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临床医学论文

时间:2022-03-14 09:32: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临床医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践、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学生处理好医患关系,提高法律意识,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培养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实习医院传统带教方式常常只重视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人们日益重视个体健康,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市场化的深入、医疗模式的转变,医患之间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卫生部、教育部出台《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临床教学基地及相关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和其他相关权益。”同时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牢固确立教学意识,增强医患沟通观念”。因此,临床教学医院既要重视医学生医疗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目前,医学院校扩招后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满足医技人员需要量,但毕业前在教学医院实习时每名带教教师平均带教3~5名实习生甚至更多,实习生动手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相对降低。有些学生缺乏沟通技巧,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心,不能快速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和自我身份的改变。在实习中要想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规避医疗纠纷,单纯靠诊疗技术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学会与患者交流沟通。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能力、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实习前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较少,也无相应的课程培训,因此,实习生往往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近年来,国内各医学院校逐渐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尚未形成有机的、完善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医生与病人相处能力等专门课程。相比之下,虽然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将医患沟通学作为选修课,但仍存在理论讲授偏多,教学实践偏少,教材尚不完善,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对医学高等教育中加快课程建设,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医学院校的重要课程改革问题之一。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儿科患者因其年龄、疾病种类的特殊性,就诊时家长迫切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以缓解患儿痛苦;内、外科有些患者的病因及患病的部位隐私性,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在诊疗时只会告诉自己的医生,拒绝实习生的观摩和技术操作。因此,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成绩和实习效果。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病人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乏信任感,常常只有少数患者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这样就制约了实习生各种临床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因此,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降低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或不善沟通,成为引起纠纷的主要因素和导火索。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既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对患者进行正确诊治和心理疏导,又能有效地改善紧张的医患现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一项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沟通是疏导患者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培养,医学生能够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病情特点、心理状况等方面,选择病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详细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有效地进行安慰和疏导。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加强医患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医学生锻炼临床技能的前提 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越扎实、实践技能操作越熟练,越能为患者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医患沟通的障碍就越少,患者对其信任度就越高。因此,医学生在进入各科室实习以前,首先要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初次接触患者前应掌握病史诊断和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动作要规范,多体谅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增强患者和家属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减少患者对实习生的偏见,使实习生获得更多的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

2 教学医院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加强医学生实习岗前培训 医学生进入临床医院实习之前,医院首先应组织院内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从医疗安全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临床管理及查房制度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增加医疗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医患沟通技能、执业医师法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抽调医院专家为实习生举办定期或不定期医疗相关知识讲座,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用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案例,强化实习医生医疗法制观念,增强医疗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利用掌握的沟通技巧,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临

床带教过程中的培养 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使临床教学的难度系数加大,临床教师带教时瞻前顾后,怕担风险。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对医疗环境不熟悉,对医疗技能操作不熟练,医学生普遍信心不足,带教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亦小心谨慎不敢做,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承担临床教学的医院要充分认识目前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带教措施。有学者认为,教学医院应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优秀的临床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活动,选送带教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列入带教质量的监控,建立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对模范带教教师予以奖励。 校院联合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严格实习带教管理,选派的带教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进行熟练的实践技能操作,而且更要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及言谈举止,带教医生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实习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教师应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临床医疗技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带教教师应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让他们懂得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中以患者为本,与患者沟通以赢得信任,消除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紧张状态,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为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

教学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让医学生在实习中充分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临床教学中每一科的出科考试除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病历书写等以外,可建立起一套实习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办法。也可以通过面试、问诊等方式,衡量一个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结合专业成绩作为评价医学生临床实习合格或优秀的标准。总之,探索科学而可行的医患沟通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是教学医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部分。

3 全社会要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氛围

医患关系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演变,逐步演变为政府关心、医院操心、医患伤心的地步。当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形势,已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并使医务工作者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一些病患看病前、看病时都小心做好“提防”准备。针对这种现象,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较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较重,加上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政府财政对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对此社会现象也探索出必要的解决途径,新医改方案推行“医药分家”,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新闻媒体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保护病人的正当权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有的权益。有些媒体为了“炒作”,对医疗纠纷进行报道时过分渲染医院的过失,加重公众对医院的抵触情绪。舆论媒体应该公正、公平地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医疗过程,给予医护人员理解和信任。同时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应该享受的权益,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加大诚信宣传力度,为促进医患关系改善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当前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拥有高超的医患沟通技巧和拥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一样重要,是临床医生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缺一不可。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医院、实习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临床医学论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一个办学时间比较长的专业,在每所高等医学院校都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同,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基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出面向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平凉医专人才培养定位就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设置进行探索。

