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3 10:12: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1篇旅游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 ;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仍有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学、学、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的合作对策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证研究——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概述1.1.1结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起以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重点开展专业教学,走“服务地方建专业、依靠行业发展专业、校企联合强专业”之路,培养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其中“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要是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中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开放性办学,充分利用丽江旅游教育的有利优势,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变为旅游教育资源、市场和平台优势,建立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1.2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1.2.1校企共建,利用丽江旅游发展优势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充分利用丽江旅游发展优势和区域优势,与当地知名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了一批涵盖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见表1),其中丽江王府饭店、丽江东巴谷村被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与当地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旅游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强化了学生专业素质训练和核心技能实训,体现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1.2.2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承担了丽江旅游在职人员的培训,从2002年至2013年,承担了近5000人在职导游的职前、职后培训工作及上10000人的酒店员工的在职培养或职业资格证的培养和鉴定;服务地方旅游行业发展,参与和承担区域旅游调研、开发与规划等科研任务,如承担老君山国家公园遗产保护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从旅游界和文化界聘请资深专业人士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实践、实训教学更接近行业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与昆明中经中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启动共建导游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旅游管理课件的制作。1.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1.3.1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指导机制学校按旅游类专业(专业群)建立了由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省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领军名师,丽江市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和推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过程。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旅游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高等性,1.3.2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制度建设首先,学校将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制定了根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丽江师专旅经系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方案》《、丽江师专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暂行规定》、《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管理细则》《、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丽江 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兼职教师的聘任及管理办法》、《丽江师专旅经系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记录及考核表》《、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兼职教师考核表》等制度,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其次,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校内外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和生活方面的难题,并避免出现学生实习管理松散和无序的状况。1.3.3积极探索实施以用人单位为主的第三方评价,突出旅游行业需求具体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毕业学生“双证率达到100%”)、职业技能大赛、毕业核心技能考核“、订单式”人才培养、实习单位评价、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提高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因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级层次,校企双方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同时形成稳定、长效的深度合作合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校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关键是学校当前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契合企业未来的用人需求,但事实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仍有脱节的现象。通过对长期对校外企业的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校企合作协议对企业约束力不大,尤其缺乏相应激励措施“,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与学校合作共设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本上疏于实践运作,其指导建设的作用也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校专业课堂开进企业等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因企业经营需要与学校授课时间上的分歧无法真正开展。因此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从专业定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需求。2.2学校对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高,但服务产业能力有限就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获得明确、具体、直接的利益,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条件,能弥补学校在专业师资、设备、实战环境演练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为积极和主动。但学校在解答“能为企业做什么?”的问题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行业服务能力较低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如高星级酒店基本在员工培训方面都有企业的规范,学校参与度低。就丽江来说,丽江铂尔曼酒店已形成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由酒店集团根据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导师和人员等。2.3旅游企业合作主体不明确“,用”人重于“育”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企业中利益分享不明确、不实际,导致企业在合作中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从多年合作来看,学校联系8-10个实习点(包括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每个实习点平均10-15人的毕业生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毕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住宿、午餐补助、人均1000-1200元/月的实习待遇,多数企业通过接收实习生获得人力资源的补充,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期间的学生顶岗实习。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企业对学生的“用”大于“培”,甚至将学生充当了知识型的廉价的劳动力。部分企业也没有将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旅游行业服务工作者准入的必要条件;在就业和职业晋升方面,学校实习生与普通社会劳务人员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欠缺对实习生职业发展的培养和指导。2.4学生职业定位和认识模糊,也导致学生实习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将大三的毕业实习期视为准毕业期,从心理上认为已经脱离学校的管理了,给学校和旅游企业带来了很多的管理难题。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半年的时间基本是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抱怨实习工作辛苦,部分学生认为在旅游行业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实习甚至中途终止实习;实习生与企业老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学生不认同企业文化,不服从企业管理,对企业提供的实习条件不满;学生要求进行实习岗位轮换与企业经营实际不符合,导致学生认为实习工作枯燥、学不到东西等。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3.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学生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旅游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采用分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另外,在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培养,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主题讲座、模拟实训、职业技能比赛、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进程,助力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3.2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与量化考核是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可以通过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听课和实习督导、校内外指导教师专业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实习过程和结果质量的控制。3.3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及业务素质的提升,提高专业为企业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要经常深入合作企业调研,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导游词设计、外语培训等;另一方面,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不仅仅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力。例如,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或者通过选派学生员工以学校和企业代表的双重身份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比赛,切实扩大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的积极性。3.4逐步建立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行业准入制度从企业方面来说,需要具备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和认证。高职教育的定位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经由国家有关部门对学习合格者授予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证书,是一种市场准入制度。校企双方通过建立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行业准入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水平,更是能将学校教育、职业培养、企业制度、学生就业等联系在一起,稳定和深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3.5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激励或补偿等政策和法规,鼓励各类企业投入资源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比如,企业与学校共建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教学设备或合资办学的,国家或地方政府可按合作程度给企业某方面政策的倾斜,如税收减免、经济奖励、荣誉表彰等。另外,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检查,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

