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融升投资管理8篇

时间:2024-04-17 15:35:20

融升投资管理

融升投资管理篇1

关键词 :     管理会计,投融资管理,会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传统财务会计工作手段中的不足越发明显。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获得自身竞争优势,就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行相应的转型工作,主动从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在改革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重视管理会计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开展质量,企业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并且科学有效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同时,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和对投资的审慎要求,使企业进一步规范投融资管理工作。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提高投融资决策水平,降低投融资风险,提升投融资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是新时展背景之下所有企业应当重视并重点研究的工作任务。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

管理会计着重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融资决策提供支持,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型的管理会计和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是其在工作过程中会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各类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现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鲜明的技术性也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其次,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在该工作模式之下获得的信息更加科学全面,强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察觉出经济项目流程中暗藏的风险和问题。因此,运用管理会计手段得出的数据信息能够为企业决策给予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最后,将管理会计和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充分联系,针对企业各项业务和各部门特点来开展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控制体制更加科学有效。同时将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和各项作业流程紧密结合,进一步科学有效地管控企业各项作业成本和作业费用。以上这些新型管理会计工作的基本特点,对于企业运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大部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投融资项目虽然能够为企业赚取大量的经济收益,但也会对企业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投融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企业要想使投融资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提升投融资管理工作质量,就需要对管理会计工作有更好的了解,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在投融资管理过程中运用管理会计,能够完善企业投融资成本结构,并及时有效地控制企业投融资方案的落实情况,全面有效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运用管理会计可以提升企业投融资的有效性。企业在开展投资以及筹集资金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管理会计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投资和筹集资金项目的有效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其次,企业充分运用管理会计工作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规划投融资项目,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投融资方案,并通过全面多样的数据分析,研究该投融资项目的可行程度,预估项目各时期的现金流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运营管理风险和财务资金风险,避免决策失误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再次,企业运用管理会计,能够对自身投资或者筹集资金项目所有流程进行实时的监督管控,并在第一时间发现投融资项目中的风险以及问题,从而及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投融资项目种类的不同,划分更加详细的任务,并且进行精细化管理,这样有利于高效管控企业投融资项目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完善其成本结构,使投融资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更加有效,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最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对于企业投融资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和企业实际的工作结果作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及原因,实现对工作结果的有效检验。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因为管理会计是新型的财务管理手段,其发展时间较短,不少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时,特别是在投融资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足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以及价值,就需要重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不够重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未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客户信息等模块的相互对接结合,不能及时分析辨别出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尤其是投融资项目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有效防范风险,导致企业产生经济损失。

(二)企业投融资筹划及管理工作不完善

企业在投融资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大部分情况下,企业会指派相关工作人员制订工作方案,做好投融资项目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此来减少企业投融资项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帮助企业提升经济利润[1]。目前的难点问题是,不少企业在进行投融资工作时仅采取传统财务会计的方法,如通过采取调查、对比等手段来制订投融资决策方案。传统财务会计方法所参考的数据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有效全面反映企业投融资项目实际情况,所产生的投融资决策方案不够周密和系统化。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对投融资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会对投融资项目的后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收益,且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优点也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五、科学有效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中运用优势的策略

(一)优化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目前,企业内部不少部门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作用及定位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一味地把管理会计工作看作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和自身所属的部门关系不大。实际上,在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流程都会涉及资金流入流出,和企业经营管理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影响。为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明确自身工作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各作业环节的顺畅连接,企业应当重视优化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不同的业务流程环节,企业应当要求每个部门做好相应的数据采集整理记录工作,将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记录,并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各部门所记录的信息,及时跟进企业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需求,为企业构建良好的管理会计信息应用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应当积极主动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优化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有利于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各项作业顺利运行。

(二)完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

首先,在开展投资项目时,企业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查分析工作,包括市场环境研究分析。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主动运用各项先进的管理会计技术,以便更加高效、高质量地收集所需各项信息。其次,企业还需将企业自身情况与目前阶段发展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投资方案[2]。最后,企业还需要重视内部监督控制工作的开展,把内部监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并采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以及工作技能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

投资项目通常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流出,而当资金流入流出出现失衡时,企业就会产生融资需求。较常见的筹集资金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手段在资金市场上融资,二是借助自身信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无论何种筹资方式,企业需要在事前就开展风险预估工作,并且需要在全流程管控该筹资项目[3]。首先,企业要减少筹资带来的潜在风险,就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手段从风险控制方面对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研究分析工作。其次,企业应当保证整个流程的合法合规。企业在开展融资项目时,应当履行融资流程审核审批程序,严格检查各项融资条款内容,确保各项融资条款清晰,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

另外,完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高效统一管理各项投融资信息,规范投融资集体决策和流程控制,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升投融资决策水平和风险管控效率,有效降低因为信息丢失、权力责任分配不清晰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投融资风险。

(三)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自身竞争优势,就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一定要主动进行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企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工作技能的提升。

首先,企业需要从工作人员的思想层面进行教育,优化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使工作人员意识到管理会计工作职能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鼓励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工作创新。比如,鼓励企业工作人员在总结以往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经验,去粗取精,并针对传统财务会计方式的不足,提升扩展能力,积极采取管理会计措施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及事后评价,以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种类繁多,在实际应用中各自的优势并不相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需要针对自身的经济业务特点结合工具不同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工具[4]。另外,宏观政策环境及行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企业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提升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以及工作技能。

最后,企业应当充分运用云平台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工作交流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加强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及企业员工与其他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经验交流。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协作程度提升,可以增强工作人员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工作热情,工作人员也会更加主动地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为企业发展和运营管理出谋划策[5]。不同企业人员互相交流专业技术,可以共同学习共享工作经验,一起优化完善管理会计工作,共同进步实现共赢。

六、结语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其发展还不够成熟,企业在现实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将管理会计应用到投资以及融资管理工作中时,存在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新型的管理会计工作模式不熟悉,不够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以及企业投融资工作开展之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各项问题。企业应当积极研究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应用中现存的不足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优化解决方案。比如,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等各项优化方案。同时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提升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防范投融资业务中的经济风险,并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纪华管理会计在投融资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会计师,2018(18):14-15.

[2]刘洪源企业投融资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32-33.

[3]韦怀德浅谈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6(5):35.

