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05:11: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护理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构建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指标体系的意义
护理人员不再会因为教育水平的差异,年资的长短、个人情绪的微弱变化,影响工作中自身形象、态度、行为以及护理相关制度的执行。本研究旨在正确引导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扩大护理管理的内涵,推动护理管理的深化;推动护理持续稳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价值观能提升护理形象;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价值观,提高其工作满意度;提升护理整体水平;加快护理的创新和发展。护理核心价值观是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引力,具有凝聚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准则,具有约束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力量,具有激励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桥梁,具有辐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护理文化的基石,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可以把看不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了看的见,行的通的态度和行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潜能和工作热情得到激发,使患者最终得到了实惠;护理文化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2护理专业核心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中平均期望值与权重值最高的是专业伦理,平均期望值为(4.57±0.51)分,权重值为0.26;它包括了护理道德、护理法规2个二级指标、人类尊严等7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的内容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从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专业认知、专业实践这4个方面,确定了护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5个。各级指标均经专家咨询和审核,变异系数
3小结
专业形象体现护理专业的外在,即包括文明用语、举止端正,团队协作,这与史文文研究的专业价值量表中的“当无法满足患者需要时应该寻求他人帮助或咨询”一致。专业信仰中包括事业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体现出护理人员对于护理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这将使我国护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护理专业的尊严与价值,能够通过护理服务传承护理照护的优良传统,必须立足本土,发展适合时代及本国国情的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指标体系的过程符合科学程序与要求,确定了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指标体系的一、二、三级指标,经检验,结果可信、可靠。希望本研究对护理专业人员的价值取向提供参考依据,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补充完善指标,确定各级指标量化分值,拟定各级指标具体考评方法和评分标准。专业情感是护士自我实现的“体验”:包括责任感、同情感。
论文关键词: 护理专业 女生 武术选修课 教学
论文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武术又是一种很好的练功、健身方法。在护理专业女生的武术选修课上,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了解武术,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师生应当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教师应因人而异,科学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学生,她们是未来医疗战线的医务护理人才,其专业性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体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能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塑造当代医务护理人才的新形象。为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满足女学生对体育不同项目的兴趣爱好,我校在体育教学中开设有不同体育项目的选修课,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理所当然地受到学校的重视。
1.学习武术有利于提高护理女生的身体素质
进行武术运动能有效地活动身体各个部位,起到舒展全身肌肉、增强肌肉、韧带和内脏器官的作用,能进一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武术套路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的密切配合,对神经的调节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武术动作刚劲有力,起落迅速,身法灵活,攻防兼备,既能锻炼学生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又能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如:初级长拳(第三路)共4段32个动作,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速静定、节奏鲜明,此套路长短适宜、难度适中,是提高女生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理想选择。再如,初级剑术共4段32个动作,它的特点是手腕灵活,身法轻快多变,姿势潇洒优美,剑法丰富流畅,有“剑似飞凤”之美喻,尤其适合女生练习,是提高女生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最佳选择,能培养女生的“阴柔之美”。太极拳运动则刚柔相济,内外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静无有不静,讲究内外合一,协调一致,既能培养学生的耐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武术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防身自卫,还能塑造健美的体形,培养良好的气质。体形美、气质好是当今女孩子的追求目标,护理专业的女生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学习武术不但可以练出健美的体态,还可以使她们舒展挺拔,亭亭玉立,有气质。因而,学习武术对护理女生的身体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武术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武术课上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还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上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学习太极拳,学生不仅要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体松心静、缓慢柔和、动作呼吸意念相配合等,而且要深刻理解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太极拳动作与意念的协调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等,从而为学习太极拳打好基础,达到学好太极拳的目的。
2.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武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向“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等综合能力方向发展。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其个性,重视其差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自我锻炼的主人。根据武术自身的特点,它既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器材,又可以一个人练习,不受太多条件的限制。例如女学生学会24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可以坚持每天练习,不失为终身锻炼的好方法。
3.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施
3.1教材编排
学校开设武术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不是训练武术专业运动员。因此教师应因人而异,编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学校主要向学生传授武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武术的基本技能,我们必须根据教育的特点实际科学施教。我的做法是内容面安排广泛,程度不深,难度不大。现代学生多喜欢散打、攻防格斗、防身术等技击性强的项目,尤其是女生对防身术情有独钟。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保健体育的教学,内容可安排五禽戏等。我认为,应充分开展保健体育,因为基本功要求不高、简单易学,较适合高职学生的需要,而且对场地、器材也要求不高。在学生武术的选修课的学习中,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应严谨合理地安排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基本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完成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3.2.授课方法
3.2.1“启发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武术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武术发生兴趣,理解并掌握的过程。在武术教学中启发诱导是教师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自己会学、学会,会练、练好,促进学生的全部身心积极投入武术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启发诱导水平的体现。因为教师只有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主动达到知、情、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武术教学的最佳成效。
3.2.1.1兴趣启发法。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武术学习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武术教学中,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吸引和启发学生的偶发兴趣;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教师的各种启发诱导来保持学生持久而深刻稳定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并使之不断品尝到学习的成果。例如:当侧重于提高身体素质机能能力时,可适当采用集体竞赛的方法,以促进态度与情感的相互补充,相互激励;马步桩功练习这个动作练起来枯燥无味,可采用计时集体比赛或加上手法在集体口令下练习,这样就克服了单调的练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当侧重于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可增加示范性和改变动作难度等多种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帮助体验动作。如初级三路拳第三段中的第三动“绕上步弓步劈拳”,示范时要把绕步和躲闪的身法做得形象逼真,使学生真切地看出动作的内涵。另外该动作难度较大,可把其分解为“绕上步——弓步劈拳”,使学生能很快掌握动作。
3.2.1.2动机启发法。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内部动力,武术教学的动机启发与其他教学课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运动实践来提高对武术价值的认识,引导学习动机的形成。武术动作具有技击含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属性,并以多种生动直观的示范和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学生的武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3.2.2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法,既能充分体现出武术动作画面的生动形象,又可以把动作演示、解说、音乐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法可使学生对武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步骤看得清、记得牢、理解得快,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武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也是武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教学评价法
教学评价是检验武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和促进武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打破以往体育课考核都是教师打分的方式,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的方法,充分体现武术教学效果的客观性与特殊性。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武术又是一种很好的练功、健身方法。在护理专业女生的武术选修课上,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师生应当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教师应因人而异,科学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2建议
对喜欢武术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增加他们兴趣和参与感,使其充分发展;对有武术天分的学生,要训练好他们的武术基本功,使其打好基础,开阔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护理专业 学习成绩
论文摘要:为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170名护理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与学生家庭户口状况、体育活动时间有显著相关;而与谈恋爱、缺课无显著关系。