1.培养原则。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了“一个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双向渗透就是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课一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推行基础教学有实践,临床教学有见习,实习教学有理论,社会实践有临床的模式,将课堂学习、课间见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见习与实习的融合;三个优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在这一目标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1.1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素质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和临床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以往课程设置偏医学基础、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的比例为3:3:4,增加了人文课程,重组、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突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双向渗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1、2、3、4、5”特色: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结合”——技能学习内容与临床工作需要、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三步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实习中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四段考核”——坚持实习前强化训练考核一实习期间出科考核—实习末期临床技能多站式综合考核一毕业前综合考核;“五大保障”——实训教学大纲保障,教材保障,实践技能考核保障,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保障,实训基地保障,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图。

1.3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三个优化

为了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得到落实,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成基本理论与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三步骤实施。基本理论与素质的目的是给学生搭建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构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强化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选修本专业相关课程,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依据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分解表。(见表1)

2.课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制上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十个月实习制度。

3.培养理念。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制订了一年级强化专业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技能,三年级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3.1强化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照“必须够用、实用为先”的原则,课堂中贯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事基层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工作。

3.2重视实践操作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现状研究、制定了《常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及《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将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中。诊断学开设了11个技能项目,内科学开设了9个项目,外科手术学开设了7个基本操作和三个手术项目,妇产科学开设了9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并按照操作标准由相应教研室对学生试试技能考核。

3.3注重临床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及早地领略临床工作实况。学生可以在课堂、课间、假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医疗实践活动。

4.培养成绩突出

团队在人才培养中,采取课外时间开放实训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专升本考试,取得了突出成绩。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临床医学论文:谈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构建

为了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与目标培养的矛盾,通过对国内外各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依据精简、实效、系统、规范的指导思想,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显性+隐性”的两大课程形态的“(3+3)”模块。第1个“3”指显性课程形态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一般人文课程模块、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人文技能课程模块。第2个“3”指隐性课程形态中的活动形态模块、物质形态模块、制度与人际氛围模块。显性课程见表1,隐性课程见表2。在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课程模块的构建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拟定和细化各个子模块所包含的项目或专题,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显性课程结构,减少课程门数,强化隐性课程功能,把部分必不可少的显性课程内容纳入隐性课程范畴。突出医学人文子模块以及部分核心课程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依据三年制临床医学生特点,突出医学人文技能模块,从重点模块上切入,以点带面,培育医学人文模块使之成为核心课程。

通过模块化架构和各子模块的项目化,加强人文隐性课程显性化的项目预设与实证,丰富激活活动模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等全员参与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网络,实现显性和隐性两大课程形态的外化内化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子模块的人文教育功能。

2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

2.1教学内容

根据三年制临床人才培养培养的目标,按照人文素质模块的构建和功能定位,可对大的模块设置子模块,对每个模块根据培养目标、功能、课时分配设定新的方案。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的实践环节,可将卫生法学和医生职业道德要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之中,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重点结合新农合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拓宽临床医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行业政策和职业精神的理解。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三年制临床专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与一般人文课程模块教学让大一新生在专业熏陶和部分临床见习过程中较早接触临床,较快进入医生角色,较早树立终生服务患者的理念。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理念,突出医学生实施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意识的培养。临床后期开设医学人文技能课程,让医学生反思临床中存在的人文医学问题。制订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课程教学大纲,由临床带教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培训讲授。构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见习、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难题。

2.2教材改革

根据一、二、三年级分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各个模块的开设时间和具体学时进行分配,使各个模块在设置上与分配上功能的互补与配合形成整体效应。同时,依据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人文执业技能认证标准,结合临床专科生专业课程任务重、学习周期比较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的建设。组织编写《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根据人文医学的教授内容和课时量编写相对应的教材内容,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医学专科生在医学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之间课时分配的难题。

2.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特点,让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进修有关人文医学主干课程,让文科专业的教师学习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既要保持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又要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活动进程,增加临床实践人文指导教学、自我教育交流平台教学、人文讲坛交流空间、临床调研等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多元教学方式,实现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文教学方式。理论学习阶段可采取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针对临床见习、实习阶段人员比较分散、集中教学相对比较困难的情况,可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摩录像、角色扮演等相对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单一、枯燥的难题。

2.4评价方式改革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视角实施内容上的多元性评价:通过“专题论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来自行业的第三方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通过多元性的全方位评价,认真考查学生的全面表现,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英语改革意义

