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第四纪研究》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第四纪研究》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第四纪研究》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国内刊号CN:11-2708/P,国际刊号ISSN:1001-7410
创刊时间:1958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论文、研究简报、书评和后记,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地质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地质实践者对各类地质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地质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科双百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地质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刘东生 | 92 | 黄土;古气候;第四纪;磁化率;气候变化 |
郭正堂 | 53 | 黄土;古气候;古土壤;风尘堆积;古环境 |
鹿化煜 | 48 | 黄土;古气候;黄土堆积;气候变化;古土壤 |
丁仲礼 | 44 | 黄土;古气候;第四纪;中国黄土;气候变化 |
刘秀铭 | 42 | 环境磁学;磁化率;黄土;古气候;岩石磁学 |
刘嘉麒 | 38 | 古气候;火山;火山灰;火山喷发;火山活动 |
吕厚远 | 38 | 植硅体;古气候;植物硅酸体;古环境;气候变化 |
陈发虎 | 36 | 全新世;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干旱区;环境变化 |
顾兆炎 | 32 | 黄土;黄土高原;蜗牛;碳同位素;第四纪 |
吴乃琴 | 30 | 黄土高原;黄土;蜗牛;古环境;古气候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1457 | 气候;古气候;同位素;全新世;青...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74 | 气候;全新世;季风;同位素;青藏... |
南京大学 | 246 | 气候;全新世;同位素;古气候;冰... |
兰州大学 | 227 | 气候;全新世;青藏高原;青藏;气... |
北京大学 | 185 | 气候;遗址;第四纪;测年;石器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172 | 同位素;第四纪;气候;黄土;青藏... |
中国地震局 | 157 | 地震;第四纪;地貌;测年;阶地 |
同济大学 | 111 | 第四纪;季风;同位素;南海北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103 | 古气候;青藏高原;第四纪;地层;...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103 | 黄土;古气候;第四纪;气候;季风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96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32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183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145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121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
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74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71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
57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54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52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2) |
1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720200) |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94170) |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04) |
1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800)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01) |
1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21B02) |
10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806400)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103)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21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