一般情况而言,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由于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进入大学,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就成为了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以外,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对认识过程起动因、定向、引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本课题是专门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此专业学生的学习改革,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吉林医药学院2005级护理学本科班170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62名;学生平均年龄20.94±1.09,最小19岁,最大23岁。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书面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环境、爱好及行为因素。学习成绩是大学一、二年级所有考试科目的成绩,共16门。发出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7.6%。
统计分析。各学期成绩作为预测变量,非智力因素作为自变量,将自变量各定性变量数量化,即定义哑变量(DummyVariable),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由于预测变量与自变量存在相关性,故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主成分分析
简介: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实证研究中,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人们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往往要考虑与其有关的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在多元统计中也称为变量。这样随着指标的增多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指标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大量重叠,有时甚至会抹杀事物的真正特征与内在规律。基于上述问题,人们就希望在定量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全面。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研究如何通过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始变量绝大多数的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示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对事物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结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三个主要因子y1、y2、y3,累计贡献率为95.65%,其中y1为68.43%,且成分矩阵载荷很高,意味着它们与因子y1的相关程度很高,故y1因子比较重要。
2.逐步回归分析
并不是所有自变量都对预测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挑选出对预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逐步回归法。具体做法是将自变量逐个引入,对选入的变量进行逐个检验,当原引入的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再显著时,要将其删除。引入一个变量或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一个变量,为逐步回归的一步,每一步都要进行F检验,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只包含显著的变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无显著的自变量选入回归方程,也无不显著自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为止。逐步回归目的确定哪些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最大,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模型。
选取预测变量y1,自变量非智力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
y1=0.335-0.705(城镇)+0.563(体育活动少)
1.城镇户口学生比农村户口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低0.705分(P<0.01)
2.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经常参加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高0.563分(P<<0.01)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1.农村户口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通过座谈了解到,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对那些农村家庭的学生,部分学生上大学是要脱离农村环境,到城市就业;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是要依靠个人努力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家庭现状,改善家乡落后面貌,这样就会被迫努力学习。我们也认为,家庭条件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孩子的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充裕,学生在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些,但也可能会削弱人的斗志,降低人的拼搏精神。
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已有研究证实,体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同样对学习也是有益的,但过量地运动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也许与过量运动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有关。
3.护理专业学生中,谈恋爱、缺课等因素与学习成绩无显著关系。有资料显示,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如果谈恋爱或经常缺课,都会不利于学习。本调查结果,也许与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有关,例如护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此外,在护理专业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女性,学校对这一部分学生管理比较严格,而女生也相对男生来说,服从学校管理,在谈恋爱、缺课等问题上做的相对较好,没有影响学业。
【论文关键词】 高职 护理专业 德育课程 模块化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主张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凸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注重德育课程内容的全程化,建立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德育模块化课程(以下简称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是指为了增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德育的课程宏观内容着手,以模块化的课程表现形式,从高职的特殊层次着眼,以护理专业的特色为切入点,构建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就是要对德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子系统进行整体优化,使其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的系统教学文件,为全国护理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德育模块化课程瓶颈
近十年来,职教同仁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具体表现为:
1、理念陈旧,内容滞后
德育课程设置的理念没有全面突破,没有形成大德育的机制和氛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按学期/学年序列讲授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缺乏生活气息,抽象枯燥;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现象尤为严重,难以彰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2、缺乏针对性教材和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职德育教材基本沿用中职的教材,四门必修,一门选修,另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德育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的行为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德育成绩高,道德素质低”,严重地弱化了德育课的功能。对学生德育全面表现的客观科学的评价环节尚须完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改革的政策依据
长期以来,德育课的超强的政治性功能,让德育课程附着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德育课程改革的依赖性和受限性尤为明显。中职德育课程及其内容具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明确的规定性,而高职德育课程只有参照性;没有权威的行政部门文件的明令指示,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
所有这些严重背离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的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宗旨。因此,努力建立科学、全面、综合、开放的并能适应21世纪的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全面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二、德育模块化课程的要素
1、“大德育”的界定,“大德育”是一个时空范畴
从时间上,“大德育”贯穿学生高职学习的始终,可谓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大德育”涵盖了校内外的所有场合,可谓无处不在;从教育主体讲,“大德育”涉及所有教职员工,可谓全员有责;从德育环节来看,“大德育”渗透到一切活动之中,可谓事事相关。
2、对课程的解读,“课程”一词有众多表述
本课题研究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含义比一门课或一组课的含义更广。基于这样的课程理解,大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既包括编入课程的各门课,而且也包括各门课以外的科目及课外活动;既不必过分注重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不必过分注重学科的规范性定义。
3、“大德育”课程的构成
“大德育”课程是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的,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藏的”德育“课程”。确立德育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打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4、对模块的理解
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的结构。其中,主题就是依据德育总的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归纳出学生在特定时期对德育课程起码应该掌握的问题。模块划分的最大特点是非学科性。模块可大可小。我们这里说的模块,是介于德育具体课程内容之间的模块,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校本教材(德育教程1~7)。
三、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
模块化就是依据德育主题为经线,以国家规定的德育必修课程内容为纬线,搭建中职与高职的德育课程通道。
1、横不断点,纵不断线模块化课程的建构,要求对国家规定的德育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做到横不断点(基本知识)、纵不断线(基本原理)
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中职德育国家所规定的必修课和高职的必修课)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主题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精心设计模块化的德育课程,使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适应学生成长需求,符合职业岗位需要,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超前意识和创造精神。
2、删繁就简,与时俱进,形式多样
模块化课程的建构,就是对现有德育教材的内容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特点,结合本校实际,组织编写校本德育教程;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德育选修课程: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创新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德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科技文体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制作优良的德育课件,构建“绿色网站”。
四、德育模块化课程的理论基础
1、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原理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德育论原理融合了人的主体性理论和人的社会化理论,是整体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系统论原理作为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构建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最优化等几个方面。