融升投资管理篇2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投融资管理;策略;研究

在新时期之下,要求企业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方向来适当调整投融资管理策略,对于投融资管理的计划、方法等实施一定的创新及完善,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前背景之下,多数企业均已高度重视和开展投融资管理这项工作,这也能够作为推动现代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一项关键手段。

一、新时期企业投融资管理之价值所在

在新时期之下,若企业能够积极实施投融资管理,将明显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投融资管理,能够提升现代企业的竞争实力,凸显竞争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使得投融资资金能够变得更为灵活与活跃。而对于投融资管理的相关人员来说,则需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方向来利用最为恰当的预测方式实施投融资管理,以此确保投融资管理期间所运用的举措能够具备合理性,能够保障方向的明确性。除此之外,确定投融资策略,还可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制定良好的投融资规划,进一步提升其生产利润,为现代企业的不断进步予以资金层面上的保障[1]。再者,科学制定投融资计划,也利于优化运行机制,可使得在当前越发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进行更为准确的预测,充分明晰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各项需要,同时还可在投融资管理策略的促进之下,对于日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选择。健全管理机制,确定适合的投融资方案,还能够提升现代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稳定进步,还可为其不断发展确定更为适合的目标。若想保障投融资管理的成效,绝不可脱离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所以企业务必要制定出更为良好的投融资方案,而对于决策者来说,也应持续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合理的投融资方案能够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二、企业投融资管理之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所进行的投资活动并非为主观性或随机性的,而是需具备合理的战略规划,然后再加以开展,这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投资之前,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行业环境等相关的因素实施综合性的分析及评价,并且还应全方位的分析企业的发展实力及经营规模等方面来合理开展活动[2]。但就真实情况来看,还是有不少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未能够切实衡量和分析投资计划与真实发展情况二者之间的符合程度,也未能够对于投资项目的日后发展进行合理的判断,甚至存在个别企业仅关注到其他企业在投资项目上所获得的收益,而后便照搬照抄地利用此投资计划,而并未能综合性的分析自身经营情况、实际的承受能力,未能够将投资额度和其他运营资金所需额度之间加以关联,致使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而在产生此状况之后,则会导致企业产生严重的损失,影响到企业的总体发展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受到行业性质的影响,对于各个企业来说,所具备的融资特征也有着明显差异,而在融资需求上也明显不同。以市场层面来分析,主要的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扶持、自筹资金、间接融资以及直接融资等形式,以融资方式来说,通常包括外源以及内源融资这两种类型,然而就现实情况来分析,不少企业均是以内源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主要是由于别的融资方式较为困难,门槛相对过高[3]。以银行借贷来说,不少企业在采取银行贷款方式的过程之中,不但审核条件十分严格,申请的手续也是十分复杂,并且还需面对抵押担保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由于一些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成立的时间较短,因而使得借贷更加困难,所致使的融资失败状况,则会导致企业很难再实施生产以及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甚至是处在濒临破产的状态。

三、新时期企业投融资管理策略研究

(一)健全企业金融管理体系

在新时期下,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所能够运用的投融资管理方案较为丰富,在投融资期间所牵扯到的内容也较多,对于投融资管理体系来说具备着明显的繁复性,所以在制定投融资方案前,则需结合于真实的状况来分层的制定相关的投融资措施[4]。对此,一方面,要求企业明确好投融资策略的实施方式,同时还应建立投融资管理小组,对投融资方案实施科学完善及修正,企业还应对投融资小组实施业绩方面的大力考核,合理管理好投融资业绩。在金融管理体系之中,要明确投融资管理策略为企业实施金融投资时的一项关键任务,而在制定投融资管理策略前,则务必要结合市场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及主要的需求等来加以制定,绝不可随意的制定投融资管理方案。另一方面,投融资管理方案还务必有助于推动企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企业在落实投融资管理方案后,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投融资管理小组来说,还应持续性增强自身的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善于以长远的视角对投融资方案加以制定,并且还需针对市场的变化状况以及对易于产生的风险问题加以预测,充分把控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认真探析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期间所易于产生的风险问题,而后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加以预防,确保所具备的投融资方案能够高效性的落实。结合上述内容可知,企业务必需结合于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科学的制定和健全金融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始终追随市场发展的脚步,不断优化金融管理体系的内容,确保此体系具备有效性、实时性,能够始终追随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脚步,最终确保此管理体系能够推动企业的显著进步。

(二)合理制定投融资计划

在实施投融资管理的整个阶段,首先应确定好投融资管理的计划、实际的方向,科学确定投融资管理计划,能够作为保障投资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条件[5]。若在明确投融资管理计划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正确的把控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或者是未能够合理地选用相关的政策,均会致使企业制定出不当的投融资管理计划,导致企业产生经济受损的状况,严重制约到企业的稳定进步。因此,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在制定投融资管理计划之前,务必要充分明晰企业在此阶段发展及进步的需求和方向,同时还应认真明晰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全面分析在明确投融资计划之后,所易于产生的风险问题和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全面判析市场发展的趋势。在新时期之下,证券基金等方面均易于产生风险问题,所以在明确制定好投融资计划前,也务必要具备超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风险问题实施科学的预测,然后再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于现代企业投融资管理期间所易于产生的风险问题实施科学的转移以及解除,但应明确的是,不能够进行随意性的投资,在明确投融资计划前,应细致分析好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以期保障投融资计划的制定效果,最终推动企业的迅速进步。

(三)重视培训投融资人员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是否具备投融资管理方面的现代化人才,对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企业若想保障投融资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那就务必要重视培训投融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此,一方面应加强建设投融资管理队伍,提升对于投融资人员的考核标准,进而确保投融资方案能够具备极高的精准程度,能够满足于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企业应重视开展培训工作,持续性提升投融资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素质[6]。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以增多人才聘用的实际次数,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至企业之中,切实提高企业的投融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也应重视提升薪资待遇,燃起投融资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以及工作热情,确保其能够始终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所奉献,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则非常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使企业在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获得战略主动地位。对于投融资人员自身来说,也需结合于自身的工作情况,及时反省自身在工作期间的不足之处,而后实施迅速及时的改正,防范在往后的工作之中再犯下同样的问题,这样做十分利于提高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促进企业获得显著的飞跃。结语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之下,企业所面对的挑战以及所具备的机遇是一同存在的,而若想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保障投融资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重视合理制定投融资管理的计划和方案,并且还要重视培训投融资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这样才更利于解决投融资管理期间所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投融资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荀颖.关于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07):86–87.

[2]缪英.房地产企业投融资管理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3):46–47.

[3]罗丽莉.房地产企业投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3):180–181.

[4]徐兆伟.地方投融资类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21(04):76–78.

[5]张倩.新时期广西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投资与合作,2021(01):76–77.