4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年)》指出: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并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积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各方从观念到实践全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旅游管理论文: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教学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人才 教学 培养

论文摘 要: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攀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为旅游市场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但是较高的失业率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据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客源的输出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吸引游客最多的国家。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可是纵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一方面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另一方面失业率又居高不下。这就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仅2008~2009年,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就达到了145.02%,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向社会输出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造成旅游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如近三年来,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竟高达90%。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宽广的知识、多种能力复合在一起的人才。所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首先要了解具备什么素质才能称之为人才,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目前形势,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四大特征,分别是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以及国际性,他们要懂经济、善沟通、会管理、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构建

(一)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理念对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上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而言,也可以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请一些旅游业权威人士评估当前旅游市场所需管理人才的群体特征,给出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然后打照一流的旅游师资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人才培养规划。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虽然现在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所以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校旅游教育中有“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提法,即建设一支集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于一身的教师队伍,反映出高校对旅游教育师资水平的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安排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以及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聘请行内专业人士参与教育活动,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积极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深造或外出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学识水平与素养。

(三)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单一,须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教育专家项家祥指出:“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要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但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传统学科全部抛开。” 只有让学生掌握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其他技能,所以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

(2)要增加实践课程设置比例。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3)加大选修课设置比例。要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不能只知道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所以高校一定要加大选修课设置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自主选择各门课程,从而优化整体的知识结构。

(4)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激烈的竞 争环境,高校必须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等。

(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满足于课堂讲授法,要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或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精神。因为旅游专业有涉外的特性,所以还要有双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适应更高层面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途径要多样化

1.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高校要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创建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旅游专业的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表演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2.让学生参与旅游专业实习

实习途径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可以设置成多功能导游厅、餐饮技能训练室、旅游管理仿真训练室、客房技能训练室和礼仪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室模拟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训项目包括;导游技能、旅游礼仪、客房技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餐饮技能训练等。

高校可与当地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即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实习,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建立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包括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采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只有建立了这个体系,教师明晰了教学的主体方向,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旅游管理论文:论旅游管理教学体系创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还以一种对待传统学科的目光认为,在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中,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即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管理型和研究性人才,实践教学所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习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直接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建立模拟实验室、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到产学研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来说,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四种实习方式:野外见习(旅游认知学习)、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实习、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輱讹辊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以学生操作实训和技能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式,只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一味迎合市场的初级需求。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功利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式教育的状态,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深刻的理解。(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1.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金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从国家部委到学校,正在努力改善各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实践环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李培根认为,“被动实践”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輲讹辊被动实践就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有的路线去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错误的认为毕业实习就等于实践教学,从而远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辏讹辊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毕业实习是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情况。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程实习由于时间较短、校企缺乏互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毕业实习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一个初级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因针对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在实习中无用武之地,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少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单一的实践方式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缺少探究性内容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輴讹辊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性,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过于实用。从现在的实践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毕业实习,都是浅尝辄止,实践内容以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这种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在新问题面前不能自如应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輵讹辊但是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专业教育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必然强调专业学习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互为手段和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行业实践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輶讹辊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服务性,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其次,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学习、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甚至可以大力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提出和研究力量,而教师则退居二线仅仅作为参考、指导力量;再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直觉思维,打破思维的标准化、固定化束缚;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协同能力,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研究与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或靠一种学科背景去完成,这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具备主动与他人协同的能力。(三)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现行的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限制、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实践,解决未来的问题,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輷讹辊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在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实训+创新设计”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将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管理体系,双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课程性质,有序安排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以认知性内容为主,通过课程见习,让学生掌握旅游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四)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十分关键,这在很大影响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但基本都是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没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基于学生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较深和较广的学科知识,能够关注和研究学科与行业的前沿问题;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工作环境,促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一些行业专家一起组成教学研究组来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五)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建设—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即创新学习的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也可为师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旅游业界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六)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校内,仅仅利用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己开办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旅游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创新,发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旅游管理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压力。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应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高质量的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积极开展旅游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旅游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有的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的结果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旅游课程的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都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挥。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进,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疲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训练,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缺乏,由于资金短缺,院系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1.2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严重脱节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全而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和重点。此外,在课时的分配上存在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许多院校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感到理论内容空洞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训练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再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1.3 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