(1)系统论的思想原则。建构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处理高等职业与护理专业的辩证关系,既强调高等职业的层次性,又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高等护理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作为配置德育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德育素养和能力真正满足高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此,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就是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更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
(2)系统论的方法。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指的是将构成德育课程体系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作为整体,科学系统优化整合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探索创新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整合德育队伍体系、建立德育动态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德育课程的动态性,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所构建的课程内容与所处的时代特征、地区特色、层次特色、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的辩证统一,以及对学生德育成绩的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的实施。德育课程的可操作,是指把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体系转化为实践形态的、适合本校实践运用的德育体系。
3、凸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创设以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立新的教学目标:作为模块化教学结构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与做的结合为中心。
五、德育模块化课程的运行
1、科学建构模块化德育课程内容
把高职德育内容的基本要素和知识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把各要素和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各学段(学期/学年)课程目标,与之相应地构建模块化德育课程内容。加强各学段德育的具体化、精细化、操作化、生活化、趣味化研究,分别构建各学段的德育系统内容。
2、注重德育课程内容的全程化
为适应规范化的课程模式转向以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新课程模式,对现行的高职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比例和课时安排做系统地筹划,打破“学科型”的一门课在一学期/一学年教授完毕的一贯制度,使某一学科的课程伴随学生高职学习的全过程。
3、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制5年=3.5年(在校学习:中职德育规定的必修课教材+校本德育教程)+1年(岗位实习:护理人文修养)+0.5(返校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每门课程学时总数=各学期之和。课程模块表现为订单式、拼盘式的模块。课程内容=(理论+实践)+(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学习和日常学校生活渗透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活动体验相结合、外部规范和自我省察相结合。(动态)学分=课内表现+课外行为。
2007年9月在学校8个班级开展模块化课程的校本德育教程(1~3)试点,德育教程的授课效果得到试点班级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德育成效初见端倪。发表的相关系列论文产生积极的影响,开展的课题也获得了省市级有关部门的科研立项。
[论文关键词] 老年护理专业 社会需求 前景预测
[论文摘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 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
2 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 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 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 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 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 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 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 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 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应用写作 教学改革 高职护理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对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改思路。
随着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尽管相应的课程改革和探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仍然是个难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护理专业应用文教学的教改经历,谈一些教改的思路与体会以求教于同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因应用文写作特定的对象、语言、内容、形式及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且属于基础课程的从属地位,不仅很多人都认为这门课程枯燥无用,既不好教,也不好学,就连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往往认为应用文写作的文学性不强,呆板乏味,学得没劲;教师讲起课来,也觉得不能像文学课那样抑扬顿挫、随意发挥,教得没劲。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呢?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课程是值得学习的。”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师,首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现代职场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卫生战线,一封别具一格的求职信,一篇独具慧眼的护理记录,无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可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学生通向职业生涯的成功基石之一。其次,学校要安排有应用文写作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师资力量如何,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十分突出,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把理论讲透,把规范讲明。正如朱熹所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二)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高职教育是新兴的教育模式,其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照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选择或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范围的原则是:突出共性,兼顾个性。即根据写作的共性规律与个性规律相统一的原理,先确定各专业都要求掌握的共性知识、共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板块,再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要求作出增减。基于这样的考虑,护理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基本的教学框架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共通的教学板块:写作基础(包括写作基础知识和应用文基本知识);公文知识(文种知识、行文格式、写作要领);常用公文写作(通告、通报、通知、报告、请示、函、会议纪要等七种);通用文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条据启事、自荐信、自荐信、求职信。二是增减部分: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应在护理记录上下功夫。其中包括护理记录、护理病历、护理计划单、病室交班报告、护理查房、护理表格及记录、护理小结和出院指导等。至于护理论文教学,可以选择病例报告、经验体会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共性规律,基本技能,又能掌握护理专业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从而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适应性。
(三)合理安排教授计划
加强应用文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的衔接。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还多停留在只注重语文单科教学的阶段。鉴于高职院校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必须展开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保证应用文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以护理应用文的学习为重点。要使护理应用文体的教学或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领,加强应用写作课和专业课的结合至关重要。
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护理应用文写作应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结束以后,一般在第三四学年。这样,学生对写作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就容易理解。当然应用文教学还要具体到对学生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去,以切实引导学生对应用文的实际操作。
其次,加强专业课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联系沟通。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也可以一起布置作业,共同训练,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完整,也能使他们综合运用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改进教学方法
1.推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只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模拟生活工作场景,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2.加强日常的写作能力训练。应用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课外时间的写作锻炼。每学完一种应用文文体,要及时要求学生课外自己动手写一至两篇应用文,并及时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出现的格式、语言表述方面的错误。为了避免每次练习都出现学什么、写什么、造成学生厌烦的重复现象,不妨调整写作的锻炼方式,如学了“启事”后,要求学生找一则错误的启事回来,说明错误原因。布置的练习,不一定要求全文写完,可以仅写标题,如计划标题、调查报告标题;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标题,比如公告、通告之类;也可以对原标题进行修改。工夫用得好,足以取得练习的成效。练习改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的天性就是善于发现、改正别人的错误,在发现、改正的过程中树立自己正确的观念,并始终保有较强的兴趣。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乃至于家庭生活。如申请书、书信、日记、借条等练习,课余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园活动,根据亲身经历来做练习,像征文启事、入党申请书,都可试练一下。
3.提倡开放式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走出课堂,亲自带领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了解每个单位应用文的写作流程,现行的各种应用文的具体写法;或请机关或企事业中有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讲座,讲解各种应用文的文体格式、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假期,针对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写出调研报告。通过课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应用文的写作流程、写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技能。
4.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了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能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引导学习者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对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特别适用。教学时,可与前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如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把应用文各种文体的重点、难点归纳概括出来,利于学生掌握;把预设情景制作成多媒体,综合使用文字、图片、图像、动画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经过技术处理的素材作为背景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感受到现场气氛,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还可以把参观现场时的照片、参观后学生的作业制成多媒体,巩固教学成果;投影仪可被用来进行作业讲评和演示范文。有了多媒体教学,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闪光”世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有这样的教学实力,因而这一方法不仅理论上可行,实践上也不成问题。