融升投资管理篇3

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原来的经济与金融增长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了“三期叠加”的特征,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务之一,是降低企业负债率和提升投资回报收益率。

与此相适应,金融也从过去主要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更多转向直接融资,而资产管理作为直接融资的机构投资人和资金供给的提供者,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助力。 全球金融危机终结旧增长模式

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我国中央政府当时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项目投资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也带来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房地产价格的泡沫。

根据中国银监会年报的统计,从2008年到2011年,四年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加31.8万亿元,超过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07年贷款余额的27.8万亿元;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2.6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四年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翻番。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翻番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以钢铁、煤炭等能源行业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的负债增长迅速。

当中央政府看到经济出现持续过热时,抓紧进行了宏观调控,收紧了银行信贷。但由于不少企业的融资大多是短贷长用,甚至将短期贷款用于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普遍存在期限错配,因此,企业被迫将融资需求转向了“影子银行”,甚至较高利息支出的民间融资,由此带来了“影子银行”在过去几年里的持续繁荣和全民泛金融化的兴起。但是,企业的利润并不足以持续支撑“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的高成本,因此,近年来,“影子银行”的陆续违约、不少网络借贷平台(P2P)和第三方理财平台的持续跑路与借贷企业在无奈之下的强制“市场出清”紧密相关。

根据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编制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一书的相关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负债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95%上升到2014年的317%,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由98%提升到149.1%,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相比,非金融企业的负债增长过快,杠杆率水平最高,上升幅度最大。

如果对中美的单个企业资产负债表做个简单对比,不难发现,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普遍负债偏高,股本性投入不足;从负债的结构来看,国内企业主要是银行的短期负债,美国企业的债务中有相当比重是企业发行的债券,而且是中长期负债。

近些年来,企业负债的杠杆率持续上升,负债成本加大,已经造成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普遍不健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和后续发展,部分企业破产加剧,国内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由此,我国经济出现了“三期叠加”的特征,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经济增长新逻辑:去杠杆和提高ROI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较快的杠杆率上升过程。尽管如此,整体而言,我国的政府负债率仍低于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警戒线,政府的资产远大于负债。同样,家庭部门的负债率相对较低。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万亿元,仍然保持了高储蓄率。相比之下,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负债率和杠杆率水平最高。因此,中国目前经济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于非金融企业部门。

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下,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主要依靠银行提供贷款融资,因此,负债率的快速上升和持续高企意味着企业一直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这就直接侵蚀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同时,由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全球化红利”和技术上的“弯道超车”效应也在持续弱化,因此,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经济发展特征,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判断并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即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具体来说,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逻辑的关键在于帮助企业重新修复不够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降低企业杠杆率,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恢复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的效益。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降息解决“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持续降息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自2012年6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持续降低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25个基点到6.31。2015年以来,更是连续五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下降到4.35,预计在今后降息仍然会持续进行,我国将实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来。

其次是降准缓解“融资难”的问题,自2011年11月将存款准备金率从历史上最高的21%降到20.50%以来,至今已连续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且针对不同类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采取了七次定向降准以支持“三农”和严重缺乏金融支持的小微企业。

第三是拉长债务久期,例如,中国银监会提出要合理设定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提高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的匹配度,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可以办理续贷,通过拉长债务久期,化解短期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除了降息、降准和拉长债务久期来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外,改变过分依赖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金融手段,也是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可行方案。

一是大力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债,降低利息成本。

2015年证监会修订出台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原来限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和境内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公司的发行范围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全面建立了非公开发行债券制度,简化发行审核流程,导致公司债发行量迅速上升。

国家发改委也降低了企业债的发行门槛和标准,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化和加快了注册备案流程,取消了发行门槛限制。企业发债出现了量增价降的局面,甚至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发债成本不到4%,节省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财政部2015年允许地方政府发行3.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存量债务,将存量债务成本利息负担从10%降到3.5%,每年为地方节省利息2000亿元。

二是增加企业的股本性投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帮助企业修复和重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具体表现为一级市场的新股上市(2015年全国共有220家公司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发行A股,共募集资金1578亿元)、一级半市场(2015年全国共有837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增发或配股,共募集资金13191亿元)以及二级市场的成交量活跃,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和成交量的快速上升(2015年累计新增挂牌企业3557家,全部挂牌公司累计发行股票229.9亿股,募集资金1213亿元),各地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俗称“四板市场”)服务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融资额超过4000亿元,各种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数量与募集资金数量均快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股权众筹蓬勃兴起,这些市场都有效增加了股权投资,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2015年全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包括天使投资、VC、PE)新成立基金2970只,共募集资金7849亿元;发生投资案例8365起,共投资资金5255亿元;2015年上半年全国众筹平台总数达211家,其中53家成立于2015年上半年,共募集资金46.66亿元。

值得警惕的是,截至2016年1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7个月下跌,说明企业的利润率仍然在持续下降。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回报率,一是加快消化过剩产能,减少无效需求;二是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 资管业的发展与改良

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新常态”相适应,金融结构也从过去主要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更多转向直接融资,而资产管理作为直接融资的机构投资人和资金供给的提供者,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助力。

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其在整个金融业的资产占比中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充分表明我国仍然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的周期里,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不能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和提升企业回报率,也难以对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只有通过多层次直接融资市场,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投融资链条,才能为经济转型提供持续金融支持。

由于直接融资的特点是风险和收益直接传递给客户,投资的波动完全由客户承担,这就对“受人之托,代人投资”的资产管理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直接传递给客户,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来保护客户利益。

资产管理的核心是投资研究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与传统银行对信贷的风险管理不同,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地通过择时、建仓、准确的风险定价和组合投资、风险分散来实现,风险依靠交易来实现转移和分散。

例如,一笔贷款或债券,如果由一家银行100%持有,它或者获取全部收益,或者承担全部损失,但如果是一个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它在资金端和资产端就已经实现了双重的分散,即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是集合了众多的客户资金,在资金端对客户的风险是分散的,在资产端因为是组合投资,实现了大类资产配置和具体的单个债券不同比例配置。因此,对于一般的零售投资人并不会因为风险过于集中而承担过高的风险。资产管理人可以通过优先和劣后的结构化设计,将较低风险的优先级产品销售给普通客户,而风险较高的次级产品销售给高资产净值和私人银行客户以实现第二次的风险分散。

对于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银行来说,其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包括了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专户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等,可以有效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和产品推荐,避免客户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一个金融产品诱发的风险暴露,帮助客户实现风险的第三次分散。所以,通过将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资管产品销售给具有不同风险承受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可以很好地分散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

截至2015年末,包含银行理财、信托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公司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90.4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23.5万亿元,信托机构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6.3万亿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33万亿元,保险机构资产管理规模12.4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为5.2万亿元。

如果不考虑上述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规模间存在的重复计算部分,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从2009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0%,显著超过了我国家庭居民存款增速和GDP增速。

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忧虑,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包括:部分资管业务定位不明,不守主业,产品设计出现层层嵌套“通道”,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了投融资链条的复杂性,容易造成风险的交叉传染;资管业务监管标准不统一,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导致业务粗放发展和无序竞争;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过度追求短期的预期收益,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担保”与“刚性兑付”,增加了相关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等。

