学会学习。
(二)教师只重“教”,轻视学生的“学”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重视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教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体地位被埋没。
(三)形式性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大声朗读,大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表面看来学生非常投入,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可能都没有经过大脑认真思考,只是跟着大家一起附和回答。这样形式的参与,课后学生获得的知识很少,很多知识很快遗忘。
(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一切设计都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分析化学现象和问题时,教师往往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得出结论,而是由教师归纳出来。对学生自学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也不敢放手。由于教师包办,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是教学工作者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师,笔者思考的问题是,在笔者的教学中如何才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如何去提高学生化学课堂的参与度,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思考与实践,笔者提出以下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三、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一)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学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有很大关系。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陌生感,感觉所学的知识有熟悉的感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无机元素教学中同族内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对单一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领悟到其他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用化学平衡原理联系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等原理。
(二)找准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连接点,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
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果老师能找准生活与化学知识的连接点,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例如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物质,不能被人体吸收。老师可以将这个化学知识与化学生活连接,提出问题“为什么豆腐不可以与菠菜一起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这个问题与生活有关,让学生感觉很亲切,迫切想知道。教师进而解释原因,原来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和草酸钠,而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钙离子能与草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这样使得豆腐和菠菜的营养成分降低,更甚的是草酸钙是引起结石的原因。同学们听后大吃一惊,这样解释,使得同学们对草酸钙的性质记忆深刻。生活与化学知R的连接点非常多,只要老师们善于发现,都容易找到。比如用小苏打发面制馒头,酒可是粮食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制得,供氧器是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来制取氧气等。
(三)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
化学的特色就是化学实验,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它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体验。在化学课堂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的关键。高中化学中实验比较多,老师不仅要利用好课本的实验,争取每一个实验都能展示给学生,而且还要结合教材尽量补充课外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实验的优势,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例如在讲授原电池原理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除了演示锌铜原电池外,还让学生探究了水果原电池,通过各种有趣的水果原电池探究,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原电池原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就意味着让学生以主人的形式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是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亲自动手,不需要老师去激发他们的热情,学生就会积极、认真地去完成任务。课堂中许多环节都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处理,如课前的知识预习,课堂某些环节的讲解,学生探究实验。例如,可以将新课中的碘的制备、复习课中溶液中存在的平衡等若干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完全交由学生来讲(学生已有充分的前期准备),虽然学生在讲授效果上,逻辑体系的建立上可能会稍逊于教师,但课堂的反映和课后的反响,以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上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五)创设基于问题的化学教学情境,提高化学课堂参与度
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和方法,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建构,以及对知识、技能和体验进行连接。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情境创设条件,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化学实验情境。例如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在进行钠与 O2 反应的教学中,学生会发现,把钠块从煤油中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开,这时看到是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过一会儿,钠块的切面颜色发生变化。此时可顺势提出,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也会提出若干种假设,然后通过大家的努力解决问题。再例如学习电化学腐蚀知识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家里的铁锅容易生锈,特别是炒菜后没有洗干净的铁锅更容易生锈呢”。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并在讨论中经过老师引导,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
总之,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考虑,多想办法,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去提高学生的化学课堂参与度。
摘要: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必备的综合能力素养。化学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化学化及具体化,对学生学习化学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采用自编问卷,对江苏省南部地区1000多名高中学生从化学信息意识、化学信息知识、化学信息能力、化学信息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化学信息道德处于中上等水平,而化学信息意识、知识及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论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化学信息意识;化学信息道德;化学信息知识;化学信息能力;调查
信息素养已被当作跟传统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的评价当前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江苏省现行化学考试说明(选修科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自然界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以及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并应用分析、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应用”,同时“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1],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形成信息素养。