5.改革应用写作课考试和成绩评定的方法。过去应用写作课的考试比较重视考核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的情况,考试内容中死记硬背的题型所占比例较大,几近一半。这种导向使学生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助长了学用脱节、死记硬背的不良学风,更不能准确测定学生写作技能的实际水平。这种僵化死板的考试模式必须改变。今后,应用写作课的考试应着重放在考核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病文修改能力、特别是实际写作能力上。此外,还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总之,考试和成绩评定要有利于检测学生写作技能达到的真实水准,以此为手段引导、激励、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写作训练,着眼于实际写作技能的提高。
[摘要] 目的: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方法:根据时展、专业实践的需要和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结果:通过对法律知识和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形式单一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专业师资进行培养、完善法律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这些对策。结论:使护校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护理人才就必须从加强和完善高等护理专业中的相关法学课程的设置入手。
[关键词] 护理;法学课程;高等护理教育
进入新世纪的高等护理教育,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尤其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各类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逐步深入人心,护理人员理所应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而护理人员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现行我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对卫生法律特别是护理相关的法律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临床护士法律知识比较贫乏,法律意识相对淡漠,处理护患纠纷的经验与能力不足等问题,这种现状显然跟不上时展和对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1 开设相关法学课程的意义
1.1 顺应时展的需要 美国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伦理学,传授患者的权利等,护生的专业行为技能目标包括维护患者的权利等。第三军医大学也对原来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改革,构建了一个新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医疗法规。随着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经济意识亦不断提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外护理教育接轨,建议增设护理专业相关法学课程,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
1.2 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 相关法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护士自觉执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依法从事护理服务,正确履行职责,保证了护理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防止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1.3 明确护士的基本权益 通过护理立法,护理人员的地位、作用和职责范围有了法律依据,神圣的法律效应赋予一个合格的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权利,履行法定的护理职责,可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的支持、人民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可随意侵犯和剥夺。通过学习《护理法》,学生可增强对护理职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安全感,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尽心尽职的为公众服务。
1.4 提高护生处理护理纠纷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可明确护生的法律身份及法定职责范围,有利于在实习中严格按照护理规程工作,遵法守法,并学会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护理纠纷,在维护患者权利的同时,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2 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知识缺乏 护理专业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是长期以来护理教育中对法律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结果,主要与课程设置单一、学时少有很大的关系,而当今护士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特别缺乏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高中或基础教学中已获得了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但由于缺乏相关护理的法律知识,容易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时仍束手无策。据报道,护生在实习中后期出现差错占实差错的93%,说明学生在实习中后期,觉得自己有能力而擅自执行医嘱或操作,又不知道自己的法律身份,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则容易导致差错的发生。
2.2 专业教师缺乏 虽然研究发现,本科、大专学历者的法律知识掌握较好,但是与中专生一样,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离始终是护理法律领域突出的问题。由于在医学卫生院校上法律课的教师多半是法学院的专业教师,缺乏熟知护理法律的专业教师,不能把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只能学到些纯粹的基础法律理论知识,如消毒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临床使用管理通知、药品管理实施办法等,连教师也不知或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3 教学形式单一 李金义认为,法学课程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方式单调的问题,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参与精神,同时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正因为受教材与学时的限制,造成法学知识的教学形式基本局限于课堂内,而法学是社会实践性及现实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仅限于课堂内,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3 构想与对策
3.1 关于专业师资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的灌输与普及,主要依靠教师进行。要达到法律课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儒雅的风度、深厚的法学功底及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手段。因此,可选派护理教师参加为期3个月以上的法学专业知识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或自考等途径获取相关法学知识;同时,加强教师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其对临床不断新出现的护患关系和常见法律问题的敏感性,从而培养既懂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又熟知相关法律知识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教师。
3.2 完善法律课程设置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法律教育,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和课时数。需要学校讲授和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有:基本法律知识,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护理相关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责任保险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其他国家法律知识介绍,如美国护士职业保险、注册护士管理法等。
3.3 改进教学方法 除课堂有限的教学外,可激发学生对医疗护理行业法学问题的关注,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法学知识。宇文建议,法律课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论辩式教学法、指导自学法。通过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形式,使知识活学活用。总之,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高等护理专业中的相关法学课程的设置,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护士、护校学生增长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的护理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及护士自身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学生工作 学生会 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
[论文摘要]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针对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独有的特点,在着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突出护理学院护理文化内涵,紧扣“五种种美德,四点理”两个中心,打造品牌项目,力求在务实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打造精品,积极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服务。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五年来,护理学院学生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中我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方针为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在加强完善基础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我们针对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独有的特点,在着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突出护理学院护理文化内涵,紧扣“五种美德、四点理念”两个中心,打造品牌项目,力求在务实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打造精品,积极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服务。
一、五种美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和实用型人才。德才二者又以德行为先,为突出中医院校文化特色,我们努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以文化、艺术、科技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厚德、感恩、祟礼、修身、自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同学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宣扬“厚德”文化,我们组织同学走进社区、街道、敬老院,进行义诊、义务劳动和健康宣教,我们组织大家为身边贫困的同学捐衣捐物,走上街头为偏远地区失学儿童募捐善款,为身患重疾的同学送去亲手制作的礼物……护理学生们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围绕“感恩”教育开展了多种活动: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各班级纷纷抓住契机对班级同学进行感恩教育,如给母亲写一封信、“感恩”征文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图片事迹展等等;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老师感恩,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大家一起做到“尊师重教”;为了感恩生活,我们举办了“中国传统节日宣传周”活动、“世界地球日环保宣传”活动……“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在学生会的引领下护理学院同学心怀感恩之心,立志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不断在同学中开展“崇礼”教育。我们开展以“与文明携手,创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宣传月”活动:揭露校园十大陋习,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制作文明书签、倡导文明公交、开办文明礼仪讲座、宣传诚信考试。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引导同学讲文明、树新风。
我们在同学中倡导“修身”美德,指引大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外塑形象,修身明志,展示护理学院学生特有风采。在首届中国“白衣天使”大奖赛江苏赛区比赛中,程敏琼、顾媛嫒两位同学凭借出色实力进入决赛,并最终获得优秀奖。在“杏林之星”形象大赛中,荣获第一届“杏林之星”形象大赛团体第一名,第三届“杏林之星”形象大赛个人冠军的殊荣,护生的优异表现在这方舞台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在校级舞蹈大赛和辩论赛中,我们分获冠亚军,体现出了护生骄人的实力。“12·9”大合唱中,我院师生共同努力,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三等奖。