应该看到,这些是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否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合理性,可以通过明确各类资管业务职能定位,恪守主业,减少通道和监管套利,统一同类型资管业务的监管标准,加强在信息披露、销售适当性、资金杠杆、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一致性,加快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更多地向净值型产品的规范转型,提升监管有效性等方面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我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机构投资人的单一性和同质性,容易出现一致看多与一致看空,使得金融市场呈现单向波动加剧的特征,2015年我国股市的异常波动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强调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标准的统一性不能简单理解为整个金融市场只需要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尽管近年来资产管理业务呈快速增长势头,但机构投资人仍然是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与国外相比,我们还缺乏养老金、企业年金、员工持股计划、捐赠基金、慈善基金、教育基金等更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从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上来看,品种和期限均不够丰富,尤其缺乏较长期限的资管产品,没有做好投资者教育,投资者过分注重和追逐短期的高收益;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过去主要依靠“非标”资产获得投资收益,在择时、建仓、大类资产配置、组合管理、风险定价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与真正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仍然有较大差距;在金融市场的细分领域,例如高收益债券市场,还没有出现资产管理机构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专业投资。

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资产管理行业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发展更多的长期机构投资人队伍,进一步丰富各类资管产品的品种和期限,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做好投资者教育,树立“保值保障”、“长期投资”、“买者自负”等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融升投资管理篇4

【关键词】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财务对策

当前嘉兴经济发展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路径越来越明晰。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探讨其财务对策。

一、实施转型升级是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身之本。近年来嘉兴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4.0:52.6:43.4。全市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5%、27.1%和37.2%,但从经济增长结构来看,嘉兴经济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房地产等资产,导致制造水平回落,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才是一地发展增长的“定海神针”,2011年后,中央领导一直强调,要把更大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2017年3月,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更是强调“当务之急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几年来嘉兴采取了不少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受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和“三期叠加”的影响,嘉兴实体经济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工业下行压力较大。自201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跌破两位数增长之后,一直下行探底,2014年徘徊在7.5%左右,201 5年维持在5.5%左右,2016年增长5.9%,增速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仅列全省第八,平湖(5.3%)、海宁(5.2%)和桐乡(2.0%)未完成增速目标任务。抓工业、强实体的氛围不够浓厚,节能降耗形势严峻,投资后劲不足,工业发展质量不高,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9.7%,全员劳动生产率18.5万元/人・年,工业投资系数为0.085,比上年下降29%,三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I生产经营困难,2016年1-11月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7.9%,比上年同期扩大1.2个百分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小微型企业贷款利率高出全市平均0.58个和1.1个百分点,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下降127.5亿元,占贷款总额比重30.3%。与此同时,随着2016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不少资金“脱实入虚”。总体而言,当前嘉兴实体经济既有上扬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处于“底部徘徊”态势,因此市委市府提出必须重点抓住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改革创新增红利、提效益,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相结合,调结构、育业态、造平台,加快补齐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短板,推动全市经济稳定增长。

嘉兴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民间资金丰厚。溯及以往,正是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给嘉兴带来了快速发展,嘉兴经济兴于实业,实体经济发展拥有一定优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政府主导型投资仍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制造业仍未摆脱“低、小、散”格局,嘉兴实体经济企业的转型升级进展不快,经济发展增长的动力呈现疲态,2011年后更出现一股资本逃离实业的趋势,民营实体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经济风险逐步释放。在此情况下,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嘉兴实体经济中民营中小微企业众多,全市工业企业中规上企业至今只有5062家,99.9%是中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融资难、技术人员用工难、经营成本高”,在“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四重门”的压力下,企业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持续深入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从财务角度看,要在宏观上构建民营实体经济与民间资金的有效对接机制,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规范有序地进入民营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在微观上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从而实现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与民间资金的有效对接机制

(一)完善与嘉兴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结构

第一,要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结构,构建多层次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性,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切实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努力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实体经济企业融资贵问题。

第二,要及时有效地将民间储蓄转化为民间投资,实现资本的有效转化,让民间金融从地下转到地上,实现合法化,并加强监管,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有效搭建民间资金与民营实体经济企业实现对接的平台和载体,建立民间资金、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和对接服务体系,合理引导民间直接投资流向,进一步畅通民间投融资渠道,帮助民营实体经济企业接触到更多优质资源,使之获得源源不断的民间资金支持,从而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并存的困境。

(二)千方百计提升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率

首先,要通过综合设计、深化改革、优化政策、宏观调控、加强监管、市场调节、税收手段等措施遏制投机,挤出股市、楼市、高利贷、畸形理财产品等投机性强的暴利领域的泡沫。

其次,必须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要加强各类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坚持有扶有控原则,深入推进“退散进集”、“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以及“腾笼换鸟”(“退低进高”)、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减负力度,努力降低企I制度易、税费、用工、财务、要素和物流等成本,解决民营实体企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这一突出问题。

第三,为民间资本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竞争环境,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消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领域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突出创新投资,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民间投资者的信心,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第四,加快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素质,抓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低端“陷阱”,提高利润。这是吸引民间资金投资的长久之策。

(三)拓展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第一,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专业投资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它能将分散的可投资民间资金转化为符合民营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本,利于构建结构合理、富于弹性的多层次地方金融体系,是实现民营实体经济与民间资金有效对接的一种很好选择,也是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重要直接融资渠道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第二,在按照“实施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大力鼓励和引导民营实体经济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境外上市融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嘉兴板块”,着力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和比重的同时,要把浙江股权交易中心这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利用好,让更好地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定向增资、股权债券转让和融资服务,为众多具有上市潜质的企业架设好连接沪深股市和新三板的“跳板”,切实解决企业改制、挂牌、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嘉兴民营实体企业更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三、加快嘉兴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加快推进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步伐

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是工业经济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要大力促进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引导和激发更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外开放股权结构,对内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吸纳各类技术、管理、品牌、知识、人力资本、商业新模式、信息等创新要素入股,形成多元互补、优势叠加的产权组织结构,集聚创新要素,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拓展社会股权资本进入通道,引入拥有优势资源的专业化战略投资者,实现创新驱动的持续动力和内生机制,为企业更好地开展市场竞争与经济合作、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条件,促使企业在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管理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也为民营家族制实体经济企业的财务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不断创新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融升投资管理篇5