从国外研究者对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历程看,信息素养被认为是能应用信息资源、使用信息工具,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2];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2001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基于查找、评价、利用信息,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这四个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5-6]国内刘晓文以及崔金玲分别构建了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7-8]
化学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科素养来说,化学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化学化及具体化,是信息素养的下位概念。何谓化学信息素养,学术界并未给出统一的说法,唐生岳指出化学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与化学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9]刘江田则将化学信息素养界定为个体对化学信息活动的态度及化学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八个方面的能力。[10]沈旭东及李敏分别编制了包含9个及32个项目的化学信息素养问卷。[11-12]本文根据美国教育技术报告并参考刘江田等人对化学信息素养的界定,将化学信息素养分为化学信息意识、化学信息知识、化学信息能力、化学信息道德四个维度。其中信息能力是核心,内涵十分丰富;参考张静波[13]和刘江田等人对信息能力的划分,本文将化学信息能力细分为运用化学信息工具、获取化学信息、理解化学信息、处理化学信息、应用化学信息、创新化学信息、表达化学信息、评价化学信息八个二级维度。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为了明确化学学习对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作用,了解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旨在为提高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水平提供帮助。
二、调查研究过程
1. 问卷的编制
根据测评理论,参阅相关文献[2-13],编制了《苏南地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问卷》,该问卷在编制过程中注意了化学学科性以及可操作性,突出了化学信息能力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法,“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难以判断”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问卷中有3道逆向题,计分时应做相应的分数转换。在某一维度里,得分越高说明情况越符合某个调查项目的方向。
用于试测的问卷共60个项目。选取苏州某高一年级学生为试测对象,共发放9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88.9%,运用SPSS18.0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对样本项目分析后,删除6道未有显著性差异的题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再删除4个项目,最终保留50个项目,其中化学信息能力项目占68%。测得问卷的 KMO值为0.714。转轴后的矩阵共包含九个共同因素,这一结果与理论设计维度存在差异,化学信息能力从原来8个维度降为5个维度,这可能与一些项目之间存在含义交叉有关。因此,问卷结构在原先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按各因素对总体的贡献大小并结合原设计维度将其排序如下:理解化学信息(7个项目);处理化学信息(9个项目);评价化学信息(6个项目);化学信息知识(4个项目);化学信息需求(4个项目);化学信息态度(5个项目);获取化学信息(7个项目);创新化学信息(4个项目);化学信息道德(4个项目)。其中,化学信息需求和态度归为化学信息意识,而获取、理解、处理、创新和评价化学信息都归为化学信息能力。
2. 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
正式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及无锡市四所四星级高中(某城区中学简称为A,某高级中学简称为B,某开发区中学简称为C,某城镇中学简称为D)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1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45份,有效率为74.6%。
结果显示,问卷涉及的所有项目t值均达显著,表明问卷中各项目均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KMO值0.939,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说明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α值为0.926(>0.8),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见表1),问卷各部分之间的相关低于总问卷的相关,各部分能对总问卷做出贡献,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各层面总体调查情况
从总体上来看四所高中学校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均值为3.20,标准差为0.55(各维度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化学信息意识3.16及0.70;化学信息知识3.20及0.79;化学信息能力3.09及0.59;化学信息道德4.12及0.71),说明学生化学信息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且学生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学生的化学信息道德水平相对较好,但学生化学信息意识、知识及能力都有待加强。因此,提高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仍有必要。
2. 各层面调查数据具体分析
(1)化学信息意识层面
化学信息意识包含对化学信息的敏感度、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对化学信息的重要性认识等,将其从态度和需求两个维度展开。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能学好化学”3.41;“社会离不开化学”4.35;“化学有用”3.98;“喜欢化学”3.61;“关注化学”2.51。可知在对待化学的态度方面,学生明确知道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对化学感兴趣,但由于时间、精力或知识水平有限无法跟踪化学前沿发展。
信息需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方面,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预习掌握知识点” 2.87;“课后复习”2.80;“查资料解决疑惑” 2.78;“新课预习”2.40。可知学生信息需求方面均值偏低,很少有学生课前预习,能够对预习中出现的疑惑点主动进行资料查阅的更少,这一结果与笔者了解到的一致,学生由于课业压力较大,在预习和复习方面投入的时间较少。
(2)化学信息知识层面
本文中的化学信息知识层面指的是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能正确书写化学用语” 3.34;“掌握基础知识”3.35;“能找到相关化学知识”3.33;“能将知识应用于习题”2.56。由于调查的学生均来自四星级高中,学生对诸如电子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学习有信心,但将概念灵活应用于习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均值最低,说明一些学生仅仅从表面上记住某一知识点,并未深入理解。
(3)化学信息能力层面
化学信息能力指的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查找、理解、处理加工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五个二级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获取化学信息2.57及0.68;理解化学信息3.50及0.75;处理化学信息2.87及0.72;创新化学信息3.05及0.93;评价化学信息3.47及0.73,学生在获取、处理、创新化学信息方面的能力并不理想。
①获取化学信息能力层面
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主要是从获取信息的渠道展开,它是培养信息能力的前提。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常用化学教科书”3.04;“知道处理化学信息的软件” 2.67;“通过网络课程学化学”2.65;“常翻阅化学参考书” 2.58;“亲自实验”2.51;“知道化学信息来源” 2.49;“登录化学专业网站浏览信息” 2.04。从统计数据可见这一层面的项目均值较低,说明学生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不足,且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化学信息来源主要还是集中在教科书和辅导书,而登录化学专业网站浏览化学信息的均值最低,这与国内缺少专门的、适宜的化学学习网站有关。较早开始信息素养研究的国家已逐渐解决了这一问题,如美国教材中附有专门的学习网址,学生可以提前在此网站预览整章知识、进行自我检测、通过互联网查询更多知识等。而国内学生较少地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并且家长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也有一定限制。通过和学生接触得知,一般学有余力且对化学极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利用课余时间多种渠道获取化学信息。
②理解化学信息能力层