同学们“自强”的拼搏精神在运动场上得到了展现,在03年校运会上我们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第30届校运会上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第十二届青年文化节中,获排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二名、太极剑、太极拳比赛第二名。“人生处处是赛场”,护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旗帜将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
二、四点理念:围绕护理文化内涵,着力校园文化育人
作为护理学院院训的“励志、仁爱、精技、美仪”同时对现代护理文化内涵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会努力带领同学们践行院训,在宣扬校园文化的同时塑造护理人,培养护理精神理念。
围绕“励志”,在每年的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院都会举办护生授帽仪式。授帽仪式上,各大医院的护理专家及我院徐桂华院长为即将下临床的护生们亲手戴上庄严圣洁的燕尾帽,护生们则点燃捧在手心中的红烛,在护理前辈的带领下宣读誓词,并鼓励同学在临床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南京医科大学许勤教授“走进美国护理”的讲座使同学们对西方护理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也引发了大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赶上发达国家的护理水平的深深思考。同时,学院还举办“模拟人才市场”、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同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的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我。
围绕“仁爱”,我们开展多种活动,组织学生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我院学生在敬文图书馆广场开展以“创建和谐新校园,注外来建设者”为主题的义诊活动;我们来到了雁鸣山庄老年公寓,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关爱老人,奉献爱心。另外,我们还捐助贫困地区儿童,帮助班级困难学生、生病学生。在上半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组织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大家不仅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还踊跃报名参加赴川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奔赴抗灾第一线,披荆斩棘,通过我们的双手把护生的热情与爱心传递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围绕“精技”,我们每年举办护理技能操作比赛,开放操练室,组织专业讲座,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对护理专业更加热爱,专业思想也更加稳定,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同学过硬的技术和热情的态度得到群众的热情赞扬和肯定。我们与校医桥工程部和东南大学联合组织举办了“急救知识培训活动”,活动介绍了各类急救的常识,并采用现场演示实际操作的方法向同学介绍了各种部位的包扎技术,开学初,我们抽调了多名临床实习的优秀学生承担了全校新生体检的抽血任务,她们以过硬的技术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为加强同学们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助互助本领,加强护理急救技能的培训,我们拟成立“家庭护理急救社”,会邀请到专业人士为同学们作集中培训,并不断培养学生内部师资队伍,组织面向校内外非医护类专业同学的危机事件救护训练课,营造同学中互勉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危机事件的防御意识,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与处理能力。
围绕“美仪”,礼仪社坚持日常训练及活动,通过形体训练、礼仪讲座、美容讲座等形式提高队员们的素质,通过培训,使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礼仪知识,在内在气质、外在形象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素养培训,锻炼出了一支素质外形过硬、能代表学院形象的优秀礼仪队伍,并很好地完成了校内外各项演出和礼仪接待任务,同时,社团成员也积极带动周围同学加强文明修身,增强了全院同学的文明礼仪意识,为了促进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每年我们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如主持人大赛、新生歌手大赛、演讲比赛、情景剧比赛等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护生的风采的大舞台。在去年的各类校级活动中我院学生也有不俗表现。校运动会上,精彩整齐的入场式表演、太极拳表演获得了阵阵掌声。
护理学院学生会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方舞台,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气质风采,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特色,弘扬了优秀的护理文化理念,书写了当代护理学生的智慧才情,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们走向临床、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营造了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论文关键词】口头交际能力 口语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寓教于乐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语言功能意义和社会交往意义的教学。为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输送更多的外向型、交际性的人才,提高广大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是当务之急。
随着当今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急速发展,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英语的口头交际能力(Hymes)。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视的,是单纯的书面表达以及语法,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够。所幸的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一些涉外专业中,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我校开办的高等职业涉外护理专业,顺应国际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涉外护理人才,向许多英语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精通护理又熟练英语口语的人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们在高职护理学生进行口语教学的时候,是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的:
首先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整体水平都比较差,特别是英语,基础更差。大部分学生对学好英语信心不足,对英语学习也兴趣不大,更别谈是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了。
其次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对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语教学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教学中都采用语法翻译法,过分强调发音的精准,语法的不错还有大量的书面阅读。而还是有一部分的老师在口语课上还是采用这种教学法。以至于课堂上老师的说话时间大大的超过了学生应该开口说话的时间。而教学内容陈旧,操练单一而机械,大多的课堂口语活动,其实是一种重复句型的活动。这种课堂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要么就爱面子,怕出错,不开口;要么一开口,就背句型,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第三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语教学活动旨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实际运用所学的语言同所操改种语言的本族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而我们的口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没有适时地去让学生了解各种语言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当学生使用这些语言时,往往就会不得体、不合时宜。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 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愿望会带来超常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研究报告显示对某一语言的偏爱会激发学生的综合性动机。这种动机所激发的学习欲望比工具性学习动机要大得多。但是,广大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求职等等的工具性动机。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常常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第二 应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国外的惯例,学生通常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但我们看到,以一个班为单位的高职学生,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我国的办学条件和人口现况也不允许按等级分层次的口语教学。
第三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不同程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口语教材的选用;口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具体来说,
1 教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为无论教材有多好,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班级、学生或教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当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和编排对高职学生不合适时,可以采用删除、替代、补充和改编。例如,针对同一班级高职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难易不同的活动;不必刻意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
2 口语老师也应有效的进行课堂设计。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根据学生类别,学习内容,设计怎样进行教与学,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教学设计应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时间的分配,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步骤,具体教学活动的目的、目标和所用的时间,以及这项活动与课堂中其他活动的衔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才能通过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应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法如语言游戏、音乐、讨论、戏剧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然后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自由地、实际地运用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要求学生随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来完成口语任务。典型的活动有信息缺口,调查、讨论及角色扮演。各类口语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演练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感受;很多的口语活动本身妙趣横生,又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满自信。同时,直观的教具,如图片,电视及电影,投影都可以引入到高职口语课堂中去,寓教于乐,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转化工具性学习动机为综合性动机,有效提高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
4 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成功的口语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协调者。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口语交流的内容、社会交际的功能,适当放低对语法的正确性、语音的标准的要求。认真观察和聆听,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打断他们的表达,应该在学生表述完以后,再给学生以反馈。教师不停的打断会破坏口语教学的目的,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参与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能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而当口语活动进行不顺时,教师要循循善诱,灵活机智,从而保证口语活动的成功进行。教师还要及时地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做出调整。也应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手段对学生的进展做出评价。总之,一个充满热情、富有耐心、幽默、常常鼓励学生的口语教师,是广泛受欢迎的。
5 在口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还有风俗习惯都是单靠学习语言本身而无法领悟的。只有理解、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从多方位加强文化教学,使同学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都尽可能的了解和接触;在课堂教学上尽量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深厚的英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开展口语教学,切实加强高职护理学生的英语口语,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条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
