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动物学》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教育探索》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动物学》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国内刊号CN:11-1830/Q,国际刊号ISSN:0250-3263
创刊时间:195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研究报告、动态与其他、技术与方法、综述,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生物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生物实践者对各类生物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生物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科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生物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生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孙悦华 | 47 | 鸟类;斑尾榛鸡;繁殖;孵卵节律;繁殖生态 |
梁伟 | 30 | 巢寄生;鸟类;杜鹃;寄生;繁殖 |
俞诗源 | 29 | 麻黄素;仔鼠;扫描电镜观察;BAX蛋白;铸型 |
邓学建 | 28 | 多样性;鸟类;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洞庭湖 |
马鸣 | 28 | 鸟类;繁殖;繁殖生态;鸟类新纪录;雪豹 |
丁长青 | 27 | 朱鹮;鸟类;HUAN;觅食行为;越冬 |
唐文乔 | 26 | 鱼类;刀鲚;长江口;长江;日本鳗鲡 |
史海涛 | 25 | 红耳龟;四眼斑水龟;龟类;龟鳖;外来物种 |
胡锦矗 | 23 | 大熊猫;生境选择;自然保护区;小熊猫;种群 |
张正旺 | 22 | 鸟类;褐马鸡;白冠长尾雉;栖息地;水鸟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634 | 繁殖;鸟类;动物;种群;物种 |
上海海洋大学 | 145 | 中华绒螯;中华绒螯蟹;绒螯蟹;养... |
华东师范大学 | 117 | 纤毛;胚胎;群落;毛虫;胚胎发育 |
东北林业大学 | 108 | 鸟类;繁殖;环志;保护区;自然保... |
北京师范大学 | 104 | 鸟类;繁殖;栖息;保护区;啮齿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04 | 繁殖;物种;鸟类;新记录种;记录... |
安徽师范大学 | 102 | 细胞;扬子鳄;超微;超微结构;水... |
北京林业大学 | 93 | 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然保... |
陕西师范大学 | 90 | 鼢鼠;甘肃鼢鼠;显微结构;两栖;... |
海南师范大学 | 82 | 繁殖;鸟类;杜鹃;自然保护;自然...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2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5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50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
41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40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
39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38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
38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 |
37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23 | 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SZD0420) |
22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Y1101) |
1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163) |
11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ZS031-A25-005-Z) |
11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46) |
1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9B04) |
10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S30701)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360) |
7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107RJZA141)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6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