理解化学信息的能力包含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概括,讲述给他人听,结合生活实例,其他学科启发等方式,只有理解了相应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地深加工,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化学信息能力的基础。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希望补充课外资料”3.99;“结合生活实例理解”3.62;“受生活启发”3.51;“自己概括”3.51;“讲给他人听” 3.50;“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49 “借助数物思维理解” 3.45。可知,学生会使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化学信息,均值都大于3,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希望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以便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这一项的均值最高,说明教师应积极搜集实用的素材为课堂服眨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翔实多彩。
③处理化学信息能力层面
信息处理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核心,涉及态度、使用的策略及其能力等方面。高中生以理论型思维为主,高中阶段科学方法教学要突出测定,比较复杂的实验条件控制,线图化,原理型抽象,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15]。据此,本问卷选取模型法和图表法作为化学信息处理能力的代表性策略。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加工处理化学信息有利学习” 3.65;“知道建模思想”3.22;“接触过认识模型” 2.93;“会用模型处理化学问题”2.91;“利用各种资源学习化学知识” 2.88;“能绘制图表”2.58;“能挖掘图表深层信息” 2.58;“能总结知识认识模型” 2.63;“用图表处理问题” 2.47。由统计数据可知,学生明确知道将化学信息处理后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而在选择正确、高效的方法时,存有困难。学生知道建模的思想,但不能熟练使用模型策略处理化学问题。对于用图表处理化学问题,也存在同样的困惑。
④创新化学信息能力层面
借鉴张静波[13]对创造性利用信息能力的界定,本文中的创新化学信息指的是在现有化学信息和知识基础上,从新的理论、方法、视角创造性地思维和实验,从而衍生出新的化学信息和成果。限于目前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本层面涉及学生对某些化学知识点的质疑,其原因在于学生会在理解和应用化学信息中产生疑惑,而很少能在产生疑惑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对化学知识点产生怀疑” 3.31;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形成新的解决思路” 3.15;“对质疑化学知识点尝试验证” 3.04 ;“对化学信息提出新颖问题” 2.80。由统计数据可知,学生会质疑某些知识点,但能够尝试验证的不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颖化学问题的就更少,学生也不能较好地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对生活及学习问题产生新的解决思路,表明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⑤评价化学信息能力层面
评价化学信息能力包含评价化学信息真假,好坏及学生对自己参与的化学信息活动过程、结果和方法的评价。相关调查项目及均值分别为“会对自己化学成绩作评价” 3.93;“会依据老师评价调整方法” 3.74;“会判断媒体化学信息真假” 3.41;“会留意对学化学有用信息” 3.40;“会用网络平台沟通问题” 3.22;“常与他人探讨化学问题” 3.11。由统计数据可知,总体而言,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乐观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成绩,这个项目均值最高,说明学生心态较好。其次是学生会根据他人对自己评价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方法。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核心,对教学中阻碍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在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基本观念;培养策略
化学是初中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效率。当前的素质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并使其具淞己玫幕学基本观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以及教师应该结合其他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同时,提高初中化学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阻碍初中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因素
1.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化学知识,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化学教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兴趣以及动力来源。但是这种兴趣也是短暂的、表面的。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培养,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学生就会慢慢跟不上进度,进而出现厌倦甚至抵触心理。
2.中学生思想中的化学观念
在正式开展化学教学之前,学生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并掌握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及知识,并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些零碎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储备是在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通过联想得到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没有经过验证的知识,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关于物质世界怎样运作的观念,也就是科学观念。如果这些观念与化学观念相一致,那么也会给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提供很大便利。
二、形成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策略
1.加大对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重视力度
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一项综合性且需要长期进行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在教学前期就让学生接触一些化学的基本观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进度,来确定化学基本观念发展的层次、梯度以及基本要求,使培养化学基本观念和学习化学知识这两项教学任务能共同进行。具体来说,在初中化学教学初期,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当前掌握的知识经验,向其讲授一些基础性、描述性的化学观念,将这些观念作为认知后继问题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生在其中也会认识到化学观念的作用,从而在化学基本观念的驱使下深入学习。另外,学生在不断积累化学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化学基本观念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2.做好实验教学课程
化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知识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应该做好实验课程的设计,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地讲解化学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第一,针对化学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实验课题,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化学世界,进而为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提供便利;第二,在实验前,教师应该将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设备等准备好,不仅要保证化学教学的效率,更应该确保实验教学课程的安全性,从而让学生能通过实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
