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的版面费计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计算:具体版面计算方式可联系杂志社或咨询在线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义范围则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费用。
2.按字数计算:有些期刊会根据论文的字数来计算版面费,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费用。
3.额外费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图表、图片),可能会额外收取费用。
4.期刊级别和收录数据库:期刊的级别和被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会影响版面费。例如,知网收录的期刊版面费通常较高。
5.期刊政策与优惠:部分期刊可能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学者等)提供版面费优惠。
6.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费用,费用较高,涵盖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在线传播等成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杂志的版面费计算方式相对明确,主要依据文章所占据的版面数量进行收费。作者在投稿前,应仔细核对文章字数,并根据期刊的收费标准合理预算版面费。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一本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杂志为双月刊,审稿周期为预计1个月内,国内统一刊号为11-2327/P,国际标准刊号为1003-3246。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 地震研究、地震总结与短临预报实践、地震和地质灾害、观察与评述、信息化专栏、地震工程技术、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0)、地震目录,该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鼓励创新性研究,尤其欢迎具有理论深度或实证价值的论文。其刊载文章多涉及地质政策分析、地质技术应用等热点议题,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学术参考。
该杂志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收录,这意味着论文能够被更广泛的学术群体检索和引用,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学术影响力。
根据最新数据,其影响因子:0.4,表明该杂志在地质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杂志须知(审稿周期:预计1个月内)
Ⅰ、来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学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
Ⅱ、正文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
Ⅲ、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各称及编号。
Ⅳ、文献引用不需要另加脚注,所引文献列在文末参考文献中即可。请确认包括脚注在内的每一个引用均有对应的参考文献。
Ⅴ、作者应强化学术诚信意识,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谨防学术研究失范现象的发生。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郭祥云 | 63 | 地震动态;数据管理中心;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地... |
郑重 | 53 | 地震动态;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中... |
刘瑞丰 | 50 | 震级;地震;震源机制;矩震级;面波震级 |
朱元清 | 36 | 上海地震台阵;地震台阵;地震;数值模拟;GIS |
邹立晔 | 35 | 震源机制;地震;M;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参数 |
郭燕平 | 34 | 地震动态;M;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刘芳 | 32 | 地震;重力场变化;地震预测;M;重力场 |
滕云田 | 28 | 绝对重力仪;激光干涉;地震计;地震数据采集器... |
陈运泰 | 27 | 地震;震源机制;震级;地震破裂过程;震源时间... |
王兴梅 | 26 | 地震目录;地震数据;地震事件;地震台网;发震...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 | 704 | 地震;地震台;台网;地震台网;数... |
中国地震局 | 306 | 地震;震前;地震前;前兆;地震台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303 | 地震;台网;地震台;地震目录;地... |
河北省地震局 | 225 | 地震;地磁;地震台;震源;M |
安徽省地震局 | 201 | 地震;地震台;台网;前兆;震前 |
云南省地震局 | 180 | 地震;M;地震台;台网;震前 |
四川省地震局 | 159 | 地震;M;台网;地震台;地震台网 |
山东省地震局 | 138 | 地震;地震台;震源;地磁;前兆 |
江苏省地震局 | 121 | 地震;地震台;地磁;台网;震级 |
上海市地震局 | 117 | 地震;地震台;地震台阵;台阵;上...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9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74 |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
122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
115 | 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 |
107 |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 |
100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
87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45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44 | 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 |
43 | 星火计划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1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4079) |
5 | “十五”重点攻关项目(H030630090190)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26) |
5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208009) |
5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041001) |
5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0IES0201) |
4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A08123) |
4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A07058) |
4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008002) |
4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108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