1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西医学作为一门舶来学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指南,医学生的大量专业信息是通过前辈对文献或着作的翻译而获得的,但翻译过程可能因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果的片面性,这就要求医学生从开始学习就尽量阅读原版英文资料,从而获取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临床医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可以直接帮助医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原版医学信息及实现对外学术交流。同时,外资医院及涉外医院的进驻将逐渐转变传统的择业思路,医学生就业不再局限于公立医院。尽管,目前重庆的涉外医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外资独资医院仍处于概念阶段,但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重庆需要大量的能熟练运用业务英语进行涉外医疗的优秀人才。作为领先地方的医科大学,我们应未雨绸缪,尽早培养并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随时做好输送人才到涉外医院及外资医院的准备,从而帮助更多的优秀医学生拓宽择业范围,实现人生理想。我校七年制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入校后循序渐进地接受双语教学及医学英语理论教学。已经开展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贯穿于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全过程,包括常规教学查房介绍医学专业词汇,不定期的英语查房,英文病历书写等教学形式,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留学生团队的加入,对医学生的临床英语交流能力要求相应提高,传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模式需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我校对七年制实习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由各临床科室分别开展,尽管形式多样,但缺乏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连贯的培养方案。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计划是目前我院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2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1制订必修专业词汇教学计划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没有医学词汇就不会有医学语言,尽管医学词汇繁复难记,但七年制医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构词法和发音规则等理论知识,临床医学英语教学阶段词汇教学在于强化重点词汇记忆和应用能力。因此,各科室可根据患者的构成特点,选择一定常用医学术语印制成小册子,分发到七年制医学生手中。以循环系统为例,选择常用术语,如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心力衰竭(HeartFail-ure)、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等,在教学查房时进行抽问,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强化了记忆。通过反复的强化记忆,对常用专业术语举一反三,增进对理论课所学的词根、组合原因和后缀等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介绍医患之间的口语交流中,用医用口语代替医学术语,如“气促”口语为“shortnessofbreath”,而书面语为“dyspnea”;“高血压”口语为“highbloodpressure”,而书面语多为“Hypertension”。如果只是盲目地记忆医学术语词汇,就会导致医患交流不畅,患者甚至会曲解医生的问诊原意,影响诊疗方案的制定。

2.2留学生与七年制实习医师的交流与互助

目前我院病区接纳了不少留学生,虽然他们大多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但他们的英语口语及英语思维均明显强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有学习汉语及医学知识的渴求,中国学生正好可以通过与留学生的交流促成口语的锻炼和英语思维的形成。我国七年制实习医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应是留学生在中国首选的交流对象。带教教师可以根据七年制医学生的这一优势,让他们与留学生组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自觉地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国学生可从组内病例讨论中锻炼临床英语思辨能力;在书写英文病历时,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可以选择同一患者,完成病历后相互纠错和改进;在接待病区收治的外国患者时,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诊疗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2.3多科室协作定期组织英文教学查房

英文教学查房作为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实习医师临床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也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就我校目前的综合教学水平而言,各科室每月独立组织一次英文教学查房可能会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查房质量也不能保证。因此,最佳方案是利用专业英语教研室的教学力量。专业英语教研室教师是从各个科室的青年骨干教师中抽调而来,他们具有较好的英文表达和交流能力,由科室轮流进行英文教学查房,既保证了查房质量,又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医学综合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以急性心肌梗死的英文查房为例:查房前1周公布查房病种,让学生先进行课外准备,查阅资料,熟记相关词汇;查房前3天公布查房对象(患者),并指定汇报英文病历的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正式查房时,学生用英语汇报病情,教师与他们共同探讨简明扼要的表述方法。在查房中,重现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语言环境和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讨论病情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其表述应以赞扬为主,鼓励所有学生张口,积极参与。语言学家权威科德认为“不犯错误就不可能学习语言”。

2.4公共QQ空间中共享英文病历

现阶段,我校要求七年制实习生每周书写一份英文住院病历并上交带教教师修改。我校儿科学院推动得较好,证明了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英文写作能力。目前各学院都加强了对英文病历书写的要求。由于病历写作比较枯燥,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内容有限,可以通过公共QQ空间的形式,张贴于共享文件夹中,互相观摩,提出修改建议,共同促进。每学期组织一次英文病历书写比赛,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2.5集体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