2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安排适用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旅游管理论文:研究红色旅游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在我国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所致。文章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管理体制 资金管理 质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归纳如表。

旅游管理论文:试论缓解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危机途径的初探

根据特色专业的建设特点,依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三大教学体系,即完整的旅游管理实训体系、保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以教育部2001年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标志,目前已有四批特色专业在各高等院校进行建设中。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启动本省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关于特色专业的认识是:特色专业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指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根据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危机四伏,本文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一、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1.认识实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描述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专业讲座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到着名旅游景点和大酒店等星级宾馆考察,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验实训实习。实验教学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必修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掌握销售客房、联络和协调对客服务、熟悉各类饭店服务; 进行模拟导游技能训练、了解导游技巧; 学习、掌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划的能力。

3.业务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应按学生的目标取向设两个板块:饭店实习、旅游景区(点)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旅游企业安排学生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轮换,通过六个月的业务实习,使学生能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体验,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旅游行业、企业的实践,通过对实习中的做与思考,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际工做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二、健全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是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按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 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 三是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如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师苑”旅行社,下设计调操作部、营销外联部、团组接待部、综合业务部,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具有真实工作任务过程的生产性实训;与其他旅行社合作开发“双休日及黄金周省内4A级旅游景区景点两日游”实训项目。与企业建设师苑酒店,为学生日常性的实习锻炼提供机会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目前,最简便地解决师资素质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一是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二是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三是选用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和理解与企业的关系,然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和前途,以此摆正心态去进行实习工作。

四、建立综合考核体系

1.改革考核项目。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各层次、各种类实习学分比例,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学年

论文应要求至少有一篇实践性论文,毕业论文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现实意义的选题。 2.改革考核方法。对旅游专业不宜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必须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2∶8 比例、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等。应认真总结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堂讨论、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方法与考核指标。

3.设计实习考核表。根据实习的特殊性,考核项目确定分为:考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技能考核、指导教师意见和实习日记。每个项目均以百分制记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科学地确定其权数。实习表现的考核不再用评语而是改为分项打分,最后综合得分便得到实习成绩。

五、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加大本科和专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国内外风景旅游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实施新的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学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1学期进行生产性实训,1学期进行顶岗实习,1学期根据个人特长上岗实习。使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2.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系确立。实践模式的体系分为三个部分:(1)主干专业课程的实训。在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选择“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环境”等四门课,在酒店管理方向选择“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服务艺术与技能”、“酒水与酒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接待礼仪”、“旅游英语会话模拟”等六门课程为实践进教学主体内容。分别在多媒体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44个实训项目共计136个学时。这十门课程除了实践教学大纲外,配套的实训项目,从内容到方法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2)见习。酒店见习到西安、咸阳三星级以上的旅游接待酒店,分别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进行观摩,景区见习在四川的都江堰、乐山、峨眉山以及本地的兵马俑、太白山景区顶岗见习。以了解该景区旅游资源特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景区各部门的运作情况,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同时组织学生在景区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参与景区的旅游商品与线路设计的开发调查与策划。