3.灵活运用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是运用最普遍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化学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教师想要确保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就必须将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连,为学生创造并提供一个参与、交流以及表达亲身经历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的价值,同时还有效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举例来说,镁在空气燃烧时,会产生三种现象,即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热量―生成白色粉末,教师再列出相应的化学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不仅容易出现思维僵化,严重时还可能削减学习化学的兴趣。将情景式教学法融入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相应实验向学生展示镁的燃烧反应,再由学生自主进行一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分析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决定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程度的关键。教师应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阻碍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因素加以研究,并合理运用情景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对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重视,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基本观念。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以及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加强对于“错题整理―反馈矫正”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开展。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构建高中学生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的教W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 错题整理―反馈矫正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高中化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化学错题管理能力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其学习负担的减轻,带动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构建高中学生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教学模式。
一、高中生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的理论基础
目前,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教学策略的开展不要得益于学者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理论”。
在该理论中,元认知指的就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主动监控以及调节,并在此过程中对各类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实现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更换。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错题管理,能够依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对错题中的隐含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并促进其对于相关知识的巩固、深化,降低做题的错误率。
不仅如此,高中生通过加强错题的管理,能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弥补,促进其解决问题以及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一般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那往往能够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带动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教学问题
基于“错题整理―反馈矫正”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取得不小的成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使得学校以及教师无法制定有效的错题整理教学策略,而学生也缺乏必要的错题整理意识,不利于相关作业的开展。
此外,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只注重对于错题的整理和收集,却忽视了对于错题所包含知识点的了解以及强化,继而使得“错题整理―反馈矫正”教学策略未能取得较高的效益。
三、中学生化学错题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强教师对于化学错题管理的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解题正确率的提升,认为学习错误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还会因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都忽略了对于错题管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但是基于元认知理论可以得知:错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够成为其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而通过对于学习错误的科学管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教学资源的重视,通过师生共同整理化学错题,以及教师的指导、管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日常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习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往往需要加强对于各类习题的解析以及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督促学生进行错题的整理以及分析,并将解题的思路记录下来。
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定期指导学生将化学错题汇总,随后再将错题按照教学章节进行分类,从而由此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确保其能够认真分析犯错的深层原因,找到自身知识或思维方式的薄弱点,查漏补缺,及时进行新知识的消化和构建。
一般而言,通过加强对于“错题整理―反馈矫正”教学策略的展开,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化学学习以及解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处理相关问题,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巩固。比如题目“在反应M+2N=R+2Q中,3.2gM与N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8.8gR,且反应生成的R和Q的质量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M和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中,学生在依据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质量比计算的过程中,而忽视了对于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考虑,故而导致了相关问题的出现,而通过对于相关错题的整合,能够有效的帮助对于这一错误出现原因的分析,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
结语
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高中生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的理论基础――元认知理论;并就化学“错题整理―反馈矫正”教学问题以及中学生化学错题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化学教育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min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预习前,我都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们讨论、老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所以思维能力是核心。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 切思维品质的基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也可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体现出来,高考第二大题单项与多项选择混和,其目的是增加试题难度,降低随机猜测得分率。而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少选,漏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经常有意识地漏选选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比较隐蔽的或带假象的选项时,能去伪存真,正确选择,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二、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诀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1995年高考化学试题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易受传统解题方法的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规”的解题捷径,也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计算题教学中若把计算为主,推理为辅,转化为推理为主,计算为辅,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高考题第36题的各种巧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思维功能高效率的基础是思维结构的高度完善,促进学生形成最佳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功能。