随着卫生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各临床专业学科在知识领域、技能领域、态度领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技能的培养更是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现代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对护理人才的需要,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突出和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上。
1 充分发挥护理模拟实验室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护理模拟实习即“情景虚拟式”学习,是《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护理理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它充分体现了卫生专业学校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护理人才为目标的特点。能使专业理论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通过虚拟教学环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好似进入了医院的病房,身临其境,好奇感和新鲜感油然而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护理人员,一名白衣天使,从而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和对护理实习课的浓厚兴趣,为上好实习课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明确实习目的,培养动手能力
首先,护理教师应根据实习计划的安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实习课有关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并确定适合教学内容的实习形式和练习方法。其次,在每次实习操作前,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要求,并对操作步骤进行复习和回顾。有许多学生在教师讲解或演示时往往认为自己听明白了,看清楚了,会操作了,可是当接触实际时就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在分组实习前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按授课计划内容和实习要求进行有步骤地讲解,就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3 加强实习指导,认真做到“五勤”
护理教师要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练习,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带教效率,做好“五勤”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3.1 勤于思考 教师要合理安排实习形式,根据练习内容确定每组人数,同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时刻提醒学生在操作中要树立爱伤观念,重视护患沟通,注意举止文明,强化安全操作和防范意识。
3.2 勤于巡视 《护理学基础》实习课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分组练习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带教老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深入各个实习小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指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并为教学反馈和目标调控提供资料,收集信息。
3.3 勤于观察 带教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各个实习小组在练习中的情况,关注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密切注视每个学生的操作动作是否标准规范,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仔细观察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并及时加以矫正和解决,从而确保学生在动作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取得课堂实习的良好效果。
3.4 勤于讲解 通过讲解,向学生提示操作要点,特别是一些难以察觉到的动作要领,如口腔护理的擦拭方法及顺序,昏迷病人胃管插入的方法及原理,导尿术中尿道口的消毒方法及顺序等等,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带教老师在实习指导中一定要勤于讲解,要做到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针对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当面指出,必要时暂停实习,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并注意强调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共同问题,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对带有特殊性的个别问题,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心领神会。
3.5 勤于示范 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学生所学动作的典范,在分组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在实习操作中应起好示范作用,对一些程序复杂,难度较大的操作,如铺床法、穿脱隔离衣、导尿术等应该边讲解边示范,使学生一目了然。对一些需要以同学替代病人来完成的操作练习,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鼻饲法、灌肠术等,应提高示范成功率,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的练习树立成功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示范动作不到位,甚至失败,则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想练而怕失败的心理障碍,以致影响实习内容的完成。
4 渗透道德教育,培养法律意识
在实习课的教学中,护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将护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渗透到课堂实习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是神圣而平凡的事业,培养学生高尚的护理道德情感,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科学性,培养从事护理工作应具备的高度的责任意识、科学的工作态度、审慎的工作作风和对差错事故的防范意识。同时结合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出现的违反护理原则的错误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教育,使学生明确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护理对象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相反,如果操作前不解释,不征得病人同意就操作,或随意暴露病人身体,或不执行查对制度,违反操作规程,就是对服务对象权利的侵犯。使学生在护理操作练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习惯,培养依法从事护理工作的意识,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完善的护理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从事护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明确专业教育的特点——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教育状况和时代对护生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加强师资培养、营造人文氛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从事此专业的护理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因此,将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拥有医学、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很少。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5%~25%的比例,而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学模式严重脱节。
3、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国护理学院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
(1)适当增加人文课比例。增加人文课比例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建立考评体系。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护理院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籍管理指标,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与实际操行相结合,即与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环节的护理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教学评价考核可以分解为笔试、口试,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多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还要经常聘请知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加强学术交流;在教师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教师书画展、教师摄影展等。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质、高素养、高品位的教育家。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敬业精神、授业水平、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
3、营造人文氛围,提升人文素质
(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 特点是不受学时限制,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集中,形式活泼,感染力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既能照顾到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为人文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体育、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暑假可安排学生1~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活动,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锻造品格,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增素质、做贡献,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立业先立人”,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护理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
作者:封丹琚 唐晓红 娄凤兰
论文关键词:高等护理专业 学生 护理 职业价值观 数据收集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当代高等护理专业学生(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为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对508名高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职业价值问卷的3个维度中,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健,发展,声望、地位。不同年级高护生声望、地位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学历高护生保健及声望、地位维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当代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时代特征,尚需加强教育以使他们具有更多的职业奉献精神。
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所生存世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生存世界的需求所表现出的评价。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例如,schwar—tz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而ros等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的信念。职业价值观属人格范畴,在职业选择中起一定作用。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下称高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将来所从事的是要求具有奉献精神的护理职业。另一方面,当前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所有这些都要求高护生尽量摆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否则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可能转向其它专业,造成高级护理人才的流失。本研究调查508名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旨在为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系508名本、专科生进行调查。其中女生496人,男生12人;大一100人,大二211人,大三7o人,大四127人;专科94人,本科414人;来自农村的高护生363人,城市145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_为研究工具。此问卷共22个项目,由3个维度构成。第1个维度为声望、地位,包括易成名成家、工作单位知名度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9个项目。第2个维度为保健,包括有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等6个项目。第3个维度为发展,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等7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由“不太重要”到“很重要”分别赋予1~5分。问卷后面增加1个职业态度问题——对护理职业的态度:a一热爱崇尚;b一并不热爱,是必需的谋生手段;c一不热爱也不是必需的;d一一定不会从事该职业。要求不选择a项者说明原因。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84.67%。