3.实习。景区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4A级以上的风景区,分别在游客接待中心、导游中心、营销部、工程部、策划部进行实习,主要参与景区的实际工作,通过实习,熟悉景区经营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检验。酒店方向顶岗实习,由学院集体安排到北京、杭州等城市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顶岗实习六个月。将学生分别安排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营销公关部,人力资源部,了解并掌握这些部门的职能,服务标准与规范。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全面接触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实践教学过程。六个月的实习期间,由学院派出教师配合酒店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实习作全程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

旅游管理论文:分析旅游管理的变革方式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滥用职权,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旅游管理论文:谈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景区规划及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市场要求为导向,行业需求为目标,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合理构建起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培养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知识结构:(1)必备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基础知识:(2)导游基本知识;(3)旅行社运行与管理的理论知识;(4)旅游线路设计和景区规划与开发的专业知识;(5)旅游策划等专业知识;(6)旅游市场营销基本知识;(7)酒店服务与管理知识。

2、人才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2)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无传染病,能胜任旅游企业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工作;(3)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语言和表达能力:(4)职业素质:具有基本的英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

3、专业能力素质:(1)具有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2)具有很好的旅游线路设计与销售能力;(3)具有旅游景点规划与开发能力;(4)具有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5)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4、创新能力素质:(1)理论创新;(2)课程设计创新能力;(3)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创新;(4)自我管理能力创新。

5、心理素质(1)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能力;(2)自我意识、能力;(3)学习心理;(4)人际交往心理;(5)恋爱心理;(6)挫折心理;(7)择业心理。

6、学习能力:(1)自学能力;(2)课堂学习能力;(3)课外学习能力;(4)实结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关键能力

专业关键能力是专业培养的核心,培养关键能力是为了适应三方面的变化:

1、适应工作组织的变化:掌握适用于不同工作场所的可转变技能,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主人翁敬业精神。

2、适应职业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上升,要求他们既懂操作又通晓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既能动手也能动脑。

3、适应并预见市场需要变化:培养富有事业心、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力强的新型劳动者。

四、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方式

本专业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以上专业关键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方面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建立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在进行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除了 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外.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课堂上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具有代表性,让具有丰富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作指导,教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以师兄师姐的身份通过交流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实践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工作,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其他兴趣与特长。