而善于构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各种类型的题目、解法均有繁简之别。许多学生满足于做出来,而不愿在解题技巧方面作深入探讨、致使解题速度缓慢,这是广大考生的弱点,不能不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在解题中多留神各种解法,多启发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简捷明快的解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如果照本宣科,照析例题,硬套公式,题愈做愈死,越学越怕,思路越走越窄。故此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挥独创性。思维的整体性包括广阔性和综合性,它与片面性和单一性相对立。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高考化学试题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为中学化学教学做出了典范,给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落到实处。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在高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却不断下降。初中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欠缺;学校教学设备及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家庭成长中导致学生基本动手能力欠缺;多媒体的负面影响;受社会及学校安全制约等因素,都成为影响中学生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欠缺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影响因素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但在高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却不断下降。现在我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以及实验调查来谈一下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欠缺的原因浅析,笔者认为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一、初中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欠缺
初中阶段的学生只有在初三的时候才接触到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这时学生正处于初中升高中,学生和老师都面临升学压力的影响,而且中考试题对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考察的力度并不大,所以导致学生和老师对实验的重视度不够。老师只对实验基本操作进行讲解,不进行示范,更甚者有的老师连课本上要求的基本演示实验都不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而只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有的学生在上高中之前连实验室都没进过,更不要说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有的连基本实验仪器都没见过不认识。所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欠缺,不会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如组装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分离操作过滤,正确使用简单实验器材如玻璃棒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无法正常进行化学实验科学探究的原因。所以说初中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欠缺是影响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
二、 学校教学设备及师资配备力量薄弱
特别是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实验室生均面积不达标,设备简陋,仪器药品数量不足,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实验经费投入不够等,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能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出率。虽然国家对农村中学配备了必须的一些实验器材和药品,可以满足老师演示实验之用,可学生实验需要的药品数目较大,所以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在农村的实施。目前农村中学的实验室标准是48人,实验室容纳不了大班额教学实验,实验室的仪器、药品就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好多学校实验老师只能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有些学校干脆不做实验,只讲理论。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学教师相对缺乏,实验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部分老师课时重,用在实验和研究上的时间就太少了。农村一些学校管理相对落后,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员,给实验带来了很大不便。这些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进过实验室,更甚于一些基本的仪器和工具不会或不善于使用。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就更谈不上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进行。
三、 家庭成长中导致学生基本动手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然而,现在的学生群体是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宠爱,什么事都替他们做,什么事都替他们安排,他们简直就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生活上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更缺少基本动手能力的锻炼。基于此情况,要让他们进行实验基本动手能力的操作就更困难了,所以这也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欠缺的原因。
四、 多媒体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学生因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实验基本动手操作能力本来就不强,再加之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对很多有疑惑的问题或想知道的实验现象或信息,通过网络视频或百度信息搜索,结果就一目了然,这就更降低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使得他们从心理上懒于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所以多媒体的负面影响就是,使的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进行实验探究操作,他们的实验动手探究能力会越来越欠缺,这无形就是一种影响科技进步的恶性循环。所以说多媒体对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五、 受社会及学校安全制约的影响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社会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不是爆炸事件就是中毒事件,而这些都与我们的化学有关,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得不考虑实验安全。再加之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教师必须时刻紧绷安全教育这根弦,不停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他们时刻提高安全意识。这样受社会和学校的安全制约,学生在做实验时心理上难免会有前怕老虎后怕狼的恐惧心理。这就导致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受到挫败,或者是放弃实验探究。所以说受社会及学校安全制约的影响,也是影响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欠缺的原因。
当然,化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我自身的教学实际的调查研究,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越来越欠缺。不仅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还有其他好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的支持,社会的关注等等。以上这些仅代表我个人对中学生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欠缺的浅析,以便以后能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和进步。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关键词】高中学生 学习兴趣