与教学查房和病历写作相比较,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但同时也最可能流于形式,其娱乐性质 远超过教学性质。要把集体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这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应用好,需要带教教师制定备课方案,包括精选和整合优质教学视频片段(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提前准备字幕讲稿,综述相关的医学内容,在学生讨论中适时引导等。

首先,医务剧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里面的医学常识不一定准确,甚至与临床实际存在偏移情况,可能会误导学生,这需要教师提前对观看内容进行挑选和删减,去伪存真。其次,教师需对精选后的视频对话进行讲稿准备并打印,早期以双语为主,后期可以只打印英文,提前公布于公共QQ空间,以备学生预习。最后,教师需对与视频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进行备课,以补充文学作品中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引导学生讨论部分,可以选择两种形式,边观看边解说,或者先观看后讨论。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集体观看医务剧的教学形式,切实推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趣味性,可选拔语言能力突出的学生对部分经典场景进行配音表演,在学校各种文娱活动中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意识。针对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重在营造临床英语语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临床医学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的论文

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检验措施研究

1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1.1检验前的措施

在临床检验开始前,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及检验项目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检验前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如:血液抽样前两个星期,患者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并且在检验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24小时内避免饮用酒精饮品,另外,抽血前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

1.2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2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1维护检验仪器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2.2准备检验试剂

在检验过程中,要针对检验项目的规定流程,准备好检验试剂,检验试剂的配制主要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对于试剂的挥发要密切关注,检验试剂的放置要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必须放置于冰箱中,如果检验试剂长期没有使用,在使用前,要测试试剂特性,更换不合格的检验试剂。

2.3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3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3.1判定与审核检验结果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逐渐走向自动化与系统化,但是,在自动化与系统化的背后,交接工作也更多,包括:录入检验信息、采样编号、审核检验操作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工作,每项均有不同的负责人,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配合,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结果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可以针对近期检验结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情况,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保证合理性与准确性。

3.2建立报告签收制度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临床检验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检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临床医学论文:分析临床医学教学新理念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将所有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毕业实习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工作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临床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是当代美国着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强烈的反响。他反对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把学生当作容器和服从者,好奇心受到限制、受到窒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用于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一种教学策略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评价以及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教师是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我们将罗杰斯的教育理论与临床医学教育相结合,旨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1 方法和措施

1.1 教学方法将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规范临床科室的教学管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4)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和知识系统性,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教师教授,学生听讲,记笔记,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学习随意、机械、盲目。重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参与活动,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

1.2 带教准备规定每节实习课都由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师带教。课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包括:

教学内容、病例、提问的问题、竞赛题等,使实习期问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学生选择 随机选择2005级精本与2005级妇本学生分为:观察组:把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教学。对两组的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2 效果评估

2.1 考核内容笔试卷:消化内科试题是内科考题的组成部分,需与其他内科协商,增加消化试题的比重,并增加临床病例试题。考分为4O分。出科考试:重视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考分为6O分。

2.2 考试结果统计 观察组考试成绩优秀率(85分以上)为98.9 .对照组优秀率(85分以上)为85.2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平均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 0.05)。

3 讨论

3.1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通过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总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只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摒弃灌输式的传统说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实习课上,展开组间竞赛,使学生们通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来强化自身对正确方法的记忆。而积极的心态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创新的原动力,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给勇于发表见解的同学以赞扬,同时还应鼓励胆小羞怯的同学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露出来,即使他们的想法有明显的错误,也要首先给予支持,并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制止旁人的嘲笑,然后再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决不能做“否定爱迪生”的愚蠢老师,这样做避免了学生害怕遭到嘲弄而压抑自己的自信心和创新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发挥,应正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是为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更有特点的发展。

3.2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更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笔记,忽视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这一教学目标。在临床教学中,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活动上面,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医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

3.3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规范I临床科室的教学管 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对临床实习生的入科和出科的控制,是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医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侧重临床实习技能,考试成绩纳入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出科鉴定包括医学生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听课、听讲座次数、病历书写份数及操作情况。同时还要对医学生的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以定性的方式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生不准其出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上报教务科。以利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生。

3.4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医学生提供担当医师角色的环境,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水平,培养有职责感的健康态度。创造一种使医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医学生自我实现潜能。

3.5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且规定带教的教师必须是副高以上的教师才能担任,并充分发挥数字化医院的优势,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运用模拟人,缓解学生多,动手机会少的矛盾,以达到“多练精炼”。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将不断总结临床医学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教学方法,为提高我们整体的临床医学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临床医学论文: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探讨

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不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毕业后多分布于国家基层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是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医疗中坚力量,承担着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操作基础要求较高的医疗人才。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思路,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