关键词: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1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形势下,要想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具有战略性、持续性和创新性,必须更加高度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有利条件,要求企业对此给予重视,深刻认识到金融投资管理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企业只有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具有战略性,特别是对于金融企业来说,由于金融投资业务相对较多,通过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比如通过实施金融工程,能够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投资风险,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因而企业应当把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上升到更高层面,并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动金融投资管理改革和创新,努力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投资管理体系,进而使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对金融企业来说,金融投资业务是其最主要的业务之一,推动投资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投资业务的科学发展。比如一些金融企业通过健全和完善金融投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制度的约束性,进而使金融投资业务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仅实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使金融投资业务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企业经营管理视域下金融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思路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对于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更加高度重视思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从当前一些金融企业来看,尽管十分重视投资业务的发展,而且也积极探索有效投资业务模式,但在开展投资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制约了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甚至会对企业管理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些企业在制定金融投资管理政策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多元化,导致金融投资管理不够到位,甚至出现了很多投资风险,给企业经营造成了重大损失。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注重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在管理思路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金融投资管理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发挥有效功能。深入分析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思路创新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一些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金融投资管理的重大价值,金融投资管理还比较单一和狭隘。

2.2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有效融合

金融投资是金融企业的主要业务之一,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其与其他业务进行有效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投资管理效能更高。尽管几乎所有的金融企业都比较重视投资业务,也强调投资风险管理工作,但在投资管理方面还存在缺乏有效融合的问题。一些金融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与企业经营管理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就金融投资管理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金融投资管理无法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价值。比如尽管某金融企业金融投资业务相对较多,而且也高度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但只是将管理工作交给投资部门、财务部门或者其他几乎不直接参与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业务部门,导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金融投资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金融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没有从企业财务状况入手开展投资业务,导致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等问题。

2.3金融投资管理缺乏系统方法

要想使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支撑性功能,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金融投资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金融企业由于对金融投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而出现诸多方法不科学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同时也缺乏对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导致金融投资管理方法相对比较落后。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将“金融工程”作为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技术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将金融工具和金融理论广泛应用于工作当中,比如在开展金融投资业务的过程中,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出现了一系列决策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诸多风险,极易导致金融投资业务失败。还有一些企业缺乏金融投资管理体系建设,普遍没有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金融投资管理的整体合力不强,同时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等。

3企业经营管理视域下金融投资管理的应用策略

3.1创新金融投资管理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要想使金融投资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金融投资管理思路,至关重要的就是将金融投资管理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当中,同时还要注重金融投资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效能性建设,努力使金融投资管理服从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这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入手,对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制定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的金融投资管理政策。要着眼于防范和控制金融投资风险,强化金融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金融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使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更具有规范化特点。企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金融投资管理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重大价值,设计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金融投资管理思路,同时还要制定金融投资战略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当中,明确目标和任务,强化保障措施,使金融投资管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3.2强化金融投资管理融合

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来说,要想发挥多元化功能,必须更加重视金融投资管理的融合性建设,就是将金融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业务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使金融投资管理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够使企业经营管理反作用于金融投资管理。比如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要改变其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狭隘观念,从企业金融投资业务入手,强化金融投资管理体系建设,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吸纳投资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共同研究和落实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既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建设。再比如企业还应当将金融投资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由于金融投资业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以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与之进行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提升金融投资管理水平,而且也能使金融投资管理与相关业务进行有效结合,推动“价值链”金融投资管理体系建设,进而提升金融投资管理的整体效能。

3.3优化金融投资管理方法

科学的金融投资管理方法,可以使金融投资管理更具有成效,同时也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企业切实加大对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从企业金融投资业务以及经营管理的整体情况出发,大力加强金融投资管理方法创新,努力形成一套科学的金融投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金融投资业务进行分析和论证,找出金融投资业务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对金融投资业务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研究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再比如企业还要将金融理论和金融工具广泛应用于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当中,特别是要着眼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强化金融工程对金融投资管理的支撑作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金融投资业务进行数据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强化管理创新。要更加高度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协的调性和协同性建设,除了要强化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机构之间的积极作用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部门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合力。

融升投资管理篇6

关键词:转型升级;管理创新;抽取式;预案化;植入式

一、财务人员转型升级的内涵

(1)财务人员转型升级旨在打破惯性思维,围绕企业效益最大化在确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传递会计信息的各个业务环节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活动,实现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过渡。必须以财务战略规划为引领增强财务稳健的使命感;以财务信息化高端建设为抓手提升工作效率;以日常基础工作为创新源泉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提升专业精度和深度为要求补齐知识短板。(2)财务人员转型升级要求基础性工作做到耐心专注。管理永无止境,没有满分,财务人员应在数据精准上力争100%,在管理成效上追求99.99%。在具体业务结束的关键节点及时总结、深入剖析,绝不错失累积财务管理经验、形成制度依据或资源共享的最佳时机。(3)财务人员转型升级要求重复性工作做到一丝不苟。财务工作特点决定了多数工作具有重复性,但重复不等于简单、想当然重复,需要财务人员在知识不断更新、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过程中,通过思考、创新的循环往复,不断适应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将最新汲取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4)财务人员转型升级要求创新性工作做到精益求精。财务管理创新是持续修正和流程再造的过程。财务人员应围绕企业战略、财税政策、集团最新战略指引等持续开展业务创新活动。加强行业对标、产业行情分析与投融资管控的结合;加强宏观政策变化与税收筹划的结合;加强企业并购重组、清理退出活动与资本运营的结合;加强资产盘活与金融创新的结合等。(5)财务人员转型升级要求协同性工作做到专业敬业。财务人员应具备战略协同服务能力,争做T型知识结构人才。在纵向专业领域,不断提升对财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横向协同领域,不断提升对各个经济学科的一般性知识修养。加强对金融市场研判和资本运营能力。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涵

(1)财务管理创新旨在集团公司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围绕服务集团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大局,开展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并形成阶段性财务转型升级的工作成果。(2)财务管理创新要求以管理增值为导向,充分挖掘企业产业链商业价值;关注金融业态发展,探寻多元化的产融结合契合点;打造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分享政策红利。(3)财务管理创新以强化管控防风险,完善体系上水平和价值创造为目标,立足集团财务战略大局,立足产融结合实践,立足企业实际,发现并弥补制度漏项,实现财务制度体系优化、管理形式创新、内控和价值创造水平提升的目的。

三、厚植集团战略发展优势

财务创新应紧紧围绕支持、服务集团改革发展大局,着重提升财务转型升级对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决策支撑、价值创造、风险管控、协调服务的职能和作用。鉴于此,为厚植集团战略发展优势;在业务执行层面应着重开展分析、预案、内控、协同四个方面的财务创新管理活动。

(一)通过“抽取式”财务分析提升决策支撑作用。(1)以企业经营需求为导向开展财务分析,密切关注产业行业政策、金融市场前沿资讯、有色金属行情变化等,借助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及财务数据处理能力提升,构建多层次财务分析架构,通过“抽取式”分析方法形成的财务分析体系,包括财务专项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两个子系统。(2)财务专项分析旨在通过对信息化平台数据的粗加工。形成包括成本分析、资产分析、资金分析、预算分析、融资分析、投资分析、税收分析、销售分析在内的分析体系。(3)财务综合分析旨在通过对专项分析数据的抽取,形成对专项分析数据的再组合和精加工。形成包括产融结合分析、行业对标分析、内部市场化分析、外部经济性分析、税收筹划分析、风险对冲分析、规模效益分析、价格联动分析、企业理财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控型综合分析体系。