1.2.2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spss10.0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高护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各维度得分508名高护生在保健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为(3.88±0.76)分;其次为发展维度,为(3.82±0.75)分;而声望、地位维度得分最低,为(3.19±0.61)分。
2.2高护生职业价值观各项目的重要性排序根据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平均分,将职业价值观各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就被试总体而言,最重要的5个项目依次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发挥个人才能,有可靠劳保、医疗保险和退休金,收入高和解决住房以及两地分居问题,其中2项为发展因素,3项为保健因素。高护男生更注重发展因素,女生更注重保健因素。另外,女生把工作稳定排在第6位,而男生则将其排在第14位,所以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工作的稳定性。所有被试者认为最不重要的5个项目在内容上完全一致,只是排序上略有差异。它们分别是成名成家、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知名度高、单位级别高。
2.3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态度197人(38.78%)热爱崇尚护理事业;143人(28.15%)并不热爱,但认为是必需的谋生手段;121人(23.82%)既不热爱,也不认为是谋生的手段;32人(6.30)%表示一定不会从事护理工作,15人(2.95%)未作答。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显示,高护生不热爱护理职业主要是因为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等原因。
3讨论
1999年凌文辁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排在前5位的只有收入高为保健因素,其余均为发展因素。贾金玲]2005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被问及择业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时,68.30%选择了经济收入,而选择职业声望的为4.00%,选择为社会作贡献的仅有2.00%。而本研究表明,保健因素比发展因素还重要,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表1示,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但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择业时已不再注重虚名,而更看重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和福利保障。高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着必然联系。高护男生比高护女生更看重发挥个人才能,女生则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可见高护女生在择业时非常看重是否会受到公正的待遇。
表2示,不同年级高护生声望、地位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一3.54,p<0.05)。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声望、地位的重视程度呈现递增趋势。高年级的护生比低年级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贴近现实,这可能与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专科生相比,高护本科生对保健及声望、地位因素更加看重(f一6.04、26.53,p<o.05、p<o.01),对工作的要求明显高于专科生,这可能与他们较高的期望值有关。
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由于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等原因,多数高护生不热爱护理职业(本组仅197人热爱护理专业,占38.78%),造成当前高护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和护理人员流失。所以国家或医疗机构应该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经济收入,同时更加重视护理工作,重视护理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意见,让他们在工作中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此外,人们对于护理职业的传统认识也急需改变。护理不仅仅是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工作,而是为全社会的人提供包含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当然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尚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杰出表现以及必要的宣传。另外,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可以对报考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护理职业态度调查。如果有学生一开始就对护理职业极其反感,那么要使其改变这种态度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对于已经进入护理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其热爱护理职业。例如,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请受患者欢迎的临床护士做报告等。由于任何时候护理职业都要讲求奉献精神,所以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名优秀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为职业学校培养善沟通、善交际,具有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 人际沟通能力 对策
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护理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的实践调查表明,护理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 护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 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适应能力差 同学们从中学转入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高中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1.2 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1.3 与异性交往缺乏自信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异性间正常的交往有利于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护理专业学生中女生偏多,缺乏与异性的经常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交友不慎导致各种情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能力。
1.4 过度封闭自己 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1.5 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1.5.1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含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有的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病房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 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实验课上的“哑巴操作”。
1.5.2 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
护理实训教学区是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但是在护理实训课中,很多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 培养护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院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和沟通技巧上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
2.2 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高校师生、同学、恋人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敏感的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3 正确引导异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 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补偿,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正确看待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异性交往正常化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与异性同学的接触,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异性同学建立起自然、和谐、纯真的友谊关系。
2.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2.5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5.1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
教师对护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护理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技能的培养。如教师在示教每一项护理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通,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护患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这样反复练习,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护理操作用语,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护患纠纷。
2.5.2 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病人。护理实训室都是模拟病房,练习的对象都是模型人,学生因与其交流没有真实感而不愿交流。因此,上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场景,如对学生说:这是一个什么病房,这里住着什么病人,现在这个病人非常难受,需要我们为他解除痛苦等等。把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病房环境,把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与其进行交流。
2.5.3 从最基本的问候语开始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学生最初开始练习护理操作时,不知怎么开口,也不知说什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称呼、问候以及操作的目的等开始,逐步加入一些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大声、 自然的与患者沟通,让学生从羞于开口到能清晰表述直至带有职业情感的交流。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护理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 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摘 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一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卫生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包括:1、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2、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3、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立导师制的评价体系
导师应由品德修养好、专业理论强的讲师以上的教师承担,每个导师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入学后即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以科学、技术、服务为主题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护理调查、临床护理研究等活动。具体的内容包括:一是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量和态度;二是社区与社会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体会;三是研究社区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摘要】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建构教育理论应用到护理实践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护理技能训练中依据建构教育理论设计训练方案、组织实施,使学生做到手脑联盟,主动建构知识的的各个层面、相关意义。通过实践,学生们主动学习技能、参与技能学习的欲望极高,既动手又动脑,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动手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思维,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 手脑联盟 护理实践 动手能力 建构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学对教学赋予的新涵义是“教学生学”,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护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 理论是基础, 是学好、用好护理技术的前提, 动手实践更是护理技术学习的重要环节、必要环节。因此,在护理技术教学中, 应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做到手脑联盟,使其护理技术水平迅速达到教学、社会的要求。