一、做足绪言课的功夫,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的,都想在高中把化学再学好或者曾经没有学好的现在想学好的,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充分利用举例、辩论、实验或多媒体等手段展现化学的魅力,同时向学生展示化学学科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最后带领学生领略一些大化学家的风范和化学史上的大事件,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树立信念。
二、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鼓励他们适时提问,然后,与学生们一起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对书本上的黑面包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根据实验的进程),如为什么在蔗糖里加了少量的水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在到后来蔗糖为什么会变黑这又是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最后看到了蓬松状的黑色“面包”生成及还伴随着刺激性气味产生,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当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而且反应很复杂,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全部写出来,但其中的浓硫酸特性全部体现在里面,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发挥实验魅力,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当然,除了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增加实验探究性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四、精心设置疑问,培养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注意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适时适度设置悬念,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做证明海带中存在碘的实验中我准备了以下的一些问题:(1)海带中的碘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2)在进行灼烧海带时我们应该怎样对海带进行预处理。(3)海带在灼烧时为什么要加少量的酒精。(4)在选择氧化剂时我们为什么要用过氧化氢,而不选择氯水或者高锰酸钾等。面对这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只有在课外查查资料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课外亲身感受,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书本上某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如学习乙烯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我可以感觉到这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学生们兴趣很高,有些学生把这个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里做。以上都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生产和社会,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在加深了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了化学的奇妙,兴趣自然也高了。
总而言之,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包括高考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而现有课程标准、高考说明等政策依据对化学学科的能力要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面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广大教师应该对各自的学科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以及化学知识与有关方法的关系,并吸收已有化学学科能力的合理描述和研究成果,可以将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归结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要实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目标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化学教学提供的机会,并将其渗透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化学学科能力 核心要素 培养策略
一、化学学科能力的现状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完成相关活动的效率越高。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包括高考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早在1999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考“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同时要求“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时隔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明确要求“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
长期以来,关于化学学科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也就是化学学科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核心要素,在课程标准、高考说明等政策依据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有“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等相关描述。2014年江苏化学科高考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部分将化学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表述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化学思维等能力”;在“素养和能力要求”部分又表述为“理解化学科学、形成信息素养、学会实验探究、解决化学问题”。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在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由于广义的知识不涉及能力,因为“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1],所以,在讨论“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维度”和“化学高考复习的核心任务”等问题时,笔者总是用“广义的知识观”而回避“能力”一说。如将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相结合,“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认为“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2];或认为“高考复习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等几个方面”[3]。
二、化学学科能力的要素建构
面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广大教师应该对各自的学科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化学学科的能力要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在邢红军等人结合物理学科的具体情况建立“智力+技能+认知结构(知识+科学方法)”[4]的能力理论之后,司马兰等人借鉴并移植了这一观点,认为化学学科能力包括“观察与实验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5]等核心要素。杨玉琴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及其特殊要求的分析,又把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确定为“符号表征能力、实验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和定量化能力”[6]。其实,“学科”有着分别与科学领域、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相对应的不同含义,不同层面的“学科”有着各不相同的“基本问题”[7]。比较司马兰和杨玉琴的化学学科能力要素可以发现,他们对“学科”的理解有所不同,前者侧重“课程实施”的学科,后者侧重“科学领域”的学科。而学校教育范畴“课程实施”层面的学科教育是“学校设置学科的教育,其内容并不完全随科学的分化而分化,而受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的发展水平的制约”[8]。所以,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应该直接指向学科知识地获取与运用等学习活动。韩明友等人早就通过数理证明形成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方法是形成能力的充分条件”;能力包括“以知识与知识输入方法构成的接受能力”和“以知识与知识输出方法构成的应用能力”[9]两种类型等结论。由于“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10]。