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医疗专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日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流,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的需求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论文: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启迪

八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仅有3年~5年的临床及科研训练时间,是目前所有学制的医学生中临床训练时间最短的。八年制医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理论学习,但由于其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相对缩短,对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都不够充分。同时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欠缺也体现了其缺乏科研意识,在临床医学与基础科研之间融合不足。因此,在不断调整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过程中加强从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实践再通过临床指导基础医学的研究,是引导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成功的关键。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临床医疗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学科的研究生不愿或不能进行深入的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转化医学的出现对于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1世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应以转化医学模式努力改革现有医学教育的内容、方法,解决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观与现代学生就业多元取向不一致的矛盾。今后的医院科教部门,更需要多引进、介绍及推广转化医学概念,对于临床八年制还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培训,更新或强化科学研究知识和意识,为已经到来的转化医学时代储备人力资源。

临床医学论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考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化学课程与学生后续专业学科的关系,合理进行适应与专业培养需求、符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能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 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基层临床实际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生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学习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真正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学位教育问题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重心势必向临床技能水平转移,于是有人担心会影响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水平。如何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对传统学科建设观念的挑战。笔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将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传统指标和重心进行调整,在要求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档次的同时,将临床诊疗技能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本身是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要允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研学位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并存,临床医学有很多的基础理论需要探索,许多疑难杂症需要研究,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现有的诊疗技能,还要有自己的诊疗特色和技术创新,这些基础研究,需要临床医师的参与和指导。加之临床医学学科的特点,临床科室、教研室、研究室平行并存的体制使临床学科基础应用研究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研究风格,成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临床学科人才队伍结构既需要高层次的临床医师,也需要高级基础应用研究专门人才。三是落实双学位制度,一方面对一些已经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录取的研究生,如考生学有余力可进行科学论文的培养,合格者获双学位,即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另一方面在人事制度上给予政策配套,如学科带头人必须是双学位获得者。上述措施对学科建设将起到调控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带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内涵建设,两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的。

临床医学论文:美国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美国医学院校制定专门医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尝试起步较晚,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被制定出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医学院校才认识到研究和开发临床教师专用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在临床环境下进行教学和在学校里传授医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出色的临床教师应该是集技能示范者、动态教师、学生管理者、操作评价者、教学资源开发者、教学活动组织者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因此,为临床教师设计专门的评价量表是非常必要的。

早在1978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的Irby副教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的方式归纳出了反映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六个因素,分别为:分组教学能力、临床工作能力、临床指导、工作热情、语言组织能力、学识。Irby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奠定了临床医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

在1987年,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举行门诊环境下医学教育研讨会,会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Skeff做了题为《加强门诊环境下教学效果和活力》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Skeff总结了评价临床医学教师的七大标准:1、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2、教学时间安排,3、教学目标的表达;4、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给出恰当评价;6、给出恰当反馈;7、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一些学者对这七大标准进行过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个标准被制定出来之后,很多医学院校都开始用它来对临床教师进行评价。在1998年, Skeff本人还和一些其他的学者对这个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增补和扩充,新的指标体系以原有的七个标准为评价的一级指标,每个标准下面又重新增设了若干二级指标,使评价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评价结果也会更科学。此后,这一评价量表一直在美国医学院校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1997年,克里夫兰临床基金会医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Hewson和博士后研究员Copeland共同研制了一个临床教师评价的新体系——克利夫兰临床教学效果评价表(Cleveland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strument),这个量表共包括15项指标,比Skeff的量表内容更丰富,还加入了一些全新的内容。除了Skeff量表中提到的营造积极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教学时间安排、给出适当评价和教学目标表达几项指标以外,还增加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临床技能展示、诊断方法讲授、沟通技巧讲授、提出深入问题、引入科研内容等指标。这个指标体系是对Skeff量表的完善和补充,是自Skeff量表之后目前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价量表。

进入21世纪,更多的临床教师评价表被制定出来,这些量表出现了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科室的趋势,例如:专门为住院医师设计的量表(Smith et.al., 2004);为门诊诊所医生设计的SETOC(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Outpatient Clinics, 2006);急诊室医生临床教学评价量表CEE。还有学者研制了研究生教育阶段使用的临床教师评价表(EFFECT, 2012)

荷兰的几位学者于2010年对1976年至2010年间几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检索,搜集其中临床医学教师评价方面的文章共计54篇,包括32个评价量表,发现这些量表中最常出现的指标为:教学策略(30份),学习支持者(29份),角色示范(27份)以及提供临床学习机会(13份)。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创新思路