1 护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进行一项护理技术的学习时,教师往往按照目的、评估、操作前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设计的,老师一个人在示教室把这项护理技术的操作程序完整演示出来,特别强调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最后借助于视频的反复播放让学生模仿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这样做让人感觉,学生像一个机械人一样,完全是在某一种框架下进行模仿,时间一长,学习热情骤降,课上的学习气氛不浓厚,教师只有靠操作考试这个杀手锏来控制学生来认真学习这项技术。这里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这项护理技术的心理、生理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是很有兴趣的,脑中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怎样使学生的兴趣能够维持长久和稳定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2 教师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作为护理学院的老师应该对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于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护理技术在病人身上的实施来体现的,可以说护理技术是传播护理理论、护理知识的媒介,我们对护理的认识、情感都是通过护理技术的媒介作用传播出去的,它的价值就是体现在这里。一般情况下,护理教师在传授一项技术时,往往在操作程序、手法、技巧上强调过多,特别爱采用反例法(如不正确的做法)以提醒学生注意。结果,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还是过多的出现反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很是无奈。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而是我们的老师在传授操作技能时方法不当,应该把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情感通过护理技术的演示体现出来,使学生看到完美的护理技术,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求学愿望,这样学生会增强对护理技术学习的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教师应把操作的肢体美融入到护理技术中去 护理专业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专业,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很多带有人为的一些因素,主裁判是服务对象——病人及家属。护理技术水平又是病人及家属首先要判断的。病人是否愿意接受你在其身实施护理技术,取决于病人对你的信任程度。怎样取得病人的信任,使你的护理技术能够在病人身上实施,这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特别引起重视。因为护理技术的更新很快,新的技术会不断产生,我们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病人、家属以一个宽容的姿态提供实施的平台。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评价学生对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时并没有把操作的肢体美考虑进去,评价的重点只是在程序、方法的正确与否给予很高的分值。笔者认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平时护理技术的模拟训练中,就应该注意技能技巧的应用,特别是人体力学及美学的应用,不要急于判断技术的正确与错误,而是让学生判断护理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从病人的角度考虑,是否能接受这样的技术在你身上的实施,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等等。
2 护理实践教学改进方法
护理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护士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手脑要高度结合,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护理人才。我国教育学者陶行知认为:“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2.1 基本思路 应用建构教育理论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训练,做到手脑结合,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构建知识的各个层面。手脑联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认识——应用到主动的理解—应用,学会抓住书本的主要学习点进行读书,真正掌握学习精髓,最终达到护理技能训练目标,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评判能力有明显提升。
2.2具体实施
2.2.1 设计训练方案 与课程主讲老师讨论实践教学的训练目标、实施方法、评价方法等内容。特别是怎样将课程所学的理论与训练结合起来。我们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预测学生在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论知识掌握的盲点,如何进行解决,遇到争议的问题怎样处理等细节问题进行讨论,达到共识,形成一个方案。针对方案的可操作性模拟演示,特别是多名老师参与的实践教学,既要考虑方法的一致性,又要给各位老师有发挥的空间。分清哪些是原则上的问题,已经是很成熟的方法;哪些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对其科学性、合理性的认识需要实践的考验;分清在学校初步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技能训练目标;对目标的评价方法,怎样如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进行精心设计。针对体格检查、现场心肺复苏、包扎止血训练项目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中将客观、现存的知识以适合传播、传递的方式输入到学生头脑中,学会分析、判断实施操作中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真正做到手脑的联盟。
2.2.2 组织实施
2.2.2.1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组织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2.2.2分组及指导 以《健康评估》中的体格检查为例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全班根据学生人数分为若干小组,2-4名学生为一小组,随机组合。分组时,强调小组结合式学习是课程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角色作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评价方法以及结果要看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最终目标是对技能训练项目的目的、意义形成主动的、全新的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指导教师4-5名,两名为主带(高年资老师组成),2-3名为辅助(可以由护理研究生组成——这些人需要先期培训)。每名指导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中的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时可以随时与主讲老师沟通,必要时课下进行集体讨论。指导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结合已知的理论分析、判断自己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进行角色互换时,注意倾听扮演病人角色的感受,其他人员的感受,教师和小组成员融为同一体,共同判断该同学的操作的效果。
2.2.2.3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对知识进行加工 创造一个可操作的场景,利用模拟病人模型,人为进行控制,设计出病理性杂音、心音、心率过快、过慢、心律不齐;病理性呼吸音、干湿罗音、哮?音;呼吸、心跳停止等情况,让学生分析、判断临床意义,实施的具体措施等。通过模拟病人模型的使用,可以科学判断你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实施措施的正确性。特别是对于没有提示操作正确显示的分析,对每一位成员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哪个操作环节出现问题,怎样解决;提示正确的学生会主动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感想、体会。在每一次的技能训练中,小组式学习、教学互动、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人都从中得到启示。
2.2.2.4采取小组合作式考核 训练结束后的考核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学生在考核中扮演的角色作用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存在一些误区,老师就是要难为学生。以至于学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接受别人对自己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分数上。而且由于教师的主观判断,会使某些学生,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在班级里不太显眼的的学生感到压力较大,会在现场技能考核时不能很好发挥。采取小组合作式考核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学生心理压力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自信心得到增强,使每一名学生在最后的技能考核中又得到一次提升。
3 体会
按照建构教育理论设计技能训练方案,使得教师、学生双方受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方法的应用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发现知识的盲点,引导学生讨论,从低层面的认识升华到较高层面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升华。学生则不再把动手训练当成单纯的模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挥,创造出丰富的想象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兴趣能够持续稳定。
3.1 坚持教、学、做合一 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能训练的尝试,我们感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实践中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如解剖生理等课程)能够主动引用有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往,很多同学学习基础理论的能力很高,记忆很好,可是在实践应用时,脑子里的东西会混杂一团,甚至出现空白点,既动手操作时,脑子的思维停止,出现思维的惰性,特别是在别人监视下进行护理操作时,会变得更不会思考。现在,这些学生会在动手实践时,半自动地随手运用它,从自己的意识仓库中把基本知识信手捏来。
3.2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已经构建的知识结构,经协作会话,最后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将各个知识点的临床意义主动建构。将临床护理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境多次加以呈现,即对所学知识的不断建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
3.3 在协作学习中,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将大家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达成共识,更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
3.4 效果的评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得到一次提升 自己评价自己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做到手脑结合,既教动手,又教用脑,教师进行最终点评。
3.5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导者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具备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和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发现其对知识掌握的盲点,给予适时指导,与学生一起读手中能够应用的教材部分。根据学生的各自不同特点,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技能技巧;围绕技能训练目标,设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学生利用情景,启发思维,结合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将问题各个解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总之,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手脑联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作为护理教育者应该在此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探讨。要应用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护理教学实践,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得到提高,真正做到学与用的高度统一。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手脑联盟达到极致的引导者。首先他(她)的动手能力展示给学生时,一定是相当完美的,使学生感到荣耀,有一种美的体现,产生想学习的欲望;其次展示的是理论指导下的动手,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技能时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技巧,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