3.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职业素质的形成是根据专业设计的素质结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二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加强动手能力。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证职业技能考试,使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达到即时上岗免试用。第二,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与要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职业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第三.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兼职。通过进入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岗位需要为方向的原则。根据课程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是理论教学 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教学:新生入学后安排一周的旅游企业认识实训(文秘站:)。实训内容是对旅游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和调查分析,使学生知道本专业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内容、学业结束后能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进校后有目的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结论: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社会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而人才的培养最基本的是要在院校内完成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学院的有序管理下,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段加强、锻炼、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因而,在今天的相关旅游工作部门中。才能成为了竞相争夺的人才。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教学体系创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实践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还以一种对待传统学科的目光认为,在旅游管理这门学科中,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即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管理型和研究性人才,实践教学所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习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直接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从建立模拟实验室、扩大实习基地规模、到产学研结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来说,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四种实习方式:野外见习(旅游认知学习)、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实习、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輱讹辊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以学生操作实训和技能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式,只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一味迎合市场的初级需求。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功利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式教育的状态,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不够,学生缺乏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深刻的理解。(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表现1.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财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金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从国家部委到学校,正在努力改善各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实践环节便是其中之一。纵观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缺少过实践环节。但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李培根认为,“被动实践”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輲讹辊被动实践就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有的路线去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方式单一很多高校错误的认为毕业实习就等于实践教学,从而远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辏讹辊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毕业实习是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掌握情况。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程实习由于时间较短、校企缺乏互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毕业实习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一个初级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因针对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在实习中无用武之地,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少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单一的实践方式使得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缺少探究性内容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輴讹辊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性,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实践内容仅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为主,过于实用。从现在的实践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毕业实习,都是浅尝辄止,实践内容以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为主,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交流。这种实习模式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在新问题面前不能自如应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輵讹辊但是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专业教育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必然强调专业学习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互为手段和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将专业理论应用于行业实践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二)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实际上,对于大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輶讹辊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理论教学中强调服务性,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其次,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教改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学习、旅游扶贫和旅游策划等活动,甚至可以大力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提出和研究力量,而教师则退居二线仅仅作为参考、指导力量;再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直觉思维,打破思维的标准化、固定化束缚;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协同能力,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研究与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或靠一种学科背景去完成,这需要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具备主动与他人协同的能力。(三)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创新实践教育的核心。现行的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限制、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未来的实践,解决未来的问题,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輷讹辊这就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在实践学时的分配上,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实训+创新设计”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将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管理体系,双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四,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课程性质,有序安排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以认知性内容为主,通过课程见习,让学生掌握旅游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三年级以探究性知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情景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四年级以强化能力为主,包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各类型、各层次工作提供支撑。(四)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也是十分关键,这在很大影响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但基本都是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没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基于学生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较深和较广的学科知识,能够关注和研究学科与行业的前沿问题;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工作环境,促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顶尖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最后,学校可以外聘一些行业专家一起组成教学研究组来共同担任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与最新动态。(五)建设一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建设—批战略性合作基地,即创新学习的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举措,学校可凭借人才高地优势为企业或地方政府提供旅游管理、规划开发、旅游营销、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也可为师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并可聘请企业或政府优秀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从而实现旅游业界精英和学校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强强联合培养。(六)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本科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校内,仅仅利用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设立校内各种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己开办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提高与市场接轨力度,在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结合。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也能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稳定平台。另外,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旅游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和设计,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创新,发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 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不是静态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加关注过程。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使评价结论由“评定分数等级”转变为教师诊断和改善实习过程、激励学生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使学生理解评价结果,从而吸纳对自己成长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和教师改进,只有综合性的实习质量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习评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高职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高等职业院校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属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能力、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导游及酒店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旅游与酒店模拟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一)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鸡西大学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学生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实践学期共计18个月,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二)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以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结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鸦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旅游管理专

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

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

(三)成立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四)建立并完善产学研教育激励机制

首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尽量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建造平台;其次,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

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旅游管理论文: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探讨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没有特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师资队伍单一、校企合作形式化等主要问题,应科学定位应用性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加快制度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应用和创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一大批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信阳师范学院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起始于1992年信阳师范学院设置的旅游学系, 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正式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学校首个国家级 “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6家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校本科生近900人,迄今为止已为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20多年的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社会声誉,在省内外高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没有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旅游策划、外联营销、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高层次管理人员、应用性人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其他类型高校(如“985”、“211”高校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基本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和其他高校的定位趋同,没有与地方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是的培养目标宽泛,成为没有目标的空目标。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

地方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几年如一日不变,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实行讲授为主,没有随着行业、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与改革。例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开设教学内容,并且以《旅游心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原理》作为主干课程,教材采用南开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出版的教材十几年没有进行更新或者升级。在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例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满堂灌现象突出;并且重理论轻实践,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和其他非应用型专业一样实行课堂传授理论知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师资队伍单一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以校内的硕士、博士为主,并且随着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大批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的硕士和博士进入地方高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单一化严重。例如地方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对于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没有要求,这样的学历和科研门槛把许多优秀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人才和精英拒之门外,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单一和同质化,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校企合作形式化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也开始了校企合作的历程,但是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许多地方高校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估和检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有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有的合作开始不久就停滞不前。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专门设定指标和分值,地方高校就针对指标体系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举行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其他的具体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学校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路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我校积极推动专业集群转型,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集群转型,工商管理学院围绕专业转型开展了积极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改革研究对象,2015年获得学校首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此为契机,学院增强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行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意识,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束缚,创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推进校政、校企互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2014年将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8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随着旅游业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新型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凸显,熟悉国际惯例的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将更加匮乏,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信息时代对高技术人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河南省豫南地区规模最大、人才培养层次最高的高等院校之一,我院通过自身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进一步提高对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力,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论文:论研究红色旅游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在我国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所致。文章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管理体制 资金管理 质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 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