(二)通过“预案化”管理提升价值创造作用。(1)“预案化”管理是指,依据具体财务管理事项,通过设计 “个性化”定制工作预案,建立日常询价、跟踪、效益测算、情景模拟等工作机制,实现财务风险管控的前移,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提升经济效益。(2)询价机制是指针对每笔黄金租赁、融资租赁、美元贷款等融资业务,开展利率、汇率、套保的询价机制,拟定询价联签审核表,包括询价日期、询价银行、利率、汇率、套保远期升水等信息。(3)跟踪机制是指为跟进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跟进国家投融资政策动态,发现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优惠及政策贴息等投融资项目。(4)成本效益测算机制是指在经济合同审查环节,注重每笔经济业务效益测算、付款结算方式成本差异测算;通过票据、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融资成本。

(三)通过“植入式”内控管理提升风险管控作用。“植入式”内控管理是指,将内控管理植入企业投融资、清理退出、上市重组、并购新设等各个经济业务环节中,对于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踪、各个击破并形成记录材料;对于经济活动中的风控重点,结合财务专项检查活动,及时跟进、规避或转移风险;重在跟踪、反馈、记录、整理。

(四)通过“填充式”协同管理提升协调服务作用。“填充式”协同管理是指,在集团管控要点指导下,根据板块特点、行业特点填充需要集团公司、金控公司、财务公司或者相关平行部门协同开展的业务,共同把控风险,规避或降低业务风险。

四、培育产融结合的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对财务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加强产业和金融的双向渗透和驱动,才能提高产业资本的流动性;最大限度发挥集团公司矿业发展优势和金融与产业布局优势;将金融圈和矿业圈的前沿资讯转化成集团公司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和持续的创新动力。

融升投资管理篇7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经济转型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悄然发生变化,建立在人口红利、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投资、高污染、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低科技贡献率基础之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流动性过剩、金融风险、债务危机等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面临着“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双重威胁。经济增长由金融危机时期的“周期性减速”进入发展红利消退导致的“结构性下滑”,[1]“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在趋势。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阶段,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为应对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通过简政放权,开放民间投资,提升服务业比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并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省市选取一定区域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意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制度的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2013年9月30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启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2015年4月,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揭牌,把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是继经济特区、国家经济新区之后,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各地自由贸易园区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积极探索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力争建成符合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的自由贸易园区,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②在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转型期,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承担着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示范、带动、服务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其功能设计应充分体现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因此,分析自由贸易园区与经济“新常态”的内在关联,探讨自由贸易园区引领“新常态”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价值取向,以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国内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设计,探讨其在经济转型期推动经济制度创新、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完善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期,我国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直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作为一项重要探索内容。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按照国际化、法制化的要求,探索建立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国际贸易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监管模式创新,构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市场准入管理模式,转变行政审批管理方式,推进审管职能分离,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公平的环境,让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竞相迸发,释放更多改革红利。积极推进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试点推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制,改企业年度检验制为年度报告公示制,放宽企业准入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为提高行政效能,自贸区逐步完善企业投资贸易的信息网络平台,创建不同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工商、质检、税务、鉴定等职能部门办事窗口各自独立的格局,整合了各部门职能、简化了办事流程,形成了“一表申报、一口受理,部门流转、综合审批、统一发证”的运行方式。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创立以来,逐步完善企业准入的“单一窗口”模式,并推进其向企业工商变更、统计登记、报关报检单位备案登记等环节拓展,扩大“单一窗口”受理事项范围,提高整体服务效能。④其他三大自由贸易园区积极效仿上海经验,大力推进“单一窗口”模式。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综合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⑤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建设市场准入统一平台和“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国际贸易领域,四大自由贸易园区统一实施了“单一窗口”管理模式,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货物进出口和运输工具进出境的应用功能,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实现贸易许可、支付结算、资质登记等平台功能,将涉及贸易监管的部门逐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平台。“一口受理”或“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企业运行成本,在自由贸易园区注册一家企业原来至少需要29个工作日,现在最快只需4个工作日就能办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等手续;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也压缩了三分之一以上。在着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宽松准入环境的同时,自由贸易园区相应加强了对事中、事后的监管。逐步推进监管标准规范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着力构建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对自由贸易园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监督,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自由贸易园区经济运行的管理和风险防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化海关、质检、工商、税务、金融监管及外汇等部门协作,依托地方政府主导的电子口岸等公共电子信息平台,整合监管信息,实现相关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体系,共同提高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的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标准,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探索把服务相关行业的管理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探索将原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法律、会计、信用、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担,建立社会组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服务对接机制。从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控、公众参与,多元化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切实维护统一开放、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自由贸易园区政府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设置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削减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从不该管的领域退出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自动调节经济运行。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引导资源高效配置,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经济更具活力、更具效率和更具效益地发展。推动政府职能向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监督、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把政府该做的事情做好,真正解决在某些领域存在的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保障经济安全,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深化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增长指标导向下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增长却难以推动结构优化和升级;政府以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出口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却是高速增长下的产业低端化。当前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世界产业链中上游攀升,支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自由贸易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肩负着探索经济转型新路径,实现发展模式新跨越的重要使命,需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引导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由贸易园区功能设置重点在于推进投资领域对外开放,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意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透明开放的投资服务体系,引导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入驻。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及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3]备案制的实施彻底改革原有的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照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投资企业只需向自由贸易园区主管部门备案,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资金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即可自行组织建设。企业自行决策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并自担风险,从根本上削弱政府拥有的强大行政审批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强化了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真正体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各地自由贸易园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减少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等六大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并将对外开放措施扩展到自由贸易园区的新增区域。[4]第二批设立的三大自由贸易园区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探索扩大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方式。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加强粤港澳合作,推进仓储、港口贸易、物流、加工制造、金融领域合作,从过去的加工产业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转型,为现代物流、航运服务、供应链管理、金融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并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等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进实体经济与国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发展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⑥激发强大的聚变、辐射和带动效应,以实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一体化,以及大珠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融资租赁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增加对内、对外辐射效应,凸显自由贸易港功能,天津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天津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业;滨海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立足两岸、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国际旅游岛、“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合作平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促进闽台产业的对接,努力打造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促进闽台产业的深度融合。⑦各地自由贸易园区意在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扩大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和效益转变,凭借高新科技知识聚集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链阵地,引领区域乃至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积极谋划引进来的同时,自由贸易园区也在为企业走出国门探索新路。目前,我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纺织、服装等行业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升逐渐丧失了成本的优势,急需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推动过剩产能走出去将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总理曾指出,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需求强劲,而中国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与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契合度。[5]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盘活存量资产,也有利于其他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还可以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因此,自由贸易园区内在地包含了促进对外投资的功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实体投资以备案制代替核准制,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加强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的管理和服务,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和年检工作。支持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设立专业境外股权投资项目公司、投资母基金等。为构建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创建了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涵盖了综合咨询、境外投资备案、投资项目推荐、投资地介绍,行业分析、境外投资专业服务等功能,形成了第三方搭平台、专业机构提供市场化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在推进企业境外投资的同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在积极探索个人境外投资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方案,加快启动个人境外投资试点。自由贸易园区对外投资制度的创新和流程的优化,提高了投资效率,减少了运行成本,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助推剂。截至2014年8月底,自由贸易园区办结79个境外投资项目,对外投资17亿美元。其他三大自由贸易园区效仿上海的有益做法,积极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实行备案制,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及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逐步减少个人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允许企业或个人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股权投资企业、项目公司,以及从事境外投资的股权投资母基金。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自由贸易园区逐渐成为境外投资的前沿阵地,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倒逼国内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自由贸易园区实现了对经济特区、经济新区、保税区的超越,改变了传统的以特殊政策尤其是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的模式,进行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低效率和高消耗的生产部门或产业链环节退出,向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消耗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转移,以适应新常态下优化经济结构的需求。