所以,学校教育范畴的学科能力,应该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应。换言之,学校教育范畴的化学学科能力,就是与化学知识性质相对应地获取与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由于“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现行课程标准中,“探究能力”的词频居所有能力之首。其中,《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能力”的词频为65次,与探究有关的(包括“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或“科学探究的能力”)13次,占20.0%;《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能力”的词频为38次,与探究有关的16次,占42.1%。另外,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还单独设立了“科学探究”的一级主题,并将其分解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关于“科学探究”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1)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科学探究”既可以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可以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2)获取或运用知识的“科学探究”,不一定都需要完整地包含所有的过程要素;(3)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要素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增进九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不同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要素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范畴内的“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在一定时候具有等同关系,我们在思考化学学习能力或化学学科能力的要素构成时,可以不将探究能力视作其中的独立要素,同时也不需要囿于课程标准中已有的“科学探究”的相关要素,而要结合化学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与建构。
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以及化学知识与有关方法的关系,并吸收已有化学学科能力的合理描述和研究成果,可以将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归结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四个方面。(1)观察能力。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通常需要通过性质来表征,物质的应用又取决于相应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是通过一定的实验现象来呈现的。所以,观察能力是化学学习所必须的能力要素。另外,化学学习还需要结合有关模型、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化学学习中的观察能力除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提取相应感性材料以外,还包括对有关文字、图表、模型等信息的观察和加工。(2)实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中介。要形成物质的概念,必须从揭示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许多都需要借助于人为控制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才能显露出来;内隐在物质变化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需要化学实验的揭示;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也需要化学实验来验证。所以,实验能力也是学习化学所必须的能力要素。从实验的过程来看,实验能力应该包括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识别和绘制装置图的能力、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处理实验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等。(3)问题解决能力。化学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师以科学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时呈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或提出的问题。所以,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学习化学所必须的能力要素。依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应该包括制定方案或计划的能力、整理和加工数据的能力、推理或论证结论的能力、反思和评价的能力等。(4)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在“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化学学习能力或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推断等思维方式,依托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学科观念,对其他能力具有统摄作用。因为只有思维活动的有效参与,观察才能全面、有序并突出重点,实验才能规范、安全并揭示本质,问题解决才能严谨、精确并富有创意。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思维能力可以分解为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对化学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监控和协调能力。将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归结于以上几个方面,既包括学科能力的共性,也有化学学科的个性,符合“学科能力是学生的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8]的相关要求。
三、化学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
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化学教学提供的机会,并将其渗透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于以获取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其中无论是物质知识、方法知识还是观念知识,都应该尽可能地通过以实验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完成有关实验操作,收集其中所呈现的感性材料,再通过思维的理性加工形成相关结论,实现相应问题的解决,从而感受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和思维等能力。对于以运用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则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能力目标的重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化学图像题是通过数学图像呈现有关已知条件的化学问题,其中的数学图像与化学变化中有关量的关系相对应。对于化学图像题的分析,要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作基础,以便理解数学图像中曲线变化趋势及其拐点的化学意义;还要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作基础,以便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与化学的联系形成正确的结论并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所以,关于“化学图像题分析策略”的教学,其能力目标主要是提升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是通过识别和提取图像中有效信息的过程提升观察能力,通过整理和加工信息并形成正确结论的过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解决化学图像题的具体过程的体验和反思提升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有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图像中的相关变化,建立起图像与化学反应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识别和提取图像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按照单一纵坐标一条曲线、单一纵坐标多条曲线、两个纵坐标多条曲线的顺序列举相关例题,教会学生理解分析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图像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帮助学生结合“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教学程序,感悟解题的规律和技巧,促进思维能力的相应提升。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应该正确认识化学学科能力与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围绕化学知识的性质和学习活动的特点确定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化学学科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