创办临床医学七年制是提倡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它的创办是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医学生培养观念、层次、模式和质量的改变。1988年以来,各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校因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借鉴,对于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转发同济医科大学的通知》,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原国家教委委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一次对15所首批试办七年制医学院校的教学与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了联合评估,肯定了七年制教育办学形式。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各试办高校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各自的七年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实行了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的“七年一贯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部分七年制高等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成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育的办学主体。

2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医学领域的渗透,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医学实验与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头学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涌现,因而,医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时代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和渗透。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3.2当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下建立起来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明显落伍,主要表现在医学教育思想未能与医疗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开拓创新精神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3.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和跟踪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趋势,扩大知识范围,活跃思维方式,成为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医学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4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4.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观,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试验,专业知识增加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

4.2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和科研训练的关系,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目的,要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与科研训练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训练要求,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科研训练,把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建立全程科研训练的教学方式,使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建立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强化专业学位要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疾病为中心、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双科并进、床边教学”,建立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4.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素质好坏、科研水平等没有被纳入考评范围。因此,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办法,建立新的医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格、技能、知识、实践等方面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

4.5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师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奖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另外,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学研究改革试验项目,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

4.6组织学术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开展医学学术活动月、相关专题讲座和论坛等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够增多医学生遇到新情况、新信息和新问题的机会,学会怀疑和探讨问题,培养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

临床医学论文:胸外科临床医学的论文

一、注重学生自身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特点一: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大多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发音普遍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成为师生交流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沟通,逐渐使得留学生和授课教师能够彼此熟悉和接受对方的语音语调及表达方式。特点二: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课堂提问,自备许多原版英文教材,善于使用计算机并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因此知识面相对较广,这也给我们授课老师带来了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注重带教老师的培养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认真备课,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对于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动态的、要求直观形象反映的对象,可以选择或制作适当的动画、视频,让留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述胸外伤所导致的反常呼吸时,我们引入了一小段动画,使本来生硬难懂的反常呼吸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在讲授胸外科基本临床操作时,通过小片段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英文版录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了临床操作的方法和注意要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特点三:留学生普遍自律性比较差、缺乏对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的认识,鉴此,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育,我们也非常注意留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自豪感的培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由医院医教科的管理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凡严重迟到、早退超过三次的学生将被禁止后续的见习、实习课程,为了避免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拒绝问诊和试教,我们要求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必须穿着白大褂,凡着便装或穿拖鞋的学生禁止进入病房进行见习或实习。通过多年的严格管理,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态度也由原先的抵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配合。

二、参与《医学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适应后期临床见习、实习,学院为留学生设置医学汉语课程的学习,并安排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参与该课程的授课。《医学汉语———实习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医院住院部各科室常用的汉语,也涉及门诊常用汉语,具体来说,包括医院各个科室的中文名称、常用药物名称、人体各个结构的中文名称、常见病的中文名称、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报告及病历书写、住院部医生与病人的日常用语、实习医生与指导医生的日常用语。例如《医学汉语———实习篇Ⅱ》第十四课是由我们心胸外科负责给留学生讲授的,课文介绍了一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疗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涉及的中文,例如,涉及患儿症状的中文“身材比同龄的孩子小、容易出汗、咳嗽,有时伴有心慌、胸闷等”,有关体征的中文“收缩期杂音”,我们还会给学生展示典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X光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参与该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一方面逐步适应了学生的浓重语音,另一方面为学生后期进入心胸外科见习、实习过程对于心胸外科疾病的判断力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标准化病人在胸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最早是由Barrows和Abrahamson提出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其定义为“经过培训的、能够准确模拟某种特定疾病特征的正常人”。2004年美国首次在USMLE的考试中采用SP的方法。标准化病人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90年初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几所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联合尝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10多年间,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并已证实其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本院2010年1月起公开招聘“标准化病人”40人,经过培训后,留用15人。目前继在卓越医师班学生投入使用SP病人后,我院为进一步提高留学生临床教学效果,根据各个科室自身情况,已在部分科室投入使用英文版标准化病人,这些标准化病人来自于有较好英语能力的国内医学生,并通过标准化病人英文版课程培训,包括:(1)医学英语尤其是心胸外科专业英语的培训。(2)表演和沟通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病史表达、体格检查、疾病尤其心胸外科常见疾病模仿以及与实习生的言语交流。

总之,留学生医学教学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更行之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留学生回国后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树立我国医学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还需广大同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尝试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