四、完善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在传统贸易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低端制造业领域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约束日益加重,继续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改变依靠出口,特别是依靠传统制造业出口的贸易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5]一方面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一方面推动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国门。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倒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传统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自创建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园区一直秉持贸易便利化原则,努力构建自由、开放、高效、有序的贸易规则体系。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转变贸易方式,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引领我国对外贸易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攀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立伊始就以培育新的贸易方式为手段推动贸易转型升级。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⑧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和资源配置平台建设,深化贸易平台功能,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推动文化、文艺产品贸易,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新兴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⑨支持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发展企业离岸业务,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推进期货保税交割,开展质押仓单融资业务,探索融资租赁物登记制度和境外融资管理新模式。天津、广东、福建等地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定位,积极创新贸易业态,强化贸易功能集成,推进贸易方式转变。三地自由贸易园区在贸易服务平台、融资服务、离岸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文化服务贸易基地、绿色供应链合作、知识产权服务、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汽车平行进口、期货保税交割、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再制造业务、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极培育贸易新兴业态和功能,力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之路和运作模式。同时,各地自由贸易园区还通过贸易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的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自由贸易园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实施“一线开放、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模式,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不断探索口岸监管制度创新,如果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规划面积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可按现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规定申请扩大区域面积。自由贸易园区内非海关特殊监管区,仍实施现行通关监管模式。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加强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创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建立贸易、运输、加工等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参与“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⑩海关通关作业模式。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总结了“先进区、后报关”、“企业备案制”、“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23项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以及“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分线监督管理制度”等6项监管改革措施向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广;“企业设立实行‘单一窗口’”、“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等6项改革措施在各省区市借鉴推广。贸易监管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优化了口岸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了大量中间环节,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减少进出口货物在岸时间,节约了贸易成本,实现了贸易便利化的目标。据悉,2014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41.3%,出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36.8%,降低企业运行成本10%左右。制度创新红利初显,市场活力明显释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逐步展开。为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和贸易功能的转型升级,各地的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以增强国际航运的服务功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大力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优化沿海捎带业务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其他三地自由贸易园区效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航运发展经验,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协同运作模式,增强航运服务功能。同时三地自由贸易园区又根据自身定位,创新了独特的航运制度。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建立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枢纽,探索与港澳在货运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推动港澳国际航运高端产业向内地延伸和拓展。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海运快件国际和台港澳中转集拼业务,支持部分对外开放口岸对有关国家人员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业,力争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支持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设航空物流中心。自由贸易园区意在通过航运制度和航运模式的创新,深化航运业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化航运人才培养、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提升航运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海运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区域航运中心。总体来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已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与开放程度,形成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向全球贸易链中上游攀升。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贸易发展的模式和制度,努力推动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内在瓶颈。金融制度的滞后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激发制造业的活力和创新力,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提升,金融改革势在必行。自由贸易园区作为当前最前沿的开放领域,连接国外的重要窗口,内在地包含着试点金融创新的功能。各地的自由贸易园区也都把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作为一大主题,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业开放,培育新型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合理定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后,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制度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大金融创新开放力度,强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机制。探索与国际接轨、与自由贸易园区相适宜的外汇管理体制,推进跨境投融资和人民币跨境使用,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投融资自由化。鼓励跨国公司在自由贸易园区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探索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模式。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增强区内金融服务业功能,支持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建立金融市场国际交易平台,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为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为重点,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支持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51条金融细则,大力推进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自由化,支付结算便利化,企业资金管理规范化,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金融机构集聚常态化,从制度层面构建了自由贸易园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整体框架,明确了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方向。金融业已成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交易、清算、托管等一整套金融服务平台体系逐渐清晰,必将有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余三地的自由贸易园区,积极借鉴上海经验,构建自身的金融制度创新体系,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探索实行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建立与自由贸易园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简化人民币涉外账户分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权限下放给银行。提高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境外融资活动,允许境外借款结汇使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宽境外发债的审批和规模限制,允许所筹资金可调回自由贸易园区使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创新租赁业政策,拓展融资租赁业务经营范围、融资渠道,简化涉外业务办理流程,统一内外资融资租赁企业准入标准,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环境。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利用自身在融资租赁方面的优势,积极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筹建中国天津租赁平台和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推进租赁资产公示和租赁资产登记、公示、流转等试点。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分别结合适应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特点,大胆推进金融制度和监管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新途径。自由贸易园区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在改革金融制度、发展金融工具、培育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增强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功能。

六、结语

面对当前经济呈现的向“新常态”转型趋势,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希望在深化改革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自由贸易园区作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大责任。因此,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自由贸易园区更应发挥引领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本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优化组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度最高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以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国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元春.保持定力适应调控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06-12.

[2]杨光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世界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14(2).

[3]曹广伟.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6).

融升投资管理篇8

关键词 建筑企业 投融资项目 管控风险 对策分析

一、前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因此,对交通、水务、电力、城市环保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利用政府充当投资主体便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基础上,我国建筑企业更要积极投身于投融资项目建设中,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促进建筑企业形成飞跃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筑企业项目融资风险管控特点分析

建筑企业项目投融资的风险管控作为一般管理活动,具备风险管理的共性,但由于项目融资具备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风险分析主要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1]项目投融资的风险分析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开展的,项目投融资可行性分析需要利用与项目相关的多方面风险因素,并对项目的原材料供应商、施工技术、施工设备、人力资源、投融资项目产品、服务需求状况、项目环境效益等方面因素进行详尽分析,并对投融资项目作出综合性较强的技术评价和综合效益评价,形成一份详细、权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投融资组织对其风险性进行准确识别与盘点,并成为风险管控的首要条件。

第二,将风险识别作为设计投融资结构的主要依据。投融资项目主要是根据投资者的投融资战略目标、项目实际状况量身打造的结构性较强的融资手段,其核心部分便是融资结构。完善的融资结构要保证在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融资项目风险配置,首先要对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不断地将风险管控的目标明晰,从而找出可靠的风险管控方法,并构建出合理的风险分担投融资结构,以满足投资者对投融资目标的需求。

第三,投融资项目的当事人作为风险承担的主体。投融资风险管控核心环节便是在项目风险与项目当事人之间构建对应关系,并形成对风险的良好约束,从而为投融资结构的稳定性提供保障。为了加强投融资项目的有效探索,就要对投融资项目中各方面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2]利用某种形式在项目投资者与具备利益关系的其他贷款人之间进行风险分担。完善的项目投融资结构应是在项目中不由单独一方承担全部债务风险,而是构建投融资结构后,双方都要承担未能预料且容易发生的风险。

第四,合同是处理风险的主要手段,项目投融资的主要特点之一便体现于投融资项目风险承担上。合同作为风险分担的关键所在,可将投融资项目中各类风险具体化,并以合同的方式将当事人所承担的具体风险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还应规定利用何种方式进行风险承担。最后以合同项目、投融资合同、担保、支持文件作为风险管控的主要实现形式,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周期,形成良好的衔接状态,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建筑企业项目融资与风险管控的关系

投融资项目具备有效追索的特点,其中的借款偿还行为主要依据项目自身的经济强度,借款人自身的财务状况与其关系不大。这便有利于项目投资者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让投资者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但是,投融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较为客观,这些风险不会通过项目融资的手段而消除。因此,加强建筑企业投融资项目风险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

四、建筑企业投身投融资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用投融资拓宽建筑企业市场新领域

建筑企业可利用投资项目对某些市场、领域的进入壁垒进行有效规避,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不断提升业务层次,加强投资拉动施工总承包的力度,以促进企业业务联动发展。例如,在我国大型中央建筑企业中,相对于地方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其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3]可以利用宽阔的投资渠道有效避免因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行业壁垒,并促进建筑企业加快开拓新市场、新领域的进程。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及时掌握市场优质资源,并将其储备为优质投资项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利用投融资推动建筑企业趋于产业链高层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层,经营业务主要集中于利润较低的业务项目。因此,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微利状态,并不能提供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等大型综合施工服务。所以,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开始希望通过资产经营带动生产经营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困境,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是建筑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途径,可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加快业务拓展的速度、促进业务经营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从单一的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向多元的工程项目建设转变,从单一的承包商向投资商、承包商的结合体成功转型,并从以往处于产业链低层的位置脱离出来,向产业链高层递进。

五、将项目策划与总体筹划合理设置

建筑企业在参与投融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极高的风险和复杂性,但由于其可获得高于一般竞争性工程项目的施工利润,因此,建筑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预期利润便要对项目做好成本管控,并要贯穿于项目工程建设全过程。投融资建设项目会受到设计图纸变更、施工管理水平、施工原材料价格变化、劳务成本提升、工期进度延迟、通货膨胀、汇率波动频繁[4]、利率波动等各方面因素所导致的投资风险变化。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资金是由建筑企业先行垫付,所以工程建设成本会占据项目投资金融的绝对比例。因此,加强对成本的管控是提升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这样可以提升建筑企业的收益水平,并减少企业自身的再融资压力。

(一)根据政策导向战略部署投资区域

投融资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开发周期较长的特点,同时会受到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投融资工程建设项目中,经常出现建筑企业与政府之间所掌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导致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需要建筑企业在选择投融资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的发展潜力、经济实力区域的筛选,并以此作为基础形成良好的项目群模式,并对其进行大力开发,将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做大、做强。同时,根据自身所掌握的项目资源对行业类型进行合理搭配,并促成长、中、短期投融资项目的组合,将投资风险扩散。

(二)加强投融资项目可行性

项目决策的主要基础便是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投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加入咨询机构、法律顾问、专业会计师、金融顾问等多方面专业化的机构参与,要对投融资项目做到极为详尽的分析、验证。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利用综合因素,来权衡作出的决策是否准确,并加强投融资项目中的成本管控力度,尽可能规避投融资的风险,以保证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三)细化投资合同、构建风险分担制度

建筑企业应引进具有专业性极强的法律服务团队,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将相关风险因素与各方所承担的责任进行细化。对于合同中出示的项目总价,可利用调价方式进行协调。如果是由于政府单方面的原因,如拆迁所引起的成本超支现象,要先通过合同中的约定获取完善的补偿机制,并适当将工期延迟。对于建筑企业自身方面来说,要在合同中明确约束上缴的管理费,以对施工管理水平进行督促,并达到转移风险的最终目标。

六、加强对设计阶段与成本管控的重视程度

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往往是由政府为主导来实施,为了提升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要与政府不断协商,并与设计企业对接,要对设计中出现的差错、漏洞及其他不足的方面及时进行修改,以保证工程前期预算的准确度。最后,要加大协调工作的力度,以保证如期交付设计,避免发生工期延误现象。

七、加强投融资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力度

(一)加强前期的筹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合同审计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投资总额制定调整型的政策。同时,也要包含材料涨价、设计变更等调价机制,要对市场变化产生的风险、政策变化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并将双方的责任义务、违约赔偿机制详尽说明。合同签订结束后,要将交底工作做好。

(二)施工时期

在施工前要对其进行良好控制,将组织模式完善明晰,[5]并遵循精简高效的组织模式原则,不断减少管理蛹叮以确保项目企业的独立性,并加强各个承包部门的职能,避免因责任分配不清而出现额外费用增加的现象。

在事中管控阶段,可利用企业自身传统的施工业务经验加强对过程的管控,并加强对可能引起成本增加环节的管控力度。

在事后管控阶段,主要是针对工程结算,其也是成本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合同中的约定结合施工图纸、现场签订、变更设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审计,要及时解决双方共同存在的争议。

八、结语

加强对建筑企业投融资项目成本风险的管控力度,是提升建筑企业对资金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首先要将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并积极转型,要着力于投融资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成本风险管控,要基于投资者的角度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风险管控,从而加强建筑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罗锋燕.中铁十局委内瑞拉FMO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 张瑜. A集团财务管控改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3] 徐超.基于计算实验金融的CCSME信用行为演化和传染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 孔伟.平安银行萧山支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5.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